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与文化责任

2024-05-10

文化素养与文化责任(精选十篇)

文化素养与文化责任 篇1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必须要德才兼备, 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这也是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宗旨。所以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一、茶文化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中的作用

现在大学生对茶文化基础和历史知识了解很少;对茶的健康与保健作用了解不多也不够全面;对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作用理解还不够深刻等。因此, 在高校中开展茶文化学习与教育, 对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增加大学生的历史和生活知识,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都是十分有益的。

1. 茶文化的知识传承功能。

茶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 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这些内容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开展, 能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拓展视野, 有利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同时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 茶文化已成为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动态文化体系。社会上也需要复合型人才, 所以, 有关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将茶文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以便走上社会, 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

2. 茶文化的精神教化功能。

茶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 不仅介绍茶文化的概念、内涵, 同时还介绍了在茶艺表演时要用到的礼仪以及与茶有关的各种礼俗。引导学生讲礼仪、尊礼节, 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同时还特别强调茶文化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 通过茶中蕴含的思想和道德观来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中国茶文化所倡导的“和、静、怡、真”的精神, 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 上升至哲理高度, 形成茶德、茶道, 茶道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 也是茶文化的核心。把人们崇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的高尚品质及人格赋予具体的茶及各种茶事活动中, 不但可以促进身体健康, 而且还可以修身怡情, 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 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 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1) 茶文化思想可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大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 及通过对茶德思想的领悟, 可调节心态, 这样就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 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 对维持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 茶德思想可以为当代大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提供若干方面的深刻启迪。 (2) 茶道精神有助于思想道德修养。茶文化是以德为中心, 倡导无私奉献, 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 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倡对人尊敬, 重视修生养德, 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 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 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茶文化最大的影响是可以使大学生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静下心来, 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学习了茶艺, 可以潜移默化的陶冶了情操, 升华了思想, 提高文化素养。

3. 茶文化的美学功能。

中国茶道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和境美。在安静幽雅的品茗环境中进行茶事活动, 感受茶之美、器之美、艺之美、人之美。在此种意境中使人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与行为约束, 并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大学生学习茶文化, 会把茶文化作为一种美的享受、美的提升来对待, 从而达到培养审美情趣和陶冶性情的目的。

4. 茶文化的保健功能。

饮茶有益人体健康, 从神农得茶解毒始已有几千年历史。现代科学发现, 茶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 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需要, 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茶能提神醒脑、利尿强心、清热降火、止渴生津、溶解脂肪、帮助消化、醒酒解毒、杀菌消炎、预防龋齿、消除口臭、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压、降低辐射危害、抗癌抗突变等多种功效。这些功效已不只是古代相传的偏方和经验, 而是从生物化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加以证实。

二、茶文化在大学生中推广的措施

1. 在大学的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开设茶文化课程。

目前有个别高校已开设此门文化课, 通过老师的讲解, 让大学生们了解茶文化的起源,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掌握茶的种类、制茶的基本理论、泡茶技艺及茶叶保健功效, 一方面可以拓宽知识面, 另一方面, 通过了解中国茶文化和茶艺, 可以陶冶情操, 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2. 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 扩大茶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

可以邀请在茶文化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开设专门的茶文化讲座, 通过网络、电视等形式将每年不同地区举办的茶文化节视频节目进行推广。也可以利用各高校图书馆等机构举办展览、播放教学片等形式, 传播茶文化。

3. 根据茶文化, 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开展相关的研究、调查等。

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思考茶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扩展旅游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思考茶叶的包装销售。历史专业学生可以对各地、各民族茶俗进行研究。文学专业学生可思考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外语专业可以考察韩、日茶文化以及中国茶文化在中华文化圈中的影响和地位。

通过以上的措施, 在大学生中进行茶文化的教育与宣传, 让大学生补充知识, 开阔视野, 完善思维, 陶冶情操, 平和心态, 怡情悦性, 感受生活的美好与诗意, 启发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其思想与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想融合, 以及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作为一项长期的活动来开展, 这样不但可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 而且也可将一种潜在教育渗透到学生身上, 这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心理素质, 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 2009, (5) .

[2]黄晓琴, 张丽霞, 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 2010, (1) .

[3]高旭晖, 张子强.论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 2003, (2) .

[4]张凌云.试论“茶文化体系中的素质教育功能”[DB/OL].www.baidu.com

[5]沈佐民, 曹刚.对茶文化内涵的初探[J].中国茶叶加工, 2002, (2) .

[6]苏巧雯.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J].广东茶叶, 2007, (3) .

企业文化与员工素养 篇2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客户满意,获得最大利润,实现企业的价值。客户、顾客固然重要,但员工同样重要。员工是水,企业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一定要获得员工认同,否则企业文化就是没有用的附庸。实际上,许多的公司、企业把员工定义为“工具”,一方面想方设法利用其来创造利润,另一方面,又把员工视为“成本”,是企业的减利要素,千方百计节约人力成本。企业关注的是事件和利润,而不是“人”本身,结果是命令加控制模式在企业盛行,员工没有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一直是安彩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这点不论在投资集团的企业文化和安彩的企业文化中都得到具体的体现。在投资集团的企业文化中就阐述到:以人为本,员工具有主观能动性,是集团第一资源。而安彩的企业文化中也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既指员工、亦指用户,“本”既指资本、亦指根本。对内以员工为本,视员工为企业生存发展之本,尊重员工、依靠员工和为了员工;对外以用户为根本,视满足用户需要作为企业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对我们干部来说,落实“对内以员工为本”最重要的是在企业中营造干事有舞台、工作有动力、评价有标准、发展有空间、利益有保障的良好氛围,努力开创“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局面。(摘自蔡董事长《在201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会上的讲话》)正是企业的制度和文化建设的人性化,使员工觉得自己就是企业的“主人翁”,并在公司转型陷入困境时,表现出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大局观和“爱厂如

家,爱岗敬业”的敬业观。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安彩曾经创造过许多奇迹:创建了彩色玻壳生产基地;成为中国彩电行业唯一打破国际垄断局面的企业;实现产能世界第一等等令人钦佩的事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必须从过去单一的玻壳生产经营转向光伏玻璃、燃气能源等新的产业领域,快速的产业转型期任务艰巨、时间紧迫会出现很多特殊问题,仅从员工个体层面看,他们的思想觉悟较低,时代观念不够明确,经历磨炼不够,心理脆弱,当已经习惯的工作模式、环境发生变化,工作生活压力调节能力不够很容易出现纰漏。这种情况在安彩并没有出现,这跟安彩一贯优良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存在着不容搪塞和置疑的关系。公司即使在面对转型期新的形势和艰巨任务同时,也一直将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放在第一位,并致力加强职工队伍建设,集中表现在:

