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制少数民族工艺美术论文

2022-04-30

张同禄中国特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当今世界上掌握所有景泰蓝各道工序的制作工艺景泰蓝大师。1988年被国家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获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评定的“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被誉为“中国景泰蓝第一人”。张同禄独创的“珐琅珀晶”,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结合的新型工艺品,并获得国家专利。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工作室制少数民族工艺美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工作室制少数民族工艺美术论文 篇1:

基于职业教育扶贫的“非遗”传承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普通高中学生心理美育实践探析

【摘 要】本文阐述基于职业教育扶贫的“非遗”传承基地建设模式,从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入手,通过建立“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侗族服饰)传承创新基地”,创新探索“123+N”模式研究和实践,激活民族地区学生知识力和脱贫力,打通教育扶贫和文化扶贫的“最后一米”壁垒,并提出进一步做好“扶志、扶智”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职业教育扶贫 非遗传承基地建设模式 侗族文化  侗寨五娘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扶贫方式与方略,强调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根本之策,是最有生命力的减贫方式,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支重要力量,既是非遗传承事业所急,又是职教突破发展所需。因此,在贫困民族地区实施职教扶贫政策能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脱贫攻坚起到积极的双赢作用。

一、“非遗”传承基地建设是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途径

广西绝大部分民族自治县是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也是国家划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明确提出的“教育精准扶贫”和“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等理念,柳州市政府明确提出“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主要任务。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下文简称为“学校”)基于扶贫、就业、创业、升学等需求,立足办学实际和地方“非遗”文化构建“非遗”教育体系,彰显校本特色与区域特色,主动参与地方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建立“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侗族服饰)传承创新基地”,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并进行职业教育的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实现“非遗”项目传承职业教育化,培养学生习得一项可终生依靠的技艺,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增强立足社会的能力。

二、“非遗”传承基地建设的模式和创新

学校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侗族服饰制作工艺、侗族刺绣、侗族大歌等技艺为载体,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和“非遗”传承人,系统梳理“非遗”项目发展文脉,结合自身专业设置情况和特点,多专业联动,从基础设施建设、“非遗”传承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本教材开发、展演展示及校园“非遗”专题展示馆建设等十个方面明确基地建设思路和目标,突出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凝练出精密的“123+N 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模式”(下文简称为“123+N 模式”)。

“123+N 模式”,指 1 颗内核、2 个平台、3 级层次、N 个专业协同共进。1 颗内核:三江侗族文化为内核;2 个平台:校内教研平台和校外产商平台;3 级层次:大师工作室为主导引领+教师工作室甄别提升+学生创客空间慎思明辨。+N:服装设计与工艺、工艺美术、美术设计与制作、学前教育、社会文化艺术等多个专业。学校的“123+N 模式”将传统课程融入工作室教学课程,彼此在传承与创新侗族服饰文化的道路中,教研成果完美达到“作品化,产品化,商品化”,实现“一生一手艺”的培养目标。

三、“非遗”传承基地建设的实践

(一)融入“非遗”文化,培育校园文化育人内核。学校以广西三江侗族“非遗”文化为核心,通过在校内建立民族文化体验馆、侗族手工技艺传承工作坊、侗族服饰手工艺社团、侗族大歌合唱团等侗族“非遗”文化体验和实践场所及学生社团组织,将侗族“非遗”文化精神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非遗”项目的传承,让师生认识“非遗”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实现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觉的转变,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早在 2012 年,学校就将侗族服饰和侗绣作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工艺美术专业、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特色课程列入学习课程体系。将“非遗”项目建设融入专业课程,改变传统课堂教育模式,“非遗”课堂集兴趣、手工、创新于一体,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搭建研发平台,推进“非遗”项目技艺创新。学校依托项目建设,引进侗绣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联合校级侗族服饰技艺大师,成立韦清花侗绣大师工作室、张礼全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和陈美娟侗族服饰创意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校内侗族“非遗”文化研发大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建设的过程中承担以点带面,打造典型形象、文化传承、技能引领和导向的任务,成为集“非遗”文化的研究与传承,“非遗”技艺的改造与创新、“非遗”产品的开发与营销的“非遗”文化研发“小高地”。

