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文化素养论文

2022-04-17

音乐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关于学科价值的表述中,增加了“提高文化素养”,这种把音乐教育定位在一种文化层面上,归属于基本素养方面的教育,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使中小学音乐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而且有益于澄清中小学音乐教育是“技术教育”、“专业教育”等模糊认识,有益于改变受专业院校训练体系影响,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学观念和体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声乐教学文化素养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声乐教学文化素养论文 篇1:

论如何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

摘要:声乐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为现代的文艺发展明确了方向。现如今,声乐艺术的表现力、生动性非常强,并在形式上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将原本的戏曲、说唱、民歌作为基础,融入了一些美声、西欧唱法等,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的实际开展当中,也应更好地展现学科价值,实现文化素养的提升。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对文化素养的提升对策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 文化素养 提升

我国的民族声乐不仅历史悠久,表现力、生动性也非常强,在新时期依旧有着非常高的文化价值,是提升文化素养的一个良好路径。因此,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在民族声乐教学的实际开展当中,也应该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因素等进行挖掘,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素养的提升,为民族声乐的发展、传承助力。

一、增添民族素材,提升文化素养

在学习、了解、渗透文化的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是发挥教师本身的作用,让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形成更好地感知,使得学生受触动、被感染于民族音乐。[1]因此,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本内容的讲解上,而应该在其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化素材、民族素材等,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及理想中的文化渗透效果得到提升。

在当前学校的课程设置当中,其所包含的内容、种类非常多,如戏曲、说唱、民歌等,这些内容的设置虽然偏向于理论,但是能使学生对民族声乐形成认知、感知,使学生对其形成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当前,声乐教学对于课程考核方面缺乏重视,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探索,保障教学的持续性,使得声乐教学能与学生如影随形,使得学生对音乐的价值、魅力更好地进行感知。

二、确立审美标准,提升文化素养

在当前,国外的一些音乐艺术形式、民族艺术形式也是非常著名的,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相比较,在审美这一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在民族声乐教学的开展当中,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也应该在前者的基础上明确审美标准,建立正确的审美价值和观念,使得学生的文化潜能得到激发,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首先,对于个体上的主观情感一定要加以尊重和重视。在民族声乐教学的实际开展当中,不仅要完成说唱技巧、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也要借助现代技术,来为学生呈现当时的创作背景等,使得学生对歌曲内涵进行更好的感知,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情感的倾诉。其次,在审美标准的确立上,应该始终秉持着“字正腔圆”的标准,遵循相应的发声、发音特点等,在歌词的使用上做到清晰、准确,但也要将个性特征展现出来。在此模式下,使得学生实现审美构建,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

三、加强技法教学,提升文化素养

民族音乐在持续的发展当中,衍生出来的种类是比较繁多的,特别是戏曲当中的演唱技法,是民族声乐在持续发展当中非常关键的理论基础。[2]近几年来,传统音乐体系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技法方面得到了延伸、创新,虽然受到了一些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依旧能体现出民族音乐的精髓。

在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抓住教学在文化素养提升上的优势,做到技法和理论相结合,不断地进行关联建设,使得学生得到更好的触动。在这其中,对于一些西方文化,也应该进行相应的研究,找寻到文化当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得学生对音乐文化形成更加深刻地了解,这对学生本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四、拓展教学方式,提升文化素养

在民族声乐教学的实际开展当中,为了实现文化素养的提升,也应对教学方式进行积极拓展,使得文化素养得到最大化的提高。[3]

例如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采风。所谓的采风就是对一些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探究,使得学生在实践当中找寻到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又如在民族歌剧的创作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秉持着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自行进行民族歌剧的创作、表演等,使得学生在其中学到更多经验,使得学生本身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時代的不断发展当中,音乐文化的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音乐能将时代面貌更好地展现出来,起到精神引领、价值导向的作用,这是非常重要、关键的。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当中,身为一个教育者,一定要承担起自己的职责,不断地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实现自身、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实现民族声乐的传承、发展,为音乐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王莹莹.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方法与课程创新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

[2]冯冰.论如何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

[3]伍莉,刘慧.民族声乐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

(作者简介:刘国平,男,本科,邵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及音乐教育)(责任编辑 刘冬杨)