1、重视沟通。沟通是建立共同价值理念的基础。对安彩来说,与员工进行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在公司转型初期,面对对公司前景存疑的部分员工,公司果断于2009年实施了以岗位及工资调整为主线的配套改革措施,给广大职工提供了选择去留的机会。对大多数选择留下要与公司荣辱与共、携手共担的员工,公司给予充分的信任,与员工对共同价值的思想在精神层面得到充分交流,使每位选择留下的员工意思到留下就必须承担一份责任,使员工更容易把内心情感尽可能多且真实地表现出来,使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感情,增强员工自信心和对企业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2、尊重员工。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也要以德治人。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用以保证员工完成工作。但是企业不可能通过制度来保证员工没有怨气。制度尽管详细与严厉,奖罚也很得当,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有赏必有罚,难免会影响一部人的个人利益。所以,员工常会通过消极怠工来表现,而消极怠工等表现被压抑,极端的事情就可能出现。因此,企业经营要以人为本,要充分尊重员工的各种需求。尊重员工是管理的立足之本。要尊重员工的言行和尊重员工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地与员工进行平等交流,而不是对员工的言行不闻不问或打击压制。员工来自不同的环境,有着各自的背景,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尽相同,只要员工价值观和企业核心价值不相悖,就要尊重他们。只有尊重员工,才有可能让他们融入企业管理及文化中

3、构建员工的“亲情”感受。(1)归属感——树立“员工是财富”的理念,让员工感觉企业就是自己的家,自己就是企业的“主人翁”。就是管理要人性化,不仅为员工提供创意的良好环境,还要致力营造家的氛围。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精神和工作主动性。(2)成长感——摒弃把员工视为单纯获利手段的思想,把员工发展视为目的。企业能否给员工提供一个适合人发展的良好环境,是衡量一个当代企业或优或劣、或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志。所以,安彩就特别注重员工的全面发展和培养,珍视多元化的员工队伍带给公司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坚持多样化,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集思广益的环境。使最优秀的人才加上安彩最好的发展空间以及开放的工作环境,无论是对于公司,还是对社会,都显示出极其重要的意义。(3)

成就感——成就感来自于员工的内心。若员工的付出得到了肯定,那么他就非常有成就感。对员工作出的业绩,安彩让他享受成长、成就的喜悦,他的聪明才智也就会开发出来。个人认为,安彩在激发员工成就感这方面是很到位的。(4)使命感——使命感是企业文化升华的最高表现。员工有了使命感,会让员工以解决企业大事为己任,尽心尽忠。员工也绝不会在企业困难的时候为了保全自己而背弃企业,使命感也更容易让员工在工作里得到快乐。员工有没有使命感,是决定他是痛苦地工作还是快乐地工作的关键因素。员工有了使命感,他们会觉得工作绝对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工具,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途径。即使是一份非常普通的工作,也是社会运转所不能缺少的一环。

4、摆正制度、管理和文化的关系。任何企业,影响员工行为的都有三种力量——制度、管理和文化。(1)运行好制度。一是行为准则,即应该做什么、不应该作什么;二是工作标准,即应该怎样去做。前者是强制性的,后者是指导性的,两者应当互相配合,相辅相成。

(2)抓好管理。企业有了制度和程序,还需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发挥作用,但这种作用绝不是单纯的严厉地斥责和惩戒。管理功能有两个:控制和指导。控制指主管人员依照企业目标、制度、标准和程序,对部属的工作进行安排和监控,使部属的工作在预期的范围内进行运作,以期达成工作目标。指导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导部属怎样正确地执行标准规范以及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二是例外事务的调整与指导。(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物质文明的传承,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而且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员工的行为。形成企业文化的主导因素是企业领导的价值观、习惯与修养,认为一个企业的文化就是企业负责人、乃至企业老板的文化,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种力量中,制度和管理是有形的,文化是无形的。制度是基础是硬件,文化是动力是软件,管理是桥梁,制度和文化透过管理发挥作用。制度是企业管理的低层次,制度化的管理绝不是好的管理;管理的中级形式是管理人员所实施的管理;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高级形式,因为企业文化靠管理者发起,是管理者的责任。

因此,管理靠企业文化来维系。企业要做到让员工有归属感、成长感、成就感,这样才能发挥员工的最大价值,使员工产生最终的使命感。作为安彩的一名基层员工,我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识无疑是浅薄的,犹如蚂蚁在看大象,但是从我1995年进入安彩,17年来我在安彩最真切的感受就是:安彩给了我归属感、成长感、成就感,我认为这对于一名员工来说很重要,如蔡董事长《在201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到的:作为安彩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惟有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共创,实现公司成功转型,铸就安彩新辉煌,才能拥有最终的共享。我坚信和我的所有同事们一样都期待安彩能再创辉煌,也必将为之而奋斗终生。

燃气厂CNG车间

中国文化与人文素养 篇3

“银行的生存环境很商业化,业务没有尽头,员工们有时很焦虑。我们过去的培训主要是商业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题,用这些知识来学习对人对事还远远不够。就任务说任务,就商业谈商业,有些浅薄,员工心智需要成长,学习智慧、淡定地面对市场,参与竞争,这需要在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焦世经说。

下面是他们的第一堂课。

现在,当人们心灵无法安顿的时候知道求助于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好现象。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怎样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对提升人的人文素养又有什么价值和作用呢?

人文素养,其实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精神境界,道德水准;第二层面是人文水平、能力和人生的智慧。两方面加起来,能看出一个社会和人群的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来自儒、释、道三家,道教主要追求长生不死,重养生。儒家重修身,讲修齐治平,其思想对于提升道德水准和人生境界有重要作用。佛家主治心,在调适心理、培养人生智慧方面具有丰富而深刻思想资源。儒家的人文精神和佛家的人生智慧对于提升当下人们的人文素养多有助益。

儒家的“德性”

对于传统儒家的思想,张岱年先生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这个概括大体上说是对的,但我觉得还可以把它系统化或体系化。因为儒家思想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人”,其逻辑演进可以归结为:一,何为人?二,怎样做人?三,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郭沫若在评论孔子的时候说:孔子的最大贡献是对人的发现。孔子的伟大在于,在春秋末年,把当时的思想界从天转向人。孔子以后的儒家主要是进一步回答“什么是人”,“怎么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什么是人呢?西方比较注重理性,对人的定义是:有理性的动物。中国儒家比较重视仁义道德,所以对人的界定是:“人异于禽兽者几稀”(人和动物的差别不大),主要区别在于人有仁义礼智“四端”。从这个界定本身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方向和角度。

