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教师

2024-04-30

山区教师(精选十篇)

山区教师 篇1

一、偏远山区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

偏远山区面对的是艰苦的教学条件和陈旧的教学设备, 学生大部分是学习基础及行为习惯较弱的留守学生, 教学工作繁琐而重复, 需要倾注大量情感, 但教学效果不容易立竿见影, 致使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偏远山区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可概括为失落感、压抑感、自卑感、冷漠感, 表现为工作缺乏激情、消极敷衍, 致使教学方法简单, 教学模式始终不变, 教师丧失职业理想, 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这些直接威胁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抑制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严重影响当地教育的发展, 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二、造成山区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1.理想和现实的落差, 造成失落感

(1) 环境恶劣, 产生抑郁或偏激情绪

偏远山区的教师是指生活工作在偏远山区艰苦环境的教师群体。从环境来讲这里是山区, 远离繁华的都市, 经济落后, 信息闭塞, 环境恶劣, 条件艰苦, 文化乏味。教师来到偏远山区, 最初的理想变成单调乏味的生活, 畅想的宏图大志变成无奈和挣扎, 使他们的心理极易失去平衡, 产生深深的失落感, 反映在教学上就是缺乏激情, 一想到开学就恐惧或烦燥, 消极怠工, 无视规章制度。

(2) 教育劳动和收入矛盾, 产生愤懑和悲观情绪

偏远山区教师紧缺, 教育任务繁重, 教师工作负担重,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有所提高, 但收入相对较低。大多数学校领导重视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效益, 不理解也不理睬教师的需求, 如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考核与评聘等方面的操作缺乏透明度。除此之外, 农村教师的职称名额有限, 很多教师辛苦工作多年仍未评上中级以上职称, 内心容易失衡。

同时, 身处山区的教师由于地域原因的特殊, 在组建家庭等方面也遇到困难, 造成很多教师虽有献身偏远地区教育事业的决心, 但常常产生愤懑或悲观情绪。由此造成教师不满和无奈, 工作热情衰减, 对学生缺少爱心、耐心和热心, 师生关系也较为紧张。

2.期望和成就之间的矛盾, 导致自卑感

偏远山区的教师大多处在经济相对落后、条件相对艰苦的社会环境中。从经济上来讲, 山区教师收入普遍偏低, 除维持生计的工资以外没有其他补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偏远山区教师感到经济上的吃紧。从地位上讲, 偏远山区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老百姓不太重视教育, 甚至由于打破了“铁饭碗”, 大学生不再包分配, 大学费用负担重等原因, 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对教育的认识不足。这样一来, 就会导致地区办学热情下降, 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使偏远山区的教师缺乏成就感, 感到自己的劳动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产生自卑, 在教学上自我封闭、不求创新, 在课堂上很少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 学校安排的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等各种技能比赛也消极应对。

3.孤芳自赏和自我封闭, 导致精神上的压抑感

首先, 偏远山区教师是当地唯一的知识分子,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意识在山区显得更为突出。教师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有沟通障碍, 农民谈的是春播秋收等涉及农民生活的事情, 教师从思想上无法融入当地生活, 从而孤芳自赏。其次, 教师每天的活动区域仅限在校园里, 工作性质决定了人际关系的狭窄。再次, 山区教师由于交际面窄, 子女就业难度大, 导致心理压力大。由此一来, 教师对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学校没有主人翁意识, 缺乏大局观念。

4.心理压力和保守思想导致情绪上的冷漠感

偏远山区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事业的无成就感和思想缺乏交流导致教师在事业上的退缩和对待工作的消极。山区教师学习节奏缓慢、教法守旧、信息交流少、创造力差, 因此, 尽管他们努力工作却无法突破沉重的教学压力, 导致心理失衡, 荣辱观念淡薄, 用消极被动的方式对待工作, 用冷漠的心态对待生活。

三、解决偏远山区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消除思想的失落感

第一, 感受自然, 劳逸结合。大自然是慷慨的, 带给我们的快乐是丰腴的。偏远山区的优势就是它拥有城市没有的好山好水好风景, 教师应经常欣赏大自然, 饱览自然美景, 净化心灵。

第二, 合理宣泄。教师心中的压力可向朋友或亲人倾诉, 也可采用纵情高歌或体育活动的方式宣泄压力, 使自己的情绪得到调节。

第三, 培养爱好。教师可培养自身的爱好以充实生活, 如游泳、登山、写作等, 从中获得成就和满足。

2.保持平衡的心态, 消除自卑、压抑感

(1) 加强师德修养

教师从事的是精神劳动, 收获的是精神愉悦, 得到的是心理满足, 教师从职业角度来讲本身就是一个清贫的职业, 只有甘于清贫、乐于奉献, 才能获得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快乐, 少埋怨环境, 多改变自己。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 使教师面对艰苦的生活能及时调整心态, 消除自卑感。

(2) 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学校应多组织文化娱乐活动, 为教师的课余生活增加色彩。教师也应积极培养兴趣, 参加文化娱乐活动, 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消除压抑感。

3.不断进取, 消除情感上的冷漠

山区环境艰苦, 条件恶劣, 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和品质, 使人变得低沉、消极, 终日情绪低落, 失去人生目标, 对事业失去信心。为改变这种心态, 首先, 教师要不断学习, 让思维变得活跃, 激发进取的精神和创造才能, 消除冷漠心态。其次, 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交流, 从培训中获取新知, 从交流中获得新的教学经验。再次,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不断体验创造的快乐和创新的喜悦, 从而消除低落、冷漠的情绪。

4.完善保障体制, 增强教师幸福感

(1) 提高山区教师待遇

政府应提高山区教师的待遇, 在职称名额上给予农村教师应有的照顾, 让工作在偏远山区的教师能感受到政府的温暖和关怀, 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愿, 促进山区教育的发展。

(2) 关心教师生活

教育主管部门要了解山区教师的心理问题, 关心和爱护教师, 肯定教师的成就, 尊重教师的人格, 合理、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 消除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

山区优秀教师材料 篇2

勉县阜川镇中心小学 唐彬

二零一二年四月

山区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阜川镇中心小学 唐彬

唐彬,男,中国共产党党员,出生于一九七零年七月,一九八七年十月应征入伍,一九九零年十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二零零零年八月光荣退役转业,同年九月分配到勉县教育系统,在阜川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长年扎根山区,始终工作在教育一线,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从教十二年来,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勤奋,热爱学生,团结同志,以爱心、耐心为山区的教育尽职尽责,注重学生的思想、德育和日常行为教育,坚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坚持出满勤,加班加点,从不迟到早退,以校为家,在平凡的岗位上,忘我工作,默默奉献。

一、以法执教,锤炼思想,提高境界。

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服从组织安排。以党章国法为准绳,以《教育法规》为依据以法执教,以规章制度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行动指南,服从领导,团结同事。思想上,认识明确,态度端正,能够履行一个共产党员的权力和义务;行动上,能够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工作任劳任怨,踏实肯干。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工作勤奋,关爱学生,关心学校发展,注重言传身教,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教师形象、熟练的业务技能、严谨的工作作风,出色地完成了学校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并用对教育的忠诚、对工作的勤恳、对同志的真诚、对学生的关爱,率先垂范、志存高远、为人师表,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同事的赞许、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赖。全心全意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无论从事哪个学科,都能以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已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因此,被阜川镇中心小学称为师德的楷模,教学的骨干。

二、创新教学,提高业务素质。

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深感自己的知识匮乏,为了教好学生,他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业务培训(课改培训、继续教育、阳光师训、国培学习、教学研讨等)。多年来,利用工作之余,阅读教育书籍、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不落人后,为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而不懈努力。

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结合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科特点,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势与各个学科进行有效整合,采用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小组交流法、师生互动法,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他在教学中思路清晰,教法科学,学法先进,活动安排合理,教学效果明显;课前不仅要备教材,也备学生,从写教案、上课、批改作业等环节都悉心研究、精心设计,吸取其他教师的长处,建立自己的教学特色;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尝试,设计教学实践活动时倾向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坚持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因为有了精心的课前准备,所以在课堂上能挥洒自如。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注重教学实践效果,不断完善适合于山区教育的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新方法,经常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爱学、乐学。积极参加各种讲课、评课活动,多次担任观摩课、公开课任务,创新教学方法,组织学校的年青教师,共同钻研电子白板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仔细分析年轻老师的创新课、研究课,主动与他们磋商教学中的难点,解除疑惑、教给方法、提出建议,从而带动了全校教师的教学热情。

