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力培养

2024-05-03

小学生数学学习力培养(精选十篇)

小学生数学学习力培养 篇1

1. 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

学习是一种长期的, 独立的, 艰苦的个体劳动, 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入学就分出高低,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由于智力、理解力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逐渐出现分化, 学习的情趣也随着发展而变化。中职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跟不上学习脚步的一群, 相对来讲是义务教育阶段升学失败的一部分, 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很大程度上在学习中是被忽视的群体, 久而久之, 参与课堂教学成了与他们不相关的事情, 学习的兴趣就无从谈起, 学生基本上忘记了去提出问题, 总是在听老师对优秀学生的问答, 进入职业中学, 他们的起点基本上一样, 要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不是看别人做事, 要重新拾起信心, 从发现问题开始, 把自己带到课堂中, 成为学习的主角, 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是很好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的方法, 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很重要,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如何先去启发学生思考, 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有学习的能动性, 提出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

2.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任何事情的解决可能都不是一种方法, 因人因时而宜, 找到合适自己的、最佳的方法, 提高效率, 达到成功的目的。中职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地, 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地方, 也是半个社会, 书本知识是生存的根本, 生存的能力又是变通的知识, 只有对问题能多角度的思考, 才能找到捷径, 也就是做到比别人更胜一筹款。如何培养学习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教师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教学的过程中, 对问题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的思路, 发散学生思维。例如在《图形图像处理phohoshop》专业课教学中, 要对两个图片1和2进行融合处理形成效果图3。很多学生会

根据前面的知识把树和车重叠的部分剪出来, 生成一个新的图层, 然后把剪出的部分放在原位置, 调整图层关系, 最终实现需要的效果,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向学生提问:处理图片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 这样处理的直接后果就是把原图片破坏了, 造成的结果可能是如果一次不成功前面的所有操作都是白费, 有没有另外一种方法来处理:蒙版应用, 把车中不需要显示的部分遮起来, 只需对蒙版层进行处理, 而对原图片没有任何影响, 修改随心所欲, 简捷方便。这个事例的处理告诉学生, 遇到问题首先是周密的多角度思考, 不要盲目行动, 然后找到最合理的方法,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学会发散思维, 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在学习中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 不要孤立的对待知识, 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 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 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 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

3. 培养学生积极讨论, 发表自己的意见的习惯。

一个具有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浓厚学习氛围的集体无疑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力产生积极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是教师的重任, 在课堂上如果只是教师演独角戏, 肯定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教师要把问题给学生, 可以先把学生分成小组, 积极展开课堂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在处理图3和图4两张图片如图5的效果。

如何把羊头选出来是关键, 学生各抒已见, 讨论结果有两种, 一种是使用套索工具, 一种是用路径工具, 然后让学生发言, 阐述用自己的方法如何实现, 并进行操作演示, 在此过程中提示操作注意事项, 分享对学习知识理解的心得。学生之间的学习交融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学习讨论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 相互影响, 形成良好的班风, 使沐浴其中的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

4. 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解决问题的习惯。

善于提出问题, 遇到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开动脑筋使思维活跃, 讨论充分展示了合作学习, 但不是什么时候遇到问题的时候都有同伴与之商量, 针对所学的知识要有独立钻研的能力,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 应该学会追根溯源, 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最忌死记硬背, 弄清楚道理更重要, 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 都要问自己为什么, 能深入下去, 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养成了独立钻研、解决问题的习惯, 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 遇到问题迎难而上, 不会退却, 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5.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 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并的习惯。

人对知识的掌握总有一个遗忘过程,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曲归并,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进行科学有效的知识建构, 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以实现知识的重组、迁移和应用, 培养学生的回顾与反思能力, 掌握整理知识和复习知识的方法, 养成对所学知识进行自觉整理的良好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同时弥补知识技能上的缺陷, 进一步提高掌握知识的水平, 使所学知识更牢固,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培养创新意识, 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 学习习惯多种多样,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个体差别, 扬长避短, 通过对学生学习惯的培养, 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使学生都能成为一个掌握现代知识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张山;怎样提高学学生的学习力;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卢俊荣;构建学习型班集体, 提升学生的学习力;2011.5

