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朗读范文

2022-06-04

第一篇:语文课堂朗读范文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学生对比长有较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学生精读理解时我运用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1.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蜘蛛》一文中有两节分别描写蜘蛛捉飞蛾和蜘蛛被细腰蜂捉住的内容,其中有两个动词用得令人叫绝:“一个飞蛾投到网里了。”在理解此句“投”字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把“投”换成“落”“掉”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这个“投”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飞蛾是无意中自投罗网的。还有一句话:“有一回,一只细腰蜂悄悄地飞来,振动着翅膀向网上撞。”这个“撞”字与“投”的含义则大相径庭,它生动贴切地写出了细腰蜂可不是无意地自讨苦吃,而是为了活捉蜘蛛故意设下的妙计。为了让学生能落理解到这层意思,我便让他们把“撞”换成“投”“碰”等词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兴趣盎然,并很快在比较中理解到了细腰蜂重撞蜘蛛网的良苦用心,改成其他词效果会差一大截。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时注意了这几个词的语气重音,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2.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 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 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我只要第三层》中建筑师说:“不造下面的两层,怎么造第三层呢?”我让学生把它改成陈述句,“不先造好下面的两层,不能造第三层。”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从建筑师反问的话语里感悟出前一句更能衬托出富翁的愚蠢。

二、如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小语课文类型不一,倘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大海》一文时,课前我就先录下了海水拍打礁岸的海浪声,海欧在海面上的叫声,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浩瀚无边的海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朗读“大海,大海,像只摇篮。”这句话时读得又轻又慢,就像小宝宝在摇篮里恬静地入睡了,而读“大海,大海,多大多宽!”这一句话时,把大海那种磅礴的气势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了出来。

三、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狼和小羊》一文中有两个角色:狼.小羊,在指导朗读时,我分为两步,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在返回到课文中和具体内容一一对应,这一层次的铺设,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什么性格的深刻烙印,然后便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根据狼和小羊的个性揣摩出读两者的话应用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好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四、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雨点》这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这句话时,我问:你有没有散过步,散步时是什么心情,全身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了:我散步时很高兴,散步时很舒服。有了这种基础,学生便很容易得出:这句话应该读得舒缓些。

五、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时,我布置了相关场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小青蛙在问啄木鸟、水牛、蜜蜂、青蛙妈妈的过程中,明白了为别人做自己能做的事最快乐,学生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的言行,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人人做演员,个个都参与,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朗读质量。

朗读训练要体现主体化意

阅读教学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老师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读书的效益。过去,繁琐分析耽误了语文教学;现在则是繁琐的一问一答式的热闹的“满堂

问”。把朗读训练落实到实处,是避免上述情况的好办法。怎么做? 这里,我有四点实践的体会。

一、挖掘真正的读书的兴趣,把它真正应用于朗读训练。

“始终庆祝每一个成功──就像任何取得成就的运动员那样。”学生读书的兴趣,不在于形式是否多样化,内容是否好玩有趣,而在于学生有没有从朗读训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在训练中,给学生以成功感,是最重要的。在平时的训练中,那些 能力强一点的学生,他们能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并不断地得到肯定,容易不断进步。但大多学生会在课堂上充当听众与培读生的角色,长期下去,就会越来越不愿在别人面前朗读,开口讲话。试想一个连讲话都害怕的学生,能把书读好吗?这就要想办法让他们参与锻炼,给他们展示的空间,时间,舞台。班里有个小女孩,成绩很好,表现很好,就是不愿意朗读,跟她谈原因在于她心里害怕。于是,在课堂外,提前让她练,课堂上有意识地请她在同学们面前大声朗读,三五回一练,又一个“赛杨琪”(班里有个小女孩,书读得很出色,叫杨琪)。对于差生,更是如此,让他们读,不求太高,只要能读得顺口,读得流利,就得到好评价。这么一来,哪个孩子不爱读书呢。有人说,学习的老师是兴趣,其实兴趣的源头是成功。

二、让学生在朗读中“过把瘾”。

学生是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步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听过一节课,《请你不要告诉她》,这是一首小诗,那位老师在指导读第6-10句很有办法。她让一个孩子上台来表演,悄悄地把一束鲜花插在老师的花瓶里,孩子的表演很成功,朗读更出色:“小红花,小红花,请你不要告诉她。”老师没讲一句怎么读的话,孩子们却个个读得像回事儿了。这是情境在起引导作用。我在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时,学生对于兄弟俩争论的几句话,始终读得欠火候,于是就请两同学上台来朗读表演。两个人“争论”上了,同学们都学会读了,味道一下子就出来了。给孩子一个舞台,孩子们自己能学会许多。