怎么做人呢?三个层面:一,自身怎么做。做個真正意义上的人,有人格的人,堂堂正正的人。第二,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成为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用的人?从关系的角度谈人,儒家谈得最多。其中儒家的“忠恕之道”,现在已经被联合国确立为普世伦理。所谓“忠”,“尽己曰忠”(尽自己最大力量),所谓“恕”,“推己及人曰恕”。在其位,殚精竭虑,为人谋,竭尽全力,此谓忠;与人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此谓恕。处理家庭关系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家庭之于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重要性,我称之为“细胞”,而孝又可以说是家庭的“细胞”。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就是因为它的孝道稳定了家庭,而家庭的稳定又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这使得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一个“超稳定的社会结构”。至于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其“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至今仍给人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第三个层次以前很少有人谈及,但是非常重要,这就是人与“天”的关系,包含人和自然的关系及“天人合一”思想。儒家的超越精神起了很重要作用。冯友兰曾经把儒家的境界分为四种,曰: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里所说的“天地境界”,既是一种超越精神。 “舍己从天”,亦即不断把自己引领向上,以“止于至善”为终的。

佛家的“智慧”

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佛教特别注重智慧,智慧甚至可以说是佛法的第一要素。

佛教传到中国,逐渐被中国化,这种中国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儒学化、心性化,印度佛教的般若智慧逐渐转变为中国佛教的“心法智慧”。而这种心法智慧对于调整心态、化解心结、提升心境,培养一种健康的心理,从而实现一种智慧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禅宗思想是这种心法智慧的体现者。禅宗典籍里有许多故事和诗偈,句句直指人心,颇能启迪心智。有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般人经常会把不必要的事情堆在心里,压的自己喘不过气,偈中说的就是让我们把不必要的事情放下,不必庸人自扰,要有平常心。“平常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淡定,我曾经问乒乓球奥运冠军邓亚萍,“你们打比赛怎么才能真正保持平常心”,她回答:“把结果看得淡一些”。此话一语中的,其实就是把利害得失看淡一些,要能放得下。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人的思想也应如此,要与时俱进,否则就容易“执著”。所谓“执著”,就是自己的思想不能随变化的事物一起变化,而仍然停留在原来的事相上。 “不执著”,并非叫人不要进取和奋斗,而是教人不要做那种不合理的、没有意义的追求。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老婆婆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晒米粉,老婆婆整天愁眉苦脸,因为下雨了,她担心小女儿生意不好;晴天了,她又担心大女儿生意不好。有人就告诉她,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下雨了,大女儿的伞卖得快;晴天了,小女儿的米粉能晒好。老婆婆这样想,就天天开心了。禅宗智慧教人要经常调整和改变直线的、一维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苏东坡有一首禅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事情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换个角度看,跳出来看,从高处看,往往就能看得更加清楚。

文化素养与文化责任 篇4

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有关多元文化教育主要典范 (paradigm) 的知识。

典范是一套解释人类行为或事物现象的想法, 如解释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偏低的文化剥夺典范与文化差异典范。文化剥夺典范论者认为, 少数族群学生和低收入学生学业成就低落的原因是, 他们在其文化中被社会化了。学校教育的目的, 就是让处于这些文化环境的学生体验其他文化的经验, 以弥补其文化认知上的不足。这些学者倡导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非以改变学校文化的方式, 增进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文化力量。文化差异典范认为, 每个族群都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少数族群学生之所以在学校无法获得高学习成就, 是因为他们的族群文化和学校文化不同。然而, 这不应该是学生所属文化的责任, 而是学校的责任。学校教育应尊重、反映少数族群学生的文化, 并采用与少数族群文化特征相配合的教学策略, 提升少数族群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2]。文化差异典范论者不但对少数族群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关系有不同的反应, 并且对于如何增进少数族群学生的学业成就, 也持不同的看法。

2.有关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概念的知识。

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概念是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如宏观文化与微观文化[2]。每一个民族国家都既表现出全国性、共通性的大型文化, 即宏观文化;也表现出组成宏观文化的若干比较小型级文化, 即微观文化。所有微观文化都在某种程度上分享国家文化中已普及的价值、象征和概念, 并各自从中考量、解释、再诠释、认知和体验这些普遍性的全国性的价值和理想。只有具备这样的文化意识, 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认识文化本质, 而不会使学生误解、扭曲文化概念。

3.主要族群团体的历史文化知识。

多元文化社会需要每个教师对不同族群团体的历史文化知识有基本的了解, 以便于在教学中将族群文化内容适切地整合于学校课程之中。因为只有当教师本身具备文化和族群多样性的知识, 能够以不同族群文化的观点诠释知识经验, 并采取适当的行动使其生活和工作更具有多元性, 且更敏锐地理解文化的差异以及肯定文化的多样性时, 教师才能具有足够的知能协助转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准则和学生的意志。

4.相关教学方法的知识。

拥有相关教学方法的知识, 使教师能够应用适当的课程教材来配合不同文化、族群和社会阶层学生的特殊需要。

总之,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 教师必须具备多元文化知识, 了解学生所属族群文化特征及其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 并适切地利用这种影响帮助学生提升学业成绩;教师不但是懂得教学知能的专业人员, 而且是了解少数族群文化特征的文化人;教师还需要掌握应对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种族学生特殊要求的多元文化教学与课程的知识。

(二) 情感、态度目标

1.具有人文关怀情感。

多元文化教育家盖伊提出“朝向文化感念的关怀”观念。多元文化教育应发展一种可以理解各种不同文化团体, 并和这些团体一起工作的态度与行动[4]。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仅拥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 还必须具备超越个人及其所属团体的私利, 深切关怀大众、国家、社会利益的品格, 以突出教师的人文关怀情感。教师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时要实施回应文化的关怀, 其教学要根基于人文关怀情感。关怀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情感与意愿, 它将与教师的知识及教学能力融为一体, 成为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

2.偏见觉察的敏感性。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 教师要能够检视个人的生活与行为, 尤其其中的偏见即对其他社会群体成员的负面观感。教师对教材及自身偏见的觉察, 有助于其公正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 从而实现多元文化的观念与理想。教师如何进行觉察?多元文化学者们提出如下问题: (1) 教科书中是否从多元文化社会的观点出发, 它认同这个社会的多样性吗, 它有无提供多样的价值; (2) 这本教科书有无表现出对其他种族的接受性, 并以公平的态度来对待; (3) 少数族群的特质是不是多元文化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 (4) 故事中的有色人种能彼此认同吗[5]。训练教师对教材偏见觉察的敏感性, 实际也是对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训练, 从而培养教师平等与公正的态度和行为。

除了觉察教材及书籍中的偏见, 教师也需要觉察自身的偏见。教师要注意刻板印象及其影响。教师也要注意自己不自觉地使用某些语言, 而这些语言隐含着歧视, 如“笨”、“慢吞吞”等。教师需要以较开放的态度与方式来处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比如, 对某一事件, 教师是否只强调自己的观点而轻视或否定其他与之不同的观点。面对多元的学生与声音, 教师是否给予他们同样的重视与对待?

