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机制

2024-05-03

临床机制(精选十篇)

临床机制 篇1

1 缩宫素引产

1909年Blair-Bell发现, 垂体后叶提取物有促进子宫收缩作用。后来人们证实, 其中起宫缩作用的是催产素。从那以后, 催产素就被用于催产、引产和防止产后出血。催产素是发现较早、研究最多的一种激素。其是由9个氨基酸组成, 其中2个半胱氨酸在1, 6位组成1个二硫键, 相对分子量为1007, 在血液循环中以自由肽的形式存在。催产素的生物半衰期仅为3~10min, 其具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双重作用。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子宫收缩, 又称缩宫素。在人分娩中缩宫素有双相作用, 直接作用于缩宫素受体介导、以及通过电压而非受体介导的钙通道影响子宫收缩的细胞内生化路径;间接作用是通过刺激羊膜、蜕膜前列腺素F2a和前列腺素E2的合成。其临床应用于引产ACOG (2009) 推荐有低剂量和高剂量两种不同滴注方案。中华医学会产科学组 (2008) [2]则推荐低剂量缩宫素方案, 即小剂量 (2.5mU/min) 静脉滴注引产。用缩宫素2.5U加入5%葡萄糖液500m L中, 浓度为5U/L, 每次调整剂量2.5mU/min, 每隔15~30min调节滴速, 直至出现有效宫缩 (有效宫缩为10min内出现2~3次宫缩, 持续30s左右) 。每日1次, 一般不超过3日。对缩宫素不敏感的可增加剂量, 增加剂量间隔必须在20~40min。可先将滴速减半, 再根据剩余葡萄糖量增加缩宫素剂量, 再根据宫缩情况进行调速。中华医学会产科学组明确指出缩宫素引产的最大浓度10U/L, 最大剂量为20mU/min。以5U缩宫素加入5%葡萄糖液500m L计算, 最大滴速不超过30滴/分, (即20mu/min滴速) 。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应强调专人监护并记录, 每15~30min记录一次宫缩频率、强度、持续时间, 注意胎心变化及产妇血压, 脉搏, 尿量。若宫缩持续1min以上或胎心有变化, 应立即停止静脉滴注;若发现血压升高应减慢滴速。由于缩宫素有抗利尿作用, 可出现尿少, 需警惕水中毒发生;还可能与肾脏的缩宫素受体结合导致低钠血症。为防止低钠血症, 在缩宫素静脉滴注后应用盐水续滴。

2 蓖麻油引产

蓖麻油是一种致泻剂, 其中的18碳不饱和脂肪酸占90%, 为其致泻的活性成分。口服蓖麻油后, 其蓖麻酸经肠吸收, 再分布于体内组织参与体内代谢活动, 如果蓖麻酸在肠内积聚, 吸收减少, 蓖麻酸刺激肠粘膜上皮细胞, 使PGE2合成增加,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可导致腹泻发生[3]。蓖麻油引产餐临床应用发现, 服用引产餐后腹泻的孕妇引产效果不好, 反之则引产成功率高[4]。这一现象间接提示, 发生腹泻为蓖麻酸肠内积聚, 肠吸收减少, 刺激宫内组织PGE2合成能力下降, 引产不易成功;不腹泻的孕妇蓖麻酸肠吸收增加, 刺激宫内组织PGE2合成变化明显, 从而导致分娩启动。据文献报道, 蓖麻油引产致羊水栓塞, 认为可能是蓖麻酸刺激体内PGs合成增加, 宫缩过强, 导致羊水栓塞发生[5,6]。

3 前列腺素引产

自1992年底, 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获准上市以来, 米索前列醇促宫颈成熟引产已有不少报道。前列腺素 (PGs) 是一组化学结构相似, 具有生理活性的不饱和脂肪酸。目前常用有E型和F型PG两大类。主要用于诱发流产, 引产及产后出血。米索前列醇系PGE1衍生物, 具有宫颈软化, 增强子宫张力及宫内压作用;对胃肠平滑肌有轻度刺激作用, 大剂量抑制胃酸分泌, 腹泻是常见不良反应。米索引产多用于胎膜未破者。多数研究提示:应用米索前列醇引产, 可引起宫缩过强过频, 使羊水粪染, 新生儿低评分发生率偏高, 甚至羊水栓塞发生;但也有报道, 晚期妊娠FFN (胎儿纤维结合素) 阳性/Bishop<7分时使用米索引产最安全有效, 临床上可作为使用米索引产的指征[7]。控释PGE2栓剂 (普贝生) 主要成分为地诺前列酮, 通过刺激内源性前列腺素E2产生及增加宫颈细胞基质内水分与粘多糖的含量, 使宫颈胶原纤维消失及分离, 达到促宫颈成熟的作用, 有利于宫颈扩张;同时PGE2诱发宫缩, 达到引产目的[8]。普贝生治疗胎膜早破患者是一种较安全又有效方法。胡社英[9]对胎膜早破有引产指征用普贝生1枚置阴道后穹窿促宫颈成熟有效率达92%。静脉应用催产素与宫颈应用PGE2对人宫颈成熟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均可使Bishop评分增至 (7.08±2.4) 分。前列腺素制剂的促宫颈成熟作用较为肯定, 但费用较高, 各种促宫颈成熟的方法都可能在促熟过程中诱发临产。

综上所述, 蓖麻油引产通过口服给药, 前列腺素引产通过局部阴道放药, 而缩宫素通过静脉滴注给药。缩宫素虽用药途径较前两者麻烦, 但其半衰期很短, 外源性缩宫素在母体血中半衰期为1~6min[1], 即停止静脉滴注后宫缩即减弱;由于其用药剂量较前两者易控制, 发生羊水栓塞概率低。可见缩宫素、普贝生用于足月引产较安全, 有效。近年来, 有人主张将缩宫素直接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引产并预防低钠血症, 其临床效果还未得到证实,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74-215.

[2]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妊娠晚期促宫颈成熟与引产指南 (草案) [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8, 43 (1) :75-76.

[3]王清, 徐蕴华.营养饮食引产产妇血清前列腺素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92, 14 (6) :433-435.

[4]Beubler E, Anderea SD.Stimulation of enterocyte Protein Kinase C by Laxative in-vitro[J].J Pharm Pharmacol, 1993, 45 (1) :59-62.

[5]王秋娟, 徐蕴华, 盖铭英.营养饮食引产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95, 17 (1) :64-66.

[6]Jay SS, Lopez T, Teres D, et al.Amniotic fluid embolism, asspciated with castor oil ingestion[J].Crit Care Med, 1988, 16 (6) :642-643.

[7]尹春艳, 王保平, 吕小燕.晚期妊娠米索引产指征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2) :201-203.

[8]楼红.控释前列腺素E2栓剂用于足月引产的监测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07, 7 (7) :495-496.

建立临床病理质控机制的意义 篇2

1.1 病理科设置 全市设置病理科(室)的医院共120余家。其中三级医院30家;二级医院90家。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人员编制不足,结构不合理 据83家医院统计:医师222名(高级50名、中级96名、初级76名),技术员176名(高级0名、中级24名、初级88名、技士64名)。主要问题:①诊断人员:仅少数有中专学历或检验系毕业,年龄脱节;②技术人员:基本上由检验、医士或护理专业等人员改行,师徒方式传授,无上岗培训和进修制度。1.2.2 设备陈旧,工作用房简陋

1.2.3 病理诊断和技术综合质量差 67家二甲以上医院综合质量好的仅占30%,用中性福尔马林液进行固定的单位为“0”,开展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的单位占83.1%。2 质控中心成立后采取的措施及质控效果

2.1 抓基础规范和技能考核、不断提高病理技术和诊断综合质量

2.1.1 制定保证各医院病理质量的最基本和必须遵循的措施 规定必须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液为标本固定液,开展常规HE切片、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质量,统一快速诊断书写规范及常规病理报告时间(5个工作日),建立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2.1.2 定期质量检查与考核 每年1~2次全面检查,考核内容量化指标,现场考核。①质控后各项技术指标:中性福尔马林固定1996年26.2%(11/42),1997年91.0%(61/67),1998年100%(68/68),1999年已不再列入检查内容。特殊染色:1997年未开展7.5%,1998年未开展占1.5%,1999年未开展为0。常规切片优良率:1998年95%,1999年100%。②病理报告书写规范优良率:1998年95%,1999年100%。③快速(术中快速及冷冻切片)报告:除儿童医院及市传染病总院因特殊原因外,64家医院均已开展;除个别疑难病例外,时间均在规定的30 min内。④常规报告:除因重取或作特殊检查等原因外,100%能在5个工作日内发出。⑤疑难病例讨论:除传染病总院1家以外,均能每月进行一次。⑥全市病理技术和诊断综合质量:诊断符合率均能达到规定要求,无明显漏、误诊现象。优秀率:1995年37%,1996年52%,1997年70%,1998年80%,1999年77%。1999年浙、皖、沪二省一市病理技术切片比赛,上海荣获个人第一名。