(三)依靠教育科研,构建三级“非遗”传承队伍。聘请“非遗”传承大师担任名誉教授常驻学校,亲传技艺,促进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及技艺,延拓“非遗”技艺传承覆盖面;构建自身“非遗”传承教育师资队伍,依托“非遗”大师工作室,鼓励校内教师与“非遗”传承大师通力协作,共同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材与授课,以系统的理论教育规范技艺传承;建立学生创客空间,引入文创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技能大师、企业技术人员、校内骨干一对一项目分组指导,学生自主研发作品,形成学校“大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室+学生创客空间”的“非遗”传承队伍构建模式,提升“非遗”传承与专门人才培养实效。

(四)发挥基地资源优势,形成特色发展之路。成立侗族“非遗”体验中心设立制作体验区、VR 体验区、“非遗”衍生品区和创客空间,建成侗族服饰、民族手工艺、侗族刺绣、侗族大歌、侗族农民画等多个校内外大师工作室。校内“+N”专业联动,形成多项功能并举的开放式专业交流与服务平台,增强“非遗”教学资源的普适性,实现“非遗”资源的共享、更新和持续发展,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成效,推动“非遗”项目的技艺创新,顺应大国工匠精神培育和傳统文化代际传承、创新的发展需要。

四、“非遗”传承基地建设成效

(一)传承“非遗”工艺,创新特色办学理念。基地建设秉承“追求卓越,求真善美”的办学理念,以“成功在这里起航”为主题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以精神文化营造内涵美,以制度文化营造规整美,以景观设计营造环境美,以课程文化彰显创新美,以行为规范促进形象美,以文体活动展示青春美,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育人环境。着力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以“非遗”教育传承为特色的育人模式。

(二)传承“非遗”工艺,融合现代学徒制。学校积极融合现代学徒制教学理念,将部分传承实践课程放到现代企业中完成。在企业中,学生既是学徒,又是实习员工,用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促进传统工艺的学习和生产。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还可获得到国外学习进修机会。近年来,先后有数名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三江籍侗族贫困生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资助下,赴法国、意大利学习进修,既开拓国际视野,又提升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三)丰富职业教育内涵,教改科研成果丰硕。“非遗”项目融入校园,使职业教育与民族教育、精准扶贫,学生的特点与学习内容、教师的教学与专业成长形成有机结合,延长办学链,转化传统教育的角色定位,初步形成“教、学、研、商”高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基地团队创作的“纤维艺术装饰画”增加了广西工艺画品种。基地团队创新设计制作的 7 个系列、35 套“侗寨·五娘”服饰品,分别在奥克兰国际会展中心、悉尼奥林匹克会展中心巡演,服装系列作品在时装周上荣获“最具文化品牌奖”,荣获“最佳设计师奖”。此外,基地团队创作的 6 件外观设计作品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发明专利。

(四)“非遗+扶贫”落到实处,助力贫困学子精准脱贫。基地建设高度关注广西贫困连片地区的生源学生,精准招收少数民族籍贫困学生,树立“培养一个+致富一家”理念,成立民族班,采取民族特色培养模式,提升学生民族技艺水平,切实提高贫困学生就业、创业和升学质量。

1.定点招生,走出大山。学校每年招收三江侗族学生 500 人以上,这些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三分之一家庭是建档立卡户,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中急需帮扶的群体。学校树立“培养一个+致富一家”的理念,在招生中,深入到三江县各初中学校和毕业生家庭,宣传国家和学校的帮扶政策,说服那些在打工和读书两种选择中摇摆不定的学生及家长,鼓励他们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走出大山,走进城市,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学习专业知识,改变家庭贫困面貌。

2.升学就业,改变命运。经过在学校的三年学习,这些三江侗族学生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每年毕业生中,大约 100 名学生通过对口招生和中升本考试,升入高职或本科继续深造。就业的毕业生中,基本上都到广西区内外知名民族文创企业工作,每年大约有 10 名学生选择回到三江自主创业,创办民族服饰工作室或自主创办民族特色幼儿园。经过接受城市教育与传承民族技艺,三江侗族学生自覺改变早婚早恋的习俗,全身心投入反哺家乡建设,提升家庭生活质量,使“扶贫、扶志、扶智”三位一体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