小学生数学学习力培养 篇2

新课程把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已作为首要学习内容,因为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促使学生更加主动、自觉、积极投入地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是学生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长远的意义、价值。“养习于童蒙”,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只有紧紧抓住孩童时期,用好的习惯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分析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对症下药

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不爱预习,一味依靠教师,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写字歪七扭八,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找其原因,及时纠正,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

二、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

课堂前置,将课堂上要学习的知识提前让学生知道、了解、学习,这就是预习。当然,教师泛泛而谈预习是如何、如何重要,是枉费心机,也是徒劳的。在学生的眼里,优等生一句朴实无华的心得体会,比专家学者滔滔不绝的演讲更可信、更有价值。基于对学生这一认知特点的理解,我尝试了以下做法:首先,我通过走访,了解班里课前主动预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然后,让这些同学公开场合谈心得、谈体会,充分发挥这些同学的“榜样效应”,让其他同学都羡慕这些教师眼里的“红人”,学习上的“领头雁”,从而对课前预习的作用产生“神秘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冲动。进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做次一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发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大有好转:调查前,比较好的班级课前预习的同学仅寥寥几人;调查时,有的班级课前预习的学生竟达到半数以上。这一结果充分说明,此做法让不少同学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尝到了课前预习的甜头。

小学生有这样一个特点: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兴趣,但持续时间较短。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直接导致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兴趣会随着体验次数的增多,新鲜感逐渐降低。因此,教师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强化学生的这一兴趣,促使学生把兴趣持续下去,转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放弃课前预习,甚至对课前预习产生厌烦。故此,在课堂上,我常设置这样一些环节,譬如:说说新课谈到的主要问题、重难点;谈谈你心中的困惑等等,通过这些环节一方面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让预习较好的同学在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羡慕中体验预习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他们把课前预习从感兴趣变成自己的一种乐趣,进而形成自己的一种良好习惯。久而久之,“我预习,我快乐,我受益”的良好氛围便会渐渐在班内形成。

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所适用的预习方法是不同的,所以,根据小学中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我个人总结出下面几种预习方法效果较好。

①、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

②、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如果有能力的还可以写出心得和总结。

③、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

④、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⑤、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体的正确与否。在作业与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如在计算中有的是把运算符号看错:在文字中由于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致使学生造成解题差错;在应用题中由于数量关系没有仔细分析,造成数量关系混淆,列式错误。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决问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我认为审题之所以会出现错误,原因有三:一是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办事。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二是还有的同学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这是因为小学生在观察时只注意了整体,不注意细小的地方,因此看错了题目,造成了感知的错误,因此列出各种错误的式子。三是审题时注意到了问题(如单位不统一等),但在做题目时候却忘记了。

对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读题习惯显得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基础。

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审题习惯呢?我认为主要有一下三点:

(1)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审题时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拿到题目后,不要盲目的答题,而是要多读,多想、读出深意,引导他们一边读一边思考:“读了这一句,我可以想到些什么,求出些什么?”从而让学生彻底得将题意弄清,以达到良好的审题效果。(2)咬文嚼字,读懂。

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3)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来圈画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像“——”、“?”、和“△△”等都可以找出题目条件、问题,提醒自己注意,使其参与认知活动。

按照上面的方法,每次做练习或者考试,要学生仔细读题,能自己说出题目意思,并训练他们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的意义。坚持长期指导和训练,做到持之以恒。

四、培养学生专心听讲习惯

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我现在所教的四年级学生的特点,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外,我比较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语言力求儿语化和趣味性,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在我教学时我尽量把语言说的精炼、准确,并增加一些形象思维的色彩。2、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可是一个班有67个人,怎么样能让所有的人都动口呢?我主要采用的是同桌对答的方式。当一个问题出现后,先指名让学生回答,在他们回答问题后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赞扬,这样就能增加其它学生学习的参与竞争意识。当大家都想说时,再让他们同桌互相说,这样并可以做到生生互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动口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与人交流的意识与技巧。也促使学生专心听讲习惯的养成。

