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2024-05-24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通用12篇)

篇1: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新形势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武鸣中学地理组:方成茂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们广西实施一年多了,这期间地理教师们紧跟课改步伐,积极投身课改,认真参与课改的各级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努力领会新课改精神,学习新课程标准,重塑新课程理念,把握新课程教材,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也遇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也是一次全新的革命。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改地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更新教学理念,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一)新教材的特点

现在的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八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新教材内容结构包括正文、图表、读图思考、阅读活动、案例等。所有呈现方式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灵活整合融会贯通。应特别重视图像中的读图思考与活动内容的学习,它是“知识与能力”的载体,这也应是重点突破的地方。图像在当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附图”或“插图”,而是与文字叙述并重的教材表述手段。如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教材案例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设问情景,极易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例:在学习气旋与反气旋时,利用台风与寒潮的案例设问,对学生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和读图思考,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同时通过设计这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来。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教与学留下思维空间。

(二)更新教学理念

新教材完全颠覆了旧教材,旧的教育教学思想必须抛弃。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新课程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我们地理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建立新教材观、新学生观、新教学观、新课堂观。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并吸收了传统优秀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真正成为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根据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识别适合学生任知规律的教材因素,同时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根据学生已有水平来设计教学。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传统的应试教育深刻而广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这使得当今的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具体实施中遇到很大的阻力。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为此,课改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考与想象。

(一)、设置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教师在备课中要花功夫,整个教学的流程、活动的设计、数据的应用、信息的播放、问题的设置等都要经过思考,明确教学的目的性。在讲授下节课前,可先将学习目标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的预习中先了解,在课堂讲授后可以检查学习目标,这样的导向性学习和总结性小结可让学生在学习中也能有的放矢。学案中给出的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师可设置悬念、布置问题、捕捉生活常识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电脑应用十分广泛,影音播放、动画模拟等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活动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在教学中可借助地理模型、地球仪、地理挂图等直观教具,尤其可借助投影、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地理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新课改的背景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扣住教学目标,以此为依据创设情境。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就是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地理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世界自然带分布规律”时,师生共绘“理想大陆自然带模式图”,边讲边引导读图,设疑问难:①低纬度或高纬度地区为何纬度地带性明显?②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为何在南半球相同纬度没有分布?属何种分布规律?③中纬地区为何经度地带性明显?④热带雨林带为何在大陆东岸向高纬延伸?教师在设问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鼓励并引导学生多看书、多构思、多画图,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启发和点拨,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学习,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相关的问题。

(三)、改变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改变教学思维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中接受不同的模式训练,也可以尝试多样化教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多样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的转变,可以大大地深化学习的层次,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头脑共识也能很好地展示课程内容,融学习、娱乐、引导、激发为一体,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在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发动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课程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请各小组的学生上台展示各自搜集到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图片、资料、影像,并要求各小组依据收集的材料,反映存在的环境问题,指出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危害,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该环境问题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同时,也可以运用一点时间展开讨论,相信这样的课堂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各抒己见。同时通过师生的互动教学、同学之间的讨论可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认知感悟能力。

(4)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目标的实现。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我们都应该绷紧这根“实效”弦。在教学形式方面,力求适应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需要,做到教学环节灵活多样,形式多变。新教材给了师生们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就是内容活动化的设计。这种设计,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既注重操作能力,更注重思维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每一单元都设计了一个综合探究。它既是对该单元知识的总结,又是该单元知识的应用和拓展,既考查学生掌握既有知识的能力,又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体现了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主体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理念,能够有效地把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与发展学生对问题现象进行探究的基本素养,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对社会生活的现象、事件及问题的主动、积极、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使学生的兴趣与真实的事例密切地相连,使抽象、枯燥的理论学习“任务”与生活化的“问题”相结合,这必然使教学始终处在一种动态和谐的交流、合作以及有自豪和成就感之中;也使学生在获得理论观点,发展了自己的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凸显了政治课的生动、鲜活、有趣、实用和教学的个性化特征。

(五)、注重时事教学,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教学、创新学习也是新课程对地理教学的内在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知识,并不断提高,同时也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另外,在教学中,要注重延伸性教学,尽可能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道理让学生明白,尽量收集一些时事热点和生活中的地理小窍门,收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进行突破性教学;同时也要强化教师对知识内容进行再次探索,达到“点、线、面、体”的统一,以便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六)、开展第二课堂,强化社会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可成立课外活动小组,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外作业;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把学生带出校园到临近的工厂参观,注重开展第二课堂,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中,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在讲授《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时,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入手,事先按不同任务安排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观测一天内沙子和水在早、中、晚三个时段的气温,通过仔细观察沙子和水的温差变化,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为教学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设下铺垫,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总之,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遵循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融入多学科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学科的思维进行创新性学习,相信一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也真正让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

