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机制

2024-05-01

伦理机制(精选六篇)

伦理机制 篇1

(一) 会计的地位

会计职业在社会和企业所处的双重地位, 让我们得知:会计与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债权人、审计人员、潜在投资者、以及政府各有关部门等各关系人构成了一张以会计信息为媒介的关系网, 对于涉及多方利益的会计职业而言, 这些相关关系人都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对会计职业者的工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干涉, 并常会以各种利益作为诱惑。而在企业内部, 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企业负责人往往又会对会计人员下达各种指令。因此, 我们必须要正确地处理好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

(二) 会计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 社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 我国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水平又参差不齐, 导致找国许多企业会计信息被严重扭曲。事实上, 我国会计人才市场上存在着数量上供大于求, 但素质和结构上供不应求的畸形现象。这种矛盾的出现与我国会计教育只注重会计技术的培训, 忽略基本素质的培养有关。因此, 有相当大部分的会计人员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会计法规、准则, 即使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 也无法做出合法的或合理的职业判断,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法》及有关会计法规、准则的真正实施, 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而另一部分业务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则恰恰相反。他们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熟悉会计法规、准则以及国家有关法律、规、规章和制度, 但是, 若这些高素质的会计人员缺乏伦理意识, 他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危害将会更大。

由此可见会计人员的伦理道德水平是多么的重要, 同时也说明, 会计人员的伦理道德的建设也是迫在眉睫。

二、会计伦理建设

(一) 会计伦理建设的概述

会计伦理既体现会计活动的价值取向, 又反映会计行为的道德取舍, 而会计伦理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取舍均通过会计行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得以实现, 所以说会计伦理是作为规范会计行为、调整会计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的一种手段, 其实践性主要是通过会计职业道德显现的, 会计伦理作为一种“内生变量”其“裂变效应”是通过会计从业人员一系列的会计处理反映在“会计产品”中, “会计产品”即是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具体体现, 也是会计从业人员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结晶。

(二) 会计伦理道德教育的对策

为了挽救日益严重的诚信危机, 进一步深化会计教育的改革, 有效改善我国会计道德教育的现状, 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加强会计道德教育。

1. 营造良好的会计道德环境

要在全社会宣传和建立正确的会计观念, 端正和形成科学的会计认识, 要整个社会以及每个公民都重视会计工作, 尊重会计人员, 理解会计人员的职责, 明确会计人员身份的多重性, 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

2. 净化会计环境

我国会计环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是社会环境较差, 而社会环境影响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对会计活动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时它也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具体来说要进一步强化会计监替意识.增强会计道德观念, 排除不正当的行政干预, 克服浮夸虚报现象, 扩大现有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积极推广会计终身教育。要充实现代会计教学的内容, 将会计道德与诚信教育列为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在会计道德教学中应较多地运用案例教学以活生生的社会事例教育和启发学生, 切实理解会计诚信、会计道德之必要和重要, 为构建诚信和谐社会而努力。

(三) 加强会计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会计诚信缺失已成为困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会计信息失真反映的正是会计诚信、会计伦理的缺失。我们主张强化会计伦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非否定制度建设的必要性。无疑, 会计信息失真出笼的环境条件是复杂的, 仅仅把目光集中在会计自身的道德伦理上是不完善的。在克服、规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上, 伦理道德与制度建设相辅相成, 堪称一块硬币的两面, 缺一不可。有学者称之为“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通过各种制度、法律法规达到治标的目的, 通过会计伦理实现治本目标, 唯有如此才是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标本兼治。因为, 当我们寄希望会计人员成为“伦理人”、“道德人”之时, 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的趋利性也同样不能忽视。会计伦理建设属于自律, 制度建设、措施保障无疑属于他律。片面地强调他律或自律, 淡化其中一个方面都是不正确的。会计人员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 理应是克服、规避会计信息失真的必要条件。

(四) 加强会计伦理建设的方法

1. 在会计界开展诚信教育

目前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监督弱化等会计行业的诚信危机, 很多会计人员成了事实上的具体造假者或者是执行者, 因此, 对会计人员必须进行经常性的诚信教育, 营造出“信则共赢, 不信则皆亡”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位会计人员都明白, 一流的专业技术不是走向成功道路的惟一条件, 而一流的道德水平才是会计人员完善境界的基本要素。在会计人员每年一度的后续教育中, 除了学习新制度、新准则外, 也应注意收集近期发生的有关违背会计诚信原则的案例予以剖析讨论, 结合会计人员工作实际进行宣传教育。这样通过学校、职业资格教育、会计从业人员后续教育三个层次, 建立较为完善的会计诚信教育体系。

