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让语文充满生机

2024-05-11

朗读让语文充满生机(精选十篇)

朗读让语文充满生机 篇1

面对课改,最重要、最困难的也许是教师观念的更新,这也是现代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新观念的树立,除了通过必要的培训外,更要靠持续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实践来巩固,这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师来说尤其重要。语文教学改革强调在教学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1.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良好的习惯,将会决定学生今后的前途和命运。当然,习惯的养成,特别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在教育学生上,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取得一致的意见。曾见到这么一个孩子,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无论拿什么东西都乱丢,穿着的鞋子也到处乱扔。过了一年这个孩子上学了,在学校和在家里一样,拿着自己的书,教室的粉笔等同样乱扔。有一天,他的这种行为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和家长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位学生很快地改掉了自己的坏毛病,并且学会了关心其他同学,学习成绩也上去了。

2. 唤起学生的兴趣

教育是不能强迫的,不论教什么,都应先努力唤起学生们的兴趣,只有在学生们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时,所教的东西才会取得好的成效。日常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教育素材,一草一木,一块石头……只要我们启发得当,就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前,可先讲故事,然后把语文内容编成纸牌,用游戏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这些知识,或者把所教的内容编成小品、戏剧等。这些教法比一板一眼地教给学生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扩展学生们的知识面。

3. 给学生一个想象的世界

人生的幸福一半来自想象。不懂得想象的人,就不懂得幸福。对于小学生来说,拥有想象的能力比继承百万家产更有意义。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美的课文,无论是字、词、句,还是整篇课文,都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聪”这个单字时,我们可以对学生讲一个故事:从前,有这么一个好学生,无论他学什么东西都是两只耳朵认真听老师说,两只眼睛盯着老师看,嘴巴跟随老师轻轻地念,心里跟随老师记,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个学生积累的东西多了,慢慢就变得聪明了。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这个字,而且更记得牢。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可以根据所教的内容,根据实际需要,编成儿歌、传说,把内容具体地表演出来,这是强化学生想象力最有效的方法。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正直、亲切、勇敢等优良品质。

4.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目前,许多家长讨厌小孩问问题,就连好多老师也不例外。其实这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学生的成熟程度允许他们有越来越多的自由,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为自己的不同见解争辩。当然,当学生提问时或者发言时,会有那种偏离现实生活、偏离课文内容、偏离教师预想的现象出现,这时,老师该怎么办?是让学生暂时打住,还是任其继续说下去,我想,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正确的处理,最好不要禁锢他们的思想、无视他们思维活动的存在。否则,就会影响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然,让学生积极提问,并不是什么都放任不管,老师要根据学生所提问题的性质给予合理引导和推进,深入理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5. 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创造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注重引导学生审美、寻美,踏步于审美感知的领悟阶段,而忽略了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语文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欣赏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欣赏作品里的优秀人物形象,可以激发学生追求正义、勇于献身、埋头苦干、建设祖国的热情……老师如果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和推动,就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创造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审美创造能力呢?自然和社会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场所,有目的地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运用书本上的知识学会观察,用文学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用绘画的技巧画出自己对自然、社会及生活的认知,只有这样,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这不仅可以使他们身体健壮、精神饱满,而且在写作中,描述自然界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的同时,学生本身就是创造美。生活是美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生活就没有美,只有充实生活,获取真切的体验,才能使学生在作文中进行美的创造,美的表现。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篇2

摘 要:在新形势下,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也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参与度,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互助合作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20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6.129

语文教学要让课堂充满生机,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上边讲得激情澎湃,学生在下边无精打采,教学效果低下,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而另一种情况是,师生关系和谐,在教学中相互讨论,教学相长,教学效率非常高。那么,语文课堂怎样才能充满活力呢?

