民族工艺

2024-05-02

民族工艺(精选十篇)

民族工艺 篇1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到今天, 不乏珍贵的艺术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从古到今, 民族文化一直充当着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一直影响着中国艺术的流派发展的走向。民族文化一直融入着中原, 而现在的少数民族文化却保存着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一面, 各民族之间也有着相似性, 因为民族之间交流中会相互影响和吸取。学习和研究少数民族的工艺对自身思维意义重大而深远。下面我就壮族, 苗族, 高山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建筑等几个方面谈谈他们工艺美术特点。

据史料记载, 从隋唐的尉迟乙僧, 到丝绸之路中中国的陶瓷和西域的文化交流, 再到敦煌莫高窟, 从宋朝宣和画谱起, 我国古代把民族文化称为“番族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 明代隆庆《岳州府志》也载:“沅澧流域, 其俗信鬼而好祀, 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清代《甄氏族谱》对武陵源一带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记述:“其俗信巫尚鬼, 事向王、公安等神, 以宿晨傩愿为要务, 敬巫师, 赛神愿, 吹牛角, 跳仗鼓……”《慈利县志》记载说:“大庸所崇山外屏, 少见天日, 又性忍, 刺肤血以事神者, 千百成群, 甚可笑也。”这正说明了我国古代宗教对于少数民族的重要性, 正因如此, 现如今的少数民族文化和艺术都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元素或图腾, 而又是独一无二的。

二、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和工艺美术

说起壮族, 我会把刘三姐的形象作为映入脑海的第一印象。以刘三姐作为代表的壮族有着鲜明的特色, 特别是可以代表南方的少数民族的服饰和壮族的能歌善舞。壮族喜欢的服饰和配饰的颜色以红色、蓝色为主, 也会有橘黄、紫、黑等颜色加以辅助。壮族对自己民族的信仰十分虔诚, 所以内容非常多且抽象, 人们想象中的牛鬼蛇神、瑞兽麒麟, 和佛祖神仙, 大到宇宙, 日月星辰, 大地万物, 江河湖海, 人间各色各物;能歌善舞的壮族对乐器的制作很讲究, 歌舞用的是马骨胡, 铜鼓, 腰鼓和装嫪等, 在这些乐器上必然有着特有的民族元素, 尤其善长雕刻, 在这些乐器上都有精致的雕刻和织绣工艺, 线条自然粗狂, 结构缜密, 思维清晰。

作为同样位于南方的少数民族, 苗族和壮族互有相似, 但也有自己的鲜明的特点。苗族的工艺处处能看到关于巫术的影子。苗族有着不同的图腾的传说, 苗族中部崇尚枫树, 而中部因为“神母犬父”的故事而以“盘瓠”的神犬作为图腾, 因而苗族的织锦和银饰也都具有这样的美术元素。日常的装饰有织锦、竹编、马尾斗笠、银饰、泥哨、挑花。苗族的挑花工艺在苗族的女性服装上的领口、袖、背心和裙边都有明显的体现, 挑花的线有:深绿、浅绿、玫瑰白、大红、水红、紫红、深蓝、大黄、橙黄等。因为苗族崇尚巫术, 故其工艺美术元素内容都是涉及到花草、虫、鱼等动植物。苗族配饰的花纹较多像几何纹样, 大多的图案拼凑成完整的图案, 构图呈对称形, 挑花的设计图案大多比较抽象, 甚至有的图案只是交待出了基本形态, 有的表现了基本的特征。

早在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写到:云南彝族的髹漆技艺;到清代时彝族漆器工艺已经有了“嵌漆”“描饰”“罩明”“质色”“金漆”“隐花”等工艺, 彝族的皮胎漆葫芦是髹漆的代表之作, 现在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彝族漆器种类多种多样, 都有餐具、酒具、兵器、法器等。制作的漆器工艺的材质由木、皮、竹、角、竹木、皮木, 牛角、猪蹄, 按照事物原本的形状用锅灰、石黄、朱砂;再将土漆调成黑、黄、红经过锯、刨、磨、粘等工艺磨制漆绘而成。彝族的银饰常采用阴刻、楼空、镶嵌等工艺, 最常见的是小巧精致的银碗和各种酒器。银质饰品中的背饰是用一长方红色底色, 以日月形银片镶嵌。

高山族是我国宝岛台湾的土著民族, 他们远离着中国大陆远离着中原文化, 由于高山族地理位置处于亚热带, 植被都是茂盛高大的特点, 所以高山族的工艺制作的原料以及灵感都来源于当地的特有的地域特色。高山族的工艺美术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 高山族中排湾人, 鲁凯人、雅美人木雕艺术颇为精湛, 尤其是刳削工艺, 雕刻工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有圆雕、浮雕, 线雕、镂雕、空雕工艺。高山族的绘画元素有人物、动物、花卉等雕法细腻而又准确钢劲, 形象生动具有自然美。排湾人的雕壶、屏风和雕板等生活用品, 工艺细致而巧妙。高山族的建筑中雕刻也同样匠心独运。祭祀的灵屋柱子上的纹样, 更是赞口不绝。高山族的首饰雕刻也独有特色, 高山族冠饰是曹部族的冠饰, 将羽毛插在皮帽上。高山族的金属工艺品中高山族的砍刀尤为出名。以为台湾是位于亚热带, 植物比较粗壮高大, 流行于高山族。砍刀的形制多种多样长短不一。刀把和木制刀鞘制作工艺精致有致, 它的工艺美术的元素有的直接用整条蛇纹雕刻而上, 有的将人纹并列配以点、线、三角等几何形纹饰, 有的或用贝饰镶嵌。高山族的胸饰也流行于台湾省高山族民间之中。一种是以草或布料编成的上缀以宝贝, 下悬链袋胸带或是以贝珠、玻璃珠、烧珠、珊瑚穿缀而成的胸链。

我国的民族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品各有特色, 其中的美术元素也是各自不一, 学习和研究探索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对于艺术创作灵感和思维有着深远的意义, 这些“原生态”的艺术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

摘要:在美术作品的创作构思过程中, 创作需要的风格元素的方向必不可少。中国的民族工艺就富含着许多丰富的特有的艺术元素, 这种元素会给人带来醒目而又亲切的感觉, 有种返璞归真的自然感, 把这种丰富的民族工艺美术元素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 会把自己的作品升华到另一个层次。壮族、苗族、彝族、满族的工艺元素特点都非常鲜明。正是这种特有的民族文化吸引着一带另一带人去研究和探索, 因为这种艺术所具有的神秘感是无可替代的, 特别是表现民族民间的题材创作中意义重大而深远。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工艺美术元素,服饰配饰

参考文献

[1]李砚祖.面向未来的传承——台湾工艺美术的发展和研究状况.[J].装饰.1998 (05) .

[2]张煜.纯美术与工艺美术[J].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03) .