2014元月12日

篇2: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高中化学新课改下的实验教学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实验教学,将化学实验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实验在地位、功能、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化学实验是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只重视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育。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与技术,更应练习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应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正是体现了这一现代化学教育发展的思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课程目标,而化学实验在课程目标中多处涉及。实验对于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目标的化学实验主要由实验知识与技能、实验探究能力和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构成:实验知识目标主要包括化学实验事实、有关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方面的知识、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等,实验技能目标是指基本操作技能、仪器和药品的选择和综合运用技能等三个方面。所谓实验探究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实验来探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和提出实验问题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控制实验条件能力、收集证据能力、得出结论能力、反思与评价、讨论与交流能力;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非常丰富,主要是熟悉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实事求是、完成实验、节约药品、爱护环境等。

二、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大量的化学实验内容,除了完整的学生实验课,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概念理论教学、化学用语教学和化学计算等新授课中,以至各种类型的复习课和练习课中,都会出现化学实验。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课程,都将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化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在实验情境中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

美国国家科学标准认为,探究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途径,也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理解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有实验探究和调查讨论两种形式。所谓实验探究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以科学证据为基础,针对特定的“问题”,是一种融合逻辑和想象、综合运用化学科学知识与化学实验技能、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而展开的活动,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四、化学实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学习情境

学习使用一种工具,不仅要了解相关的概念和规则,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使用工具的场合和条件。研究表明,在日常情境中,许多学生在利用从正式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时常碰到问题,其原因是,源于正式学习的经验通常是脱离情境的。化学实验作为一种非凡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了有意义学习的情境。实验提供了师生、生生等多种交流合作的机会,能让学生在较为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理解、探究化学现象,建构对化学科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科学认知的发展,在班级学习者共同体中创建自己的科学观念。

五、实验是学生熟悉化学科学的重要媒体

篇3: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是高中各学科中较为特殊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科是一门空间性、原理性都较强的综合性学科, 这就使得地理成为一门介于文理之间的交叉学科。高中地理中丰富的地理景观、复杂的地理运动、深奥的地理规律使得高中地理成为一门较为难以理解和学习的学科。但是, 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面对新课改,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新教材与老教材的区别

1. 在编排上更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

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 文字的比重大为减少, 图片的内容大幅度增加, 同时新教材删除了一部分在老教材中作为辅助作用出现的内容。这种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但是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 部分辅助性内容的删除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知识不连贯。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地球上的大气》为例, 新教材删除了介绍大气构成的那一部分内容, 直接过渡到大气的增温作用及热力环流, 这就使学生因没有了学习的基础而增加了学习的困难。要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就得要求学生自己下去学习, 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换句话说, 这种改革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内容,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当然, 这种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可是基于目前高中学生面临各种考试的状况, 学生的学习负担仍然很重。再且, 在增加了学生负担的同时, 也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2. 案例和学生活动增加, 新增问题研究课。

大量的案例和学生活动是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色, 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这一特征使得新教材比老教材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情况。案例给学生以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形象, 从而能够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 学生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但是有些活动的设计超出了一些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 从而使得实施的可能性降低, 甚至不可行。问题研究课是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一大特色, 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极为明确, 就是要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能力。

3. 课后练习题不配套。

新教材是在新课改指导下编排的, 它删除了老教材中不合时宜的内容, 增加了新时代要求的内容。对旧教材的变革需要一个渐变的过程, 因为我们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教材还包括与之相配套的很多内容, 比如说练习题, 这恐怕是困扰很多学校的难题。目前学生手中的练习题并不少, 但是大多是对旧教材习题的改头换面, 不能很好地符合新教材的需要。毫无疑问, 这种脱节又增加了学生考试的困难。

二、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怎么做

1. 要改变教学理念, 积极开发、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但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因此, 要在教学中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学观念, 开拓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实际的环境问题, 比如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等, 让学生在这些实际问题中感受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2.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这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新课改的很多理念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的, 所以新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新的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探究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探究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但是在实施这种方法的时候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 改变传统师生关系的观念。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 教师所要做的是指导。 (2) 改变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优劣的传统评价方式。既然选择了探究合作学习, 就要充分发挥探究的作用, 即要尊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探究成果。

3. 坚持“易讲难引”的原则。

篇4: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措施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以满堂灌为主,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率都比较低下,新课程标准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了建议。