三、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产生新的思想。

朗读,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其实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要有创造。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这样朗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乐趣的源泉。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学生通过读最后一段,弄清了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此刻,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妈妈又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箱子的?这能说明什么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妈妈还是数了三十步,就找到了自己的箱子。说明什么呢?学生发现了,原来生活中也有不变的事物!你能在找到这些不变的东西吗?学生兴奋了,太多了。与前面的话,合起来怎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但也有些事物暂时没有发生变化──这可是哲学上动静原理啊,学生们却能发现它,多让人激动。

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朗读的热情更高。可以这样说,是发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所以,给学生一个方向,他会自己走路。

四、朗读的要求要提高,方式要变化,让它处在学生的主体意识前面。 朗读训练本身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人而异,因文而异。而学生如果长年累月地一味地用一种方式来训练朗读,必定枯燥无味,怎么办?这就要求教者准确地把握朗读训练的目标,达到了再提高一点。从二年级转到三年级,能自己读顺了,再提速度,再要求边读边想;再学会快速地默读等。(这也是新大纲里十分明确的要求)。学生在朗读训练中领会到新要求,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训练自然会吸引人。朗读训练目标,就像是一盏灯,它会始终指引着学生进行自觉的训练,并努力引导他们走向一个更高的台阶。当我们的学习训练活动,充满了期望时,才是最有魅力的。朗读训练也是如此。

所以,语文朗读训练不仅要营造民主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还要有具体的操作手段才行,定位一个恰当的目标,创设一个展示的情境,给予成功的评价,产生成功的体验,朗读训练就会更有效率,学生就爱读书,想读书,肯读书,读好书,语文就会产生吸引力,就好教易学。

朗读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朗读教学日益重要。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一文中指出“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上应特别重视它。”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也明确规定:“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都在全面贯彻“以读为本”的方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从一年级级,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因此书声琅琅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并出现了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目的都是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朗读中轻松愉快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呢?我认为:在课堂上应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在朗读指导方法上应有创新思维,不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和兴趣,以达到提高朗读水平,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

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以下是我在朗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朗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个性。

在传统语文课上,教师常常为学生齐读不整齐而感到不满。我认为,这正是学生个性的表现。学生都读得很齐,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并没有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甚至读完了什么也不知道。这不大大阻碍了学生主体个性的发挥吗?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人云亦云,按老师的要求把学生训练成一个统一的朗读模式。朗读形式应以个别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个体独立性。默读、齐读、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理解读、欣赏读等多种方法都是语文日常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手段。为体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为深刻理解课文表达的感情服务,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读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通过保质保量,灵活多样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因此,在教学一篇课文前,教者要对课文做全面细致的分析。哪一部分适于哪种读法也要做好周密的考虑。教师可以采取以上朗读形式来进行朗读教学。自由读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理解读。这种形式不管从时间还是表达方式上都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指名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读等等,都是学生把创造出来的朗读效果配以表情,动作展现出来。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进行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可见朗读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个性,才能读出效果。比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去这样的总理吗?’”。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他们都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豪和对总理的敬佩心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将理解到的东西体现于朗读中。在请个别朗读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高声、全世界、这样的。” 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都能听见、看啊、每个夜晚都。”

二、由学生自己选择朗读内容。

《语文课程新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做到以读代讲,以读激情,以问带读,以读促思。传统的朗读教学中,一节课重点朗读哪几个句子,往往都是由教师所定。教师通常会说:“小朋友们,这几个句子很重要,让我们来读一读!”至于为什么重要?为什么要读?学生却一头水雾。这样做学生只是被动地跟老师读,不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把“要我读”转变成“我要读?呢?我认为应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读。教师可问学生“你最喜欢哪几句?”“你觉得哪几句写得最美?”“你最想读哪能几句,哪几段?”“你想怎么读?”然后让学生利用一些时间找出自己最想读的部分来练习,最后读给大家听,由其他学生一起来评评,再比比,谁能读得更好。那么这段时间是学生读书读得最认真、最带劲、最动情、最仔细的时候。他们或许会把整篇文章翻来覆去地读上好几遍,以找出待会儿最能展示自己朗读水平的片段来;也许会把七情六欲都用上,以期读得感人肺腑;也许会动用所有感官认真练习,企图征服全场观众。这时的场面对学生来说可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接下来,热炒热卖,赶紧拉开场子让胸有成竹的学生们都来比试一番吧!那么可想而知,孩子们肯定会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刚才准备好的那两下子统统表现出来。这个朗读的过程就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学生们在整个过程中自选、自练、自读、自悟,寓教于乐,融会贯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酣畅淋漓。这一读,体现了学生们的主体性、独立性,同时也让孩子们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如教《鸟的天堂》一文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并让学生把自己感觉描写得最美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结果有的学生把描写榕树美的段落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把描写鸟儿在榕树四周活动的段落读得眉飞色舞。这一读把朗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减少了教师繁琐的分析。这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水平,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