2. 在企业负责人中开展诚信教育

企业负责人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代表企业依法行使职权。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 企业负责人应当承担对本单位会计工作负责的义务。同时, 各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资料和财务会计报表, 都是以企业名义提供的, 也是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因此, 企业负责人必须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而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造假行为很多是企业负责人授意、指使、强令进行的。所以, 开展会计诚信教育, 应对掌握会计诚信水平支配权的企业负责人进行诚信教育, 要让他们树立诚信是立业之本, 会计诚信是会计行业的生命线。

3. 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开展诚信教育

略论经济伦理中的经济调节机制 篇2

略论经济伦理中的经济调节机制

人的伦理行为的选择,就总体上说,总是受着行为的成本和效益的制约.经济活动中的利益赏罚机制是这样一种制度设置和安排:它能使选择道德行为的经济主体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使选择不道德行为的经济主体付出沉重的代价.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其公平的竞争机制,对经济伦理的实现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 者:李承宗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410079刊 名:唯实英文刊名:TRUTHS AND FACTS年,卷(期):“”(1)分类号:F0关键词:经济伦理 道德选择 调节机制 市场经济 公平竞争

论会计伦理建设的实施机制 篇3

【关键词】会计伦理 理论基础 实施机制 二律相融 信息披露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所谓伦理,按其字面理解,是指事物的次序和条理。“伦理”一词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伦理法性是由风俗习惯沿袭而言,因此把习惯一词的拼写方法略加改动,就有了伦理这个名称”,西方伦理学大多在此寻找本义。《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注曰:“伦,犹类也;理,分也。”到后来伦理才被专门用来称谓有关人伦的道理。人伦就是指存在于人类之间的伦常、辈份关系。所谓人伦道理就是指有关人类伦常次序和辈份关系的道理。“伦理”连用其义就是说人们在处理人与人的这种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会计伦理的概念就是人们在从事会计工作过程中所构建起来的人伦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理这种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由此确定了会计伦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人与人之间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次序和道理。

1 会计伦理建设的理论基础

1.1 经济伦理学视角

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化、体系化的学科对在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中伦理道德问题的给予了系统的研究。经济伦理学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本身是建立在人们的“实践理性”的道德基础之上的,经济交往必须有一种道德框架作为基础,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既需要制度约束,也需要道德基础。首先,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是靠市场主体间的契约联结在一起的,为了保证这些契约的公正和得到遵守,就需要完备的法律制度;其次不可忽视的是,市场经济还体现为伦理经济,市场经济的经济模式和经济体制都有自身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意义,它依靠义务、良心、荣誉、节操、人格来建立相互交往的友好关系,以确保社会成员的行为合情、合法、合理。正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说:“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感、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所必须拥有的”。无独有偶,1970年的获奖者萨缪尔森说“市场是无心的,无头脑的,它从不会思考,也不会顾虑什么”,可见盲目地相信市场的力量必然导致社会失范、市场失序和经济失信,经济离不开正确的伦理价值导向。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一门商业语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宗旨在于向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相关的财务信息以助其决策。会计伦理为市场经济中的会计组织机构和会计人员提供一种价值导向,进而调节会计组织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依据经济伦理学理论,市场经济越发展、越成熟,在会计活动中,会计伦理道德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会计伦理建设不仅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道德进步的表现。

1.2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随着会计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会计行为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的特征。“会计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企业各种契约的订立和执行提供相应的数据,以界定契约关系”](林钟高,赵宏,2001),会计行为具有经济后果,会计程序必须公平地对待一切利益集团,财务报告应保持真实和准确,会计数据应当公允、无偏见,因此会计活动具有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可见会计行为本身需要制度约束和规范。

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诺思(North)认为:制度是人们之间为实现专业化和分工所带来的贸易收益,并使财富最大化而做出的契约安排,它包含着一套以章程和规则为形式的行为约束,一套从章程和规则出发来检测偏差的程序,最后还有一套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这类规范限定了章程和规则的约束方式的轮廓。由此看来,约束会计行为的制度不仅仅包括会计准则、制度规范,即“正式的制度”,还应包括会计伦理规范这类非正式约束。会计制度约束作用的有效性依赖于非正式制度的支持。原因有三:第一,会计制度中的“正式制度”具有强制性,一般借助国家机器保障其执行。正式的会计制度只有借助于具有高度柔性的会计伦理力量才得以执行和实施;第二,由于会计制度制定者的“有限理性”和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会计正式制度作为一种显性契约,有着其可能存在的不完备性。此时非正式制度可以诱导人们在正义和非正义、合理与不不合理之间做出道德选择,以合理的解释和恰当的方式处理制度不完善所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弥补正式制度的缺失。第三,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良好的伦理道德(非正式制度)能有效地淡化制度遵守主体的机会主义成本,从而进一步减化制度执行的监管成本和制度实施的其它费用。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非正式约束的会计伦理是会计正式制度得以执行和有效运作的重要基础和精神保障。开展会计伦理建设是会计制度不断完善的客观要求,也是会计行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1.3 契约论视角