一、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前与改革后的地理知识内容是相似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教学理念有较大的不同,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影响教学效果。首先,应该更新教学目标,对知识的传授已经不是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由情感态度、知识能力、教学评价组成,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整体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构成目标体系。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展示了国内外天文地理、气象景观,这些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克服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恐惧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地理中有很多关于自然奥秘的知识,学生往往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表现出对地理知识的渴求,培养起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一些自然奥秘,尤其是一些自然之谜,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三、精心设计练习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能否落实,教学目标能否达成,都离不开练习这个环节。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练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和挑选练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地理基本技能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总结: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与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是介于文科与理科之间的学科,同时,由于高中地理学科内容复杂,知识面广阔,这也增加了高中地理的学习难度,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对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张采,王幼俊.美国AP人文地理课程对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篇5: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也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

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讨论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备课时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差异性标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4、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

5、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周宁

2010-12-19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反思

周宁

新源县第八中学

篇6:新课改下的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中的反思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还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

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

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不会听课,如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学生只当听老师讲故事时来精神等等;

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

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

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

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篇7: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薛亮

摘要: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力求使自己的英语教学能更契合新课标的主要精神,为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实际应用英语的水平和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新课改精神;实际应用能力;学习兴趣

英语是一门语言性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沟通的必要技巧,让学生敢说、会说,为他们日后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灵活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伴随着高考沉重的压力,很多教师却将“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弃之一边,反而热衷于在课堂上长篇大论地向学生讲解语法知识、课文分析等纯理论的东西。学生在课堂上面对枯燥无味的知识点难免会产生排斥的心理,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导致自身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上课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试想以这样的状态又怎么能切实提高自身的英语素质呢?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英语课堂教学更加契合新课改的主要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真正提升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我对“如何将新课改精神更好地融入高中英语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日常教学经验,阐述一下从中得出的领悟和体会。

一、“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水平和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心和主要任务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的首要目标,教师所有的教学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个重心展开。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这一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必须彻彻底底地抛弃自己以往“向学生灌输纯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转而着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水平及能力。就拿单词来说吧,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足够的英语词汇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学习。英语教师普遍认识到了英语词汇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单词,学生学得心不甘、情不愿,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太好。对此,我采取了比较“另类”,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颖的单词教学法。比如,针对一些组合名词,我会教导学生利用“联想法”进行记忆:“fire”是火、发光的意思,“fly”有两翼昆虫的意思,能发光的两翼昆虫自然就是萤火虫了;“water”是水、水分的意思,“melon”则是“瓜”的意思,含有大量水分的瓜果自然就是我们常吃的西瓜了……再比如,针对一些单词,我会教导学生利用“谐音记忆法”学习和掌握一些单词:“ambulance”谐音为“俺不能死”,“pregnant”谐音为“扑来个男的”……谐音法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却可以在诙谐、幽默间帮助学生加深对英语单词的记忆和理解,记忆效果自然不会太差。

不管是“联想法”还是“谐音记忆法”,其本质目的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我所举例的这几个单词,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充分掌握这几种记忆单词的方法,在没有帮助下,也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对单词进行更好的记忆,进而逐步提高自身实际应用的水平及

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错误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学生缺乏进行英语学习的热情及积极性,丧失了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为了端正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态度,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比如,学生高一刚入学时,由于对新环境缺乏足够的熟悉感和亲切感,不少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心不在焉,始终融不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去。因此,在学习“SchoolLife”这部分知识时,我就让学生依此到讲台上做个简单的“presentation”,内容可以包括对过去学校、同学的介绍和描述,也可以是自己在新学校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

望……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再死气沉沉,更重要的是充分激发了他们进行“presentation”的兴趣,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为接下来的英语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

条件。

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

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英语教学能更契合新课标的主要精神,为英语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及帮助学生提高实际应用

英语的水平和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健壮。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现代出版社,.

[2]周淑清。高中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3]高雪松。英语词汇探索[J]。科技信息,(2)。

[4]熊坚。浅议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J]。科技信息,2009(2)。

[5]马博森。阅读教学中的话语分析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M],.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

篇8: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

如何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做到“活而不乱、秩序井然”,成为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专业水平。当课堂向学生开放时,向学生的思维深处开放时,教师能不能驾驭得了课堂,就要看自己的修养和水平,而不是单单靠所谓的教学机智就解决得了的。二是教师要探索实行教学民主的程序、策略,同时要指导学生建立在分工、合作、讨论、交流时需要遵守的规则、规范和程序。这种规则的确立一定是民主的,有利于全体同学的(而对规则的内化以至形成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规则看守一切”,在培养公民的民主精神和实施民主的规则方面,教育应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

那么,新形势下,政治课堂究竟该如何改,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呢?