[3]左汉中著.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

[4]钟茂兰, 范朴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服饰[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

传统民族工艺苗绣 篇2

5月20日,苗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

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聚集区。

雷山台江等地的苗族服饰至今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风格,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和璀璨夺目的银饰让人赞叹不已。苗族服饰的刺绣工艺有其独特性,如双针锁绣、绉绣、辫绣、破纱绣、丝絮贴绣、锡绣等。刺绣的图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表现苗族创世神话和传说,从而形成苗绣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刺绣特色。苗家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清《开化府志》、《广南府志》、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记载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之句。

苗家姑娘个个会绣花。由于环境的熏陶,苗族女孩四五岁就跟着母亲、姐姐和嫂嫂学绣花了。到了七八岁,她们的绣品就可以镶在自己或别人的衣裙上了。

苗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瑰宝。要数中国少数民族功夫绝技,苗绣以其古老、神奇以及文献特性著称。

历史背景

苗族喜爱刺绣就像喜爱唱歌一样,几乎视若生命的一部分。苗族姑娘好刺绣是与传说里的苗民南迁联在一起的,说是有位叫兰娟的女首领为了记住迁徙跋涉的路途经历,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过黄河绣条黄线,过长江绣条蓝线,翻山越岭也绣个符号标记,待最后抵达可以落脚的聚居地时,从衣领到裤脚已全部绣满,从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亲手绣制的盛装,为的是缅怀离去的故土,纪念英勇聪慧的前辈,同时也为了承继前辈流传下的这份美丽,不忘祖业,激励后人。

苗绣以五色彩线织成,图形主要是规则的若干基本几何图形组成,花草图案极少。几何图案的基本图形多为方形、棱形、螺形、十字形、之字形等。苗族妇女刺绣不打底稿,也不必先描画草图,全凭自己天生的悟性,娴熟的技艺和非凡的记忆力,数着底布上的经纬线挑绣。她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布局谋篇,将一个个单独的局部的图形巧妙组合,形成一个丰满的绣品,达到和谐完美的境地,美观大方。

艺术特色

苗绣以五色彩线织成,图形主要是规则的若干基本几何图形组成,花草图案极少。几何图案的基本图形多为方形、棱形、螺形、十字形、之字形等。苗族妇女刺绣不打底稿,也不必先描画草图,全凭自己天生的悟性,娴熟的技艺和非凡的记忆力,数着底布上的经纬线挑绣。她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布局谋篇,将一个个单独的局部的图形巧妙组合,形成一个丰满的绣品,达到和谐完美的境地,美观大方。

苗绣最讲究对称美、充实美和艳丽美。所谓对称美,就是上下左右不论图形、色彩、空间,都完全要求对称;所谓充实美,就是整个绣品不留空白;所谓艳丽美,就是用色大胆,大红大绿,鲜亮夺目。

苗绣主要用来镶嵌服装的衣领、衣襟、衣袖、帕边、裙脚、护船边等部位,亦可用它来缝制挎包、钱包等。一件布料价格平平的上衣,一条普通麻布制成的褶裙一旦镶上了苗绣,便会光彩夺目,身价百倍。

苗绣显示了苗族妇女高精的工艺水平。近些年来,苗绣这朵艺术奇葩已享誉海内外,成为观赏、收藏的艺术精品。

苗绣是独具特色的一种中华刺绣艺术。苗族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时,东谢苗族是“卉服鸟章”,即在服装绣上许多花、鸟图样。明代时,贵阳苗族喜用彩线挑成“土锦”,“织花布条”,“绣花衣裙”。清代文献记载苗族刺绣织锦的很多,如黔东清水江苗族刺的“锦衣”和绣的“苗锦”。古州苗族刺绣亦多,今榕江县平永地方一户苗族农民至今还保存着两套乾隆时代的男女服装,都满绣彩色花纹。关于贵州、云南、川南、湖南、广西各地苗族绣花、织锦,各种史书及地方志多有记载。可见刺绣织锦是苗族人民美化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工艺,是人们一种爱美的体现。

风格技巧

苗族刺绣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技巧。针法很多,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来种。图案有视为吉祥的麒麟、龙、凤和常见的虫、鱼、花卉、挑子、石榴等;颜色有大红、水红、紫红、深蓝、浅蓝、深绿、浅绿、橙黄、深黄等。一般以绸缎作底,绘上或贴上图案,因此剪纸又成了妇女们必须掌握的一种艺术。

刺绣有平绣和凸绣之分。平绣流行面很广,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的苗族都用此法,其中以黔东的舞阳河、清水江流域及关岭、文山等地最为突出。凸绣是在底布上多铺几层纸花,使所绣花卉凸出,有立体感。黔东有的喜绣大花,绣成后,再用金线围着花瓣边缘缀上,花朵就格外醒目了。城步苗族的刺绣,多以青、蓝布作底,绣出五彩花纹。

有的刺绣针法,与其他民族不同,如辩绣、结绣、贴花、堆花等。辫绣是先将八或十二根染色丝线先编成“辫子”,然后将它回旋满缀于底布成花。结绣是插针后,以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花结。贴花是用彩色丝片剪作许多等腰三角形,如葵花米大的小瓣贴在底布上,再在其周围密绣一圈,纹样多为几何图形。主要流行于炉山、丹寨、麻江、雷山等县的部分地区。堆花是用缎子剪作花瓣,贴上较小的布壳,边沿往里折,再层层堆叠,缀成后,花瓣逐层凸出,就象木雕一样,主要用作袖花,流行于凯里市翁项一带。

传承意义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和趣味的不断变化,民族服装的市场越来越小,苗族青年人中,穿着本民族服装的人越来越少。在此情势下,苗绣艺人的数量日渐减少,可以说,现代文化越是发达,苗绣的传统技艺流失也越快。面对苗绣技艺所遭遇的危机,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以保证这一古老的民族工艺顺利传承下去。

民族工艺 篇3

【关键词】高校 工艺美术设计 民族工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83-01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将民族工艺和高校工艺美术设计教学进行结合是比较重要的途径,通过两者的科学化融合,就能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模式创新发展,对艺术设计的教学质量也能提高。通过从理论层面对高校工艺美术设计教学和民族工艺的发展研究,就能从理论层面提供支持。

一、民族工艺的特征体现及应用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1.民族工艺的特征体现分析

民族工艺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其自身的独有特征,在民族工艺的大众性特征方面体现的比较突出[1]。大众特征和宫廷以及宗教艺术有着很大区别,在生活性以及实用性方面有着鲜明的呈现,这些方面进行集中就形成了大众化的特征。在民族工艺的大众性特征的体现方面,主要是对老百姓内心的需求以及愿望的呈现,所以从艺术生命力层面来看是比较突出的。

再者,民族工艺的民族性特征有着呈现。由于民族工艺是在民族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产生的,所以就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等紧密联系,使得民族工艺的民族性特征比较突出。民族工艺的民族性有时是对一个过程中的发展的反映,有着其自身的独特风格,由于在时代背景以及生活等因素方面的不同,民族艺术所展现的风格也是多样化的。

另外,民族工艺在地域性的特征上也有着鲜明的呈现。在民族工艺的发展中,受到地域性因素的影响,也会在地域性的差异上有着不同。在每个地方都有着其自然风光以及民俗风情,所以民族艺术也会呈现出地域性的差异。

2.民族工艺应用于高校工艺美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的工艺美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将民族工艺和实际的教学进行融合,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对我国传统民族工艺文化的发展有着传承作用。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在民族艺术的形成以及发展都是根植于实际的生活当中的,并且这些民族工艺对一代代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艺术特色方面有着鲜明呈现[2]。通过民族工艺和高校的工艺美术设计进行结合发展,就能对教学的文化内涵加以丰富化,要能对传统的文化有效传承,对现代化的教学体系完善就能起到积极作用。两者的融合对现代化的教学发展需求也是相符合的,能促进工艺美术设计教学的创新发展。

另外,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对民族工艺的融合应用,能促进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多样化发展。由于民族工艺是通过时间的检验而存留下的宝贵资源,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就能对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促进作用。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工艺美术设计走向世界的舞台,展现自身的设计信心。

二、高校工艺美术设计教学和民族工艺的融合发展策略

将民族工艺和高校的工艺美术设计进行紧密结合,就要能充分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实施。在实际的教学课程安排过程中,就要以传统民族工艺作为基础来开展相应的课程,对民族民间工艺的课程系统化的设计,作为必修的课程来展开教学。例如将编织工艺以及手工漆艺和陶艺等作为开设的课程,让学生在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进行学习传统的民族工艺,这就能有利于课程教学的丰富性[3]。要注重特色课程以及教材的建设工作完善实施,将民族工艺的内容和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课程进行融合发展。

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要充分的对传统民族工艺的美术资源物质特征以及实践价值加以挖掘。传统的民族工艺美术资源的实用特征方面,就涵盖着实践教学的价值,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加以充分的挖掘,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对民族工艺文化有更深的认识。要注重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将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和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有助于高校的工艺美术设计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

对高校工艺美术设计和民族工艺的结合,就要能深入的了解民间艺术在造型方式以及技巧,从而对工艺美术设计教学进行丰富。在民族工艺方面,人们对情感的表达比较注重,在风格上注重自然[4]。所以这就能够将工艺美术设计和民族工艺这些层面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入,将民族工艺的一些图案以及色彩等融入到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去,通过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在设计的效果上也能创新的呈现。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高校工艺美术设计的良好发展,就要能充分重视民族工艺的结合,通过从理论层面对两者的结合研究以及结合的重要性分析,就能为实际的教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促进高校的工艺美术设计教学的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何晓宁.高职院校首饰专业教学现状及改进的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2]徐晓卉.从史学的角度突显古代文化素养课的人文精神——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2013(17).