一、改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学模式陈旧老套,限制着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人们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改变单纯的依赖和记忆,而应让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交往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二、合理分组,实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根据学生性格和能力不同,合理构建学习小组。多数学生由于年龄关系,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行为散漫,缺乏社会经验,自我调节能力薄弱。如何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达到合作学习的目标呢?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科学划分小组,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促进,这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关键所在。在构建小组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性别、思维能力、认知水平、交际能力、实践能力等不同,优化小组组合,便于发挥小组成员的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需要说明的是,小组成员人数要合理,以四至六人为宜,有利于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相互配合,交流互动。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让学生自主为自己的小组取名,比如智慧星、翱翔组、创新队、冠亚队、奋进小组、雏鹰小组、希望小组。

三、培养合作精神,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对于协调搭配组合成的小组,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培训,让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结意识,认识到互帮互助、相互信任的重要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培训方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宜以游戏为主,可以选择容易操作的游戏进行培训。

比如传手绢游戏,让各个小组成员围成一个圆圈,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手绢,依次传递手绢,不能落下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统计哪个小组传递手绢的回合最多。选择此游戏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使他们配合默契,互帮互助。

四、增强课堂活力更要实施科学指导

学生形成了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发挥巨大的潜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过在合作实践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保障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指导时应该注意:

(一)给予充分的时间

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这一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足的探究时间,就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问题的探究和理解也不会深入。只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学生才会尽情展示自我,畅所欲言,积极去补充、讨论,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讨论时全员参与

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到小组中去,参与到他们中间,重视“全员参与”的现象。

(三)展示时全员参与

每个学习小组就是一个整体,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畅所欲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各自扮演不同角色,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样,每个学生就会有压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还可以让他们分别扮演课文中的人物,通过表演,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充分了解人物性格,体会他们的情感,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创新的火花便活力四射。他们分工合理,积极配合,合作愉快。

(四)鼓励小组间开展竞争

良好的竞争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通过合作竞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他们分工精确,协调统一。加强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成员之间配合非常默契,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并逐渐形成各小组的特色。在合作交流结束以后,有的小组在展示汇报的时候,动作大方,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很具有团队作风,让每个学生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力量。

(五)新的评价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要制定良性的制约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必须要改变过去传统的评价方式,把对个人评价向小组评价转移,以促进每个学生不断努力和进步,确定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

总之,教育是门艺术。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合作学习模式,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交流和审美的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合理划分小组,使合作学习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群策群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久而久之,学习小组就会成为一个整体,他们高效、愉快、兴趣盎然地进行交流探究,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机

语文教学要让课堂充满生机,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看到这样的上课情景,教师在上边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在下边听得死气沉沉,教学完全没有成效,使得课堂没有一点活力。而另一种情况是,教师与学生就像是朋友一样,相互讨论,共同研究,师生合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高昂,教学效率非常高。那么,如何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呢?

一、教师的语言要有号召力

语文课是一门语言类的基础学科,语言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高中语文中的文化底蕴及文章中所饱含的感情也是丰富多彩,语文教师在语言造诣方面自然也要有超强的感召力,这样才会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语言感召力越强,学生的兴趣就越强。

教师语言的感召力从何而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挖掘教材,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美妙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动人的情节,引导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语言美,感受到教师的感召力,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变得活跃、积极,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成为课堂的主人。

比如在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教师在讲这首词时,朗读得声情并茂,把江南美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传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如饮了一杯美酒春竹叶一样,入口绵甜。这使得学生兴趣大增,也有一些学生跃跃欲试,也想要去带感情地朗读,课堂自然也充满了活力。

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展语文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想象力,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探索,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相互讨论、互相交流,表达自己所想,敢于质疑,活跃课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活力。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在讲到文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一句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宽阔而美丽的荷塘上面,一片一片翠绿的荷叶重叠着,微风吹过,层层叠叠煞是好看,使我们想到了江南的美景,那和谐而恬静的荷塘、翠绿的荷叶、清澈的池水等等,甚至还有不时从天边划过的小鸟、一朵淡淡的白云,展现给我们的是智慧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三、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原来在教学中无法展示的画面、场景,可以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1.多媒体可以将抽象变形象、具体,使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在教材中,会涉及一些历史、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但这些知识与学生的实际距离较远,学生无法触摸到这些东西,仅靠书上的一些文字知识,学生无法直观地了解。而多媒体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可以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将一些历史事件、景观、事物形象再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