三、和谐融恰的师生关系。

转变差生,耐心入微。由于地处山区,班上大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学习基础差,良好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因此,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耐心细致地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在学习上,要求学生做到书写规范,干净整洁,格式正确,步骤清楚,培养了学生准确良好的书写习惯。如:班上有一名叫朱思盈的学生,上一年级的时候,学习习惯不好,自理能力差,字迹歪歪扭扭,书写和计算都不太认真,学习上遇到点困难就哭,我不厌其烦的耐心辅导,从拼读、书写、计算到语言描述,从讨论问题到发现、解决问题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训练,经过几年的培养,现在已连续两年被学生推选为班长,成长为一名活泼好学、关心班集体的三好学生。

行为教育,重在养成。作为班主任,在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教育上狠下功夫,每周一都按时召开班务会,组织学生讨论近期思想、日常行为和遵守纪律情况,商讨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和改正方法,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思想观念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关爱父母、老师、同学,知道自己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家长、老师和亲人的牵挂,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在公共场所,不说脏话,不推、拉、搡、勾,树立了他们完美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褒贬意识,培养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和谐教育,关爱学生。融恰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关爱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必备因素,爱心是培养老师与学生感情的纽带,爱是打开后进学生心灵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不让一个差生掉队,不光对差生有爱心,更要有耐心,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成长,慢慢屏弃自己的缺点,找到学习方法,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他关爱学生严而有度,课堂中和学生探寻学习方法,为学生解除疑惑;课间一起活动,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解除学生的惧怕心理,快乐的课间活动,增进了师生友谊,增强了师生亲和力。因此,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惑都找他谈心,认为他是值得信任的教师,是关心学生成长进步的教师,他既受到学生的尊敬,又让学生感到亲切。关爱学生,无微不至,他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关心学生的生活。如:去年夏天六月二十日晚上,深夜一点多,住宿学生包安阳(非本班学生),突然发生腹痛、恶心、呕吐不止,我得知情况,主动和另外一名教师骑着摩托车,连夜把他送进了镇卫生院救治,直到他父母到来,这才放心的离开医院,回到学校已经是凌晨三点多了。

四、勤奋教学,成绩显著。

从教十多年来,扎根山区,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坚持课间坐班管护学生,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无论做哪一项工作都脚踏实地、尽职尽责,高标准、严要求,从无怨言,默默工作,尽心尽力地做好领导交给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在历年的考试评比中,他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深受学生家长的好评,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集体、优秀班主任、课改教学先进个人。2008年4月《低年级语文教学随想》在《勉县教育》发表。2010年11月在县级电子白板教学课堂大赛中取得一等奖。2010年12月《一个乘数数位中有0的乘法》在勉县电教站获三等奖。2011年5月《一个乘数数位中有0的乘法》教学成果在《汉中教育》发表,并获一等奖。2011年4月在首届“三校联谊”教学活动中,他展示了熟练地业务技能,起到了带动全体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作用。2011年5月被陕西省教育网远程教育培训中心评为“国培”优秀学员。并在百度上建立了自己的《百度文库》,上传教学课件27份,教学心得(反思)11篇,建立教学专辑3个,下载次数已达851次,贡献了智慧,方便了同行。2011年9月,被县教体局评为县级优秀教师。2012年2月,被学校评为校级优秀教师。

两个山区教师的33年 篇3

沿着重庆市云阳县人和街道龙水村蜿蜒崎岖的山路,驱车近一个小时,进入绵延的四十八槽山脉,杋香小学位居其中。由于深处大山,这里几乎与世隔绝,陈加兰是这所学校唯一的老师。今年54岁的陈老师从1978年高中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在这大山里教书,至今已有33年。

杋香小学其实是一幢废弃的村办公室,一间窄小的教室,一个厨房宿舍混用的大通间。

最初学校还有六七十名学生,但现在只有6名学生。“由于山高路远,这些孩子无法到村里的学校读书,”陈老师说,尽管学生很少,学校也必须存在。

在这所简陋学校里,陈老师教授孩子们拼音、习字、算术、音乐等科目。

陈老师的学生基本都是留守儿童,有的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大部分只能在学校吃午饭。“这些年,我都习惯了以校为家,白天除了教书还要做饭,娃娃们正在长身体,尽量保证每顿都有荤。”陈老师说。

三十几年来,陈老师教过的学生近千人,村里有的甚至三代人都是她的学生,现在遍布全国各地,每年都有学生回到村里看望陈老师。

陈老师也获得了“云阳县师德标兵”、“云阳县百名优秀女性”等多项表彰,她本来有很多机会调离山里的,但每次孩子们听说陈老师要走,就默默地站在墙角,眼里含着泪水。“每次看到这些,我怎么舍得走?”

明年,陈老师就该退休了,现在她最担心是没人愿意过来接她的教鞭,“不过只要孩子们还需要我,我就一直坚持下去。”

(摘自《重庆商报》 作者:肖瑶)

刘万芳:学生心中“最好的老师”

2012年5月26日下午1时40分,还没到上课时间,甘肃省榆中县定远镇水岔沟小学六年级的10个孩子已早早来到教室。他们将一束束白牡丹花摆放在讲桌上,纪念他们“最好的老师”——刘万芳,就在昨天,刘老师永远离开了他们。

25日上午,57岁的刘万芳像往常一样走进六年级教室,在黑板上写下阅读课题目《作文上的紅双圈》后,就坐在讲桌前开始讲课。10分钟后,班长徐文祥发现刘老师和平常有点不一样,突然,刘老师趴在讲桌上一动不动,同学们冲上去叫老师,发现他已经昏迷。

老师们闻讯赶来将刘老师抬下楼,村卫生所的金大夫给刘老师打了一剂强心针。很快,刘老师又被转送到县医院,下午1时,医生告诉老师们,刘老师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已经走了。

在刘老师家,存放着7本刚刚批完的作文本。此前,刘老师因为妻子双腿骨折、自己患高血压请了10多天假。21日,心里一直惦记着学生的他给李建军老师打电话,让李老师把他没批完的7本作文带到他家。李老师怕他劳累,但又拗不过,只好把作文本带去。

5月24日,新的一周刚开始,刘万芳就来到了学校。刘万芳的儿子刘伟说,尽管家里人劝父亲再休息几天,但父亲执意要给孩子们上完最后的课程。

在这个只有7名老师、73名学生的山村小学里,多才多艺的刘老师要负责的事很多。除了正常教学,他还要管理鼓号队、黑板报,教学生画画,每周还要给学校的小食堂买菜。24日下午4时许,他还带着鼓号队练习,准备“六一”儿童节的节目。

“刘老师当了20年代课教师,1997年才转正,教了一辈子书,送出去了许多山里娃,没想到却倒在了他热爱的讲台上。”孙校长谈及这位“老大哥”,哽咽难言。这个“六一”节,为表达对刘老师的哀思,学校取消了文艺表演。

(摘自《兰州晨报》 作者:魏娟)

山区教师 篇4

关键词:农村初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前提, 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最基础的力量, 影响着学校能否持续而强大地发展。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多, 其范式也已从“技术熟练者”向“反思性实践者”转变, 更多地强调青年教师通过“参与”、“反思”, 获得专业成长。

作为学校校长,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 认识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中“实践—反思”取向的重要性, 不断引导青年教师要关注日常的、实际的教学过程, 同时, 也重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取向”, 从更为宏观的视野, 尝试在学校制度层面上推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 从学校文化氛围营造来持续推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本文主要通过长期教育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基础上, 针对城乡结合部山区农村初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建设进行探讨。

一、持之以恒地观摩学习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源头活水

学校在关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 通过校本教研, 不仅要推动他们与理论对话, 还要创造条件与专家对话。

1.驱动型学习。

就是学校以设定学习任务为目标, 驱动青年教师制订个人专业成长计划。围绕个人成长计划, 使青年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心理状态, 并为完成学习任务, 青年教师以“意义”为中心, 尽力调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资源进行“意义”共建, 以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 从而为专业成长打下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必备的条件, 针对不同学科和每位教师的教学程度与岗位任务, 每年挑选一两本教育类书籍, 如《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书。所以, 在这里提倡的是教师的专业阅读, 通过阅读专业理论和经典, 与教育家对话。通过读书、研讨、交流, 形成专业阅读记录。这是教师教育思想的源头, 也是奠定教师精神的学术根基。