[3]宋彦云.结合地方人文特色建设校园文化—以苏州为例[J].文学界(理论版),2014(11) .

海南民族工艺步入当代艺术教育 篇4

民族工艺泛指世界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实用物品以及制作的技艺。民族工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可以说是一种适应环境、美化环境的生活艺术。它不是个别艺术家的独特创造, 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沿革而形成的整个民族创造的成果。

㈡民族工艺的意义

民族工艺具有民族性、历史性、独特性、应用性和审美性的特点, 使其自身在世界文化大潮中独树一帜。不同的艺术、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人类社会中有其独特功能, 在特定时代需要有特定的艺术反映其特定精神。

除了鲜明的精神指导和文化研究的意义, 如今随着全球化大潮的发展, 中国的艺术市场在近几年异常火爆, 艺术品价格迅猛上涨, 这种民族文化的经济效益日趋明显。它将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点, 扩大内需, 促进消费,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 因此对于民族工艺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也显得格外重要。

二、我国民族工艺教育的现状

自恢复高考高校统招以来, 民族工艺的教育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艺事业的发展, 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 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目前, 我国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模糊认识, 存在严重的艺术教育体制缺憾, 具体表现在不分析和探索民族工艺课程资源的内涵、性质、种类和在课程目标实施中的价值, 教师资源自身素质的缺憾导致其与现实工艺制作流程脱钩, 广大学生不重视本土民族艺术而盲目选择国外艺术细分科目等等。

以刺绣为例, 绝大多数高校并未开设此专业, 或将其设置为选修欣赏来分析其艺术价值与制作工序。以水墨画为例, 近半个世纪以来, 我国较多地引进了国外的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体系, 而对于建立民族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

综合来看, 民族工艺教育在落实到专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 主要存在着体制, 师资和文化艺术氛围这几个大方面的制约。上述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国各类艺术教育教学中, 这种情况使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对民族工艺的概念模糊、印象淡薄, 长此以往, 必将使我国的民族工艺事业走向消亡。

三、针对我区民族工艺教育的研究

㈠我区本土民族工艺教育的现状

海南地处中国的最南方, 这里山奇水秀、景色迷人, 最具热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在这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 主要居住着黎、苗、汉等少数民族, 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艺术品类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纵观海南工艺品市场, 具有鲜明海南特色的民俗工艺品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布质类, 特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黎锦;二是陶瓷类, 历史上的海南福安窑久负盛名, 仿古陶瓷、现代陶艺、陈设陶瓷极具地方特色;三是雕刻类, 椰雕、黄花梨木雕、根雕一直在海南工艺品市场上长盛不衰;四是贝类, 如贝壳、珊瑚制品, 多产自南中国海。这些精美的工艺品组成了丰的民族文化资源, 并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正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然而工艺品的创作主要出于分散型结构, 缺乏一个统一、权威的标准, 成品的质量也参差不齐, 针对我区本土民族工艺教育问题有待解决, 问题具体表现在:

首先, 缺乏专业的民族工艺教育机构, 仅存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存在漏洞, 譬如过于着重工艺理论, 忽略具体的动手实施过程;

其次, 教师的水平与文化背景存在差距, 例如有些教师完全不理解黎族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严重忽略工艺的史学意义, 导致艺术品缺乏生命力, 学生也难以理解作品背后的内涵。

再次, 海南着重发展旅游业, 对于民族工艺艺术的教学缺乏一种学术氛围。海南有待开发的旅游工艺品品种甚多, 急需一支具有历史文化知识、民族民俗艺术眼光、懂得现代工艺品设计研发的专业人才队伍, 整合多方资源, 尽快实现海南工艺品市场开发的成功突围。

㈡加强我区本土民族工艺教育的建议

构建我区本土民族工艺教育体系, 实施特色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育体制

首先, 组织相关人员来编写具有我区本土民族工艺教育特色的教材。使学生熟悉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形态、特征, 了解少数民族的创造思维、审美习惯以及从中折射出的精神气质。

其次, 制定合理教学的规划, 并积极开展本土民族工艺美术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教师充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学习与研究, 注意研究和理解本土民族工艺美术的精神实质、风格和创作方法。最后, 要保证科研经费, 完善制度, 实施激励机制, 通过不断地科学研究来促进特色教育的实施与发展。

2、师资培养

民族工艺专业教师一直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状况, 特别是少数民族出身的工艺教师更为欠缺。因此, 要发展我区的民族艺术教育事业, 就必须尽快培养一支能真正承担起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教育教学与研究任务的师资队伍, 增强实践环节, 利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 由此提高动手能力, 防止仅仅局限在课本理论对民族民间工艺做出错误的认知。

3、艺术氛围

通过对于民间工艺艺术教育的宣传, 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真正认识到民族工艺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使广大莘莘学子积极投身于民族工艺艺术学习, , 使之逐步成为民族文化的欣赏者和传播者。

摘要:本文分析了民族工艺在当代教育的意义和地位, 针对目前全国艺术教育的状况, 反观本土海南教学体制的问题与弊病, 最终给出些许建议, 力图使民族文化艺术在全球化文化侵蚀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并借助合理的教育方式和体制使其得到文化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民族工艺,海南,教育,建议

参考文献

[1]崔硕文:我区本土民族工艺美术教育现状与对策[M].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4.9

[2]彭代明:艺术教育的特色和特色的艺术教育[M].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12

[3]杨丽梅, 柯达依:教育体系中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M].中国音乐教育, 2000

[4]韦静涛:中国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M].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民族工艺品的小学作文 篇5

在我的书桌里放着一件精巧美观的工艺品,是去年我生日那天,爸爸买来的。它既不会跑也不会叫,是个用绒布做的“小布狗”。

我十分喜欢这只身长仅8厘米而且会摇动的“小狗”。它那两只炯炯有神圆溜溜的眼睛,好像在察看动静。一张爱啃骨头的嘴,长在嗅觉不灵敏的鼻子下面。“小狗”的全身是红褐色的。一对大耳朵微微下垂,仿佛在侧耳倾听。咦,“小狗”怎么只有两条腿呢?噢!原来,他的那两条腿在身子底下卧着。它的爪子“锐利”的很,一条小尾巴微微向上翘,还真有一副调皮的模样呢!它整天静静“保卫”着我的书架,只要一有陌生人过来它就好像在说:“谁敢动我小主人的知识宝库!”有一次,我无书架上取书,不小心蹭了它一下,它的头就上下不停的晃动,好像在说:“小主人,你要看书吗?请!”我赶紧摸摸它的身子,连忙说:“对不起!谢谢!”我看它对待工作那么认真,便在它的脖子上扎了一条红丝带,还打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这下,它就变得更加神奇了。

看着这只逗人喜爱的“小布狗”,我便想起了设计和制造这件精美工艺品的工人叔叔,他们是多么可敬可爱啊!