2.1.3 基础设施大大改善 已有约30家医院病理科用房得以改善,并新添了大量病理设备。见表1,2。

表1 1995~1998年新添病理设备 名

称 数量(台)占现有设备(%)冷冻切片机 35 51 石蜡切片机 55 49 自动脱水机 21 46 自动包埋机 8 100 图像分析仪 99 100 超薄切片机 2 100 硬组织切片机 1 100 自动染色机 2 100 双筒显微镜 110 45 表2 1999年新添病理设备 名

称 数量(台)冷冻切片机 7 石蜡切片机 20 自动脱水机 10 自动包埋机 4 图像分析仪 10 快速组织处理仪 1 多头显微镜 2 细胞离心机 1 双筒显微镜 21 2.2 开展技术员上岗培训 每期3个月:理论学习1个月,实习2个月。根据病理技术的特殊性,编写了上岗培训教学大纲。第一期已培训人员16名,第二期将于今年10月举办。2.3 其他

2.3.1 协同上海医学会病理专科委员会加强上海市疑难病理诊断咨询中心工作。2.3.2 配合上海医学会病理专科委员会完善上海市病理读片会,加强对病理医师的继续教育。

2.3.3 加强国际及沪港间学术交流。3 上海市医院病理科设置基本要求 3.1 工作人员学历 二级医院(下同)三级医院(下同)*诊断医师需医学院(校)本科或以上 *诊断医师需医学院(校)本科或以上 *技术人员需中专或以上,持证上岗 *技术人员需中专或以上,持证上岗 *主任由高年资主治医师或以上担任 *主任由副主任医师或以上担任 3.2 工作人员构成

*诊断医师与技术人员为1∶1 *诊断医师与技术人员为1∶1 *工勤人员1名 *工勤人员1~2名

*教学与科研人员按任务配备 3.3 工作人员报告签发

*具有相当学历,从事病理工作2年以上(硕士1年以上),并在市级综合医院进修1年,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病理质控中心考核合格者。

*具有相当学历,从事病理工作2年以上(硕士1年以上),并在市级综合医院进修1年,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病理质控中心考核合格者。3.4 科室用房

*诊断室:有条件者设主任室 *诊断室:需设主任室

*技术室:组织处理,切片、染色等,至少两间房,并具有良好的通风设备

*技术室:组织处理、切片、染色、免疫组化及其它新技术等,并具有良好的通风设备 *巨检室:需有自来水、良好的通风、热水器等设备 *巨检室:需有自来水、良好的通风、热水器等设备 *资料室:申请单、蜡块、切片存放橱 *资料室:申请单、蜡块、切片存放橱

*标本存放室:有分格存放橱及标本陈列橱 *标本存放室:有分格存放橱及标本陈列橱 *尸体解剖室:一间

*独立尸体解剖房:同时应配有淋浴房

*学术活动室:一间 3.5 基本设备 *巨检室:

热水、排风器、污水处理、消毒设备、空调 *巨检室: 热水、排风器、污水处理、消毒设备、空调

*技术室:高质量石蜡切片机、冷冻切片机、脱水机、一次性刀片或磨刀机、恒温箱、烤箱、冰箱、离心机等,并具有排毒、排气、消毒设备 *技术室:高质量石蜡切片机、冷冻切片机、全自动脱水(封闭式),一次性刀片或磨刀机、恒温箱、烤箱、冰箱、离心机(最好为细胞器)等,并具有排毒、排气、消毒设备 *资料室、标本室:放置资料及标本存放橱 *资料室、标本室:放置资料及标本存放橱

*诊断室:诊断医师每人一台双筒带光源显微镜。科室应配置电脑及图象传输设备

*诊断室:诊断医师每人一台双筒带光源显微镜。科室内应配置多头示教镜及显微摄影设备。同时应有电脑及图象传输设备 *解剖室:有必要的解剖、消毒设备

解剖室:有必要的解剖、消毒及淋浴设备 3.6 开展项目

*常规石蜡切片、冷冻切片 *常规石蜡切片、冷冻切片 *细胞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

*特殊染色或免疫组化

*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科研及其它新技术 *新生儿尸检等 *成人尸检等 4 几点体会

4.1 质量控制应由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和支持 上海市卫生局对新成立每一质控中心拨开办费15万元(一个专业只成立一个质控中心);以后每年拨经费5万元。

4.2 质量控制应从基础工作抓起 工作规范应是该行业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

4.3 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分阶段进行,逐步提高,质量检查必须坚持不懈。下一步将重点抓内涵质量,并相应调整质量考核内容。4.4 质量控制中心人员应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责任感 4.5 质控不应成为病理科工作的对立面

4.6 制订病理科设置基本要求 由于以下问题:①二甲以上医院病理科仍存在人员结构、培训及设备不足等问题;②二乙医院病理诊断质量需进一步提高,人员结构问题更多,因此有必要为各级医院病理科工作人员、科室用房、基本设备、开展项目等制订出基本要求。

耳部瘢痕疙瘩临床治疗及其机制探讨 篇3

【关键词】外耳;瘢痕疙瘩;治疗;治疗机制

【中图分类号】R61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86-03

耳部瘢痕疙瘩是临床常见、严重影响耳部外形美观的疾患,患者多为青年女性,因穿耳孔后发生。瘢痕的形成是一个创伤修复过程,但如过度生长又给机体带来外形的破坏甚至造成功能的障碍,这样的瘢痕称为病理性瘢痕。病理性瘢痕分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不超过原损伤范围,且有自行消退的趋势;瘢痕疙瘩则有瘤性增生趋势,在临床表现上为过度生长,超过原伤口界限,侵犯邻近正常组织,难以自行消退,并且常常造成功能障碍。瘢痕疙瘩的生成原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清,可能是由于胶原纤维合成代谢失去正常的约束控制,持续处于亢进状态,以致胶原过度增生的结果。瘢痕疙瘩多见于有色人种,好发于前胸、下颌缘、耳垂、上臂、肩胛等部位,常伴有疼痛和瘙痒,生长于耳部者严重影响外耳美观。瘢痕疙瘩继发于各种不同原因的皮肤外伤,如烧伤、创伤、手术后、纹身、注射及炎症性皮肤病(如水痘、痤疮、带状疱疹),外耳瘢痕疙瘩几乎均由穿耳孔引起,以不发生退行性变化和单纯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等为特点,目前临床上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耳部瘢痕疙瘩的治疗予以综述,现报道如下。

1 手术治疗

瘢痕疙瘩生长在耳垂或耳轮,严重影响外耳美观,患者一般均有手术切除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手术治疗对缩小瘢痕面积、改善外观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手术本身亦是瘢痕疙瘩常见的诱发因素之一,单独的手术切除会刺激胶原蛋白合成,其复发率常为50%-100%。外科手术切除瘢痕疙瘩后需通过一些重建技术关闭切口,伤口需要在无张力下缝合。创面张力是手术后引起耳部瘢痕疙瘩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耳廓变形的重要因素,若出现瘢痕疙瘩切除后切口张力大不能予以直接缝合时,则需应用局部皮瓣转移技术减少切口张力。缝合线一般应用单丝缝合线来减少局部的炎性反应发生率,缝线需尽早的给予拆除以防止因缝线的痕迹而发展成为新的瘢痕[1]。为了降低手术的复发率提高手术后的治疗效果,在瘢痕组织切除术后常结合其他治疗方法,来抑制正常组织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加胶原酶的产生,降低胶原酶抑制剂的水平[2、3]。

