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

2024-05-14

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精选九篇)

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 篇1

现代社会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用什么样的文化模式对待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将直接影响着国家前进的步伐。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迫使很多企业向以“强文化”为导向的人性化创业实体转变,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1]。目前企业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 不仅重视技术和岗位的匹配程度, 更关心企业员工与企业文化的匹配, 即所招聘的人才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对待事物的态度等等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企业招聘的人才大多是直接来自学校的毕业生, 因此,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至关重要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今, 很多学校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特别是江苏高职院校这些年如雨后春笋般地迅猛发展壮大起来, 然而滞后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逐渐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成为同类学校发展竞争的一个关键因素。如今五年制高职院校要立足, 要发展, 必须在校园文化上下工夫, 把先进的企业文化的精华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与时俱进, 方能达到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 达到我们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 主要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礼仪和文化网络等要素构成[2]。企业环境决定企业行为;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英雄人物作为一种鲜活的榜样以供企业员工效仿;文化仪式如各类表彰、沙龙等活动, 将企业发生的事情戏剧化和形象化, 生动宣传和体现企业的价值观;文化网络则是一种非正式的信息传播渠道, 可以充分反映员工的愿望和心态。国内大型企业如海尔、美的等等, 它们都拥有一套完整而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观, 海尔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核心就是创新, 海尔精神是敬业报国, 追求卓越。最能够体现海尔精神的两句话是:把别人视为绝对办不到的事办成了, 把别人认为非常简单的事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任何一个企业发展壮大都必须依托企业文化的力量, 以人为本, 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继初中教育后进行的专业技术教育, 培养的是面向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其人才具备的素质、技能都应与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相适应。对于企业而言, 就是需要学校培养的一线人才能够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所谓职业素养, 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 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 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 它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主要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3]。目前, 多数用人单位几乎都认为职业技能、专业知识是可以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培养和积累的, 但其余几方面的职业素养是思想教育问题, 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及其重要, 企业希望学校按照教育规律系统、严格地教育培养学生, 在学生踏入职场之前形成一定的职业素养。

二、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主要障碍及分析

由于培养目标的职业化, 五年制高职院校有着非常强的市场意识, 能够积极主动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行业, 大胆地向企业推销自己, 也积极尝试校企文化沟通的方式, 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

1. 工学交替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

五年制高职院校历来都非常重视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以江苏省无锡交通高职学校为例, 该校在机电、电气、数控、计算机技术应用、物流等专业均尝试了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模式,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拥有了丰富的经验, 为校企双方进一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对该校参加过工学交替的150名在校学生进行的企业文化与学生职业素养关系的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中主要问项的调研情况如图1所示, 图中数据充分说明了感受过企业文化氛围的学生对企业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 很多学生认为企业文化给自己带来工作的动力。我们也发现, 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 意识到了企业的规章制度等的执行力很强, 同时, 员工个人的职业素养对企业发展也非常重要。学生在企业的真实体验中可以直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增长了社会认知水平, 学会了团队合作, 学会了为人处事, 培养了服从意识, 甚至还有学生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了。

可见, 在工学交替这一校企合作过程中, 学生是第一受益者, 在短短2个月左右的“职业人”体验中, 学生在职业素养认识上有了质的变化。

2. 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分析。

在对工学交替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 我们向30家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其中:有19家认为学生入职前的职业技能掌握程度为“较强”, 5家选“强”;有15家认为学生的敬业精神“较强”, 3家选项为“较低”;有10家认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职业道德及遵守规章制度方面“较强”;仅4家认为学生创新精神需要学校培养。由此,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 用人单位对该校学生的职业技能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同时也看出企业很看重员工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诚信肯吃苦的品质以及服从意识, 也希望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培养学校的文件检索能力、撰写报告的能力等, 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因此, 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可见一斑。

3. 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主要障碍及分析。

五年制高职学校教育和服务的对象多数是没有能够跨入重点高中大门的学生, 因此, 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及成长成才规律, 进行多种教育教学改革, 以达到学生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的目标。然而, 通过上述问卷调查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学校在实际教育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师生角色认知上出现偏差。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是最紧密的, 由于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初始定位过高, 盲从于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 导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教师和学生在角色认知上出现了偏差。长期以来, 教师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要求太高, 甚至脱离了高职培养目标, 基本无法彰显“职”的特色;而学生自认为获得的毕业证书是普通高校的大专毕业证书, 于是, 很多学生好高骛远, 完全忘记了新生入学教育时, 所在系部领导给高职学生的定位: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就业时经常眼高手低, 频繁跳槽, 漫无目的地寻找着出路。 (2) 课程设置重技能轻素养。近几年, 虽然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在教学方法上,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项目式教学;在课时分配上, 理论课与实训课的课时比例调整为对半开甚至是四六开;还有技能竞赛等等。确实, 这些改革让学生在职业技能上突飞猛进, 正如前面调研结果所述, 企业都对学生入职前职业技能掌握程度表示认可。然而, 我们也看到多数改革都是围绕专业课程教学进行的, 而围绕基础课程特别是德育课的改革是雷声大雨点小, 新增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和创业指导教育课程只是杯水车薪。要想大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素养, 无论哪类课程都必须要灌输职业思想, 把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同时课程考核方式也要与时俱进, 教师应当摒弃对学生一卷定终绩的考核机制。唯有这样, 三风建设方能凸显成效。 (3) 校园文化建设滞后学校发展。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职教特色, 热心服务于企业和行业需求。但由于前些年我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理解上的偏差, 简单地认为学生社团活动就是校园文化的全部, 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滞后于学校的发展进程。当前学生的规范意识、责任意识、服从意识、道德意识等相对薄弱, 与现代企业对员工素质的实际要求相差较远, 这就需要我们吸纳优秀的企业文化因子来完善和丰满校园文化, 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潜在作用, 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环境的高标准高要求。

