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

2024-05-11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精选十篇)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 篇1

一、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学生为主体,参与实验

传统教学方式是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结果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容易遗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中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强调实验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中,观察老师做演示实验的学生课后往往只记得将饱和Fe 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能制得Fe(OH)3胶体,至于胶体的颜色及其和Fe(OH)3沉淀的区别仍不清楚。而亲自动手的同学不仅能加以区别,有的同学在做实验中还发现当水接近沸腾时滴入饱和Fe Cl3溶液再加热一会(此时水未沸腾)也会形成胶体,但上述现象的形成需要较高的温度,即接近100℃。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并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加以解释:Fe Cl3在水中水解生成Fe(OH)3和HCl,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当温度升高到接近100℃时有利于水解生成HCl,并使之气化,从而在水中形成Fe(OH)3。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协作,共同探究

分组实验是化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把实验能力强的和实验能力弱的学生分为一组,做实验时以优带差,即以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主体,动手弱的学生为辅,然后互换角色,让实验能力弱的同学为主体再进行实验。这样就可以真正做到互相协作,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三、多增加传统实验的改进,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

长期以来,课本上不少传统实验操作繁琐,而且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通常由老师演示,即使学生动手做也是按照书上的步骤单纯模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对于一些不合理的传统实验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加以改进。比如必修1(人教版)Na2O2性质探究实验中Na2O2与CO2反应,传统育上升到素质教育的层次上来。

3.5抓好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的优化。

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内容、方法的运用与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水平,它决定着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状况。目前高校体育和其它高等教育相比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的优化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学历结构的不协调,培养结构已严重滞后,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很少,缺乏学科带头人;二是知识结构急需更新,除极少数教师具备一些科研能力外,绝大多数教师还是属于技术和训练型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虽专项技术较好,但知识面较窄,理论水平和科研梯队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急迫。高校体实验是制取CO2气体并通入Na2O2,收集产生的气体并通过做木条复燃实验证明产生了氧气。这个实验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设计实验加以改进。CO2一定要制取吗?氧气一定要收集后用木条复燃实验加以验证吗?带着这些疑问,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创新了该实验。有学生设计了直接用棉花包裹Na2O2粉末,用玻璃管伸进Na2O2粉末中然后吹气,可以看到棉花剧烈燃烧。新设计的实验不仅证明了Na2O2与CO2反应生成了氧气,而且证明了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实验现象具有趣味性。一般用水来灭火,有的同学打破常规,改进了Na2O2与水反应的实验。同样用棉花包裹Na2O2粉末,然后滴几滴水到棉花上,棉花剧烈燃烧,即水能生火。传统焰色反应是用无锈铁丝蘸取溶液或固体粉末,然后置于酒精灯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该方法由于蘸取的药品较少,不利于观察火焰的颜色。针对上述问题,有的同学作了如下改进:将一些浸有酒精的棉花置于点滴板上,再将要用的药品溶液用滴管滴几滴于棉花上,然后点燃棉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火焰的颜色。

教师对学生传统实验的改进,可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而且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创新意识。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努力学习、更新观念,以实验探究为化学教育的突破口,同时转变自己的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2]孙小媛,赵维秋.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改革的方法[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3]柯珍凤.化学实验课教学与素质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99,(04).

[4]徐肖邢,陆德文,徐步田.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研究[J].常熟高专学报,1999,(06).

[5]康午生.中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形成与训练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

[6]郭志东.专家型化学教师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方法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1.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篇2

摘 要:本文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增加探索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以及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四个方面,对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进行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296-01

由于新课程改革逐渐渗透到每个科目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在授课过程中,不再是由教师完成整个讲解知识过程,而是将课堂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自身,在授课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来配合与参与,以完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目标。实行这一改革的目的,主要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技能与认知能力进行有效提高,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增加实验探究课的课时,使学生在思考探究与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最终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从目前的教育教学来看,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操作的现象,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很难通过实验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学到其皮毛,很难深入理解知识的运用及作用的发生机理,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实验课的课时是极有必要的,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强其对生物这门科学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探究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思考探索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性