三、淡化朗读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朗读技巧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几乎成了朗读课文的统一标准。但怎样才叫做有感情,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纯粹靠朗读技巧读出来的感情只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这样硬生生的东西不能叫感情。朗读过程中过多强调哪儿重读,哪儿换气,哪儿抑扬顿挫等技巧,已无多大意义。如教学《瀑布》一文。朗读句子“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陈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教师如果按照朗读技巧,教学生“珍珠”要重读,“烟,雾,尘”轻读。教师费尽口舌,学生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珍珠”要重读,“烟,雾,尘”要轻读。只是机械地读,读出来并没有感情。这时不如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瀑布的美,自己去找感觉,自己读出对瀑布的喜爱之情,自然就会读出轻重,读出感情来。 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经验。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不必去强求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只是让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自己觉得读起来很美,很舒服就可以了。如《在金色的海滩上》一课,先由学生读课题质疑:“在海滩上发生了什么事?”再让学生带疑入读,通过读,了解课文大意。在品析课文时,把讲解和朗读有机结合,做到讲中有读,读中有讲。碰上部分学生不理解,便启发学生边读边联系课文进行想象,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在读培养语感,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如教“画家惊讶地看看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这一句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反复地朗读,让他们自己去处理朗读技巧,结果每位学生都读得有滋有味,各有特色。并理解“画家为什么惊讶?为什么眼圈红了?”。在一节课的教学里,我引导学生重点部分精读,关键之处细读,特别之处品读,让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句句顺口,领其义,悟其理,

四、借助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朗读

形象生动的东西是学生永远喜欢的。要让学生读出感情,首先要让他们入其境,才能体其味,表其情。例如,在朗读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若配上海底录像和各种海底动物的叫声,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被海底美景所吸引。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海底的美。那么,在读起句子时很容易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喜爱之情来。因此,朗读教学中要多运用多媒体技术,借助于图片、音乐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渲染课文情境,让学生有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抒发真情。

朗读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注意创新指导,充分体现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想读,敢读,会读,读出个性,在读中求知。并施之科学有效的语言训练方法,才能使阅读教学有声有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第二篇:朗读精彩我的课堂-_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

朗读 ,精彩我的课堂

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为了体现这一教学方法,教师要创设多种形式朗读的情境,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在领会、在读中学会表达。正如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有效参与呢?

1.制定准确的朗读目标,读出层次

针对学生认知起点,注重朗读指导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规律性。有位教育专家指出对于一篇新授课文要把握好4个朗读层次:1)认读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2)课文读得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3)精读有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4)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以下是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的过程设计。

1)初读课文,指导读正确。①自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指名分段读课文,每人一段:正音,检查生字词

的读音,对于难读或容易混淆的字词重点正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基本读上口。

2)再读课文,反复读流利。①同桌练读;②指名学生读;③仔细观察课文插图。

3)品读课文,学习感情朗读。①再读课文,不仅要把课文读好,还要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②再读课文并动动脑筋,看看能给问题找到答案吗?③一起讨论,研读句子。如: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④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感情朗读,并通过指名读、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展示。

4)熟记成诵,强化阅读积累。①教师提示诵读方法,如看图画诵读、看板书诵读和借助音乐诵读等。②检查诵读效果。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可逐步不看书,熟读成诵;可以同桌互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等。③延伸课外,强化积累。激发学生把课文朗诵给家人和其他学生听。

2.运用多种朗读方法,读出乐趣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竭尽所能地制造机会开展多样化形式的朗读,可采用个别读的诸多形式和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感受朗读的乐趣。