2.多媒体的大容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兴趣。多媒体还有容量大的特点,由于其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为一体,可以同时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大大增加了学生所接收的信息量,提高学习效果。

3.多媒体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多媒体的特点,使得它可以将课本进行多方面的延伸,从而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我与地坛》时,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作者的身世,了解到作者的情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课文,体会到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韵味,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进而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是我们中华几千年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无数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璀璨文化瑰宝,是世界文明最闪亮的明星中的一颗,如何让它一代一代更好地传承,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利用所有能利用的资源,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思想交流的园地,使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 篇4

一、教师的语言要有号召力

语文课是一门语言类的基础学科, 语言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高中语文中的文化底蕴及文章中所饱含的感情也是丰富多彩, 语文教师在语言造诣方面自然也要有超强的感召力, 这样才会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师的语言感召力越强, 学生的兴趣就越强。

教师语言的感召力从何而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挖掘教材, 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美妙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动人的情节, 引导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语言美, 感受到教师的感召力, 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变得活跃、积极, 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成为课堂的主人。

比如在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江南忆, 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教师在讲这首词时, 朗读得声情并茂, 把江南美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传给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 如饮了一杯美酒春竹叶一样, 入口绵甜。这使得学生兴趣大增, 也有一些学生跃跃欲试, 也想要去带感情地朗读, 课堂自然也充满了活力。

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发展语文思维

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充分发挥想象力, 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 才能积极探索, 激发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相互讨论、互相交流, 表达自己所想, 敢于质疑, 活跃课堂, 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活力。

例如, 在学习《荷塘月色》时, 在讲到文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一句时,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在宽阔而美丽的荷塘上面, 一片一片翠绿的荷叶重叠着, 微风吹过, 层层叠叠煞是好看, 使我们想到了江南的美景, 那和谐而恬静的荷塘、翠绿的荷叶、清澈的池水等等, 甚至还有不时从天边划过的小鸟、一朵淡淡的白云, 展现给我们的是智慧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三、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使原来在教学中无法展示的画面、场景, 可以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1. 多媒体可以将抽象变形象、具体, 使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教材, 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材中, 会涉及一些历史、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但这些知识与学生的实际距离较远, 学生无法触摸到这些东西, 仅靠书上的一些文字知识, 学生无法直观地了解。而多媒体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一问题, 其可以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 将一些历史事件、景观、事物形象再现, 刺激学生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兴趣。

2. 多媒体的大容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兴趣。

多媒体还有容量大的特点, 由于其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为一体, 可以同时刺激学生多种感官, 大大增加了学生所接收的信息量, 提高学习效果。

3. 多媒体可以拓展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兴趣。

多媒体的特点, 使得它可以将课本进行多方面的延伸, 从而拓展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我与地坛》时, 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演示, 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作者的身世, 了解到作者的情感, 也就很容易地理解课文, 体会到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韵味, 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 进而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是我们中华几千年文化的智慧结晶, 是无数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璀璨文化瑰宝, 是世界文明最闪亮的明星中的一颗, 如何让它一代一代更好地传承, 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利用所有能利用的资源, 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思想交流的园地, 使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摘要:高中语文是一门充满感情的学科, 我们教师一定要用多种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发展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兴趣, 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篇5

关键词:语文;学生;教师;和谐;生机;活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是教学的灵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只是教师一言堂,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只能听到的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整个课堂被教师占领,学生只是听众,课堂上死气沉沉,听不到讨论声,课堂很枯燥、很乏味,学生在课堂上搞小动作、睡觉是常有的事。课堂教学效率很低,一节语文课下来,教师只是让学生认识几个字,抄写几个解词,给课文分分段落,分段读读课文,归纳一下段落大意,概括一下课文的中心思想,就算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新的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明路,那就是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致力于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充满生机和活力呢?