三、优秀企业文化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什么是文化?简单点说就是一些人说同样的话, 做同样的事, 但不问为什么。文化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如果将一个人的改变看作是一倍的功效, 那么文化的改变, 则可以激起千层浪, 是百倍的功效, 因此, 学校要积极尝试把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企业重在创品牌, 学校重在创口碑, 学校不仅要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创新, 更重要的是要在办学理念上有突破, 在管理方法上有改进, 在营造具有企业化人才培养摇篮上下工夫, 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跨越, 如此才能让一届届的毕业生成为学校口碑的“活广告”, 让学校的良性发展持续化。

1. 借助企业文化修正办学理念。

企业文化是一个基于理念突破的创造过程, 企业文化理念对内可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 对外可以树立企业形象, 扩大影响。个性化的特征是企业文化理念的生命, 因此校园文化吸纳企业文化后, 要将其优秀因子渗透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来, 紧紧围绕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凸显职业特色, 紧跟专业或行业特色, 创特色打品牌。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明德、精技、敬业、有为”, 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定位是“立足交通行业, 紧贴船舶工业, 服务地方经济”等等。学校要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突出“敬业、精业、创业、乐业”精神, 让每一个学生心里都打上“职”的烙印, 贴上行业的标签。

2. 借助企业文化创新管理方法。

企业的制度和行为规范得以很好传播和实施的关键就在于企业注重细节, 强化执行上, 因此, 学校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应推行精细化培养方式。人说“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抓好了, 任何制度和行为规范执行起来就会轻松无比;反过来, 再完善的制度, 再详尽的行为规范, 如果执行力不够, 那很多制度和行为规范就如同有些学校的门禁系统一般形同虚设。校园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实施需要高效的执行力, 让学生们做到把别人看作很简单的事情做好, 重复做好, 坚持做好, 那么, 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就达到了最高境界, 那就是让管理无形, 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和服从意识也从关注细节中得以形成和培养。

3. 打造企业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氛围是独特的文化气氛, 是无形的, 却又能被人深深感觉到的。目前, 很多学校对校园文化氛围的理解比较片面, 认为那些直观的、显性的环境布置、装饰效果、宣传标语以及生活和文化设施等就是氛围的总代表了。事实上, 校园文化氛围除了这些环境因素外, 还包括精神氛围和制度氛围, 其中精神氛围是文化氛围的主导因素, 它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对人对事的态度、人际交流能力等等[4]。学校可以通过班级、社团活动等群体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可以通过大张旗鼓地举行表彰优秀学生的活动、展示行业劳模先进事迹以及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开展讲座或座谈等激励学生积极上进意识, 在企业里这种做法很普遍很经常, 几乎大会小会都有要树形象立典型的“英雄人物”, 可见榜样的作用非同凡响;可以通过一些文化仪式如各类沙龙等灌输学生职业道德意识;还有不可忽视的是人文关怀, 如今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很多,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谈心、讲述等等可以化解学生心中的积郁、疑虑, 起到沟通、释怀的作用。

四、结语

一流的产品要靠一流的创造者。企业需要学校培养符合其需求的员工, 那么在校生就是合格员工的雏形, 职业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一定可以通过理论教育、文化熏陶以及学生体验来培养的。优秀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点点滴滴中渐变, 在不知不觉中磨砺, 让学生积以时日的锤炼, 在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的同时, 从思想上与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活动实现理念上和行动上的对接, 就会让学校的职业素养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达到以“职”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婉, 邬瑞斌等.基于企业文化的当代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西部, 2010, (22) .

[2]特伦斯迪尔, 艾伦肯尼迪.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职业素养.http://baike.baidu.com/view/604827.htm.

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学习感悟 篇2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进步是永无尽头的。这是我听完徐老师的课后最大的感触!下面就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素养两方面谈一下我的体会:

一、学习企业文化的感悟: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灵魂,是使企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爱上这个企业首先你要爱上它的文化,融入到它的文化当中。

起初最让我受触动的就是学校的愿景:做感动家长的教育。我们是教师,那么我们就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我们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在文化知识上有所进步,更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对他的负责、无私和用心,无论他是一个怎样程度的学生,我们都不会放弃他,让家长感受到我们的专业、真诚和温暖,学生不仅是家长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孩子。

另外就是企业之道。企业之道围绕的主要是三个字:家、学、博。我觉得我要想在企业做成一份事业,首先我要在这儿找到一种归属感:我是属于这里的。这里有我亲密无间的家人,而且是都很优秀的家人,我要时刻与我的家人们保持齐头并进的姿态,取长补短,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落后,学习是永远不能停止的!这里有我的梦想,总有一天,我会因为说我是企业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也会让企业因为有我这样一位家人而感到自豪!

二、学习职业化素养的感悟:

职业化其实不只是单纯的仪容仪表的职业化,其实职业化是体现

在很多方面的,比如举止谈吐、时间观念、基本礼仪、职业操守、专业技能等,最基本的就是讲究在职场合适的时间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核心就是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有活力的工作状态。

职业化心态力是职业人的精神食粮。在职场中,压力是一定会有的,遇到压力积极乐观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总是消极怠工,想要逃避,那样我们永远成长不了,正所谓压力就是动力!当我们有所成就时也不可自满,保持谦逊的态度,继续学习和成长,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我们一直在进步,我们的企业才会越来越好,相反企业越壮大,我们员工才能享受更好的福利,我们与企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时刻心怀感恩,感恩企业给予我们成长的机会,感恩父母对于我们无私奉献的爱,感恩爱人的理解与支持,感恩同事朋友给予的扶持与帮助,心里有阳光,生活才会充满能量。

职业化人际力是职业人的事业之基。人际关系的处理往往代表着你与这个社会的相处,你想要这个社会爱你,首先你就要爱这个社会,待人真诚、公正,尊重别人终将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职业化时控力是职业人的第二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对于职业人来说,对于时间的把控与掌握能力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要学会做计划,并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不拖拉,不浪费时间,争取让我们职业生涯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发光发彩的!