3.创设情境,读出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

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这时,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例如浅显易懂,利于抒发感情的课文,可指导学生自由体味,自由朗读,读后适当开展“向老师的范读挑战”活动。评比时不必以教师的范读作为唯一标准,只要学生感情处理恰当就可算挑战成功,给予适当鼓励。像《我们爱你啊,中国》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和激情的文章,可让学生配乐诵读,让他们伴着音乐的旋律,读出自己的感受;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出人物不同的感情„„有效的朗读指导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

4.借说促读,巩固效果

“读”是“说”的前提,“说”是“读”的后续,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汲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以便克服读中

一字一顿、拖腔、唱读等现象,便于巩固朗读训练的效果。

教学《鸟的天堂》时,在熟读课文,充分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感情之后,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写解说词,接着再结合课文插图,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鸟的天堂。学生大都能带着新奇和欣喜的感情,作一番绘声绘色的解说。这种说的训练,不仅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帮助他们将作者描绘的作品情感内化为自身情感。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时,他们对感情的把握会更加深刻,更加真切。

再者,鼓励学生课后使用普通话也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借说练读的好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以准确、流利、自然的口语表达,做学生学习的典范。无论何时何地都坚持使用普通话,同时注意在班内树立学生典型。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定会在相互倾听、相互纠正中得到提高。说准确了,说流利了,那么在朗读指导中解决“正确、流利”的难题,也就轻而易举、水到渠成了。

5. 立足学生的发展,给予实效的评价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别人的情感。”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同样,有感情朗读的激发也在于教师评价语的激励。

有效的朗读教学,能使学生从中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以及良好的朗读习惯,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为学生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更帮助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代家小学

黄 玲

朗读 ,精彩我的课堂

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

苏坊学区代家小学

黄 玲

第三篇: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定稿)

目: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

作者姓名:王秀清

位:东营利津街道小李小学 电

话:15963886861 邮

编:257400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

东营市利津县利津街道小李小学

王秀清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学生对比长有较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学生精读理解时我运用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1.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

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蜘蛛》一文中有两节分别描写蜘蛛捉飞蛾和蜘蛛被细腰蜂捉住的内容,其中有两个动词用得令人叫绝:我让学生把“投”换成“落”“掉”“一个飞蛾投到网里了。”在理解此句“投”字的含义时,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这个“投”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飞蛾是无意中自投罗网的。还有一句话:“有一回,一只细腰蜂悄悄地飞来,振动着翅膀向网上撞。”这个“撞”字与“投”的含义则大相径庭,它生动贴切地写出了细腰蜂可不是无意地自讨苦吃,而是为了活捉蜘蛛故意设下的妙计。为了让学生能落理解到这层意思,我便让他们把“撞”换成“投”“碰”等词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兴趣盎然,并很快在比较中理解到了细腰蜂重撞蜘蛛网的良苦用心,改成其他词效果会差一大截。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时注意了这几个词的语气重音,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2.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

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我只要第三层》中建筑师说:怎么造第三层呢?”我让学生把它改成陈述句,“不造下面的两层,“不

先造好下面的两层,不能造第三层。”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从建筑师反问的话语里感悟出前一句更能衬托出富翁的愚蠢。

二、借助图像看图朗读

低年级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这样,既对学生进行看图结合的训练,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一年级有篇课文《秋天》,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在蓝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在田野里耕地的黄牛,活泼可爱的小鹿,并把这些动物制成动画,然后让学生看着这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想象这三种小动物此时的心情,再指导学生朗读,效果很好。学生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读小鸟的话时用又尖又细的声音,而小牛说话时声音粗中带沙,读小鹿说的话时,把小鹿那种蹦蹦跳跳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乌鸦喝水》一文中,乌鸦喝不着水是朗读指导的难点,朗读前,我也让学生仔细看图,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瓶子?里边的水怎么样?学生马上回答出这是个身高,口小的瓶子,里边的水也不多,继而体会到了乌鸦要喝水的艰难和着急的心情,进行朗读时,急促快速的语气就自然而然地读出来了。

三、如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小语课文类型不一,倘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大海》一文时,课前我就先录下了海水拍打礁岸的海浪声,海欧在海面上的叫声,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浩瀚无边的海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朗读“大海,大海,像只摇篮。”这句话时读得又轻又慢,就像小宝宝在摇篮里恬静地入睡了,而读“大海,大海,多大多宽!”这一句话时,把大海那种磅礴的气势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了出来。再如《春到梅花山》这一课,在总结课文朗读时,我配上了悠扬的古筝乐曲《梅花三弄》,让学生在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中进行朗读,学生们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美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四、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

