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初中地理课

2024-05-10

如何上好初中地理课(精选十篇)

如何上好初中地理课 篇1

那么如何上好地理课呢?

一、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说的容易, 但真做起来却非常难。我们许多教师更习惯把自己摆在第一位, 从上课开始就讲个滔滔不绝, 一直讲到下课, 结果自己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也听得找不到东南西北。其实, 我们教师太小瞧了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其实有很强的自主探究能力, 有许多知识学生是自己能够看明白的, 教师讲反而打消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教师只做导演, 而学生却做主演, 这样的课才是最成功的。

二、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形象、直观, 既可丰富学生的感官, 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愧为教学的首选方法。世界各国的和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景观亮点、美丽动感的画面等都可以通过投影、电视录象、课件制作等生动有趣地展现给学生, 让他们做在教室能看到世界。另外, 一些常规教学中的难点, 可以通过“FLASH”简化它的难度, 让学生深入浅出, 例如世界地理中的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 对于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 学生由平时的生活容易理解, 但地球公转产生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四季的形成, 学生由于立体感差, 很难建立多维的空间, 教学难点难以突破。如果采用“FLASH”教学, 通过立体的旋转画面观看以后经过思考很快就明白了。这样,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三、课堂上多讨论少讲解

现在的考试纯书本的知识涉及较少, 都是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课堂上应该放开思想包袱, 大胆让学生去讨论, 逐步培养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 千万不要局限于书本之中。学生都是十多岁的孩子, 正富于想象。实践证明, 学生思维有时要比教师开阔的多。例如, 东南亚一节, 有个题目是:东南亚的河流对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教参中只给出了:地位差异导致上游多水能资源, 下游河口三角洲、平原适于发展农业。学生讨论的结果除了这两个以外还有:在中游利用地势稍低水源充足的优势发展林果业;在下游利用地势平坦的优势可以建设一些工厂等等。学生讨论的影响要比教参中的多许多, 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走出课堂, 实地考察、调查

地理学习的知识内容极其广泛, 许多知识的获取和能力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难以达到的, 所以走出课堂, 进行实地考察、调查, 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农村的田间地头、工厂的机房生产、大自然的流水植被等都是他们涉猎的内容, 这样使地理贴近了社会、贴近了生活、贴近了实际, 把书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从实际中获取有效的学习信息。

五、练习多样化, 作业少而精

知识的变化是无穷尽的。一味的搞题海战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我们只能指导学生找到通用工具,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读图、归纳等能力。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当今社会已经得到了认证。课堂教学中用到的地图尽可能的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划出来, 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课本知识不要让学生一味的背背念念。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如学生相互提问, 小组比赛抢答, 角色扮演等, 尤其是角色扮演学生最能、也最乐于接受的。例如, 讲述《日本》时, 我让学生扮演日本的财主要投资办厂, 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说出自己的打算, 这位学生分别从市场、原料、运输、工厂选址、工人配置、技术含量等多方面说出了自己的构想, 完全把课本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饿理解, 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何上好初中地理课 篇2

《初中地理科目如何使用多媒体设备上好课》

我校已经在2013年年底,已经全部安装好了“班班通”的教学设备,对于全面提高地理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有非常大的帮助,为了更好的提高我教研组的成绩,所以在多媒体设备上好课,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我地理教研组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中重点讨论如何使用多媒体设备上好课。

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我认为多媒体教学有5大优点:第一,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第二,它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成为解决学时矛盾的重要途径。第三,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授课内容上网,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辅导。第四,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集中全体教师的智慧与教学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规范有序。第五,可免除教师上课时板书的劳累,而更多地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

多媒体教学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平时教师说不清道不明,学生不易 掌握和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目前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还没有达到人们所预期的效果。

多媒体课件呈现的容量大,这就容易加大课堂信息,多媒体成了代替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变“人灌”为“机灌”,甚至“人机共灌”。把学生当作接受信息的容器。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做到内容适量,使学生有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余地。

传统教学,是指“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优点:

传统教学有不可弥补的缺陷,1、板书化时较多,影响信息量;

2、黑板利用率低,经常擦拭黑板,再加上粉笔质量不好,影响教室的空气;

3、由于粉笔字小,还由于教室过于狭长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板书不能保证后排的学生能看清。

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多媒体教学离不开多媒体课件。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教学课件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从互连网上下载;二是从出版社购买;三是自己制作。

现在,互连网上的课件很多,可以利用Google和百度等搜索工具直接输入“××课件”的方法进行搜索,搜索到的课件只有部分是可以下载的。但这样下载的课件,它们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内含不少错误。即使偶尔碰到较好的课件,可能因所使用的教材不同等原因,不加修改是不能使用的。

从出版社购买的课件,一般制作水平较高,动画设计较丰富。但是,它不是针对某一个教师而设计的,它的教学对象是学习该门课程的所有学生,因此,它变得面面俱到,实际上则没有重点。这样的课件,如果不加修改地使用,也是不行的。

自己制作课件,虽能充分体现自己的风格,但工作量巨大。往往是开头兴致勃勃,但往后会因时间来不及而草草收场。

现成的课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教学意图。因此,获得课件的有效方法是以一两个内容比较好的课件为蓝本,以自己的设计思想截取其中的有效部分,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所面对的教学对象重新组合和加工,适当补充部分内容,不断地修改以形成自己的课件。

所以,无论你的课件的来源如何,学会修改和制作课件对每个使用课件的教师来说都是必要的。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工具很多,用于课堂教学课件的制作工具首推微软的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工具,它使用方便,通用性强。本文提到的课件均以PowerPoint制作。