一、精心设计导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伊始,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好的导言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好的导言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带到一种意境当中去,心灵上受到感染,精练的导言会很快地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这样设计导入:我播放了汶川地震的几个视频,让学生观看,学生都屏住了呼吸,有的流出了泪水。这时我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一个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场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瞬间,30万人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一对父子凭着顽强的毅力创造了人间奇迹,在地震中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终于挖了38小时把儿子从废墟中挖出来,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样的导言一下子把学生拉到了课文中来,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悬念,对所学课文产生一种期待,对这位父亲充满着敬仰,饱含深情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创设平等空间,形成学习交流氛围

新的课程理念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尴尬局面。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学习、交流和研讨的平台,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来读书,一起来讨论。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俯下身来把头扎在小组讨论当中去,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学生学习中的一员。只有师生关系平等了,课堂气氛和谐了,沟通交流平等了,学生才会积极思考,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成功的教师会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语文课堂上师生感情融洽了,课堂才会焕发生机,充满活力,课堂上教师才会魅力四射。例如,薛法根在教学《燕子》时让学生轻声读一读课文后问学生:你们感觉到燕子的外形怎么样?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多数学生都说:美!于是薛老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美,燕子的飞行:美,燕子的停歇:美,你心里的滋味:美。你看多美的燕子啊,外形的美,春光的美,飞行姿态的美,这么美的燕子,你能美美地读出来吗?于是学生美美地朗读,感受燕子给人们带来的美!使得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整合课程资源,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慢慢去品读,潜心会文本,动脑思考,感悟文本与文本对话。新课程所倡导的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就要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是要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出现琅琅的读书声,探究问题的研讨声,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倾听学生个性化的回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心灵放飞的课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天性,让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总之,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种氛围,让孩子轻轻松松地来学习,努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精彩无限,魅力四射!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篇6

一、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需要加强师生双边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转变过去“一讲到底”的陈旧模式, 想方设法与学生交往, 努力让学生与教师互动起来, 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机,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大量的时间不是听教师讲, 就是听教师与其他学生的一问一答。他们永远是教师导演的“教案剧”中不起眼的“群众演员”, 甚至只是“观众”或“听众”。试想, 这样的课堂又怎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呢?更不用说去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而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 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 围绕教学内容, 共同参与, 通过对话沟通和创作活动, 师生交互影响, 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例如我在教授《项链》一课时, 考虑到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较复杂, 一方面, 作者针砭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但同时也肯定了这个小女人的诚实、善良、单纯和质朴的品格, 以及展现了她和她的丈夫在困厄的境遇中的坚贞不渝的爱情。整堂课我就设置了一个问题:请分析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学生们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有理有据, 言之成理。就这样, 这节语文课学生们不仅异常活跃, 同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 在语文课上我尽量地让学生“活”起来,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这样, 教师的角色也就不是单一的传授者和课堂纪律的维护者了。

二、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必须让课堂教学有“情”

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情感的严重缺失, 由此导致学生兴味索然, 效率低下。我们从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中发现, 尽管他们的教学模式各有不同, 但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情感的力量犹如不息的火苗, 跳荡于教学的全过程。所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效率很高。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尽量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竭力营造课堂情感气氛,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 在教授岳飞的《满江红》时, 学生没有生活体验, 同时对当时的历史不熟悉也不感兴趣, 所以无法理解岳飞的满腔爱国主义激情。我在教授这一阙词之前, 让学生跟唱杨洪基的《满江红》, 虽然它不符合学生的欣赏需求, 但是在不断的跟唱过程中, 学生从觉得难听到渐渐体会出这种壮志豪情, 课后在走廊里时也不时地听到学生嘴里在哼唱, 还很有韵味。然后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 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学生自己说出词中岳飞的多种情感, 而且当场背出, 经久不忘。

因此, 作为教师, 就应带上情感, 带动学生的情绪, 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收到满意的效果。

三、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必须让课堂拥有更多的研究性元素

语文新课程引入了一些新观念, 涉及文本解读、师生角色的转变、语文学习模式等多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 它特别提倡由“预设性教学”走向“生成性教学”。

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 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 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 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

例如我在教授《祝福》一文时, 设计了一些论题, 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分小组写一篇研究小论文。题目有:《祥林嫂的反抗精神》《祥林嫂死因探究》《祥林嫂个人简历》《“祝福”之我见》《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等等。

我虽然提供了一些议论文题目, 但同学们没有拘泥于这些题目, 如有的题目是《论祥林嫂的笑》, 有的题目是《祥林嫂眼睛发光的原因》等等。学生的研究成果, 虽然很多体现的是资料的整合, 但也有不少独到的新观点。学生的研究小论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文中不少观点, 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通过这堂课的尝试, 我发现研究性学习确实改变了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 在学习中主动探索, 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总之, 要改变学生现状, 提高课堂效率, 必须改变教学方式, 使课堂有情、有互动、有研究, 充满蓬勃的生机,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使每一朵小花都绽开美丽的花瓣, 每一轮朝阳都发出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沈娟芬.论语文课堂的生成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 (5) .