职业化创新力代表着职业人的进化。我们不能每天按部就班地做着同一件事情,我们要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创新,把创新当作一种习惯,把同样一件事情赋予它新的面貌,也许就会达到不一样的效

果,学习力造就创新力,也造就了工作的高效率。

关于德育课程与职业文化素养教育 篇3

【关键词】德育;职业;素养;教育

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内涵重点在于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在于提升我国一线人才的职业精神和整体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职业素养教育。那么,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如何在职业文化素养教育方面发挥自身作用,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回答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特色及强化重点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着眼于被教育者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根据市场和岗位需求,以取得上岗资格为目的的教育。中等职业德育课程与普通高中德育课相比,虽然内容层次相近,但因面临学生就业,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中等职业德育课程除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个人品德的德育功能外,更应具有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职业文化素养教育的功能。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显性的职业技能固然重要,但隐性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更是重点和难点,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也是德育课程强化的重点。

劳动者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怎样才算合格?从国民和劳动者素质的视角去看,教育部职教研究所副所长余祖光界定如下:“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企业法人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等就是以社会主义‘尊重劳动’、‘依靠科学技术’、‘诚信敬业’、‘主张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念主导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他还说,“一线劳动者如果没有工业文化素养,缺乏职业自尊心,产品、服务质量就没有保障,假冒伪劣就无法禁绝;企业主、公务员文化素养低下,真正的工业化就不可能实现。”

纵观社会上出现的触目惊心的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说明当前职业教育的弱项是学生职业文化素养的培养。这正是德育课程应强化的重点。

二、中等职业德育课程给力职业文化素养教育的几个问题

中等职业德育课程如何发挥课程优势,培育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笔者认为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按照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改进教学内容。

1.统整德育内容,实现双元素结合。从德育课程的内容着手,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和职业性元素;同时,走访相关企业、深入实训基地,了解其生产流程、企业文化、业务范围、典型案例等,编辑整理成德育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总结行业、企业优秀文化,并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形成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系部文化、专业文化等。建立校级德育资源库。将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德育资源,融入德育课堂,实现德育元素与企业文化元素的双元素结合。将企业文化追求潮流、创造先进、领导行业的理念融入德育课堂,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识结构,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基本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

2.对国家统编教材进行校本化、专业化处理。按照教育部的教材政策,德育课教材的开发属于国家行为,学校不得自编德育教材。但是,由于区域性差异、学校文化的差异、专业的差异、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差异等,需要教师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必须有效地进行校本化、专业化处理。更多地选取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案例,由学生观察、分析这些实例,更多、更早地感受或体验职业工作领域的实际问题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具有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文化素质。

职业教育涉及的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职业特征、职业纪律和职业行为。职业教育的质量特色除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职业道德特色和行为规范特色。因此,德育课程强调专业特色,不能泛泛要求,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竞争力。

(二)德育课程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普通学校相比,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他们基本上是以应试和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环境里的“失败者”,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极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一些学生上网玩游戏、吸烟、酗酒等,忘却了生活的目标,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如果继续沿用他们缺乏兴趣的传统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育人的效果。

(三)德育课程要着力体现德育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单纯的技能型人才不能适应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道德素养的要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不能只是作为一门课程来讲,而是要通过德育使学生在职业道德、文化素质、核心价值观形成方面受益,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和行业要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德育课不是教完了课、考完了试就能起到作用的,需要通过课堂把德育的内容、思想和要求,真正融入学生头脑之中,并转化为现实的行为。使学生既有技能同时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德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体现实践性。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德育教学模式应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创设体现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实践教学环境。

选择适宜的德育课程教材内容,在挖掘整理德育元素和企业文化元素的基础上,第一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主题(根据需要可多可少)。第二步,列出解决主题涉及的问题。学生分小组解决不同主题或同一主题下的不同问题。在解决主题涉及的问题时,学生遇到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历史知识、法律条文和行为规范等,向老师求教。第三步,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寻找需要的知识。此时,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与教师共同探讨和交流,教师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学生把教师视为引导者和共同的学习者,成为不可或缺的学习要素。第四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设计学习情境、寻找有关知识、解答有关问题。教师组织实施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岗位教学等,让学生做出判断和选择来实现职业道德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课程与职业文化素养教育 篇4

一、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特色及强化重点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着眼于被教育者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根据市场和岗位需求, 以取得上岗资格为目的的教育。中等职业德育课程与普通高中德育课相比, 虽然内容层次相近, 但因面临学生就业, 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中等职业德育课程除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个人品德的德育功能外, 更应具有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职业文化素养教育的功能。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 显性的职业技能固然重要, 但隐性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更是重点和难点, 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 也是德育课程强化的重点。

劳动者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 怎样才算合格?从国民和劳动者素质的视角去看, 教育部职教研究所副所长余祖光界定如下:“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 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 合格企业法人的意识与行为规范, 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 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等就是以社会主义‘尊重劳动’、‘依靠科学技术’、‘诚信敬业’、‘主张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念主导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他还说, “一线劳动者如果没有工业文化素养, 缺乏职业自尊心, 产品、服务质量就没有保障, 假冒伪劣就无法禁绝;企业主、公务员文化素养低下, 真正的工业化就不可能实现。”

纵观社会上出现的触目惊心的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 说明当前职业教育的弱项是学生职业文化素养的培养。这正是德育课程应强化的重点。

二、中等职业德育课程给力职业文化素养教育的几个问题

中等职业德育课程如何发挥课程优势, 培育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笔者认为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 按照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改进教学内容。

1.统整德育内容, 实现双元素结合。从德育课程的内容着手, 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和职业性元素;同时, 走访相关企业、深入实训基地, 了解其生产流程、企业文化、业务范围、典型案例等, 编辑整理成德育素材, 丰富教学内容。总结行业、企业优秀文化, 并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形成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系部文化、专业文化等。建立校级德育资源库。将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德育资源, 融入德育课堂, 实现德育元素与企业文化元素的双元素结合。将企业文化追求潮流、创造先进、领导行业的理念融入德育课堂, 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识结构, 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基本了解, 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

2.对国家统编教材进行校本化、专业化处理。按照教育部的教材政策, 德育课教材的开发属于国家行为, 学校不得自编德育教材。但是, 由于区域性差异、学校文化的差异、专业的差异、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差异等, 需要教师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必须有效地进行校本化、专业化处理。更多地选取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案例, 由学生观察、分析这些实例, 更多、更早地感受或体验职业工作领域的实际问题和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态度和价值观, 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文化素质。