3.校企合作,助力脱贫。学校“非遗”传承基地在多年的实践中,注重对成果的转化,通过市场化运作,以合作公司的途径帮助毕业生和当地群众就业。学校先后与三江县多家侗绣和文化开发公司合作,将部分教科研成果授权这些公司使用,如服饰设计成果,以及帮助培训企业人员专业技能等。目前,在与学校的合作企业中,已经招聘了学校毕业学生和当地群众数十人就业。

学校“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响应国家文化强国号召,基于教育扶贫和文化扶贫,坚持按照“123+N”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加快推动侗族刺绣、侗族大歌、侗族农民画、侗族油茶、侗族百家宴等“非遗”文化技艺传承创新,不断丰富侗寨五娘(绣娘、歌娘、画娘、茶娘、厨娘)文化内涵,挖掘和吸纳侗寨“食、茶、歌、画、绣”等文化元素,对接服装设计与工艺、工艺美术、美术设计与制作、社会文化艺术、旅游管理等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及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多专业联动,跨界合作发展,孵化出多元化的“非遗”创新作品,创新打造成为集厨娘、茶娘、歌娘、画娘、绣娘于一体的“侗寨五娘”民族文化体验大平台,助力实施国家精准扶贫政策。

【作者简介】龙陵英(1960— ),女,本科,广西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民族文化。陈 玲(1972— ),女,研究生,广西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质量办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秦海宁(1978— ),男,本科,广西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

(责编 卢建龙)

作者:龙陵英 陈玲 秦海宁

工作室制少数民族工艺美术论文 篇2:

张同禄:时势造就景泰蓝大师

张同禄

中国特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当今世界上掌握所有景泰蓝各道工序的制作工艺景泰蓝大师。1988年被国家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获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评定的“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被誉为“中国景泰蓝第一人”。张同禄独创的“珐琅珀晶”,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结合的新型工艺品,并获得国家专利。他的作品清逸、新颖,超凡脱俗,造型多姿多彩,小不盈尺,大可丈余,或伟岸雄壮,或玲珑秀美,或古朴典雅,或清丽自然,以奇、巧、俏、美,自成一派。

景泰蓝是用铜和釉料为主要材料的工艺品,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具体来说就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特制的柔软扁铜丝,按照设计图纸掐成各种花纹焊在铜胎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反复烧制而成的器皿。“珐琅”是外来语的音译词,指的是铜金属表面烧制釉料的工艺品,相传珐琅器最早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中国手工艺人加以运用变化,创造了景泰蓝,属于珐琅制品里的一种高级工艺品。这样的工艺品盛于明朝景泰年间,主要使用蓝色釉料,故得此名。

在中国古代,大部分工艺都是官民共享,而只有景泰蓝是宫廷独用的工艺品。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底下的陪宴桌全部用瓷器和银器餐具,可见景泰蓝在宫廷中的身份与地位,直至清末之时,景泰蓝才从宫中流入民间。

现如今景泰蓝已经变成濒危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制作的大师更是屈指可数,作为“中国景泰蓝第一人”的张同禄十六岁起从艺,潜心钻研,恢复了失传近200年的铸胎景泰蓝工艺,独家创作出了前无古人的“银胎景泰蓝”、“珐琅珀晶”。

张同禄的工作室坐落在首都机场高速路附近的一个大院内,这里面还分别住着其他“燕京八绝”的顶级工艺美术大师。走进张大师的工作室,一层的大厅内就摆放着大大小小的景泰蓝成品,桌面上摆放着各式未上釉的铜胎,墙壁上挂着各种景泰蓝工艺的装饰画,很是绚丽,往里走还有专门用于焊烧的工作间。

600多年来,景泰蓝的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工序都是各干各的,将这些工艺悉数掌握的只有张大师一人。张大师表示,当年的经历以及周遭环境对自己助力很大,张大师接触景泰蓝工艺时间早,又在工艺美校学习过三年美术知识,而后再进入工艺美术厂,从最基础的制胎干起,各个制作工序都干过,除了景泰蓝工艺,其他牙雕、玉雕、雕漆、金镶嵌等等工艺都接触到,当然,张大师自身的勤奋努力和悟性也必不可少,以至于后来担当工艺美术厂的总工艺师、副厂长.张大师临摹过故宫文物的传统花样,出外交流学习过外国珐琅的制作,既通晓美术知识又谙熟制作工艺,这样的水准几乎无人能及.张大师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也不禁感慨“时势造英雄”。诚然,环境造就人,如今在这浮躁的社会环境里,还能耗费一生精力去研究传统工艺的人可是再难寻。