在高级定制中传承民族服饰工艺 篇6

本文从国内高级定制和民族服饰工艺的境况与发展特点出发,指出二者结合发展的可行性,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定制业运用民族服饰工艺的现状,以及高级定制业所带动的民族服饰工艺人才培养,总结了现代高级定制业与民族服饰工艺结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级定制 传承 民族服饰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88-02

高级定制,法语中称为“Haute Couture”是一种以“量体裁衣”的方式获取服装尺寸,再结合顶级的面辅料、版型、工艺、配饰等制作而成的服装类型,但它又区别于我们以往的私人裁缝的性质,因为它除了量体裁衣外,更注重服装的艺术价值与人文情感,用手工艺与其昂贵的价值彰显穿着者的不俗身份地位。我国有56個民族,各民族基于不同民族生存环境、习俗文化等的差异,其服饰的发展变化也不尽相同,各自有着自己的传统服饰。在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调研采集中发现,很多民族服装的传统工艺表现仅能在博物馆看到,传统民族服饰工艺到了已失传或濒临失传的境地,如何保护与继承传统民族服饰工艺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民族服饰工艺与高级定制的现状与特点是其合作的交集。民族服饰工艺的耗时与精湛恰恰与高级定制的特点不谋而合。传统民族服饰工艺的使用是高级定制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为国内高级定制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增强了高级定制业历史积淀特色。

一 民族服饰工艺概述

我国民族服饰工艺类型众多,可谓是服装行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库,其主要工艺为:染织工艺、缝制与装饰工艺。染工艺除了织布前的纱线染色,扎染与蜡染则是染色工艺的主要类型。缝制与装饰工艺以刺绣、盘结、镶、嵌、补、绘为典型。民族服饰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实用目的为其一,人为情感因素是促进它发展的另一大原因。下文以苗族服饰工艺介绍为典型:

苗族没有文字,而是把服饰作为载体,因而苗族服装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很深的文化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有很高的制作工艺水平。苗族的蜡染和刺绣艺术就代表了苗族服装的制作工艺艺术。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蜡染通常是先在整块的布上绘制各种图案,然后再进行染制,如图1、2所示。苗族刺绣技法多样,图案丰富。据统计,苗绣技法多达十二种,有平绣、挑花、锁绣、堆花、贴布、打籽绣、钉线绣、辫绣、绉绣、锡绣、马尾绣等:色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红色调,一种是紫色调,底部基本上都是黑色;图案也是极为丰富的,有各种花卉、稻谷、鱼、乌、龙、凤,蝴蝶等自然界里有的都能用来作为图案绣在衣服上,还有很多刺绣图案把传说故事都用在里边。苗族刺绣的使用主要是作为苗族服装中头巾、衣领、衽襟、袖腰、袖口、衣肩、衣背、衣摆、腰带、围腰、裙子、裙片、裹腿布巾、鞋子等部位的装饰,如图3所示。

二 高级定制与民族服饰工艺

1 高级定制与民族服饰工艺

民族服饰工艺的传播较为原始,往往是口传身授,代代相传,没有形成规范的文字资料。由于现代年轻人用在读书、打工等方面的时间较多,现代社会传统服饰手工艺的从业者逐渐减少,所以靠家族式传承已经不能完成。而高级定制恰是适合民族服饰工艺传承的温床。民族服饰工艺赋予高定服装新的活力,如,刺绣工艺在定制作品上实现时,由于每一位刺绣师的审美品位,操作手法的不同,也会使作品达到二次设计的效果,传统民族服饰工艺便会以鲜活的方式流行开来,成为被多数人所接受的实用流行元素。

2 我国高级定制的发展

定制在我国自古有之,封建社会的王公贵族、富商的服饰也是由知名裁缝量身定做,对面料、款式、工艺也要求极高。这种定制需求到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存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人们对于服装要求以统一化、实用为主,价格昂贵独特的定制服装没有了市场。直到近几年服装人文化与个性化的追求占主导地位,人们需要能够个性化的高档服饰,我国的高级定制才得以再次兴起的,短短几年高级定制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氛围。

3 国内高级定制中运用民族服饰工艺的案例分析

(1)劳伦斯.许——“中国定制”

2010年范冰冰用一身“凤穿龙袍”出现在戛纳电影节让全世界眼前一亮,这件“龙袍”正是出自劳伦斯.许之手,如图4所示。这件龙袍工艺是由30多名刺绣工轮班24小时不间断作业才赶制出来。劳伦斯,许说:“这件升级版是浮雕绣,龙是立体的,手工制作的时间要更长,已经把中西方元素结合得很极致。”而这件衣服最终由英国维多利亚阿尔波特博物馆收藏。

劳伦斯.许也是最早将云锦运用于华服的设计师。云锦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它工艺独特,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必须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2015春夏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在法国开幕,劳伦斯,许携手南京云锦推出“敦煌时装秀”,以“时尚套装”的形式完成了从古代皇家织品向现代奢侈级面料的华丽转身,如图5所示。此次云锦礼服面料采用了明朝万历皇帝龙袍的定织手法,首先由云锦研究所的设计师根据劳伦斯,许提供的作品素描图进行纹样设计、手工意匠、挑花结本,再由有着近30年织龄的老织手们手工织造完成。一款礼服的面料,从纹样设计到上机织造再到最后整理,一共要经过120多道工序,日产量仅有5~6厘米,整个制作周期长达一年,以“高级定织”的形式成为国际高级定制舞台的顶级面料,,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云锦的无穷魅力f

用时尚激活传统,民族服饰工艺只有在使用中使用才能得到传承,才能真正达到对民族服饰工艺文化的保护。我们有必要利用我国丰富独特的民族历史资源来提高中国的高级定制服装文化的地位高度,将民族元素应用于高级定制,也为我国高级定制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与竞争力。

(2)郭培——玫瑰坊

nlc202309040908

郭培女士在中国的高级定制业中享有盛誉,在她的玫瑰坊中将传统民族元素、传统手工艺与高级定制作品设计相结合,编织了一件件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级定制礼服。运用现代审美将传统民族服饰工艺有效地与高定作品结合,这些精神层面的含义来源于当代人对传统民族元素的认同与了解,也融入了时代和社会所投射在人们精神层面的具体反映,是对传统民族元素的近似传承。玫瑰坊高级定制对我国传统民族工艺情有独钟,刺绣、镶、滚、盘的运用不仅继承了传统工艺,也结合了当今的审美特点。

(3)张志峰——东北虎

品牌创始人张志峰于17年前创立了NE. TIGER,他从一开始就将品牌定位为“奢侈品”,以皮革起家,并于2006年,张志峰开创性地推出了“华服”,这种中国高级定制服饰价格不菲,所有的程序由手工完成,一件华服所耗费的工时至少一个半月。随着“华服”在国际重大场合的亮相,它逐渐被更多人熟知,客户群既有丹麦、沙特等目的王室,也有巩俐、范冰冰等影视大腕。张志峰拿缂丝、云锦来举例,他坚信,这些工艺能够得到传承,比放在博物馆里要更有意义,如图6所示。

三 我国高级定制带动民族服饰工艺人才培养

1 技能院校民族工艺“订单班”的人才培养

有市场才有需求,当今国内高级定制行业的崛起,为我国传统民族服饰工艺的传承提供了有利的平臺,同时也促进了社会、院校对传统工艺技能人才的培养。如玫瑰坊与技能院校合作成立的“刺绣订单班”,不仅使中国的刺绣工艺得到传承,而且借助企业定制市场,将民族刺绣工艺带出国门。此外,湖南湘绣设计与工艺订单班,培养了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的新“绣才”,为高级定制企业和湘绣的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2 各地民间民族服饰工艺培训班的人才培养

随着高级定制民族服饰工艺人才的需求,各地纷纷成立民族服饰工艺培训班。2014年香格里拉县成立手工刺绣培训班,100名农村妇女进行培训,学习苗族手工剪花技术、苗族刺绣图案配色、民族刺绣图案设计。这类活动目的旨在增强农村社区妇女和下岗失业妇女在定制手工市场的就业能力。

四 小结

民族服饰工艺是我国的服饰文化精华,我们应当保护它们,并使之得以传承,但是如何保护传承呢?博物馆的收集只能做到“保护”而没有“传承”,也就失去了民族服饰工艺本身的魅力。民族服饰工艺只有在实现其实用价值的同时才能产生活力。高级定制成本高,它在设计、材料、工艺实现方面有着宽泛的操作空间,它追求的服装艺术与工艺的完美结合,所有这些特点也就决定了民族服饰工艺在高级定制中能够得到传承与创新发展。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田野调查报告 篇7