现代化设施的运用,看上去使一堂课显得非常轻松、愉快,时间利用率高,效果好,几十分钟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但是,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量就大大地增加了。制作一张合格幻灯片平均需要20-30分钟。制作一堂课的课件那就更不用说了,起码要用两天的时间。教学本来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因此,尽管准备工作量大、时间长,但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该去使用它,发挥它最大的效用。

下面我对课件制作中所应该注意的问题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1、课件的整体设计思想

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主要是方便学生学习。

文本应简练,重点应突出,多媒体课件如果文本太多,整篇的文字会使同学们感到困惑,不能罗列教材上的主要内容,成篇的文字会使同学看不清,笔记无法记。

图像应能反映文本的主要内容并配以适当的动画和声音。虽有几幅图例但不能说明重点内容或需要图像说明问题时又没有图例,有些图例不清晰或者图例与底色对比度差,解剖关系看不清,使同学们难以理解。图像清晰,虽文字不多,但听后易理解和记忆是一个好课件的标志。

尽量使用教材上的例题,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笔记量。

设计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足矣,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

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之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这是多媒体教学的精华所在。

2、配色方案的选择问题

要想得到良好的播放效果,能使最后一排学生都能看清投影,首先必须选择一种幻灯片配色方案。

PowerPoint自带有几个标准配色方案,这些配色方案是由专家设计的,每一种配色方案中分为背景、文本和线条、阴影、标题文本、填充和强调等八种颜色用途,可选择其中的一种配色方案使用,一般不要随意改动其颜色和颜色用途。

有三种常用的配色方案。第一是蓝底白字;第二是白底黑字;第三是黑底白字。

蓝底白字配色方案,色彩艳丽,适合在计算机屏幕上播放,在光线较亮的教室用投影机播放的效果不是很好。

白底黑字配色方案,所使用的颜色不多,但由于其背景色与教室的环境相协调,播放的投影效果很好,建议使用这种方案。如果嫌背景单调,可以插入浅色图案或经过冲蚀的照片。

黑底白字配色方案,由于其反差大,其背景色与计算机屏幕的本色相协调,在计算机屏幕上播放很清楚,但不适合在教室用投影机播放。原因有二:一是黑色背景与教室的环境不协调,上课时,考虑到学生看黑板和记笔记的需要,教室的光线不是很暗;二是有损投影机的使用寿命,因为投影机在黑屏时其内部的温度最高,容易导致使用中投影机自动关灯。因此,在使用时,应避免长时间使用黑屏。

我们必须注意一点,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的效果可能与投影的效果不完全一样。这是因为投影机所能够显示的颜色只有计算机屏幕的万分之一到百分之一。试验表明,若在课件中用原色和饱和色,一般不会出现投影色彩丢失的情况。

在幻灯片中不必使用太多的颜色,过多的颜色会使人眼花缭乱。

在幻灯片中要谨慎使用红色。红色一般起警示作用。如果要强调某一内容,在不同的配色方案中应使用不同的颜色。例如,在蓝底白字配色方案中使用绿色表示强调,在白地黑字配色方案中使用蓝色表示强调。3、字体和字号的选择问题

要想得到良好的播放效果,字体和字号的选择也很重要。经过比较,黑体和楷体是两种投影比较清楚的字体,如果加粗显示则效果更好。宋体是一种常用字体,但由于其笔画不均匀,故不适合用在幻灯片中。一般标题用黑体,正文用楷体,建议加粗显示。

在幻灯片中不要使用过多的字体,因为人眼要适应一种字体需要有个过程,如果字体变化过多会造成眼睛不适应,而影响播放效果。如果实在需要变化,可以使用字号的变化来代替字体的变化。

字号的选择最重要,投影能否看清,关键是字的大小。在投影幻灯片中,字号最好不要小于28磅,最小不能小于24磅。显然,字号是越大越清楚,但这就使得一张幻灯片上容纳不了多少字,这时可以将内容分割成几张幻灯片,因为对幻灯片的张数没有限制。当然,文 3

字和图像也不是尺寸越大越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一个完整的概念分割成几张幻灯片。建议不要把幻灯片制作得太满,尤其是在其底部应留些空白。

如果利用PowerPoint自带模板制作课件,自带模板中的文字尺寸一般都嫌小,必须增大尺寸才有理想的观看效果。

4、自定义动画的效果和声音问题

自定义动画可以设定幻灯片中对象的显示顺序,这可以模拟板书,能起到板书的作用。在PowerPoint中,有19种自定义动画效果,我们完全有可能让对象飞起来。但是,过多地使用飞入飞出会使人眼花缭乱,影响课件的播放效果。一般地,我们仅需使用百叶窗、擦除、切入、收缩、展开等少数几种动画效果。我们既要使课件富于变化,又要减少观看者的视觉疲劳。

在PowerPoint中,有16种自带声音效果,在显示对象的同时可以配以不同的声音。但是,我们应该谨慎使用声音,不用不能体现多媒体的效果,用多了会干扰课堂讲授。我们一般在幻灯片切换时加入照相机的声音,主要是要告诉学生幻灯片已经切换;在重要的概念处加入风铃的声音,告诉学生这里很重要,应该记下来。注意:播放时应控制音量的大小。

我们不能为了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过多的渲染屏幕而不适当地增加音频、视频或附加信息,这样无关信息过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效果并不好。

5、幻灯片版面的设计问题

在版面的选择上是用PowerPoint自带的版式,还是先选择空白版式然后在空白版式上自行设计,这要由所讲的内容决定。对于全是文字的幻灯片可以选择它的固定版式,对于其他无法用固定版式表达的内容就应该用空白版式再插入需要的对象。后者所花时间较多,艺术性更强。对理工类的课程要大量使用这种版式。