2 注射药物治疗

2.1 类固醇激素:局部激素注射治疗瘢痕疙瘩临床疗效肯定。近年的研究发现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可以抑制瘢痕组织中a2-m球蛋白的含量,以及对瘢痕组织中胶原表达的基因进行调节。有研究表明类固醇激素能通过抑制瘢痕基因的表达,来使得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以及成纤维细胞I型与Ⅲ型胶原的合成而受到抑制,并降低转化生长因子从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释放,从而促成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临床上耳部瘢痕疙瘩应用局部激素注射多与手术联合,减少手术后复发。所用药物包括醋酸氢化可的松、甲基泼尼松、地塞米松、曲安奈德、倍它米松与得宝松,代表药物是"得保松"和"曲安奈德"。临床上常用激素与利多卡因混合注射来缓解患者疼痛,通常手术后1周开始注射,每1-2周注射一次,约4-5次为一疗程[3]。常见不良反应为局部皮肤组织的色素沉着或减退,正常组织的萎缩、破溃、坏死,毛细血管扩张,脱发,女性患者还有可能引起月经紊乱等。

2.2 曲尼斯特:曲尼斯特是一种抗过敏药,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前列腺素,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同时可在皮肤无创情况进入皮损内,迅速缓解瘙痒和疼痛症状。对局部症状明显者,局部用药较口服效果好[1]。

2.3 干扰素及其诱导剂:是T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研究认为其具有抗增殖和抗纤维化作用来抑制瘢痕疙瘩。咪喹莫特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局部干扰素诱导剂,可诱导局部细胞因子释放产生干扰素而作用。一项对比性研究表明,在切除瘢痕疙瘩后,局部注射IFN-α2b者复发率为54%,而用曲安奈德者,复发率只有16%。故干扰素作为术后辅助方法的疗效并不明显,且价格较贵,全身副作用明显,也限制了其应用[2]。

2.4 维A酸:体外实验证实,维A酸可干扰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DNA合成,抑制其增殖,阻止胶原合成。Delimpens报道,局部应用0.05%维A酸注射治疗28例瘢痕疙瘩,随访3-22个月,77%患者瘙痒减轻,瘢痕缩小[4]。

2.5 平阳霉素:平阳霉素常用于肿瘤的治疗,具有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效果良好、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特点。陈骏等[5]在研究平阳霉素治疗瘢痕疙瘩的效果及组织学观察中,认为局部注射0.500mg/mL的浓度其治疗疗效最佳,且1年后临床的复发率仅为12%。经组织学显示其治疗后的瘢痕疙瘩表皮增厚,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束粗细不一。本疗法的作用机制[4]:①平阳霉素能与铜或铁离子结合,使氧分子转化成自由基,从而使瘢痕细胞DNA链断裂,阻止DNA复制,干扰细胞分裂增殖,它周期性作用于G2及M期,并延缓S/G2边界期及G2时间,故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抑制胶原纤维合成,从而抑制瘢痕增生。②平阳霉素破坏胶原纤维细胞,促进胶原溶解,使瘢痕退化。③平阳霉素杀伤血管内皮细胞,使瘢痕血供减少,促使瘢痕软化消失。

2.6 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对纤维化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局部给予维拉帕米注射能使得瘢痕萎缩、变平变软。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诱导成纤维细胞胶原酶合成的增加,抑制胶原的合成及生长因子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刺激,从而来促进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胶原合成或通过诱导三磷酸肌醇合成而起的作用[7]。薛金伟[6]等在钙通道阻滞剂对外周神经损伤后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的研究中,通过将120只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制作为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结果维拉帕米可以有效抑制神经损伤处的瘢痕形成,为再生的神经纤维提供良好微环境。维拉帕米为临床上治疗瘢痕疙瘩提供了新思路,钙通道阻滞剂有可能成为防治耳部瘢痕增生的一条新途径。

2.7 氟尿嘧啶:5氟尿嘧啶(5-FU)是一种抗代谢药物,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合成胶原的能力,来达到抑制瘢痕疙瘩的形成。耳部瘢痕疙瘩术后给予5氟尿嘧啶能降低瘢痕疙瘩的复发率,临床上通常给予50mg/mL的5氟尿嘧啶0.05mL,但对切除瘢痕疙瘩术后的局部治疗却处在实验阶段。张志英[8]在5-FU联合激素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分析中,认为单纯5氟尿嘧啶注射治疗的有效率达到62.50%,而给予联合治疗总有效率为92%。

2.8 丝裂霉素:丝裂霉素C是一种烷化剂类抗肿瘤抗生素,被认为是抗纤维化最强的药物之一。瘢痕疙瘩是真皮过度纤维化疾病,其治疗机理可能是[9]:①竞争性抑制胸腺合成,抑制DNA合成、转录而抑制细胞的增殖。②在细胞外基质的重塑中,增强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③诱导成纤维母细胞的凋亡。④抑制成纤维母细胞的增殖。瘢痕疙瘩组织致密而坚硬,丝裂霉素C药液须注射至瘢痕组织内效果才明显。丝裂霉索C主要副作用是骨髓抑制,然而接受治疗的患者监测血象均正常,可能是因为瘢痕组织形成过程中毛细血管逐渐闭合、退化、消失,使注射至瘢痕疙瘩组织内的丝裂霉素C药液极少入血而无骨髓抑制。

3口服药物

安体舒通(螺内酯)属于抗雄激素类药物,是一种合成的化合物,可以抑制细胞色素P450,抑制体内雄激素的生物合成。其治疗瘢痕疙瘩的机制在于它的抗雄激素作用。口服安体舒通(20mg/次,3次/d)连续4周,一般间隔4周,一次治疗疗效欠佳者可按上述方法重复治疗。安体舒通配合得保松治疗瘢痕疙瘩具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服药方便,患者依从性好,是目前治疗瘢痕疙瘩较好的药物之一[10]。

4中药治疗

4.1 积雪草甙:积雪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它的有效提取物为积雪草甙,它是三萜皂甙化合物,实验证明它能促进伤口愈合,体外试验发现它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繁殖及影响胶原的合成,它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诱导成纤维细胞的凋亡[11] 。

4.2 苦参碱:苦参碱属于四环喹嗪啶类,是苦参的有效成份,药理学实验显示它能抑制胶原形成所释放的羟脯氨基酸的合成,从而减轻纤维化。它能使成纤维细胞DNA复制及有丝分裂障碍,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使DNA合成减慢,诱导细胞的凋亡,并使细胞群体培增时间延长,且与药物浓度成正相关,但不使细胞DNA发生变异[12] 。

4.3 丹参:丹参注射液能有效抑制瘢痕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增殖,降低胶原蛋白含量,但不影响非胶元蛋白的合成,并可抑制瘢痕组织内成纤维细胞的有丝分裂,使其停滞在G2一M期,同时使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变性,呈典型的凋亡改变,其机理可能是拮抗钙离子,从而阻断细胞因子刺激信号传递,干扰细胞DNA及胶原蛋白的合成;丹参还具有增加胶原酶产生,增强胶原酶活性的功能,能促使已形成的胶原纤维降解和纤维重吸收[13]。除此之外丹参可通过刺激成纤维细胞膜蛋白表达水平上调来促进细胞调亡。得宝松与丹参两药混合注射耳部瘢痕疙瘩,其优点使疗效增强,减少不良反应,丹参既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又能稀释得宝松而降低不良反应,同时由于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可改善瘢痕组织内环境,促进液循环,使血液流动加快,亦可促进得宝松注射液于瘢痕组织内的渗透与吸收。

4.4 化瘤膏:外涂药物化瘤膏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根据各药特性适当增减合理搭配而成,有祛腐生新、消除增生之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体表肿瘤(块)的治疗。恩肤霜是丙酸氯倍他索乳膏的俗称,属于强效皮质类固醇外用制剂,一般用于增生性皮肤病的短期治疗。化瘤膏联合恩肤霜治疗瘢痕疙瘩,除了用药期间涂药部位有麻辣感或轻微疼痛外,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其良好的疗效,考虑是将类固醇激素的抗炎、抗毒、抗免疫作用和纯中药的祛腐生新的特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抑制瘢痕增生、预防复发的目的[14]。