陶艺方面:在2016年3月份开始, 深入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针对建水紫陶民族工艺进行详细考察与艺术采风, 分别就建水瓦窑村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紫陶工艺大师陈绍康、马成林进行了采访、交流。详细了解建水紫陶的历史、制作工艺、分类等方面内容, 并实际深入到瓦窑村当地的紫陶工艺坊进行摄影艺术采风。在长约200米的龙窑现场进行拍摄, 利用自然光影的造型, 拍摄了从紫陶塑型到风干;再到进窑烧制打磨等工序。紫陶工艺通过静止的影像画面呈现了它积淀数百年的沧桑历史韵味。本人在建水紫陶拍摄过程中, 比较讲求物物相传的呼应感, 就紫陶物件本身所散发的气息构建一个光影的故事。特别是在龙窑中拍摄的作品, 诠释了物物相互交融的历史积淀。2016年的10月份, 本人对云南玉溪市华宁县的华宁青釉陶进行了艺术采风。华宁青釉古称“宁州陶”, 有华夏古陶“活化石”之美誉。华宁陶历史悠久, 盛于明清, 衰于清末, 久负盛名, 蜚声全滇。笔者在宁州舒氏陶艺厂进行深入调研与采风, 初到该厂, 就让笔者深感华宁青釉陶艺隐喻之美, 华宁青釉丝丝入扣, 温润如玉。众多的工人奔波在厂区, 各自繁忙。塑形师傅, 双手灵动, 与陶泥在水火之中对话。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戴着耳机, 耐心地修葺着胚形;釉料存储间里, 光影斑驳, 碎片满地, 营造了一种深情地对话, 笔者用瞬间的光影进行了记录。本人分别从老艺人制作工艺到年轻艺人制作工艺角度出发, 以不同的影像视角进行拍摄。在陶艺方面, 笔者选择了颇具云南特质的建水紫陶与华宁青釉陶进行艺术创作, 以物物相通的拍摄手法, 再现云南陶艺独有的艺术质感。

编织工艺:在编制工艺方面, 傣族作为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 拥有着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工艺。2016年7月, 笔者选择了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相关地区进行了艺术采风与创作。在德宏州的芒市, 笔者就傣族的竹编工艺、傣族织锦、德昂族织锦、景颇族织锦进行了艺术采风与创作。竹编工艺作为傣族地区特有的民族工艺, 全程依靠双手对竹子材料的掌控, 利用传统的经纬编制技巧, 编制出了大量的傣族生产生活用品。编制技巧大多掌握在傣族妇女手中, 灵巧的穿插, 在光影摇曳中完成了竹编编制。傣族竹编讲求轻巧灵动之感,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即可见到。本人选择了芒市普通傣族人家的编制现场, 进行了影像创作。应该说, 在芒市, 家家户户都是编制能手, 同时也是一种编制技艺的缩影。芒市的傣族织锦完全展现了特有的云南风情, 笔者实地深入到傣族朗朵、朗团过家中进行艺术采风, 通过人工补光的方式, 记录了朗朵与朗团过俩姐妹整个织锦工艺过程。完全采用传统的木头纺机进行经纬编制, 七彩的锦线在其手中穿梭而过, 大象图案、菱形纹样随线而成。距离芒市市区10公里左右的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 笔者深入对德昂族的织锦工艺进行了拍摄。德昂族织锦同样采用传统编制方式进行编制, 她们以包头、筒裙、筒帕编制为主, 一缕丝线在笨重的飞梭中, 结成了方形布料。日复一日地进行着编制工艺, 纺织者安定而祥和。笔者也抓住了此特质进行了艺术拍摄。景颇族同样也是织锦能手, 笔者对芒市的景颇族进行了艺术采风。现场会发现, 目前的景颇族的生活习俗被汉化比较严重, 在保留的织锦工艺中, 大都采用了现代的钢架纺织机进行编织了, 传统的木制纺机逐渐淘汰。所呈现的图案也与景颇族的图腾目瑙示栋有关, 黑、红、白颜色交织一起形成了简单又有变化的几何纹样, 菱形、日月纹样、三角形、回形都是其典型纹样。笔者记录了一位景颇族中年妇女专注编织的场景, 编织成品也记录其中, 这也将成为本人影像艺术中的一笔丰厚资源。

金属工艺:笔者分别针对云南不同地域的民族金属工艺进行艺术采风。大理鹤庆白族银饰、德宏傣族银饰、玉溪通海制铜工艺与制银工艺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民族工艺。笔者走访大理鹤庆的白族手工艺人, 从精挑银料到塑形、锻打、打磨等工艺, 白族艺人都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工序。笔者精心挑选了白族制壶工艺, 详细记录与拍摄了银制壶型的制作工艺, 成为大理白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工艺。云南的德宏州陇川县的阿昌族的户撒刀也是云南民族金属工艺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工艺之一, 整个户撒刀的制作完全依靠手工锻造, 在一锤锤锻打的声响中完成了尖峰刀刃地蜕变。在陇川有多位户撒刀王, 笔者深入走访了阿昌族刀王雷顺才, 详细记录了刀具的制作过程, 同时也拍摄了一种永恒的影像。在玉溪的通海与江川交汇处, 沉寂着制铜工艺, 叮咚叮咚的声响中, 完成了一件件炊锅的塑形。这里的老艺人安静而祥和, 成为制铜工艺潜心修行的民族艺人。笔者通过光影摇曳中, 拍摄了这样安静的场面。通海的杨广镇上的制银工艺, 也是一项另样的民族民间工艺, 杨广镇的师学伟师傅从事立体银饰雕刻二十多年, 擅长打造狮子造型, 整个狮子造型神态逼真, 动感十足。同样, 在芒市的傣族铁艺也是具有特点的民族民间工艺之一, 傣族的铁艺是一种富有宗教意味的民族民间工艺, 整个铁艺主要用于在寺庙的装饰层面上, 多以金色涂料喷涂, 手工锻打造型为主, 图案以孔雀为主, 形态优雅, 独具特色。

图腾工艺:傣族剪纸主要流行于德宏州芒市, 剪纸艺术中融合了最早的原始宗教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元素, 形态多以大象和孔雀图案为主, 傣族剪纸艺术内涵丰盛, 风格别致的傣族文化延伸着历史的脉络, 延续着古老的宗教信仰。各个时期的剪纸艺人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 表达了原生态的思想观念。笔者对德宏州芒市的风平镇弄么村邵梅罕傣族剪纸艺术馆进行了艺术采风。邵梅罕老师的剪纸融合了个人对傣族生活的细致观察, 所剪出的飞禽走兽、瓜果鱼虫形象逼真, 富有灵性。本人选用了室内剪纸的造型场景, 深入细致地对邵梅罕老师进行详细拍摄。

瓦猫是大理白族地区独有的建筑装饰物, 在大理鹤庆县的金墩乡赵屯、和邑村专门有烧制该饰物的民间艺人。瓦猫作为白族人民寄寓招财、纳福平安的吉祥物, 是每家每户必须安放的。同时, 也拍摄到了瓦猫独特的造型, 把瓦猫张开大嘴, 可以气吞万物的神态表现到位。在丽江纳西族地区, 东巴文化延绵至今, 在纳西族进行东巴祭祀时候, 都会用到祭祀时候使用的勒巴鼓, 笔者在丽江市区走访了勒巴鼓制作的唯一传人李文传老师, 初次见面, 李老师和蔼可亲, 一身典型的纳西族装扮, 70岁高龄的李老师现场为我们演示了勒巴鼓的制作过程, 并使用制作完成的勒巴鼓表演了一段精彩的勒巴祭祀舞蹈。

