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改内容

2024-05-03

高中化学新课改内容(精选8篇)

篇1:高中化学新课改内容

新课改主要内容

内容提要: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要知道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是:

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篇2:高中化学新课改内容

1、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现象,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态度。

2、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3、改变课程难、繁、偏的现象,强化与现实结合。

4、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手的能力。

5、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变教学实践的过程。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实现学校地方国家共同管理。

二、课程结构:

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数、外、科学或物化生、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积极实行学分制管理,05年秋天江苏省高中开始实行学分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综合实践活动分为: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城市普通中学要逐步开展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标准:国家、地方、学校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五、教材开发与管理:

六、课程评价:学生发展性评价

七、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八、教师的培训与培养: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技术教育改革为核心内容

新课程时间安排: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要进入新课程。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高中课改:

1、在课程结构上,新的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者构成,其中学习领域规定为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八个大的学习领域,在学习领域下设具体的科目,在科目下设置模块,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划分三个层面内容,从学习领域到科目再到模块不断细化。

2、在课程内容上每个科目都规定必修系列与选修系列的内容。

3、在课程评价方面

①首先要合理有序的安排课程

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

③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④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关于课程结构调整的三个基本原则: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

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内容结构

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篇3:高中化学新课改内容

2001年秋季始在全国各省市进行实验数学新课标的改革,从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内容选择以及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所需的是创新型、复合型、开放型、学习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广东省从2004年开始在高中采用了新的教材,而我们这里用的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从教七年,对新教材的感触良多!

一、新教材的编著体现出的人文性

(1)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学习,探索求知地认知自然的规律性.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打破了原来教材的编排体系,对原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和增删,删减了一部分计算繁琐、内容难理解、时代又不需要的内容,增加了一部分现代信息时代需要的内容(如算法、程序、统计等知识).

(2)新教材中提出了“思考与讨论”“探索与研究”新的教学方式.每个知识点的引入都很自然,会“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去解决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自主性.它改变了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拓展了学生实践与创新的发展空间,又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指导、合作、交流,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3)新教材中的知识加强了应用意识.新教材的内容中,从引入的问题(如导数的概念中的跳水问题)到例题(如回归分析的身高和体重问题)到练习(如线性规划的生产安排问题),都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增加了这一些联系实际的内容(如出租车的计价、个人所得税的缴税,等等),不但增加了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还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又能到实际中去的”,是能够“学以致用”的.

二、新教材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标的改革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进行的,新教材的编著和内容的安排是以素质教育为最终目的.

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并不是要求每节课都面面俱到,这一主旨在教材上显得尤为明显,体现在思考、探索的内容并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答案,课本也没有给出对探索内容的规律总结.

三、我们应如何面对高考

1.认真学习新课标,加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高考命题应视为新课改的一部分,应该适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追求和新课改的完美接轨.真正做到“高考支持新课改”的理念,从命题角度看,高考命题应体现新课改的内容和理念,命题要和新课改的教学规划相配合,只有两者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稳步有序的发展.

在近三年的全国新课标的高考试题中,新课程中新增加的内容所占的比例也有所提高,考查了函数的零点、统计中的直方图、茎叶图、标准差、散点图和回归直线方程、三视图、程序框图、简易逻辑用语、几何概型、文科的复数和系列4的内容.体现了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视,也明确了高考支持新课程改革的命题原则.

2.狠抓基础,落实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从近几年的试卷统计情况来看,许多不重视“双基”的考生很难取得高分.高考命题总是试图在形式与内容的改革创新和相对稳定之间寻找平衡点,因此,每年试题的框架主体都是考查数学的基础知识和通性通法,如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零点、图像性质及变换,三角函数及其图像的基本性质,向量的基本运算,圆锥曲线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应用,数列的基本性质及应用,空间图形的识别及线面的位置关系(包括面积、体积和理科的夹角和距离),古典概型的方法,统计的基本方法(包括散点图、茎叶图、直方图、回归直线方程、方差、标准差)等,不搞深挖洞.

3.通法为主,变法为辅,培养能力

重视中学数学的通性通法,倡导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努力培养学生“六种能力、两个意识”.数学能力包括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分类和要求与以前有所不同,必然要反映在命题中.

