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山区道路

2024-05-13

高原山区道路(精选八篇)

高原山区道路 篇1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地形多样复杂,其中山区高原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山区高原道路建设水平对全国路网建设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但现在整个道路建设领域还停留在二维的CAD层面,效率不高,急需革新,其中对应山区高原道路工程的设计更是如此。BIM技术强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三维地形模型创建功能、线路设计等功能,使得道路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特别是设计环节的应用使得整个项目工程的效率都得到了质的提升。

BIM技术不仅包含了Auto CAD的几乎全部功能,它同时具备三维可视化设计的独特功能。通过创建设计平面路线,设计纵断面、横断面等功能可实现复杂的道路工程的三维建模,使设计者通过三维视图直观地查看设计效果,实现设计理念。同时,所有的平面、横纵断面均以动态的方式链接,相互协调,最后以统一的标准出图,方便后期的同步修改与更新,省去了传统道路设计中图纸一旦需要局部调整就必须重新绘制、计算、调整和检查整个设计图,大大地降低了设计过程中的不必要的重复性无意义的工作,降低了设计施工等环节的劳动强度,提高整个项目的工作效率。

BIM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全生命周期管理,它表现在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在项目初期的设计、中期的施工及其项目完成后的设施运行管理、维护等各个方面都发挥巨大作用。BIM技术近年在我国的运用主要集中于建筑行业,在交通领域中使用也越来越广,但BIM在高原的应用较少。为了探索BIM技术在高原道路建设设计中的应用前景,笔者将其结合于香格里拉市南片区市政道路建设初步设计加以探讨。

1 BIM技术在交通领域的行业标准

由于BIM技术刚刚起步,目前仅仅在建筑行业取得初步成果,而在交通和其他领域应用尚有限制。交通行业有别于建筑行业,不同点在于点式的单体建筑,它呈带状分布、与地形结合紧密、区域范围广、结构形式复杂、设计专业多、数据海量等特点。总之建筑工程是点工程,交通工程是线工程。

BIM软件开发厂商有很多,造成BIM的相关软件也很多。主要有欧特克的Revity与奔特力的系列软件,Micro Station、Project Wise系列各软件。但是这些软件的数据接口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做到完全一致,在进行数据转换的时候还存在数据丢失的问题。加上这些BIM开发商都有自己的BIM设计标准,不同的行业标准反而会降低设计效率。这些都是影响BIM技术进行规模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BIM技术在交通领域的相关标准还在研究制定过程中,相对于建筑行业没那么完善,这样导致大多数BIM开发商不愿意在“交通Bl M”标准方面进行较大的投入开发。即使有一些厂商愿意,但是由于各大厂商的行业标隹不一致,导致设计方与施工方所用的BIM软件不一致,造成设计的效率不高。

目前BIM技术在实际工程项目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各种设计软件的开发还不够完整,如Bentley这样的BIM软件厂商,每年都会更新设计软件以便软件可以适应更多的环境。因此,针对这些新软件的二次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发展“交通BIM”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但是目前软件的二次开发不理想,当然也有一些插件在实际工程应用非常管用,如鸿业软件在市政道路、管线布局等方面应用非常广泛,但这些插件不一定适合在高原山区道路等特殊区域应用,其应用效果也不一定显著。总之,整合交通和BIM的各个方面的资源,研究开发一套适合高原山区等特殊区域的交通行业的Bl M设计软件系统势在必行。

2 BIM在国内外交通领域的应用发展

进入20世纪以来,BIM在美国的应用急剧增加,从28%增长到48%。特别是在一些大型商业设计企业中,BIM技术的使用率达到八成以上。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运输局将Auto CAD Civil 3D定为全州道路和高速公路设计项目专用软件。BIM在其他发达国家应用也很广泛,根据有关机构统计,到2010年BIM在欧洲国家的用户已经达到了36%,在北美的加拿大BIM使用户已经达到48%。在亚洲范围内,日本政府在《三年信息化规划》中着重强调了BIM技术,并开始在国家层面进行推广。

在我国,随着建筑等行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CAD等二维设计软件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设计要求,所以BIM技术渐渐地出现并使用在多个建筑领域,并慢慢向交通、电力、水利等领域延伸。在香港,BIM技术已经大规模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并逐渐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BIM人才。随着我国交通领域的信息化发展以及各种BIM软件的不断完善,智能交通理念的提出,BIM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加重。在上海世博会、奥运会等大型建筑和国家高速公路项目中,在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的项目管理阶段都使用了BIM技术,发挥了BIM的全生命周期的优势,成功实现各专业领域的协同设计、工程材料统计和施工三维可视化模拟、碰撞检查实验和管线综合布局、低碳环保建筑等功能。

3结合香格里拉项目,BIM在高原道路领域的简单应用

3.1项目背景

香格里拉,整体上属低纬度高山寒温性气候,所处的高原山地的特殊地理位置,香格里拉县降水量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较大,不但受季节的制约,而且还受地形高差的影响。

本区域位于香格里拉县城南部,214国道两侧,距县城约5km,地处香格里拉山间盆地边缘,东侧为山坡,东部高于西部。

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造成了香格里拉道路建设项目的复杂性,对项目前期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很大要求。

3.2设计流程

如图1所示,笔者利用BIM软件对项目中达拉路的设计流程为:(1)根据地形原始测量数据创建地形曲面;(2)设计平面路线;(3)根据道路的特性、等级设计纵断面;(4)根据设计资料创建隧道横断面;(5)三维模型的整合;(6)根据模型进行土方计算。

3.3规划阶段

BIM流程有助于有效地减少项目的数据变更,设计图的修改、分析时间。可以在设计最终完成前进项各种理想设计,用来不断对比实际工程的实施,优化项目完成的效率和质量。

3.4勘测阶段

在项目的地形勘测阶段,BIM可以兼顾许多其他设计软件使他们在一致的环境中完成同一项目的各种任务,包括对原始地形地貌勘测数据直接读取、编辑。如在香格里拉项目的地形勘测阶段中,就结合运用BIM软件和GIS对达拉路原始地形进行勘测设计,如图2所示。

3.5设计阶段

(1)道路建模。如图3所示,就是利用BIM软件快速对达拉路道路平面设计建模。BIM技术可以辅助设计者更高效地设计各种等级的道路模型和设计市政道路的交通工程设施,道路管线布置等。例如可以利用设计使用者自己开发设计的部件输入道路相关参数快速地设计环岛,包括环岛内的交通标识和路面标线等。当然也可以利用BIM软件的内置部件进行参数输入,快速设计。

(2)工程量计算。利用复合体积算法或平均断面算法,更快速地计算现有曲面和设计曲面之间的土方量。使用生成土方调配图表,如图4所示,用以分析集体的填挖距离,确定土方移动方向,从而找到取土坑的位置。可以根据道路模型中的工程材料数量,分析项目成本,如图4所示。

(3)自动生成设计图。项目中达拉路的部分横断面图、纵断面图,如图5和图6所示。在达拉路整个道路平面设计过程中,使用外部参考TK和一些数据的快捷键,在整个设计工作流程中就可以利用模型中相同的图例自动生成施工设计图纸。这样就减少设计中间过程的大量重复性数据文字处理工作,快速有效地生成多个图纸的草图,并且可快速有效地生成多个图纸的设计草图。这样一旦工程设计施工模型需要修改变更,就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更新所有的实际设计施工图。

(4)方便评审。现如今的工程项目要求更高,设计流程比以前更复杂,而且设计评审人员不一定是CAD使用者,但又是项目中重要的组成人员,所以团队中的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对项目的各个环节的设计评审。

(5)多领域协作。达拉路道路设计图完成后,要与整个项目其他建筑设计相协调,与将来规划建设相协调。这时就需要达拉路段的道路工程设计人员将纵断面、路线和土方量等信息直接传送给其他领域的设计人员,与其他工程项目相协调适应。各个领域的设计参与者都可以协同参与整个项目。