幻灯片的版面设计原则是能充分体现教学目的,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录,不要过于拥挤,文字和图象要清晰等。

三、怎样使用课件上好课

制作一个好的课件固然重要,但课件的合理使用更重要。可以想象,同样一个课件,由不同的教师使用,可能会受到不同的效果。

下面我对怎样使用课件上好课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1、要求同学记笔记比只听不记效果好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时最好要求同学记笔记。记笔记可以让同学有事做,不易打瞌睡,同时也能放慢教师的讲课速度,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记笔记并不是要他们抄投影,而是要求他们能记下授课要点。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提示传递给学生信息,让他们将重点记下来。我们可以通过课件播放时的提示音,或特殊显示,或直接告诉他们这里很重要的方式提示学生。要求同学记笔记时,教室里的光线就不能太暗。

2、合理使用黑板比只用投影不用黑板效果好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随着幻灯片的切换,前面的内容则消失,它没有用黑板时板书停留的时间长。这时我们应该将重要的内容书写在黑板上,方便同学记忆和理解,也便于教师后面内容的使用和讲解。

在讲课时,会出现一些随机问题。这些问题,在设计课件时是没有想到的,这时就可以利用黑板将它表达出来。

另外,有些内容就适合于用黑板讲解,这时我们没有必要使用投影。尤其是上习题课,还是应该让同学们上黑板练习,这样能及时发现同学们存在的问题。

所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合理地使用黑板,多种媒体并用,到很好的效果。

3、在投影屏幕前面对学生讲课比站在计算机前讲课效果好

良好的教态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讲台是教师展示自己的一个很好的舞台。教师讲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表演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应该同时关注同一个媒体。在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应该同看投影屏幕,手上可以拿一根教棒,即教师站在投影屏幕前面对学生讲课。

讲课时我们要注意肢体语言的运用。教师应该看着对学生,形成一种对视,用动作和手势帮助他们理解,并留意他们的反应,以便确定他们是否听懂。这样讲课会更贴近学生,让他们觉得更亲切。这里要注意:教师要不断变换所关注的对象,观察不同人的反应,这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也能惊醒一些已经走神的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教师在讲课时使用了无线话筒,这时无线话筒应该距离嘴10-15cm,最好夹在胸前的衣服上,因为这种话筒就是这样设计的。有些教师喜欢将话筒拿在手上讲课,这时会出现声音过大,会让学生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干扰其他教室的教学。另外,将话筒拿在手上也不方便做手势,无形之中就少了一只手。

如果教师把所要讲的课堂内容的提纲展现在大屏幕上,然后坐或站在计算机前开始上课,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这种“在会议上作报告”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教师一直坐或站在操作台前,眼不离电脑,同学既看不到老师在讲授中所扮演的角色,又看不到板书,这种课堂效果也可想而知。正像同学反映的“有些老师只不过是将书本的内容照抄在电脑上,对于他们来说,照着幻灯宣读比照着书本更方便”。

4、在课堂上适当提问比只讲不问效果好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是灵魂的对视”,机器无论如何不能代替人,多媒体只能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在课堂上适当提问,一可以控制讲课速度,二可以使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三可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四可以惊醒已经走神的同学。

因此在一节课中,课件放映时间、速度、方式、教师的讲解、板书要与学生视觉、听觉、思考进行恰到好处的衔接,不能违背学生认知生理规律。实质就是要解决多媒体课堂中的师生有机互动问题。

5、幻灯片切换时适当停顿比不停顿效果好

在利用多媒体时,要做到两统一:一是语言表达与操作相统一;二是讲解内容与图像显示相统一。

多媒体引入课堂后,学生的主体性变得更为突出,但不可由此而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多媒体课件呈现信息的速度快,教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的速度,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合拍。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善于控制教学节奏。何时使用多媒体,使用多长时间,何处该精讲细练,教师都应该准确把握,避免课堂教学节奏过快,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教学。

6、课件与板书的结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

多媒体教学确切地讲应该叫多媒体辅助教学,虽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切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盲目、随意,甚至本末倒置。

如何上好一堂初中地理课 篇3

【关键词】联系生活 精心备课 利用地图 综合评价

对初中生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负担”的“副科。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在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计算实地距离、判断方位和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差等实用技能。因此,在新形势下,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地理学科摆在应有的地位,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下,上好地理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教学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课要加强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觉得学到的不是干巴巴的“死知识”。这些知识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有重要的应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去西双版纳旅游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份从学校出发到西双版纳的最佳旅游陆上交通线。看谁设计的路线花费最低,观察景点最多,内容最丰富。认识学习那里的热带雨林景观、热带动物,观察民风,了解民俗和特有的建筑风格等。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密切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机智、可亲可敬的教态等,都能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精心备课,认真分析教材。

作为地理教师,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多用身边鲜活生动的材料因势利导,灵活恰当地根据教学反应与参与的状况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争取让地理课堂活泼有序,这就要求我们对地理教材和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理解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确定教学重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对于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什么,学生应该得到什么,作到心中有数。改革后的教材内容同以前相比,虽然内容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但这并不说明教师的课好上了,如果不投入地去挖掘,就觉得一节课内容太少,没什么可讲的,也没什么可学的。这样的课就需要教师精心地去准备,不但要备教材内容,还要备自己、备学生,通过反复钻研、感悟,去挖掘教材潜在的东西,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最大限度的向学生展现知识。