制作景泰蓝工艺的流程

1.制胎:用紫铜片剪出不同形状,铁锤敲打成形,然后在各衔接部位上好焊药,焊成铜胎。

2.掐丝:由于配方等原因,景泰蓝不能大面积烧蓝,只能用铜丝做成的花纹将图案分割成小块,铜丝用白芨的汁液黏结在铜胎上,加上焊药,在900°的高温中将铜丝焊接在铜胎上。

3.点蓝:将焊好丝的胎体酸洗后,用金属小铲(蓝枪)和专用吸管把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填入在铜丝的凹槽中。

4.烧蓝:放入炉中,经摄氏800°左右的高温中焙烧,需反复三、四次的上釉熔烧,才能让釉面与铜丝高度一致,形成器皿外衣。

5.磨光:是用粗砂石、黄石、细沙石、木炭等多次将烧好的蓝釉磨平、抛光,不平的地方需补釉重烧。

6.镀金:将磨平的景泰蓝酸洗、去污、砂亮后,放入镀金液槽中,通电镀金。

Q:您一开始是以什么样的角色进入到这个行业呢?

A: 一开始,我是中专毕业后考了工艺美术公司,然后被分到北京景泰蓝厂,刚到那里就是做铜胎,这是做景泰蓝的第一道工序,拿锤子把一个铜片敲成各种器型,再经过焊接组合做出各种器皿。我十六岁开始学习制胎工艺,同时又到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美术知识,毕业后分配到点蓝车间学点蓝工艺、上釉色,一年后被调到设计室进行设计,并开始接触其他工艺美术行业。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就提高很多。我刚入厂的时候叫北京景泰蓝厂,到1960年变成了北京工艺美术厂,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工厂,牙雕、玉雕、雕漆、金镶嵌等十四种工艺都有。

当时每年两届出口广交会,各种工艺的车间都得拿出作品参加,景泰蓝车间每年都能拿出好几十种作品,这样对我来讲也是无形中得到锻炼,跟各个工艺美术行业接触,学他们的材质、技巧、构思。后来我升为总工艺师,主管全厂产品的设计、质量、技术革新,无形中又学了很多其他姐妹工艺的制作长处,把其他各行各业的长处,材质的特点,都为我所用,使景泰蓝的技术和材质水平大大提升。跨行业的视野让我受益匪浅,所以说是时势造英雄。现在我也带年轻人,但要培养出我这样的大师是不可能了,现在已经没有当初的环境了,与其他行业缺少切磋的机会,现在的环境太单一。

Q:您是怎样创造出“珐琅珀晶”工艺的呢?

A: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从事景泰蓝行业已经三十多年了,觉得景泰蓝是当时的条件和环境下产生的,它是外来的工艺,加上中国本身有它的文化内涵,像青铜器的造型,花纹装饰的能力,做瓷器的能力。有这样的基础,对于学习这些外来的艺术轻而易举,就想现在八十年代了,原材料不断改进,科学技术也在发展,就产生了能不能把景泰蓝这项艺术改变一下的想法。做景泰蓝非常难,好多美术专业人员也搞不了,设计完但做不出来。景泰蓝这种工艺特复杂,制胎、掐丝、点蓝、磨光,作为设计人员,一个人只能干一个工序。景泰蓝最大的特点,不管你怎么折腾都得烧得焊,烧焊就阻碍行业发展。我就想能不能不用烧焊,换别的技术把掐丝工艺、点蓝工艺固定住。我思索后想到自然博物馆里的琥珀,各种昆虫、作物都能完好地封里头,我就想不如用琥珀这种材料。于是刚开始拿面人儿、竹竿、木板等材料进行实验,在上面掐丝、点蓝,然后涂抹树脂,做完效果非常好,后来参加全国装饰工艺展览,赵紫阳总书记看了以后非常欣赏说:“张大师这个不错,是景泰蓝的换代产品,和传统工艺结合的产物,要保护它爱护它,还要报专利。”自此以后“珐琅珀晶”的道路就铺开了,韩国汉城大学美术馆还特别为我举办了一次大型的珐琅艺术展览会。

Q:设计景泰蓝需要很好的创造力,您平时是怎么画稿子呢?