职业教育涉及的不同专业, 有着不同的职业特征、职业纪律和职业行为。职业教育的质量特色除了技能以外, 更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职业道德特色和行为规范特色。因此, 德育课程强调专业特色, 不能泛泛要求, 否则, 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竞争力。

(二) 德育课程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

与普通学校相比,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他们基本上是以应试和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环境里的“失败者”, 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极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 一些学生上网玩游戏、吸烟、酗酒等, 忘却了生活的目标, 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如果继续沿用他们缺乏兴趣的传统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 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育人的效果。

(三) 德育课程要着力体现德育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 单纯的技能型人才不能适应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道德素养的要求。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不能只是作为一门课程来讲, 而是要通过德育使学生在职业道德、文化素质、核心价值观形成方面受益,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和行业要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德育课不是教完了课、考完了试就能起到作用的, 需要通过课堂把德育的内容、思想和要求, 真正融入学生头脑之中, 并转化为现实的行为。使学生既有技能同时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 德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体现实践性。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 德育教学模式应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加强实践教学, 创设体现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实践教学环境。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的改革理念也为德育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是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基点的, 教学过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学习情境与工作情景的统一以及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等。充分体现了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德育课程改革怎样走出一条特色之路?笔者认为, 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一定要体现实践性。但并非一刀切, 彻底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个人品德和职业文化素养的形成为标准。

选择适宜的德育课程教材内容, 在挖掘整理德育元素和企业文化元素的基础上, 第一步, 根据教学目标, 设计学习主题 (根据需要可多可少) 。第二步, 列出解决主题涉及的问题。学生分小组解决不同主题或同一主题下的不同问题。在解决主题涉及的问题时, 学生遇到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历史知识、法律条文和行为规范等, 向老师求教。第三步, 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寻找需要的知识。此时,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与教师共同探讨和交流, 教师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 学生把教师视为引导者和共同的学习者, 成为不可或缺的学习要素。第四步,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设计学习情境、寻找有关知识、解答有关问题。教师组织实施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岗位教学等, 让学生做出判断和选择来实现职业道德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既学习了知识, 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历史知识、法律知识、道德规范等, 并能在新问题新情境中加以运用, 从而巩固已有知识并形成学习能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此外, 根据教学需要, 选择更灵活的教学形式。 (1) 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讨论辩论法、演讲法等) ; (2) 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 (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欣赏法、文艺节目和小品表演法等) ; (3) 以实践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 (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操行评定法等) 。使德育课程的教学变得丰富而立体, 使德育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形象, 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摘要:本文从理念创新、整合内容、遵循规律、优化模式、方法、评价等几个方面, 分析解答了德育课程如何培养学生职业文化素养问题。

企业文化与员工素养 篇5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客户满意,获得最大利润,实现企业的价值。客户、顾客固然重要,但员工同样重要。员工是水,企业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一定要获得员工认同,否则企业文化就是没有用的附庸。实际上,许多的公司、企业把员工定义为“工具”,一方面想方设法利用其来创造利润,另一方面,又把员工视为“成本”,是企业的减利要素,千方百计节约人力成本。企业关注的是事件和利润,而不是“人”本身,结果是命令加控制模式在企业盛行,员工没有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一直是安彩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这点不论在投资集团的企业文化和安彩的企业文化中都得到具体的体现。在投资集团的企业文化中就阐述到:以人为本,员工具有主观能动性,是集团第一资源。而安彩的企业文化中也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既指员工、亦指用户,“本”既指资本、亦指根本。对内以员工为本,视员工为企业生存发展之本,尊重员工、依靠员工和为了员工;对外以用户为根本,视满足用户需要作为企业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对我们干部来说,落实“对内以员工为本”最重要的是在企业中营造干事有舞台、工作有动力、评价有标准、发展有空间、利益有保障的良好氛围,努力开创“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局面。(摘自蔡董事长《在201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会上的讲话》)正是企业的制度和文化建设的人性化,使员工觉得自己就是企业的“主人翁”,并在公司转型陷入困境时,表现出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大局观和“爱厂如

家,爱岗敬业”的敬业观。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安彩曾经创造过许多奇迹:创建了彩色玻壳生产基地;成为中国彩电行业唯一打破国际垄断局面的企业;实现产能世界第一等等令人钦佩的事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必须从过去单一的玻壳生产经营转向光伏玻璃、燃气能源等新的产业领域,快速的产业转型期任务艰巨、时间紧迫会出现很多特殊问题,仅从员工个体层面看,他们的思想觉悟较低,时代观念不够明确,经历磨炼不够,心理脆弱,当已经习惯的工作模式、环境发生变化,工作生活压力调节能力不够很容易出现纰漏。这种情况在安彩并没有出现,这跟安彩一贯优良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存在着不容搪塞和置疑的关系。公司即使在面对转型期新的形势和艰巨任务同时,也一直将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放在第一位,并致力加强职工队伍建设,集中表现在:

1、重视沟通。沟通是建立共同价值理念的基础。对安彩来说,与员工进行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在公司转型初期,面对对公司前景存疑的部分员工,公司果断于2009年实施了以岗位及工资调整为主线的配套改革措施,给广大职工提供了选择去留的机会。对大多数选择留下要与公司荣辱与共、携手共担的员工,公司给予充分的信任,与员工对共同价值的思想在精神层面得到充分交流,使每位选择留下的员工意思到留下就必须承担一份责任,使员工更容易把内心情感尽可能多且真实地表现出来,使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感情,增强员工自信心和对企业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2、尊重员工。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也要以德治人。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用以保证员工完成工作。但是企业不可能通过制度来保证员工没有怨气。制度尽管详细与严厉,奖罚也很得当,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有赏必有罚,难免会影响一部人的个人利益。所以,员工常会通过消极怠工来表现,而消极怠工等表现被压抑,极端的事情就可能出现。因此,企业经营要以人为本,要充分尊重员工的各种需求。尊重员工是管理的立足之本。要尊重员工的言行和尊重员工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地与员工进行平等交流,而不是对员工的言行不闻不问或打击压制。员工来自不同的环境,有着各自的背景,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尽相同,只要员工价值观和企业核心价值不相悖,就要尊重他们。只有尊重员工,才有可能让他们融入企业管理及文化中