现代契约论认为:企业是一组契约关系的联结,企业内部契约安排按其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和会计契约两部分,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规定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所有权安排方式,并最终决定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状态,会计契约决定企业剩余的计量方式,而现实中的契约都是不完全的,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的不完全性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会计契约的不完全性表现在经营者拥有剩余的会计规则制定权。经营者既享有剩余索取权又拥有控制剩余计量的会计执行权,其它契约主体必定会担心自己在企业中的契约利益会因会计契约的不完全而受到损害,从而影响其签定企业契约的积极性,但是在现实中各方参与企业组织时,并没有人会因为会计契约的不完全性而对其利益的可能损害给与足够的关注,这一理论与实际中的矛盾称之为“不完全契约的企业签约悖论”。这一理论与实践相互矛盾的企业签约悖论,只能通过会计伦理来解读。这是因为:现行会计规则安排是一种显性契约,它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存在已被契约方广泛接受,因而企业缔约者无需每次重复签定会计契约。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会计契约的自动签定。但契约方之所以对具有经济后果的会计契约自动签定,其中隐含了这样一个假设:已有会计契约条款是客观公正并且会计契约的执行过程是诚实守信的,即契约方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约定,这个约定就是会计伦理。会计伦理是一种隐性契约,它是由企业物质要素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签订的关于会计执行的一份隐含契约(刘建秋,2005)。可以看出,会计伦理是会计契约不完全的必然要求,正是会计伦理弥补了不完全显性会计契约的天然缺陷,才大大提高了企业契约交易的效率。这样,不完全会计契约的企业签约悖论得到解读。

显然,只有大力提升会计契约签订者双方的伦理道德素质才能使这份心照不宣的隐含契约得以持续,此时会计伦理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2 会计伦理建设的实施机制

会计伦理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通过制度创新,采取自我修养与外部监督相结合、道德教育与检查惩戒相结合、行业自律与法律监管相结合相结合等形式,以培养会计人强烈的伦理意识,引导和规范伦理行为,使伦理规范成为广大会计人的行为指南,最终使得会计伦理道德水准逐步迈向理想状态。具体来说,会计伦理建设的实施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加强会计道德教育是基础

一种伦理道德生长和确定,比任何其他文化形式都更需要教育的辅助。会计伦理也不例外,会计伦理建设与发展离不开道德教育的具体支持,我们认为加强会计人道德教育是会计伦理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现阶段我国会计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对潜在会计人的会计道德教育,即对大、中专院校会计专业的在校学生进行会计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学习和了解会计道德理论,培养职业道德情感和观念等道德意识,为潜在会计人今后进入会计职业活动中自觉遵守会计道德规范奠定基础;二是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即对会计人进行持续的再教育,将会计道德教育作为后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把对会计人的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会计工作职业生涯中,让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人不仅认知会计道德规范,更要通过道德教化使他们将会计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并指导和约束自身的行为,以提高自律、自省能力,形成良好、稳定的道德品行。第一,制定培训规划,建立规章制度;第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管理制度和形式,针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时间短、内容新、容量大等特点,开展多形式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和类别;第三,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配置;第四,各培训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培训教学管理制度和培训人员档案管理制度,严格考勤、考核、考试制度;最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各级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应立足于行政管理,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完善规章制度,制订培训规划,审核培训单位,建立师资队伍,强化市场监管,严格培训考核。

2.2 实现法律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二律相融是核心

实现法律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二律相融是会计伦理建设的核心。首先实现法律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二律相融具有必要性:会计伦理的建设离不开法律监管和行业自律的双重保障。法律监管对会计行为的调节具有最高的强制力,对其遵守与否受制于外在的约束力,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一种典型的他律型规范。但是,法律规范只限定了会计人的下限而行业道德规范却能从信念、品行、能力等更为本质和深刻的层次来影响并提高会计行为质量,正如思想家庞德所指出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系统能深入到人的生活、信念等深层结构,而法律却只能望而却步”。在经济生活中,经常发生没有违反法律制度,但却违反了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此时,会计职业团体可通过自律性监管,对发现的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戒,对会计败德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范。与法律监管不同的是,行业自律主要通过“执业能力和道德”评价来形成约束,既有“自律”成分,如凭借个人良心、道德上的自觉自省,也有他律的成分,如通过社会舆论的谴责、行业内的纪律处罚等手段,属自律和他律的相结合。行业自律除其核心部分已固化为共同的职业守则,并经由职业团体拟定、颁布、形成文字从而成为正式制度安排之外,其余的仍以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形式存在。其次行业自律与法律监管的相融具有可行性。二律的相融性具体体现在:由于法律制定、实施和监管成本较高,且会计行为具有复杂多变性,不可能通过法律的形式将方方面面规范到,而道德自律的较大一部分约束力正是因为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中,因而更具广泛性。因此我们在进行会计伦理建设时,“行业自律”和“法律监管”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2.3 明确会计道德评价机制是导向