木雕工艺:整个云南少数民族工艺中, 木雕工艺屈指可数的当归大理州剑川县白族木雕工艺, 这里家家户户都以木雕工艺养家糊口, 造型也多以传统的蝴蝶、山茶花、仙桃、梅、兰、竹、菊等为主要雕刻对象。在剑川县, 木雕工艺传承情况良好, 年老的民间艺人带着年轻的学艺人, 把祖上流传至今的民族民间工艺技巧演绎到位。当下, 很多年轻艺人已经木雕工艺行当里, 担任了主要角色;雕刻对象除了传统纹样之外, 也对当下茶具、首饰盒进行了改良加工, 形成了不同木雕艺术语言的风貌。

其他工艺: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摆衣寨, 这里汇聚着彝族刺绣的能工巧手, 这里的彝族刺绣采用色彩艳丽的丝线进行堆绣工艺, 一针一线中尽显民族风格的演绎。笔者紧紧围绕着四名绣娘进行拍摄, 专注地绣娘形象与刺绣作品记录于镜头中。云南省保山市的龙陵县象达油纸伞, 制作历史源远流长, 纯手工制造, 是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民间工艺品。它用桐油纸做伞撑, 采用人面竹做伞柄, 画上梅花等图案加以修饰伞面外观, 可用于遮阳蔽雨。散落于房屋内的各种材料与工具, 在制作艺人的手中, 悄然成为一把把优雅的民间工艺伞。笔者从人文角度, 采用了不同视角进行拍摄, 完全诠释了油纸伞的美感与工艺。

笔者在该项目的完成方面, 通过独特的立意, 遍及云南少数民族工艺典型的地区, 拍摄了近千张作品, 经过挑选, 最后112幅作品作为结题资料和将来的展览作品。通过对摄影的艺术的理解, 从光与影的造型艺术本体出发, 在拍摄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同时, 善于利用光影造型, 营造特殊、独立的光影质感, 塑造不同的民族民间工艺人。通过走访了云南滇西和滇南局部地区, 途经20个少数民族地区, 完成了一次自然、人文与艺术之旅的综合采风行程。从民族非遗工艺角度、光影构成角度、地理环境与人文角度综合出发, 通过摄影方式把最具云南风貌与特质的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演绎到极致。

摘要:在云南地域的少数民族工艺, 具有多样性和立体性, 笔者采用摄影的方式对云南的少数民族工艺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田野考察, 获取了最为直接的民族艺术资源, 结合摄影艺术创作方式, 呈现了不同于以往田野考察的文献, 丰富了其多样性;选用的陶艺、编织工艺、金属工艺、图腾工艺等为对象的摄影作品与田野考察相结合, 呈现其特殊的立体性。

民族工艺 篇8

关键词:奶皮子,奶豆腐,乳清酒,制作工艺

1奶皮子

奶皮子又称乌如木, 蒙古族人把新鲜的马奶、羊奶、牛奶或骆驼奶倒入锅中慢火微煮, 表面就会凝结一层脂肪, 用筷子挑起挂通风处晾干, 即为奶皮子。奶皮子的成分主要是75%的脂肪和25%的蛋白质。含有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亚油酸, 亚油酸是合成脑磷脂的必需物质, 并能预防婴儿的湿疹性皮炎。营养价值极高, 是蒙古族人民招待贵宾的佳品。

1.1实验材料与设备

新鲜全脂乳;纱布;圆形蒸发锅;电炉;温度计;勺子;小刀;水浴锅等。

1.2工艺流程

全脂乳→过滤→加热煮沸→翻扬起沫→保温静置→冷却→取出→折叠→干燥 (晒干) →成品

1.3操作要点

1.3.1原料乳的选择与处理:选择新鲜的全脂乳作为原料, 乳脂肪含量越高越好。鲜奶用2-3层的纱布过滤, 除去杂质。蒙古族牧民们一般是秋末做大量的奶皮子, 这个时候的奶子油性大, 奶皮子脂肪含量高, 厚实易储存。1.3.2加热煮沸:将过滤好的鲜奶倒入锅中边加热边搅拌, 直到小沸90℃。煮奶时火不要过大, 以免产生焦糊味, 影响品质。牧民们一般是把铁锅放在火撑上, 倒入生鲜奶, 用牛粪火烧开。1.3.3翻扬起沫:待奶子稍微滚沸起来后, 就用勺子不停地上下翻扬, 此时要把握翻扬的方法和力度, 既要使鲜奶泛起很多的泡沫, 又不能让奶子飞溅出来。在翻扬过程中也要注意火候, 火小了奶皮薄, 火大了味焦。可多次添加生奶, 往锅里撒一二两面或放一点糖, 以便使奶皮子变厚而带点甜味。加奶和火候适当, 就能取出比较厚的奶皮子。扬过半小时以后, 慢慢把火调小, 停止扬奶。此工序是决定奶皮子质量的关键工序。1.3.4保温静置、冷却:当乳液表面产生大量均匀的气泡后, 停止搅拌。待火势减弱以后, 在锅上搭一根木棍, 放上锅盖, 搭木棍的目的, 是为了让水蒸气蒸发。在保温过程中, 乳液面水分逐渐蒸发并形成皮膜, 随时间的延续, 皮膜增厚。保温4-6h后, 在室温下自然冷却, 这时乳脂肪继续上浮, 但速度相对较慢。牧民大多是晚上熬奶皮子, 经过一夜的时间, 就会在熬过的奶子表面形成一层蜂窝状麻面厚而多皱的表皮, 这就是奶皮子。1.3.5取出、折叠、干燥:奶皮子冷却形成后, 用小刀沿锅边将其划开, 一根干净的木棍筷子从中间挑起, 挑起的力度要始终, 防止奶皮子破裂。沿中间将圆形的奶皮子对折 (防止蛋白质损失) , 脂肪层向里, 放在木板或圆盘上;或者用双手把凝结的奶皮子轻轻揭起, 倒扣在盘中或木板上。1.3.6干燥、成品:在阴凉通风处晾干, 不能直接暴晒, 否则会使皮子变黄变硬。防干过程中还要勤翻动, 以形成外干内软, 香脆可口的质感。等奶皮子干了之后, 就用一个半圆形的笸箩来存放, 以备冬春季节食用。一般制作出1斤奶皮子, 需用7-8斤鲜奶。奶皮子取出后剩下的是熟奶, 熟奶可以做奶酪或奶豆腐、酸奶或者直接饮用。锅底残留的叫锅巴, 对煮奶锅巴, 牧区儿童是最喜欢吃的。

2奶豆腐

蒙古语中称“苏恩呼日德”, 它是在家庭作坊式的条件下, 用鲜奶自然发酵, 至乳清与乳酪分离后煮沸, 搅拌而制成。其蛋白质含量高达71%, 富含人体所必需氨基酸。含有大量乳酸菌, 富含B族维生素, 有益于人体对有益身体的微量元素如钙、磷、铁、锌等的吸收。

2.1生奶豆腐

传统的生奶豆腐把鲜奶发酵变酸后, 倒入锅里煮熬, 奶浆就变成老豆腐状。然后放在纱布中挤压除去乳清, 装模成型。

2.1.1工艺流程

2.1.2操作要点

鲜乳、过滤、自然凝乳:鲜奶用3-4层纱布滤去杂质, 倒入清洗干净的木桶中自然发酵, 产生酸凝乳。一般夏天发酵需要1-2d, 冬天发酵2~3d。切割、搅拌升温:凝块切割后, 开始轻轻搅拌。此时凝块较脆弱, 应防止将凝块碰碎。排乳清:在静置的后期, 凝块收缩至原来的一半, 即可排除乳清。加热搅拌:将把收缩的凝块搅拌直至小沸凝成不粘锅的一团。成型:将排乳清后的凝块装入模具中进行定型压榨。模具周围可设有小孔, 由此渗出乳清。

2.2熟奶豆腐

与生奶豆腐的做法稍有不同。制作熟奶豆腐时, 把熬制奶皮子剩下的鲜奶, 或经过提取奶油后的鲜奶放置几天, 使其发酵。待酸奶凝结成软块后, 用纱布把乳清过滤掉, 放入锅内慢煮, 边煮边搅搅, 呈糊状时, 舀进纱布里, 挤压除去乳清, 放进模具挤压成型, 或用刀划成不同形状。放置在通风处, 使其变硬成干。