一、激起学生学习政治课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学生往往对我们政治课教学的无味与空洞的说教感到极其的厌烦,因此导致了长期以来学生对政治的学习提不起兴趣,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我们新课改就是避免政治和生活与社会脱节,实践也证明,根据新课程的特点,恰如其分地设置各种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提高新课程的落实效果。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利用图片、音像等资料,插入一些时事政治,理论联系实际,将每一个抽象化的、理论性的概念,结合生活中、社会上的一些实际例子作解释,这样也能引导他们更多地观察生活,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要求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辅导者、支助者而非灌输者、支配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学中感知,在感知中自悟,在自悟中生疑,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比如,针对学生不知道如何阅读课文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不同的阅读策略训练,提出了粗读、细读、精读等方法:易理解的知识粗读,新内容细读,重难点问题精读等等。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其形式也应多样化。如阅读教材内容、收集有关信息资料、概括中心论点、整理知识网络等。当然,为了使学生的自学具有方向性,避免盲目性,教师应预置自学任务。在自主学习中,对于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就需要采用合作互研的学习形式加以解决。合作学习一般可采用两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或把前后排邻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便于进行合作学习活动。二是师生合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总结,最后由教师作评价。

总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就是要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进步。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只有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主动发展,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重视“课内与课外”,增强教学实效

篇9: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创新

新的高中教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应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为社会的发展输送综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高中的各个学科都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方面的改革。本文结合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方法等进行总结。

一、高中地理教学载体的突破性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是一门既包括了人文学科内容又包括了科学知识的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包含着一定的物理、数学、历史知识,在进行地理问题的解答时,需要综合应用这些学科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全球气压风带的形成时,需要应用物理当中的天体运动来解释风的形成,根据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知识来解释地球的运动规律等。在地理学科这一特殊的性质下,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学科的教学内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新课改对于高中地理课本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包含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一些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还包含了更多的图文演示,能够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参考,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知识。

二、教师的发展性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及时进行教学观念的调整。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学习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教师首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师应提前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和计划,让学生根据教学计划自主规划学习时间,从而转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将学生塑造成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各个领域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常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应用知识,在生活中总结知识。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巩固、完善,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及时地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地理思维的训练,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敏感性,能在生活中及时发现应用地理知识的实例,应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的创造性

首先,在教学内容导入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导入的趣味性。这样,教师就能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理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积累一定的生活技能。教师还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到校外进行参观访问,或是组织一定的课外地理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地理知识,并巩固学习过的内容。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工具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的素材更加丰富多彩,在信息容量、数据处理速度方面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因此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通过动画、图像、声音等多样化的展示手段,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尽管新课程改革还处于发展阶段,但它对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产生了显著的成效。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新课改的要求,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完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应南.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体会[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7):77-79.

[2]韩金发.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材[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4(9):99-100.

篇10: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旨在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观察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是根本,教师的教应该起到辅助的作用。本文结合自身经验,探讨了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小清新:课程改革 高中地理 地理教学 高中课程

一、课改后的高中地理教材

课改后的高中地理教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教材内容的表达方式变得更加简洁与生动,加入了大量的图片,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课改前的教材内容相比,新课程减少了许多名词概念,结论性的叙述变得更加简洁,多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使得学生课堂互动与自主学习的比例加大。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变化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自主发挥的空间,同时新课程在整体内容的设计上也更加偏向于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凸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学习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新教材较为重视地理学科信息资源与现实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资源给教师提供了较大创造性发展空间,利于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课改后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在新教材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调节自身的教学方法,让新课程改革的各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面临这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教材正文的篇幅小,内容简短,概括性比较强,许多知识点都是点到为止,教师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较难把握。第二,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要求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由于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宽广,学生对新内容的接收能力各不相同,重点较难把握,出现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第三,教师对新教材难易程度不好把控。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浓缩,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的探究形式多,同时新教材内容比较突出时代信息,与前沿科技联系较为紧密,而教师现有知识相对陈旧,拓展实践空间有限,新教材知识体系虽不如旧教材系统,但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对待案例的教学,教案和教师用书都没有详尽解释和说明,而且对大多数学生来讲难度也很大,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大多数基层教师心中也没有底。第四、新教材设计的探索活动虽灵活新颖,但这些活动要想真正施行,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且准备的材料较多,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全部完成。第五,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对地理基础知识缺乏系统性了解掌握,比较零散,老师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