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诣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狼和小羊》一

文中有两个角色:狼.小羊,在指导朗读时,我分为两步,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在返回到课文中和具体内容一一对应,这一层次的铺设,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什么性格的深刻烙印,然后便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根据狼和小羊的个性揣摩出读两者的话应用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好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五、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雨点》这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这句话时,我问:你有没有散过步,散步时是什么心情,全身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了:我散步时很高兴,散步时很舒服。有了这种基础,学生便很容易得出:这句话应该读得舒缓些。再如教学《小雪花》中“小雪花飘呀飘呀”一句,我先让学生说说下雪时候的情景,从而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雪花飘落的表象,此时再趁热打铁问:想想看,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听了好像亲眼看到雪花飘落的情景一样?(要读得轻一点儿,慢一点儿,柔和一点儿。)如此,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

六、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

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时,我布置了相关场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小青蛙在问啄木鸟、水牛、蜜蜂、青蛙妈妈的过程中,明白了为别人做自己能做的事最快乐,学生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的言行,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人人做演员,个个都参与,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

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朗读质量。

第四篇:初中语文课堂分角色朗读教学

文昌市蓬莱中学詹达刚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常用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分角色朗读更是促进学生融入角色情感、体会文章内涵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充分选择合适的文本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学,同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学生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指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分角色朗读的作用,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分角色朗读 合适文本 正确指导

引言

初中语文的新课程标准明确了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再次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阅读,可以更好地体会文本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阅读教学包含很多具体的实施方式,比如朗读和默读,这两种阅读教学方式同时也是两种重要的阅读方法或者说技巧,此外还有诵读这种阅读方式。分角色朗读是朗读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文本角色当中,体会作者所描写的角色情感,这种朗读方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角色的理解,而且能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

一、 分角色朗读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分角色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分角色朗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通过角色分配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通过笔者的实践教学经验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个人朗读不太感兴趣甚至有点难为情,而一当提到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自行选择角色时,学生们的热情瞬间高涨,对于角色的挑选兴高采烈,有的同学说这种感觉犹如明星挑选剧本角色。通常这种情况下,课堂气氛最为热烈,同学们总是权衡自身特点琢磨自己更适合哪个角色,角色选中后都迫不及待地念念有词,以备集体朗读时一显身手,而暂时还没轮到的同学也是心急如焚、跃跃欲试,大家的表现 1 欲望空前高涨,积极性大为提高,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其次,分角色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分角色朗读不同于个人朗读,这是一项需要集体参与才能完成的活动。参加分角色朗读的学生在朗读时必须具备集体主义观念,无论是声音、语速还是语气都要注意与其它角色之间进行衔接。朗读过程中,学生的思想精神必须做到高度集中,不能抢读,更不能出现错读现象,否则会影响到其它学生的角色朗读。通过这种分角色朗读方式,学生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而且集体荣誉感也得到了增强。

最后,分角色朗读更容易使学生集中精力,对于文中情感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分角色朗读不同于个人朗读,要求学生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各个场景对话当中,准确把握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说话习惯,同时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语速、语气以及重音和停顿等朗读技巧,在朗读过程中赋予角色应有的情感,从而将角色的喜怒哀乐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将作品内容生动地再现出来。通过分角色朗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对于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将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 分角色朗读教学的具体实施

分角色朗读虽然对语文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语文课程 都适合采用分角色朗读这种教学方式,在实施分角色朗读教学时需要注意很多事项,笔者通过对实践教学活动中分角色教学经验的总结,将这方面的注意事项总结为如下三点,以供同仁参考和借鉴。

(一) 选择合适的文本

不同的教学文本其特点是完全不同的,有的教学文本只适合用来个人朗读, 而有的则适合用来分角色朗读。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进行教学的文本有三类,第一类是描写了很多不同性格的角色,这些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个性比较鲜明,而且内心冲突较为激烈。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的《我的叔叔于勒》,文中的菲利普夫妇个性非常鲜明,神态描写惟妙惟肖。作为于勒的哥哥,菲利普一方面充满同情,一方面又迫于生活压力,因此在面对于勒的到来时内心充满挣扎,个性扭曲的过程描写都非常真实,这样的文章就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