在以往的教学实验中,学生缺乏积极性,在试验过程中缺乏思考,一味按照教学材料的提示,进行实验操作,根本无法让学生掌握实验中所包含的知识。实验结束后学生没有对实验的基础进行了解,实验内容也没有被掌握,使得实验教学形同虚设,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实验课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教学过程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摆脱实验课本,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教师也应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细致入微,对每一个实验,每一个步骤都应做到合理解释,同时也为同学们设置课题,让他们在试验中解决,通过探索的方式让学生们提高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实验课堂中,通过自己对实验的了解进行操作,从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教师也应适当的提醒,做到既不完全教授学生,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爱上实验,提高实验的学习成果。

例如,渗透实验中,教师可以在讲解渗透实验的原理以及渗透试验中相关的知识点之后,为学生布置任务,比如,试验中渗透膜的选择,通过教师所教的相关知识,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寻找渗透膜,然后再利用实验,证明自己选择的材料是否正确。透过这个实验,让学生们掌握渗透实验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的基本过程,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目的。

二、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填鸭式教学扼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能力,让学生一味只知道学习,缺乏探索能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生物教学实验应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在实验课堂中的探索能力,老师通过粗略的讲解,让学生在试验中合作,交流,从而掌握其实验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终达到实验的目的。于此同时,学生应慢慢提高自身对实验的设计能力,将一些简单实验能够通过自身所学知识以及经验,设计出相应的证明办法,培养学生自己的设计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比如,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的分离和复原实验中,首先教??应对该节知识进行粗略的讲解,教授学生大概的内容以及所需注意的地方,然后允许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方法来掌握本节实验的内容,在同学没有思路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帮助,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实验内容。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

三、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实验的失败,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此时,教师应该与学生生一道,共同学习,相互合作,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提出符合学生口味的,相适应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找出自己在实验时所出现的错误,加深自身错误的印象,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问题,犯同样的错误,从而帮助解决在实验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教师的提问使得学生间接的掌握实验内容以及注意事项,从而培养了学生在实验之后对信息的收集以及处理能力。

例如,在叶绿体的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往往不能如结论那样,得出理想结果,或与结论有偏差,或与结论不一致。遇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验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哪一个步骤出现偏差,出现失误,以及出现事故的原因等等,通过对这些进行分析,从而获得经验,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类似情况发生,也通过自身的思考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处理相应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桂洪;;浅谈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 篇3

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建立了新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这些新的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落实,都离不开化学实验。本文就新课改中化学实验教学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树立新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

1·1、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探究功能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过分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忽视实验的探究功能和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只是通过实验,论证某个规律,使实验论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因此实验教学也只是“把实验同教学捆绑在一起”,非常呆板地把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操作步骤和结果一一交代给学生,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地动手“实验”,根本体会不到自己动手后发现问题并总结出一些实验结论的乐趣,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化学新课程中把“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既是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又是科学探究其它要素在化学教学中得以实施的重要活动载体,因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它对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特殊重要作用。

1·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新教材把学生动手实验活动融入到学习内容之中,取消了单独编排学生实验的做法,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界限。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环境中,自主、合作、创造性地学习和实验,充分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验后教师作讲评,布置有关该实验的习题由学生评价、小结,并要求学生查找该实验的后继补充资料。 两种形式的实验课中师生行为方式的转化的有赖于教师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去合作、讨论与交流。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

1·3、关注过程

化学实验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不重视过程的实验等于把生动活泼的化学现象变成了静止的某个预期的“结论”,何况这个“结论”学生从教师的演示实验和书本上早已知道,没有悬念,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同时由于结论和书本所述的或理论所推测所预期的完全一致,教师无须为解释或探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发现的或未曾预料的化学现象进行思考,因而失去了许多了解或理解化学的机会。

2、新教材中化学实验内容的重新构建

2·1、实验内容的扩展及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义务教育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除了配合课本内容的实验外,还安排了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活动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从实验基本操作、物质性质、物质制备、化学知识的应用等四个方面设计了80多条活动与探究的实验。这些实验都是从自然和生活现象,身边常见的物质引入问题,通过探究寻找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除此之外,教科书还安排了一些实验习题,如教科书第40页习题4第2小题,请同学们利用所给仪器、药品及其他必要物品自己设计:(1)寻找新的催化剂,(2)制取氧气,(3)试验氧气性质的实验方案,提交老师审阅,征得老师同意,进入实验室义,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实验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新教材除了大力加强实验在全书中所占的比重以外,还大力改革实验内容,使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和微型化,以适应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例如,自制酸碱指示剂,要求学生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胡萝卜等)制取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这个实验既应用了所学知识——酸碱指示剂与酸或碱起作用显示不同的颜色,又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是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某些家庭小实验如利用饮料瓶、纱布、沙石等自制简易净水器,淬火和回火,清洗餐具,制作叶脉书签,保鲜膜保鲜能力测试等内容都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就像一块光彩的磁石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欲望,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做好这些实验。