(6)统一出图。在完成达拉路道路设计图后,通过统一的设计模型与文档之间的自动关联,按照统一的标准出设计图与施工图,这样使得每条路所交付的设计施工图纸统一标准,提高项目图纸的一致性,这样无论之后设计是否需要更改,都不影响其他相关设计,提高了项目设计阶段的效率。

4应用效果

通过BIM相关技术在香格里拉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发挥BIM技术在高原山地等特殊区域的全生命周期的最大优势。在针对特殊地形和实际情景的变化,需要及时灵活地调整设计施工方案,做到整个项目的同步协调。

如表1所示,针对白塔环路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调整,根据实际需求,利用BIM技术对整个设计方案进行同步及时调整,提高施工单位的工作效率。若按照设计施工的一般程序,需要先找到设计之初的原资料,设计单位进行重新分析,重新进行计算,再出图,过程繁琐,消耗资源,单位施工成本增加。若利用已有的BIM模型进行改造,将大大缩短工作程序,加快改造进度,给施工单位节省成本,提高效益。

其中具体表现为,在项目施工初期由于实际施工发现内环车道较窄,内外环进出车道位置设置不合理,造成整个环岛交通流不是非常顺畅。针对这些问题,对环岛路改造,改造后内环半径将增大至97.3m,设顺时行驶4车道,最内侧车道为停车道,绕塔祈福者除了开车在内环绕塔外,还可以将车停在此车道,步行绕塔;外环半径设计同步调整为131.125m,设逆时行驶3车道。

5结论与展望

本文针对高原山区道路特点和实际应用需求,提出将BIM技术应用到该领域,可以实现高原山区道路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目前我国BIM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而高原山区道路工程涉及到多个专业领域,除了与线路、轨道、水利、供电专业有直接关联外,还涉及到结构、房屋建筑、电力通信等其他多个行业。高原山区许多基础性工作尚不完善,造成正常的软件功能没法有效实施,特别是针对高原山区的设计软件等相关标准不统一,还需建模开发,造成在高原山区等特殊区域BIM技术的实施方法未能形成体系,需要进一步思考创新。

但是即使如此,在我国,BIM技术与大数据、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结合开发,并在高原山区等特殊区域的应用,必将是未来的BIM技术工程应用领域的发展趋势。

摘要:由于国内BIM技术大多应用在土木建筑领域,在交通领域认识应用程度不高。所以笔者首先着重介绍BIM在交通与建筑应用的不同点。参考BIM在国内外各个领域应用的成功经验,并结合BIM技术在高原山区香格里拉项目上的简单应用,提出了将BIM技术应用到高原山区道路设计的思考。

关键词:交通,BIM技术,香格里拉,高原山区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玉泽.BIM技术在轨道交通的应用探讨[J].铁路技术创新,2014(05).

[2]郭洪江.浅议BIM在公路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09).

高原山区道路 篇2

关键词:高原山区;烟草;估产;合成孔径雷达

中图分类号: S12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2-0393-03

收稿日期:2014-03-31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 (编号:黔科合GY字〔2013〕3062)。

作者简介:符勇(1989—),男,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E-mail:user51@sina.com。

通信作者:周忠发,教授,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E-mail:fa6897@163.com。贵州省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地形破碎,农作物种植情况复杂多样。烟草作为典型经济型农作物,在该省广泛种植。以传统方式预测烟草种植面积、产量等情况,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且中间环节多,不能准确高效地估产。针对贵州省气候多云雨、很难周期性获取高光谱数据的特点,采用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不受时间、气候条件限制[1]。SAR 采用主动遥感的方式,利用微波成像,不受云雨和时间限制,更加适合贵州省多云雾山区的农业遥感应用。本研究在野外样方选取与调查的基础上,将SAR技术融入估产过程,选用烟草不同生育期的雷达遥感影像,通过雷达遥感影像的处理和计算得出烟草不同时期SAR亮度值,利用野外实地考察数据,将烟草各生长时期的SAR亮度值与对应时期烟草鲜质量产量建立线性回归耦合关系的估产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该模型建立遥感指标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模式,它不考虑作物产量形成的复杂过程[2],可以快速准确获取不同时期烟草产量信息,以期为喀斯特高原山区烟草雷达遥感估产提供依据。

1研究区域烟草基地概况

本研究以贵州省清镇市流长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为依托,选择该基地单元马场片区的茶山村为研究区,该烟区属于黔中高原区。清镇市隶属于贵州省贵阳市,距贵阳市市区约22 km,东接贵阳市乌当区、花溪区,西邻贵州省毕节地区织金市,南与贵州省平坝县接壤,北与贵州省黔西市、修文市交界,面积1 492余km2,辖6乡、4镇及青龙街道办事处,人口53万人,共有耕地面积2.34万hm2,森林覆盖率31.1%,农产品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等为主。南部地势较为平缓,以丘陵和喀斯特化低山为主,地势从西南向东北渐减;东部及中部属浅山、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 1 327 m;其余区域为浅丘向中低山狭谷过渡区,平均海拔 1 295 m。

流长基地单元辖流长、犁倭、红枫湖等3个乡(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宜种植烟草的土地面积5 428 hm2;土壤以黄沙壤、黄壤为主,pH值5.5~6.5,呈微酸性,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均有利于烤烟生产。主产烟区集中在流长乡、犁倭乡,面积占该基地单元的90.26%。2012年落实种植计划收购烟叶1 145 t[3] 。

2数据选择与获取

2.1SAR数据

不同微波波段具有不同能量,其对作物的监测用途也不同。Ku、X、C、L是常用的作物监测微波波段。Ku、X微波波段主要用于监测作物长势,C微波波段主要用于监测作物分类,L微波波段主要用于监测作物分类、土壤含水量[1] 。

通过比较TERRASAR-X、RADRASAT-1、RADRASAT-2、COSMOS、ENVISAT、ALOS等主流雷达卫星,综合考虑波段、极化方式、空间分辨率等系统参数与实际情况,选择空间分辨率3 m的TERRASAR-X雷达数据作为研究数据。TerraSAR-X是首颗由德国航空航天局与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公司共建的固态有源相控阵的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分辨率高达1 m。该卫星的轨道高度为514 km,倾斜角度为9744°,卫星整体质量为1 200 kg,半径为2.4 m,高度为5 m,消耗功率为800 W。该卫星可以在不同模式下工作。TerraSAR-X雷达卫星具有多极化、多入射角和精确的姿态和轨道控制能力,本研究采用3 cm的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可以进行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并具有一定地表穿透能力,同时还可进行干涉测量和动态目标的检测[4]。

2.2实测产量数据

在野外考察的同时,建立样方并详细记录烟草生长信息,考察时间尽可能与遥感影像拍摄时间保持一致,以达到最佳监测效果。研究区选择烟草种植连片面积60 hm2以上的烟田,建立27 m×24 m的样方面积约0.066 hm2,与雷达数据相元相对应。研究区内共建立30个样方,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每个样方的四至点或在样方中部用GPS定位,以保证样方位置准确,同时便于与遥感影像相叠加,在样方内采集烟草鲜质量数据。