通法之外,其他的方法也是处理问题的一个方面,虽然是次要的,也应该有所体现.例如理科证明不等式时,作为通法,为构造函数,利用函数的导数进行证明,而通过放缩不等式的方法来处理,这是通法之外的一个不等式的重要的证明方法.

4.回归课本,查缺补漏

高考命题具有很强的指导和示范作用,我们的高考试题,不少来源于课本,高于课本,高三教师要研究教材,挖掘课本习题的潜在功能,让考生回到课本的学习中来.

5.重视语言,提高素养

数学素养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其数学语言掌握和运用的程度的差异.尤其是当前高考考试形式主要考查的是书面表达能力.试卷能否得分,不只你会做,重要的是你要准确地表达出来,卷面上的文字表述务必正确、简洁,文字书写力求工整.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述(包括作图)能力的培养,以求达到数学语言运用的准确性、逻辑性、完整性和流畅性.

总之,随高考的临近,牵动着高三学子的心.新课改下的数学高考将如何演绎下去,还将激发千万教师的思考.

篇4:高中化学新课改内容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新”内容 教学方略

新课程改革中的“新”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还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发现地理教学中的“新”内容

1.活动

我国于二十世纪将活动引入到实际教学中,所谓活动教学指的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慢慢发展学生的智力。比如:湘教版中就具有较为丰富的活动,其中社会实践活动与动手动眼活动占据主导地位。教师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让学生了解到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的构造,还要带领学生一起去参观当地污染性企业。在动手动眼的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完成该任务,学生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对地理的兴趣会变得越来越浓厚。

2.案例分析

所谓案例教学指的是教师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案例,选择的案例必须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知识接受能力现状,具有一定的梯度。在选择好案例之后,教师要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内的成员开始讨论、研究与交流,最后得出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案例应用于教学充分体现高中地理学科的应用性特点,更可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迁移及学以致用的能力。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学习地理,可以真正学习到有益于他们生活、有益于他们终身发展的知识。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与当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一节内容中,编制教材者将“洞庭湖的湿地”作为本节内容的案例。教材编制者将本地的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作为教材的案例,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案例,也让学生觉得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3.双语教学

当前,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方便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英语这门语言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地理新课程》中指出地理课堂也要开展双语教学,确保学生从中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在地理这门学科中有很多专业词汇,当学生掌握了这些专业词汇的英语表达方式,这就会减少学生日后参与国际交流的障碍。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双语教学这部分与人地关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例如地理Ⅰ第四章中的“the global warming impact on agriculture”。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不仅有文字,还配有相关的图片,这样的教材是非常生动的。

二、“新”内容教学方略

1.活动教学的组织

在实际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按照教学目标来将重点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其自身的任务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其他能力。例如:在讲解《城市与环境》这部分内容前,教师可安排学生在假期或自由活动时间到学校所在的地区去实地考察,了解城市(或小镇)中各功能地的位置及布局,思考布局原因;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区域城市人口、城市用地和城市人口比重等资料。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合理分工合作、勇于表达自我思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所得,学习效果非常理想。

2.教学中合理运用案例

很多地理教师均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参与度很高。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比如:在讲解德国鲁尔工业区治理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内的成员共同讨论老工业区治理的方法,还可以联系我国东北工业区要求学生思考东北重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衰落的原因和整治的措施。

3.双语教学方法

篇5:高中化学新课改内容

高中化学新课改下的实验教学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实验教学,将化学实验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实验在地位、功能、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化学实验是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只重视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育。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与技术,更应练习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应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正是体现了这一现代化学教育发展的思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课程目标,而化学实验在课程目标中多处涉及。实验对于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目标的化学实验主要由实验知识与技能、实验探究能力和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构成:实验知识目标主要包括化学实验事实、有关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方面的知识、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等,实验技能目标是指基本操作技能、仪器和药品的选择和综合运用技能等三个方面。所谓实验探究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实验来探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和提出实验问题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控制实验条件能力、收集证据能力、得出结论能力、反思与评价、讨论与交流能力;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非常丰富,主要是熟悉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实事求是、完成实验、节约药品、爱护环境等。

二、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大量的化学实验内容,除了完整的学生实验课,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概念理论教学、化学用语教学和化学计算等新授课中,以至各种类型的复习课和练习课中,都会出现化学实验。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课程,都将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化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在实验情境中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