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知识的应用不仅是学习教材要求做的实验,而且更重要的是紧密联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上教版新教材精心编排了许多如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解决人类的粮食危机、治理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开发新能源等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有关探究实验。

3、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 篇4

一、实验教学的基础性、经常性和随堂性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化学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 强调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几乎每堂课都要做多个演示实验, 并配合教学需要设计了“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等学生自主学习板块, 达到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和为每一位学生奠定不同基础的目的。可以说, 化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准备是化学实验教师常规性的主旋律工作, 仍像以前一样不做或少做实验, 只是讲实验、背实验, 那是根本无法胜任新课程改革的。因此新教材更加突出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经常性和随堂性。

二、实验教学的时代性、探究性、多元性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实验课程的要求是:通过探究实验活动, 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 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 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化学实验能力。高中化学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了当代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发展, 反映了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 教材中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实验占有较大的比重, 有的任课教师甚至把一些验证性实验也改成学生探究实验, 这无疑加重了实验教师的工作负担。

以往的实验, 教材上对所需实验器材和试剂以及实验步骤都要一一罗列, 实验教师只要“照方抓药”就能顺利准备好和上好实验课。如今同一个实验, 可以有多种方法和途径去验证, 只要能达到实验目的、得出正确结论就行。大量探究实验的开展, 对实验教师以及实验室管理工作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实验教学的生活化、人性化、环保性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探析 篇5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探析

作者/ 霍淑蓉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巨大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认同新的教育方式。近几年,我国的教育教学和考试考核方式都有了变化,不再只注重学生的书本知识,更偏向于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而在这一前提下,高中化学也开始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创新型教学方式转变。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改;高效课堂

教学效率低一直是我国课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在更加传统的高中化学教育中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因此,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本和理论知识,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也就越来越注重教学策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高效课堂这一话题就不得不被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教师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更加投入,让学生勇于提问、勇于探索、乐于思考,使学生真正地融于课堂,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这就是高效课堂的最终理想与目标。

一、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含义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指以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旁观变成参与,最大化地使学生吸收更多、理解更多所学的知识,能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就是秉承这一原则,让学生拥有学习的动力,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更加活跃和融洽。这种高效课堂使教育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在这种高效课堂中教育出来的学生也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二、新课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学校是否能够按照新课改的指示认真地履行实施这一方针政策是关键。因为高考的模式基本没有发生改变,校方对于突然改变教学策略存在着疑虑,教师也未能立刻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新课改成了“纸上谈兵”,未能落到实处。再者,学生常年在教室学习理论知识,实践跟不上理论,使得学生想问题都过于理想化,动手能力不足,这也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的支持,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这也是在新课改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灵活实施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实施需要教师的灵活指导,这就考查了教师的备课能力。教师不能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应该积极创新,相同的知识在不同的地方出现,教师应该用不同的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从多方面理解问题,不能再像以往“一言堂”的方式教育学生,要激起学生的.主动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一味地提出问题和给出答案只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减少,从而使学生思维僵化,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因此,改变教学风格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而高效课堂的灵活实施也有许多方法,目前最常用形式是小组学习制。在时间分配上是把每节课多数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教师只讲其中的难点和重点,最后还用少量的时间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反馈。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互帮互助,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互问互答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使高效课堂更加容易

实现。

四、高效课堂实施的方法

新课改下高效课堂怎样实现,怎样使理想变成实际,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真正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这个问题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

1.理论方面

(1)因材施教

教师必须明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教育也应遵循这种特异性。千篇 一律的教育模式只会使学生中的“贫富差距”加大,让理解能力好、学习方法佳的学生更加优秀,而理解能力差、学习方法劣的学生更加不明白教师讲的什么,使得这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因此,因材施教就显得更加重要。