三、要充分利用好地图,建立地域空间思维能力。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圖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它能把所有知识都串连起来,让学生形成空间思维能力。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导致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现象。目前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域空间思维能力有关。在用好地图的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地域空间想象能力。如讲中国的疆域时,先利用多媒体三维空间,定位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让学生利用手中地图册,读出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再让学生地图册读出陆上相邻的国家和隔海向望的国家,并勾画出中国的国界线。

四、合理的评价。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教学学习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评价方法。地理学习评价试题的特点应是:框架性,即公民必备的大的地理知识,如我国的地理位置、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之最”等;地图性,即所有的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图完成(包括为数不少的地名填图);开放性,如冬季从哈尔滨去云南、桂林等地旅游的情境题中,有地理位置、距离、乘车路线、气温变化、民俗民风等知识点。这样的学习评价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

如何上好新编高中地理课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新编高中地理课,学生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以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适当、教学基本功好等作为评价地理课堂教学的标准, 主要看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入、如何过渡、如何掀起高潮、如何画龙点睛做小结。这种评价理念关注的是教师能否酣畅淋漓地表演完自己预设的“课本剧”, 关注的是以师为本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毫无疑问, 这不符合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诸多先进教育理念。新编高中地理课应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学。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来自教师的调动, 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励起学生的干劲,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处于“我要学”的最佳学习状态。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探索者、学习者, 要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见解与困惑。教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 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 鼓励学生创新;要允许学生出错, 学会延迟判断, 让学生学会自己在错误中改正, 在跌到处爬起来。课程改革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要有“课本就是一个范例, 大千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的意识, 创造性地将个人及学生的经验、文本知识、师生互动成果等进行有机的融合, 实现科学性、艺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优化课堂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彻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把学生当做和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只有尊重学生, 信任和关心学生, 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才能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自然, 要富有感染力, 教师要用灿烂的微笑为学生送去阳光、雨露, 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迁移, 使之“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在这样的氛围下, 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学习, 才敢大们一个空间去创造, 给他们一个舞台去表演;让他们动脑去思考, 用眼睛去观察, 用耳朵去聆听, 用自己的嘴去描述, 用自己的手去操作。

三、创设情境, 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 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 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积极参与, 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求。学生学得专心、投入, 学习效果自然极佳。教师作为好课的幕后策划者、师生平等关系中的首席, 其主要任务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触景生情, 有一种探究新知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动, 处于“愤悱”的状态。教师可以用鲜活的问题导入, 模拟前人的探究, 让学生大胆尝试去复现科学的发现之旅;也可以设计精彩的实验, 掀起学生求索的激情;或是提取生活中的事件, 引发学生的思考, 淡化教育痕迹。

四、注重学法指导, 让学生会学。

教师要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授学生以“渔”。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法, 才能自己去学习,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例如, 在教学中, 如果单靠教师的直观讲解、学生的机械记忆是无济于事的, 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自己去掌握知识, 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五、以学生为主, 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自主发展。

当前, 我们应着重关注课堂上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 即是否获得了知识与技能, 是否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怎样。

上好一节课以生为主, 其核心是将学生看做可被点燃的火炬, 是知识和方法的自我建构者, 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我塑造者。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未来发展去展开, 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去设计,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 使之主动参与,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一节好课, 不再是教师上演“教案剧”, 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真诚互动演绎生成的精彩华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课堂上, 师生间应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 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 新课改尚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 充满希望, 又任重道远, 必须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个人时间管理方式, 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 加强对日常工作的归纳、总结与反思。教师应想方设法, 尽最大努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 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 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贡献自身能量的空间,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 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是更要强化其主导作用, 教师导得适时、适度, 才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既不完全被学生所牵引, 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教师的教学更加自觉, 落实课改理念。

参考文献

如何上好中职《中国旅游地理》课 篇5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目的,是为了能够让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掌握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专业知识的增长,人文素养的养成,甚至影响其创业或从业能力。由陈锡畴、王雁主编的《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目的”的当前旅游职业教学改革的精神。那么,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本文对此作了初浅探讨。

1热爱职教,“文武”兼备

我们知道,随着我国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不论采取怎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都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能力培养,体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

⒈1教师要热爱中等职业教育

《中国旅游地理》的内容较多,它包括了自然和人文的许多学科知识,综合性强。若教师不热爱中职教育,就有可能不认真学习中职教育教学业务知识,不重视提高业务水平,这样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职教师是比较困难的。只有教师热爱中职教育事业,他才能严格要求自己,钻研教材和中职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⒈2教师要能“文”能“武”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又分为基础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能“文”,即有比较渊博的相关知识和教学业务能力;能“武”,即具备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能力。鉴于此,要上好中职《中国旅游地理》课,教师必须爱岗敬业,树立全心全意为中职教育服务的思想观念,立志成为合格的中职教师或“双师型”教师,应做到:第一,认真学习中职教育理论和业务知识,掌握中职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提高自已的教学能力;第二,以务实的作风搞好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教学;第三,善于与学生、企业沟通,了解学生需求及企业相关工种或岗位的知识技能,以便教学时联系实际;第四,积极借鉴他人成功经验,不断汲取科技新成果,以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2研究学生,掌握信息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者。所谓研究学生,掌握信息,就是要了解学生对教材预习、旅游见闻、活动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研究学生对旅游知识与技能的实际需求,进而确立应采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备课时要设计相应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现在的中职生,也许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弱,但是各有特长、爱好。课堂教学一定要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在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中传授知识和技能。只有深入学生中,教师才能掌握学生兴趣爱好、已有知识情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才能确定教学的方向,有的放矢、按需施教。了解学生的情况,可通过与个别学生交谈、向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学了解、与班干部座谈、印发“教学意见征求表”等途径进行。这样,教师不仅能把握比较准确的情况,对备好课、上好课都有第一手,有针对性的信息,而且按需施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养成认真学习、自觉探究的习惯。