3、注意动静搭配,调整学生听讲情绪。

在现行课堂上一定要动静结合。要有一段时间让学生静下来,通过一定的练习来消化当堂的知识。在讲授讨论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数学游戏,来调整学生的听课情绪。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自然增长。

4、及时对上课认真听讲、养成好习惯的学生进行表扬

我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及时对上课认真听讲、养成好习惯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给他们在评比台上加分。而对于那些上课不认真听课、偷偷做小动作的学生及时提醒、纠正。

五、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在学生的作业中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对于一些字迹潦草的学生先进行提醒,如果不改的话,只能进行适当的惩罚。不要过于相信学生的检验能力,每个问题的检验方法往往是有多种。解方程、脱式计算、填空等的检验都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回顾,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如:对应用题的检验学生是非常困难,然而检验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小学生数学学习力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生 认知力 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认知力要经历如下三个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这三个阶段因个体认知结果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即大约在6~7岁时,小学生的认知力水平是前运算阶段过渡到具体运算阶段;12岁左右,小学生的认知力水平是具体阶段过渡到形式运算阶段。另外,小学生的认知力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相同的年纪,认知力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教师因材施教了。这就关系到广大教师就不同认知力的学生,如何用不同的方法来培养他们数学的兴趣。但是,普通的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一段时期内还是很有限的,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教学质量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亲近学生:学生尊其师,才能信其道

我观察很多偏科的学生,其中有一名学生比较典型,他的数学长期考八九十分,但他的语文成绩却很糟,在谈论他为什么不喜欢语文时,他说他不喜欢语文老师。感性支配着小学生的学习取向!数学学科要求是准确与严谨,所以数学老师给人的印象大多是严肃的,在过去有些甚至让学生感到压抑,如果学生一开始就不喜欢数学老师,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喜欢我们的数学课呢?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是亲近我们的学生,在严谨教学的同时展现我们人格魅力,增进我们的亲和力,对学生和蔼可亲,多与学生交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我们,学生尊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灵活处理数学问题,少一些机械记忆

在数字符号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的是要求学生死记,多抄。其实我们可以灵活地处理数学问题,如初学1、2、3、4、5、6、7、8、9、10等数字时,我们可以在数字下配以相应的图片,尽量使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1”对应吸管或冰棍,“2”对应爬行的蜗牛或水中游动的鹅,“3”对应长颈鹿,“4”对应正在演奏的小提琴,“6”对应口哨,“9”对应小朋友拉着气球等。再如425千克=克,3600秒=分学生会经常不知道是乘以还是除以它们的进率,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和学生共同推导,共同以顺口溜的形式总结“大化小乘以进率,小化大除以进率”,讲应用题时尽量多提几个过渡性质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解题思路,让他们感受到阶段性成功的喜悦,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生也乐于接受,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巧妙地建立数学模型

题目:请你说说“因数×因数=积”这个运算式能表达哪些不同情况的算法?

老师和同学共同寻找答案,大家热情很高,找到的情况记录如下:

1.每人拿3块糖,5个人共拿了多少块糖?

3×5=15(块)糖

2.每人多拿3块糖,5个人共多拿了多少块糖?

多拿了3×5=15(块)糖

3.每天看3页书,5天共看了多少页书?

3×5=15(页)书

4.每行有3棵树,5行共有多少棵树?

3×5=15(棵)树

5.铺地板每排铺3块砖,5排共铺了多少块砖?

3×5=15(块)砖

6.小红有3件不同的上衣和5条不同的裤子,如果她每天都要穿得不一样的话,她至少有多少天不重样?