2.2.1工艺流程

鲜奶→过滤→加热→翻扬起泡沫→静置→脱脂乳→自然发酵→压榨成型→成品

2.2.2操作要点

鲜奶、过滤、加热、翻扬起泡沫、静置:同奶皮子工艺。自然发酵:发酵3~4d, 每天要搅拌一次。压榨成型:将发酵好的乳放在布口袋中除去乳清, 放入模具中。蒙古族的模具通常是方形的, 有的模具跟月饼模具很相似, 还刻有很精致的民族传统纹理、图案及花纹, 这样做出来的奶豆腐就不仅仅是一种食品, 还赋予了一定的民族艺术成分。

3奶酒

奶酒, 蒙语称“阿日里”, 从前“逐水草迁徙”的游牧民族为防饥渴, 常在随身携带的羊皮袋中装些鲜奶, 由于终日颠簸, 乳清上浮, 便成了奶酒。在蒙药中, 常将奶酒作为“药引子”来治疗疾病。大量临床实践证明, 奶酒有祛寒回暖、健胃开脾、营养滋补、治疗风湿的显著功效。因此蒙古族人民经常用奶酒治疗肠胃病、腰腿痛、肺结核等疾病。奶酒分为发酵奶酒和蒸馏奶酒。

3.1发酵型奶酒

发酵型奶酒是完全采用草原优质牛奶和乳清经乳酸菌和酵母协同发酵酿制而成, 酒精含量相对较低, 酒精度一般为8%~12%。未经蒸馏, 几乎保留了乳清中所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 同时剔除了牛奶中易使人体发胖的脂肪, 富含18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钙、锌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奶香纯正、酸甜适口, 其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即想饮酒又想健康的愿望, 符合人们对酒类的消费观念和潮流, 必将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

3.2蒸馏型奶酒

蒸馏型奶酒是我国北方牧区具有民族特色的个性化产品, 起源于元朝之前。千百年来, 牧民就以醇美的奶酒欢庆节日、宴请亲朋。蒸馏型奶酒是在发酵奶酒的基础上, 通过加热提纯酒度, 但也因此损失了绝大多数的营养物质, 酒精度根据蒸馏次数高低不同, 一般在8%~30%之间, 最高可达48%。馏奶酒无色、清亮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

4结论

虽然传统的民族乳制品至今还基本停留在作坊式生产阶段, 并且还存在卫生条件差、加工过程和工艺原始简单、工作强度大、产量低等问题, 但这些工艺是先祖们给后人传下来的宝贵遗产, 即使没有明确的技术指标和可靠的质量检测手段, 依然能生产出风味纯正、质量上乘的产品, 这是工业化生产所无法比拟的, 这一点也是国内外人士都偏爱民族乳制品的主要原因。因此, 确立一套既能利用现代化生产设备进行工业化生产, 促进我国乳业发展, 又能最大限度的保留民族乳制品的特色、弘扬了我国民族的乳文化, 是我们研究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和平.奶皮子的制作及理论[J].中国乳品工业, 1994, 22 (1) :31-38.

[2]秦立虎, 张和平.我国少数民族马奶酒初探[J].酿酒科技, 1996, 78 (6) :72-78.

[3]纪铁鹏.乳清酒的研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6.

民族工艺 篇9

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 历史悠久, 56个民族的创造遍布中华大地, 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传统手工艺在长期的传承与发展中所累积的经验和技艺, 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珍贵教材, 对艺术设计有着传承的价值和借鉴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设计教育是由“工艺美术”教育演变而来, 习惯于将艺术设计简单地理解为“实用美术”, 很容易造成“艺术设计”与“美术”的概念混淆。导致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制度主要强调学生的美术特长, 降低了对文化课的要求, 没有认识到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 它具有集成性和跨学科性的品质特征。今天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 应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调整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 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理念。因此, 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路, 应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把握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明确培养目标;注重改革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 建立完善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注重教学模式的实践, 设计教学方法的尝试与革新, 创造出自己的特色;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艺术设计教育的需求。

一、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市场经济和教育创新改革形势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许多地方高校都设立了艺术系, 其中艺术设计专业成为美术类的主导专业。一方面, 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广大学子渴望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 一些高校盲目扩大艺术设计办学规模、扩大招生数量, 追求经济效益, 而忽略了办学的内涵。再一方面, 许多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没有扎实的理论修养、敏锐的设计思维及实践能力。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不适应, 培养的模式结构与市场失衡, 学生质量规格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毕业后不能立即投入到实践工作中, 社会就业适应期较长, 这就反映出在办学的理念、专业的定位、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所存在的问题, 也是高校就业率下降的一个原因。因此, 我们只有不断改革与创新我们的教育模式, 建构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适度发展规模, 才能实现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经济需求的协调发展, 推动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不断前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存在着主体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并存的现象。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并经过世代传承的文化成果, 是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形成的传统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内的所有文化的总和。任何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的丧失, 都很难再现或复制。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等条件的限制, 我国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教育还比较薄弱, 一些少数民族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 过分强调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因此, 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民族教育发展, 缩小地区差距, 增强民族自信心, 形成普遍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构建和谐社会, 在传承国家主体民族文化的基础上, 传承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

二、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与经济时代的到来, 各种信息载体层出不穷, 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就设计的出发点来说, 它不只强调其实用性, 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创新的理念, 是提高生活方式为目的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创新意识。在这种环境的趋势下, 艺术设计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借鉴外来设计经验与弘扬本土民族文化, 结合国家和民族文化特点, 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是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为搭建好特色办学平台, 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 必须付出多方面的努力。一是要抓住机遇, 把握政策;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发挥其主动性, 调动积极性;三是要努力完善办学条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四是建设良好的教风学风, 提升师生的协作能力;五是设计教育需要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大力支持。此外, 艺术设计又是创造性、实践性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实行课程重组, 更新教学内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构建出一套符合现代艺术设计规律, 有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要使艺术设计教育特色明显, 应从实际出发, 在培养目标上准确定位, 不照抄别人的办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办出自己的特色。民间民俗文化是一种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和民族特征的重要体现。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生活文化, 它自生自发, 源远流长。它是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的艺术体现, 凝聚着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祝愿、对美的追求, 是艺术设计吸取营养和获得创作素材的矿藏。艺术设计作品以它特有的表现形式, 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因此, 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应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基础上的创新, 也是拥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实践及科学的探索精神基础上的创新。

三、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是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核心, 是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关键。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建立有本专业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新世纪呼唤创造型人才,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方向。如果说, 工艺美术教育与设计教育两种教育模式是有所区别的, 一种是纵向的、行业型的, 是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 另一种是横向的、研究型的, 是一种动态目标的培养方式;前者是职业技能的培养, 后者是人才素质的培养。传统工艺制作手段和现代艺术设计都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形式, 是创新精神的产物, 将学生推向社会, 使学生适应知识经济大环境, 是现今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 是改革旧的观念、功能与效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完美体现, 而不是脏、怪、丑、淫之类的表现。这些所谓的“前卫艺术”、“设计新观念”在西方一些国家一过即失、无人问津, 被称之为“垃圾艺术”。艺术设计作为一个现代综合型的学科, 在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观念导向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地方高校根据自身教育优势以及市场需求, 结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搭建多元化培养目标框架。一是设计专业型人才, 以培养创造性设计思维方法、设计开发, 具备前沿技术能力的人才;二是设计综合型人才, 以理、工、文, 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为主体, 能适应各种设计工作需要的人才;三是设计应用型人才, 以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设计应用人才。教师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构建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因此, 通过艺术设计教育的观念创新、教学创新和管理创新, 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

中学英语语音教学问题与学习策略初探

翟蕊霞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125)