(三) 技能目标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 “教师们正在与一群来自多元文化背景和有着不同经历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6]。教师不但要教授族群文化知识, 并且要教导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元文化的教学能力。

1.利用多种方式传递不同族群的文化, 帮助学生养成从不同文化角度建构概念、主题与观念的能力。教师作为一名研究者应善于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重文化的差异性及与此相关的内容, 充分利用课外书籍来补充教材不足, 增强学生对其他族群的认识, 引导不同族群的学生相互尊重与合作, 促进不同观点的自由表达。正如班克斯提出的, 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要有足够的知识与技能去解释族群文化, 选择课外书籍和视听材料补充教材的不足, 增强学生对其他族群的认识, 运用多样化的传递方式来传递不同族群的文化特征, 提倡合作学习, 以促进族群间的整合[7]。

2.视每个学生为不同的个体, 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经验和接受能力施教的能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受到民族、性别、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 教师要特别重视这些学生学习上的独特性。比如, 非主流文化的学生常常在教材的学习中更多地寻求与自身文化相关联的内容;在具体操作的学习中更多地关注学习实践的经历;在直观内容的学习中更加倾向于学习机会的参与。教师应形成不同的教学技巧来适应来自不同族群和文化群体的学生[8], 避免对不同族群团体的能力贴上刻板标签。在教学策略中体现文化的多样性, 按照有关认知、动机和民族文化背景差异的知识设计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进行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3.与学生家庭、社区交互学习的能力。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 教和学不再被视为囿于学校之内的活动, 应充分挖掘与利用家庭、社区文化资源, 将其作为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以家庭与社区为起点, 提供适切而有趣的学习结构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的研究者角色本来就充分显现在与社区、家长、学生保持的一种持续的调适过程中[9]。通过与家庭、社区的密切交往, 教师可以进一步熟悉学生所在社区和家庭所独有的文化, 并采用得当的教学策略, 开发丰富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二、启示

多元文化素养是多元文化时代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知识、技能的教师是多元文化教育目的能否达到的重要条件。然而近年来, 理论界和实践中对多元文化教师教育问题的关注仍显不足。多元文化教师并未纳入师范院校教师培养的目标, 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也没有纳入相关课程, 相关的教育教学实习更是不足[10]。因此, 需要我们对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素质的教师的诸多问题进行考虑, 将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拥有多元文化教育知识、态度和技能的教师纳入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 从而推动民族教育的发展。

(一) 更新培养观念

更新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中教师教育的观念, 将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素养的教师纳入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中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多元文化社会对教师教育挑战的日益增强, 教师多元文化知能培养的课程进入许多国家师范教育修业计划。1977年, 美国教师教育评价委员会规定所有未来教师都必须接受一些多元文化课程及训练。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被纳入师范院校的必修科目。许多国家师范教育修业计划中都有诸如文化多元论、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民族意识、“双语教育”等课程。我们也应采取积极的行为, 将多元文化的需要纳入师范教育。

(二) 设置多元文化视野的课程

未来社会多元化的发展, 要求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中的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 还要具备多元文化的理念和素质, 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 满足不同族群和社会阶层的教育需求。达到这一目的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比如, 可在通识课程中增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或文化人类学等课程, 以奠定教师对不同文化与人、教育发展关系的基本认识。还可以设置多种课程形式, 开设少数民族历史, 区域地理、乡土考察以及文化艺术等课程, 对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文化形态、生计方式、社区聚落等方面内容进行学习, 增进教师关于文化、多元文化知识和相应的本土文化知识的了解, 形成他们对本土社会多元文化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 发展教师的多元文化态度, 增进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11]。在教育专业课程中增加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社区文化等内容, 以训练教师具备观察汇集或采录民族文化、地方文化, 并将文化素材融入课程教学的能力。增设相应的教育研究方法课程, 增进未来教师对学生次级文化、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的观察与理解, 协助他们发展处理文化差异的知识和能力。

(三) 组织有效的多元文化教师在职培训

对于师范生, 可以通过设置多元文化视野的课程来培养其多元文化素养, 对于在职教师, 可以通过各种学习、科研活动以及进修等方式, 发展完善其多元文化素养。首先, 加强中小学校与师资培训机构的合作, 开展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的培训。将各中小学教师聚集到相关教师进修学校或高等师范院校进行培训。在培训中开展各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活动, 积极引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与知识, 使各民族教师参与其中, 让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念, 并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多元文化教育的作用。其次, 以民族地区中小学为多元文化教师培训的基地, 增进教师多元文化知能的发展。民族地区可以开展对提高教师多元文化素质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 在学校内部组织开展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教材内容研讨、教学方法选择等活动, 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调动教师的研究兴趣。另外, 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进行远程培训, 多方面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素质。

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研究是民族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培养出一定数量且具备多元文化素养的教师是我国教师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多元文化素养是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多元文化知识、态度及技能, 才能胜任其所面对的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教育教学工作。从知识目标、态度和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等三个方面审视教师应具备的多元文化素养, 并在此基础上反思我国的教师教育。

关键词:教师,多元文化素养,诉求,启示

参考文献

[1]席蔚华.美国学校的多儿文化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3) .

[2][3][美]班克斯.多儿文化教育概述[M].台北:台北心理出版社, 1998:83-140.

[4][美]盖伊.文化回应教学法:理论、研究与实施[M].台北:台北文景书局, 2006:92-93.

[5]陈美茹.多元文化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台北:台北师大书苑, 2000:124-127.

[6][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制———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8-10.

[7]Banks J.A,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ory andPractice, 1989:204-205.

[8]李华.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教师角色转换思考[D].苏州:苏州大学, 2009.

[9][美]詹姆斯.林奇.多元文化课程[M].台北:台北师大书苑, 1996:2-3.

[10]潘旭娟.民族教育中教师多元文化素质的培养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1.

