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现状

2023-03-06

1 纳洛酮的药理作用

1.1 药代动力学

纳洛酮又称丙烯吗啡酮, 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 其盐酸盐熔点200~205℃, 溶于水和乙醇, 不溶于乙醚。静脉和气管内给药1~2min生效;肌注和皮下注射5~10min见效;口服效果差, 仅为肠外给药作用的1/50。血浆半衰期90min, 重复用药才能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作用持续时间45~90min。纳洛酮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 其通过速度是吗啡的12倍, 给药5min脑内浓度比血浆高4.6倍, 全身血药浓度平行下降。纳洛酮的主要代谢方式是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72h内70%纳洛酮在肝脏代谢, 经尿排出。

1.2 纳洛酮的作用原理

纳洛酮是μ.κ.δ受体竞争性拮抗剂而无激动活性, 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大于吗啡和脑啡肽, 能竞争性地阻断阿片样物质和内源性阿片肽介导的各种效应。内源性阿片肽的主要生理作用为: (1) 镇痛作用。针刺麻醉效应与内源性阿片肽升高有关; (2) 抑制呼吸。内源性阿片肽通过降低脑干神经细胞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而抑制呼吸。新生儿及早产儿周期性呼吸、呼吸暂停及低血压等则与血浆及脑脊液中内啡肽水平增高有关; (3) 降低血压、减慢心率; (4) 能促进垂体释放生长激素、促甲状腺素等;抑制促性腺激素、ACTH和垂体后叶素的释放;可升高血糖; (5) 促进缺血性脑水肿的形成和发展。

1.2.1纳洛酮治疗各种休克的作用机制有效循环血量的锐减是各种休克的根本原因。而人体在休克情况下, 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下丘脑释放因子促使腺垂体释放ACTH和β-EP。β-EP能作用于肾上腺髓质或交感神经末梢, 产生心血管神经抑制作用, 对休克病理生理的演变具有重要作用。纳洛酮通过拮抗应激状态下大量释放的β-EP, 使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的循环机制得以重建, 同时它能迅速逆转β-EP对循环和呼吸的抑制, 有助于中枢神经与心肌功能的恢复。

2 纳洛酮的临床应用

2.1 治疗休克

任成山[6]等通过测定26例危重休克患者的血浆β-EP含量, 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中14例患者首次静脉注射纳洛酮0.8mg, 1h后血压升至正常, 复查血浆β-EP含量亦明显下降,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周府伯等应用纳洛酮、生脉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休克11例, 结果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加用生脉和纳洛酮可使患者升高血压和稳定心率, 使病死率明显降低。早期应用纳洛酮, 能使血压迅速改善, 提高存活率。国外已将纳洛酮用于各类休克患者, 取得满意疗效。

2.2 治疗儿科疾病

张爱国等报道, 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新生儿肺炎伴呼吸衰竭43例, 即在吸氧、抗感染、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20~40μg/ (kg·次) 治疗, 每日1次静脉注射, 再给予0.2mg加入5%葡萄糖液40m L中静脉滴注4h, 每日1次, 连用3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 (常规综合治疗组) 有效率分别为88.4%和55.9%, 两组病死率分别为4.65%和20.58%, 差异具有显著性。张亚京等[13]报道应用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50例, 并与对照组20例对照, 结果显示, 治疗组加用纳洛酮后, 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呈明显好转或消失, 疗效显著;在4~6d和7~10d的NBNA评分均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明纳洛酮有缩短HIE病程的作用。

2.3 用于心肺复苏

陈天铎等用纳洛酮治疗心脏骤停41例, 复苏成功率为42.9%, 远较常规治疗复苏成功率14.3%为高, 差异有显著性。

2.4 治疗急性中毒

严华先用纳洛酮0.8~1.2mg静脉注射, 继用2.4mg/h加入5%葡萄糖250m L静脉滴注, 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昏迷患者, 起效快, 一般1~2h清醒。纳洛酮也用于镇静安眠药物中毒治疗, 一般3~8h可清醒, 其总有效率为93.8%。华高松等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30例结果表明, 能明显缩短昏迷时间, 降低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致残率、植物状态和病死率。胡家庭等选择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中毒性心肌病患者68例, 随机分成2组, 对照组给予洗胃、解毒、给氧、利尿、抗炎等综合治疗,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 给予纳洛酮0.8~1.2mg静脉注射, 而后0.4~0.8mg/h静脉注射维持, 直至清醒。治疗组的治愈率为76.4%, 对照组为61.7%, 差异有显著性。丁勇报道用纳洛酮抢救地西泮中毒, 疗效显著而安全。余长河等报道了使用纳洛酮与解磷定注射液联合抢救重度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62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纳洛酮临床应用是有效和安全的, 有报道用双盲法剂量递增, 最后日剂量达52.3~90.0mg, 甚至更高, 为常用量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除常见的恶心、呕吐、厌食外, 未发现其他危及生命的毒副作用, 上述反应只需减慢给药速度即可缓解, 一般不需要终止治疗。但纳洛酮的药理作用方面尚存在许多谜团, 仍需临床工作者和基础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纳洛酮 (naloxone) 于1960年合成, 1963年开始用于临床。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 内源性阿片肽主要是β-内啡肽 (β-EP) 在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进一步明确。纳洛酮作为阿片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 能阻断和逆转内源性阿片肽的毒性作用,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学科。现就近几年的临床应用状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纳洛酮,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孟庆林.纳洛酮的药理与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1994, 14 (1) :封2.

[2] 孟庆林.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急救医学, 2000, 20 (2) :123.

[3] 钱培德, 张少丹.纳洛酮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1, 16 (3) :183.

上一篇:刍议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下一篇:新常态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