A:第一根据市场需要,第二,如果需要重大题材就到现场写生,那时候开展学大寨运动,我们就到大寨去,做的作品前面是大寨红花遍地开,后面是王屋山,许多外国人很喜欢那个时期的东西。还去过井冈山、扬州、瓜州古渡……写生完当场就创作,做过最高级的应该是关于都江堰风光的作品,当时不重视资料,图纸、产品没留下来。还有为普陀山的观音道场设计制作了80平米的大型浮雕观音壁画。

Q:现在收藏市场那么好,以前的作品还有在市场上流通吗?

A:七八十年代的作品卖给谁我们也不知道,记得曾经有个海外华人寄了一张景泰蓝多工艺结合产品《座龙花薰》的照片给我,询问是不是我的作品,我说是,他说他花四百五十万在南美买下来了,最后到北京,此产品拍卖价到了一千一百万。由于大师的作品每件都是精品, 但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复杂、繁琐,所以产量少,市场上销售的数量也是有限的。

Q: 在市场上买您的作品怎么辨别真伪呢?

A:懂美术的能略知一二,业内行家可以看得出来,其他大多数人都说不清楚,如鉴定的话主要是看这个工艺品的质量、造型和纹饰的特点是否符合我的风格,其次看标记、落款和附送上我亲签的收藏证书——我所有产品的收藏证书的签字都不是影印的或是印刷形式的,都是我亲笔签名并加盖个人名章,2012年以后的产品都贴有防伪商标。

Q:现在的作品现代题材比较少?

A:现在人都复古,喜欢老的东西。说起来这些年也创作过现代人物题材的作品及以花鸟图案、吉祥图案内容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有件名为《春妹》的作品,是描绘一个少数民族女孩去小溪边采花归来的情景。还创作过一件叫《舞韵》的作品,景泰蓝的上面是跳芭蕾的人物造型,下面是一群天鹅在天上飞,组合成一幅非常优美的舞蹈画面。其他产品还有寓意吉祥、和谐、富贵为题材的作品比较受欢迎,如《德胜鼎》这件作品造型奇特,纹饰图案更现代,并镶嵌了好多珍贵的宝石玉石,表达的寓意深奥,深受收藏者的喜爱。还有最近创作的《太平有象》作品,寓意中国的工业、农业、科技大发展的盛世繁荣,作品中的六头大象共同驮着一件宝瓶,宝瓶上镶嵌着优美的万年青和许多宝石,使整件作品造型非常优美华贵,这件作品今年还被特制成电子芯片幸运地搭载“神九”卫星火箭在遥远的太空遨游了23天并顺利返航。总之,只要是大师独创设计的景泰蓝作品,都具有高水平的艺术效果、精良的制作工艺、深邃的文化内涵,作品都深受市场欢迎。

Q:一个景泰蓝作品出来以后有量的限制吗?

A: 严格来说是有,一般来说不易做多,高端产品、大型产品的数量更少,最近刚刚完成的一件历时2年制作的高2.09米《盛世大花薰》景泰蓝多工艺结合的作品,就是出类拔萃的创新作品。如果客户要限量销售需定制100件我的景泰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为保证产品的质量,需要做120件左右的数量,因为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属于火里取材,才能保质保量地供货,多余的残品、次品只能销毁,以保障客户的利益和市场的稳定。

Q:你们当时学的时候是否有一套传统的纹样?