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篇7

1.教师要注重课堂导入的艺术

课堂教学的导入要恰到好处, 不能不结合课程情况而千篇一律。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开头好了,自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否精彩, 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成败。因此,师生一起讨论分析,达成共识是好的开端。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一节成功的课的开场道白,犹如乐器定调。奥地利乐团指挥韦勒说:这个调定得如何,将决定全部演奏的成败。语文课上摄人心魄、富于魅力的导语,就是一首交响乐中美妙绝伦的序曲。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

2.教师要注重课堂与学生交流的艺术

课堂艺术其实就是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艺术。在师道尊严的影响下,学生往往仰视教师,敬畏老师,无形之中师生之间就产生了一道隔膜。学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把老师当做朋友,也就是创设和谐课堂,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尤为重要。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平等民主参与的一员,放松而轻松地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

3.作文教学注意评价 ,塑造学生人格

要注意作文评价的开放,作文评价不能只有唯一模式,更不能一棍子打死。我在作文评价时采用了学生自评、组评、师评等多种方式。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大家都是凡人,谁都想得到别的赞美与肯定,更何况是正在接近成熟中的中学生。赞美是一种鼓励;赞美是一种肯定;赞美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豪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目的。可以说,充满激情的鼓励,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这是教师在作文评价中必须做到的。比如,以一个常识性问题“雪化了变成什么?”为例,如果按照思维的定势回答,则答案自然是“水”。如果有一个学生说“变成春天”,那么我们千万不能大惊小怪,要满怀激情地鼓励他说得好。试想,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那么他的脑海中能闪现出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情的意象么?作文评价中,有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有的老师将“钢笔在纸上蹭着痒”判作“荒诞”,将“老鼠撞到墙上,不省鼠事”斥为“生造”,这些评语无疑会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泼冷水,久而久之,会渐渐熄灭他们心头的创造火种。

4.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质疑是创造灵感的催化剂。新课改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正是把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放到了重要地位。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但对感悟文章内容有帮助,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乐于探究与讨论问题的动机和兴趣,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4.1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 。 手指头有长有短 ,一个班的学

生成绩及认知能力因人而异、参差不齐。因此,设置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难易适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学生乐于参加和讨论。

4.2设置启发性的问题 。 在教学中 ,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5.课堂教学中教师心中要有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堂教学最要紧的是要培养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和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时处处想到课程标准,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点拨,教学要想到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在合作对话中实现教学相长。

6.课堂教学中教师心中必须有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情为出发点。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因生制宜,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及问题的设计都要符合学情,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成长。叶澜教授指出:“让课堂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要发出生命的活力主要是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在充满兴趣、质疑和批判中产生创新火花。教师不能成为课堂的言语霸权者,要多给学生读书、思考、说话的机会;要面向全体学生,更多关注中下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要尊重、平视学生,乐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有纠正错误、提高认识、表达完整的机会。学生是一本书,是时刻变化的活书,读懂学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

7.教师要注重阅读知识的传授

常听到有些老师说:“阅读题考查的是能力,不是知识,注重能力的训练就行了。”这句话割裂了知识与能力间的联系,当然是有失偏颇的。其实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阅读能力的形成也不例外。更何况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新的知识信息, 而任何一种新知识的形成都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的, 无论是阅读知识还是其他知识的多寡对阅读的效率高低有极大影响,我们怎能轻视知识传授。