3×5=15(天)

7.由小明家到姥姥家有3条路可走,由姥姥家到学校有5条路可走,小明经姥姥家去学校,可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3×5=15(种)

学生对一个乘法算式进行这样的讨论,就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同一个算式可以源于或表达出很多种不同的情况,就是说简单的两位数相乘作为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现实生活中也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当小学生学习了统计相关知识后,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数学模型:小明从家到学校有甲、乙两路公交车,两路公交车都有时每隔10分钟一趟,当甲路公交车开过小明家所在地时,乙路公交车隔了2分钟就开过来了,问小明一学期坐甲路车的可能性是多少?

分析:

小明每次去上学时最多等10分钟,在这10分钟里坐甲路车的可能性是什么。像这样的生活实际问题,在老师的提醒下,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思想火花。

上述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和寻求规律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的规律性,也可以使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情感,这样的学习过程是真正意义上的“再创造”过程,学生通过低层次活动本身的分析,把低层次的知识变为更高层次常识,再经过提炼形成更高层次数学素养。如此循环往复,最终还是将数学回归到生活加以应用。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廖秀梅.浅谈小学数学的基本素养的培养[J].名校.名校长风采.2007.

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课堂的专注力 篇4

全面把握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学生不知不懂的新观点、新材料, 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与数学知识的属性和学生的状态紧密相关。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迁移性, 而是学生经过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可以随时提取, 灵活运用, 这一部分知识被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

数学教师认真钻研、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目的不仅是讲清楚教材, 而且是如何利用好教材, 更重要的是细致地考虑:在师生互动的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思路的走向是怎样的, 怎么学最有效。在每节课上, 把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 精心设计成具体的小问题, 把大的、无法理解的知识划分成块, 化难为易, 让学生能轻松掌握, 留下深刻印象。在设计问题时, 既要有普遍性, 又要有针对性, 既要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 同时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按照学生接受程度不同, 针对实际情况, 让学生回答问题时, 做到问到当问之处, 有的放矢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 逐渐培养他们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开发教学资源, 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开发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 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更好地发现、创造,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对新知识探究的需要。在一节课的开始, 就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在较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在导入新的知识点时, 教师的语言必须清楚而准确明了。在备课时就要选择合适的、简洁的语言把计算过程表述出来, 在教学例题时, 先让学生跟着自己说, 然后让学生自己说。这样, 学生既能了解完整的过程又不会感觉复杂, 可以有效地延续学生的兴趣。

另外, 在教学中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以把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中的人物, 创编出新的故事情景, 并把故事情景贯穿始终, 情景的内容同教学内容紧紧相连。在教学中利用游戏具有激励性、竞争性的特点, 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对游戏的外在形式尤为感兴趣。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就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游戏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心理, 使他们更容易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其注意力也会更持久稳定一些。

再次, 用儿歌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的突破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的程度, 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重要作用。教学生唱儿歌, 可以加深学生记忆, 有利于学生理解, 从而在趣味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专注持久的学习能力。

关注课堂互动, 及时开展教学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创造、学习的动态过程。必须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出发,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语言和情感的沟通, 让学生发挥主动性, 主动探索知识, 激发学生在教学中积极与老师互动的兴趣, 从而达到教学预期目标, 有效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要做好教学互动, 教师首先在写教案的时候, 就要思考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哪些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 哪些知识点学生容易跑题, 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回到原来的讨论范围中。教师要刻苦钻研, 努力吸收新的知识和信息, 并融会贯通到自己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回答预备多种方案, 充分做好准备, 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与空间。只有教师和学生充分互动, 才能让学生在一节课上获得最多的知识, 只有关注数学教学过程, 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 才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在过程中成长, 在过程中创新。

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对不同学生做出差异性的公正、客观、及时的评价, 对提高学生的专注力, 吸引学生课堂积极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够使学生建立自信心, 提高创造力, 增进师生情感。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注意评价, 既要肯定学生的成功与进步, 又要及时鲜明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 让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 进而主动改变自己, 完善自我, 促进自身发展, 从而学会学习, 培养课堂专注力。