A:这需要根据设计的景泰蓝器型的理念和纹饰效果的需求,来整体设计纹样和其他工艺的装饰。比如某件产品需要明清的纹样,我们一般就先参照故宫里的文物展品,或是查阅各种文物类书籍、美术资料等,自己再在这些图样资料的基础上多次进行演变、变形、延伸创新,才能设计出一件新的作品,但不会完全仿造。

Q:你们这行业基本还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

A:各种制作工艺的技术是由师傅教,图样的设计很大一部分还是靠自己的各种美术知识积累,多学习,多实践,还要有悟性。

Q:现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还是很重视的。

A: 对,国家比以前重视了,但我觉得还是不够,国家有关部门应对工艺美术工作者的知识产权、著作权加强保护,加强对工艺美术的科技投入和支持,我们现在许多同行都是小型企业,只能靠自己奋斗。举个例子说,国内的珐琅釉料的质量和颜色的品种和国外的珐琅釉料差距就很大,釉料颜色品种的研究这方面我们很难做到,也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和专项资金的扶持,并为这些工艺美术非遗项目的企业提供更多的与国外的技术交流和文化交流机会。

Q:您怎么看景泰蓝行业以后的发展?

A:往大里说,景泰蓝行业还是前途光明的,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是有很大潜力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景泰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更需要我们大师和技师们去吸引更多的新一代工艺美术现代化技术人才将这种濒临失传的皇家工艺传承下去,让它永远发扬光大,这也是国家的荣誉。现在我和我工作室的全体人员正研创“金胎景泰蓝”产品,如果成功了,可以说这就是景泰蓝工艺的最高峰。

作者:徐航 陶莹

工作室制少数民族工艺美术论文 篇3:

黑龙江省皮雕工艺及相关产业本土化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摘 要:皮雕工艺是在传统手工制皮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出的主要利用雕刻、压印等工艺手法辅以缝整、染色等其他皮具制作技术对皮革进行雕刻与加工,进而产生具有多种装饰效果艺术产品的工艺美术形式。皮雕工艺在我国尚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深入发展的空间极大。这就为我省发展皮雕工艺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从我省的角度看,发展皮雕工艺具有优势。

关键词:皮雕;工艺美术;本土化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手工技艺及产品的认识日渐深入、重视程度日渐提高,皮雕作为一种新兴的工艺美术形式正在悄然流行。这种美术形式形成时间较短,发展空间较大,并且受众广泛。目前在国内尚属发展的起步阶段。如果我省能够充分把握这一机遇,大力发展皮雕工艺,那么未来无论是它的艺术前景还是经济前景都是不可限量的。本文将重点论述我省发展该工艺美术形式的多方面优势。

1 皮雕工艺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皮雕工艺是在传统手工制皮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出的主要利用雕刻、压印等工艺手法辅以缝整、染色等其他皮具制作技术对皮革进行雕刻与加工,进而产生具有多种装饰效果艺术产品的工艺美术形式(见圖1)。

皮雕工艺虽然兴起较晚,但也可谓源远流长。它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皮具制作工艺诞生之始的古罗马时代。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期的皮雕工具是来自欧洲中世纪的。早期的皮雕只是为皮具制作简单装饰花纹。19世纪铬皮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现代皮具制造的基础,当时的皮雕艺术在美国被广泛运用于马鞍和衣物的局部装饰。当时的皮雕技艺开始有了更加丰富的变化,皮雕的装饰纹样逐渐增多,皮雕工具逐渐丰富。二战以后,随着日本的投向和被美国占领,皮雕工艺也被美国人带到日本,并在日本生根发芽,皮雕工艺品的艺术价值渐渐超过使用价值,并开始从传统制皮工艺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工艺美术形式。皮雕工艺品和皮雕画曾在日本风靡一时,并逐渐流传到台湾、澳门和一些东南亚国家。

2000年皮雕工艺被北京飘印象皮工坊的几位创始人带入大陆,一经引进便受到广大皮具爱好者和艺术家的广泛欢迎。近年来这种艺术形式蓬勃发展,并备受追捧,发展形式一片大好,逐渐形成了皮雕工艺制作、销售和技术探讨的业内圈子,出现了如“皮童工作室”、“草鞋一只工作室”等多个技术水平高超且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皮雕手工艺制作团队。但我们也应看到,目前的皮雕工艺品市场,存在技术水平与艺术水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很多皮雕师的技术水平高超,但图案和纹样却多学自日本、台湾,原创作品则相对较少,艺术格调和艺术水平相对较低。