美国国家科学标准认为,探究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途径,也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理解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有实验探究和调查讨论两种形式。所谓实验探究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以科学证据为基础,针对特定的“问题”,是一种融合逻辑和想象、综合运用化学科学知识与化学实验技能、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而展开的活动,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四、化学实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学习情境

学习使用一种工具,不仅要了解相关的概念和规则,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使用工具的场合和条件。研究表明,在日常情境中,许多学生在利用从正式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时常碰到问题,其原因是,源于正式学习的经验通常是脱离情境的。化学实验作为一种非凡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了有意义学习的情境。实验提供了师生、生生等多种交流合作的机会,能让学生在较为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理解、探究化学现象,建构对化学科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科学认知的发展,在班级学习者共同体中创建自己的科学观念。

五、实验是学生熟悉化学科学的重要媒体

篇6:高中化学新课改内容

一、课改的措施

从教材宏观的体系结构看:苏教版《化学 必修1》包含四个专题: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物质、专题4 硫 氮和可持续发展。其专题内容的选择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其顺序的编排,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特点。通过专题一学习研究化学的方法思路,而专题二、三、四则是关注身边的化学:与海水、矿物、空气有关的物质的宏观性质,来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

另外,从教材的微观结构看,《化学1》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整理归纳”、“化学史话”等。这些栏目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对学生适应新课程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设置的栏目对新课程实施的教师来说课堂行为的科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帮助。

1、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

2、分析栏目功能,合理运用教材中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

3、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

4、正确处理STS知识,改变教学策略

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研究一种物质——看组成元素——看物质类别——判断物质性质——研究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关系。

二、课改的初步成效

经过半学期的艰苦努力,化学课改工作初步打开了局面,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教师的转变

1、工作重心的转变: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我现在工作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我校化学教师工作重点已有了较大的转变。

2、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学生的转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探索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真正科学研究的个中滋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

三、对新课程的几点问题和困惑

1、在教第一节课时发现学生连最基本的硫酸、硝酸、碳酸钠等化学式不会写,什么是离子以及离子符号如何书写也是一窍不通,对酸、碱、盐和置换、复分解反应的判定很模糊等,可见初三与高一已存在一定的知识拖节。

2、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编写者将某些知识点内容分散排布,例如在P.6出现了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在P.45继续出现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把原来完整的一个认识过程生硬的一劈为二,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虽然我们都经过了新课程培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课时不足的问题。必修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教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明而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同时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得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而觉得化学太难、太繁。

4、手头的资料很少,其中很多还是换汤不换药的,配套的练习很难跟找。还有我们也没拿到后续的教材,有些内容专家说要发展,我们也不知道该发展到什么地步?考试大纲到现在还没确定,不知道高考怎么考?

5、由于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仍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有些放不开,总觉得有些地方不讲不行,怕学生不理解。这又该如何解决?

6、课堂的活动形式多样化,虽然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学习的效果却很差甚至很大一部分学生趁机玩耍。随堂实验课也增多了,虽然课堂的气氛活跃,但是大部分只注重实验过程而不注重从实验中得到结论,特别是这次期中考中连最基本的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会写。

篇7:我与高中新课改

1、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立足于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设置多样化的 模块,引导学生学习化学。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包括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同学之间的评价、师生评价 等。

3、为教师提供新的平台。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您认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 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 果,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 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

3.您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哪些?难点是什么? 遇到的问题:

1、学生的基础不好,对化学没有兴趣,很难调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实验设施的不完备,很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3、资源的落后,查找资料不方便,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难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4.您在新课程实践中进行了哪些尝试?有何感受?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书上的实验探究可以由学生自行完成,这样 学习的印象深刻。

2、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可通 过具体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讨论第三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

3、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 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可以从网上找到资料。

4、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 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篇8:高中化学新课改内容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内容,兴趣,方式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 就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 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 课改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各种形式的课堂设计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但在新课改中, 不少工作者对于层出不穷的教学手段, 百花齐放的课堂手法感觉到眼花缭乱, 有一些只重形式而忽视课堂效率, 也有的课程改革偏离预定计划等。那什么样的课程改革才是成功的课改呢, 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了思索与探究。