3、构建员工的“亲情”感受。(1)归属感——树立“员工是财富”的理念,让员工感觉企业就是自己的家,自己就是企业的“主人翁”。就是管理要人性化,不仅为员工提供创意的良好环境,还要致力营造家的氛围。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精神和工作主动性。(2)成长感——摒弃把员工视为单纯获利手段的思想,把员工发展视为目的。企业能否给员工提供一个适合人发展的良好环境,是衡量一个当代企业或优或劣、或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志。所以,安彩就特别注重员工的全面发展和培养,珍视多元化的员工队伍带给公司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坚持多样化,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集思广益的环境。使最优秀的人才加上安彩最好的发展空间以及开放的工作环境,无论是对于公司,还是对社会,都显示出极其重要的意义。(3)

成就感——成就感来自于员工的内心。若员工的付出得到了肯定,那么他就非常有成就感。对员工作出的业绩,安彩让他享受成长、成就的喜悦,他的聪明才智也就会开发出来。个人认为,安彩在激发员工成就感这方面是很到位的。(4)使命感——使命感是企业文化升华的最高表现。员工有了使命感,会让员工以解决企业大事为己任,尽心尽忠。员工也绝不会在企业困难的时候为了保全自己而背弃企业,使命感也更容易让员工在工作里得到快乐。员工有没有使命感,是决定他是痛苦地工作还是快乐地工作的关键因素。员工有了使命感,他们会觉得工作绝对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工具,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途径。即使是一份非常普通的工作,也是社会运转所不能缺少的一环。

4、摆正制度、管理和文化的关系。任何企业,影响员工行为的都有三种力量——制度、管理和文化。(1)运行好制度。一是行为准则,即应该做什么、不应该作什么;二是工作标准,即应该怎样去做。前者是强制性的,后者是指导性的,两者应当互相配合,相辅相成。

(2)抓好管理。企业有了制度和程序,还需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发挥作用,但这种作用绝不是单纯的严厉地斥责和惩戒。管理功能有两个:控制和指导。控制指主管人员依照企业目标、制度、标准和程序,对部属的工作进行安排和监控,使部属的工作在预期的范围内进行运作,以期达成工作目标。指导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导部属怎样正确地执行标准规范以及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二是例外事务的调整与指导。(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物质文明的传承,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而且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员工的行为。形成企业文化的主导因素是企业领导的价值观、习惯与修养,认为一个企业的文化就是企业负责人、乃至企业老板的文化,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种力量中,制度和管理是有形的,文化是无形的。制度是基础是硬件,文化是动力是软件,管理是桥梁,制度和文化透过管理发挥作用。制度是企业管理的低层次,制度化的管理绝不是好的管理;管理的中级形式是管理人员所实施的管理;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高级形式,因为企业文化靠管理者发起,是管理者的责任。

因此,管理靠企业文化来维系。企业要做到让员工有归属感、成长感、成就感,这样才能发挥员工的最大价值,使员工产生最终的使命感。作为安彩的一名基层员工,我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识无疑是浅薄的,犹如蚂蚁在看大象,但是从我1995年进入安彩,17年来我在安彩最真切的感受就是:安彩给了我归属感、成长感、成就感,我认为这对于一名员工来说很重要,如蔡董事长《在201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到的:作为安彩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惟有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共创,实现公司成功转型,铸就安彩新辉煌,才能拥有最终的共享。我坚信和我的所有同事们一样都期待安彩能再创辉煌,也必将为之而奋斗终生。

燃气厂CNG车间

推进校企文化融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职业素养

当前,培养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团队合作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性目标。教会学生技能固然重要,但是让他们养成产业工人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是更加艰巨的重任。

一、校企文化脱轨的影响

案例1:我校一名教师带学生去一家企业实习,进入车间后所有的学生都坐在自己的工位前,有一名男学生把一只脚放在焊机上,部门经理看见了,就对带队老师说:“这名学生基本的行为习惯都还没有养成,他不适合在我的企业工作。”而就是这名学生连续两届获得省级技能竞赛一等奖。

案例2:我校学生张某,在自己的顶岗实习报告中写道:“在学校,我们不穿校服、迟到,老师会严厉的批评或耐心地讲道理,要我们改正,但我们总觉得就为这一点小事说我们有必要吗?总是无所谓。但在企业就不一样了,只要是与企业管理条例有关的事我们犯了错,就和我们的工作、工资挂钩,我们整天都提心吊胆的。”

上述两个案例,典型地反映了学生缺乏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培养,根据我们调查,中职生缺乏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是比较普遍的。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培养学生的校园文化与管理学生的企业文化脱轨。

二、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当下大多数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都是照搬普教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内容,学校师生在谈及自己学校的特点时都是如数家珍,有体育节、校园艺术节,有读书活动、迎新文艺演出等活动。学校整体环境也与普通中学大同小异,置身于这些学校无法感受到职业的气息,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很难找到职业学校的特征,与企业文化、专业文化严重脱节。

三、社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10年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加强学校教室环境建设,使之成为职业氛围浓厚、专业特色鲜明的学习场所。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环境建设,通过展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纪律、规范、流程,展示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优秀成果,展示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加强学生的职业养成训练,增强学生立志成才的信心。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四、校企文化融合的方法和途径

1.环境建设与企业文化接轨

校园环境布置注重体现企业文化特色。例如,我校每学期都开展一次教室环境评比,要求同专业的班级按企业的标准去布置自己的教室;注重宣传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及知名企业家的事迹,把学校广场建成“企业文化园”,着重宣传与所开设专业联系紧密的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规范以及行业质量标准;按照企业生产场景布置实训室,并在实习室张贴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使学生踏进实训室就仿佛置身于企业生产车间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熏陶。