另外, 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数学教师要用心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改变和整合教学内容, 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联系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 设计数学实践活动。除此之外, 还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 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 把数学与生活、学习联系起来, 让学生感到不枯燥, 不遥远,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活学活用数学知识, 既培养了学生的专注力, 又让学生感受到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魅力。

如何用数学思维培养专注力 篇5

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学生的心灵是脆弱和敏感的,我们在课堂上的一个随意的眼神,一个轻微的动作,一句无心的话,都会在他们的心里掀起波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带来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辅导中,教师不能以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分层次,区分出所谓的“优等生”和“差等生”。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提问的时候,容易让一些举手积极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不经意间忽视了那些习惯于沉默的学生,并且对于回答的正确率抱有太急功近利的想法。如果学生回答的正确,教师很高兴,学生的回答出现了错误,教师难免怒形于色,对学生予以指责或者训斥。这样的做法,会令学生产生答题畏惧心理,因为担心答错受到斥责而不敢主动、积极地回答问题。久而久之,那些当初颇有积极性的学生也退缩了,而本来就不够积极的学生则更加止步不前,从而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没有吸引力,学生不愿意跟着老师的讲授参与教学,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在日常的授课中,教师需要以广博的心胸接纳任何水平层次的学生,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给予相同的关注和对待,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个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不同班级,甚至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学习基础,作为任课教师,要懂得区分不同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和兴趣方面的差异,然后配合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收获。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类,尤其是孩子们创造力的来源和求知的原动力,只要他们对某一方面的事情感兴趣,就会投入无限的追寻、实践和探知中。 小学生对于任何不了解的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想探究为什么。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求知欲空前高涨的最佳时段,引导学生源源不绝地探究数学的奥妙。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都能深刻地感觉到:凡是那些数学成绩比较不错的孩子,往往对数学学科有着浓厚兴趣,能积极、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数学水平会有显著的进步和提高,数学素质也会相应提高。而那些对数学兴趣寥寥的学生,则学习成绩总是在后边徘徊,很难有质的提高。因此,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当务之急,只有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上课才能听得认真,学得快乐,密切配合老师的步伐,取得明显的进步。

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的授课内容应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提倡多样性、趣味性、生活化和情景化。因为小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教师的讲课内容达到这“四化”,学生就会觉得容易感知和易于理解,相对容易融入学习过程。比如,有的知识需要实物演示,要让学生真切地触摸;有的知识需要课件演示,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还有的知识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游戏、竞赛的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真实的数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通过观察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再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询问老师等途径寻找答案,得出结论。

2数学思维方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学习态度改变了,对学习数学形成正确的认识,学生才能真正地从心底里热爱数学,变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和学习为灵活、主动地吸收知识。古代圣贤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源于他们的内心。我们只有琢磨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和内心的需要,采取他们喜欢和能够接受的传授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的兴趣,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一旦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便会加强学习的动机,更加喜欢数学。

教师教学时,要转变单纯教的观念,把自己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中抽离出来,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心理上得到完整的安全感。在放松的状态下,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的奥妙,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进行实验、观察、演算等一系列过程,在探究中发现学习数学的意义,从而爱上数学。

排除紧张和杂想

紧张和杂想是影响小学生专注力的最大因素。因此,在培养小学生专注力时,老师首先应让学生学会排除学习或做事前心里的紧张和杂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排除学生心里的紧张和杂想:1.教学生学会做深呼吸。做深呼吸可以有效地排除心里的紧张和杂想,很多练习气功者,在习功前都要做几次深呼吸,目的在于排除心里的紧张和杂念,使心境处于一种自然镇静的状态。所以在课前、考试前等,让学生多做几次深呼吸,可以有效地排除其心里的紧张和杂想。

2.让教学过程“趣”起来。笔者曾做过这样的调查,在课堂上精力易分散的学生,有83%是对老师的教学感到无味,有的竟生感厌烦,从而想到别的地方。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尽量使教学活动“趣”起来,这也是提高学生专注力排除杂念的有效方法。3.多采用参与式的教学。笔者调查在课堂上精力易分散的学生中,有12%的学生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被冷落,没有得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采用参与式的教学,也是提高学生注意力排除心里杂想的另一种方法。