2.结对式研修。

这是强调青年教师在实践上进行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让青年教师有一个较快的成长过程, 学校实施“青蓝工程”, 指派校内外优秀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结对导师, 开展日常教学活动。主要采用一人多对, 既有校内结对, 跟校内骨干教师结对;又有跨校结对, 跟校外名师结对。通过跟结对名师交流, 定期跟班听名师的课, 不断加强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形态有一个比较深的思考, 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通过“名师工作室”, 邀请学科名师、科研专家定期讲学、讲课、听课和评课, 指导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师徒结对, 让青年教师吸取不同名师的教育教学风格。

3.对话式观摩。

学校为每个青年教师安排每学期的观摩活动, 并创设多种途径和条件, 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观摩的机会。带着任务驱动的观摩活动, 从实践效果来看是十分明显的。青年教师通过听课、评课交流等互动活动, 会积极主动地跟名师、大师对话, 拓展其教学视野, 丰富其教学手段。外出观摩的青年教师回校后必须为全校教师作一个课堂观摩的讲座。而校内开展的观摩活动, 更是要让青年教师参与其中, 并承担相应的观摩任务。

二、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驱动核心

在我们的实践中,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重点放在课堂教学和教育管理上, 强调教学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强调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

1.以“小组备课”为平台, 提高青年教师课堂设计能力。

实施类似项目攻关的备课组运行制度, 如建立教学资源库、试题库等, 采用“分工—合作”模式, 通过集体备课活动, 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资源库。如开展示范性教学设计活动, 采用“主导—参与”模式, 由优秀教师设计各个环节, 充分发挥组内优秀教师的辐射作用。如推行组内研讨课、学生作业案例分析等活动, 采用“分点评议”模式, 按教、学、环境等各个类别设置观察点, 将听课评课活动进行微格研究, 这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有效载体。

2.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这里, 我们主要实施两个程序。先是“课前说课”, 即按学科特点, 以各备课小组进行集体备课, 然后按各学科特点进行“课前说课”, 让青年教师能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与要求, 提高课堂效率。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 进行互动教学研讨, 寻求共同发展。然后, 实施“课后反思”, 开展教学反思与案例开发研讨, 让青年教师重新审视日常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 找到改进教学行为构建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在实施过程中, 对青年教师在素质提高、学科专业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过程性、阶段性和反馈性等多元评价, 对于优秀青年教师, 在评优、提干、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

3.以“德育导师”为重点, 提升青年教师班级管理能力。

由于山区农村初中学校生源大部分是外来务工子女。因此,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学校要求青年教师成为学生的德育导师, 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 也让每位青年教师都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提高管理班级和与学生沟通的能力, 用更多的时间了解每位学生。

三、多管齐下的行动研究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

青年教师主动、积极地反思与研究, 构成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课堂观察”专题研习。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 主要依托学科教研组, 由校内外聘请名师来指导, 每周都要开设课堂观察研讨课, 在教师提问与学生应答、学生互动学习、教材内容分析、教学整体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建构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观察, 给青年教师一个研讨学习的平台。名师对课堂教学的观察诊断可有效地提升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2.“同课同教”积极配合。

作为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主的山区学校, 在教学信息上已经比较滞后了,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要比其他学校的教师慢。基于教师专业成长需要, 开展“同课同教”。学校邀请一些在教学领域比较优秀的外校青年教师进学校、进课堂, 与本校教师就同一课进行互相上课, 开展“互教、互听、互评、互思”。还定期派出青年教师走出课堂、走出学校, 与外校青年教师进行“同台会课”。在提高青年教师自信心的同时, 提高了青年教师对教材的分析与驾驭能力。

3.“教学反思”主动跟进。

青年教师在形成自身教学实践过程中, 主要还是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教学反思不断积累而成的行为能力。学校每周安排“青年教师大讲堂”, 让青年教师就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方面开展研讨交流。鼓励青年教师申报个人小课题, 撰写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论文, 把日常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改善作为青年教师行动研究的主要途径。学校在绩效工资中设有专款用于奖励教师的科研成果。

四、多元组合的培训方式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保障

学校为了保障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采取了灵活多样、个性丰富的培训形式, 让教师在这个平台上快速地成长。

1.系统规范的常态培训。

学校在培养青年教师的过程中, 抓好常态的规范培训。学校按“一年入门, 三年胜任, 五年骨干”的成长目标, 对青年教师进行基本业务素质的常态培训, 力求不断更新、拓展学科专业知识, 树立教育教学理念, 熟悉教材教法, 创新教学方法, 熟悉教学常规, 能掌握教学环节的基本能力。对青年教师基本能力的培训, 重点放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的理论知识方面。

2.按需定做的个性培训。

要求青年教师从进校开始就制订个人专业成长“五年规划”, 在开展系统常态培训的同时, 根据不同学科以及青年教师实际成长需要, 量身定做, 按需培训。因此, 这样的培训就需要有递进性、选择性, 而且可以完全根据青年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成长的程度进行调整与改善, 还可以照顾到每个青年教师的个性特长。

3.互助成长的参与平台。

学校成立“青年教师研究会”, 这是一个让青年教师自由地进行互相交流研讨的平台, 研究会属于青年教师自主管理组织的学术机构。按专题研讨形式, 鼓励青年教师发表教学心得与体会, 阐述学到的教育理论, 探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青年教师之间教学疑难问题与困惑交流, 成功教学经验的分享, 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我是一名山区教师 篇5

2001年就毕业于师范院校的我,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教师,所以在大学毕业后就在学校找了一份代课的工作,想以此来作为跨入教育这一行业。我当时应聘的是一所完中学校,正是这段经历给了我成为一个称职教师的资本。在校期间,学校组织各种活动来加强对我们年轻教师的培养。如:组织我们到外地考察、参观。把一些知名学校的教育理念引入我校。其次,校内领导及行业前辈经常对我们听课、评课。学校还组织一些兄弟学校互相交流经验等。经过多种多次这样的活动,使我受益匪浅。同时,我在带初中二年级语文时,因偶然又带上了班主任,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在工作中,我不到的总结工作方法,并在第一年就获得了学校授予的“先进班级”“优秀班主任”等称号。这使年轻的我大受鼓舞。在教学上,我在大学时,虽都刻苦学习,但终究感觉“书到用时方很少”,也同时感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前进。于此同时,完中的老教师也非常关心我们年轻一代的成长,组织一对一帮扶活动。我有幸结识了一位得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对于我提出的教学问题,他给予我深刻透彻的讲解,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又带领我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多听其他同行的课和在课余多听其他教师的教研成果、多听优质课也是我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2004年的夏季,我送走了我的第一届学生,在我的多方努力下,他们最终举得了优异的成绩。同年我又取得了本科证书,为能带上高中打下基础。04年下,我有幸又带上了高一。面对高中生,当时的我仍有点心有余悸,但面对挑战我也只能知难而上。在教学中,我总是兢兢业业,课前备好课,课堂上好课,课下总结课。终于,在其中考试中,在平行班级中,我带的班级语文成绩名列前茅。我想可能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吧!

浅谈如何加强山区教师队伍建设 篇6

【关键词】山区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山区要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要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要改革、要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强山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先行。教师,既要以学问教人,还要以道德育人。作为教师职业的从业者,其个人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示范性,其道德影响广泛而深远,教师的思想品德、人格修养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塑造出使学生难以忘怀的可亲可敬的师长形象。

由于山区贫穷落后、资金短缺,信息闭塞、观念陈旧、教学设施简陋,缺乏吸引力,如教师聘任制等的实施,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要加强山区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首先得立足现实,向内使劲。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树立信心。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差距。没有教师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首先重视教师资源;开发人才资源,必须首先开发教师资源。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教师教育问题又具有基础和核心地位。因此,在教育发展中,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把教师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我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师教育仍然面临着紧迫的发展和改革任务。学校要广泛宣传我国经济和社会总的发展形势,宣传人事制度和人才流动的变化趋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站在发展山区教育的全局高度,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教师教育工作放在教育发展的优先战略地位,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水平。要让教师们明白:只要有干劲,有实力,就可以逐步促进工作环境的改变,自己也才有条件、有本领选择更好的工作。因此,一定要树立信心,勤奋工作,提高了教学水平,做出一番成绩,在改变穷困山区面貌的同时,不断改善自己当前的处境。