会计道德评价贯穿于会计道德的教育、修养、遵行等整个会计实践的活动之中,是整个会计道德规范体系发挥功用的“杠杆”。 会计道德评价机制的构建由会计道德评价机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三大要素的有机统一所构成。

2.4 建立会计伦理信息披露制度是关键

人的行为过程和行为方式是受制度条件约束的,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过程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变量,即存在着人的行为对制度架空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便会产生“制度虚置”的难题。而传统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特征,在于信息披露主体(信息供给方)的行为除了受上市公司制度、规范和惯例等制度性因素制约外,信息披露的时机、规模与质量主要是受主体自身的道德约束。这种约束结构意味着信息供给者的行为对信息披露制度的吻合程度,主要是由其道德水平决定的。因此,传统的信息披露制度具有较大的“道德风险”。信息披露主体一旦出现“败德”问题,信息披露的失范将是不可避免的。而在信息披露失范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信息不仅无法起到决策有用的功能,甚至也不可能具有监督功能。可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设计,离不开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水平的考量,而这恰恰是现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所忽视的。毫无疑问,在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框架中,如何实现伦理秩序与现行制度安排和技术规则的融合,已成为众多学者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认为建立会计伦理信息披露制度,这不仅能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决策有用性,还能规范会计人的道德行为,提高会计人的道德水平。因此我们说,建立会计伦理信息披露制度实则会计伦理建设的关键所在。

2.5 开展伦理道德鉴证服务是监督

近些年,国外政府、社会公众及企业界对伦理道德建设越来越重视,由此催生了审计师的新兴服务——伦理鉴证服务,即道德审计。道德审计应是系统地对企业道德各个方面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从道德素质评价、行为审查、利益相关者审查、公司道德管理制度和措施审查、道德困境解决方法审查、员工个人品质和所处环境评估等六个方面进行企业道德审计。他认为,企业道德审计与社会审计不同的是,道德审计包括更多企业道德方面的因素。

纵观现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会计伦理作为企业伦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在道德审计中并未得到专门地反映。我们认为,会计伦理建设的道德审计是指审计组织的审计人员受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衡量会计人(会计实务工作者)是否遵守道德管理制度规定及对会计道德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审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戴海青.会计伦理与会计道德的区别研究.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 林钟高,赵宏.信息不对称—会计准则规范的经济理由.运筹与管理,2001(3).

浅议会计伦理建设的实施机制 篇4

会计伦理建设的实施机制是为达到会计伦理妥当应用和有效执行的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操作方法。其实施应以教育、激励、监管为主线, 形成以内部伦理建设为主导, 以法律监管和行业自律为辅助的三位一体整体功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育是加强会计道德的基础

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包括在校教育和岗前培训以及后续教育, 即对会计人员和潜在会计人员进行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伦理道德的形成和成长, 主要依靠教育的引导和启发。会计伦理同样如此, 道德教育可以给予会计伦理建设有力支撑, 加强会计人员的道德教育是会计伦理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中, 在传统的教授必需的业务技巧和知识外, 还要加强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实施会计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对会计人的道德教育贯穿融入于整个会计工作职业生涯中, 具体可以结合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中相关谨慎性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客观性原则等, 逐步培养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 引导其自觉应用会计伦理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 提高自律性, 并最终建立起自身良好、规范、稳定的职业行为习惯。同时也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律法规教育, 使其认识到遵纪守法是道德的底线。

二、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 带动员工产生积极倾向和态度, 促进其道德水准的提高, 强化成员之间的团队精神与整合力, 形成企业整体道德规范和精神凝聚力。企业文化既体现了企业的理念与价值追求, 也可以弥补企业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 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功能, 能够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方向和方法, 确立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行为标准, 让员工自发的遵从企业的要求, 从而把企业与个人的愿景统一起来, 凝聚各种不同的目的、意志与情感所产生的精神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 使员工自觉将个人奋斗目标融于企业整体目标之中, 追求企业的整体优势和整体意志的实现。进而促使员工建立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 形成对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加强法律监管与行业自律的相互融合是核心

会计伦理建设的核心在于加强法律监管和行业自律的相互融合。二者是会计伦理建设必不可少的双重保障。法律监管对会计行为的调节具有最高的强制力, 是一种典型的他律型规范。“法”与“德”是相辅相成、但又各有侧重。法律规范规定了会计人的法律底线, 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前提下, 行业道德规范能够实现从信念、品行、精神等更为本质和深刻的层次来影响并提高会计行为的质量。带领会计人员在自觉守法的同时清楚地认识到自我道德约束的重要性, 从而走向更高道德境界。同时由于法律出台、实施和监管成本较高, 且会计行为具有复杂多变性, 不可能通过法律的形式将所有事项都加以规范, 而道德自律因为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中, 因而其约束力更具广泛性。