3认真备课,精心设计

⒊1研究教材,掌握体系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区划,以及旅游信息与地图。教师上课前,第一,要认真学习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参考资料,切实理解、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熟悉教学目标要求;第二,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提高对教材的认识水平,高瞻远瞩。同时,要根据教材章节内容安排,分析出其特征,从而拟定循序渐进的教学秩序。

⒊2编写教案,精心设计

中职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中职教师面对的客体由学生、企业和文字教材三者组成,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特别是90后的许多学生由于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加上受家庭成员的溺爱,他们好逸恶劳,缺乏上进心或没有恒心,上课不专心听讲甚至玩手机。在他们看来,学习好坏无所谓。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要注意各环节时间的分配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熟悉了教材和掌握了学生学习信息之后,如何编写教案、如何组织教学或训练十分关键,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与培养目标保持统一;另一方面应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或训练重点、难点和教学秩序,设计动静搭配、答疑解惑的教学过程,力求做到让学生眼、耳、脑、口、手共同为学习服务。

4讲究方法,科学授训

方法即教学方法,包括理论知识、技能训练教学的方法。“授”即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活动。“训”即专业技能训练。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有知识、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既有旅游知识和相应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以满足他们终身学习的需要。

⒋1教学内容系统要具针对性 中职学生入学门槛低,文化基础和进取意识参差不齐,但是他们对旅游的见闻不一定少,比如有的学生随亲人有外出旅游过,有的学生耳闻目睹了家长所从事的旅游业工作,有的学生即使没有旅游的经历也从各种媒体途径对旅游有所了解,正所谓“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基于这些情况,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教学内容的多寡、深浅、粗细,都要面向全班学生,从大多数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入手,抓注重点,通过关键问题的分析来解决难点问题,深入浅出。知识的传授,既要做到系统,又要重点突出,特别要突出指导性和针对性。防止学生“吃不饱”、“吃不了”或“没吃好”的现象发生。必要时尚需个别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撷到想要的“果实”,让他们抱着希望来,捧着收获归。切忌照本宣科,围绕教本团团转。

在实践或技能训练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已知、已有经验或技能情况,按照训练要求,向学生说清技能特点和要领,训练步骤要严格、规范,教师要做好示范,或课前训练班组长作为示范的榜样。

⒋2教学方法恰当

⒋⒉1用探究式教学统领全程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

究式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的质疑、解惑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对分比析、找出结果,并根据自主学习、探究得出的结论开展交流。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寻求不同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探究中发展合作、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⒋⒉2教学方式方法要灵活

教学是一门艺术,讲台好比舞台。从某种角度上说,教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都会产生影响。特别是中职学生常常会有不良的表现,课堂上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思想开小差。不过记性好,好新好奇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内容、教育目标、学生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点燃他们好奇心理,引起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关注自然的,也应关注人文的,如讲述武夷山“九曲溪”时,可问“九曲溪沿岸有哪些景观?各景观有什么故事?”在教学方法上,不论是理论知识教学,还是专业技能训练,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薄弱环节,宜用讲授法;对于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宜先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后教师归纳的归纳法;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宜用问答法(提问其他学生)或个别指导法;对于教学复习、小结,则宜用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综合应用;区域旅游业发展各具优势条件及旅游特色,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例如,讲解福建境内的武夷山与鼓浪屿两个5A级景区时,就可以问“同样是5A级景区,武夷山与鼓浪屿景观各有什么特色?”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就近开展实地考察活动的调查、考察法,以及模拟导游训练。在教学手段上,可采用地理挂图、课文插图、多媒体技术、黑板略图。在教学形式上,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⒋3讲究语言艺术

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对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已被人们广泛关注。大量的实践证明,教学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有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记忆。

浅谈如何上好高中地理课 篇6

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由于它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双重性质,所以其学习既不同于理、化等理科课程,也与政史等文科课程迥异。从个人的地理教学学习经验出发,我就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成几个方面,希望能够对读者的地理学习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要让学习地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才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因此,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不少同学的父母会把地图压在学习桌的玻璃板底下,这一方法十分奏效。因此,为了培养兴趣,建议大家把世界地图与中国地图挂在自己经常看到的地方,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地图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潜移默化刻入我们脑中。

二、文理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区时计算、太阳高度角、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算得上文科中的物理,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应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多思索,多比较,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学习时要以书为主,重视教材。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会答题思路与答题逻辑。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评价优劣利弊,找到相应对策办法。

三、图文结合,图不离手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我学习时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多看地图,“图不离手”、“人在图在”(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并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在培养自己的地图技能时我首先注意的是图与图之间的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其次是图与文之间的转换: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不要凭空去记、去背,学会图文转换,学会图形与知识点搭桥。比如拿到一幅等高线图,能从图上等高线的递变规律中读出地形,坡度,进而了解该地发展农业的方向。另外培养地图技能还要特别注意经纬网定位,在训练中我常常要求自己能准确找出主要经纬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学会在地图上分析气候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进而了解农业生产与交通区位。经过这样的训练,将地图埋于心中,在地图上应对知识点,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而成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地图,脑中的知识就可以在地图上随意地舞蹈。