3数据处理与模型建立

3.1SAR数据的处理

本研究选取德国发射的TerraSAR-X卫星,獲取烟草不同生长期的影像(表1)。

3.2估产模型建立

2012年5月初至9月底,根据烟草不同生长时期在研究区定期开展烟草地面调查工作,地面调查时间与影像获取时间基本同步,共布设45块样地,考虑到估测模型的精度验证,其中15块样地的数据不参与建模。利用SPSS 19.0软件对30个样地旺长期、成熟期烟草叶片数据与雷达影像处理后的SAR亮度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二者在旺长期、成熟期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89、-0.846,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旺长期、成熟期的线性拟合度(r2)均较好,分别为0790、0.716。因而可通过烟草SAR亮度值得到烟草产量。

nlc202309040045

表2不同生长期样方内烟草叶片SAR亮度值

极化方式样本序号旺长期亮度

(β0db)成熟期亮度

(β0db)VV1-6.071-9.1392-7.423-10.3303-7.771-10.3904-6.533-11.5605-6.549-9.586

为了进一步分析烟草产量与SAR亮度值的定量关系,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乘幂函数等对二者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对不同模型测算结果的分析表明,基于SAR亮度值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精度最高。喀斯特山区旺长期、成熟期烟草种植产量最优拟合模型为式(3)、式(4)。图3、图4分别为烟草旺长期、成熟期鲜质量产量与SAR亮度值的关系。

4模型验证

为评价烟草估产模型模拟效果,通过野外同期采样的另外15个样地数据与估产模型模拟数据进行比较,并利用误差统计公式(5)对模型精度进行综合评价[9]。

RE=m估测值-m实测值m实测值×100%。(5)

式中:RE为相对误差系数;m实测值和m估测值分别代表野外实地考察烟草叶片质量和模型反演得到的烟草叶片质量。

由表3可见,对于估产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系数,旺长期为4.8%~11.59%,平均相对误差系数为7.66%,模型总体精度达到92%以上;成熟期为8.15%~2325%,平均相对误差系数为14.02%,模型总体精度达到85%以上。说明利用SAR亮度值与烟草叶片生物量建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烟草叶片生物量状况,能够满足喀斯特山区大面积烟草叶片产量估算要求。

5结论

采用不受云雨影像影响的雷达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将SAR技术应用于喀斯特山区烟草叶片产量估测,利用SAR亮度值与地面样地调查所得烟草叶片产量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不同时期烟草估产的线性回归拟合模型:旺长期为

y1=-1 449.67x1+4 199.78,成熟期为y2=-457.38x2-13986。基于地面同期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旺长期、成熟期的预测精度分别达到92%、85%以上,能够实现喀斯特山区的大面积种植烟草的快速估产。因此,基于SAR技术对喀斯特山区烟草种植估产模型是可行的,为喀斯特山区烟草产量遥感估产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该方法也可为喀斯特高原山区其他农作物基于SAR技术遥感估产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研究表明,以SAR 亮度值与烟草产量建立的回归模型基本能够反映其线性回归的耦合关系,旺長期的模拟精度要优于成熟期。旺长期、成熟期烟草估产模型拟合度较好,但成熟期模型误差相对较高,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旺长期烟株叶片多、相互掩盖,增加了体反射强度,使得反射率增加,所以SAR 影像亮度值能够更好地反映叶片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烟叶采摘进度不一样,小部分样方内烟叶打叶进度较晚,成熟期影像还存在部分旺长期烟叶。本研究建立的喀斯特山地烟草估产模型,还须在不断提高遥感估产精度的同时,在更多烟区丰富完善方法和技术路线,提高模型精度,为国家现代烟草农业的大范围、实时遥感监测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劲松,林珲,邵芸. 微波遥感农业应用研究——水稻生长监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13.

[2]徐新刚,吴炳方,蒙继华,等. 农作物单产遥感估算模型研究进展[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2):290-298.

[3]周忠发,李波,贾龙浩.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在喀斯特山区烟草种植定量监测应用探讨[J]. 测绘通报,2012(增刊):246-248.

[4]钱方明,刘薇,周瑜. 雷达遥感卫星TerraSAR-X的系统特性和产品[C]//第十八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

[5]余丽萍,黎明,杨小芹,等.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断口图像识别[J]. 计算机仿真,2010,27(4):224-227.

[6]李智峰,朱谷昌,董泰锋.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图像纹理特征地物分类应用[J]. 地质与勘探,2011,17(3):456-461.

[7]高程程,惠晓威.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提取[J]. 计算机系统应用,2010,19(6):195-198.

[8]贾龙浩,周忠发,李波. 高分辨率SAR在喀斯特山地烟草生长建模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烟草科学,2013,34(5):104-107,112.

[9]梁天刚,崔霞,冯琦胜,等. 2001—2008年甘南牧区草地地上生物量与载畜量遥感动态监测[J]. 草业学报,2009,18(6):12-22.李婷,林爱文,高云,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区研究——以湖北省赤壁市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2):396-399.

高原山区农村公路选线问题 篇3

关键词:高原山区,农村,公路选线,生态,地质地貌

0前言

随着我国不断增加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的投资, 高原山区的农村公路选线工作就成了该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高原地区, 坡陡流急、山高谷深、地形较为多变复杂;河流的水位变化较大, 给该地区的公路选线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但是清晰的山脉, 不是横山越岭, 就是顺山沿水, 给公路选线工作指明了方向。

1 高原山区的地质地貌特点

高原山区的地貌主要分为山岭地貌和重丘地貌, 而山岭地区和重丘地区有着气候、高差垂直差异性大, 地质、地形复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山岭地区和重丘地区的地形以河漫滩、陡坡、台地、鸡爪形为主, 在纵向上高差较大、地形起伏较为明显, 地质地貌非常复杂, 水系和山脉的走向明确, 地上自然横坡陡峭。

2) 地质较为复杂。危害性地质状况较多, 例如积雪冰冻、沼泽、软基、泥石流、顺层边坡、崩塌、滑坡等。

3) 水文的影响较大。河流的流向不稳定不规则, 对河岸边路基经常会造成不规则地冲刷。与此同时, 季节变化对于河水径流量的影响较为明显, 在夏季, 因为河水的径流量大, 河床较为崎岖陡峭, 对路基形成的冲刷较为严重;在冬季, 降水量少, 河水径流量较小, 因此, 对岸边路基的冲刷破坏较小, 但是冬季常有积雪冰冻的现象发生, 这给人们的行车安全带来了较大影响[1]。

4) 垂直气温的变化较大。在这类地区, 由于海拔高度的不断提升, 夜间和白天的温差变化较大, 经常会出现一座山同时存在四种季节, 相邻地域内天气状况不同的气候现象。

在山岭地区以及重丘地区进行公路的修建, 由于该地区的原始植物较为丰富, 在公路修建时会对该地区的植被与地貌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进行公路建设的选线工作时, 应对山区的地质、地貌、地形进行详细地勘察分析, 进而加以充分利用, 以求最少的工程施工量以降低对该地区的环境与生态的破坏, 并且降低工程的成本, 这是高原山区道路选线工作的指导性思想[2]。

2 路线布设的原则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在高原山区的农村进行公路选线的工作时, 应遵循下列有关路线布设的相关原则。

1) 路线布设的平面线形要充分地利用高原山区的地质地貌特征, 尽量达到相关规范的要求, 对于一些特殊地段, 在使用要求得到有效保证的前提下, 可以适当地降低有关的技术标准, 但要增加由于安全保护的配套设施。

2) 在进行高原山区农村的公路选线工作时, 要科学合理地处理横向、纵向、坡度三者间的关系, 做到横向稳定、纵向顺适、坡度合理。

3) 必须使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度得到有效地保障。

4) 应对道路沿线存在较差地质地段进行仔细地探勘调研, 明确掌握该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 避免较差地质地段, 使工程合理且经济[3]。

5) 在进行高原山区农村的公路选线工作时, 应尽量使周边的自然景观和布设的线路相协调, 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6) 在积雪冰冻地区, 应尽量在阳坡上进行道路路线的选设, 以降低冰雪冰冻对道路和行车安全造成的危害。

7) 科学合理地选设路线控制点, 比如山岭垭口、沿线城市或村镇等。

8) 尽量避免对原有建筑构筑物的影响, 比如一些重要结构物、高压线塔等。因为在道路工程的建设中, 一般会对影响道路工程的一些构筑物进行搬迁或拆迁, 这会增加工程造价, 增加工程的任务量与难度[4]。