阅读者拥有的识字量、词汇量和句式量越丰富,阅读感知确定的程度越准确,阅读的速度就越快。阅读者掌握的章法结构,修辞逻辑方面的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就越深刻。广而言之,与阅读者拥有的与阅读材料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越广博,阅读的广度越大,吸收能力越强。有一个常见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个问题。

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机 篇8

1 把地理知识生活化。

新课改突出了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们地理教师应该遵循这一教育理念,我们在备课、上课时都要考虑这一点。地理知识是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生动的,我们教师把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事例引入课堂,就可以大大提升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这是每个教师都认可的,只是在具体操作上不一样。比如,我在讲《节约水资源》这一课时,就把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谁也不会觉得它有多么珍贵,即使我们在教材中再三强调,也没有人太重视。我于是做了个实验,当时正好是夏天,我让学生们一天内不准用水,包括洗澡、饮用、洗涮等等。没有半天,学生们受不了了,渴得难受,觉得非常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感觉到了水的珍贵。这时我又适时地讲,在沙漠里水是如何的珍贵,在西亚某些国家水双石油还要贵。在往常讲到这里,学生们肯定会笑,可这次他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以后的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少多了,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的,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地理知识。

2 将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兴趣

学生们对某一科不感兴趣,对其他学科会感兴趣。我们教师可以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引进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让他们来学习地理。另外,学生们对于知识渊博的教师心里会敬佩,会喜欢,从而也会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比较正常的心理现象。在上地理课时,我们教师可以把历史知识引入课堂。一般情况下,学生们对历史(包括许多成人)是感兴趣的。比如我在讲到资源这一课时,会讲到石油,这时我们可以把中国的石油历史介绍给学生们。我国从宋代就开始使用石油作为燃料,是最早使用石油的国家,古罗马在战争中也曾使用过石油。新中国成立后,外国人曾断定中国是一个贫油国,但中国发现了大庆油田,打破了外国专家的预言。讲到这些知识,学生们都会感兴趣,对于石油这一资源的印象是比较深的。这对于我们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我们地理教师既要做到专,又要做到博,也不要把知识讲得太深,让学生们听不懂(知识有限),博要为专业服务,让学生感兴趣,而不要跑题。

3 让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直观的印象

地理知识相对比较浅显,理论程度并不深,但比较繁琐,如地形、政区、资源等等需要记忆的很多,学生们对此感到头疼。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形象的思维、直观的印象,这样便于学生们理解、接受。比如中国的政区图,是学生们普遍感到难记的知识,地理课对些也没有明确的要求,但这对我们却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用动画片或PPT来演示 :每个省都用动画的形式来演示,并用动物、植物或物体来进行形象的比喻,让学生对政区形成直观的印象。同时配上顺口的打滑诗。为了鼓励学生们对此加以记忆,我们还可以把电视节目中某个人擅长记忆中国政区和世界政区图的视频引入课堂,学生们觉得很神奇,从而也会刻意地去记,这样的教育手段与模式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让学生主动地学,自主地学,从兴趣出发,而不仅仅停留于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中国的地形图模型或政区图模型用沙盘的形式来演示,让学生们有更直观的感觉,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他们会盼望着下一节地理课。

4 地理教学应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机制往往以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优劣和等级考试成为评价的主要方式。这种评价机制,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后果。真正的评价应该起到激励学生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现代地理教学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地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考查学生学习地理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评价方式也是多样化,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询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一定要注重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

动静结合,让课堂充满生机 篇9

一、上课开始时要让学生静心

学习是个不断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心态很重要, 教授学生学习的过程, 就是教育他们如何静心去学习。事实上, 热闹的课堂, 过于活跃的气氛, 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表面形式, 一方面他们确实得到“个性”的张扬, 可同时也会失去很多, 比如产生浮躁自负、注重外在表现的心理, 不能深层次地理解教学内容, 更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真正的兴趣。那么应该如何才能让学生静下心来, 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呢?我看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例如在上课之初的时候, 许多教师在新课的引入上花费了很多心思, 千方百计用新、奇、特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兴趣, 这种做法的初衷无疑是好的。但每节课都能找到新、奇、特的方法是不可能的, 教师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引入, 更多的是随堂课。而且即使导入很精彩, 也只是一小段时间。据我了解, 现在多数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在每节课的开头, 有必要让学生自己静读教材, 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往往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感情阅读教材,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教材, 这个过程是教师对教材的分析、阐述无法完全替代的。同时这也是个“静心”的过程。让学生的身心从课堂外回归到课堂上, 平心静气, 并为教师正式上新课做好充分准备。

二、上课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动与静的结合

教师在上课时只有做到动与静结合, 才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感, 保持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率。因此, 教师组织教学时, 要巧妙安排教学方式, 使之动中有静, 动静结合。那么如何做到动与静的结合呢?