一、内容

1. 课堂的内容必须符合高考目标。

我们的课改是在现有高考制度下的课改, 所以, 每节课教学目标的设置都应与高考目标相符合。否则, 脱离了高考目标的教学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 有的教师想以人为本, 就把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对人物或故事的分析上, 每篇文言文都成了人物传记与情节品析。虽然课堂热闹非凡, 没有枯燥的文言学习, 学生学得很轻松, 但是却使得学生的文言基础很差, 不能达到高考的要求, 长此以往, 这样的课改只能被淘汰。

2. 课堂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层次发展。

高中学生处于智力飞速发展期, 对其进行稍深层次的思维训练是很必要的。而有的教师为了达到高考课改的形式要求, 就过度地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课堂上学生开心异常, 因为教师问的知识他们都会, 都能掌握, 而课下一想, 却是收获不多。如果一堂课分不出初中还是高中的内容, 那么, 无论它的内容多么完美, 从内容上来讲都是一堂失败的课。不过, 反过来把课堂内容设置得太深, 以至于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学生都不能答出也是不对的。教师在内容难度的设置上一定要深浅有度, 层次鲜明。学生的思维有深浅, 顾深不顾浅, 固然太急功近利, 但顾浅不顾深也是对学生智慧的抹杀。所以, 教师在设置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层次, 多角度多层次地设置问题, 方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 课堂的内容除去知识层面的设定外还要有一定层面的能力训练。

教师在课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 除此以外, 心理承受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感知能力等也都属于我们课堂的训练范畴。我们可以在对抗中锻炼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小组活动中锻炼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在课文自读中培养感知能力。教师也可以设置特别的活动课, 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比如, 辩论课、课题研讨课、阅读课等。

4. 课堂内容要求紧凑、容量大, 实效性强。

现在很多课改以后的课只流于表面, 形式虽多样, 内容却松散, 没有整体规划, 效率也不高。尤其高中课程, 学生的接受能力已经很强, 松散、容量小的课远远达不到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但是这里所说的容量大并不是习题的容量有多大, 而是说学生思考的空间、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的多少。如果教师只加大习题的容量, 只能让学生感到更枯燥, 并且又走入了题海战术的怪圈, 事倍功半。如何做到内容紧凑、容量大、实效性强, 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需要教师多总结、多探索, 方能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

二、形式

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一个成功的形式包装, 但形式并不是越花哨越好, 我对形式有以下几点看法。

1. 形式不能冲淡主题内容。

现在多媒体教学比较普遍, 幻灯片、投影仪等多运用到了教学当中, 可以说省了教师很多力气, 也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形式一旦冲淡了主题只能是事倍功半。有的课, 一节课下来, 漂亮的幻灯片频频放映, 学生仿佛置身电影院中, 却忘了最主要的任务———学习和思考。我们学习的是语文, 语言文字的东西最终还是要从语言文字中体悟情感, 而放弃文字将其诉诸感官的刺激, 收到的效果只能是微之又微。

2. 课改的形式要能真正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发挥与施展。

当前, 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改一个比较普遍的形式, 但是真正运用起来却是问题重重。有的小组形同虚设, 一说讨论乱哄哄一片, 一说回答鸦雀无声;有的小组总是一个人在说, 其他组员只是在听;有的小组成员内部矛盾重重, 长期得不到解决;还有的在小组运作过程中分数设置不合理, 评价机制也不完善……这些都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挥。要想真正让学生能力得到施展, 从小组组建那一刻起就要用尽心思, 小组成员的性格、学习成绩、解决问题能力、积极程度等方面都要照顾到, 而不能单纯地就近分组或者按成绩排组。另外, 教师在运行过程中还要让组内所有成员都动起来, 设置问题要让每个组员配合完成, 或者分层设问, 分层回答。每组的优等生有深层次的问题, 后进生有浅层次的问题。只有这样, 形式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3. 课改形式还要动静结合。

以前的课堂, 只有教师一个人在讲, 现在的课堂, 热闹得听不见谁在说话。而在这种热闹当中, 我们好像缺失了什么, 学生的讨论也是无根无据。一节课要想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动起来有收获, 必须做到动静结合、动静有序。教师在学生讨论或者回答问题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沉淀的过程, 让学生的回答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是有一定含金量的, 惟其如此, 长期的训练才能够收到成效。

上一篇:关于写给学校感谢信汇总下一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正常增加薪级工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