3 高原山区农村公路选线的方法

要达到预期的目标, 将高原山区农村公路的选线工作做好, 在进行场地踏勘的工作时应坚持多比、多问、多看、多跑, 以更为全面地掌握搜集第一手的资料并广泛地征求来自各方的不同意见进行综合地分析研究, 同时还应将路线类型进行明晰地分类, 进而才能够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高原山区的农村公路, 依据路线经过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 可以分为山脊、沿河线 (或沿溪线) 、越岭线三种类型。

3.1 越岭线

越岭线指的是那些为到达路线的终点而必须要翻过山岭的道路路线。在进行公路越岭的选线布线时, 应对展线选择的方法、垭口的海拔以及垭口的位置等进行终点的分析研究。

1) 垭口的位置。应选择道路一定要路过的山岭山脊高程的最低位置作为道路路线的垭口, 可以适当地挖深垭口的路堑, 以降低垭口的高程, 减缓道路的坡度, 缩短道路的里程, 提高路线的各项指标。作为道路选线工作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垭口的选定是道路路线选定最为关键的一个控制点。

2) 垭口的高程影响着路线的距离。要想使路线的长度合理经济, 较高级别的公路路线选定可以使用隧道穿越的形式, 但是这种形式的选线工程建设成本较高;对于那些标准较低的道路路线选定, 在翻越垭口的路段应对垭口进行细致地观察研究, 若厚度适当可以将垭口深挖, 以减少路线的长度, 进而获得良好的纵向线形;若翻越的垭口属于宽厚类型的, 不能对垭口进行深挖, 因为这会极大地增加施工工程量并会增加边坡处置的难度[5]。

3) 垭口两边路线的布设。在海拔高并且常有积雪冰冻情况发生的垭口, 应尽量在山地阳坡面进行垭口两边路线的布设工作, 并将高原海拔高程拆减以后最陡、最大的纵坡为标准对纵坡进行有效控制并对平面进行调整。当阳坡面比较短的时候, 可以使用回头布线的方式以取得有效距离, 进而克服高差。在进行高原山区农村公路的选线时, 平均纵坡、连续坡度、坡长、坡度都不能超过规范数值。在进行回头布线的平面设计时, 应尽量避免使用规范中的极限指标。

在高原山区农村公路的越岭路线选定时, 应多使用回头布线的形式进行道路路线的布设。回头布线的位置要在对路线场地进行实地踏勘以及对已有地形图的分析后继而决定的, 然后再用罗盘仪或者水手准, 在实地从上到下地放出合适的纵坡路线与之进行衔接。回头布线的最佳地形是平缓的山包、山梁以及山坡, 在进行路线选定时, 应对这类地形进行充分地利用, 这不但能够有效地降低工程量, 而且能够使上线与下线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 以确保路基的稳定性。回头布线是条件有限时的次优选择, 因此, 要最大限度地拉长路线之间的距离, 并减少回头的次数, 尽量避免同一坡面路线的重复频率, 降低上线与下线间的相互影响、减少支护设施的布置。

3.2 沿河 (溪) 线

沿河 (溪) 线指的是沿溪流或河流流向为道路路线的走向并直通目的地的道路路线。在进行沿河线的选择时, 应对跨河地点的选择、路线线路的高度以及河岸的选定进行分析研究。

1) 河岸选定。在对道路路线进行实地踏勘后, 根据所掌握的情况, 应将路线选定在水文地质较好、有可利用的台地、地形较为开阔的河流或溪流一岸, 进而减少构筑物和土石方工程;在高寒地区因为常有冰冻积雪的情况发生, 因此, 路线应选定在迎风和阳坡的一岸, 以提高该路段行车的安全性。同时路线应选定在居民点较为密集、村镇较多的一岸, 以使道路发挥更好的效益[6]。

2) 线位的高度。在对水文情况有较好地掌握并完成实地调研后, 除了有可以利用的台地外, 还应将路线设置在免遭洪水侵害的高度之上。但是也不能设置在相对高程过高的位置, 以使路线的纵向面和横向面的线形平缓、顺直, 取得较高的标准, 与此同时也能有效地降低土石方工程的工程量, 并利于在沟口直接跨过主河道。安全防护工程不应复杂、太高, 因为一旦路基发生损坏, 对防护工程的抢修修复工作易于开展。当应强化防护设施, 避免遭受洪水侵害, 以确保路基的稳定。减少耕地占用量, 做好后续的废方处理。

3) 桥位的选定。当路线因地质、地形条件有限需要换岸建桥的时候, 桥位应该选择在河滩较高较窄、河床地质较好、河道稳定顺直的河段上, 同时还应对桥头以及桥位路线布设的问题进行充分地考虑, 否则会导致增加桥体建设工程量、标准低或者线形差等情况的发生, 进而对整体路线的布局产生不利影响。

3.3 山脊线

山脊线指的是大致上沿着分水岭进行布设的线路。山脊线一般有着桥涵结构较少、地质水文状况良好等优点, 但是也存在着水源匮乏、工程材料短缺、同居住区距离较远以及线为相对高程较高的缺点。是否应采用这种方案, 应对以下几方面条件进行考虑。

1) 分水岭方向不应同路线总方向偏离太远。

2) 分水岭的平面不应太过曲折迂回, 竖向上各个垭口之间不应存在悬殊较大的高差。

3) 各控制垭口之间的山坡应有较好的地质状况, 地形不应过于凌乱陡峭。

4) 上下山脊之间的引线间应有适当的地形用以过渡利用。

一般情况下, 条件完全符合以上规定的分水岭数量较少, 因此, 距离较长的山脊线并不多见。一般是作为山腰线或者沿河线的局部越岭线以及比较线两边路线的衔接而出现。在决定使用该方案以后, 应解决好山脊线布设的问题。因为山脊线一般都是沿着分水岭进行延伸的, 大致的方向已经确定, 在进行布线时应将以下三方面的问题解决好:控制垭口的选定;各控制垭口之间路线应布设在分水岭哪一侧;路线中点的控制。[7]上述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的。

4 结语

由于资金的投入有限, 因此, 高原山区农村公路的选线应遵循经济、合理的原则, 在总体上应减少工程的成本, 有效控制工程的施工量, 优化路线的布局, 使其达到相关的技术标准, 满足安全基本的使用要求。从而制定出运营安全、经济合理的高原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方案, 最终促进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发展, 使宏伟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王佐.高原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11.

[2]甄晓云, 阮旭伟, 陶磅, 等.云南高原山区农村公路建设的生态保护技术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2, 8 (8) :177-180.

[3]李珍, 王佐, 张直云, 等.高原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5, 8 (3) :56-57.

[4]鲜守刚.高原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探讨[J].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4, 51 (14) :233-235.

[5]熊燕.高原山区农村公路建设综合技术研究通过验收[N].云南日报, 2012-04-020 (1) .

[6]吴文娟, 王绍笳, 陈海堰.山岭重丘区公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编制重点问题浅析——以四川甘孜藏区为例[A].四川省首届环境影响评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 2009, 6.