2.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标准与企业文化接轨

中职教育有职业性、岗位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德育目标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就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利用德育课这个主阵地,对德育课从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增添企业道德规范、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等新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专题教育。另一方面要从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企业文化教育。

3.制度建设与企业文化接轨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要在传统学生管理制度基础上,尝试建立新的“准职业化”管理模式。紧紧围绕学生的职业需要来进行制度建设,恰当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校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例如,“校企合一”的值周制度,让各班有计划的参加学校的服务管理、校园保洁,学生“到校如上班,上课如上岗”,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礼貌意识和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

4.校企合作与企业文化接轨

构建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全方位地实施校企合作。例如,我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开展了“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的“两进”,“教师走出课堂到企业实践,学生走出校园到企业实习”的“两出”和“经理老总讲规划、专业技术人员讲技术、能工巧匠将经验、毕业学生讲体会”的“四讲”活动。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让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中就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聘请合作企业人员和在合作企业做出成就的我校毕业生来校讲学,培养学生企业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把学生带进企业的生产、管理的真实环境,提前对学生进行岗位熏陶。

5.学校活动与企业文化接轨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应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等职业文化,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例如,举办专业技能展示活动,为学生创设就业实践情境,让学生在体验角色的同时,学会交流、合作、竞争,培养团队精神;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劳务市场单位开展调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爱岗敬业精神;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利用专业技能进行各种电器义务修理,加强劳动观念教育;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

总之,中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吸收更多的企业文化,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教育教学中,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张旭曦.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07,(7).

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 篇7

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文化, 是指人类文明长河中产生的物质内容和地域文化特色。当前, 对于该定义的应用更多的体现在建筑学中, 尤其是在建筑设计领域, 长久的使用习惯使得非专业人士对建筑的概念形成了一定的误区:所谓建筑, 就是设计房子。建筑业的组成有一个复杂繁复的结构, 由建筑行业形成的建筑文化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小的分支的特色和概括, 更应该体现它的整体性, 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含义, 才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建筑行业的了解, 对于建筑大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讨论的建筑文化应该扩展至整个建筑行业文化。

1 建筑行业文化可以涵盖的内容探讨

毋庸置疑, 包含地域特色以及物质内容的建筑文化是建筑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该看到, 建筑行业文化在长久发展的过程中, 重视了地域特色的养成, 重视外观可见的内容, 这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建筑大专业, 使得建筑大类专业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较高的地位。但在另一方面, 建筑行业文化除了能够体现人文特色, 突出地域风景之外, 还存在有别于其他行业难点:施工过程中的脏、苦、乱、危等等, 也非常集中的体现在该行业这一靓丽文化外表下。第三方面, 在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基础上, 企业文化也逐步的融入整个行业文化中, 对建筑行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建筑行业文化来说, 我们要概括的既要包括文化的优势, 也不能忘记为之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所以, 对于高职建筑类来说, 探讨建筑行业文化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关系, 以及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 既要关注物质文明和地域特色, 还要注意整个行业需要的特质的教育, 乃至包含行业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信念的灌输。

2 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对建筑行业文化认识的误区及其对职业素养形成的不利影响

职业素养的缺失一方面可以说学校的教育没有偏重于职业素养培养, 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 但在今天我们看到, 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者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越来越多的院校也在课程开设中提出了相关的改革, 围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开设了成功大学、素质拓展、职场伦理等多方面的课程。但根据我们对建筑工程系近几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及回访用人单位, 可以看出,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施工类专业中, 用人单位对学生最不认可的一直都是吃苦耐劳、坚持工作的职业精神, 这说明, 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并没有随着通识类职业伦理、素养课程的开设而逐渐好转。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 从专业方面来讲, 主要体现在:

2.1 概念的模糊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失望

提到建筑, 人们第一反应是房子的外形, 在设计院做房屋设计, 对没有接触过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 建筑、结构、水电、施工、监理等专业的区分还没有形成, 而相关建筑文化解释所导致的印象, 使得大部分学生将建筑整个行业考虑的非常的美好:能够做出有特色的房子。但设计之外的施工等却没有过分的关注, 这就导致施工类专业学生入校后, 突然发现自己每天接触的将是水泥砌砖混凝土, 两种过分悬殊的对比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对后者的失望, 甚至反感, 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2.2 失望的情绪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缺失, 对专业职业素养培育的抵触

通过我们对建筑工程系新生的调查, 大概有一半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选择的这些专业将来是做什么的, 但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通过三年的学习可以进入设计院, 从事建筑设计相关工作。在学生们看来, 学习建筑专业, 就是学习建筑设计专业, 至于建筑设计还要分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设计等等, 他们则对此一片茫然。一旦得知自己以后从事的行业并非是设计房子的外形, 而是每天与钢筋混凝土打交道, 大部分同学都要到施工一线, 从事施工类工作, 并且这一类工作苦、累、存在安全隐患时, 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其失望的情绪。这样的情绪一旦持续, 带给学生的不单单是失望的情绪, 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缺失。所以我们看到了有的提出转专业, 有的表现出了在校学建筑专业, 毕业不做这行的想法。一旦这些负面情绪出现, 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肯定没有办法提升, 专业知识都没有兴趣去学的情况下, 提出专业职业素养的培育, 更是空谈。

2.3 行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 导致学生的认知产生失调

职业素养的培育首先需要学生对整个行业有一定的认识, 了解了自己即将要从事的事业之后才能对他产生后续的各种想法。而对于建筑行业的认识, 不是学校一家之力可以完成的。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可以使得学校能够直接与行业企业联系, 加快专业知识与实践的融合, 提供学生更好的学习技能的机会。从学生认识角度来说, 更早的接触到企业, 接触到企业的文化信念, 能够让学生对行业企业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前面一个层面, 对于企业文化的传递方面, 还存在一些欠缺, 在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对接减少的情况下, 学生对于企业的信念、需要了解的不多, 关注的不多, 凭空对他们进行理论上的职业素养培育对学生来说犹如空中楼阁, 没有任何基础, 对他们起不到强有力的说服作用。