四、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解决高中地理问题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不忽视初中地理的知识的学习。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才能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同时,要想学习好这一学科,建议大家多接触一些课外知识,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与思路,达到高屋建瓴,居高临下的境界,获得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效果。我在平时学习时,经常会去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或者是上一些地理网站,通过这些,我了解了更多的地理背景、原理。书本知识由此得到深化、升华。在试题中引入新的知识背景时,往往就能够做到轻车熟路,进而迅速找到相应的知识点而不至于一头雾水紧张害怕。

五、做好看书与做题平衡

高考不仅考查考生上述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阶段保持清醒头脑,在平时的训练中既保证做题适量,又要争取每道题做对,及时查漏补缺,向预定目标稳步前进。有的同学也做过很多的题,但是不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常犯一些相同的错误,题做得越多,犯同样错误的机会越多,虽然通过大量的练习,学习却没有多大的起色,这样就好似被题海所淹没。我们应该在题海中畅游,每一次训练题做完后,我都会认真总结对与错,并把不会的知识点在书上及时找到,一一凿实,以便做到“错过的题不再错,做过的题要会做”。我觉得在冲刺阶段加大作题量对我来说非常有用,概念也好,图形也好,通过一次次的训练总结,林林总总的知识点得到了强化。但更要注意在做题与看书二者之间找到平衡,二者决不可有所偏废。

六、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

新课程下如何上好一节高中地理课 篇7

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是教师能在三尺讲台“立住脚”“站稳脚”“站好脚”的前提。

二、教师要透彻理解教材, 教学设计从实际出发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一个重要的争论话题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这是给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一个选择。如何用教材教?我在高二文科班的《地图三要素》这节课堂教学中, 用简单的情景设置, 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体现。

【案例描述】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量过学校操场的长和宽吗?

学生:没有。

教师:那么咱们画一个吧。已知学校操场长400米、宽200米, 请用1∶1000和1∶10000两个比例尺画两幅地图。分几步?

学生甲:分两步, 首先计算边长, 然后用直尺画图。

教师:非常好, 现在就请同学们画两张地图。

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 找不一样的结论展示。

【教程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

学生展示:学生甲和学生乙。学生甲:分别为长4cm, 宽2cm;长0.4cm, 宽0.2cm。学生乙:分别为长0.4m, 宽0.2m, 结果黑板画不下;长0.04cm, 宽0.02cm。

学生乙:老师, 这黑板不够。

教师: (微笑) 就画到这儿吧, 你把计算过程写下来。

这时, 教师指导学生画图, 做以下思考探究。

(1) 纠正错误, 并分析原因。乙同学错了, 错在计算边长。

(2) 计算正确的边长。200米×1:1000=20000厘米×1∶1000。

(3) 乙同学为什么画不下来?对比例尺单位没有统一起来。

(4) 两个比例尺什么关系?甲比例尺是乙比例尺的3倍。

(5) 两个比例尺画出的地图边长什么关系?甲的边长是乙的边长的10倍。

(6) 两张地图用不同比例尺画出, 其面积什么关系?甲的面积是乙的面积的100倍。学生思考回答。 (以上师生共同完成) 。

(7) 比例尺大小和缩放的关系如何?与地图详略关系如何?比例尺越大, 表示的内容越详细;反之越简略。

(8) 如果同样图幅的地图呢?……

【教程二】地图三要素——方向

教师问:在操场的右上方, 建立一个跳远沙坑, 怎么画?

学生:没法画。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可以画四个。

教师:怎么样才只能画一个呢?

学生:规定方向。

教师总结地图三种方向。

【教程三】地图三要素——图例和注记 (略)

【教程四】课堂练习 (略)

【教师反思】本节课想让学生通过计算、画图和教师的引导探究, 发现地图的基本原理, 如何把平面地理事物绘制在一张地图上。就知识和能力目标, 所选取的教学方法很多, 而就绘制地图的过程与方法和兴趣培养, 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式。

我的想法是:通过“典型案例”设计的教学流程, 引导学生理解地图三要素;不直接给出结论, 先质疑, 后结论, 轻结论, 重过程。预设的知识生成和课堂生成的知识吻合。

《地图三要素》是文科地理的基础, 也是工具。是地理的开篇。通过这节课, 基本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学生积极参与。

三、教师要重视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是素质教育的“牛鼻子”。课堂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激活学生的思维, 改变学生学习状态, 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让学生会学、学会在课堂上享受到生命自由奔放成长的快乐。我们教师就应该学会让课堂成为一个“动”的课堂,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我在上《地图三要素》这节课过程中, 我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他们或站立, 或俯身, 或书写, 或讨论, 场面激烈, 每一个孩子都积极投入, 那份学习的热情和自信感染了我。

四、教师要营造“亮点”, 让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课堂教学要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不失时机地精心制造教学的亮点, 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以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积极状态。课堂亮点的出现使学生受到良性的强烈的刺激, 使课堂教学的境界得到升华。亮点可以是事先设计的, 最精彩的往往是课堂随机生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至少要设计一个高潮, 最好高潮迭起。当然, 这是教学中的最高深境界。

五、教师要充满激情

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做教师的不能没有表情, 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一个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 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公开课上教师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必能感染学生, 调动教学气氛, 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振, 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如何上好初中地理课 篇8

关键词:中国地形,复习课,合作,探究

一、教材分析

中国的地形一讲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由于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体系之一,而且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讲放在了讲述中国地理各讲之首,成为学习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这一讲知识内容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地理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并且与世界地理的相关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学会认识中国地形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求其在认识中国地形特点的过程中,熟练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使之更加具体和深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我国地势的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2)能力目标:1掌握我国地形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影响;2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悟到祖国的地大物博,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觉性。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势地形特点、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