这说明皮雕工艺在我国尚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深入发展的空间极大。这就为我省发展皮雕工艺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

图1 皮雕工艺的基本制作工具 图 2 皮雕工艺的基本原料:皮革

2 我省发展皮雕艺术的主要优势

从我国的大政方针看,皮雕工艺之所以能够兴起,是因为其发展符合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符合政府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的要求。皮雕工艺的快速发展是国家提倡民族手工技艺发展和大匠精神的缩影。良好的政治环境为皮雕工艺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经济的角度看,目前国内经济处于转型期,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知识创新型产业取代。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传统制皮工业受到东南亚廉价劳动力市场冲击,发展形式日渐走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具有时代个性和创新精神的皮雕工艺产品和皮制品私人定制市场逐渐升温,文化创意型皮具产业将成为国内制皮工业发展的新方向。掌握了这个新方向就可以在国内制皮工业的重新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我省的角度看,发展皮雕工艺具有如下优势:

首先,我省的地缘环境有利于发展皮雕工艺。一是我省的冬季自然环境的相对恶劣导致我省成为皮具消耗的超级大省,人们所需的皮制产品较其他省份明显偏多。且不说北方家庭多用的皮制家具,单是寒冷的冬天,我们上至皮帽,下至皮鞋的全副武装;我们不怕被冻坏的皮具车饰、箱包等等这些我省人民冬季生活的刚性必须品就为我省皮雕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选择进行皮雕加工的工艺产品类型多得不胜枚举。

二是我省拥有丰富的草原环境且与内蒙古大草原接壤,这些主要的畜牧地确保了我省具有得天独厚,物美价廉的皮料资源,这是南方省份无法比拟的自然优势(见图2)。当我们也应注意到目前我省的这一隐性地缘优势尚未转化成实际原料采购优势。在全国有名的85家皮料市场中,黑龙江省只有齐齐哈尔皮料批发市场一家,这说明黑龙江本省的皮具制作工业尚欠发达,难以与我省的皮制品需求相符。由于配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种地理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白白流失掉。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皮雕工艺与坐看市场优势流失相比,显然前者才是正途。如前文所述,目前国内皮具制造业市场正处于重新整合阶段,这个机遇稍纵即逝,大力发展以皮雕工艺为龙头的新型皮具制造产业,能够为我省在全国的皮具产业整合中占得先机。

其次,我省能够为国内皮雕工艺的发展提供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黑龙江省的民族成分非常复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汉族制皮工艺外,我省还有很多民族都拥有别具特色的制皮和雕皮工艺以及适合皮雕的传统图案和纹样和可借鉴的工艺技巧。比如满族的皮靴、皮帽制作工艺;鄂伦春族的剪皮工艺和树皮雕刻工艺;赫哲族的图腾和鱼皮制作工艺;鄂温克族的皮衣制作技术和皮绣工艺;柯尔克孜族的编织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和艺术为皮雕工艺的本土化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我们不仅可以借鉴黑龙江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创造属于我们特有的皮雕艺术风格,更能够从我省的民族工艺技巧中学习到新的工艺技法,促进皮雕工艺的发展。另外,黑龙江作为一个边境省份紧邻俄罗斯这样一个无论制皮工艺还是皮具艺术都独具特色的国家,这为我省的皮雕工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援,使我们的皮雕艺术能够具备日美体系、俄罗斯远东体系和中国大陆本土化皮雕艺术体系三方面的优良基因。而皮雕也能够作为一个媒介将黑龙江的民族艺术特色面向国内外发扬光大。在这种多重合力之下,我省的皮雕工艺甚至可以形成新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旗帜(见图3)。