1. 把教师讲与学生听、教师演示与学生观察、教师提问与学

生回答、学生讨论与教师归纳、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辅导等双向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内容, 巧妙地交叉结合, 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般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动、静的合理搭配与巧妙转换, 这些教师能在学生答问、讨论之后, 适时的来一个总结或板书, 引导学生抓住教学重点, 使课堂气氛由闹变静。这样做可加深学生对讨论问题的识记和理解, 把讨论的问题条理化, 抓住重点、难点, 达到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的效果。

2. 教学内容安排难易适度, 教学内容有易有难, 有重点与非重点

教师在备课设计教案时, 要将教学内容安排得错落有致, 时间分配得当。一般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

3. 课堂40分钟要张弛有度, 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整个过

程, 使教学中有起有伏, 形成一定的节奏, 要在教学的最佳时间出现高潮, 在高潮之前要有几个小波峰的铺垫

教师的教学语调要抑扬顿挫, 语言中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交替变换, 以增强教师语言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 打破以往单调声音一说到底的催眠刺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把教学内容安排得疏密有序, 既要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精力, 又不至于学生产生疲劳或过于松弛。通过这种规律性的变化, 体现一种流动美, 让整个课堂教学节奏分明, 充满生机。这样的课堂,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有兴趣。

三、课堂结束需要学生静静地总结与回顾

课堂教学要有精彩的开头, 高潮不断的经过, 更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心理学的近因效应表明:最近的刺激对学生的印象是最深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需要把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通过对已有知识结构的调整, 重建新的知识结构, 以便于回忆、再现、提取。

因此, 课堂教学不能草草地结束, 也不能由教师包办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精心安排几分钟时间, 让学生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总结:本堂课我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需要掌握的方法有哪些?这样, 能让学生自主地完成知识的系统建构,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课堂教学的“动”“静”结合, 还要从课堂的组织者———教师抓起。

静态下的学习多是被动下的学习、接受时的学习, 而动态下的学习多是主动式的、批判式的学习, 虽然从理论上讲, 主动式和批判式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 但从教师的个人价值来看, 被动式和接受式的学习更容易让教师有满足感。静态下的学习是在教师绝对控制的环境下进行的, 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组织能力的挑战都较小, 而动态下的学习是在一种无可预知的情境中进行的, 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因此, 人们倾向于静态课堂教学, 事实上只是因为静态下的课堂教学更易于操作和管理, 而动态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太高, 这并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 而是能力高低的问题。所以对教师来说, 我们如果要改变教学的现状, 就要从自身做起, 不断地提升自己教书与人的能力,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 课堂动静结合的策略, 能使课堂起伏有致、张弛交替, 充满生机与激情, 形成对课程学习的持久的渴求与期望, 感受学习的幸福和快乐, 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校区)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现在许多地方都在倡导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跃起来, 课堂变得动感十足, 各种调动课堂气氛的方法层出不穷。课堂多了几分浮躁, 少了些许宁静。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课堂中的“动”与“静”就像鸟的双翼, 缺一不可。真正和谐完美的课堂应该是该静的时候能静下来, 该动的时候能动起来, 动静结合才是教师应该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

融入情感,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生机 篇10

摘要:语文是一种人文科学,而语文学科教育也就可以称作人文素质教育,通过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不能能够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英语能力,同时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初中语文教学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把知识传授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语文教学开创出一条更加宽广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策略

G633.3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教师只有激发学生情感,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学生就会在其中敞开心扉,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情感的交流,产生情感共鸣,教学上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与实践,谈谈语文教师如何运用情感功能,促进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新課导入中融入情感