(2)从基础演变

化学课堂教育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掌握了这些之后,当碰到新的难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从浅入深地教导学生,把难的知识变成学生学过的较浅的知识,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个方法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在其中加以引导,让学生主动对比其难易相似的两种知识,还可以从中找出区别与联系,使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3)增强动手能力

化学教育本身就注重实验,而在新课改这一号召下,实践看起来就更加重要了。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说是不够的,学生必须学会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化学实验中的各种反应直观的感受比听教师叙述更能让学生记牢,也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实现化学教育的高效课堂,增加动手能力是前提之一,也是更应该加强的部分。

2.具体的实施方面

(1)选好组长,培训组长

化学教师应通过观察选出热爱化学、热心化学服务工作的学生担任每一小组的组长,在每一节课之前对组长进行适当的培训,使他在课堂上能引领小组学生讨论,只有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讨论,每个人才会有进步。

(2)建立每个学生的化学档案

把小组学生作业情况、考试情况都登记在册,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指导,从中也让学生去感受自己的进步。

(3)学会小结

可由组长组织,教师监督。引导学生从作业、从月考试卷进行分析总结。要尽量关注中差生,让他们喜欢你、敬佩你,他们才会乐学,让他们在一次次总结中找到和优生的差距,从而缩小差距,逐步变成优生。

参考文献:

[1]刘永东。谈普通高中实现化学高效课堂策略:高效备课[J]。新课程,2011(11)。

[2]赵美东。试论新课改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教育学文摘,2011(15):63-64.

[3]王国民。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小学教育,(2):9-11.

[4]徐凤鸣。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打造。化学教育学,2011(8):45-47.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 篇6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方式较为传统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化学教师虽然认识到实现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性,但在实验教学中,依然用传统演示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在实验教学中,由教师个人演示的实验约占实验总数的80%。由于教学方式没有得到改变,很多学生缺少动手实验的机会,也得不到探索发展的机会,探究学习的兴趣受到了压制。即使学生参与了实验,所用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都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做实验,只是进行简单的模仿操作,机械地记忆,没有探索,没有创新,没有发现,探究创新能力很难得到发展。

2.学生实验得不到教师的有效引导

学生渴望在实验的过程中

,拥有自我发挥的空间

,能够亲自参与设计,亲历实验过程,获得个体体验。同时,学生也希望在探究性实验的重难点处能够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但现在的情况是,教师虽然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对学生实验缺乏应有的引导,有时甚至直接提供具体的实验结论。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很多实验课成了学生的放松课、自由活动课。

二、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策略

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对于习惯了应试教育的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多数高中化学教师都学习了新课改中关于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理论知识,也观看了许多的课堂实录,但在具体教学中,还是很难有效地开展实验课的探究性教学。因此,研究如何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策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更新教学观念

要保证高中化学实验课的有效运行,保证探究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进的思想,才能保证高效的行动。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作为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突出学生实验的主体性。教师要认识到,化学实验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究、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应该得到凸显。通过实验,要使学生能够有效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把握物质在实验中的变化规律;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能够获得探究学习的快乐。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是实验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以帮助,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同时获得个性、能力的全面发展。

2.积极改革,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以演示实验为主,即使开展一些学生实验,也因为教师的过多参与,而使学生失去了锻炼、提高的机会。因此,新课改下,要实现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教师就需要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性实验的积极性,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具体而言,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是教师让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获得发展。比如,在实验探究性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自主实验学习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教材内容,自主开展相关的探究性实验活动。又如,对于一些有难度的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等等。只要教师立足学生,探究本体,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就能找到适合学生的实验探究性教学方法。

例如,学习二氧化硫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内容,利用器材合作开展实验,活动内容如下:将一支小试管中红色的品红试液迅速倒入另一支带塞子的“空”试管(里面收集有无色的SO2气体),然后振荡试管,品红试液的红色迅速消失,这种视觉上的冲击使学生体验到实验的神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实验的奇妙现象,分析这种现象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化学知识。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内形成全面统一的认识,并结合具体的化学反应来分析其中的化学变化。最后,组织学生,根据所学酸碱知识,进一步设置更多的验证酸碱变化的实验。通过奇妙的变化来增强实验的直观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其化学变化和性质。这时再适时地引发学生探究实验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化学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有利于推动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新思路 篇7

1. 转变教学方法,发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要全面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就是“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生物学知识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