增加山区教师绩效工资的政策。让山区教师进得来、留得住。在全县范围内实行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双向交流制度,形成城乡之间资源共享和交流的长效机制,有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大力加强山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落实教师的政治待遇,努力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山区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长期工作在边远山区的教师,其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很艰苦,有的离家很远,上下班要花很多钱,有时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对长年工作在城区、集镇以外的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每月给予一定的生活、交通补贴,以鼓励他们长期扎根山区工作,吸引优秀青年教师到山区工作。

二、使山区学校成为一座熔炉,锤炼人心。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深入,对山区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山区教师的素质是教育工作不懈的追求。只有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受教育的利益,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山区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庄严职责。要肩负起这庄严的职责,就得不断提高山区教师的素质。

环境能影响人,环境也能造就人。也许山区校舍简陋,但通过美化、绿化便使人感到优雅、整洁、蓬勃之美。山区学校更要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学榜样、学业务、学技能,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来充实教师的业务生活,冲掉那些乏味、无聊的时光,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外界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推动山区学校的教研与教改,使山区教师既有更多的学习、锻炼、成长的空间,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抱负和才华的机会。比如在学校兴建“先进模范公示栏”,如一座精美的丰碑,镌刻着先进师生的光辉事迹;又像一面飘扬的旗帜,激励着全体师生不断拼搏上进。

尽力加大力度,改善山区教师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关心教职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为教职工全面发展搭建好平台。加强师德建设,多为他们的成才发展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困难和问题,使教职工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从而引导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学校应逐步转变用人观念。要改变过去那种“强制性留人,留人不留心”的作法,大胆树立“宁为人才作人梯”的用人思想。要充分肯定、大力宣传教师所取得的成绩,积极把优秀教师推向社会。只有给成绩突出的教师大开方便之门,让他们自由选择去留,鼓励他们到条件更好的岗位上去工作,才会激励更多的人才加速成长,同时也吸引更多有志者勇于到边远山区来工作、锻炼。

三、推动校务公开制度,凝聚人心。

通过教代会、公示栏等载体,将涉及学校重大决策、教职工切身利益、学校财务收支等方面的情况,如实地向教职工公布,有利于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參政议政的热情,发挥教师办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有利于学校领导班子的廉政建设,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干群关系,形成良好的氛围,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最让人消沉的莫过于赏罚不明。赏罚往往不在于钱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合理,在于教师的价值是否得到承认。因此,学校要抓好科学的量化管理,并且不论经费多么困难,也要力保这件事的兑现落实。这样,就会使事业心强的教师更有积极性,使踏实的教师拥有光荣感、安全感,鞭策比较懒散的教师增强责任感、危机感。

加大山区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提高山区教师培训经费在整个教育投入中的比例,以确保教师培训经费按时足额到位并真正用于教师培训。

当然,要解决当前山区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山区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山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真正做到“践行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教育”,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乐于奉献、符合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本质上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山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办学育人,让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真正深入人心,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对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进行定位,引导师生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身发展。

四、注重山区教师需要,永葆进取心。

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人员结构层次较多样,存在着年龄差别、学历高低、能力大小、需求不同等。因此,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不能方法单一,应当因人而异,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管理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对症下药,让全体教师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进取心永葆不衰。

关注山区老教师的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老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几十年来,他们潜心从教,任劳任怨,为教书育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人类社会已进入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老教师们深感自己知识、方法已以老化,现在最大的需要是“充电”,这种思想倾向值得山区学校领导关注。山区学校应当为老年教师创造条件让他们多“走出去”,促进他们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深化才干,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老教师自尊和荣誉的需要,肯定他们的成绩,维护他们的威望,放手让他们做,并给予一定的自主权。

关注山区中年教师的需要,发挥其骨干带头作用。他们年富力强,是学校的中坚力量。经过多年的磨练,在教学教研上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但是,他们人到中年有许多困难,上有老下有小,住房紧张,子女升学读书……常常感到困惑,甚至影响工作情绪。作为山区学校领导要深入这一群体,关心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工作,与他们交朋友,及时引导,高度信任。中年教师最大的期望和乐趣莫过于教学成功和学生成才,要尽可能提供机会,让他们承担上示范课、做教学讲座、经验汇报,推荐为学科带头人,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多出成果。在中年教师中对领导有成见的“代表”人物,要正确引导,深入了解,分析原因,不以权压人,不报复,不在公开场合点名批评。

关注山区青年教师的需要,激励他们热爱本职工作。青年教师大多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求新求美,不满足于单调的工作加学习的生活模式,需要丰富多采的文体和社交。在工作中,他们不喜欢论资排辈,勇于公平竞争,取得成绩时期望得到公正评价,并得到应有报酬。青年教师由于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差,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或失落心态。当教学质量不理想,当待遇比不过外行业的同龄人;当婚姻问题遇到挫折等等时候,都容易受到打击,闹情绪,影响工作。因此在对青年教师的教育管理中,要针对他们的需要和弱点多做疏导工作。学校要安排优秀中老年教师与他们结对子,建立师徒关系,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校要着力抓好青年教师的素质培养,努力造就一批事业心强,改革意识强,业务能力强的生力军。当然,也要从学习、生活、工作多方面对他们施以一定的压力,让他们经受必要的磨练,促进他们的成长、成熟,学校领导都应深入到年青人中间,做到从政治上引导信任,工作上支持帮助,生活上关心照顾,帮助他们加强个人和职业道德修养,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和谐人际关系,激发他们热爱“人民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激励他们为多培养合格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山区教师 篇7

教师职业作为助人职业的典型, 其从业者的心理焦虑问题早已成为国外职业压力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什么是焦虑, 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上至今都没有精确的定义。一般认为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担心、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1]。焦虑本身并不是一种病态的反应, 适当的焦虑反而有利于发挥潜能、解决问题和有效学习。但若反应过于强或持续的时间过长, 即过度焦虑, 就会使个体丧失其建设性的特质, 继续引发身心的症状, 造成健康危害。

有研究表明: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普遍承受着较重的工作压力, 较易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焦虑症是其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王加锦所做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2], 经常有焦虑反应的教师占被调查总人数 (2292人) 的78.6%;李大新对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所做的心理焦虑调查显示[3], 中学体育教师心理焦虑均分达到81.4分。

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由于特定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和职业特征, 常常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学校管理和教书育人的事情。特别是在现在的社会, 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 体育教师既要适应新课标, 又要开发校本课程;既要教好学, 又要带队训练比赛好;既要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 又要学习现代的电教手段;既要认真教好学生, 又要小心应付家长的投诉;既要不断努力地工作, 又要忍受少之又少的成功感煎熬。特别在山区, 正因为他们的“小”, 他们愈发缺乏关注、缺乏关心, 社会边缘化, 导致他们面对的问题日益恶化, 产生心理焦虑的情况也日渐增加, 不仅危害教师自身, 还极有可能伤害到学生, 危及教育本身, 会对教师的生活与健康、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 在山区农村学校体育变革进入所谓拐点的今天, 探讨体育教师的心理焦虑问题无疑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目前, 对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 特别是对体育教师心理焦虑状况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心理焦虑状况的研究更为少见, 具体成果还尚无发现, 基于此, 本研究有以下两个研究目的:第一, 考察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心理焦虑现状, 分析和探讨其存在的问题;第二, 寻求缓解和消除其心理焦虑的对策。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被试为广东省五个山区贫困县、随机抽取的93名小学校体育教师。共发放问卷105份, 回收99份, 其中有效问卷93份。问卷回收率为94.3%, 有效率为93.9%。其中男教师76人, 女教师17人。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问卷选用由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4], 由20个项目组成, 4级记分, 从“1——没有或很少时间”到“4——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

国外研究认为, SAS能较准确地反映有焦虑倾向的精神病患者的主观感受, 可作为咨询门诊中了解焦虑症状的一种自评工具[4]。

2.2.2 访问面谈法

以访问面谈法辅助, 以获得较可靠的信息。

2.2.3 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 以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并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 对所调查的结果进行逻辑分析比较。

2.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l1.0forWindows软件包进行数据输入和统计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心理焦虑的一般特点

3.1.1 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心理焦虑状况

从表1看出, 被调查的93名小学体育教师平均得分为43.12分, 标准差为10.42, 经检验, 教师间并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这表明, 处在同质的欠发达山区农村的小学体育教师的心理焦虑程度总体相当, 无差异。所测数据与中国正常人所测SAS标准得分 (38±10.07) [4]相比, 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焦虑水平显然要高于正常人, 属于中等偏重状态, 调查中发现, 这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及其社会建设薄弱、学校内外偏见大、教学条件差、职业角色重等因素有很大的关联。