2、教学难点:

中国地形、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兴趣引导,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PPT课件、教材,地图册、学案。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唤起兴趣

【情境导入】你喜欢旅游吗?演示自然风光与人们“游山玩水”的图片。

【设计意图】抓住当下旅游风尚浓厚,大多数学生热爱旅游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热情。

【情境创设1】你知道这些地方吗?———请您欣赏“国内七日游”。

演示我国主要地形单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景观图片及简介。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兴趣观看图片的同时,初步了解各地形单元的基本特点,切入主题。

【情境创设2】欣赏完我国的主要地形单元,俗话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下面咱们再带大家“游游山去”。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师过渡]演示我国主要山脉的景观图片及位置演示动画。

探究一:画位置,记分布

你能把这些漂亮的山脉在空白图上标示出来吗?看完图片,要求学生在学案空白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不同走向的山脉。

探究二:看图表,析特点

问题1:学生读图,指出我国有哪些地形类型?(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各类型均有。)

问题2:学生读“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指出哪种地形最多,哪种最少?说明什么问题?(山地最多,丘陵最少,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小结]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地形种类齐全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

[合作探究———生生互动]

问题1: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地势特点对气候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结合我国降水和气温分布图以及东亚季风图进行分析,主要从冬夏两季来说)

问题2: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问题3: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两方面分析)

[小结]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地势决定河流流向,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设计意图] 使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学会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深刻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思维提升,总结反思

【思维扩散】想一想,如果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情况又将如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方法对新知识进行分析运用,学会举一反三。

如何上好初中语文复习课 篇9

一、有效提高复习效率的前提是优化设计和组织

复习课的设计应以唤起记忆、巩固消化为中心, 以打牢基础、强化能力为目的, 以精讲巧练、讲练结合为原则, 具体组织复习时, 可参照“四步”进行。首先是“遍”步, 即老师精讲。老师在认真钻研教材, 归类好知识点、能力点和德育点的前提下, 准确地、概括地、简洁地对将要复习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解剖, 拟成具有启发性的综合思考题, 板书给学生, 以形成知识的骨架和思维的阶梯, 发挥“导”的作用。其次是“反自”步, 即让学生读书。老师的巧妙启迪和引导是为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服务的, 这里的读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书, 而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 (思考题) , 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 边读边思考, 把书读懂, 唤起记忆。反复咀嚼知识, 以解决问题, 则知识梳理、唤起记忆的初步目的就达到了。再次是“消化”步, 即让学生练习。唤起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远远不够, 还必须巩固消化, 使基础更牢固扎实, 使能力得到强化, 以形成语文素质, 这才是语文复习的全部目的。要真正达到目的, 就必须进行一定量的练习,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最后是“反馈”步, 即多种形式的检查和矫正。老师既不搞“一言堂”, 又不“散放鸭子”, 在引导上下工夫,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四管齐下, 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充分提高。

二、明考纲, 看教材, 重基础, 全反馈

学生要全面把握知识, 内化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总复习必须全面系统, 做出全面反馈。复习时, 我们必须先钻研教学大纲和考纲, 明确考题方向, 按照考试大纲, 深入钻研教材, 发掘课文中蕴含的训练因素, 使复习“牵一发而动全身”, 以阅读为核心, 融“双基”为一体。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册教材, 在期末总复习之前, 把全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按照拼音、字、词、句等不同内容进行分类, 把课文中的练习题分类列出来, 再把阅读思考题、作文训练等分门别类地列出来。这样,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册内容, 复习就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其次是教师要采取恰当的复习形式, 有些内容可以整册教材为整体复习, 如生字、多音字、诵读课文等部分的基础知识及作文训练等。有些内容可以单元整体复习, 如阅读能力的训练等。不管采取哪种形式, 都要着眼于各类知识的整体, 使之系统化、综合化。把握好整个教材的结构体系, 明确每一个知识点, 注意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系统的基础知识, 优化知识结构,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加以思考、探讨、分析, 最后进行归纳, 并且灵活运用。复习应该明确考纲要求, 有的放矢, 深入理解教材, 抓好基础, 全面反馈, 使学生再提高、再发现。

三、以竞赛的方式让复习充满“新鲜感”

学习竞赛对激发学习动机、鼓舞斗志、克服困难具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 竞赛被看做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上语文复习课, 如同把吃过的馍再嚼一遍, 索然无味, 学生完全没有当初学课文时的新鲜感和成就感, 所以笔者根据初中学生好胜的心理, 试着采用竞赛的方式复习中学语文的现代文部分,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上复习课前, 布置学生回家复习以前讲过的知识点, 并给小组长安排监督检查的任务。复习课上, 笔者先按照座位顺序把学生分成四组, 然后给每组一定的积分, 根据知识点、难点的不同, 分别以个人必答、小组必答、抢答等形式为每组复习。这样一堂课下来, 学生复习热情高涨, 兴趣浓厚。因为有积分的激励, 各小组谁也不甘落后, 每个学生回家后都认真复习, 生怕自己给本小组“拖后腿”, 对于那些平时贪玩的学生, 小组长和组里其他同学共同监督, 让他们养成自觉复习的习惯;对于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组长和组里其他同学则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 不仅帮助别人解决难题, 产生成就感, 还巩固自己的知识, 形成共同进步、团结向上的局面。

四、将知识结构内化, 发挥课堂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进行 全面反馈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复习课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言堂”的状况, 把更多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实施开放式教学, 即让学生自主选择复习内容和形式, 自己总结复习方法。教师的任务在于“宏观调控”, 把握复习方向和进度, 给予适时的引导和点拨等, 引导学生把精力集中在未掌握的知识部分, 缺什么练什么, 集中强化训练, 切实增强复习效果。