作者:刘国平

声乐教学文化素养论文 篇2:

音乐教育的新使命

音乐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关于学科价值的表述中,增加了“提高文化素养”,这种把音乐教育定位在一种文化层面上,归属于基本素养方面的教育,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使中小学音乐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而且有益于澄清中小学音乐教育是“技术教育”、“专业教育”等模糊认识,有益于改变受专业院校训练体系影响,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学观念和体系。可以说,如何认识、发掘音乐教材中以及现实音乐生活的文化底蕴,指导学生在对中外优秀歌曲、乐曲的感悟、积累、演唱、演奏、欣赏中丰富文化底蕴,扩大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是当前音乐教育和教改的新观念、新使命。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张岱年、方克立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下的定义是:“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英国学者泰勒也曾经指出,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综合体”。由此可见,反映人类个体与群体不断提高和完善的成果便是文化。

关于文化是什么,北京师范大学许嘉璐在《语言与文化》(2000年10月17日《中国教育报》)一文也曾指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根据文化自身的本质属性,可以分为三类:1. 物质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等(即以物质形式显现的文化,是物质层面文化的主要部分,是经济基础和思想观念在人民生活中的直接反映);2. 社会文化,包括艺术、民俗、宗教、制度、法律等;3. 哲学文化,包括社会和生活观念、审美观念。同时指出文化的这三个层次间是互相交叉、渗透的,有时同体共存。

参照音乐的特点,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其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也可以归纳分类为如下三种层面:l. 以乐器、乐音等物质外显形式为载体的物质文化;2.以知识、技巧、技能等为表现手段,并凭借乐器、形体、声音等物质载体而显现的声乐、器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之类(包括具有各种民族特色的民乐及舞蹈等)的社会文化;3.以艺术形象、情感等为载体的、蕴含于艺术形式中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哲学文化。这三种文化层次之间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同体共存,共同构成了音乐这种特殊形态的文化实体。

那么,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文化意识,扩大文化视野,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成为一个有文化品位的“文化人”呢?

创设音乐文化氛围,在熏陶中提高文化修养

美国学者门肯指出:“文化本身既不是教育也不是立法,它是一种氛围和传承。”可见,文化氛围对文化修养的提高有多重要。那么,如何创设音乐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耳闻目染中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文化素养呢?

1. 渗透式。这是一种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文化熏陶的方式,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进行:(1)课余播放音乐,即选择一些合适的音乐作品在课间播放,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音乐文化的熏陶;(2)出版音乐墙报、板报、专栏,即组织学生搜集和出版有关音乐作品的创作小故事、音乐家的轶事、乐理知识、中外乐器简介、音乐活动信息的墙报等,让学生在搜集、出版、阅读中扩大音乐文化视野,接受音乐文化熏陶。

2. 歌咏式。这是一种群众性教歌学歌音乐文化活动,可以定期组织如每周(月)一歌、音乐周(月)等群众性歌咏活动。

3. 竞赛式。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可采用“竞赛”、“评奖”的方法,结合纪念日、节日、艺术节,定期定时在校内班内开展如歌咏比赛、器乐比赛、音乐文化知识竞赛等“音乐大奖赛”、“音乐擂台赛”,以求在赛中让学生接受音乐文化的熏陶。

4. 欣赏式。配合某项教育活动或节日活动,定期或分专题地推荐学生听赏电视、广播、音乐厅播放的如《“六一”晚会》、《音乐潮》、《旋转舞台》、《银河之星大擂台》等音乐节目,指导学生课余欣赏,在欣赏中接受音乐文化的熏陶。