党员素养与传统文化总结 篇5

传统文化里,在儒家先贤看来:“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为之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其操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其养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志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其理想。千百年来,这些都无疑成为仁人志士的终生追求。因而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为了完成使命,苏武牧羊北海,孤存荒原;杨儒以命护国,身死异域;为了正义,董宣敢于逆抗王命,强项不屈;张释之依法保民,不从皇威;为了社稷,诸葛亮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林则徐虎门销烟,名垂青史;为了华夏文化存续,司马迁忍辱负重,留下千古绝唱;王国维赴死昆明湖,撼动儒林。如此等等,难以尽述。传统文化所饱含的道德理念、献身精神、民族情怀养育着代代子孙,坚如磐石地根植于中华大地的土壤内,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后裔的血液里,民族永存,文化永存。其奥秘,正如宋代大儒张横渠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圣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传统文化的发展并非是温室花朵,风轻日暖,而是屡遭厄难,浴火重生。尤其在近现代历史洗礼,社会转型的变迁中,与时俱进,历久日新。 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是中国人,自诞生之日起,也同样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教诲中,因而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陈独秀的“从研究室出来就到监狱,从监狱出来就到研究室”;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叶挺的“我愿这地下火冲腾,把我和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要在烈火中得到永生!”。这些共产党人的伟大形象将永驻史册。今天,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你只有把人民当亲人,人民才会把你当亲人。要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历史传承,薪火不息!

教师文化素养与教育实践智慧 篇6

一、爱事业,做乐教型教师

魏书生会教书、擅育人、通教育管理,是一个文化素养高、充满教育实践智慧的人。他说过教育是一项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事业。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的收获是双倍的,乃至于其他幸福也是因为对教育事业的挚爱。魏书生能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放弃提干的机会,居然写150次申请,要求当老师,正是因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能奉献,肯拼搏,短时间内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再总结一下中外优秀教师的特点,就会发现,那些文化素养高、富有教育实践智慧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热爱之情。正是这种强烈的爱成为了强大的推动力,令他们在教育领域以苦为乐,以乐为趣,不懈地追求,不歇地探索,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提升自身的教育实践智慧,并同时体验到教师工作的乐趣,享受着教育的乐趣。

热爱教育事业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是提升教育实践智慧的必要前提条件。拥有教育实践智慧的教师一定对工作充满爱心,一定是乐在其中。相反,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缺乏职业情感的教师,也不会喜欢学生,但自己却不得不面对工作,面对学生。这样的教师,肯定是过得郁闷、不开心,生活的幸福指数也不会高。我们观察周围,就有这样的教师。他们缺乏教师角色认同感,对工作产生厌倦,工作马虎敷衍,无心钻研业务,经常面无表情阴郁着脸讲课,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这种方式、态度对自己、对学生都是折磨。正因如此,时至如今,培养、激发教师良好的职业情感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二、好读书,做学习型教师

当前,我国教育界存在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有些教育界学者谈的理论一套又一套,不少分析、结论缺乏实践基础、实践智慧。而很多中学教师有丰富的实践基础,但对教育理论缺乏热情,究其原因,与升学压力大,没有多少闲暇时间读书有关,也与一些教育理论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有关。实际上,教育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紧密相联,相互促进。教育理论智慧要以教育实践智慧为基础;教育实践智慧离不开教育理论智慧的能动反作用。

于永正说过:“我喜欢读书,而且读书时,喜欢想自己,与自己的思想工作挂钩,我总是换着从书中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去读书,而且一旦我认识到了,便会立即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于永正读书,有自己的方法,能结合自己实际,善于从书中吸收、借鉴智慧、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不断提升其教育实践智慧。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笔者认为,有教育热情,有教育理想的教师,爱读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古今中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知识,学习与教书、育人、教育管理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学习国内外教育发展、教育改革的经验等,提高教师文化素质,从而提升教育实践智慧,其实就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的体现。

三、善研究,做探索型教师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教师研究探索。因为教师工作是在传播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其责任、意义相当重大。但当今形势下,新课改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也对中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适应课改要求还必须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学生特点和定位教师职能。社会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使高中学生特点和教师职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早已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源头,更不是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教师可能拥有很多经典的教育方法,也会忘我地工作,但对差异明显的每一个学生而言,这些不一定都有效。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不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决定者。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学习基础上不断探索,做“研究型教师”,研究新课改、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研究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技能等,才能提升教育实践智慧,顺应时代的要求。

四、会总结,做反思型教师

有这样一个故事: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拜宫本学艺时,曾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请教老师,柳生问:“以徒儿的资质,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宫本答:“至少也要十年。”柳生一听十年太久,就说:“如果我加倍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宫本答:“那就要二十年。”柳生一听还以为自己的努力不够,就说:“如果我夜以继日一刻不停地苦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宫本说:“如果这样的话,你就只有死路一条。”柳生越听越糊涂,这时候,宫本说:“要成为一流的剑客,就必须留下一只眼睛给自己,一个剑客如果他只知道注视剑客的招数,不知道回观自我,不断反省自我,那他就永远成不了一流的剑客。”柳生顿悟。

学剑如此,教书育人更是如此。如果一个教师只顾埋头教书,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默默耕耘,从不回头,不知总结反思,做深入研究,那么他就失去了很多提升自己实践智慧的机会,那么他只能成为一个地道的教师匠,永远成不了一流的教师。

教育实践智慧是一种关于教育践行的才智。它不是通过单纯知识学习和传授而获得的,经验在这里起了很大作用。而经验来自对经历的总结,经历不等同于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的经历才能变成经验,才能获得实践智慧。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新课程,我们需要更多的总结,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

书法教育与国民文化素养(二) 篇7

自上期“书法教育与国民文化素养”的第一轮讨论面世以来,书法界、文化届的有识之士对该选题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支持,各类稿件纷纷涌现,这也有机会让我们听到来自各个层面、不同研究领域的诚恳之声。本期择选的几篇笔谈佳文,对书法教育的所论所思都更为具体深入。两篇专访则再次围绕当代书法教育与普及现状而展开,从中能使我们获得更多信心与期待。对此,我刊特别向刘梦溪、赵长青二位先生深表谢忱。

[前沿报道]

文化素养与文化责任 篇8

(一)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相同之处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管理文化, 都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着眼点, 关心人, 理解人, 凝聚人, 重视人的价值, 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应于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在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校园文化要融合企业文化要素, 企业文化影响和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着共同的目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建设目标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 增强核心竞争力, 促进实现事业发展, 都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等。

(二)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

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 其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 因此学校追求的最大目标是社会效益。所以, 校园文化是一种做人的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主要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 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 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 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 使学校形态、文化神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 办学实力、学校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 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与校园文化是一种做人的文化不同, 企业文化应该是一个做事的文化。在一个具体的企业中, 企业文化大致体现在企业历史传统、企业价值观和理念、企业的管理风格和特色、员工的文化素质和行为规范、企业的物质设施建设、企业独特的文化仪式和活动、企业的社会形象等七个方面。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则要考虑以下五个主要因素:提炼价值理念, 树立模范人物, 规范文化仪式、拓展沟通渠道、塑造企业形象。