四、评价机制是会计道德导向

在会计道德的教育、养成、遵循等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实施会计道德评价, 可以为整个会计道德规范体系发挥杠杆作用。其意义在于:首先可以善恶是非来判明会计人道德行为和品质。以正义和非正义、公正与偏私、善与恶、诚实与虚伪等道德原则为标准来评价员工行为, 能对员工产生心理约束作用, 有助于形成关于善恶是非的社会舆论和群众心理, 如果违背了道德规范, 就会由于舆论谴责, 引发心理上的内疚感。从而促使员工确立自觉的道德观念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其次评价机制是个人走向更高道德境界的内在推动力, 它可以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会计道德评价的过程, 亦是宣传、推行、运用、贯彻会计道德原则和规范, 以及会计人接受会计道德要求的过程, 它可以使会计道德逐渐被会计人员接受、履行并形成行为习惯和内在道德品质, 从而逐步培养出高尚的会计人的人格道德和会计职业道德, 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例如一些老字号始终以“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道德规范要求员工严格按工艺规程操作、严格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纪律, 促使其历经风险成长为百年老店。

五、建立会计伦理信息披露制度是关键

会计伦理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会计伦理信息披露制度, 主动、真实、充分地进行信息披露对会计伦理的建设至关重要, 但现实中会计伦理信息披露却困难重重。主要是无法纳入现有财务报表内进行统一反映。在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下, 企业经济活动中凡是能够用货币这一尺度计量的, 就可以进行会计反映;凡是不能用货币这一尺度计量的, 则不能进行会计反映。会计伦理信息大多为定性指标, 伦理道德所创造的未来收益或所减少因败德而带来的损失都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无法满足会计核算中货币计量这一要求, 因此很难纳入财务报表内进行反映和报告。虽有少量企业对外披露了会计伦理相关信息, 但其披露的完整性和充实度不足, 披露模式也各不相同, 存在较大差异。

从长远来看, 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建立会计伦理信息披露制度, 去繁就简、由点到面, 循序渐进。选取社会公众较为关注的突出伦理道德问题作为披露内容, 在部分行业或地区进行试点, 积累经验后在本地区或本行业加以推广, 最终在全国应用推广。

摘要:会计伦理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约束, 是促进国家相关会计法律制度能够得以执行的基础和有力保障。从目前会计制度不断完善的客观要求以及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来看, 强化会计伦理建设势在必行。本文从强化道德教育、营造企业文化、实施评价机制、法律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以及加强信息披露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会计伦理实施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伦理,实施,机制

参考文献

[1].戴海青.会计伦理与会计道德的区别研究.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

[2].林钟高, 赵宏.信息不对称—会计准则规范的经济理由.运筹与管理, 2001 (3) .

伦理机制 篇5

一、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的优劣分析

(一)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

1、政府角度。

政府在绿色技术创新中占主导地位,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和发展计划宏观引导绿色技术开发, 主要从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与监督上深入研究;强调经济手段的运用, 主要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用来保障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排污税、燃料税和污染产品税;强调政府资金投入的倾斜, 如对企业和相应科研机构的直接拨款、信贷优惠、政府购买企业绿色技术产品等。

2、企业角度。

主要强调市场利润的驱动, 通过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产品的生产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倾向, 从而获得巨大的利润, 并支持企业不断深入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产品的生产供应。

3、科研机构角度。

形成了多层次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调科研机构与政府发展规划的协调, 透析政府的环境发展战略目标;强调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在企业苦于技术匮乏的时候, 科研机构可以与企业联合, 既能解决经费问题, 又可为企业攻克绿色技术的难题;强调科研机构的国际合作与对话, 充分引进与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成果。

(二)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的优劣分析

政府机制在绿色技术创新机制中起主导作用, 引导着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为绿色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法律手段。法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最重要、最有效的外部强制力量, 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政策, 为若干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法制定实施细则, 使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良好的制度环境, 编制环境科技发展计划, 推动建立国家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二是经济手段。通过计划、立法等手段能让企业利用环境时付出相应的经济代价, 提高企业的生态意识。把超标收费改为排污收费, 开征环境资源税, 将污染环境的成本内在化, 对采用绿色技术的企业, 给予税收优惠和补贴等。三是资金投入。政府的投资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政府远离市场, 由政府直接组织和推进技术创新, 很难有效利用技术创新与市场之间的反馈回路, 也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对技术创新进行适时调整。市场的需求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原动力, 如何有效地引导与增加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关系到绿色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目前机制强调市场利润的驱动, 通过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产品的生产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倾向, 从而获得巨大的利润, 并支持企业不断深入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产品的生产供应。科研机构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这种独立经济效益对自身的制约可以激励科研机构走向市场。但是同时, 科研机构又必须考虑政府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所以, 科研机构在透彻分析了政府的环境发展战略目标之后, 可以与企业联手合作, 一起开发绿色技术创新项目。