例如:新教材实验二要求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通过实验,学生既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又对叶绿体获得了直观的认识,也学到了相关的知识。在材料的选择上除提供教材推荐的菠菜叶和葫芦藓叶外,我还提供了水绵。观察比较它们的叶绿体形态分布,为“光合作用”这一节的学习埋下伏笔。在方法步骤中,我建议学生对临时装片施以强光及弱光的对比条件,然后观察细胞中叶绿体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叶绿体生理方面的知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比单纯的理论讲解印象更深刻牢固。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尤其是在学生缺少感性认识的领域,生物实验是不可替代的。

2. 在实验室观察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要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训练学生严格操作、细心观察的科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生物实验,才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实验能力,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生命运动是最复杂的运动,生物实验千变万化、现象各异、操作要求高。有些实验现象相近或仅是一个瞬间过程而难以观察;有些实验因浓度、温度、光照强度、p H值、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改变等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带来现象、结论的改变;有些实验因为操作程序不同而有不同现象;许多学生做实验时没有严格、科学地按书上的实验步骤去做,实验结果与书上的相比较有一定的距离,还有些实验需反复操作才能成功,等等,这一切都要求学生必须有一个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实验中要严格操作,仔细观察、记录,认真分析、归纳才能得出结论。如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因加丙酮过多而造成色素带不明显现象。因此,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与书本上描述的现象有不同的情况时,要及时记录、认真分析原因。如果对出现的现象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而自作聪明、弄虚做假,造成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也就不可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 重视学生对生物实验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实验是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是在相关原理指导下进行的,要学会把实验获得的信息演绎、归纳,只动脑不动手和只动手不动脑都是不正确的。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与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思考、交流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从设计原理上、实验步骤上、结果分析等方面重新审视,改进方案。在“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就有很多学生提出放于冰块中维持5分钟的那支试管结果不明显。原因是什么?经过分析讨论,大家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放于冰块中温度达不到,最后改为放于冰水中,并且维持时间改为8分钟,经过改进后结果明显。在这个实验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对实验作一些变化,例如:这个实验能不能用斐林试剂来检验?斐林试剂的使用需什么条件?并且引导学生分小组去做,有的小组用碘液,有的小组用斐林试剂,最后对结果分析表明,斐林试剂需煮沸的条件会影响实验结果,导致错误结论。这样的结果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无论对高考还是未来走向社会都是极大的财富,也是新教材的要求所在。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篇8

“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受益终生!”把解题的钥匙交给学生, 让学生学会自学。新课程改革如同一股春风, 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 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同时,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 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 教师应如何应对, 以促使学生开展新的学法呢?

一直以来, 教师的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 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 从古至今信奉“师道尊严”。教师的作用被局限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修筑的围城里, 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与单向的逻辑思维使学生更加脱离现实生活, 也使学生很难有所创新。这种背景下, 教师既难“教好书”, 更难“育好人”。“一支粉笔, 一张嘴, 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的教学了。

新课程理念促使教师角色发生改变。旧课程中评价一节课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 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怎么样;新课程更加强调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评价的侧重点更趋向于教师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 促进学生学习有所为, 要求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二是学习方式变化, 学生由原来忠实的听众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者。三是课程资源由学校、书本扩大到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关注学生的范围变化, 过去重知识、轻能力、丢情感态度、只看分数, 现在要求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些都促成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 也应发生新的变化。

知识、能力、情感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 分析要细腻, 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很差。为了增加课堂容量, 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 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 也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要善于创设化学情景, 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发挥想象地空间。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 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下降, 另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

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能力是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能力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而能力的发展又促进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所以, 教学中要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力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其学习的能力。要使各种不同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 就必须进行能力的培养。没有正确的知识就谈不上转化为能力的问题, 没有能力的培养, 知识是不会自动转化为能力的。要在观察实验现象、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一种知觉过程。观察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会听、把老师讲的内容一字不漏的记下来, 则这位学生就象一部录音机和录像机, 不仅学的知识死, 而且容易忘掉。因此, 必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 分析教材和阅读教材的能力要跟上去。

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 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学习方法。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 挖掘各自的潜能, 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 自主选择化学同步资料;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 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 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 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 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 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 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 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 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

化学学习中应该学会总结。总结方法多种多样, 现归纳如下: (1) 列表法, 表的形式多种多样, 内容包罗万象, 可把前后、左右的知识用表归纳、总结、比较, 对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区别极有帮助; (2) 联络图法, 用联络图法总结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及制法, 使知识串联成“一条线”; (3) 讨论法, 打破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4) 提问法, 把本节内容纂编成问题, 逐一向学生发问, 这样既避免了讲授的重复, 又可以活学活用; (5) 练习法, 选择典型练习题, 让学生动手做; (6) 回顾法, 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简单复述一遍, 这种方法虽属重复, 但也不可省略。

参考文献

[1]姚新平.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最佳情境[J].中国民族教育, 2007, (4) .