所以,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以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为建设目标, 但校园文化鼓励个性的张扬, 企业文化更强调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所以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奉献与索取、效率与公平、自主与监督、竞争与协作等关系, 加深对不同文化和多元社会的认识与理解, 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尤其是企业员工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 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净化他们的人格品质, 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企业文化与专业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企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 企业的用人需求应当在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里得到体现, 并且贯穿培养的整体过程。用人单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职业技能, 即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岗位上, 以适应岗位的技术要求;二、职业素质, 应凭借良好的综合素质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进而崭露头角。事实上, 一些刚走上社会的毕业生, 并非不具备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 而是缺乏对企业管理和人文环境的适应性, 才导致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发挥甚至被淘汰。所以, 在对文秘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上, 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吸取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有价值的元素, 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环节中融入企业文化, 促进文化互动, 促进教学管理和教育方法的变革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 从而提升文秘专业的整体建设水平。

三、文秘专业文化建设与中国电信号码百事通企业文化的融入

(一) 中国电信企业文化要旨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全体成员的意志、特性、习惯和科学文化水平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以尊重人的人格和价值、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 摄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创造和接纳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眼光、新的精神, 结合当代先进的管理策略。中国电信号百作为一个服务型企业, 它的核心价值观:全面创新、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共创价值。分解为四个核心词:务实、诚信、勤奋、创新。务实表现在:不摆花架子, 不唱高调子;从小事做起, 把小事做好。行动基于市场, 精彩源自实践, 业绩证明一切。诚信表现在:说到做到;善待客户, 恭敬如父母;客户利益的实现是企业利益;企务透明公开, 做事公正公平。勤奋表现在:随时学习, 学以致用;为客户孜孜不倦, 为目标竭尽全力;为明天的理想做今天的工作。创新表现:创新把握主动, 创新容忍失误;创新带来活力;形势万变, 以变应变;参考他人行为, 主导自己思维;大效益来自小建议。

在校园文化的大背景下, 具有职业个性的文秘专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端正学生的职业观念, 培养未来秘书所必需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及团队协作精神。

中国电信号百文化与文秘专业在文化建设中对于团队协作精神、务实精神与敬业忠诚的职业操守有共同的要求, 所以, 华厦校园号百实训基地的落成, 对文秘专业的学生不仅是一次知识技能的实训, 更是一个以实现校园文化融入企业文化难能可贵的契机。

(二) 行业文化对接实验方案

1.求真务实文化精神在专业技能实训中培养

通过对号百分公司管理层访谈、对接受号百培养的学生进行了采访, 明确专业是学生们能获得人生第一个职位的敲门砖。企业需要具备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人才。在中国电信企业文化要旨中, 求真务实是基础。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应该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中得以体现。意识、效率、能力、作风是文秘人才的四大基本要素。在实训中培养技能、明确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1) 核心能力在课程中的培养途径

核心能力如办公事务处理能力、写作能力、组织协调与策划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现代化设备操作能力, 课程分解分别是秘书基础与实务、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务商务文书、英语文书函电;公关理论与实务、商务英语口语;市场调研与信息整理、经济学基础、法律实务;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实训、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训。

(2) 建设实训室, 是实现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

在文秘专业教学方案的修订中, 扩大了实训课程的总量, 理论课程以够用为主, 增加短学期课程。开展以实训为方向的课程建设改革。在此期间, 学院对文秘专业实训室的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2009年年底, 文秘综合实训室落成, 使用面积共300平方米, 承担承担办公自动化模拟实训功能和现代办公环境模拟实训功能。办公自动化模拟实训室由电脑、音响设备、电话、打印机、办公桌等构成。充分利用实训室的硬件设施, 建立模拟的仿真办公工作环境, 使学生进行日常事务处理、档案管理、公关礼仪等系统训练, 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技能和整体素质。对应课程有:档案管理、普通话、秘书实务、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等。办公自动化模拟实训室由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设备构成, 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硬件设施, 建立模拟的仿真办公自动化工作环境, 使学生进行办公服务自动化、日常事务处理自动化等系统训练, 熟练掌握现代办公自动化设备, 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提高实践能力。对应课程有:办公软件应用 (一) (二) 、办公设备操作与维护、电子政务、实用电子商务、秘书综合实训等课程。

(3) 课程改革, 落实实训环节

根据企业人才需求, 改革专业培养方案, 纯实训课程占总课程的40%, 以理论为辅实训为主类课程占40%。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及实训室, 真正做到实训课程进课堂。如《社交礼仪》, 学生利用实训室设备学习接待、会务、谈判等礼仪, 模拟现场训练。将美容专家请进课程, 向学生讲授彩妆、服饰搭配技巧。《公共关系实务》课程将课堂搬进校园, 老师带领学生校园, 进行大学生消费、就业、友情等主题的调查。具体如下:在与电信号百的合作中, 学生们担任号百114客服人员, 电脑的熟悉操作、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协调等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了顶岗实训。在学生技能的培养中, 培养岗位意识、职业精神, 培养求真务实、勤奋的人生态度。

(4) 团队活动,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发展历程中, 比较注意自己的个性张扬, 从依赖性逐步转向独立性和自主性, 喜欢我行我素, 习惯于自己奋斗, 不大会主动与他人合作。欠缺与社会、与他人的合作意识, 对自己应付的社会责任缺乏负责的态度。部份学生迟到早退, 对团体活动漠不关心, 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交往淡漠。文秘专业首批进入号百基地的实训生在调查问卷中, 对于紧张的工作节奏、近乎苛刻的考勤制度都产生了严重不适。除此之外, 与同事相处也是一大困扰因素。有的同学甚至因此而放弃实训。

专业团队与厦门励学管理机构合作, 针对大一新生、大二、大三老生的具体情况, 结合专业特点, 先后开展团队建设的拓展训练。该培训课程目的让学生感受团队的重要性, 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 体验团队的力量, 达到团队融合的目的。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积极心态和付出心态, 同时体会团队精神给我带来的成就和快乐。采用室内外拓展与讲师点评方式相结合, 达到游戏中学习, 学习中成长的目的。通过室内外拓展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在完成任务, 想要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团队的配合会加速目标的达成。并且在团队配合中只有通过团队成员的放下自我, 用积极付出的心态融入团队, 才能更快更好的达成团队目标。从而更有效率的实现工作和学习的目标。通过系列讲解和游戏让每个学员明白短板原理, 了解团队成员共同发展和进步才是团队建设的最终目的。通过室内外拓展与讲师深度剖析方式让每位员工树立良好及阳光的心态去迎接职业愿景规划中的挑战。