3.1.2 不同类型体育教师心理焦虑的状况

调查发现 (见表2) , 山区农村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的心理焦虑情况比专职教师的略高, 但检验没有发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这表明, 专、兼职体育教师的心理焦虑的源因素和内容大体一致, 关注的主要是待遇、条件和愿景。

3.1.3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心理焦虑的状况

表3可以看出, 山区农村小学男性体育教师的心理焦虑情况比女性教师的略高, 但检验没有发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这表明, 虽然由于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 女性体育教师可能要克服自身的一些不利因素和偏见, 在体育教学中付出更大的努力,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认识的提高, 传统观念逐渐消退, 山区农村小学男女体育教师的焦虑源趋向一致, 焦虑程度也趋于一致。

3.1.4 不同职称体育教师心理焦虑的状况

研究发现 (见表4) , 在职称层面上, 具有初级职称的体育教师的焦虑程度最小, 中级职称的最大, 高级职称的次之, 经检验, 初级与中级、高级职称之比均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差异显著, 但中、高职称体育教师的焦虑程度趋于平稳, 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 在山区农村小学, 由于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建设的滞后, 职称往往等同于能力评价, 职称高的担负的工作和责任更大, 焦虑的内容也相应增多。

3.1.5 不同学历体育教师心理焦虑的状况

表5可以看出, 不同学历的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心理焦虑并没有发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这表明, 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焦虑的主要来源与学历因素联系不大。调查中发现, 这可能与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起始学历大多为中专学历、所谓大专和本科学历大都是在职函授所得有关。

3.1.6 不同教龄体育教师心理焦虑的状况

研究发现 (见表6) , 在教龄层面上, 教龄越大, 心理焦虑的程度也越大, 呈现不断递增的态势。0-5年教龄的体育教师心理焦虑程度最小, 6-15年教龄的次大, 16年以上教龄的最大, 经检验, 16年以上教龄的体育教师的焦虑程度与0-5年教龄和6-15年教龄的均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 在山区农村小学, 中年以上的体育教师由于所在的地理位置因素、个人事业因素和家庭生活因素中一些关系到切身利益的问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压力随之逐步上升, 导致较高的心理焦虑程度。

3.2 影响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心理焦虑的主要因素探源

3.2.1 经济地位低下

在中国市场经济大发展三十年的条件之下, 山区农村小学教师在经济方面的压力尤其严重, 工资仅仅只够温饱, 与城镇教师相比已有差距, 很难满足时代转型所需要的物质生活, 更难满足精神文化生活, 与整体的经济发展很不协调, 在许多社会人的眼里仍旧是穷教书匠的形象, 而山区农村体育教师的经济情况相对之下则更为困难和惨淡, 社会经济地位的低下使得教师连起码的养家糊口也有困难和压力, 又谈何论及师道尊严呢?

3.2.2 社会地位低

为维持生计, 许多山区农村小学教师被迫离开学校, 这些现象绝非少见。近几年来, 知识经济在我国已经初见端倪, 有一部分人凭借自己的知识跃上了高收入阶层, 然而教师, 特别是山区农村小学教师依然是非常清贫的职业, 如果没有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就很容易心理失衡或跳槽, 尤其是男性青年教师受到的经济压力更大, 体育教师也不例外, 而且随着政府在分房、福利待遇等对老师倾斜政策的取消, 老师的生活将面临更大的考验。不争的事实是, 正是由于老师的收入有限, 生活并不富裕, 伴随而来的社会地位也较低。

3.2.3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心理影响

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 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 对体育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山区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经常会感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条件的落后, 不断产生培训的迫切需求, 但又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同时又实行了校长负责制, 教师聘任制, 在许多地方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已经出现“缺人不缺编”的饱和现象, 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岗位竞争更趋剧烈, 导致许多体育教师的心态经常处于不平衡之中。同时应新课改的需要, 学校还要求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 教师要组织甚至必须参加, 使本来不堪重负的教师产生心理疲劳甚至职业倦怠感。

3.2.4 教学条件差

有专门调查表明:山区农村小学“六无”和“六不足”现象相当严重, 即农村小学存在“无专职体育教师”、“无卫生员”、“无卫生室”、“无体检”、“无体测”、“无经费投入”等情况, 以及存在“师资”、“场地”、“器材”、“课时”、“经费”、“活动时间”不足等情况, 具有普遍性, 由此可见农村小学体育与卫生教育教学条件的恶劣, 体育教师往往对此感到非常焦虑而又无能为力。

3.2.5 学生人身安全压力

现阶段, 小学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山区农村同时又出现许多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 家庭的结构与从前相比,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人身安全过分关注, 学生有一丁点的磕磕碰碰便大闹学校、投诉教师, 并由此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体育教师往往首当其冲。对此, 许多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比赛或组织课余体育活动时, 稍有挑战性、有难度的体育运动或带有危险性的器械项目都不敢教学, 即使出于责任进行教学, 也是忧心忡忡, 唯恐出现安全问题, 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3.2.6 学生难教

社会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影响以及当代青少年变化的心理特点, 使学校教育工作难有成效。当今学校常受校外不良社会风气冲击, 学生厌学、网络成瘾、沉迷电子游戏、看黄色影像制品、校园暴力现象时有发生, 更有学生违法犯罪, 使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挫折感。在体育课堂上, 学生“捣蛋”现象、抬杠现象、厌学行为、逃避现象, 甚至对体育教师的语言暴力等屡有发生, 令体育教师进退两难, 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给教师带来心理困扰。

3.2.7 缺乏成就感, 自我认同迷失

一个人要热情地投入工作中去, 必须有成绩涌现, 化作动力, 源源不断地注入。对于山区农村许许多多的体育教师而言, 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地干了一辈子, 甚至没有品尝过一点教学成果的甘甜, 根本没感受过学生成才的喜悦, 缺乏自我认同, 缺乏工作动力, 焦虑、烦躁、沮丧常常挥洒不去, 焦虑的情绪自然蔓生, 很容易产生倦怠感。

3.2.8 人际关系紧张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际交往是体现人的较为本质的特点。但山区农村小学教师由于特定的工作环境, 远离城镇, 与外界联系少, 加之工作繁多, 与其他学科同事之间的交往也不多, 正是老师这么窄的人际圈子, 与社会的大多数人相比显得孤独, 但自尊感又很强, 挫折后又会转化成较大的自卑感。加之特有的“文人相轻”, 学校内的激烈竞争也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给教师带来焦虑感。

3.3 缓解或消除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心理焦虑的对策

1.教师个人自主发展对策

一是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认同教师身份, 加强师德修养, 不为外界对教师的评价所动, 不为教师的经济、政治地位的变化所躁动。同时改变思维方式, 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 减少心理不平衡感, 建立起职业的自豪感, 最终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感;二要很好的面对现实, 通过种种方式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 去乐观地迎接工作中的挑战;三是有意识的自学一些心理调节的办法, 以便能及时控制自己即将或已经来到的工作、生活“怒火”;四是增强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 扎扎实实开展教科研活动, 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要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

2.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是重点加大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力度, 因势利导地推进山区教师综合业务素质工程, 免费对山区教师进行网络课程、课件制作、教学技巧和现代教育技术等业务学习和培训;二是重点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 出台增加山区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等措施, 免费对山区教师进行新课改的培训和学历提高的进修学习, 有针对性地提高山区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重点加大山区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让山区的人民和教师更加充分地享受发展成果, 养育“尊师重教”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重点加大以校为本的专业发展力度, 学校积极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 让体育教师从教育的过程中, 充分获得自我实现;在有效率的教学、训练竞赛中, 得到成就感,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3.3.3 社会、政府的对症对策

一是国家和政府要大力加强对山区农村学校学教育的投入, 通过改善山区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减轻工作压力、减轻教师过重心理负担来保证教师有一个正常的、基本健康的心态。二是山区学校的行政领导要贴近教师, 了解教师所思、所求、所苦、所乐, 做好思想、沟通、制度、激励和保障等工作来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以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三是各级教育部门要把山区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应纳入教育规划, 逐步建立山区区域心理卫生中心及中介服务机构, 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对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往往停留在从书本到书本的阶段, 对教师形成健康人格的指导意义并不大, 也有一些老师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健康保护的必要。