4.5 内外联合治法:中医学认为,瘢痕疙瘩为气血壅滞、经络痹疽、邪毒与体内浊气、瘀血等引发的病症。临床上常用内治法、外治法、内外治结合法给予治疗。内治法常用消积排通汤给予消积排浊,用凉血四物汤给予消热解毒,散结消瘢,用水蛭活血汤给予淤血阻滞;外治法常用艾叶及丁艾油来减轻瘢痕的增生及止痒止痛,用当归注射液给予活血消肿等。中药因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天然无毒等使得在瘢痕疙瘩治疗上具有较大的潜力可挖。

5物理治疗

5.1 放射治疗[1、2、3]:单独应用放射治疗耳部瘢痕疙瘩疗效较低且复发率较高,因此临床上常用于辅助外科手术的术后治疗,能很好的防止术后瘢痕疙瘩的复发。放射治疗是通过射线来诱导瘢痕组织中增殖的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并能减少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从而抑制血管的再生,达到治疗的目的。临床上放射治疗耳部瘢疫疙瘩的方法有很多,如浅层x射线、B射线、电子线外照射、钴源及近距离后装敷贴等。用90Sr/90Y敷贴器治疗耳部瘢痕疙瘩,其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β射线,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分化,同时破坏瘢痕内血管,致使瘢痕内胶原缺血、溶解,故而起到治疗作用。由于β射线电离度大、射程短,在人体组织中的穿透力弱(约1~3mm),因此在对皮肤浅表病变进行外部照射时不会造成深部和邻近组织的损伤。不良反应主要是局部皮肤色素沉着、红斑、瘙痒、感觉异常、疼痛等。

5.2 激光治疗:激光也是目前治疗耳部瘢痕疙瘩较有疗效的临床方法,最先应用的是CO2激光治疗,但随着激光的不断发展如脉冲染料激光、超脉冲连续波CO2扫描激光、高能CO2激光及Nd:YAG激光等临床应用,激光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优势逐渐被认可[2、16]。张正中等[15]在倍频Nd:YAG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中,用激光分别治疗增生性瘢痕22例与瘢痕疙瘩lO例,结果22例增生性瘢痕治愈9例,显效7例,有效6例;10例瘢痕疙瘩治愈3例,显效3例,有效4例。

6加压治疗

压力疗法的机制一般认为是使瘢痕的毛细血管受压萎缩,数量减少,造成瘢痕组织相对缺血,加速组织中胶原结节的降解,促进胶原与表皮的平行排列,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加快瘢痕疙瘩的成熟和软化[4]。加压治疗最早用于烧伤后的瘢痕,临床上常用弹性织物对伤口愈合部位给予持续加压来达到其治疗的目的。一般用穿戴弹力织物、捆绑弹力绷带、佩带压力耳环及穿加压衣等来给予压迫。耳垂瘢痕疙瘩加压治疗多用于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其有效率达90%以上。粱杰[17]在耳垂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中对12例耳垂瘢痕疙瘩患者给予局部瘢痕皮瓣恢复耳垂正常外形及剩余瘢痕内注射曲安奈德,胶原蛋白敷贴覆盖创面,弹性绷带加压包扎的方法,结果l2例患者术后7d皮肤切口均愈合、拆除缝线,切口处瘢痕不明显,术后注射曲安奈德,随访1年,至今未再复发,耳垂柔软外貌正常。

7外涂药物

7.1硅胶膜治疗:硅胶膜是一种藕合二甲基硅氧烷聚合体,临床上主要用于对瘢痕疙瘩的治疗与预防,其具体作用机制目前还尚不清楚,可能是因硅胶膜贴敷而使得瘢痕组织低氧、表皮水分含量增加及瘢痕组织内温度增加等,从而使得角质细胞的水和状态提高,生长激素的分泌改变,而造成纤维细胞功能与胶原蛋白的产生受到影响。在给予硅胶膜治疗时需注意要覆盖到整个瘢痕疙瘩,且每日至少使用12h以上,最好在皮肤清洁后给予24h持续使用。外科手术后局部应用硅胶涂层对瘢痕疙瘩的高危患者有明显的预防作用[18]。

7.2 康瑞保凝胶:康瑞保凝胶是尿囊素、肝素及洋葱提取物等有效成分的混合物,具有抗增生、抑制胶原合成、松解局部组织、刺激表皮增生、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等作用[19]。对病程较短的瘢痕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同时,早期应用还可以预防瘢痕发生,减轻瘙痒、刺痛等自觉症状,但对陈旧性瘢痕疗效较差。

8联合治疗

瘢痕疙瘩由于病因不清,临床观察用单一方法治疗容易复发,目前临床常用两种以上方法的联合治疗,如手术联合皮质激素治疗、激光联合皮质激素治疗、手术联合压迫治疗、手术联合硅酮治疗、手术联合5一氟尿嘧啶治疗、手术联合放射治疗、手术联合外涂药物治疗、冷冻联合皮质激素治疗、硅酮联合激光治疗等。耳部瘢痕疙瘩由于严重影响耳部外观,首选手术切除,再辅以其他治疗方法有效防止复发。

9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瘢痕疙瘩尚无特效疗法,耳部瘢痕疙瘩作为瘢痕疙瘩的特殊部位,医生可根据患者病程、部位、大小、质地、形态、体质、经济状况及医院的医疗条件等作全面评估,扬长避短,选择适宜治疗方案。建议首选手术切除,再辅以其他治疗方法有效防止复发。目前对瘢痕疙瘩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及基因水平,正在研究瘢痕疙瘩的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一些研究者正试图从研究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在异常瘢痕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及基因调控等问题中寻找答案。随着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物理、化学、组织工程和材料等学科的交叉渗透更新,随着上述问题的阐明,相信关于瘢痕疙瘩的临床研究会取得突破性进展,瘢痕疙瘩也将得到理想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赵娟,张其波,刘霞,等. 90Sr/90Y敷贴器治疗瘢痕疙瘩108例报告.山东医药,2005,45(27):85.

[2]程显波.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8.

[3]罗志忠.瘢痕疙瘩的治疗现状.中华临床医学月刊,2010,20(70):55.

[4]江沁,陕声国.瘢痕疙瘩形成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咸宁学院学报,2008,22(1):90-92.

[5]陈骏,钱云良,杨军,等.平阳霉素治疗瘢痕疙瘩的效果及组织学观察[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9,4(15):l10-113.

[6]薛金伟,杨光,李春雨,等.钙通道阻滞剂对外周神经损伤后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8,12(31):438-440.

[7]钟征明.瘢痕疙瘩治疗状态综述.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6):35-37.

[8]张志英.5-FU联合激素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2007,28(1):79-82.

[9]陈发国,姜萍,张建.丝裂霉素C治疗瘢痕疙瘩21例.皮肤病与性病,2006,28(4):40.

[10]张兵,李巍,李峥.得保松与安体舒通联合治疗瘢痕疙瘩78例.四川医学,2005,26(7):770.

[11]利天增,祁少海,黎志明,等.积雪草甙治疗增生性疤痕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9,9:22.

[12]汤苏阳,蔡仁宝,黄高升,等.苦参碱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的实验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6(6):806.

[13]高金生,师丙.得宝松丹参注射液治疗瘢痕疙瘩疗效观察.医药论坛杂志,2007,28(20):60

[14]谢足仔,江峰,辛颖.化瘤膏联合恩肤霜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观察.中国民间疗法,2O11,8(19):28.

[15]张正中,牟韵竹,杜华英,等.倍频Nd:YAG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9,18(2):124-125.

[16]Cheng ET,Pollard JD,Koch RJ.Effect of lended CO2 and erbiurn:YAG laser ivradiation on normal and Keloid fibroblasts:a Serum-free Study[J].Clin Laser Mecl Surg,2003,21:337.

[17]梁杰,余谦,张刚,等.耳垂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08,11(3):7-8.

[18]胡亚兰,胡亚欣,郑永波,等.药物联合硅胶模治疗瘢痕疙瘩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6):678-679.