图3 皮雕产品制作间—雕设计师思考的地方 图4 带有本土特色的原创皮雕工艺制品—皮雕相框

最后,我省有发展皮雕工艺的必要性。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策的深入施行,我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此种情况下,我省的经济软实力必须增强,文化艺术的发展应与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我省的经济发展要想融入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框架中,就必须拥有具有本土特色且拥有国际竞争力的旗帜性产品。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大豆、大米、煤矿和石油等第一产业经济贸易发展的道路走不通。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将是现阶段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而这方面恰恰是我省的弱项。我省的文化创意产品,甚至旅游纪念品尚只有面包、红肠和仿制俄罗斯商品等数种土特产,实在难登大雅,难与目前我省的旅游经济发展规模相匹配。其他的工艺产品门类,比如陶瓷、漆器等都有聞名天下的产地,实在难以将之作为黑龙江主打的工艺美术产品。谈到这里,就足见发展我省的皮雕工艺的必要性了。如果我省能把握住我国皮雕工艺发展尚属初级阶段的有利时机,迅速将皮雕工艺本土化,形成独具我省特色的皮雕艺术风格,使我省成为中外驰名的皮雕工艺品产地,则会为我省新型经济的发展提供巨大帮助。

由此可见,在我省发展皮雕工艺及相关产业是具有多方面的优势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将皮雕工艺发展起来呢?

3 我省皮雕工艺发展的基本思路

从内部讲,我们的现有的皮雕工艺师要苦练技术,夯实雕刻、缝整和染色等制作工艺的技巧与基本功,争取在技术上跻身国内顶尖水平。针对目前我省皮雕工艺师尚非常之少的情况,现有的皮雕工艺师要抛开门户之见,抛开保守的落后思想,大力开展制皮工艺教育,着力培养本行业新人,为本行业培养更多顶尖后备人才。一省皮雕行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良好的人才储备基础上的,我们要放眼国际,着眼大局,立足当下,为我省皮雕工艺的大振兴积蓄力量。

另外,我们的皮雕工艺要形成自身的特色和黑龙江特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光在技术上下功夫。要拥有我省特有的皮雕艺术形式。我们还要在艺术创作上花费更多的经历。皮雕艺术要朝向理论化、本土化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对前文提到的少数民族制皮工艺和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反复思考、融会贯通和归纳演绎,进而形成属于我省皮雕艺术的理论体系。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一个皮雕工作者的不断研习和不懈努力(见图4)。

同时,皮雕从业者本身要做到自律,要在行业内部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控机制,确保皮雕工艺高速、健康地发展,进而培养健康、可持续的消费群体,逐渐使皮雕工艺的大众认可度得到提高。皮雕工艺在我省的兴起本就道路漫长,步履维艰,我们切不可犯下自毁长城的低级错误。

从外部讲,皮雕艺术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认可与大力扶植。目前我省的皮雕工艺发展存在认可度低,消费群体相对较少,皮雕师少等诸多问题,而皮雕工艺及相关产业具有前期投入成本高,人工技艺相对复杂的特点。这些问题单纯依靠个别皮雕师的努力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想大力发展皮雕工艺,首先需要政府相应政策的倾斜和保护。这种保护不是长期的、无条件的,相反,是短暂且可以为政府换来长期利益的。以小换大,何乐不为?

皮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得到官方认可,皮雕理应获得与其他工艺美术门类同等的参展权和参赛权。皮雕工艺渴望获得与其他工艺美术类别获得相同的艺术地位。皮雕工艺品需要面向大众展示自我的机会。只有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到皮雕的艺术价值,并对皮雕艺术产品的评判制定相应的标准和管理办法,皮雕艺术才能更有说服力地展示在大众面前。

同时,皮雕工艺师本身也要注意积极参加大型展会,并注意皮雕工艺与旅游产品的结合,且要时刻注重国际国内皮雕行业的最新动向,注重本土与世界接轨,争取为我省的皮雕工艺产品早日打开世界的大门。

4 结语

综上所述,皮雕工艺在我省落户生根、蓬勃发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我们没有理由将这一新的,技术含量较高的文化创意产业拒之门外。相反我们应该以一种友善的积极的态度张开双臂欢迎它。本文已经为该产业在我省的发展理清了大体思路。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对该产业发展思路的归纳尚不完整,也未必正确。但本文的目的在与抛砖引玉,笔者期待皮雕工艺发展问题的升温,期待有更多的同仁能够关注这一新兴的工艺美术门类,期待有更多的读者和业内专家对皮雕艺术的本土化发展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 李晨晨,吴晶,刘蔚琳.浅析皮雕工艺及其在皮革制品设计中的运用[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2(6):51-53.

作者:倪鑫

上一篇: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论文下一篇:会计职业判断适度利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