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导入新课作为教学课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渴望知识的“火药”能使学生焕发出机器强烈的学习愿望

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课堂导入是这样设计的:“有一首歌谣这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的确,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母爱,是我们生命里最和煦的春风。其实,陪伴我们一生、如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生命的爱,不仅仅来自母亲,还来自我们的父亲。父亲,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深沉厚重的爱,这就是父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歌颂父爱的著名篇章——《背影》。”在说这歌谣时,我们试着以唱的形式带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能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课堂。当然在导入时,教师一边要自己入情,调动个人情绪,保持愉快、饱满、振奋的精神状态,还要引导学生入情,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有了精心的课前备课,积蓄情感,教师才有可能在导入中先入情并感染学生,精彩的课堂导入点燃起情感的火花。

二、课文阅读中领悟情感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其应该分为四个部分,即认识、理解、评论、欣赏,其中理解是阅读的前提条件,也是阅读的关键所在,若是学生没有理解或者在理解上出现错误,那么整个阅读教学就是失败的,而若想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理解,就必须要注入情感。可以说没有情感的阅读,就像是水中花、井中月,既空洞又不具体,也无法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做到领悟情感,才能体现出阅读教学的价值。为此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的从文章的时代背景与作者情况出发,借助这些联系,让学生把握整个文章的情感特色,进而深入的理解文章。

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文章作者是我们熟悉的老舍先生,而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于 1931 年,正是老舍先生婚后在山东大学任教期间创作的,同时在这一时期也是抗战爆发时期,因此教师在进行这篇散文教学时,应该将这样的时代背景交代给学生,引领学生带着作者的情感去理解文章,把握“温晴”这一词语在文章中的妙处。进而学生就会明白,老舍先生是想通过济南的冬天,阐述自己对这个城市的热爱以及祖国山川的热爱,而这正是深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最缺失的一种情感。由此可见,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作者之间建立情感沟通,学生的心弦才会得到触发,进而在阅读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三、诗歌诵读中体验情感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情感与知识认知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人的思想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就会获得一种莫名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指引下,人的意识会比较集中,思维也会比较活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种情感因素所发挥出的作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诵读作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让学生能后充满激情的去进行诵读,学生就会在脑海中构建相应的情景画面,从而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让学生进行诗歌诵读时,除了让学生反复的去进行诵读,也可以采用对比诵读的方式,也就是通过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诵读或者是对不同作者的相似作品进行诵读,通过诵读对比,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与志向趣味。

例如,在学习《登楼》这篇杜甫的诗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望岳》去进行对比诵读,学生就在诵读中发现,同样都是杜甫的作品,但是二者之间完全不同,《望岳》时的作者豪情万丈,但是《登楼》时作者已经心境凄凉,而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正是唐由盛转衰的变化,因此回看杜甫,在联想今天的生活,学生会发现,自己也许比《望岳》时的杜甫还要快乐,因此更要珍惜今天的生活。四、教学评价中升华情感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多元化的评价多式如果能渗透情感,让学生在情感式评价中感受教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发挥其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一堂课的精彩与否,要看我们的教师能否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情感,而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渗透情感也是重要的阅读教学策略。

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先叫几个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分角色朗读,感受于勒、我、父亲等几个角色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后,及时表扬了这几个学生,然后分组分角色朗读阅读片断,学生朗读把握的度很好,均受到教师的表扬,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习《望岳》、《春望》、《石壕吏》时,教师引入竞争机制,从制定教学评价的量规,分组进行比赛,在比赛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学生的朗读水平越来越好,感情把握也越来越到位。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学生在全方位接受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满足感。当然,在量化和质性的评价中我们应该采取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情感上的渗透。

结语:情感教育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缺乏情感的语文课堂是“生冷冰硬”的,是没有“生命”的,我们应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增进学生对作品的情感感悟,培养出有学识、有内涵的高素

质人才,这也是作为语文教师长期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雷沛知.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J].教育界,2014(12):99-99

[2]王军奇.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与德育渗透[J].文学教育,2014(4)

上一篇:具体实施要点下一篇:三个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