[2]马伟峰.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与教学[J.浙江教育科学, 2006, (4) .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篇9

一、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

过去化学实验多是局限于课堂内, 学生听教师讲完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等, 就依葫芦画瓢, 照教师的演示做一遍, 没有异议也没有发现, 对于教师的提问也丝毫不感兴趣。究其根源, 教师的指导过于表面化、形式化, 使实验教学失去了其原有的探究功能。由此导到致了教师只需讲解实验, 学生不做实验照样可以在考试中答好题, 得高分。生动活泼的化学实验教学变成了教师讲、学生记, 其作用被大大地限制和降低了。这样的实验教学, 学生没有自主研究、探索的兴趣, 只为完成课堂目标而学习, 不能发挥原有的潜能和创新性,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在课程改中, 化学教师应该认真钻研实验教材, 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 改进实验教学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进行自主创新的意识。

二、注重实验探究, 开展实验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旨在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那么, 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深化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呢?

(一) 开展探究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所无可比拟的优势, 它能形象地揭示事物的变化规律, 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探究性实验更是如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校实际, 创设各种条件, 变一些验证性试验为探究性实验, 充分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思维。如以石蜡油分解制备乙烯为例,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如下几点问题:1.仪器要用酒精喷灯;2.联想大分子可以分解为小分子, 推测C16-C20的正构烷烃可以在高温下分解出乙烯, 并且需要在催化剂条件下进行;3.联想乙烯的性质, 检验是否能生成乙烯;4.思考石棉的作用, 以及为何要加上碎瓷片。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初步思考, 进而在实验中去设计和验证。这些看似普通问题, 却是在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敏锐观察、想象和有效类比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究形成的, 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了加强, 充分体现出了科学探究的必要, 使学生领悟了科学的思想精神。

(二) 优化实验设计和方案, 使实验探究具有更强的可行性

针对教材中一些实验用品不易寻得, 或者实验方案不尽科学、完善, 教师要不断探究, 寻求简易的替代品, 优化实验设计和方案, 使实验探究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如在蛋白质特征的测定实验中, 教材中要求用鸡肉皮来做实验, 这加剧了实验的难度, 使得实验的成功率极低。为此, 我们让学生取鸡蛋壳的内皮来进行试验, 大大降低了实验的难度, 却收到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兴趣。优化实验设计和方案的优点, 由此可见一斑。

(三) 开放课余实验室

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手段, 但课堂上的时间有限, 且需要学习一些必备的知识。因此, 要想使实验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就需要我们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 使学生能有更宽裕的时间来进行自主探究和实验。为了保障学生自主探究的效率, 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结成兴趣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活动, 教师当场辅导, 试验完成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和总结等, 这样可逐步将学生的实验兴趣引到科学探究的轨道上来。

(四) 拓展实验空间, 使实验延伸到生活中

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 其更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实验的空间可以无限宽广, 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或者学校内。在生活中, 很多方面都涉及化学知识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使学生能具备一双慧眼, 在生活中不断发现和学习化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改下如何搞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10

一贯彻新课程理念, 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探究过程

1. 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实验, 从而让其在动手中掌握知识

如必修1实验1-5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中, 物质的量浓度是学生学习了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方法后, 接触到的又一种极为重要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实验是集计算、操作、分析于一体的精确度要求较高的实验之一, 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实验之一, 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后, 遇到的第一个定量化学实验。