第二类是描写的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对于角色之间的激烈矛盾和冲突进行了 2 详细描写与刻画,结构非常紧凑,人物线索和情节线索集中交叉在几个点上。这类文本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品味故事中的纠葛和冲突,通过这种直接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品读出文中的内涵,深刻领悟作者这样描写的深意。这既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表达技巧和描写方式的绝好良机。

第三类是角色语言比较富有个性或者文中对话充满艺术色彩,这类文本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语文学习归根到底就是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对于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的《威尼斯商人》,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冲突紧张激烈,而结局又大大令人出乎意料,整篇文章的语言都极具表现力和艺术性,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中国语言的魅力,这本身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教学目标。

(二) 做好充分的朗读准备

分角色朗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领会人物性格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思想, 以便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分角色朗读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因为对于一篇陌生的文章,就连老师都没有把握拿来就能读或者说能读得很流畅,因此朗读陌生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就算有的学生提前预习了课文,但是也无法做到准确抓住人物性格和情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阅读技巧更是无从谈起。当然,也有个别属于阅读天才型学生,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也就另当别论了。

通过我本人的观察,现实教学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预习和阅读课文,因此为了顺利开展分角色朗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在感知时可以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默读,通过默读方式扫清阅读障碍,遇到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来帮助其进行理解,或者通过与其它学生进行探讨的方式来理解文中内容。在字词理解正确的基础上再深入分析人物性格、心理、情感倾向和故事情节及其发展脉络,尝试把握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这些准备工作,再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角色,这样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才能更加细腻准确地揣摩出人物情感,从人物立场来分析整个故事,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十分有利。

(三)给予正确的指导

3 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研讨与练习”部分,明确提到分角色朗读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对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要进行适当的指导,这个指导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读”,更要落实在学生的“听”上面,也就是说通过对朗读者和听读者进行分别指导,让他们通过分角色朗读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首先,对于朗读者的指导。胡明道老师在针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羚羊木雕》这篇文章进行了教学设计,因为这篇文章属于阅读型文章,且非常适合用来分角色朗读,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胡老师对分角色朗读的指导方法进行了总结与归纳。他指出分角色朗读最关键的就是要置身于其中,做到“眼中有对象、心中有独白、突出关键语、注意表神态”这可以说是对朗读者最好的指导。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时,要让学生在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领他们走入故事情境当中,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他们的真情实感,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和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将文中的历史对话生动地再现出来。

其次,对于听读者的指导。在其他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时,作为听读者的学生,不能随意地“听”,不仅要听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而且还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揣摩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同时还要观察每个分角色朗读者,在下一环节中对他们进行公正评价。分角色朗读并不仅仅是对朗读者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听读者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锻炼机会,通过“听”可以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提高学生对整体的把握能力。

最后,分角色朗读环节结束后,还需要让学生进行分组探讨,这是分角色朗读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通过小组探讨的形式,让学生们针对故事人物和发展情节以及思想情感进行分析,然后让他们自己分角色进行成果展示。朗读小组可以先对自己的朗读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其他听读的小组进行点评,通过这种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更多角度来理解文中内容。在各小组的探讨结果展示完毕之后,教师要对表现出色的小组进行表扬,同时对其他小组予以鼓励,在自评互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并予以赞许,增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信心。另外,通过最后探讨和展示环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其实与 4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相辅相成的。

三、小结

新课标中强调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分角色朗读正是基于这一教学目标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文本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学,在朗读之前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阅读过程中和阅读之后的分组探讨中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恰当的点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分角色朗读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文中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增强其把握整体的能力。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读者,在分角色朗读过程中精神高度专注,更能注意到文中对人物神态、心理和动作的描写,通过对这些描写的揣摩,能够准确把握住人物的思想灵魂,并且掌握到塑造人物的方法,从中可以习得一些写作技巧。

总之,分角色朗读这种教学方式如果应用得当,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将大有帮助,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小帮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和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方法,这也将是我未来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明道.《<羚羊木雕>教学设计》.《名师同步教学设计 语文 七年级上 人教版》裴海安主编.2010年版.第196-198页

[2]尚云飞.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6. [3]黄慈翔. 初中语文教学朗读优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2. [4]杜凯丽.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14.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训练

零陵区珠山镇中心小学

吴丽霞

摘要:朗读,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是语文课上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看,只用目用脑。读,既要用目用脑,还要动口。看,只能会意生情,而读能表意传情,出声与不出声,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课堂上朗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有巨大作用,而且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阅读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着直接、巨大的影响。但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教师要注重分数的多少,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时间少,又缺乏指导,很多学生不会朗读,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