浅析高原山区红层工程地质特征 篇4

1 红层的主要特征

1.1 红层的地质特征

红层主要岩性有紫红、紫灰、褐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砂岩、石英砂岩等碎屑沉积岩。红层形成于燕山运动与喜马拉雅运动之间, 其展布受燕山构造运动控制, 形成了内陆河、湖相、软硬相间、交互成层的多元结构地层;而喜马拉雅运动则是红层变形的依据, 主要表现为红层的掀斜、块段以及舒缓褶曲等特征。构造节理密度小而贯通长度大。

高原山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是地壳不均匀掀升和深大断裂继承性活动, 红层区多抬升为山系, 为高原的组成部分。第四纪以来, 随着地壳不断抬升, 流水强烈切割, 多沿构造线形成北西向主干河流。同时, 由于地壳运动的间歇性和不均匀性, 又形成与主干河流垂直和斜交的网状水系, 将红层切割得支离破碎, 切割深度多大于500m, 显现出中山一高中山地貌。

红层的物性特征, 是其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的依据。红层矿物成分的主体是石英、方解石和粘土矿物。随岩石颗粒逐渐变细, 粘土矿物含量相应升高。粘土矿物的含量决定了岩石的力学性质。粘土矿物含量越高, 岩体越软, 亲水性越强, 抗风化能力越弱。粘土矿物含量越低, 岩体越坚硬, 强度越高, 抗风化能力越强。此外, 粘土矿物具有其他矿物无法比拟的亲水性, 这就决定了红层地区地质灾害主要沿着粘土矿物含量高的层位发生。

1.2 红层的工程性质

红层是工程性质较差的岩层。其抗压性主要取决于岩石颗粒的粗细和颗粒成分, 岩石的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类型。砂岩的抗压性还会随容重的增大而增强, 随孔隙率的增高而降低。

红层的抗剪性主要取决于: (1) 粘土矿物的含量:粘土矿物含量越高, 岩石的抗剪性越差。对于粘土矿物含量大于25%的泥质粉砂岩和泥岩来说, 其剪切破坏具有塑性破坏的特点, 即剪切位移大, 弹性范围小, 具有明显的屈服阶段和流塑破坏过程。对于软弱夹层中的层问剪切泥化带来说, 其抗剪强度实际上只相当于残余强度。认识这一点, 对于判别红层地区边坡的稳定性是重要的。 (2) 砂岩的抗剪性主要取决于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类型。

1.3 红层的水理性质

由于红层的孔隙率小, 吸水率低, 因此, 透水性差。另一方面, 由于红层岩石中粘土矿物含量高, 固结陈比较差, 使红层岩石表现出较大的亲水性。同时, 粘土矿物吸水后膨胀和软化, 削弱了岩石结构的物化连接, 甚至出现浸水后不久即发生崩解现象。因此, 红层的水理性质又是很弱的。总之, 红层的水理毫可归纳为透水性差, 亲水性强, 抗水性弱。

(1) 红层是一套相对不透水和弱透水层, 其水文地质条件随构造作用的强烈程度而异。红层裂隙水以张性断裂带最丰富, 水量亦较稳定。而压性断裂带节理裂隙大多闭合挤压, 即使张开亦为断层泥所填充.因此不含大量地下水, 通常在压性断裂两侧的剪切裂隙和张性裂隙带含有裂隙地下水。此外在向斜核器.倾斜岩层的层问剪切带有少量地下水。

(2) 红层地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裂隙水, 其上覆第四系堆积层中则普遍分布孔隙水。红层中泥岩裂隙多被泥质充填, 地下水水量贫乏, 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100m3/d。红层中砂岩裂隙发育较深, 充填较多, 地下水量中等, 单井涌水量一般100~500mm3/d.三红层地区找水的主要层位。在红层区往往砂岩为含水层, 泥岩则为隔水层, 由于地下水的作用往往使砂舌层面附近的泥岩泥化, 形成软弱结构面, 对边坡稳定不利。

(3) 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 一般由粉细砂和粘土悬浮沉积而成, 成岩程度不高, 一般质地软弱, 不但单轴抗压强度不高, 而且干湿抗压强度相差悬殊, 可达几倍至几十倍。泥岩亲水性强, 遇水易软化, 经强烈风化和水的长期作用后, 岩体完整性极差, 多呈碎块状.局部呈角砾状和紫红色土状、可塑、部份完全泥化。这种泥岩的软化系数低, 小于0.5。吸水饱和度一般在80%以上, 膨胀变形率较高, 为8%~15%, 崩解开裂宽度可达3mm。在充水饱和后体积不变条件下, 膨胀压力可达80~135kPa。浸水后含气率比天然状态下可增大10%~67%, 粘聚力可降三0.028~0.044MPa, 内摩擦角可降至12°~18°, 抗剪强度明显降低30%~70%。

2 红层物理力学性质

红层地区往往形成较厚的残坡堆积体和全一强风化层, 残坡积堆积体主要由紫红三、褐红色粉质粘土、含角砾 (碎石) 粉质粘土, 含砾土、碎石土等组成, 稍湿-湿。可塑-硬塑, 松散一稍密状。全一强风化砂岩、泥岩呈土状、角砾状和碎石状, 力学强度低。根据大保 (大理一保山) 高速公路K359~K448红层路段56个滑坡的勘察试验成果, 红层区岩土层抗剪强度指标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 红层区残坡积土层和全一强风化岩层, 抗剪强度较低。

结论

高原山区红层主要为侏罗系 (J) 和白垩系 (K) 的陆相碎屑沉积岩。主要岩性有紫红、紫灰、褐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砂岩、石英砂岩等, 常呈互层状产出, 易形成软弱结构面或泥化夹层。红层岩土体力学强度低, 易形成较厚的风化层。

红层的地质特征是:具有软硬相间、交互成层的多元层状结构;节理密度小而贯通长度大;展布受构造体系控制。红层的物性特征是:粘土矿物含量高, 具有较大的逆变性;具有透水性差, 亲水性强, 抗水性弱的水理性质。红层的工程性质是:抗压抗剪性较差;力学强度主要取决于粘土矿物的含量、胶结物成份和胶结类型;泥岩具有较大的软化性, 软化系数一般小于0.5。红层风化层具有显著的层状差异性。泥岩风化后形成的粘土夹层、泥化夹层、构造结构面等常是红层滑坡的可能滑动带。

参考文献

[1]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云南中生代红层[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5.

[2]徐瑞春.红层与大坝[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3.

[3]程强, 寇小兵, 黄绍槟, 周永江.中国红层的分布与地质环境特征[J].工程地质学报, 2004, 12 (1) .

高原山区大棚西瓜无公害栽培技术 篇5

1 地块选择

在发耳、野钟等地海拔1 000 m以下的河谷低洼地区, 选择向阳避风、地势较高、土壤排水通气性能良好、土壤肥沃、有效土层达60 cm以上、生物活性强、3年内未种植过葫芦科作物, 最好是与小麦、大豆特别是绿肥等轮作换茬的黄壤土、黄棕壤土地块作为西瓜苗床和栽培地。要求地块5 km范围内无“三废”污染源, 且大气、农田灌溉水、土壤等指标符合无公害产品环境质量标准 (GB3095-1996、GB5084-1992、GB15618-1995) 。

2 播前准备

早熟是高原山区栽培品种选择的首要条件, 要选择适合大棚栽培, 耐低温耐高湿, 早熟、优质、抗病、丰产的品种, 如京欣1号、西农8号、广西3号等。浸种前, 将种子在烈日下晒10~15 min, 用55~60℃温汤浸10~20 min, 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浸种30 min, 或用25%施保克乳油3 000倍液浸种30~60 min, 浸种后用沙搓洗种皮, 洗净种皮上的粘液[1,2]。播种前30~45 d堆沤有机肥, 要求充分腐熟, 营养土按土70%、腐熟有机肥30%的比例均匀, 可添加0.1%~0.3%三元复合肥, 土质要疏松, 以利根系生长发育。营养土和苗床均要进行消毒处理, 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1混合拌土和喷洒苗床, 用药量8~10 g/m2。营养土于播种前1~2 d装入10 cm×10 cm的营养钵中, 装土量为钵容积的2/3, 营养钵均匀排列于苗床上。