4 结论

1.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心理焦虑的一般特点: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心理焦虑处于中等严重程度的水平, 高于常人, 可见职称和教龄因素的差异, 不存在类型、性别、学历等人口学特征因素的差异。

2.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收入低、教学条件差、校内外地位低、对体育教师的偏见、专业发展困难、新一轮课改的适应困难、对发展前景迷惘、人际关系紧张、学生难教育、对责任事故的恐惧等成为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产生过度焦虑的主要原因, 是内因外因、主观客观、高低心理需求等交叉感染的结果。

3.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群体心理焦虑的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许多不良后果, 应该引起教师本人, 教育行政领导, 学校的校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应通过改善山区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减轻工作压力、减轻教师过重心理负担的基础上, 加强教师个人自主发展和专业发展能力, 同时全社会都要对体育教师的工作予以支持和理解, 打通他们之间的联系, 从根本上彻底调适体育教师过度焦虑的情绪。

摘要:对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心理焦虑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1) 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心理焦虑处于中等严重程度的水平, 高于常人, 呈现一些人口学特征因素的差异;2) 造成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产生过度焦虑的原因是内因外因、主观客观、高低心理需求多元的、交叉感染、作用的结果;3) 彻底调适体育教师过度焦虑的情绪的根本是打通政府反哺、社会支持、学校治学和教师个体自主发展“四管齐下”策略。

关键词: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心理焦虑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317.

[2]王加绵.教师的焦虑与自我调适[J].河南教育, 2002, (3) .

[3]李大新.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心理焦虑状况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 2006, 28 (2) :84-86.

[4]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5.

[5]曾芊.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 123-142.

[6]刘淑慧.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7]邱远.社会转型时期体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体育世界, 2007, (9) :57-59.

[8]周昌斌.当代教师应摆脱过度焦虑心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2, (4) .

[9]邵守波.教师门诊:如何控制心理焦虑[N].中国教育报, 2004-01-09 (5) .

试论新时期山区教师积极性的激励 篇8

教师积极性的关键是解决教师追求目标的动机问题。当一个人对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追求达到一心一意时, 思想境界是崇高的, 工作热情是高涨的, 追求是完美的, 行动效果也会力求最佳的。我认为注重对教师进行价值引领, 提升教师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性质, 激发事业心和责任感, 倡导“热爱教育, 奉献教育”、“选择教师职业意味着奉献”、“苦并快乐着”等。宣传教师职业的优越与精神富有, 追求理想的教育, 引领教师感悟教师的价值取向:一个不懂事得孩子在你的教育下, 健康成长、成才;一个迷途的羔羊在你的教导下“浪子回头金不换”;你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奉献着, 工作者, 作为教师是何等的自豪。我县是贫困山区, 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也较差, 为了使教师安下心来教书育人, 我校坚持开展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师德。学校领导成员带头谦虚谨慎, 过荣誉关, 把评优评先名额让给第一线的教师, 奖金领导不多领一分, 用奉献精神影响教师。价值的引领, 激励教师工作的内在动机, 教师们揣怀着一颗炽热的心生活着、工作着, 始终也会快乐着、享受着, 因而无限的乐趣与高昂的工作热情会保持着、发展着。

二、需要入手, 激励教师积极性

首先, 学校的老教师, 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他们从教几十年, 奋战一线, 历尽风雨, 历尽艰辛, 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思想稳定, 对工作认真负责, 能模范遵守校纪校规, 出色完成工作任务, 求实、勤奋、任劳任怨。有的在半辈子的教学生涯中历尽坎坷, 但对教育事业忠心不二。因此, 我们应立足尊重, 凡是征求他们的意见, 请他们当参谋。这一点, 我是有过教训的。我们学校的老总务主任, 是一位从教三十五年的老教师, 当过近三十年的小学校长, 有丰富的教育和学校管理经验。平时严于律己工作踏实, 能出色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初接任校长工作, 由于忙于规范教学常规和搞好学校周围育人环境, 学校环境卫生一度放松。我又有事出差半个多月, 上级来校检查工作时, 卫生方面挨了批评。当他打电话告诉我时, 我心情不好, 口气生硬, 带有指责他的口吻, 后来在电话中他一言不发。回校后经了解, 他在教师中埋怨说期初卫生工作不好怎能怪罪他一人?知道这种情况后, 我主动找他谈心, 检讨自己的过失, 我说:“开学初由于工作忙, 忽视了学校环境卫生的严密布置和安排, 主要责任应是我。那天打电话由于心情不好, 错怪了你, 真是对不起!”经过交心, 这位老同志心情也轻松了。过后, 他又主动找我谈心, 主动承担一定责任。我说:“这是一件小事, 可别往心里去。你从教三十多年, 又有管理学校的丰富经验, 今后请多指教, 要请你当我的参谋。”他高兴了, 主动提出了许多合理建议, 从规章制度、教学工作到学校环境改造, 特别建议建立校委卫生责任区, 并在校园中罗列实处, 使学校环境在短期内有较大改观, 当老教师得到学校的尊重, 愿意同我们合作, 主动献计献策, 当领导参谋, 对学校管理将起很大推动作用。

其次, 学校的中年教师, 是学校的骨干。他们年富力强, 工作勤奋, 如日中天, 在学校中肩挑重担。但他们时值中年, 上有老, 下有小, 子女也正是入学的年龄, 经济负担较重, 肩上压着工作和家庭双肩重担。对于他们, 我们应立足关心。我校有一个湖南籍的中年教师, 双老年逾花甲、妻儿在家, 体弱多病, 家庭经济困难, 在教学工作中打不起精神, 工作有些马虎, 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家长纷纷向学校反应。学校出于对他的关心和爱护, 想帮助他改进教学, 因而我经常听他的课, 看他的教案, 抽阅他的学生作业, 同他商讨练习, 试卷的设计, 既指出他的长处, 也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学校对他教学业务上的关心, 他误解学校对他特别严, 是不信任他, 对他不好, 因而工作不安心, 想调动。当年开学初, 家中孩子得了肺炎, 双老打电话要他回去, 把身体虚弱的孩子带来。我了解到此情况, 准了两星期假, 还借钱给他作盘缠。回校后, 学校又给予适当的困难补助。为了工作, 他把父亲、妻小都带过来。在教师宿舍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学校为他们妥善安排了住宿, 我还帮他妻子在附近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 工作、家庭相对稳定。事后, 他十分感动, 有一次主动找我谈心, 检讨了他以前工作上的不负责任, 并认识到自己业务上的不是, 其言真诚, 情真意切。我说:“你们远离他乡, 千里迢迢支援我们山区教育, 多么不容易啊!我们现在工作在一起, 目标一致。我们是一家人, 同志加兄弟, 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 今后有什么难处尽管讲学校会尽最大努力帮你们解决。但工作上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 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彼此坦诚相见, 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泣不成声。从那以后, 安下心来, 严格要求自己, 工作上有了进步, 教育教学能力深得师生和家长肯定。

第三, 青年教师刚走出校门, 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接受新事务快。他们有朝气, 勇于拼搏, 富有创新精神。但他们经验不足, 思想不成熟、不稳定, 遇到挫折容易灰心丧气。因此对于青年教师, 我们应立足爱护、关心、指点、开导。C老师, 新毕业分配的英语教师, 到校后, 安不下心来, 信心不足, 经常缺课、请假。原因是学校地处山区, 工作生活条件差, 连找对象都难。针对他的思想现状, 学校多次找他谈心, 指出了年轻人志在四方, 要立志奉献家乡教育事业, 同时以南安四中一名教师在四川山区一干就十八年的例子, 帮助他解决思想问题, 鼓励他加强业务进修, 争当骨干, 积极争取进步。学校还充分信任他, 委任他当英语研教组长。后来他父亲得重病, 我多次前往探望。他父亲逝世后, 全校教师几乎全部出动, 为其组织出殡。之后他哥嫂到外省做生意, 留下一个残疾的母亲, 家庭困难不少。为了帮他解决后顾之忧, 我多处托人, 帮他介绍女朋友。成家后, 工作更安心了, 而且主动向党支部提出入党申请, 积极要求进步。如今他已成长为市级学科骨干老师, 在学校英语学科中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

因此, 学校要关注教师成长中的需求、困惑、生命体验, 用宽容来包容幼稚, 用鼓励来促进成长, 用工作来育人, 对教师政治上要信任, 工作上要支持, 业务上要培养, 生活上要关心, 把教师的冷暖挂心头, 让他们感受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一种强烈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会自然生成。