(三) 基于生态伦理的企业绿色创新机制的提出

从目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不论从现行机制的哪个方面出发, 优或劣, 其约束都是来自外部约束, 是一种外部行为, 一种强迫的行为, 它缺乏一种内部的约束, 当这种外部约束手段减弱或不完善时, 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动力就会减弱或丧失。而绿色技术创新不仅仅是强调其科技价值和经济价值, 更主要的是把保护生态环境, 减少资源消耗, 将维持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作为追求的价值目标, 所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更需要内部的约束——生态伦理思想, 让企业从自身出发, 自觉、主动地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二、基于生态伦理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的构建

(一) 基于生态伦理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内部机制的构建

生态伦理观就是把协调人与人关系上的伦理道德规范拓展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从理性角度去维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伦理观指导着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 处理好企业与外部生态环境的关系, 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树立企业的生态伦理观, 首先, 要认识到实施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对绿色技术创新的认识。其次, 应对员工进行绿色教育, 加大绿色创新和生态伦理思想的宣传力度, 使员工认识到绿色技术创新的实施关系到企业自身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自觉地树立、维护企业的“绿色”形象。再次, 通过实施有效的生态管理, 不仅可以促使单个企业的生态化转变, 还可由点及面、推广普及, 引起宏观经济环境及整个社会风尚的生态化转变。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而在企业当中实行创新行为的是人, 人是理性的, 如果可以让进行技术创新的人, 本身就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意识到生态利益相对于当前的经济利益更为重要的时候, 作为创新主体的人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就会把生态伦理的因素考虑在内。企业家作为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培育者和倡导者, 是决定企业文化价值观发展方向的主导力量, 对企业生态伦理的建设起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企业家必须具备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只有企业家在企业创办初期就树立生态伦理价值观, 认同这种观念, 增加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并在自己的日常行为及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贯彻这一观念, 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才能成为一种可能。生态伦理必须回归到企业当中, 结合其生产经营管理, 由纯粹的经济型管理向生态型管理转变, 势在必行。实践表明, 中国企业微观生态经济管理薄弱是造成绿色技术创新开展不力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建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要求企业进行管理创新, 建立一种能够取得社会、生态、经济与人的发展综合效益目标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为中心, 调整变革企业内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要进行企业制度创新, 要创建生态企业文化, 这就是生态管理。企业在管理的对象、目标、任务、职能等方面都应体现出生态与经济的两重性, 不仅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还要遵循生态规律的要求, 自觉协调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

(二) 基于生态伦理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外部机制的构建

1、政府宏观调控体制的生态化。

生态经济型宏观调控体制是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局的驾驭, 其基本要求是国家为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一致, 以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为导向, 以生态经济法律、法规为保障手段调节、干预和控制体系。政府利用这一调控体系, 可以矫正企业生产的负外部效应, 形成一种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就绿色技术创新层面上讲, 国家的生态经济型宏观体制要体现国家对绿色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 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要有所倾斜。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健康发展相统一的产业结构、生产结构、能源结构、技术结构和消费结构;淘汰存在严重污染的产品和工艺,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政府的宏观政策不仅要考虑社会全局、整体和长远的利益目标, 还要考虑到制约全局、长远利益的生态平衡问题, 中央或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时候要加大生态平衡因素的权重, 这样资源才能向有利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流动。

2、建立符合生态平衡要求的法律制度。

现行科技法律制度主要以传统人类中心思想为指导, 表现出十分明显的经济至上性, 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 中国现行科技管理的法律制度对科学技术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考虑不够, 缺少前瞻性和预警性。在中国生态法律制度的建设过程中, 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在现有的科技立法中导入生态理念, 科技立法将绿色技术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明、应用和推广的标准, 考虑其环境效益、生态标准;健全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法律制度, 使耗费自然环境对社会产生的成本能够计入产品成本中, 充分反映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健全促进和引导生态消费的法律制度, 提高绿色技术的市场竞争力, 以利于绿色技术的推广。建立生态平衡的法律制度, 要明确各种造成生态破坏后果的经济行为的法律责任, 明确企业应该承担的生态责任, 提高企业在经营创新决策过程中的生态平衡目标选择权重。