3数学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

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运算速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差异,而且还有运算习惯以及思维概括能力的差异。

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紧扣概念的本质,促成概念的串联与整合,形成概念的立体网络

通过新旧知识的广泛的、密切的联系,揭示了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扩大了知识的容量,使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增加了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有利于数学结构化和系统化观念的形成。把相关概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体系,学生获得的概念一个个层层积累起来,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把相关知识纵横联在一起,使学生能站在某一个概念点上勾勒出立体概念网,形成整体认识。例如初中函数部分的教学,通过对生活中数量间的变化关系的认识,逐步形成函数的概念,再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综合在一起,在充分掌握各函数的本质特征后,分析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数学中的概念有些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相互依存的。要善于及时引导学生把有关概念归纳串联起来,融会贯通,充分揭示它们之间的内部规律,从而使学生对所学概念有个全面、系统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在解题时对数学问题的剖析,较能准确定位所要运用的数学概念。

4数学思维方法

开放问题,多方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有一道题目是:在1,3,5,6,9这一串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我提问学生后,一名学生站起来说:“6与众不同,因为这五个数中只有6不是奇数。如果把6换成7就有规律了。”我很满意这名学生的回答,于是补充说:“回答得很好,把6换成7后。这一串数就成了连续的奇数。而且每一个都比它前面的一个多2。这就是你们将来到中学要学习的等差数列。”此时,教室里活跃起来了,有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这一串数中,3,5,6,9都大于最小的质数2;

而1却小于2,所以说1与众不同。”又有同学说:“我发现,3与众不同,因为3是它前后两个相邻数的平均数。而其他的数都没有这个规律。”“1与众不同,因为l是奇数,而且是最小的奇数。”“6和其他的数不同,因为这五个数中,只有6才是2的倍数。”“这五个数中。能写成三个连续整数之积、和的只有6,这也能说明6和其余的数不同。”

引领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

浅谈学生学习地理迁移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 学生 学习 地理迁移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69-01

迁移学习就是用一种学习去影响另一种学习。它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巩固旧知识降低新知识学习的难度;或是对学习知识的深入拓展,丰富自己知识促进后续学习。这种学习力对学生终身发展极其有利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迁移力呢?现在,根据本人多年教学体会提出如下看法:

一、教学前要概览整体教学内容,并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分类,重新制定适用自己的教学计划,为迁移学习作好准备工作

不同的人,对同一知识结构认知是不同的。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迁移力工作顺利进行,必须寻找一条适合自己教学方式的思路来完成学生学习地理迁移力的培养。因此,教学前我们很有必要了解整体教学内容,并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归纳分类调整,重新制定适合自己的教学计划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的“地图”基础知识编排:人教版是讲完“地球概况”之后讲“地图”,采用的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的认识方法;而湘教版是在学习“地球概况”之前学习“地图”,采用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原理”的认识方法。但不管安排思路如何,其最终效果都能把“地图知识”掌握好。再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下册认识大洲有:亚洲及欧洲、非洲、美洲;而人教版只列出一个大洲——亚洲,其意图是:1.亚洲是我们生活大洲,地理环境相对其它大洲较为熟悉,学习难度大为降低而容易掌握;2.亚洲是世最大一洲,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是其他大洲大多“地理要素综合体”,教学中只要让学生掌握亚洲各要素知识和学习亚洲地理的方法,学生就会通过迁移学习方式自学欧洲、非洲、美洲等大洲知识,同样也能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建立扎实而丰富的基础知识,重视学习地理能力培养,为迁移学习提供可能条件

(一)帮助学生建立扎实而丰富的基础知识,重视学习地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还要掌握知识形成过程和学习方法,要让学生把基础知识学“深”、学“透”、学“活”。例如,在地理概念教学中可采用:a.简练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概念,我们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但是我们可告诉学生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b.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