关键词:让学生自觉参与朗读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加强朗读训练呢?我认为最关键是让学生自觉参与朗读训练,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及特点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朗读可按照下面两个步骤进行:

首先是让学生自行朗读。要求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熟,不漏字,不添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次是进行朗读指导。这一环节较为重要,前面学生只是以自己的判断而进行朗读的,对于那些相对深奥的句子或内容,学生理解较为困难,也很难读出感情,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就可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使学生在读中明‚情‛,在读中悟‚趣‛,让学生受到美熏陶,情的感染。如我在教《瀑布》一课时,让学生先听课文录音,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启发学生想象层层大浪涌上岸滩发出的响声,师生共同模仿体验,让学生感悟到瀑布从千丈青山倾泻而下的雄伟气势,感受到瀑布鲜明动人的色彩美,多姿多彩的壮观飘逸美。赞美的语言自学生口中情不自禁地吐出,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这样,经过反复朗读,学生熟悉了课文的语言,并积累了其中的优美词句,在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既能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可发展他们的语言和思维。所以,小学语文课堂中应加强朗读训练,才能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出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

零陵区珠山镇中心小学

吴丽霞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模式,以光、声、电、形、色来作用学生的感官,大大地改变教学活动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增加信息含量。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小学生,没有兴趣也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不难发现小学生都对影视、音乐等有声有色的媒体特别感兴趣,而传统的教学方式难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材里,许多课文都采用图文相结合,但课文里的插图是静止的,不能满足小学生活跃的心态。而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于一身,以色泽鲜艳的画图、生动逼真的音像、动画、灵活方便的交互手段,让学生耳闻目睹作者所描述的一切,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幸福是什么》一文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动画演示金发姑娘与三个牧童的对话,然后演示三个牧童十年后的体会,这样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也就展现作者所描述的动态情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里,学生的心随之活跃,兴趣十分浓厚,就能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记忆。

二、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具体,帮助理解,培养情感。 由于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具有科学性以及作者所描写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情感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会挫伤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蝙蝠和雷达》时,其中蝙蝠的飞行方式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学生难以理解,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它们具体化、直观化,学生就容易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缩短教学时间,增加信息含量 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阅历浅,知识结构差,缺乏自控能力,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常常需要较长时间的讲解、分析,有时就给教学活动罩上一层枯燥乏味的阴影,淡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恰当运用图像、动画、文字、声音等多种媒体去刺激学生们的感官,使学生自觉动脑进行思维,并找到重点和难点,然后教师帮助解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明显节省了教学时间。当学生对学习处于浓厚兴趣的情景时,教师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增加信息的含量,学生也乐于接受,变‚苦学‛为‚乐学。‛

当然,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语文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设计课件,注意课件的教学的适当性、装饰的适当性、程序的适当性及课程的适当性,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达到省时和高效的目的,真正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作用。

浅谈初写作文的问题与对策

零陵区珠山镇中心小学

吴丽霞

小学生进入三年级学习,就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写作文了。小学生开始写作文,不知从何着手,怕这怕那、缩手缩脚、一筹莫展。即使写出几句话的短文,也语病百出或不达题意,离题万里。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尝试,对初学写作文的小学生的作文存在问题采取以下应对方法。

一、克服心理压力,使之畅所欲言。

三年级的小学生学写作文,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不知从何入手,怕这怕那,总怕不是这样写,真是含笔杆而掉泪,半天写不出三句话。

面对初写作文时学生存在的心理压力,在写作文前,我便组织学生谈谈写作文时遇到什么困难或问题,把你们的感受全说出来,学生畅所由言,发言积极,课堂活跃,各抒己见地讲出了写作文明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思想得到放松,减轻了心理压力,这时我便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指导学生根据作文题,按照一定的顺序或程序大胆去想去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学生写作文就不会怕写不好了,没有顾虑,就能写出语言流畅的小短文。