3 提升高职建筑施工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几点思考

3.1 强化建筑行业文化教育, 加深学生对建设行业的理解和热爱

通过新生始业教育、开设相关课程, 让学生相对系统的了解整个建筑专业、建筑行业文化的内容, 对整个建筑专业的分工、发展, 细分专业类别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既要让学生了解建筑中靓丽的风景, 也要将行业需要的特质, 行业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信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专业行业的了解, 知道自己以后有可能要做什么, 将要做什么。在做好心理建设的同时, 慢慢渗入对整个行业的理解和热爱, 为学生的专业培养奠定基础。

3.2 结合企业文化的宣传, 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

对企业的认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行业的认可。一个好的企业, 其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并不亚于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 结合校园文化、系部文化, 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 让学生时刻感受一个优秀行业一个优秀企业的文化氛围, 有利于感染学生, 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 对于优秀企业文化的认识, 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 提升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 这本身也是一种职业素养的培养。

3.3 平时注意职业素养的融合训练, 让学生对即将面对的行业做好心理建设

通识类的课程培养的职业素养, 只是普遍适用, 所以, 要想强化对专业类的职业素养, 还需要专业方面的融入, 在专业课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结合甚至融入职业素养的内容, 让学生在学校的各个方面, 都能够接触到, 认识到自己应该具备哪方面的能力、素养以应对将来的工作。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对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伟, 米珍.建筑企业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

[2]王中.高职土建类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个性化模式的构建[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5) .

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 篇8

(一)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相同之处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管理文化, 都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着眼点, 关心人, 理解人, 凝聚人, 重视人的价值, 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应于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在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校园文化要融合企业文化要素, 企业文化影响和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着共同的目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建设目标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 增强核心竞争力, 促进实现事业发展, 都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等。

(二)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

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 其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 因此学校追求的最大目标是社会效益。所以, 校园文化是一种做人的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主要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 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 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 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 使学校形态、文化神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 办学实力、学校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 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与校园文化是一种做人的文化不同, 企业文化应该是一个做事的文化。在一个具体的企业中, 企业文化大致体现在企业历史传统、企业价值观和理念、企业的管理风格和特色、员工的文化素质和行为规范、企业的物质设施建设、企业独特的文化仪式和活动、企业的社会形象等七个方面。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则要考虑以下五个主要因素:提炼价值理念, 树立模范人物, 规范文化仪式、拓展沟通渠道、塑造企业形象。

所以,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以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为建设目标, 但校园文化鼓励个性的张扬, 企业文化更强调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所以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奉献与索取、效率与公平、自主与监督、竞争与协作等关系, 加深对不同文化和多元社会的认识与理解, 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尤其是企业员工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 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净化他们的人格品质, 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企业文化与专业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企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 企业的用人需求应当在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里得到体现, 并且贯穿培养的整体过程。用人单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职业技能, 即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岗位上, 以适应岗位的技术要求;二、职业素质, 应凭借良好的综合素质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进而崭露头角。事实上, 一些刚走上社会的毕业生, 并非不具备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 而是缺乏对企业管理和人文环境的适应性, 才导致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发挥甚至被淘汰。所以, 在对文秘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上, 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吸取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有价值的元素, 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环节中融入企业文化, 促进文化互动, 促进教学管理和教育方法的变革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 从而提升文秘专业的整体建设水平。

三、文秘专业文化建设与中国电信号码百事通企业文化的融入

(一) 中国电信企业文化要旨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全体成员的意志、特性、习惯和科学文化水平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以尊重人的人格和价值、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 摄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创造和接纳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眼光、新的精神, 结合当代先进的管理策略。中国电信号百作为一个服务型企业, 它的核心价值观:全面创新、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共创价值。分解为四个核心词:务实、诚信、勤奋、创新。务实表现在:不摆花架子, 不唱高调子;从小事做起, 把小事做好。行动基于市场, 精彩源自实践, 业绩证明一切。诚信表现在:说到做到;善待客户, 恭敬如父母;客户利益的实现是企业利益;企务透明公开, 做事公正公平。勤奋表现在:随时学习, 学以致用;为客户孜孜不倦, 为目标竭尽全力;为明天的理想做今天的工作。创新表现:创新把握主动, 创新容忍失误;创新带来活力;形势万变, 以变应变;参考他人行为, 主导自己思维;大效益来自小建议。

在校园文化的大背景下, 具有职业个性的文秘专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端正学生的职业观念, 培养未来秘书所必需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及团队协作精神。

中国电信号百文化与文秘专业在文化建设中对于团队协作精神、务实精神与敬业忠诚的职业操守有共同的要求, 所以, 华厦校园号百实训基地的落成, 对文秘专业的学生不仅是一次知识技能的实训, 更是一个以实现校园文化融入企业文化难能可贵的契机。

(二) 行业文化对接实验方案

1.求真务实文化精神在专业技能实训中培养

通过对号百分公司管理层访谈、对接受号百培养的学生进行了采访, 明确专业是学生们能获得人生第一个职位的敲门砖。企业需要具备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人才。在中国电信企业文化要旨中, 求真务实是基础。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应该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中得以体现。意识、效率、能力、作风是文秘人才的四大基本要素。在实训中培养技能、明确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1) 核心能力在课程中的培养途径

核心能力如办公事务处理能力、写作能力、组织协调与策划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现代化设备操作能力, 课程分解分别是秘书基础与实务、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务商务文书、英语文书函电;公关理论与实务、商务英语口语;市场调研与信息整理、经济学基础、法律实务;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实训、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训。

(2) 建设实训室, 是实现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

在文秘专业教学方案的修订中, 扩大了实训课程的总量, 理论课程以够用为主, 增加短学期课程。开展以实训为方向的课程建设改革。在此期间, 学院对文秘专业实训室的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2009年年底, 文秘综合实训室落成, 使用面积共300平方米, 承担承担办公自动化模拟实训功能和现代办公环境模拟实训功能。办公自动化模拟实训室由电脑、音响设备、电话、打印机、办公桌等构成。充分利用实训室的硬件设施, 建立模拟的仿真办公工作环境, 使学生进行日常事务处理、档案管理、公关礼仪等系统训练, 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技能和整体素质。对应课程有:档案管理、普通话、秘书实务、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等。办公自动化模拟实训室由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设备构成, 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硬件设施, 建立模拟的仿真办公自动化工作环境, 使学生进行办公服务自动化、日常事务处理自动化等系统训练, 熟练掌握现代办公自动化设备, 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提高实践能力。对应课程有:办公软件应用 (一) (二) 、办公设备操作与维护、电子政务、实用电子商务、秘书综合实训等课程。