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在实践中提高文化素养

音乐是一种意合性的特殊语言,呈现的是一种以音乐示意的文化形态。以声音为基础的音乐,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必须遵循音乐的学习规律,突出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突出音乐的情感性、愉悦性、渗透性,突出音乐的实践性、操作性,突出音乐的艺术性、思想性,突出音乐的文化性、人文性,引导学生在对音乐的感悟、体验、表达和积累中,学习文化知识,扩大文化视野,树立文化意识,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

l. 在音乐形象的感悟中增强文化意识。音乐的“意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不能靠条分缕析来掌握,而是要用心去感悟,要穿透音乐,领会音乐背后之形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文化意蕴。歌咏歌咏,这“咏”,就是涵咏,就是“悟”。“悟”不同于“理解”。心理学上“理解”的意思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理解”的本质就是逻辑思维。而“悟”,是意会式的直觉思维,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不循序渐进,严格推理,而是跳跃式的和整体式的。在悟的过程中,主体不能明确意识到它的行程,也因之不能用言语将该过程和得出的结论的原因清楚地表达出来。在悟的过程中,还经常用到形象思维,伴随着情感的体验。音乐教学要引导学生“悟”,就必须在反复地聆听、想像、歌咏、演奏的音乐实践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蕴,从而在音乐形象的感染与熏陶中激发学生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修养。比如教学《嘀哩嘀哩》,引导学生闭目聆听,并在脑海中勾画:青翠的山林,清澈的河水,红的花,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让那明朗、清澈、轻快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歌词,带领孩子进入一个如诗如画的想像世界,去感悟自然美、祖国美,让音乐所塑造的美丽如画的音乐形象载着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滋润着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这样,通过一篇篇音乐作品的学习,对文化的各个层面的感性认识就会像滚雪球似的。随着感性认识的丰富和感悟能力的提高,就能逐步形成强烈的文化意识,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修养。

2. 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中培养文化美感。音乐特具情感性,教师要注意把握、确立音乐教学的情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情感,以情感人,使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以美育人,培养审美情趣,让美的甘泉滋润学生的心灵。这样,在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和对音乐美感的感悟中,学生的文化美感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熏陶和培育。如唱《我们的田野》,体会到自然美;唱《社会主义好》,体会到社会美;唱《王二小》,体会到人格美;唱《生活是这样美好》,体会到生活美……培养文化美感,可以使人变得高尚,提高人的文化修养。

3. 在音乐意蕴的表达中领悟文化内涵。音乐的本质是主体(创作者、演唱者、演奏者以及欣赏者)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声音外化。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少些限制,多给自由,让学生通过歌表演、音乐游戏、音乐小品、舞蹈等形式,把自己对音乐意蕴的领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自主的音乐表达中畅通思路,放飞想像,激发创新意识和激活生命力,自然而然地领悟文化内涵,提高文化修养。比如在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和理解,自主设计舞蹈动作,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边歌边舞,把歌曲所表达的少年儿童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热爱的情绪,以及对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幸福感,通过自由自在的歌舞尽情抒发出来。这样,也就深化了对音乐文化内涵的领悟。

4. 在音乐采风的活动中扩大文化视野。无论是城市的正规乐团,乡下的鼓吹乐队,还是山村老伯手中的“二胡”,无不闪现着悠久而灿烂的民族文化的光芒。教师要注意沟通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联系,拓展音乐实践活动的时空,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音乐教育资源,组织课外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到民众中,到乐团中去采风,去寻找音乐,搜集民间乐器(如笙、唢呐等),学习民族音乐、舞蹈(如瑶族舞曲、舞蹈等),参加民间音乐活动等,让学生在音乐采风的活动中扩大文化视野,丰富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5. 在音乐知识的渗透中学习文化知识。音乐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教师应注意在音乐教学中适时适度地通过渗透的手段,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乐理知识、器乐知识,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特点、风格、时代背景(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和音乐家故事(如聂耳、冼星海的故事)等知识,丰富文化知识,扩大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6. 在音乐作品的积累中丰富文化底蕴。著名学者邓拓说过:“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教师注意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积累和背唱歌曲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背唱歌曲的方法,在大量的音乐实践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聆听、咏唱、欣赏,积累和背唱一定数量中外优秀歌曲,让学生既积累音乐,又积累文化,在文化底蕴的渐渐丰富中提高文化素养。

总之,文化是多元的,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的观念要解放一点,办法要多一点,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增长智慧,弘扬个性,完善人格,树立文化意识,扩大文化视野,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成为一个有文化品位的“文化人”。

作者:郑淑梅

声乐教学文化素养论文 篇3:

探究文化素养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摘要:声乐是一门音乐与文学紧密结合的艺术,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演唱者对于作品的理解以及对作品深刻内涵的把握,想要把声乐作品的内涵更好地演绎,必须重视文化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文化素养 声乐演唱 重要性