对该实验的教学, 习惯做法是:先介绍仪器, 告知步骤, 演示, 强调注意事项, 指出易引起误差之处, 最后由学生动手实验。显然, 这样的教学流程仅仅展示了该定量实验的“形”而未揭示其“魂”。反思原来的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把教学重点放在动手操作的要点上, 经历教学过程后, 学生确实可以掌握操作技能, 知道溶液的配制过程。但对于一些没有充分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学生来说, 并没有帮助他们对这一概念做进一步地认识, 具体的表现是:这些学生在面对“取1L水配制成溶液”或“配制成1L溶液”的问题、容量瓶不经干燥就配制溶液是否会产生误差等问题感到十分困惑。而配制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原理正是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学生的困惑证实了学生并未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理解实验原理, 深化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

又如必修1实验3-3中, 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过程, 从金属钠的取用、切割、观察断面、与H2O的反应等, 从而让学生分析金属钠的相关性质。能用小刀切割说明其硬度小, 能浮在水面说明其密度比水小, 保存在煤油中是因为其在常温下就能与O2、H2O反应等等。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 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还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2.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科学探究”,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究实验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性认知, 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如在教学“钠的重要化合物”一节中, 将学生分组, 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仪器、药品, 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Na2CO3和Na HCO3性质异同的方案, 再由各组代表阐述方案, 师生共同讨论。可行的给予肯定, 不可行的给予指导改进, 不能一棒子打死, 要倾听其设计的思路, 努力寻找其思维的闪光点。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 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观察、分析、推理、探索, 归纳、总结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异同, 并完成实验表格。

又如必修1教材中, 探究Fe、Fe2+、Fe3+三者间相互转化的实验, 让学生自己动手, 观察现象, 重在自己用氧化还原知识点分析总结实验过程。本实验中, 颜色的变化是一个特色, 让学生感性地认知Fe2+的绿色、Fe3+的棕黄色以及Fe3+与SCN-反应后的血红色。

这样体现了“给学生一个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给他们一片空地, 让他们自己去耕耘”的教学思想。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培养了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组建兴趣社团, 开放实验室, 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积极组建兴趣社团,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放实验室, 把在教学中产生的疑问、迷惑等, 让学生到实验室找答案。

另外, 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 开展一些富有本地特色的实验课题, 如县城区污染物调查、污水化学耗氧量 (COD) 测定等。通过这些活动,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思维以及动手实验和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 教师当好引导者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探索而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方法的传授、情感的体验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问题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每一个环节都是根据老师的意图、遵循教材制订的方案、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出老师想要的结论, 那么, 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就非常狭小甚至没有, 无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实验探究有名无实, 是无效的。在“实验探究性”教学中, 教师只作为一名咨询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问题, 收集、分析、处理材料和信息, 提出猜想和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进行反思和评价, 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 重视实验室中的小组合作

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团队的意识, 协作的精神, 而且还提供了师生、生生等多种交流合作的机会, 能让学生在较为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理解、探究化学现象, 建构对化学科学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促进学生科学认知的发展, 创建自己的科学观念。

3. 实验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学生在传统的化学课堂中很少亲自做实验, 所以当他们走进实验室时非常兴奋, 情绪难以稳定, 而且, 个别学生实验目的不明确, 操作不规范, 老师不停地帮助他们纠正。这样, 一节课下来, 老师疲惫不堪, 学生收获不大。可采取让学生提前预习, 提前设计实验方案, 并且进行批阅, 指出其中的不足, 这样课堂上学生就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探究, 并且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当堂解决。

4. 让实验内容贴近生活

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发挥学科自身优势, 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科学间的距离, 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创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实验情境, 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化学实验中, 让学生在实验中收获知识, 得到乐趣。把教材融入生活中, 再从生活中提取出知识,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参与学习, 使其从自己经验中构建知识。如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我们准备了缺铁性贫血患者所补充的硫酸亚铁片和维生素C片, 让学生用Vc来验证氯化铁的氧化性。还通过该实验告诉学生补铁时适量服用维生素C有利于铁元素的吸收。如必修2讲原电池时, 让学生准备一些苹果、橙子、番茄等制成水果电池, 学生非常感兴趣, 体验到了生活中的化学, 并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 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总之,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变、提高非一日之功, 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应积极改变观念, 不断学习、思考、改进、总结, 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以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与科学探究的能力,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摘要:本文在认真研读新课标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总结了新课改三年来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从多角度出发, 分析了如何提高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影响力, 真正体现以实验为特色的化学学科特色, 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宋心琦.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 (第3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混凝土技术现状及发展下一篇:人力成本和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