3 培育壮苗

适宜播种期为1月下旬至2月上中旬, 由于受西藏高原南支气流下沉增温作用的影响, 此时气温开始回升, 温度提升较快, 多晴朗天气, 且此晴朗天气一般会持续到5月上中旬, 光照温度均有利于大棚西瓜生长。播种前浇透底水, 抢晴天播种, 把发芽的种子植入营养钵中心, 然后盖不超过1 cm厚的营养土。在大棚内加盖小拱棚, 覆盖薄膜保湿增温, 促进发芽出苗。苗期采取分段变温管理:出苗前保持棚内温度30~35℃, 该地区2月昼夜温差较大, 中午气温15~20℃时, 大棚内温度可高达30℃以上, 夜间气温却只有5~8℃, 应在16:00左右及时加盖草帘卷, 以利于保持夜间高温。种子出土后降低棚内温度, 维持白天25℃, 夜间18℃左右, 以抑制下胚轴伸长。苗齐后撤掉小拱棚, 到3片真叶时温度可升到28℃, 夜间20℃左右, 以促进生长并改善光照条件, 30~35 d后便可移栽。

4 移栽定植

大棚西瓜栽培密度较大, 要求精细整地, 施足基肥, 一般施优质厩肥60~75 t/hm2或腐熟鸡粪45~60 t/hm2、腐熟饼肥1 500 kg/hm2、西瓜专用肥600~750 kg/hm2, 混匀。在上年12月中下旬凝冻前将栽培地深耕25 cm, 将前茬作物根系拣出棚外。移栽前7~10 d将基肥的50%全面撒施, 并翻入土中, 整平后开沟, 将余下的基肥料和回填土混匀后填回沟内, 并做畦。采用1畦1行, 一般畦宽1.5~1.8 m, 株距1.2~1.5 m, 挖好定植穴, 穴的大小应与营养钵大小相适应。留穴4 500~5 625株/hm2, 用松土盖好, 再盖上地膜。当瓜苗6~7叶时摘心, 最好选择晴天9:00进行移栽。移栽前在地膜上划1道口子, 然后拨开松土, 预留3~4 cm厚的土, 然后向穴内浇适量底水, 待水刚渗下时立即栽苗。栽苗时先小心脱掉塑料钵, 将完整土坨栽入定植穴内, 使土坨表面与畦面平齐或稍露出栽入瓜苗。

5 温湿度与光照管理

定植后5~7 d, 棚内温度应保持在27℃以上, 以促进缓苗;若遇气温下降, 夜间温度低于13℃, 可在太阳落山前在拱棚上加盖草帘。若白天棚内温度高于35℃, 可用遮阳网遮光降温。缓苗后可适当通风, 一般白天不高于30~32℃, 夜间不低于15℃;当瓜蔓长30 cm左右时, 可撤除小拱棚。西瓜盛花期, 应保持光照充足和较高夜温[3,4]。在西瓜生长期应始终保持棚顶部和两侧面光线畅通无阻地进入大棚内部, 使棚内1 m以上叶片在生长中后期也能获得足够的光照。及时整枝、打杈和打顶, 使架顶叶片距棚顶薄膜有30~40cm的距离, 防止行间、顶部和侧面郁蔽。绑蔓时, 要注意使叶片层间有20~30 cm的间距, 防止相互重叠。

6 植株管理

西瓜抗寒性较差, 夜间低温会使瓜苗生长不一致, 因此要注意及时查苗、补苗。整枝主要在瓜坐住前进行。支架栽培情况下, 去侧蔓工作要一直进行到满架。在去侧蔓的同时, 要摘除卷须。在大棚内支架栽培, 应采用立架, 用粗竹竿为好。在定植后20 d, 主蔓长30 cm左右, 去掉大棚内小拱棚后, 立即进行插架, 可按每株瓜秧插2根竹竿, 在植株两侧, 距植株根部10 cm以上。竹竿要插牢、插直立, 插立架后 (上接第156页) 开始引蔓、绑蔓。

7 肥水管理

追肥可在支架前、小拱棚撤除后, 在离植株15 cm处穴施西瓜专用肥300 kg/hm2, 以促进伸根发棵, 为开花坐果打下基础。幼瓜坐住后、长至鸡蛋大小时, 可结合浇水追施西瓜专用肥225 kg/hm2, 促进长瓜。采收二茬瓜情况下, 可在二茬瓜坐住、头茬瓜采收后, 追施西瓜专用肥225 kg/hm2。缓苗期间不浇水, 缓苗后长蔓时浇水, 以促瓜蔓生长;开花坐果期一般不浇水, 当多数幼瓜长到拳头大时浇膨瓜水, 之后不浇水, 若土过干时, 可浇1次透水。

8 人工授粉与选瓜吊瓜

根据棚内西瓜的开花习性, 应在8:00—9:00进行授粉, 可适当延后。为防止阴雨天雄花散粉晚, 可在前一天下午将次日能开放的雄花取回, 放在室内干燥温暖条件下, 使其次日上午按时开花散粉, 给雌花授粉。为提高单瓜重和使瓜形端正, 应选留第2雌花上坐的瓜。留瓜过早则瓜小且瓜形不正, 过晚则不利于早上市, 一般授粉3~5 d后, 瓜胎即明显长大, 要优先在主蔓上留瓜, 主蔓上留住, 可在侧蔓上留瓜。支架栽培情况下, 当瓜长到碗口大约500 g时, 应及时进行吊瓜, 防幼瓜增大后坠落。

9 病虫害防治

大棚西瓜生长期主要害虫为蚜虫。棚内蔓叶茂盛, 空气流通较差, 蚜虫发生较重, 可利用害虫天敌进行害虫捕食和防治, 也可利用害虫固有的趋光、趋味性来捕杀害虫, 如利用黄板诱杀蚜虫。在生长中后期注意加强通风和降低棚内空气湿度, 可大大减轻西瓜病害, 主要病害有白粉病、炭疽病等, 利用无公害西瓜上允许使用的某些矿物质和植物药剂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韦瑞敏.西瓜双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 2006 (10) :17.

[2]杨海.优质西瓜无公害半干旱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 2007 (2) :22.

[3]王英.大棚西瓜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9) :44.

高原山区道路 篇6

关键词:高原山区,技能型,水运人才,培养战略

2011年2月, 国家领导人提出把云南建设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改革开放“桥头堡”的发展战略。“桥头堡”战略的牵引作用将进一步加快云南水路基础设施建设, 云南水路运输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 云南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加上云南高原河流水路运输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区域环境、水文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构建一支适应新形势的云南高原山区河流及库 (湖) 区水运事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因此, 在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前, 如何抓住机遇, 进一步推进云南水运事业持续较快发展, 在较短时间内培养更多适应云南水运发展需求的具有扎实内河水运理论基础, 能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操作能力强、适应性强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探索适应高原山区水运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 为云南水运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保障, 十分必要。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普遍认为, 现代人才可分为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根据云南水运发展的实际需求, 本文将云南高原山区水运技能人才界定为:水运高技能人才, 是指能满足高原河流、库湖区水运发展的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船舶驾驶和轮机工程技术人员;船舶维护、修理技术人员;港口设施及维护系列技术人员;航运业务技术人员等。

二、云南高原山区水运的特征分析

云南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战略通道。高原山区内河航运作为云南省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打通云南与周边国家及我国华东、华南沿海地区水陆联运通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 河流水运环境与特征。

云南水系发达, 航运潜力较大。云南省境内有大小河流600多条, 其中重要的有180条, 分属于六大水系。多数河段暂不具备通航条件, 云南的河流基本属于山前区河流, 以降雨补给为主, 占全年流量的80%左右, 受地形环境条件制约, 水土流失依然严重, 通航条件受丰水期、枯水期影响较为严重, 以“澜沧江流域”最具代表性。

2. 库区、湖区水运环境与特征。

由于地质断陷及水电开发, 形成了众多库湖区, 非常适合开发旅游资源, 以“大理洱海”、“滇池”等湖泊为代表。云南水面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有30多个。湖泊总面积1100km2, 总储水量291.75亿m3。大多数湖泊分布在海拔1200米~1900米之间的地区。