(3) 课程改革, 落实实训环节

根据企业人才需求, 改革专业培养方案, 纯实训课程占总课程的40%, 以理论为辅实训为主类课程占40%。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及实训室, 真正做到实训课程进课堂。如《社交礼仪》, 学生利用实训室设备学习接待、会务、谈判等礼仪, 模拟现场训练。将美容专家请进课程, 向学生讲授彩妆、服饰搭配技巧。《公共关系实务》课程将课堂搬进校园, 老师带领学生校园, 进行大学生消费、就业、友情等主题的调查。具体如下:在与电信号百的合作中, 学生们担任号百114客服人员, 电脑的熟悉操作、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协调等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了顶岗实训。在学生技能的培养中, 培养岗位意识、职业精神, 培养求真务实、勤奋的人生态度。

(4) 团队活动,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发展历程中, 比较注意自己的个性张扬, 从依赖性逐步转向独立性和自主性, 喜欢我行我素, 习惯于自己奋斗, 不大会主动与他人合作。欠缺与社会、与他人的合作意识, 对自己应付的社会责任缺乏负责的态度。部份学生迟到早退, 对团体活动漠不关心, 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交往淡漠。文秘专业首批进入号百基地的实训生在调查问卷中, 对于紧张的工作节奏、近乎苛刻的考勤制度都产生了严重不适。除此之外, 与同事相处也是一大困扰因素。有的同学甚至因此而放弃实训。

专业团队与厦门励学管理机构合作, 针对大一新生、大二、大三老生的具体情况, 结合专业特点, 先后开展团队建设的拓展训练。该培训课程目的让学生感受团队的重要性, 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 体验团队的力量, 达到团队融合的目的。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积极心态和付出心态, 同时体会团队精神给我带来的成就和快乐。采用室内外拓展与讲师点评方式相结合, 达到游戏中学习, 学习中成长的目的。通过室内外拓展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在完成任务, 想要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团队的配合会加速目标的达成。并且在团队配合中只有通过团队成员的放下自我, 用积极付出的心态融入团队, 才能更快更好的达成团队目标。从而更有效率的实现工作和学习的目标。通过系列讲解和游戏让每个学员明白短板原理, 了解团队成员共同发展和进步才是团队建设的最终目的。通过室内外拓展与讲师深度剖析方式让每位员工树立良好及阳光的心态去迎接职业愿景规划中的挑战。

结语

任何一种主流文化都是在多维变化的过程中, 通过辩证、提炼、汲取和扬弃, 才形成自己具有核心意义的精神和方向的。同样, 高等职业教育对企业文化的吸纳能促进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变革, 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 从而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准的有效提升。

摘要:本文以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在电信号码百事通平台顶岗实训为研究对象, 试从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以及三者在文秘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的融入过程等方面, 探讨企业文化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及运用。

结合职业素养构建专业特色班级文化 篇9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专业特色,班级文化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创建一种氛围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其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和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高职校园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如何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也成为研究的重点。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特点

高职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子系统,在其建设过程中必然也要遵循高校校园文化的一般原则;同时,高职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本科教育,它有着特定的育人目标和办学方式,是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所需要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侧重“技术型”与“应用型”人才,而本科院校侧重“学术型”或“研究型”人才,因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区别于一般校园文化的特点。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层次,具有两个主要特征,“高”决定了以现代生产技术、管理知识为基础,结合较高知识含量的职业教育,让学生掌握高智力含量的应用技术和相关职业技能。“职”则强调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在办学理念上显然不同于中等教育,高职的这种人才培养宗旨正是由于社会科学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

目前的就业市场越来越看重应聘人员的职业素质,而高职院校往往忽略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学校未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很容易四处碰壁,进而打击了高职学生求职的信心。我们应加强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学校人变成社会人。要使学生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拓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新路子,并在广大师生员工中形成一种校园理念,突出现代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注重实践,做到学以致用,打造“职业”特色,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基础上,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活动中,通过管理、训练等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形成良好职业习惯和较强职业能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形成一股以实践理性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新风尚。

二、结合职业素养,建设特色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班级文化建设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会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十分重要。

1、进行职业素养剖析,引入企业文化精华

从文化形态学角度看,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下的亚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在校园中的反映,与社会文化的联系难以割断。

因学科结构、办学模式、区域等因素的不同,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特色,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班级文化,首先应该对各专业进行职业素养剖析,分析该专业学生应具有的素质,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使学生能更快融入社会文化。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向,利用校企合作契机,以活动的方式将企业文化引入到班级,营造一种具有企业精神与理念的文化氛围,如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以及将企业直接引入学校开办校办工厂等,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为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通过引入企业文化可以强化师生的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实现零距离就业。

2、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增强班级专业文化氛围,强化职业素质培养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文化知识传播和创新的主要资源,又是班级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应加强专业教师的参与作用,以专业文化教学为基础,开阔学生的社会视野和学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求知欲与良好学风的形成,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教与学双方都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互动过程。

班级文化氛围主要的是要围绕“专业”的特色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充分体现“专业”氛围的文化活动中激发热情,受到影响,得到教育。比如专业教师作为兼职班主任参加班级管理;成立专业性社团,聘请专业教师和资深专家定期组织专业性讲座以及专业活动等方式,提升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加强学习动力,培养良好职业道德。

3、班级制度文化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还要有良好的监督评议体制,强调每个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化监督评议组织的作用。例如建立和完善了《班级值日班长制度》以及《班级评选综合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班级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求全班同学树立“我以班级为荣,班级以我为荣”思想,定期召开班级座谈会,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下一步建设方案计划。

上一篇:劳务派遣的优势下一篇: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