3、建立绿色生态消费伦理观。

绿色消费是以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的增加来换取物质需求数量的降低的体现, 当前大量绿色消费者的涌现就是对这一规律正确性的很好例证。“调查表明89%的美国公民对其购买产品的环境影响十分关心, 大约有78%的人愿为购买绿色产品多支付5%的费用。在荷兰, 大约70%的人在购物时会选择有绿色标志的产品”。根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项专题调查显示:71.3%的人认为环保产业、开发绿色产品对改善环境状况有益处, 53.8%的人愿意使用绿色产品, 37.9%的人表明购买过绿色产品。绿色消费需求是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动因和最终目标, 它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发展方向。没有大量绿色消费者的有力支撑, 生态化技术创新就无法实现。因此, 树立消费者环保意识, 提高消费者素质, 规范和培育绿色市场, 是促使企业走生态化技术创新之路的强有力的措施。

4、建立科研机构生态伦理观。

科研机构是独立于企业的, 主要从事基础科学技术研究的机构, 为国家与企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科学技术支持, 这些基础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 特别是没有太大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由此, 有必要构建一种新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氛围, 促进科研机构加大对绿色基础生态技术的研发, 加大对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行为上的支持。为此, 国家或地方政府要从宏观上指导各类科研机构的科研方向, 如制定相关绿色产业发展政策, 保证科研机构科学研究的生态化, 加大对绿色基础技术的开发;加强科研机构内科技创新人员的生态价值观教育, 使其认识到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自觉地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 特别是精神方面的激励, 强调科研人员的人生价值、社会生态价值的实现。

摘要:文章以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环境污染为背景, 结合国际上污染治理的相关经验, 指出要缓解企业的污染问题, 要从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意愿与能力上着手。文章从生态伦理角度出发, 阐述生态伦理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当中的运用, 从道德思想上入手, 树立企业生态伦理观, 从而达到提高企业自觉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与运用的意愿与积极性。

关键词:生态伦理,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俞国平.试析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障碍[J].生态经济, 2001 (12) .

[2]、彭福扬, 王胜.以绿色消费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J].求索, 2005 (2) .

[3]、李鸿燕.浅析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的构建[J].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4]、 (德) 赫尔穆特·施密特著;柴方国译.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5]、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 .

[6]、吴礼民.略论企业的环保责任和社会责任[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01 (4) .

伦理机制 篇6

一、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分析

1、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架构。

公司对其负有道德义务的所有人可以统称为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是所有受到公司影响或对公司具有影响的主体。传统观念认为, 公司存在的首要目的是为全体股东服务, 公司能够促进就业、生产产品并且提供服务, 但是这些只是为了达到增加股东收益的一种手段, 公司行为的利益相关者是公司股东。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公司是一个由投资者、经营者、员工、债权人、供应商、代理商、销售商和顾客以及政府和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各自利益而结成的契约集合。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公司并不是只为股东经营, 而是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经营。现代社会, 上市公司讨论会计目标涉及的核心问题是能否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利益相关者是所有受到公司财务报告影响和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具有影响的主体。具体包括投资者、债权人、职工, 财务税务等政府机构, 证券交易所、社会公众、注册会计师和往来客户等。经理对董事会负责, 对员工负责, 员工对雇主负责, 公司对其供应商和竞争对手负责, 公司也应当就其行为对社会大众及社会整体负责。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直接表现为公司财务报告, 在股市中, 上市公司提交上市公告书、招股说明书、定期报告、临时报告等财务报告, 作为独立地位的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报告, 强有力的审计报告可以提高公司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公允的财务报告可以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与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公司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债权人、潜在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必须依赖于这些财务报告。

2、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因素之间可以看作一种函数关系。会计信息各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构成了函数的因变量, 影响每一个逻辑环节的因素构成了函数的自变量。其中, Y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函数的自变量;X为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系列因变量, 即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因素。即,

Y是由可靠性和相关性等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组成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Xi为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系列因素, 如:外部市场环境、法律完善程度、会计计量技术水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情况、不同的伦理机制等等, 这些因素的变动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其中, 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伦理机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尤为显著。马克思科学地指出, 会计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 即对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国内外会计理论界突出了会计监督职能的重要性。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伦理治理机制的构建是会计监督职能的反映。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于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是否符合会计监督职能的要求, 是否遵循了公司会计伦理运行的机制。实践表明, 从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出发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对加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伦理机制的构建、强化公司内部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制度伦理视阈中上市公司会计伦理的逻辑要件

基于对公司治理的主体与客体分析, 公司治理过程按照公司治理权力是否来自公司出资者所有权与《公司法》直接赋予, 可分为公司内部治理和公司外部治理。通常, 公司内部治理是指按照《公司法》所确定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公司进行的治理。而来自于债权人、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构成公司外部治理。

1、公司内部伦理治理结构。

发生财务舞弊等问题的公司, 往往表现为公司因现金流不足导致公司无偿付能力或资不抵债。以公司为市场主体的现代经济中, 良好的公司内部伦理治理结构是保持公司财务良性运转的必要条件。