其中, 滇池为本省面积最大的湖泊, 抚仙湖为全省最深、容水最多的湖泊。

由于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 水电资源丰富, 水电开发形成了多个新的高原库区。对库区和原高原湖区 (简称库湖区) 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符合云南打造旅游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因此, 库湖区旅游需要大量的水运专门人才。

3. 水运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

为系统掌握云南省水运技能人员的发展和需求状况, 从战略高度上明确培养目标和实现途径, “云南水运技能人才培养战略研究”课题组, 于2010年7月—2011年8月, 以水运发展较快的澜沧江流域、金沙江流域和主要库湖区为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现场座谈等形式, 获取了丰富的数据和资料。同时, 选取云南省1995—2008年的GDP、内河航道里程、水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水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及水运从业人员数量等指标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了云南省2010—2015年GDP、内河航道里程、水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水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等指标的预测值, 见表2。

实地调研中发现, 云南各区域的水运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均呈现较大差异。澜沧江水运发展虽受高度重视, 但由于季节性枯水和上游水电站的影响, 货运发展相对缓慢, 水运技能人员数量及素质结构呈明显下滑趋势;库湖区方面, 大理洱海旅游航运较为成熟规范, 人员相对稳定、岗位需求不多, 在职培训需求较大。

针对云南水运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实现途径、具体措施, 形成云南水运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方案, 构建适应云南水运发展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研究, 结果分析, 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 云南水运技能型人员, 现有人员基本能满足工作需求的8.33%, 尚有需求91.67%; (2) 云南水运技能人才的专业需求 (见表3) ;

(3) 云南水运技能人员来源:公司培养占56%、公司招聘占43%, 其他来自政府输送、校企合作培养、院校分配等。另外, 水运货运量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货物运输类别看,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液体运输、干散货运输、煤炭运输、其他件杂货运输等。通过对水运技能人员数量采用三次方程预测, 今后一段时间内云南水运呈快速增长势头, 水运技能人才需求较大, 人才培养具有较大需求空间。

三、水运技能人才培养战略的定位、目标与实施

1. 战略定位与人才需求差异化分析。

根据云南高原山区的特点及市场对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 确定水运技能人才培养的总体战略定位, 具体如下:为云南及其他地区的水运事业发展, 培养具有扎实内河水运理论基础、能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操作能力强、适用性强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使云南省逐步成为我国西部水运技能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要省份之一。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各主要区域的水运人才培养定位 (见表4) 。

同时, 三地航行条件完全不同, 因此, 应强调本地化, 面向当地特殊航道条件和船型的人才培养。澜沧江主要为400吨级以下船舶, 长江主要为3000吨级船舶, 其驾驶的轮机类型也大不相同,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 依托单位要在师资、培训基地设施设备、培训资质上要提前做好准备, 在统一的理论基础培养的基础上区别开展培训和实操。

2. 战略目标。

云南水运技能人才的战略目标制定, 应充分考虑高原山区水运发展的自身特点。为此, 在2011—2020年期间, 应主要实现以下战略目标: (1) 依据云南省水运发展的总体规划,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 完善云南水运技能人才的适任考试培训体系, 建立各重点水运区域的实践操作培训基地, 成立1~2所具有资质的职业教育院校,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水运技能专业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 (2) 力争在“十二五”期末, 使得全省水运技能人员的注册人数突破2万人, 实现每年千人次的在职培训; (3) 力争在“十三五”期间, 成为水运技能人才培养的强省之一; (4) 经过5~10年时间的持续发展, 使云南水运技能人才成为促进云南水运事业持续发展, 提升云南内河水运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为云南水路运输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 实施阶段。

可将云南水运技能人才培养的总体战略规划, 通过以下四阶段, 循序渐进地实施和开展。 (1) 阶段1:完善水运技能人员适任考试及培训体系。 (2) 阶段2:建设水运技能人员实践培训基地。 (3) 阶段3:构建水运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4) 阶段4:形成相关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结合云南实际, 水运技能型人才培养应包括:适任考试培训系统、学校职业培养系统和实际操作实验培训系统, 并促使三个系统相互支持、协同互动, 才能实现水运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 结合云南河流和库湖区水运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实际, 从水运技能型人才的界定、云南高原山区水运的特征分析、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等, 提出了符合云南高原山区水运技能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与战略实施步骤, 为云南水运事业有序、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崔会.浅谈技能型人才发展状况与趋势[J].群文天地, 2011, (16) .

[2]邓福林.关于部分修改我国水陆联运规则一些问题的思考[J].综合运输, 1996, (04) .

[3]王宇.西南岩溶石山区断陷盆地岩溶水系统分类及供水意义[J].中国地质, 2003, (02) .

[4]廖培, 李霞.库区旅游开发研究——以向家坝为例[J].贵阳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3) .

高原山区道路 篇7

隆瑞3869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自选自交系HF132作母本,自选自交系Po611作为父本选育而成的玉米杂交种。母本自交系HF132为选自商品杂交种华丰20B的二环系;父本自交系Po611为选自商品杂交种先玉508的二环系。

2008年冬在海南陵水配制组合;2009年春在丹巴进行组合鉴定;2011年进行多点品比试验,2012年起参加州区域试验中熟组试验,参试代号康玉试0903。2015年参加州生产试验。2016年3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隆瑞3869。

2 产量表现

2011年所内品比比较试验中,折合产量14 493.63 kg/hm2,比对照川单15增产56.41%。2012年参加甘孜州杂交玉米中熟组区域试验,9个参试组合,全州5个试验点,康玉试0903(隆瑞3869)平均产量9 578.57 kg/hm2,较对照川单15增产9.04%,居第3位。2013年参加甘孜州杂交玉米中熟组区域试验,10个参试组合,康玉试0903(隆瑞3869)在全州5个试验点中平均产量10 256.26 kg/hm2,较对照川单15增产15.16%,居第2位。综合2年州区试结果,隆瑞3869 2年平均产量9 917.41 kg/hm2,较对照川单15增产12.12%。2015年生产试验5个试验点平均产量10 556.81 kg/hm2,比对照增产11.23%。康玉试0903(隆瑞3869)在各级试验中的表现列于表1。

3 品种特征特性

3.1 生育期

隆瑞3869中熟,海拔1 300~2 500 m春播生育期119~171 d,与对照川单15相当。适合在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海拔1 000~2 700 m的中山及河谷地区种植。

3.2 植株性状

幼苗生长势强,叶鞘绿色;花丝绿色,花药绿色;成株高254~298 cm,穗位高100~154 cm,株型半紧凑,叶型直立,叶片数19~21片叶、叶色绿色,叶脉白色,叶鞘紫色,茎粗2.7~3.0 cm。雄穗小穗颖片基部绿色,雄花7~8个分枝,雄花花药紫色,雌花花丝淡绿色。耐密植;活秆成熟,籽粒脱水快。

3.3 果穂性状

果穗筒型,穗长19~22 cm,穗行数18~20行,行粒数40~45粒,粒色黄色,粒型马齿型,千粒重300 g,出籽率85.0%。

3.4 经济性状

2015年经国家粮食局成都粮油食品饲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籽粒容重780 g/L,粗蛋白8.37%,粗脂肪4.1%,粗淀粉71.3%,赖氨酸0.38%。

3.5 抗病虫性

2014年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隆瑞3869抗丝黑穗病,中抗小斑病,感大斑病、纹枯病和茎腐病。自然条件下,螟虫危害轻。

4 栽培要点

4.1 栽培技术要点

隆瑞3869宜春播,露地直播在4月上中旬播种为好,如采用地膜栽培可以提早1周播种。种植密度60 000~67 500株/hm2。施足底肥,用厩肥30 000 kg/hm2、复合肥750 kg/hm2作底肥;轻施苗肥(尿素150 kg/hm2),结合中耕除草施入;结合培土,在大喇叭口期适时追施尿素300~375 kg/hm2加硫酸钾75 kg/hm2作穗肥。适时浇水防旱,注意防治病虫害。

4.2 杂交种子生产技术要点

严格去劣去杂原原种一年繁殖,多年使用。制种宜春播,父母本严格隔离繁殖、空间隔离500 m以上。时间隔离10 d以上[1,2]。调节好父母本播种时间差,父母本可以同期播种,父本与母本行比为1∶4;要彻底去杂去劣,母本超前带叶摸苞去雄[3,4]。

参考文献

[1]陈国平,王荣焕,赵久然.玉米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模式及关键因素分析[J].玉米科学,2009(4):89-93.