一、音乐与文化素养

音乐学习者如果没有综合的知识基础与良好的文化底蕴,单凭自身的音乐天赋是很难在音乐道路上走得长远的。文化素养不仅能够影响到音乐学习者对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还会影响学习者对专业技能技法的理解与把握。另外,任何一种音乐形式,想要完美的诠释,都需要音乐学习者对其做好充分的理解与分析,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帮助音乐学习者充分理解作品的音乐思想,准确地把握艺术内涵,完美地展现音乐形象。

无论哪一个行业,拼到最后几乎都是在进行文化的比拼,音乐更是如此。丰富的文化素养不仅可以使音乐学习者对专业技能、理论有更加深层、全面的理解与认识,还能够开阔学习者的文化视野,从不同角度带领音乐学习者多方位的了解文化与艺术。想要成为音乐行业的领军人物,能够在音乐领域立足并得到良好发展,就必须重视个人文化素养的提高。

很多有成就的音乐家、艺术家都十分注重文化与专业的融合,傅聪即是其中之一。这位有着精湛技术水平、严谨音乐态度、丰富文化底蕴的钢琴艺术家,用其对钢琴艺术精准的把握,向世人展现了音乐学习中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二、文化素养在声乐学习中的表现

(一)作品学习方面

由于每个人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阅历都有所不同,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创作风格。在学习声乐作品前,演唱者首先要对作者的生活背景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再去探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及风格,如果演唱者文化视野不宽泛,势必会对深入研究时的全面性与准确性产生影响。

以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为例。很多声乐初学者在拿到这首作品时,可能很少能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仅仅对字面的意思有个大致了解就开始进行演唱。很多人将这首作品看作是一首爱情诗作,但细究作品的创作背景,我们还可将歌词中的“她”理解为“祖国”,将这首歌曲理解为一首抒发作者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之情的作品。

另外,在学习中国作品,特别是古诗词作品时,文化素养高低也有着明显体现。要唱精、唱准,一定要研究中国文字及诗词文化。比如在演唱汉乐府民歌《长相知》中,“长命无绝衰”的“衰”字,很多人在演唱时把这个字唱为“shuai”,天津音乐学院赵振岭教授曾专门针对这些古汉字做研究,他曾经在讲座中提到,“衰”这个字在这个地方应读“cui”,描写的是古代丈夫去世,皇上去世,妻子、臣子披麻戴孝,而读成“shuai”则完全变了意思。还有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的“乐”应读“yue”而非“le”,这都与我国古汉语知识息息相关。

(二)作品理解方面

文化素养还体现在演唱者对于文学作品的积累与理解。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中,有一位风流灵巧、口齿伶俐丫头——晴雯,在1987版影视作品《红楼梦》中,将曹雪芹给“晴雯”的判词配上了简洁活泼、轻盈柔美的音乐,如果演唱者不深入了解《红楼梦》的故事脉络、人物关系,不了解《晴雯歌》创作背景及判词表现的“晴雯”这一人物的性格命运,很有可能只是唱出旋律的轻巧活泼,而无法在演唱中将作品内涵准确表现出来。

另外,在演唱西方歌剧作品时,文化素养对角色人物的把握与演唱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著名的歌剧作曲家都有着自己的创作风格,比如普契尼的线条、莫扎特的规整、威尔第的辉煌等,拿到声乐作品不仅要看是哪个作曲家的作品,应该用怎样的声音去演绎,还要注重对角色的理解。比如《你们可知道》(Voi che sapete),这首咏叹调很多声乐初学者特别是艺考同学应该都欣赏过,这是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中,情窦初开的大男孩“凯鲁比诺”所唱,作品旋律简单流畅,但几乎每一句都有人物情绪的变化,如果在学习作品时不理解歌剧故事的时代背景,不了解莫扎特的创作风格,不能准确揣摩剧情和角色的人物性格,就很难把握这首作品的演唱情绪及层次。

(三)演唱风格把握方面

在演唱者對作品演唱风格的把握上,也凸显着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从中国民歌的演唱中来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和地区的音乐风格都各有特色,如果演唱者在学习作品时,不能深刻了解某一民族的音乐风格、语言特点,很难唱出作品的韵味。