三、教师面对新挑战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教学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处理好地理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以往地理课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承倾向,要求地理课程目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知道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方法和结论,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领会地理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与方法,受到一定的人文精神的熏陶。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从而提高教学的目的性,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二)调整教学方法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学生状况、学校情况,选择一种或者多种适合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整合,便于学生更好开展活动,更有利师生互动,更灵活地处理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必修Ⅰ中,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法方面我设计一个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手持地球仪,保持始终指向一个方向,在教室的行道按逆时针方向走动,以中间学生的目光为太阳直射光线,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地球在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何变化。这样,学生很快就得出在南北半球的回归线之间运动。然后让学生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特点,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地球公转的特点。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如在讲山地形成这部分时,用动画形式展示地球板块是在不断运动的,岩层因受到地壳挤压力形成波状弯曲称之为褶皱,由褶皱岩层所组成的山体称为褶皱山, 岩层断裂并出现明显位移就形成断块山等。山地生成过程的教学变得很形象生动容易理解,并进一步明确了岩层的新老关系,把原本单调枯燥的叙述地理事物变得更充实,更形象,具有吸引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总结:

要想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学的特征,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为学生学会学习、探索与发现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文章来源——海内论坛: 参考文献:

篇11:新课改视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新课改视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作者/ 王素芬

摘 要: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面临着高考的检验,所以教学效果也包括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新课改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化学怎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名任课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是来衡量和约束教学行为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科学制订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是贯彻课程标准的体现,也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体现,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探究实践

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新课程改革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面临着高考的检验,所以教学效果也包括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新课改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化学怎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名任课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既要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又要教师具备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的。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新课改下对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和体会。

一、教学目标要多元化

不管是什么学科的教学,确定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目标,永远是教学的两个核心任务。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是来衡量和约束教学行为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科学制订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是贯彻课程标准的体现,也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体现,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原有的基础怎样,新课学习要达到什么程度,学生在课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学生要在本课学习中掌握哪些技能,哪些能力应该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该达到什么目标,都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的问题,并且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制订目标时,要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能力,目标的确定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例如,“卤族元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对这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应该使学生掌握氟、溴、碘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元素组成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其次,要让学生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理解和掌握卤族元素之间性质的关系,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最后是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在情感目标的确定上,应该将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充实在教学中。

二、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首先是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改革开始的,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改变了填鸭式、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新的高中化学教材也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的体例和形式的变化,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一定要进行改进,否

则,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效果就无法保证,更别提教学效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用教材教,不能教教材,应该把教材作为教学活动安排的一个依据,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和设计。教学中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要讲究空白艺术,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养成科学探究的意识,为日后的高等教育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三、正确领会和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是依照课程标准编制的,因此备课时,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深远内涵,理清教材的外延和内涵,适当补充教材内容,开发教学资源。不管是教材自身的内容还是教师增加的内容,都应该明确让学生获得什么认知,提高什么能力,掌握什么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什么改变。教师不应该局限教材,也不应该偏离教材。所选择的内容,都应该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决定。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验,教师要把这部分内容作为化学教学的重点。注重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四、坚持科学化的学科特色

化学教学与其他教学不一样,实践性和操作性突出,学科特色明显。化学教学要注意科学化,所谓科学化,就是指能够高效率地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课堂教学至少包括教学设计的结构,层次化和有序性。教学设计的有序是每一个教师都关注的问题,一般是按照教学的进程分为开始、新课教学、总结巩固这三个阶段。新课开始时,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新课教学时间,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这个时间段,要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结尾部分,归纳、概括本课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学要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化学教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探究性,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前人总结的科学论断,形成新的认知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注意教学目标的确定,从而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

参考文献:

[1]方保中。乍看异常,其实寻常:例谈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及反思[J]。现代阅读:教育版,(06)。

[2]姚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质疑能力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6)。

篇12: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在阅读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书籍中得到体会,现在我就简单的谈一下。

一、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

新课标的教学,我们需要明白教学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当前的教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差异与问题?

、从目标到内容的质变

信息技术课经历了从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的过程。在目标、内容与形式上,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

()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在《纲要》中,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又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现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所以,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归纳哪些技术上的方法。()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这个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如何教会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 纵观以上问题,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层教学和分组合作学习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分层教学

()按水平的分层导学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和两层(类)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制约,实施起来不方便。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

()课堂上的分层导学

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在关注学生水平差异的前提下,课堂上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态度、能力水平等,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组织教学。

、分组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和两层(类)学生,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类学生分散到类学生中,以每组-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

上一篇:小学开学安全工作计划下一篇:幼儿园毕业典礼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