[2]路海东,薛吉全,赵明,等.玉米高产栽培群体密度与性状指标研究[J].玉米科学,2006(5):111-114.

[3]谢瑞芝,张根峰.超高产夏玉米生长机制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1):11-16.

高原山区道路 篇8

关键词:青藏高原,道路,沥青路面,材料

我国很多路面在建成通车后两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病害[1]。我国西部地区地形起伏大, 广泛分布着许多地质不良的地段, 所以道路的工程病害较多。在青藏高原地区, 冻土广泛分布, 昼夜温差大、强紫外线辐射, 道路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尤其藏东南高山深谷的地貌形态, 丰富的降水补给[2], 给道路建设和养护提出了严峻挑战。再加上由于条件所限, 施工、养护方面存在不足, 青藏高原道路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格外严重。

因此, 针对青藏高原地区特殊的地质和气候条件, 研究道路建设所需的材料及其工程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 青藏高原自然和气候条件

1.1 冻土

冻土是一种成分、结构、热物理及物理力学性质均特殊的土体, 每年活动层发生季节性融化和冻结, 伴随各种冻土问题[3]。冻土在青藏高原广泛分布, 对道路建设和养护造成一定问题。

1.2 雨雪

不同海拔低的地区, 青藏高原的降雪多发于春秋两季, 降温降雪天气会导致部分公路路段结冰积雪, 对路面沥青材料的低温稳定性和抗滑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藏高原东南部降水较多。

1.3 气温

青藏高原冬春季特别是冬末春初, 冷空气入侵频繁, 最大降温幅度可达17℃~22.6℃。昼夜温差大、冬季极端气温低等问题对路面材料的低温抗裂性提出了严峻考验。

1.4 辐射

随着海拔的升高, 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大大减少, 太阳辐射被吸收和散射的幅度就大大减少, 因此青藏高原是全国紫外线辐射最强且辐射量最大的地区。

2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主要因素

2.1 冻土

在多年冻土地区修建的道路, 每年都要发生一些破坏[3]。该地区的地基沉陷病害普遍, , 不不均均匀匀的的变变形形则则出出现现大大量量路路基基纵纵向向裂裂缝, 这些裂缝不仅规模巨大、数量繁多, 而且发展迅速、难以养护, 会对路面使用造成危害, 导致路面行驶质量每况愈下。

2.2 雨雪

降雪结冰使得交通受阻, 同时使得路面抗滑性能受到巨大考验。尤其是沥青路面, 有必要对其改性, 提高其抗滑能力。

藏东南等降水多的地方要注意水损害的问题。如果路面裂缝不及时修补, 水渗入基层甚至路基, 容易造成坑槽等严重病害。

2.3 气温

气温下降, 特别是急骤降温时, 沥青层受基层的约束, 不能迅速收缩产生很大的温度应力, 累计温度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的极限抗拉强度时路面就会开裂。每年第一次寒潮来临时, 容易造成沥青路面裂缝的产生和发展。气温昼夜温差大, 使沥青路面反复的膨胀和收缩, 导致物质内部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随着气温的降低, 沥青的粘滞度增高, 变形能力降低, 易出现脆性破坏。

2.4 紫外线辐射

由于沥青混合料有一定的空隙, 在沥青路面长期的使用过程中, 青藏高原的强紫外线时刻作用沥青膜, 引起沥青中的轻质成分转化成胶质, 胶质又转化成沥青质, 使沥青变硬变脆。沥青老化导致路面龟裂等病害, 因此需要对路用沥青改性, 提高其抗老化能力。

3 工程对策

3.1 推广废胶粉改性沥青

用废胶粉改性沥青铺设的公路, 与普通路面相比, 可延长使用寿命1倍~3倍, 提高路面的耐热性、耐寒性, 增强防滑性[4]。对于提高青藏高原的道路材料低温、抗滑等方面要求非常有帮助。废旧轮胎是固体废弃物中最难处理的, 采用焚烧的方法处理将带来新的污染, 采用堆放、填埋占用土地资源, 而且容易滋生蚊虫、传播疾病[4]。高原生态脆弱, 废胶粉改性沥青有着显著的环保和社会效益。废胶粉改性沥青变废为宝, 经济好, 适合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有限的青藏高原。

3.2 应用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是冷拌冷铺技术, 造价仅为热拌沥青的1/2左右[5]。改性乳化沥青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6]。对于青藏高原的道路, 由于冻土、气温和降雪等因素, 沥青路面面层开裂多, 仅仅依靠沥青混合料面层防水不能满足要求。尤其是藏东南等降水多的地方, 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可以减少水损害, 推广应用很有必要。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能延长施工季节, 改善施工条件, 减轻环境污染。对于夏季短暂、生态环境脆弱的青藏高原, 非常有意义。

3.3 加强预防性养护

预防性养护是在路面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就开展的有计划的养护, 减少大修和重建昂贵费用, 延长路面使用时间[7]。青藏高原, 道路早期病害多, 预防性养护非常有必要。预防性养护把养护工作转变到在路面出现损坏之前就积极采取措施的主动状态[8]。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养护资金欠缺, 养护往往是疲于应付的被动养护, “哪里坏了修哪里”, 往往是“钱也花了, 路也坏了”, 浪费了有限的养护资金。美国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预防养护能延长一倍的道路寿命。如果养护不及时, 就会出现路面寿命受损, 达不到预期寿命的问题。青藏高原东缘某二级路, 2008年刚建好时曾经作为灾后援建工程的样板工程, 供各省市援建代表参观。但是由于地处高原加之基层刚度过大出现了反射裂缝, 预防性养护要花几百万元。由于经营权问题, 公司不敢投入资金进行预防性养护, 错失了时机。现在7年的病害积累起来, 大修费用需要5亿元。因此, 要在青藏高原的道路积极推行预防性养护。

4 结语

青藏高原的自然和气候条件特殊, 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多, 道路使用寿命受到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为了实现长寿命沥青路面, 可以从材料、结构、养护等方面入手。采用废胶粉改性的沥青路面材料, 增加乳化沥青封层, 及时采取预防性养护措施对于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莉华, 藏芝树.浅析长寿命沥青路面的发展现状及设计理念[J].山西建筑, 2009, 35 (20) :296-297.

[2]姚令侃, 邱燕玲, 魏永幸.青藏高原东缘进藏高等级道路面临的挑战[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2, 47 (5) :719-734.

[3]孙双梅.多年冻土路基病害及防治措施探讨[J].交通标准化, 2013 (20) :28-30.

[4]王泽, 王文奇, 班明霞.四川省山区道路推广废胶粉改性沥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四川建材, 2009 (6) :147, 150.

[5]谢建立.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交通科技, 2014 (2) :128-130.

[6]王文奇, 谢远新, 文龙, 等.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路用性能与铺装工艺研究[J].施工技术, 2014 (sup) :256-258.

[7]吕镇锋, 李金明, 何剑星.佛山一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实施探索[J].华东公路, 2014 (4) :60-6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原山区道路】相关文章:

浅析高原山区公路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09-10

山区道路05-12

高原机场05-08

高原期05-26

高原军人范文05-16

大高原组诗04-17

军人奉献高原范文05-28

雪域高原散文04-13

夜在高原顶端04-23

高原特色产业05-08

上一篇:地铁高架桥设计下一篇:防治玉米大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