三、育人环境, 激励教师积极性

育人环境包括物质环境, 人文环境、人际环境。它与调动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息息相关。良好的物质环境不仅能激起人的向往, 陶冶情操, 美化心灵, 激发热情, 启迪智慧, 规范行为, 愉悦身心, 丰富精神世界, 产生热爱情感, 而且还能向社会展示学校勃勃生机, 引发社会公众对学校的美好形象和高度评价, 获得尊重与信任, 给教师提供一个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要像伊甸园一样, 引人入胜。的确, 优美的育人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 激发人的向往与留恋。在我们山区, 经济落后, 学校的硬件建设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校的教师会利用各自的优势, 千方百计寻找心理平衡的支点, 或外调、转行、辞职等, 如何激励教师安教、乐教、善教, 稳定教师队伍,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是校长管理工作的内容。要留住教师, 除了事业留人、经济留人、感情留人外, 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 加大学校环境建设, 为教师工作创设一个舒适、创业、发展的氛围非常重要。几年来, 学校先后投入奖金300多万元, 建设了教师公寓、大操场、师生食堂, 规划绿化了校园, 学校面貌一新。工作环境的改善, 让教师觉得处处受尊重, 体现自己工作的价值, 工作环境舒适, 心情舒畅, 热情高涨。

我们学校地处山区, 办学20年, 教师缺编全市之最, 但我们有一个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团结、协作、祥和的人际环境, 全体教师亲如一家、同舟共济、团结奋进, 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逐步形成一个“豁达、严谨、勤奋、进取”的良好校风。学校先后学校先后获泉州市第九届、第十二届文明学校、泉州市先进教工之家、泉州市文明礼仪教育示范校等50多项集体荣誉。几年来中考一级达标中学录取率均达到53%以上, 继2010中考:单科及格率全市第一, 全科及格率全市第二, 9A比率全市第三, 综合名次全市第六;在市教育局对学校综合评比的21个指标中, 我校5个指标获全市第一名, 4个指标获全市第二名, 21个指标均进入市前10名后, 2011年中考:我校取得单科及格率全市第一, 全科及格率全市第一, 9A比率全市第十。在市教育局对学校综合评比的23个指标中, 我校4个指标获全市第一名, 5个指标获全市第二名, 5个指标获全市第三名, 所有指标均进入市前10名。不凡的教学业绩, 为我校素质教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数字是乏味的, 但用在衡量成绩指标时, 却是令人鼓舞的, 我们真正尝到了“人和”的甜头, 从管理实践中也更深刻体会到立足校本实际、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方法和重要性, 为学校今后管理发展提供了点滴的体会与经验。

学校, 是教书育人的专业机构, 而其中的人际环境, 是育人环境的重要一环。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学校必须注重构建文明和谐的人际环境, 领导要重视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民主参与学校管理, 在领导与教师之间, 教师与教师之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 互相关心, 互相激励, 情感融洽, 团结协作。你有成绩大家分享, 你有困难互相帮助、体谅, 构筑起和谐、平等、民主、亲密、合作的人际关系, 处处体现团队合作的魅力, 你在其中会享受工作的乐趣, 工作的积极性会进发, 工作效率及创造力会不断超越。

摘要:如何激发教师工作、学习积极性,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这是摆在山区校长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工作实践与理论探索来谈谈新时期山区教师积极性的激励。

山区教师 篇9

近几年, 我感觉到市级培训管理机构工作很务实, 很注重实际, 他们曾多次就有关教师培训问题作问卷调查, 我为此也对相关调查问题作过多次统计。我整理了其中针对教师培训工作的问题问卷, 整理后我认为:我县一线教师的一些意见具有一定代表性:

问:您认为当前的教师培训存在着哪些问题?

答: (1) 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 脱离实际;培训方式单一, 针对性不强, 效果不好;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培训后跟踪考核不到位。 (2) 外出培训人员的选派不是根据需要, 而是根据领导意图, 一线教师参培的机会少;培训安排重管理层面轻教师层面;培训经费开支不公平, 领导培训“实报实销”, 教师培训“食宿自理”。 (3) 校本培训以抄记录应付检查为主, 没有实际意义;校本培训课程设置往往按学校领导的主观意志, 无系统性、阶段性, 考核方法也不科学。 (4) 多数培训教师不具备培训者水平。

问:对于教师培训, 您有哪些建议?

答: (1) 培训组织机构应先了解一下全县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拿脉诊断,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教师精选培训内容 (培训项目应该让受训者有自由选择的可能性) , 合理安排培训, 多搞一线人员急需的培训, 多搞着重于教学技能的培训, 减少不必要的考试, 增加相互交流、实地指导方面的内容, 使培训做到有的放矢。 (2) 多给一线教师外出培训机会, 多给教师观摩优质课的机会, 让受训者在现场亲身感受比枯燥的理论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3) 注重培训过程的督导, 培训后跟踪指导, 不能一培了之, 要加强反馈。 (4) 多送培到校, 让专家学者多到偏远山区学校来培训, 使更多的老师接受到新理念。

以上统计, 代表了山区部分一线教师的心声, 作为教师培训工作的管理者、组织者, 多听听他们的心声, 站在他们角度反思培训工作, 我以为很有必要。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应该重视些什么?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 教师培训工作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那么, 针对偏远山区的中小学教师, 培训工作中应该重视些什么呢?我认为:

第一, 应该重视激发教师学习提高的愿望。作为教师, 他的工作就是学习, 他的任务就是学习。不学习的人当不了教师, 当教师不学习就是在做不正常的工作。当教师必须学习, 不学习的教师就会被“教师”这个职业淘汰或者边缘化。——这些道理, 身为教师的人都懂, 但就是没有几个教师能够做到。所以培训工作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激发教师学习提高的愿望。

“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 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 (第斯多惠) 如果一个教师自身没有学习提高的愿望, 不管对他进行何种高级培训, 都是不起作用的。这方面的事例很多, 某些单位安排培训始终是那几个人, 有的甚至一年基本上有2/3时间在外培训, 但就是不见其提高, 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受培训者的目的是观光而不是培训提高。相反, 如果一个教师自身有学习提高的愿望, 按照目前已具备的条件, 请教老师, 浏览群书, 上网学习, 什么内容不能得到?所以, 我主张在教师培训工作中首先要激发教师学习提高的愿望, 先解决愿不愿学习、愿不愿意提高的问题, 再逐步从“教师培训”走向“教师研修”。

第二、开展“送培下乡”, 从“研训结合”到“研训双赢”。“培训”具有单向度的意味, 有强烈的方向感, 即存在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角色定位, 必然强化培训者的话语权力和思想优势, 我培养你, 我来训练你, 我评价你。培训者把控着话语的中心, 教师是弱者, 他的自主的思考被漠视, 没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意愿。“送培下乡”, “研训结合”就转变了这种关系:专家与教师成为一种合作的关系, 专家需要通过对教师教学实际案例的归纳, 得出可靠的理论;教师需要借助专家们理性的眼睛, 发现日常教学中的问题, 由自己的经验出发, 悟得更多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智慧;最终达到“研训双赢”。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从自身的课堂教学出发, 顺着专家们理性的目光, 重新审视日常教学, 并进行理性的思考、策略的设计。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实践, 从自己的教学体验出发, 在“研”学中, 不断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并在专家的指导中得到修正, 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顺着专家理性目光审视过去教学的经历, 教师也能习得一些教学观察及研究的方法, 开展自主的基于教学现实的研究, 成长为研究性的教师。

第三、注重培训实效, 因需培训, 完善培训跟踪考核制度, 及时反馈反思。如同学生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教师的学习也是一个连续的递进的过程, 有效的教师培训应该是连续的, 需要进行长期的规划和设计, 而且这个设计不是以专家想传达什么思想为核心, 它是根据教师的需要进行设计。

作为基层学校的领导, 一定要以学校发展为重, 以教师提高为先, 以需要为前提, 多给一线教师培训提高的机会。同时, 各级应完善培训跟踪考核制度, 强化培训过程管理, 加强培训后的跟踪指导, 及时收取反馈信息, 及时反思总结。

第四、培训活动中注重教师参与, 平等交流。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要改变老师在培训中的学习方式。只有教师在培训中的自主参与性被关注, 在教学中, 教师才可能更好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参与性。教师培训的过程, 其实也是教师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的过程。教师培训也应该有三维目标的定位。如果我们能用三维目标来检视教师培训的过程, 作为培训者, 就会关注到培训方法的多样化选择, 关注到教师学习兴趣激发, 注意到培训过程中, 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平等的对话等等。