五、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合作探究”精神不仅要在新课中体现 , 更应该在复习课中得到体现。学生不能只是学习的个体, 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团队作用、合作精神。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 题, 相互合作地解决问题, 才算很好地掌握了知识。我们在评价过程中不应只看成绩, 还应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复习古文时, 让学生寻找问题, 并相互提问, 提的问题可以是自己能解答的, 也可以是自己不知道的。学生自己能解答的, 当堂解答, 对自己不知道的答案, 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如果都不会, 教师可以帮助解答。如复习《论语十则》一课时, 有同学就提出疑问了:“温故而知新”中的“知”,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中的“知”和“是知也”中的“知”, 各有什么不同意思?这个问题提得比较好, 把同字不同意思的字放在一起加以区别, 不仅记住这个字在这一句中的意思, 还记住在其他句中的意思。这是我们教古文时常常会遇到的问题, 尤其时间一长, 学生特别容易混淆, 而用这种复习方式, 则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区别开来。

如何上好初中化学习题课 篇10

1.习题要精选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使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必须控制习题数量,为学生精选习题。所选习题应该既要全面,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又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能体现科学方法和观念的渗透及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习题类型力求多样化, 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开放性习题与探究性习题。这样可以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增强知识的概括性,防止思维的僵化或知识的固定化,进而增强解题方法的适应性,扩大迁移范围。同时,习题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习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追求习题的偏、难、怪,而要使之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潜在发展水平, 保证不同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活跃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习题教学具有针对性,必须对习题进行二次选择即从学生做过的习题中精选教学内容。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是选择内容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批阅学生做过的习题是一种重要方法,从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哪些习题不会做,哪些习题出现了错误,错在何处,等等。有时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和想法是导致学生出错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上课之前针对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解题思路,或许能够找到学生解题出错的真正原因,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展开习题教学奠定基础。另外,有些习题即使是少数学生出错,但如果具有挖掘拓展价值,对其他学生有启发,则也要作为习题教学的主要内容。

2.有效地讲解习题

精心选择了好的习题,还只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利用习题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更是需要教师用心思考的问题。高明的教师常常利用习题教学巩固和检查学生所学知识, 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出发,教育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评价、会质疑、会反思。

讲解习题之前首先要非常熟悉试题的重、难点所在,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搞清知识点,扩大知识面,形成知识链。做到心中有数,讲解时才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重点不要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 不要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简单训练, 而应放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和知识的整体联系上,放在总结归纳解题规律、寻找解题突破口上。

无论用什么方法,讲解习题一定要让学生有思辨、质疑的时间,某些实验题应该让学生动手探究,从而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会科学的方法。对学生习题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教师要重点讲解,帮助学生分析原因,矫正学生在审题、理解、推理等方面的失误,培养他们规范作答的好习惯,而那些绝大多数学生都会的题目, 完全可以不讲, 留待课后个别答疑。从而节约大量学习时间,既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又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良好效果。

3.注重习题的导向性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

教师给学生的习题一定要重视基础,要以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学会分析简单化学现象,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常识为出发点,而不是以为难学生为目的、以会出难题为光荣。习题要面向全体,不出偏题、难题、怪题,不出模棱两可、争论较大的边缘题。

4.科 学评价 ,激发内部动机 ,提高化学习题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这是新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传统的评价观重结果轻过程,评价的目的是甄别和选拔,习题的正确率高低成了判断学生优劣的量尺,这种评价要么扼杀了学生兴趣,要么只能激发学习的外部动力。建构主义倡导目标自由的评价模式, 这样就避免由某一特定目的产生的偏见。在对学生习题完成情况评价时,要注意对建构知识和思维方法的评价,即多采用形成性评价,少终结性评价,注重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使评价起到激发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

5.当堂练习 ,及时讲评

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和训练的时间不够, 要尽可能挤出课堂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和训练。学生做题后,思维和心理都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倘能及时讲评,就能取得最佳效果。讲评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及时得到信息反馈,讲评不及时,就失去了讲评的意义。所以,课堂上要给学生时间做题。

6.让 学生质疑

讲解习题一定要让学生有思辨、质疑的时间,某些实验题应该让学生动手探究, 从而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会科学的方法。对学生习题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教师要重点讲解,帮助学生分析原因,矫正学生在审题、理解、推理等方面的失误,培养他们规范作答的好习惯,而那些绝人多数学生都会的题目,完全可以不讲,留待课后个别答疑。从而节约大量学习时间,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良好效果。

7.习 题课的设想

要给学生出示每个题目的正确答案; 给学生讲解清楚每个习题命题意图;知识的再现;知识的纵横联系;错误率较高题的错因分析和应对策略;此类习题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提示强调常见“陷阱”;如何挖掘隐含条件;题中渗透的学科思想和方法;规范的解答步骤和书写格式;习题课上教师要注意帮学生“究错”。

8.习题要注重对思维过程的考查

这类习题的特点是,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层递式的设问等方式,考查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学生答题的过程就好像是其思维轨迹进行探究的过程。

例:多数食品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变潮湿,并吸收空气中的氧气而腐败。生产上多在食品中放入一小包Ca O粉末,可使食品保持干燥;现已研究成功在食品中放入一小包铁粉(包裹在多孔泡沫塑料中),铁粉吸收水分和氧气,变为铁锈。用铁粉代替氧化钙粉末的优点是__

上一篇:文化素养与文化责任下一篇: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