公司内部伦理治理结构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组成的用来规范公司行为的一种伦理制衡机制。公司内部的委托——代理结构存在着双重代理关系, 要实现不同的目标。首先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 由全体股东组成, 对公司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有权选任和解除董事, 广大股东关心的是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要求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其次, 董事会作为股东大会的执行机关, 要求获得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客观评价公司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 对全体股东负责。再次, 经理层关心的是全面履行责任、如何加强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最后, 监事会是独立的伦理监督机构, 对董事会和经理层行使伦理监督职能, 从而形成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制衡。

在公司内部伦理治理结构中, 公司的管理者是内部控制人, 不仅拥有会计信息资源优势, 而且还有对会计信息产生的决策权。经理层有可能制作或授权制作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信息进行舞弊, 近年发生在全球范围的财务作假大多是公司管理者授权实施的。因此, 会计职能的发挥, 离不开公司伦理治理的正确引导并实施严格的内部控制。只有在公司内部伦理治理结构合理的氛围下, 会计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才能实现公司目标, 维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

在股权集中程度较高, 债权人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时, 公司伦理治理以内部治理为主。在这样的伦理治理结构下, 委托代理中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是委托方了解受托方的主要手段, 其会计目标应定位于满足委托方的需求。在股权高度分散、债权人对经营者控制权较弱时, 债权人只能通过公司提供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 其会计目标定位于满足债权人及大众投资决策的目的。由此可见, 公司内部伦理治理结构的完善不仅能提高公司伦理治理的效率, 而且也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2、公司外部伦理治理结构。

公司外部伦理治理结构是指通过外部的管理体制对公司管理行为实施伦理约束的控制机制。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 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外部市场治理机制、外部行政治理机制和外部社会治理机制。

首先, 外部市场治理机制包括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人市场, 我国主要在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比较大。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 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类资金借贷以及证券交易的场所。资本市场的交易对象是一年以上的长期证券, 在长期金融活动中涉及资金期限长, 具有长期较稳定收入, 类似于资本投入。资本市场的作用在于通过信息的传递实现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沟通, 从而实现资源在公司间的有效配置, 因此只有公司具备较高的会计伦理水准、经营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并为投资者决策所用时, 资本市场才能真正有效率地运行。

其次, 政府有关部门对证券市场的监管。1999年证券法颁布以后, 对于证券市场的监管逐渐加强, 作为资本市场监管最高权力机关的证监会及其领导下的上交所、深交所, 公布的处罚公告成为投资人的重要信息来源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我国, 证监会作为政府职能部门, 在股票上市过程中承担了一个全能的角色, 不仅负责新上市公司的资格审查, 还负责日常的上市管理, 包括对事故的处理等。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监护人”, 证监会不希望公司借助虚假会计信息上市, 它希望资本市场不出现任何危机、特别是源于自身的工作失误导致的危机。

最后, 外部中介机构的信用机制。上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审计诉讼的日益增加, 以及公众对审计职业的期望在不断提高, 注册会计师除了就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等发表意见外, 还必须秉持公正的伦理原则, 尽职地发现那些应该发现的舞弊行为。

三、结语

需要指出的是, 对于当前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伦理缺失的治理, 除了基于公司治理的伦理机制建设外, 要加强会计职业教育特别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教育, 在课程安排和教育方法上加以改进。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研究比较早, 并有具体的框架, 但多流于形式, 空洞、宽泛、难以把握, 在面对具体伦理问题时没有显著作用。

当前, 困扰我国资本市场有序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是上市公司会计伦理的缺失。造成上市公司会计伦理缺失的原因是多重的, 包括从业人员受利益驱动造假, 转型期法律、法规不健全等, 这些固然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但根本原因在于公司伦理治理结构的不健全。

对症下药, 我们应从基于公司伦理治理结构的角度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引入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公司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债权人监督, 发挥监事会的职能;加强证监会的监管和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 建立健全的集团诉讼制度, 规范市场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彭强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彭强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M].孙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M].孙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英]杰克.莫瑞斯.会计伦理[M].桂江生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3][英]杰克.莫瑞斯.会计伦理[M].桂江生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4][美]乔治.恩德勒.经济伦理学大词典[M].王淼洋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4][美]乔治.恩德勒.经济伦理学大词典[M].王淼洋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5]李维安等.公司治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5]李维安等.公司治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6]吴水澎.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6]吴水澎.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7]王珏.组织伦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7]王珏.组织伦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8]谢获宝.会计学原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8]谢获宝.会计学原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

[9]郑宗健.立信和潘序伦[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4 (9) [9]郑宗健.立信和潘序伦[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4 (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伦理机制】相关文章:

企业诚信伦理机制经营管理论文04-30

伦理体系04-27

家庭伦理05-07

法律伦理05-11

行政伦理建设04-08

伦理工程范文05-16

伦理申请报告04-29

网络伦理05-10

医学伦理题库05-18

行政伦理冲突05-04

上一篇:治疗情况下一篇:i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