第五、注重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教师的学习过程是缓慢的, 所以, 在教师学习方式上, 除了必要的集中培训外, 更多的是建立一个稳定的学习共同体, 表现为共同体内各主体长期互相关注、对话的过程。我县有几位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目前正打算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 拟打造一个小学语文教学精英团队, 我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好的尝试。当前基于网络的远程研修方式, 很好地解决了培训中平等对话与跟进教学的问题。

山区教师 篇10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区初中生命科学教师在实验教学能力方面的实际情况,并针对问题有计划地组织“十三五”学科教师的培训,以进一步推动区域实验教学扎实有效地开展,从而培育学生科学素养,我院根据金山区教育局的要求,组织开展了教师实验教学能力专项调研。通过此次调研的数据采集分析以及相关培训,我院以期能为区内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研究方法

此次调研于2015年12月进行,采用理论问卷和实验操作两种方式,要求参加调研的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闭卷独立完成理论问卷与相关实验操作。

1. 调研对象

此次调研对象为金山区在编、在岗的全体初中生命科学学科教师(含兼职)。来自全区20所初级中学的30位教师参加了本次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年龄情况。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年龄段的教师有8人,35~44岁年龄段的教师有6人,45~49岁年龄段的教师有11人,50岁及以上年龄段教师有7人。参与调研教师中45岁以上教师为调研主体,占60%,教师队伍年龄总体偏大,呈老龄化趋势。

第二,学历情况。从学历层次来看,参与调研的教师中,大学本科学历的有27人,占90%;硕士学历的有3人,占10%。可见,参与调研的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研究生比例较低,都为30岁以下年轻教师。

第三,专业情况。从专业背景来看,参与调研的教师中生物本专业(含生物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有28人,占93.3%;非生物专业毕业的有2人,占6.7%。

第四,职称情况。从职称情况来看,参与调研的教师中一级教师16人,高级教师7人,二级教师7人。教师职称结构总体较好,以一级教师为主。

2. 调研卷的设计

本次专项调研特聘请市学科专家担任调研卷设计、实验操作监考、数据采集及分析等工作。调研的内容为《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学生实验和课程教材中涉及的演示实验等。理论问卷测试题包括5个简答题,内容涵盖实验目标的制订、实验的育人价值、实验的有效组织管理、实验设备的充分利用和实验评价等方面,满分为50分,完成时间为60分钟。实验操作题包括实验操作、实验记录等内容,满分为50分,完成时间为30分钟。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总体情况

本次教师实验教学能力调研满分100分,理论问卷与实验操作卷满分均为50分,测试总体结果如下表1所示。从答卷情况看,平均分为74.76分;最高分为93分,最低分为36分;优良率为53.3%,及格率为86.7%。从标准差来看,总分标准差达14.22,说明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分化明显;实验操作成绩标准差为10.83,理论问卷成绩标准差为4.88,相对而言,教师实验操作能力方面个体间差异更显著。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理论问卷的得分率(80%)、优良率(60%)、及格率(96.7%)均高于实验操作卷的得分率(69%)、优良率(40%)、及格率(73.3%)。可见,教师在实验操作能力方面比较欠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理论问卷5个简答题各题的得分情况如上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实验组织管理能力还比较欠缺,得分率在理论问卷各部分中最低,为71.33%;教师实验评价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为94%。

2. 相关性分析

根据初中生命科学实验教学能力调研成绩与年龄等要素的Kendall’s tau_b和Spearman's rho相关系数表(见表3)的进一步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调研成绩与年龄和专业对口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r=-0.377,p<0.01 (双尾检验)和r=0.339,p<0.05 (双尾检验)。分析显示,教师调研成绩与年龄存在中高程度的负相关,即年龄越大成绩越低;而教师调研成绩与专业对口存在中高程度的正相关,本专业毕业的教师成绩明显好于非本专业毕业的教师。结果还显示,职称、学历与调研成绩无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174、r=-0.283,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水平p>0.05 (双尾检验),即说明调研成绩与学历、职称不相关。

三、研究结论

综合我区初中生命科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调研的情况,可以看出,半数以上教师具有较好的实验教学能力,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其中,部分青年教师和学科骨干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非常出色,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学科价值的思考、日常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评价,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水平。调研结果亦显示,调研成绩与教师职称、学历方面不存在显著相关,但与年龄、专业背景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年龄越大成绩越低,非本专业教师成绩显著低于本专业教师。其具体情况如下。

1. 教师实验教学能力个体差异显著

从调研成绩的标准差(14.22)可以看出,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存在显著的个体间差异。有半数以上的教师在调研中取得了80分以上的成绩,说明这些教师具有良好的实验教学能力,能较好地适应教学要求;但也有4位教师成绩不合格,其中2人为非本专业毕业,1人兼任少量本学科教学,从不参加教研活动,1人虽为本专业毕业,但从未教过生命科学学科,可见,非专业教师以及从不参加学科教学(或教研)的教师可能难以胜任实验教学工作。

2. 教师实验操作能力成绩明显低于理论成绩

实验操作测试选择了经典学生实验:观察植物的叶,并制作叶表皮临时装片和叶的徒手切片,观察并绘图记录。预期的结果与实际调研结果差异较大,教师实验操作和记录的得分率为69.47%,与理论部分的得分率80.06%形成较大反差。究其原因,是因为部分教师平时不够重视实验操作,未能按照正确步骤和要求实践;部分教师未进行过较多诸如绘图记录等实践,有的图绘制得不科学、不准确;部分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对一些概念认知模糊等。

3. 教师实验育人价值挖掘和实验评价能力较强

关于实验的育人价值的调研题目,得分率较高,为84.67%。调研发现,大多数教师较关注经典实验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能较好地发掘实验中的育人要素。如鲫鱼解剖实验,教师能基于课程标准,认同该类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实验动物,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关于实验评价的调研题,由于教师平时已较多关注从三个维度进行学习评价,并且在命题方面已经开展了较多实践,因此,对于实验形成性试题的编制,内容适切,覆盖合理,注意了命题的规范性、科学性。本题得分率最高,为94%。

4. 教师实验组织管理和目标准确把握能力较弱

对于学生人数多、器材较复杂的实验,如现场的操作实验,尤其是难度较大的“模拟心肺复苏实验”在实施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如何合理分组、安排时间、点评问题、适时指导等方面缺少有效的策略和方法;部分学校停留在理论课的阶段,有的教师因从未实施过,无法作出合理预设。该题的得分率为71.33%,是理论题各部分中得分最低的一题。

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实验有其独有的教育价值,每一个实验在三维目标上各有侧重点,教师在制订实验教学目标时,还不能准确把握和合理定位。如对“测量人体的体温、心率等生理数据”实验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确定,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考虑了三维目标,但一些教师在安排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方面仍存在问题,例如把目标重点仍定位于技能的熟练掌握、严谨的态度与团队合作精神上,忽略了数据分析的方法引导及帮助学生在实验后加深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该题的得分率为74.33%,在理论题各部分中得分偏低。

四、讨论与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区域初中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基于实验教学调研分析,我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 营造氛围,为提升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提供良好环境

首先,学校要重视本学科的实验教学,对教师任教资质严格把关。本次调研中,四位任教资格存疑的教师调研测试成绩不合格。或是由于本身专业背景的限制,或是由于长期兼任其他工作而忽视自身培训等,这些教师即使工作态度认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仍将难以适应工作的要求。其次,学校应在课时安排、实验设备器材配置、实验员配备等方面按要求落实到位,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

2. 完善管理机制,为提升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尽管本次调研所选择的实验均为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规定的学生实验内容,但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未充分开展实验教学,存在以理论代替实验的做法。鉴于此,我院应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管理机制,依托金山区中学实验教学管理平台,深化“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实验教学管理”项目,加大对学校实验教学的监督管理,保障学生实验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3. 开展专项培训,为提升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提供专业支持

近几年,我区学科教研员在教师学科实验教学能力方面进行了系统培训,在此基础上,还需继续围绕实验的目标、实验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实验的装备使用、实验评价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相关培训。培训应结合教师需求,突出培训的学科专业性,如实验操作能力培训等,并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分类指导。

4. 搭建多元平台,为提升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提供实践路径

上一篇:智能素质下一篇:审计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