再以艺术歌曲的演绎为例,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与歌剧咏叹调有所不同,特别是德奥艺术歌曲,演唱时一方面要注意它创作的民族性,另外还要注意词与乐的结合及伴奏与人声的结合。比如舒伯特的《小夜曲》,在歌词方面,文化素养体现在对诗歌的理解上,《小夜曲》歌词采用了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作,主要是赞颂爱情;旋律方面,文化素养主要体现在对作品曲式结构的分析能力上,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创作上采用了西洋大小调的交替运用,严格利用统一的和声织体进行作品创作等。对作品有了综合把握,才知道如何完美诠释歌曲的情感。

三、怎样提高演唱者的文化素养

声乐是一门音乐与文学紧密结合的艺术,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演唱者对于作品的理解以及对作品深刻内涵的把握,想要把声乐作品的内涵更好地演绎,就必须要重视文化素养的提高。目前,音乐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也逐步认识到在音乐素质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文化素养的重要作用。文化素养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读,多看,拓宽视野

演唱者首先应努力创设文化氛围,从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广泛阅读各种优秀文学作品、专业理论书籍,在音乐学习中渗透文化知识,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拓宽专业视野,是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观摩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在比赛中增强对文化与艺术的融合能力,也有利于演唱者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声乐艺术与其他音乐艺术略有不同,由于人声通过电子设备、影像资料等无法达到完全的还原,现场的声音魅力在视频与音频中是无法准确体会的,所以如果有机会,声乐学习者要多到现场观摩优秀的音乐会、歌剧演出、专业声乐赛事等。

(二)注重语言的学习

错误的咬字习惯对声乐演唱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很多专业院校对主修声乐演唱的学生开设《正音》《台词》或类似歌唱语言学习的课程,通过台词演说、语言组织能力锻炼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注重语言的学习,可以使演唱者对声音、咬字有更准确的把握,从而有利于作品的演唱。

在民族声乐学习中,老师不断在强调学生注意“五声”“十三辙”,强调对“字头”“字腹”“字尾”的把握,如果不注重咬字归韵,很难唱出作品的韵味。

对于中国的声乐学习者来说,在演唱外文歌曲时,也要注意外文的发音特点。以意大利语语音为例,意大利语并不是简单的元音、辅音拼读,它有着自己的发音规则与特点。比如每一个元音都不能弱化、辅音发声有清浊辅音之分、字母“c”在哪个元音前发舌根音、字母组合“gl”在哪个元音前发颚音等,如果不注意发音规则,发音可能就会不准确。另外,在演唱外国声乐作品时,最好能够将每个单词字对字翻译,找到每句歌词的主语、动词、语气重音,能够使歌唱语言更加准确。

(三)注重姊妹艺术的学习

音乐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门类,想要全面掌握学科知识,必须注重对姊妹艺术的学习。想要在舞台上有完整的表现,演唱者也要注重对舞蹈、表演、朗诵等专业知识的涉猎。声乐是一门表演的艺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不仅仅是对声音的展现,几乎所有的音乐表演专业在培养方案中都会加入舞台表演、形体、台词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会帮助声乐演唱者在舞台上用更准确的肢体、神情、歌唱语言等辅助作品演唱,达到更佳的视听效果。

另外,绘画、曲艺与戏曲文化也值得演唱者去学习。比如中国画的写意与留白,正如演唱中的声音色彩变化,戏曲中的念白与韵腔,也值得声乐演唱者去学习与借鉴。

四、結语

无论是民歌、歌剧作品、艺术歌曲还是创作歌曲的演绎,想要唱出动人的作品,只注重声音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想要使演唱直击人心,必须从文化视阈下对声乐作品的深层内涵进行挖掘,因此,一首声乐作品演绎效果的好坏,与演唱者自身文化素养高低密不可分。希望通过本文的简单论述,可以使演唱者明白提高文化素养的意义及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傅敏.傅雷谈音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2]冉明.从艺术歌曲《孟姜女》谈声乐演唱的情感表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78-79.

[3]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张丽丽

上一篇:设计案例建筑结构论文下一篇:建筑作品建筑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