结语

任何一种主流文化都是在多维变化的过程中, 通过辩证、提炼、汲取和扬弃, 才形成自己具有核心意义的精神和方向的。同样, 高等职业教育对企业文化的吸纳能促进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变革, 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 从而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准的有效提升。

摘要:本文以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在电信号码百事通平台顶岗实训为研究对象, 试从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以及三者在文秘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的融入过程等方面, 探讨企业文化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及运用。

手机阅读与大学生文化素养 篇9

一、手机阅读和文化素养

手机阅读是指以手机为终端的一种移动阅读方式, 用户通过网页、客户端、订阅平台等途径获取新闻、小说、知识、漫画等阅读内容, 以满足阅读需求。文化素养主要指大学生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素质和修养, 内容包括文化知识储备、道德三观和文化素质。手机阅读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手段和工具能够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方法, 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 训练他们对信息的接受能力, 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同时, 对于新技术的提供者而言, 推动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受众的需求, 从调查分析中可以窥见当前大众手机阅读的需求及品味, 对供应商提供更好的服务来说具有借鉴意义。同时, 高校的手机图书馆建设也可从中得到启发。[1]

二、手机阅读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

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当今时代可谓“手机在手, 天下我有”。手机阅读对于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积极影响主要有:

第一, 可以让大学生接收最新的信息动态, 开阔大学生的眼界, 了解国际形势与国家大事, 关心社会发展动向。

第二, 可以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 帮助大学生涉猎专业课以外的知识, 有利于培养多重爱好,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第三, 手机阅读作为全新的学习工具和手段能够让大学生进行独立学习, 大学生可以利用手机获取自己所需的相关信息, 通过手机与精英进行思想交流, 并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

第四, 网络资源的丰富和开放使大学生通过手机即可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给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同时, 手机阅读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构建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手机与互联网相连, 导致网络上的一些负面信息通过手机传递给大学生, 对其造成不良影响, 如有些人在网上恶意散布谣言, 传播虚假、不良信息, 向大学生灌输错误的、消极的价值观和思想。网络信息的庞杂、良莠不齐, 都会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困扰。

三、大学生手机阅读引导途径

手机阅读对于大学生素养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在其自觉阅读的基础上, 还要进行恰当地疏通和引导, 以便于手机阅读更科学有效。

(一) 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1.学校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一方面,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媒介素养的课程, 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学会自主判断媒介信息;另一方面, 借助现有的媒介条件传播媒介素养, 如组织大学生观看有关媒介内容的电视节目、公益广告等来普及媒介知识。[2]学校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等在大学生中深受欢迎的新兴媒体来进行宣传和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网络、新媒体的正面宣传作用。

2.加强家庭的新媒体教育。当今大学生的父母多是电脑盲、手机盲, 他们对新媒体的认识不够深, 不了解这些媒介会对他们孩子的成长造成多大的影响, 常常放任其沉迷于网络之中。作为家长应该要与时俱进, 学习新媒体知识, 还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 树立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观, 在生活中注重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媒介。

3.社会新媒体道德的自我约束和建设。大学生对新媒体带来的正面、负面影响必须要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 端正自己的态度, 意识到其可能会带来的危害, 学会自我约束, 自我教育管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五四青年节, 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 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 从自己做起,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身体力行地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二) 提倡经典阅读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营造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人文氛围。大学校园开展各项高雅健康、形式多样的活动, 如诗词朗诵会、经典作品交流, 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人文类阅读课程等, 结合新媒体建设网络平台, 在微博或者微信上发起一句话书评等特色创新活动。学校图书馆可以开辟经典读物展览, 设置流动书柜并做好网络宣传, 采集、开列经典书目。学校还可利用影视剧作和名人效应, 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如邀请网络上人气高的文艺大咖或学生中的风云人物定期在社交网络上推送经典。[3]

2.拥抱经典,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手机阅读普遍化的今天, 多数年轻人养成了手机依赖症, 在躺卧、颠簸时进行手机阅读, 近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手机阅读给大学生带来的生理上的严重影响, 最好的对策就是让大学生拥有良好的自制力, 并学会科学合理地规划手机阅读时间。[1]由于手机阅读常常以瞬时记忆为主, 强调感官刺激、速度至上, 常出现过目即忘的现象。为克服这一问题, 我们在进行阅读时可以借助笔记或“印象笔记”等软件做好记录工作。更重要的一点是注重思考, 将手机阅读与对书籍本身内容的深度阅读相结合, 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升华。[1]

(三) 以手机终端为平台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

1.手机阅读资源建设。运营商开发数字资源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受众的需求, 对于大学生来说首要任务是学习, 所以学习性要贯穿在手机资源建设的始终。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资源的种类非常丰富, 但主要为心灵鸡汤、娱乐八卦、生活爱好这类偏向娱乐消遣的内容, 读者很少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刻的思考, 所以需要在阅读内容的层次上提高。另外, 运营商还应增加一些专业性的内容, 针对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可以开设考研教育、求职就业、学习经验、专业前沿等资源栏目, 这样不但可以提升专业化品牌层次, 还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新媒体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媒体形态——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微博具有“自媒体”①的特征, 多以碎片化的形态呈现在网络空间中, 主要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看法等, 它的传播是一种裂变式传播, 尤其是一个领域的精英的微博更会引发惊人的转发量。在微博中“意见领袖”②的作用显著, 其一言一行都会引发粉丝群体的“蝴蝶效应”。[4]

手机阅读平台多种多样、各具特色, 根本出发点还是用户需求, 大学生应该学会合理选择、理性使用, 切忌过度依赖和沉迷。

2.加强对手机阅读资源的监督管理。在手机资源传播过程中还存在“把关人缺失”③的现象。在信息流通的过程中, “把关人”掌握信息报道权和解释权, 而当下自媒体盛行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流通的关键节点, 使得虚假信息和侵权信息得以散布。[4]

相关部门有责任净化手机传播环境, 加大对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监督力度, 对良莠不齐的手机阅读资源进行内容审核和版权审核, 对违规者依法惩处;同时鼓励原创, 促进积极健康的手机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流通。

大学生应该遵守相关法律规则, 自觉抵制不法来源信息和不良信息, 主动维护干净的网络传播环境, 树立正确的媒介意识, 提高文化素养, 扬起新媒体浪潮中坚挺的风帆。

当今, 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 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大众阅读的主要选择之一,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手段和工具, 对于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我们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媒介环境, 加强家庭的新媒体教育, 养成良好的手机阅读习惯, 并让社会及时有效地参与到手机阅读资源的管理、建设中来,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基本专业能力。

摘要:手机作为一种新的便捷的阅读终端设备, 通过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运作, 使得人们可以直接通过手机查询、获取各种信息资源, 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手机阅读为人青睐, 它借助手机这个数字化阅读终端平台, 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途径, 手机阅读对大学生文化素养有着深刻的影响, 因此寻求引导大学生正确进行手机阅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阅读,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慧娟.读屏时代大学生手机阅读研究——以天津部分高校大学生手机阅读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12:11-41.