【摘要】现行中学英语教材语音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使学生从一开始便处于被动学习地位,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自信心受到挫伤, 英语学习两极分化严重, 教学效果差。语音学习做为语言学习的第一关, 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拼读能力, 从而解决学生的识词问题。同时, 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认知学习、迁移学习和行为习惯学习能力, 力求做到授人以渔。笔者以其实践教学为例, 浅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相应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语音教学;学习策略;正态分布

当前, 我国普通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根源在七年级, 突出表现在八年级, 关键在于拼读未能及早过关。这主要是受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新课标课容量大, 词汇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递, 而忽视了语音教学, 且新目标只有单音的教学内容。再者, 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英语单词的拼写跟发音之间的密切联系, 往往不是科学地从音到形去记单词, 而是从字母到拼写形式去死记硬背, 就这样忘了又记, 记了又忘。另一方面, 中学生学习汉语在先, 所以用汉字注音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单词念不准, 缺乏自学能力, 学习兴趣锐减, 最后导致弃之不学。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 也要克服母语的干扰与迁移。在初学时不打好语音基础, 会给以后学习留下后患。

第一, 问题发现

笔者在从教的西安市第50中学随机抽样, 抽取的八年级奇数班 (每位老师两个班) 五个, 共计学生186名进行口语测试。测试分为单音字母、单词 (标注音标) 、三十词短文。

以下是口语测试分析结果:

本次测试优秀人数27人, 占14.5%, 合格人数37人, 占20%, 不达标人数120人, 占64.5%。

以下再提供2008至2009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成绩分析 (全年级总人数380人) :

新一代艺术设计人才。

四、民族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不同, 形成了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特征。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区域性和民族性文化。民族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失去了原有的性质, 面临消失和濒危的状态, 如何抢救与保护民族工艺文化, 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问题, 也是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在其历史的发展中创作出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民族工艺, 如贵州安顺地区蜡染, 广西的壮锦图案, 侗族的漆器, 苗族的银器, 以及众多少数民族的服饰、装饰等, 以上列举的只是少数民族工艺的一部分。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民族灿烂的文化, 他成为艺术设计教育传承民族工艺文化资源。

在技术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立足本国, 面向世界。民族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文化支撑。民族工艺丰富多彩的实践经验和技艺诀窍, 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文化遗产, 对本土民族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传承借鉴作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要着手对区域传统文化的研究, 把民族传统文化纳人教学之中。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创新办学理念, 以地方特色文化艺术设计教育为目标, 利用本土民族艺术资源, 达成社会的普遍共识, 有利于民族工艺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民族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是地方高校设计教育的重要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载体层出不穷, 艺术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设计种类不断增加, 设计的本质以提高生活方式为目的创新理念。它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 不同的文化的新

对照以上两种考试分析, 说明口语考试结果和笔试结果均呈正态分布。分别对比两次考试优秀、达标和不达标的受测者, 三类中人员名单基本相符。这意味着语音的学习直接影响后来的学习结果。

有学者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英语听力和口语教学当中所缺失的内容就是语音知识。发现有三:其一, 学习者的英语语音知识普遍偏低 (均分:2.6, 满分为5分) ;其二, 75.8%的学习者对这部分知识存在着需求, 需求度比较高;三, 学习者的语音知识和老师的重视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第二, 问题探究

1、教材语音教学阶段性不突出

新课标中学英语教材中, 以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英语教材为例, 谈谈教材对语音教学的分配。Starters1—3单元, 虽属复习性质, 有26个字母出现, 同时有归纳性质的元音读音。可是, 紧接着转入正文, 从Unit1开始, 教材以一个个话题展开, 不再对语音有提及。而且, 教材容量大, 如果课时安排是按常规每周五节课, 则会影响课程进度。因而, 部分教师赶进度, 忽略语音音标教学。其次, 在许多地区, 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相反, 有的开有英语课, 但是不作为考试科目, 英语教学流于形式。比较理想的是, 部分小学英语停在听说阶段。针对这种参差不齐的小学英语教育, 初中英语入门教育尤为重要。再次, 中学生对于可理解性知识输入普遍把握的良好。所以, 应回避死记硬背, 从音标教学开始, 正确引导, 带领学生走出单词记忆误区。

2、教师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

融合。开发利用地域传统工艺, 用现代设计理念重新组合地域民族工艺视觉元素, 设计富有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意识的艺术作品。地方高校对传承与创新民族工艺文化大有作为, 我们应转变观念, 勇于探索以振兴民族工艺文化为己任, 充分发挥现代设计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使民族工艺文化得到妥善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总之, 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民族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传统工艺向现代设计转换, 使之更符合时代特色, 标志着艺术设计教育已真正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工艺文化历史悠久, 丰富多彩, 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更新和模式的改革。应该尊重历史, 注重保护我们民族传统工艺, 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代代相传。

摘要: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应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基础上的创新。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建构科学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 保护和传承民族工艺文化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任。

关键词: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民族工艺文化,传承,创新

参考文献

[1]肖广兴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科学教育论坛中国科技信息, 2005年第3期:157

[2]肖发展、王进华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战略[J]艺术教育, 50--51

[3]张建世 杨正文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年3月总25卷 第3期:21--28

[4]张 冬艺术设计教育的借鉴与继承[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761--762

民族工艺 篇10

对于电子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电子工艺实训课程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电子类专业的相关人才需求逐步提升,则对电子实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目前电子工艺实训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1.实训内容固定

目前部分民族院校的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教学实验内容比较呆板固定,实训内容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笔者所在学校安排电子工艺实训课程学生只是按照产品说明书,把相应的元器件焊接到电路板上,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2.实训时间短

笔者所在学校安排学生实训只有30课时,实验项目包括焊接练习,造型设计和收音机制作等实验项目,而且上课时间分散,焊接练习需要长期不间断训练,学生刚练习的有效果,中断几天后又要重新练习,无形中造成课程时间的浪费,使学生实训效果差大打折扣。

3.学生被动实训

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电子工艺实训的作品验收势必缺乏灵活性,使得学生无法做到自由发挥。学生头脑中的想法和创新性观点无法及时得到验证,限制了其学习主动积极性,在最终的结果验收环节,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的实训效果。

二、民族院校提高电子工艺实训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1.提高现有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更新落后的实验设备

首先,学校的专业实验室要加大开放力度,除了正常教学使用实验室外,还要适时的开放实验室,通过制度化管理,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加大对实验室教师的管理力度,通过制定激励政策使实验室教师主动在实验室进行实验能力的提高。其次,通过国家支持高校发展的政策购置先进的实验设备,并且要有前瞻性,保证设备在5年不会被淘汰;最后,通过实验室的奖励制度吸引学有余力的为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到实验室教师的日常管理中,同时为学生进行综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实践培训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时的进行教学调整,要发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哪一块的教学内容感兴趣,我们就加大学生感兴趣教学内容的比重,在实训中需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教学规律和学生特征,开展认知性的实验教学,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掌握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及常用工具的使用等,后续可进行设计性的实验教学,可进行创新性实验的学习,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引导学生根据所学提出实验研究课题,进行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

3.突出系统设计,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根据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特点,需要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更加注重系统性和全面性,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基本技能的培养,系统设计能力的提升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电子工艺实训课程实验的操作让学生了解整个电路的布局和原理,为系统设计做准备。电子工艺实训课程能够明确综合设计实验的改革方向,引入各类新技术,以顺应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出综合技能水平更为出众的电子专业人才。

4.顺应新时期需求,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工作

我们需要对实验室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并提供进修和深造学习的机会,不断拓宽自身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面,构建起系统、完善专业知识框架;同时可以培养出在某一细小领域专业精深的实验教师,既能从事教学工作,又能带动实验研究领域的发展,全面提升实验教学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而为培养电子电工人才提供坚实的教育队伍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民族院校的电子工艺实训课程质量,就必须要完善实验设备,调整实验教学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内容,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工作。为提高民族院校电子工艺实训课程教学质量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红霞.电子工艺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网友世界,2014(12).

上一篇:演进与创新下一篇:巧设问题激发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