临床机制 篇4

近年来, 随着影像设备的飞速发展和技术的日益进步, 影像检查所提供的信息已经从单纯的显示解剖结构进展到显示组织病理学、分子病理学特征及评估各脏器的功能状况;在临床常规工作方面, 影像检查已经从单纯的影像诊断发展到帮助临床选择治疗方案、评估手术范围、判断疗效等。除了设备更新、技术进步外, 医学影像学科亦得到了飞速发展, 科室工作人员学历层次明显提升、高职称人员比例明显增加, 硕士、博士培养点持续增加。就医院管理层面而言,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 相继出台了药品价格及品种等的相关规定, 使得医院在激烈竞争中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 在关注服务性收入的同时开始重视影像检查等医技科室的发展, 致力于医技工作质与量的双重提升。

尽管近年来辅助科室的从属地位有所改善, 但各医院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大多来自临床科室, 加上临床医师对影像检查科室的专业性认识不足, 尤其是影像科室与临床科室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等, 导致影像科室的“弱势”短期内不大可能有彻底的改变。

2 影像医师与临床医师间的相互认知差异

临床医师提供协助疾病诊断所需要的信息条目, 影像医师通过检查后给出反馈信息, 其目的都是为了明确诊断, 这个过程中每一环节的错误或遗漏都会直接影响到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提高误诊、漏诊的发生率。

2.1 临床医师方面

2.1.1 对申请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临床医师对病史、临床表现在影像检查、诊断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开出的申请单内容不全, 比如缺病史、缺临床表现、缺临床诊断, 部分医师甚至开出空白申请单, 或逃避His系统限制, 在电子申请单上出现“?”、“待查”等内容。而申请单上的每一项信息对于影像检查、影像诊断的质量至关重要, 申请单的缺项会影响影像医师进行个体化检查及准确回答临床上的问题。

2.1.2 对影像检查的适应证缺乏足够认识

个性化的影像检查是现代医学影像的发展趋势, 也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的新医改要求。现代影像检查设备发展迅速, 临床医师的工作负荷增加, 使得临床医师尤其年轻医师不太关注各类影像检查的适应证, 加上影像科室与临床科室缺乏足够的沟通, 临床上经常出现检查不合理、检查不恰当的现象。

2.1.3 对影像检查科室的理解不够

一份影像诊断报告的发出需要经历“预约→检查→打印胶片→报告书写→报告审核、签字→胶片和报告的发出”过程, 为适应全院降低平均住院日的需求, 我院放射科已经实行了“检查、报告时限制”, 即实现“常规检查取消预约制、门急诊1小时取报告制、住院病人当时出报告制”等, 方便了病人, 有效地服务了临床。然而, 由于部分临床医师不能严格把握急诊检查适应证, 使得急诊检查申请单泛滥, 无形中增加了放射科的工作负担, 也造成不必要的医患纠纷。个别医师为了自己能尽快下班, “要求病人检查后立即拿胶片、不要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 而这往往是医患纠纷的根源。另外, 由于申请医师提供的临床信息不全加上“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因素, 常常导致影像诊断意见可能条条罗列, 临床医师因此对影像医师怨言多多, 殊不知诊断不确定部分是由于申请医师提供的病人临床信息不全面所致。

2.2 影像医师方面

2.2.1 对临床病史、症状体征、相关检查重视不够

影像医师在做出影像诊断时容易犯“看图说话、以我为主”的错误, 忽略临床病史、症状体征、相关检查, 缺乏全局观, 从而出现漏诊、误诊。同样, 影像医师在书写报告、做出诊断时往往忽略临床情况, 不能有效地回答临床上的问题, 从而为临床诊治增加了困难, 未达到影像检查的目的。比如, 对于一位肿瘤术后的病人, 影像报告书写、诊断一定要涉及术区有无肿瘤复发、邻近及远处器官有无转移, 而不仅仅局限于病人肿瘤术后改变的诊断;同样, 感染病人复查时, 影像报告一定要反映出病灶有无吸收、加重等情况, 有效地回答临床问题。

2.2.2 知识面窄、综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影像科的年轻医师几乎全部为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 其专业课程设置以医学影像为主, 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为辅, 从而导致其临床、基础医学理论知识薄弱。而一名高素质的影像科医师要求对影像学、临床医学、组织病理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等有较全面的了解, 对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表现、临床表现、预后有较好的掌握, 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影像诊断。

2.2.3 医疗工作的严谨性、主观能动性有待加强

影像医师出具诊断报告时应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 客观描述检查所见, 不轻易做影像诊断。当然, 这种客观严谨的态度通常与学历、资历、临床经验成正相关, 需要在临床工作中逐步培养。诊断有疑问时要主动与病人沟通、与主管医师沟通, 对自己做出的诊断要追踪、随访, 经常与病理科沟通, 了解影像表现与病理所见的相关性, 必要时观摩手术以了解影像所见与术中所见的相关性, 从而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3 构建有效的影像临床沟通机制, 促进学科共同发展

临床诊疗工作需要影像科室的支持, 而影像诊疗工作也需要临床科室的配合, 两者顺畅、有效的沟通在准确诊断、降低漏诊误诊率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3.1 强化影像、临床住院医师间的轮转、培训

强化临床医师在影像科室轮转的管理、培训, 使他们获得影像相关知识, 了解各项检查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 从而懂得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具申请单、如何理解影像科室提供的诊断报告, 认识到不负责任地埋怨、指责影像医师是不妥的, 懂得与影像科室沟通的重要性。另外, 要建立影像住院医师 (具备影像理论基础和影像临床技能) 到临床科室、相关医技科室的轮转制度, 提高影像医师的综合素质。

3.2 医院要以行政手段强化影像科室与临床科室间的沟通

医务科定期组织影像科室、临床科室召开座谈会, 相互倾听意见。通过座谈使影像科室能够更好地了解临床科室的需求, 有的放矢地配合、支持临床工作, 并聆听临床科室反馈的影像检查质量、诊断质量信息, 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同样, 影像科室可以当面反馈临床科室配合影像科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消除临床科室对影像科室存在的误解、不满等。总之, 以行政手段加强影像科室与临床科室的沟通是持续提高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的关键。

3.3 开展业务讲座, 搭建沟通联系平台

业务讲座是影像科室与临床科室沟通联系的重要平台, 影像科室负责人要定期安排专家向临床医师介绍高端影像设备, 尤其是新引进设备的检查适应证、优势, 告知检查条件及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结果的原因等, 促使临床医师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合理选用相关检查方法, 使影像检查效能最大化。同时, 影像科室要向临床科室介绍新技术、新项目的功能优势, 倾听临床医师的意见, 优化新技术, 并争取临床医师全力配合。

3.4 建立“病理-影像-临床联合读片会”制度, 提高全院诊疗水平

“联合读片会”使大家能够在交流和思辨中丰富自身的知识, 实现多学科间的学习交流, 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诊疗水平的目的。影像科室可以从联合读片中找出自身的不足, 有助于规范影像报告的书写, 使之更加有序化、学术化, 同时弥补影像医师在临床、病理知识方面的不足, 加深其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认识。同样, 临床医师通过“联合读片会”能提高自身阅片水平, 并加强同影像医师、病理医师间的沟通, 更好地配合影像科、病理科的工作。

3.5 影像科室与临床科室以高端影像设备为载体开展临床研究

临床机制 篇5

穴位药物疗法是一种以穴位、药物和经络作用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它采用少量不同药物通过特定穴位的刺激,以增强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穴位药物疗法的历史和现状

穴位药物疗法,至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与汤剂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中医治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在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久已流传。晋代医学著作《肘后方》中,有“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宋代《太平圣惠方》有“治疗腰脚风  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明代《普济方》有“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涎和于泥,罨涌泉穴”。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其他如《外台秘要》、《简集方》、《经验方》、《摘玄方》、《小品方》等书,都有关于穴位贴药的记载。尔后民间又有灯火、天灸、发泡、点刺等方法治疗疾病,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解放后,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穴位药物疗法有了新的发展。不仅仅是采用中药粉末在穴位上贴敷了,而且还有了更新的发展。比如采用葡萄糖穴位注射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小剂量青霉素穴位注射治疗大叶性肺炎;维生素B1加普鲁卡因穴位注射治疗重度休克;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等。近年来,笔者采用不同的药物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咽喉炎、支气管哮喘、急性腰扭伤、急性乳腺炎、急性胆绞痛、急性胃痉挛、顽固性呃逆等,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此类疗法比30年代前苏联维许聂夫斯基教授创始的奴佛卡因封闭疗法又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这种疗法的特殊作用,可称之为“药物的穴位效应”。由此可见药物通过穴位经络传入刺激信息,激发和调整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使之重建正常的动态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穴位药物疗法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2.1贴敷类:

2.1.1散剂:是将多种药物经过粉碎后,混合均匀而成。剂量可随意加减,稳定性高,储存方便,疗效迅速。一般取药末用水调和成团,贴于治疗穴位,定期更换。如治疗腰痛的“腰痛散”,贴敷在“肾俞”上,胶布固定。

2.1.2糊剂:是将粉剂用粘合剂如酒、醋、鸡蛋清等,调匀后涂于穴位,外盖纱布,胶布固定。这种糊剂可缓缓释放药效。如治疗虚寒性腹痛的“腹痛散”,妇女月经不调用“调经糊”是将药末用酒调后,贴敷穴位。因醋能软坚散结、祛瘀止痛;酒能活血散瘀,祛风除湿,宣经通络。二者外用,可使人体血管扩张、皮肤充血,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

2.1.3膏剂:是将药物粉碎过筛后,取药末适量,加入葱、姜或蜂蜜调和,贴在穴位上。如“咳嗽膏”,用蜂蜜制。因为蜂蜜本身营养丰富、有镇咳、缓下、解毒而和百药的功效。不仅润滑粘合,并有还原性,可防止某些药物的氧化变质。“哮喘膏”用生姜制成:“头痛膏”用葱白捣烂、摊贴穴位。姜、葱可以温中散寒通阳,易于激发穴位功能,发挥疗效。

2.1.4饼剂:将治疗疾病的药物粉碎过筛后,加

临床机制 篇6

关键词 菲得欣 作用机理 临床应用

菲得欣化学名盐酸氨溴索,作为一种崭新的黏液溶解剂,近年来,其对呼吸系统的保护作用备受关注。另外,菲得欣的促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和分泌等作用,在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和对亚硝脲类治疗恶性脑肿瘤患者所致的肺毒性早期亚临床检测和预防等方面均显示一定的疗效。

对呼吸系统的保护作用和机制

抗氧化作用[1,2]:近年来许多研究都证明,菲得欣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反应性的自由氧基团在许多肺部疾病发生。例如:自发性肺纤维化、成人呼吸窘迫症、囊性纤维化都起到重要作用。这些疾病可能起源于内源性因素或部分是因为外源性刺激,因此在这些疾病中增强抗氧化防御机制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治疗途径。

菲得欣可以清除氧化物H-、HOCl,减弱支气管高反应性,刺激细胞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此外,菲得欣的抗炎特性还与其抑制有关细胞因子的产生有关。此药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已被证实,研究表明,菲得欣对中性粒细胞产生的H2O2的抑制作用比抑制过氧化物的作用更强。此外,菲得欣可以抑制活化的中性粒细胞的反应,包括呼吸爆发、溶酶体的释放,这可能与菲得欣抑制了中性粒细胞活化过程中其个环节,包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改变有关。由于菲得欣对肺组织的高亲和性和抗氧化作用,适用于治疗以毒性氧化代谢负荷过重为特征的肺部疾病。

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1,2]:菲得欣可以抑制人白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白三烯和细胞因子。研究结果显示,菲得欣对分别活化的人腺体肥大细胞和皮肤肥大细胞组织胺释放的抑制率可达50%以上,与N-乙酰半胱氨酸相比,菲得欣不仅抑制肥大细胞和白细胞,急性介质的释放,还可减少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免疫调节物-细胞因子,可应用于变态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另外研究表明,菲得欣在体内达到一定浓度时,具有明显的抗炎能力,具体的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促进肺泡和咽鼓管表面物质的合成:有实验研究显示,氨溴索对博莱霉素所诱发的小鼠肺磷脂成分改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溴索明显改变博莱霉素对肺内磷脂成分的影响。另有研究发现,使用氨溴索后,气咽鼓管的表面和肺泡表面一样,均被一层磷脂混合物所覆盖,其主要作用可能是降低表面张力,保持管腔通畅。这些都提示菲得欣可以增加肺泡表面和咽鼓管活性物质的分泌。

对呼吸道平滑肌的作用:菲得欣是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的黏液溶解剂,可以缓解慢性支气管炎的加剧,减少炎症反应的危害。当菲得欣浓度达到10-4mol/L,可以明显的抑制组胺诱发的气道平滑肌的收缩;当浓度达到10-5~10-4mol/L时,豚鼠的肺平滑肌完全松弛。研究提示菲得欣有咳嗽抑制作用,且对组胺诱发的气道平滑肌收缩作用更明显。

对气道壁离子转运和电位差的影响[1,2]:利用阿米洛利(Na+)和布美他尼(Cl-)选择性地单一抑制跨上皮细胞离子转运途径的影响,部分是由于气道壁黏膜机械性刺激后高度极化所造成的。另有研究提示,菲得欣影响由咳嗽受体刺激所诱发的离子转运过程,从而增强咳嗽的消除作用。

与其他药物的协同作用[1]:有报道菲得欣能明显增强克仑特罗的支气管解痉作用,菲得欣与抗生素联用时,能提高支气管局部抗生素水平而减少发生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但应用于具体患者的有效性还需进行大规模的临床实验。

在呼吸系统中的应用[2]:由于菲得欣多方面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促进排痰以外,还用于预防和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症、肺蛋白沉积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及呼吸道

变态反应疾病等。

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应用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是引起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的原因。而且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分泌是与胎龄的增加成正比的,因此胎龄愈小,GMD的发病率愈高。菲得欣是能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和分泌,用菲得欣治疗早产儿HMD,能使气道呼吸出物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成分磷脂酰甘油出现较早,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与HMD有关的并发症;而且它对肺组织具特异性,且无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不良反应,可用于早产儿HMD。产前使用菲得欣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相似的作用,可使羊水中磷脂浓度增加,从而降低早产儿HMD的发生率。

亚硝脲类在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所致的肺毒性早期临床检测和预防中的作用[3]众所周知,亚硝脲类药物如卡氮芥(BDNU)和环已亚硝脲(CLNU)在治疗恶性肿瘤的辅助化療中被证实是有效的化疗药物。在长期存活的病人中,肺纤维化是亚硝脲类用于临床较突出的毒性,试验表明在用BCNU化疗后给予菲得欣连续30天,患者肺功能指标,如DLCD、MMEF和MEF等无明显改变。菲得欣的这种作用主要与加速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有关。此外,它对支气管通道也有一定作用,并显著减少贯性和免疫效应细胞,这些都提示了菲得欣具有延缓肺功能损害过程的肺保护作用。

结 论

菲得欣不仅是一种黏液溶解剂,还具有抗氧化、抑制炎性介质、松弛平滑肌、促进肺表面物质合成的作用,与其他一些药物有协同作用,它在临床上逐渐得到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 Nlfeld,Fabel H,Hamm H. The role of pulmonary surfactant in obstructive airway disease.European Respirratory Journal,1997,10:482.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治规范(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4):201.

临床机制 篇7

1 材料与试剂

购于某大学研究中心的健康雄性小白鼠若干只;纯度为98%的京尼平苷、芍药苷;生栀子、生大黄、炒枳实、淡豆豉;甲醇、乙酸、纯净水。

1.2 方法

1.2.1 汤药配置

取大黄4g、栀子10g、枳实13g、淡豆豉25g, 加入相当于药材质量12倍的水, 浸泡30min, 后加热回流提取1h。用纱布滤除药材残渣, 在残渣中再加入相当于药材质量12倍的水, 重复1次以上操作。将2次操作所得的药汁浓缩至50mL即成大黄栀子汤。栀子、栀子-大黄两组的汤药配置方式与大黄栀子汤一致。

1.2.2 溶液配制

(1) 标准溶液配置:取京尼平苷10mg加甲醇溶解, 配成1g/L的标准京尼平苷储备溶液。分别取适量京尼平苷储备液, 加甲醇溶解, 形成0.05、0.10、0.12、0.18、1.16、3.12、6.14mg·L-1的梯度溶液。 (2) 内标溶液的配制:取芍药苷适量, 加甲醇溶解并稀释配制成55mg·L-1的内标溶液。

1.3 血浆样品处理

于大鼠眼眶内取血0.5mL, 离心5min, 加内标溶液再离心5min, 将上清溶液经40℃水浴氮气吹干后用30%甲醇复溶, 进行稳定性测验。另取灌喂大黄栀子汤、栀子、栀子-大黄汤药的大鼠血浆各7份, 按照以上方法进行处理, 测量每组大鼠的京尼平苷含量。