[2]党怀兴.倡导阅读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3) :10.

[3]戴晓芹, 朱晓薇.高校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及对策[J].当代图书馆, 2005 (1) :33-34.

文化素养与文化责任 篇10

一、影响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因素分析

1. 封建思想及传统文化因素。

中国文化“中庸和平”与西方的“好战健斗” (陈独秀语) 相比, 在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上, 都表现出那种雍容、和平、温良、宽柔的品格, 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体育缺乏生机和活力, 竞争意识受到抑制, 这是中国古代体育长期受压抑, 未能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这一特征也抑制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发生和发展, 几千年来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体育教育形态。而更重要的是, 封建社会以来, 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 “兴文僵武”、“文德为贵, 威武为下”等统治思想的流毒影响, 使“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重文轻武、重智轻体的思想认识根深蒂固, 直至体育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被列入低品位、低价值、低效能之列。

2. 中小学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

文化课学习成绩成为老师和学生追求的惟一目标, 体育课等与升学关系不大的课程早已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了。很少有学生投入一定的精力去主动地、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这严重影响着体育的发展和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养成。

3.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脱节。

缺乏连贯性和统一性, 很多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 形式单一, 只注重追求学生的体质, 追求学生的达标率。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习惯等方面的培养, 没有达到学生的需要, 更没有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从而造成学生独立进行身体锻炼能力的缺失。

4. 体育教学内容陈旧。

仍然是以体育竞技为主, 缺乏科学性, 实用性, 健身性和现实性。虽然近几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 但运动技术教学教材体系在现阶段的体育课中仍占主导地位, 使得学生对体育课有一种无形的厌烦, 更谈不上终身受益了, 使得不少学生体育课程结束, 体育学习、体育锻炼也随之消失。

5. 考试内容单一。

新的体育健康标准给学生在达标考试上摘下一项沉重的帽子, 学生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有了一点点的余地, 尽管有90%以上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健康标准, 但从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看, 不能不让人担忧, 还是有近70%左右的学生刚达到标准线, 从这一角度能够透视出体育教学和学生的体育锻炼存在很多问题。学生的考试绝不能只追求分数,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存在, 限制了部分学生经常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我们如果仍采用这种方法去评价学生, 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的一面, 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 会削弱学生积极向上的性格, 给学生造成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6. 学校运动会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影响。

学校运动会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着本质上的错位:在认识上, 抹杀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本质区别, 把竞技体育等同于学校体育;在运作上, 脱离学校体育的实际, 沿袭竞技运动会的模式, 金牌效应、限制绝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竞赛办法等, 由于现行运动会片面强调体育的竞技性而漠视群众性, 强调功利性而漠视教育性, 使得绝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被剥夺了参加运动会体验参与竞争的权利, 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体育兴趣, 从而在一个人身心发展最关键的时期错失了接受全面的体育教育的良机。

二、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对策

1. 转变传统观念。

首先是要转变教师与学生思维中传统观念对体育的错误定位, 认识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运动中公平竞争, 使体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其次, 学校体育应把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直接目标, 把增强学生的体质作为长远目标, 从眼前的现实出发,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能力、习惯等, 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要从“育体”向“育人”方向转变, 从单纯追求学生的外在的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转变到追求学生的身体全面协调发展上。

2. 改进体育教学。

首先要改变体育教育模式。必须从过去纯技术化的框框中走出来,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大胆地从纯技能教育中走出来, 加强体育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

其次是改变体育教学内容, 推行健康体育、快乐体育、休闲体育。因此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应扩大教学范围, 要着眼未来, 预见终身。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要针对学生认识事物, 生理、心理、知识水平等特点, 将实用的竞技体育内容与健身体育、生活体育、娱乐体育、保健体育等现代体育内容融为一体,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全面性、多样性。

最后是改进体育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 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与锻炼中, 体验体育的乐趣, 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的和人文的) 的优化。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选择, 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与锻炼中体验体育的乐趣, 教学组织上要灵活多变, 使教学效果快中有序, 乐中有意。

3. 改革学校体育竞赛方式。

体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学校体育应尊重并努力实现每个学生平等参与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权利。参与之重要还在于只有参与才有体验, 才有需要, 才能有所提高, 才能持续发展, 才能实现终身体育。现行学校体育竞赛只有从观念、形式、内容、规则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 才能达到培养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功效。

4. 加强学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

缺乏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学校的一个普遍弱点。加强体育文化环境建设是对学生精神上的一次重新升级, 可以改变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特点。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 也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是在一个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塑造出来的。一所美丽的学校, 体育文化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也需要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个性行为、道德品质等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5. 改变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的有力补充, 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黄金时段。课外体育活动不仅仅是辅导老师限制一定的运动量、运动负荷, 限定一定的时间和内容, 选择上还应尽可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体育项目, 课外活动要想真正地激活学生的热情, 有待于学校团委对这方面的支持, 可以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项目, 还可以组织一些球类的比赛项目。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在体育教师科学的引导下, 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掀起热爱体育, 参与锻炼的高潮, 从心理上、生理上、身体上几方面去培养出适合当今社会的优秀的合格人才, 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6. 改变学校体育方面的投资思路。

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 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场地的干净、宽大, 会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地锻炼身体, 众多体育场馆的开设, 将会吸引更多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条件的项目去锻炼。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去学习积累体育方面的知识, 对学生的体育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时又丰富了校园文化。有条件的学校, 不要吝惜体育方面的投资, 要改变办学思路, 加大体育方面投资, 让学校体育大放光彩, 让体育文化照亮各个角落。

7. 加强课余体育工作。

学校要重视课余体育工作, 并将它列入学校健身计划的工作之中。课余体育是体育教学的有力补充,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体育知识, 体育技能, 通过课余活动可以得到复习、巩固。因此抓好学校体育节、体育俱乐部建设成为课余体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节、健身俱乐部, 内容广泛, 不分年级, 不分性别, 学生出入自由, 选项自由, 让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都能够开心地动起来, 达到了增强学生体质, 提高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

学校应把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列为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和任务, 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服务, 养成学生爱好体育, 勤于锻炼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在体育文化方面的高度修养, 使他们在高品位的文化中乐而忘返, 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曲宗胡.体育教学模式问答.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2]曲宗胡, 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3]占玉珍, 曾凡.培养体育文化素养, 提高终身体育能力.景德镇高专报, 2005, 20 (2) :74-75.

上一篇:特超稠油油藏下一篇:如何上好初中地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