二、从观察入手,加强引导。

三年级学生写作文时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思路窄,写出来的作文干巴巴的,有的学生甚至找不到写的。根据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便指导学生从细致观察事物入手。如清明节组织学生给烈士扫墓,扫墓前给学生布臵了作文题,并指导学生对活动的情况进行细致地观察,包括活动的顺序、场面、参加活动的主要人物和发生的事等。并指导学生通过活动,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简单的感想。通过预先安排布臵和指导,学生在经历活动过程中能亲身体验活动的感受,能细致地观察活动中发生的人和事的细节,在写作文时就不会找不到写的,学生就能写出按活动顺序记叙的作文,有的还能写出通过活动的联想和感受。这样的作文虽说不上华丽,但最起码一点来说,对学生写作的视野、构思和兴趣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由于学生写作文时有思路、有写的,这就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三、认真分析,紧扣中心

刚步入三年级写作大门的学生,写作文时容易跑题。不管是半命题的作文还是全命题的作文,学生写起作文来没有顾及到作文题的要求,考虑不到怎样围绕作文题的中心来写。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内容部分或全部与作文题的要求不符。

学生写作文跑题的症结是抓不住写作的中心内容。于是,我便让学生以《 我最难忘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作文。由于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历的事多,难忘的事也有好几件,但使学生最难忘的事通过比较却只有一件,要求把这件事的始终和发展过程写出来。这就抓住了写作的主题思想,抓住了写作的范围,与这件事无关的内容学生就不会写入作文之中。我还以《我的爸爸》、《我的妈妈》等为题让学生练习写作,训练学生抓住作文题的主线的能力,通过数次反复训练、指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再跑题了,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四、加强训练,克服语病

初学写作的学生作文存在着语句不通或句子不完整的毛病。其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不能把说话用书面语准确表达出来。学生平时说话虽语言流畅,但都是地方语言,要让学生把平时说话的语言用书面语表达出来,还需一定的时间进行过度,关键在加强训练和指导。首先,让学生根据拟定的作文题用说话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表述,通过学生表述后,再启发学生用书面语言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经过训练和指导,解决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学生作文基本上解决了语句不通,句子不完整,口语较普通的现象。

总之,初学作文的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不甚枚举,只有坚持长期的指导和学生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古语有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不懈地写下去,一定能写出象样的作文。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零陵区珠山镇中心小学

吴丽霞

摘要:教学也同任何事物一样,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就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内因。

关键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前苏联的奥加涅相说:‚数学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能保持和发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乾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牟过程,教师对待学生必须尊重、真诚、理解、热情、平等相处,使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基础,为教学起到了铺垫作用。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教师自身对所教学科要有浓厚兴趣,从此熏陶和感染学生,形成一个和谐的氛围。教师授课要注意美,用清晰、流畅、准确无误、抑扬顿挫的语言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并牢牢地掌握,储存在大脑仓库里,永久不忘。如在讲假分数时可用这样的语言:‚这个假分数头重脚轻,多不协调,让我们给它减减‘肥’吧。‛然后再讲这是数学运算的最终要求。这样的讲授,生动活泼,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不言而喻。除此之外,教学还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因为一幅好的图画和图形能引导起学生兴趣。例如在上加法应用题时,老师在黑板上画3只公鸡,4只母鸡,问一共有多少只鸡?学生看到老师画得形象逼真,一下就来了兴趣,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尝试成功,增强学习兴趣

尝试练习,是学生自我表现的良好时机。人的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的话,他就会表现这种行为。尽量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无异于给学生注入兴奋剂。相反,动辄就批评,会使一个人迷失方向,丧失信心。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方面,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好、中、差)确定符合他们发展而且通过努力可能实现的目标。例如在每次练习时出一些有一定难度和趣味性的习题让学生做,即不能让学生有满足感,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兴叹。让学生感到‚桃子‛好吃不好摘,但跃一跃是能吃到的,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摘‚桃子‛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

三、在‚动‛中学,发展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年龄特征就是活泼发动,喜欢动手动脑。再则他们积累的经验有限,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善于从感性认识中获取知识面。为此,要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激发和培养起来,从而形成学习兴趣的巨大功力,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准备教具和学具,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动手、动脑多种感观中获得知识。例如上除法的初步认识时,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平均分,对概念不理解。教师可把12支铅笔分给4个同学,先每人分一支,问:他们每人分的是一样多吗?分完两支又问,直到分完,最后告诉学生每人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然后再让学生分小棒、分木块。通过具体操作,避免了干瘪无味的教学。学生在‚动‛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找到了乐趣,把学习变成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着推动的作用,对未来的事业的成功又起着准备的作用。兴趣使人在快乐中求得学业的长进,取得事业的成功。

上一篇:银行亮剑合规范文下一篇:语文古文翻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