1.4 药效分析方法

定时测量每组大鼠体内京尼平苷药动学参数Cmax (血药浓度最高值) 、Tmax (达峰值时间) 、T1/2 (半衰期) 、AUC (药时曲线下面积) [3]。以每1kg动物体重所需汤剂体积计算灌喂体积。具体计算方式为:灌喂体积=京尼平苷灌胃量/汤药中京尼平苷质量浓度, 汤药中京尼平苷质量浓度=汤剂中栀子质量 (10g) ×1 000×京尼平苷质量分数/汤剂浓缩后体积 (50mL) 。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空白血浆进行稳定性测验, 结果:血浆样品经冷冻-融溶等操作后, 其基本保持稳定, 药物无明显降解, 对本次实验无明显影响。在对大鼠分别灌喂大黄-栀子汤、栀子-大黄汤剂、栀子汤剂后, 大鼠血浆中京尼平苷含量随时间变化情况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到, 大黄栀子汤组在Cmax、AUC上明显高于大黄-栀子组、栀子组, 在Tmax上时间短于另外两组, T1/2 (半衰期) 时间点晚于另外两组。而大黄-栀子组的各项参数相比于栀子组, 其规律与大黄栀子汤组一致。以上药力学参数说明, 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面, 大黄栀子汤的配伍效果好于大黄-栀子配伍 (P<0.05) , 而大黄-栀子配伍效果好于栀子单独用药 (P<0.05) 。

(±s)

3 讨论

大黄与栀子的配伍, 从古到今一直广为运用。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逐瘀通经的功效, 栀子具有泻火除烦、凉血解毒作用, 二者的组合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从本研究可以看到, 大黄与栀子的配伍在促进京尼平苷的保肝作用中比单独栀子药效好, 然而两者的配伍功效并不仅仅限于此。

大黄的主要功效是降火通泄, 二者的配伍也可以有效提高大黄的作用功效。体表直接对温热的感受可导致热火入侵, 上火的治疗主要以清热泻火为主。大黄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E的合成降低环苷核酸的含量, 使血管扩张来达到降火目的[4], 而栀子性苦寒, 能泄心火, 通过大黄与栀子的配伍, 两者的清火功能相得益彰, 可共同达到清热泻火的功效。邪火不散可能导致局部生疮化脓, 正所谓“热盛则肿”, 从中医学上来说这是火毒所致。对脓疮的治疗应该以清热解毒为主。大黄与栀子的配伍能够起到很好的清热解毒效果。大黄苦寒的药性特征本身可以清热解毒, 而栀子中的京尼平苷具有化毒功效, 同时栀子中的环烯醚萜以及挥发油类等多种物质具有抗炎镇痛的功效。两者配伍可大大促进由热火所致的疮疡的治疗效果, 增强解毒疗疮的功效。体内火热过旺、灼伤脉络可能导致各种血症。良好的凉血、止血功效又是大黄-栀子配伍的另一临床价值。大黄的止血机制是:大黄甲醚和大黄酚可促进血凝, 缩短出血和血凝的时间, 而栀子的清热功能有助于凉血、止血, 两者配伍一方面由内清除体内过旺的热火, 由外加快血凝速度, 从而达到良好的止血效果。

当然要发挥大黄与栀子配伍的最大临床应用价值, 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实验与验证。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配伍存在禁忌, 大黄与栀子配伍虽然没有明显的不良禁忌, 但与其他中药的配伍不一定没有副作用。在今后的临床用药中要注意把握配伍禁忌, 避免因配伍不当造成严重后果。

摘要:目的:探究大黄与栀子的配伍机制及其临床价值。方法:以京尼平苷为活性物质, 对比栀子、栀子-大黄、大黄栀子汤三组配伍药对肝炎的作用效果。将雄性大白鼠分成三组, 分别灌喂栀子、栀子-大黄、大黄栀子汤剂, 定时测定大鼠经汤药灌喂后京尼平苷药力学参数。结果:大黄栀子汤组在Cmax、AUC上明显高于大黄-栀子组、栀子组, 在Tmax上时间短于另外两组, T1/2 (半衰期) 时间点晚于另外两组。而大黄-栀子组的各项参数相比于栀子组, 其规律与大黄栀子汤组一致。结论:在保肝作用方面, 大黄栀子汤组配伍机制好于大黄-栀子配伍, 而大黄-栀子配伍好于单独栀子用药。

关键词:大黄,栀子,配伍机制,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宋学山, 吴晓峰.分析大黄与栀子配伍机制及临床作用[J].特别健康:下, 2014 (7) :518.

[2]余志友, 伍涛.大黄的临床应用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 (4) :50-51.

[3]杨毅.大黄与栀子的配伍机制及临床意义研究[J].医学信息, 2014 (6) :163.

杜记独角膏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初探 篇8

1 治疗漏肩风 (肩周炎) 、颈椎病 (骨质增生)

辽宁省中医研究院霍明岐等医师采用杜记独角膏局部外敷及配合功能锻炼的独特方法, 治疗漏肩风 (肩周炎) 、颈椎病 (骨质增生) 效果较佳。

1.1 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20例肩周炎患者, 20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患者19人, 年龄最大的69岁, 最小的37岁平均年龄62岁;女患者21人, 年龄最大的73岁, 最小的42岁, 平均年龄50岁。

1.1.2 治疗方法

肩周炎患者在患肢肩关节周围外敷杜记独角膏, 以包住关节囊为主。颈椎病患者以患侧颈椎病灶部位为主, 视具体病情加减药量。每3天换1次药, 每7次为1个疗程, 同时配合功能锻炼。

1.2 疗效判定标准与结果

1.2.1 疗效标准

对于肩周炎患者以疼痛症状消失及肩关节活动范围接近或达到正常为标准;对于颈椎病患者以病状完全消失及物理检查阴性为标准。

1.2.2 结果

肩周炎患者40例, 治愈16例 (80%) , 有效4例 (20%) , 总有效率100%。颈椎病患者20例, 治愈15例 (75%) , 有效3例 (15%) , 无效2例 (10%) , 总有效率90%, 见表1。

表1治疗疗效表

病名n治愈有效无效

肩周炎201640

颈椎病201532

1.3 讨论

以上病例, 治疗时间最短的换5次药 (不到1个疗程) , 最长的换14次药 (2个疗程) , 尤其是肩周炎患者自诉疗效明显, 高于颈椎病患者。肩周炎患者最早者一次就有效, 一般一个疗程左右即可痊愈, 极个别患者需要2个疗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较慢, 一般在换药3次以后开始见效, 2个疗程左右方可治愈。

杜记独角膏对肩周炎、颈椎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其机制是利用药物直接施于病者外表穴位或患处, 借助经络发挥药物的通经走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功能, 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另外膏药还能够溶解钝化骨刺, 消除无菌性炎症, 控制、阻止骨质增生的迁延、发展和恶化, 所以大部分患者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尤其是急性发作期, 疗效更佳, 一般3d可恢复正常生活。既避免了口服止痛药引其起的胃肠不适、肝肾损害, 又避免了手术痛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 治疗无名肿毒

通过患者使用杜记独角膏痊愈后给企业的反馈, 无名肿毒患者外敷杜记独角膏疗效显著。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临床资料

18例无名肿毒患者, 病患部位包括头部、腿部、腰部、全身等。

2.1.2 治疗方法

将膏药软化后, 外敷患处, 膏药应大于患处。2~3d换一次药, 20d为1个疗程。

2.2 疗效判定标准与结果

2.2.1 疗效标准

肿毒消失, 皮肤如常。

2.2.2 结果

无名肿毒患者18例, 治愈17例 (88.9%) , 有效2例 (11.1%) , 总有效率100%, 见表2。

表2治疗疗效表

病名n治愈有效无效

无名肿毒181620

2.3 讨论

以上患者治疗时间最短的换3次药 (不到1个疗程) , 时间最长的换20次药 (2~3个疗程) 。杜记独角膏为纯中药贴剂, 载药量大, 对无名肿毒有显著的疗效, 其机制是药物直接贴敷于体表, 药性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 渗透达皮下组织, 一方面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可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 直达脏腑失调经气失调的病所, 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 从而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效应。正如清代的徐大椿所说:“汤药不足尽病, 用膏药贴之, 闭塞其气, 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 通经活络, 或提而出之, 或攻而散之, 较服药尤为有力。”

3 治疗乳腺增生、乳腺肿瘤、瘘 (淋巴结核) 、痔疮等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 杜记独角膏对乳腺增生、乳腺肿瘤, 瘘及痔疮有显著的疗效。另外还可治疗脚气、冻疮、蚊虫咬伤、瘢痕组织增生、胆结石引起的胃疼等症, 待完成临床实验后再做详细报道。

临床机制 篇9

1临床资料

采用金额排序分析法和回顾性调查分析法, 以我院中心摆药室2007年1月1日-2008年2月28日各临床病区发生的抗生素应用品种的数量、金额为依据, 以当年药品现行价格为原始资料, 统计了抗感染药物消耗前10位的品种、金额及数量 (见表1) , 并随机抽取了各病区病例200份, 其中使用1种抗生素的158份, 占提取病历总数79.0%;措施前73份, 措施后85份, 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的42份, 其中:措施前27份, 措施后15份占提取总数的75.0%;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的16份, 占提取总数的8.0%;其中:措施前6份, 措施后10份, 预防性用药87份, 占提取总数的43.5%, 平均用药7.5d, 其中:措施前48份, 平均用药8.5d, 措施后39份, 平均用药6.5d。以《新编药物学》[2]中主要适应证为参考, 分析采取调控措施前后各7个月临床用药情况及特点。

2结果

通过以上统计数字可以看出, 我院在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后, 无论在抗生素的使用数量还是消耗金额都有了明显下降, 而且一般情况下医院上半年的医疗收入是不如下半年, 也就更加证明了这一点。10个用量大的品种金额平均下降20.25%, 降幅最大的达到41.30% (头孢呋辛) , 尤其是一些二、三线类的抗生素 (如: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甲磺酸培氟沙星、加替沙星、阿奇霉素等) , 降幅均在20%左右, 药品总收入占全院医疗总收入的比例由上半年的42%, 降至了36%以下。采取调控措施后,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在各个环节上都有了明显的改善。联合、重叠应用抗生素现象明显减少, 根据药敏试验针对性用药理念得到增强, 不合理盲目预防性用药显著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3讨论

我院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后, 抗生素的临床使用, 趋于了规范和理性, 提醒广大医师、药师在开具、调配处方过程中, 既要合理、科学, 符合安全、有效的原则, 又要自省、自律, 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因此, 笔者认为, 正确、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医院在管理层面上的行政干预也是必不可少和行之有效的。在当前国家下大力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环境下, 医院在行政干预上加大力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控措施, 必将有所作为。

关键词:宏观调控,抗生素,合理用药,医院管理

参考文献

[1]夏国俊, 张春华, 李楠, 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阿莫西林药理机制及临床应用分析 篇10

1 阿莫西林药理机制

阿莫西林为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药, 对大多数致病的G+菌和G-菌具有强大的抑制及杀灭作用, 可有效抑制肺炎链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需氧革兰阳性球菌、奇异变形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淋病奈瑟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需氧革兰阴性菌不产-内酰胺酶菌株和幽门螺杆菌活性[4,5,6]。

2 阿莫西林临床应用

2.1 阿莫西林适应证

阿莫西林对伤寒、其他沙门菌感染及伤寒带菌等患者具有显著效果, 可有效疗效敏感细菌不产-内酰胺酶的菌株导致的尿路感染。一般情况下, 患者单次口服3 g便可得到较好治疗效果。同时, 该种药剂对不产青霉素酶金葡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以及不产-内酰胺酶的流感嗜血杆菌造成的耳鼻喉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均具有显著效果。

2.2 阿莫西林用法用量

2.2.1 口服

小儿每8小时服用1次阿莫西林, 20~40 mg/次;成人每6~8小时服用1次, 0.5 g/次, 每次剂量≤4 g;新生儿及早产儿每12小时口服1次, 50 mg/次;严重感染患者每8小时服用1次;治疗后, 没有出现并发症的急性尿路感染患者单次服用3 g, 在10~12 h后增加1次, 药剂量为3 g;晚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服用本药剂的半衰期为5~20 h;血液透析患者, 在透析后给予1 g阿莫西林。

2.2.2 肌内注射或是静脉滴注

成人患者注射或是静脉滴注阿莫西林3~4次/d, 0.5~1g/次;小儿注射或是静脉滴注阿莫西林3~4次/d, 50~100 mg/次。

3 阿莫西林同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

3.1 阿莫西林同果胶铋药物联合使用

阿莫西林同果胶铋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其中阿莫西林具有较强的穿透细胞壁及杀菌能力, 其可迅速同病菌中的转肽酶结合起来, 进而促使菌体细胞壁损伤及水分渗透, 移植炎症反应, 快速、有效治疗炎症。果胶铋在患者胃黏膜上形成一种保护性的薄膜, 刺激分泌上皮细胞黏液, 有效消除幽门螺杆菌[7]。因此, 阿莫西林连同果胶铋药物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显著效果。

3.2 阿莫西林同羧甲半胱氨酸药物联合使用

阿莫西林同羧甲半胱氨酸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尤其是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具有显著效果。阿莫西林联合甲半胱氨酸中的支气管分泌物浓度高于单独使用阿莫西林的。羧甲半胱氨酸可使阿莫西林更加容易透过血气屏障, 提高阿莫西林呼吸道分泌物中的药物浓度, 便于在短时间内消灭细菌。综上所述, 阿莫西林联合羧甲半肤氨酸可有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疾病。

3.3 阿莫西林同雷尼替丁药物联合使用

阿莫西林同雷尼替丁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治疗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该疾病同幽门螺杆菌之间存在直接关系。雷尼替丁为一种选择性的H2受体拮抗剂, 其对组胺、五肽胃泌素和食物刺激后出现的胃酸分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可有效降低胃酶及胃酸活性, 但不影响胃泌素及性激素的分泌, 其对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疾病具有显著效果[8]。在该药剂治疗基础上, 指引患者服用适量的阿莫西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4 阿莫西林同蒙脱石散药物联合使用

阿莫西林同蒙脱石散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疾病, 其中, 阿莫西林可有效抑制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蒙脱石散药剂对消化道致病菌、病毒及其出现的毒素具有一定的固定抑制作用, 可有效覆盖消化道黏膜, 有效恢复肠蠕动功能、维护肠道输送、吸收等。综上所述, 阿莫西林联合蒙脱石散可有效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疾病, 且不良反应较少。

4 不良反应

在临床上, 阿莫西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左右, 约有2%的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停药。其主要不良反应症状为过敏、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皮肤黏膜、肝肾功能紊乱及其他不良反应症状[9]。

4.1 过敏不良反应症状

药物热、皮疹、荨麻疹及哮喘等为该种不良反应的主要症状, 主要出现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患者群体中, 少数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现象。

4.2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症状

恶心、腹泻及呕吐为该种不良反应的主要症状, 少数出现假膜性结肠炎等胃肠道反应。

4.3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症状

少数患者出现嗜酸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贫血等不良反应症状。

4.4 皮肤黏膜不良反应症状

少数患者出现渗出性多形性红斑、斑丘疹、剥脱性皮炎及Lyell综合征等不良反应。

4.5 肝肾功能紊乱不良症状

少数患者用药后出现血清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及急性间质性肾炎等不良反应症状。

摘要:阿莫西林为一种较为常用的青霉素类广谱-内酰胺类抗生素, 在临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本文详细讲解阿莫西林药理作用机制和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对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加以分析, 分析其用药注意事项, 同时对阿莫西林与其他药物的配伍使用情况及应用进行分析, 为该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阿莫西林,药理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余旭红.西药阿莫西林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47) :145-146.

[2]李红霞.西药阿莫西林在临床上的应用探讨.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18) :483-484.

[3]王艳秋.西药阿莫西林的临床应用探究.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16) :67-68.

[4]高贵平.浅析西药阿莫西林在临床上的应用.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4) :150-151.

[5]刘春妮.关于阿莫西林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健康必读 (下半月) , 2011, 8 (4) :326-327.

[6]付丽佳.浅谈西药阿莫西林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4) :584.

[7]李成彬.阿莫西林在临床中的应用分析.医学前沿, 2014, 19 (4) :43.

[8]郭慧.阿莫西林的药理学机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 2012, 10 (2) :628-629.

上一篇:民族文化宫下一篇:高效率电力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