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2.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还要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

(二)扎实而丰富的基础知识,学生学习地理能力的提高,是迁移学习的必要条件

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是实现地理知识有效迁移的关键。而良好的认知结构,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教材的基础知识。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越深厚,其进入迁移情境越容易,知识的迁移量和方法的应用量才会越大,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越强,获得新知识越多,才能运用共性的方法去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

三、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知识点纵向深入,是迁移学习的主要方法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为了提高掌握知识效率适应时代发展,我们采取主要的迁移学习法:

1.知识与知识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当我们在学习某一知识中有意把有联系知识纳入一起学习而获得丰富知识,这种学习我们称之为横向迁移学习法。要实现这种学习法最为重要的是找出两知识点间的联结点。

2.知识点是相对独立,当我们在学习某一知识点时有意把该知识点进行深入拓展学习而获得丰富知识,这种学习我们称之为纵向迁移学习法,要实现这种学习法最为重要的是找出知识点的影响生成点。

四、利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的手段,是迁移学习顺利进行的保证

迁移学习是一种能力要求较高的学习方法,但是各知识点间联系也存在差异,也不可能都用学过方法仿照学好新知识,我们只能对新旧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弄清它们之间联系相似点和不同点,然后通过综合思维去解决新问题而达到目的。

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力培养策略 篇7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动力

根据现代教育认知理论可知: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知兴趣,即学习动力。认知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习情境的创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自如运用艺术手法处理知识,层层创设教学情境,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通过生活实际创设情境,通过问题串创设情境,通过小故事或者视频资料等。但无论如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情境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比如教学“植物体的组成”这一节时,我用多媒体自动循环播放一组优美的的图片(春天的颜色),配上孙俪、陈健演唱的“风吹麦浪”,学生在享受中不自觉地走进了今天的课堂。这时,教师深情描述:正如刚才歌所唱的“风吹麦浪,春暖花开!”现在外面正是春色满园,你看,盛开的桃花,分外妖娆;摇曳的油菜花,仿佛金色的海洋。桃和油菜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两种绿色开花植物。从外形上观察桃和油菜,它们的差异很大,可是它们的组成却基本相似。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学生自然而然地想要知道答案,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

再比如,“土壤中的微生物”这一节的导课,“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落泪,其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人知道为什么吗?通过优美的诗句,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这节课的情境中,学生不禁会思考:千百万年以来,植物的枯枝落叶和动物的尸体为什么没有堆积如山呢?

思维导图能激发联想与创意,使我们的思维可视化,将各类知识单元以结构图的形式再现,将各种零散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大脑潜能得到开发,成倍地提高学习速度和效率。

刘恩山教授说,知识只有内化成自己的,才不容易遗忘。而思维导图的绘制,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转化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尤其是复习的时候,我经常会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归纳知识点,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小组互动,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即所谓的“兵教兵”,课堂放手给学生,所谓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小组的互助学习中不断增进学习合作力。需要注意的是,小组的分配最好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学生在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完成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突出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小组之间的活动互为参照,是班级规模的教学,是对班级教学形式的发展。只有这样,各个小组间才能发挥更好的竞争,展开有序高效地合作。

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是一系列共同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以便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影响。在生物教学中形成多种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比如游戏竞赛法、成绩分阵法、小组调查法等。这种合作学习的质量必须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作保障;同时重视学生的前期专题培训,培训小组长。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础,真正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生物课上我经常依托学案,以问题串的形式化解重点与难点,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材料,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充分。再比如,遇到比较简单的章节的时候,如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饮食与营养”等,我会请学生“学做小老师”,至少3-5名学生课上展示,每人不超过10分钟,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总结。一般来说,我会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去准备,让我感动的是每次都会有学生制作出精美的PPT进行讲解,瞧他们那股认真劲,还真有点老师的样子,效果很好!

三、实验探究,培养学习创新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中的概念、规律一般都是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得出的。新课改理念下教学课程改革也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验探究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力。

在实验探究课堂上,可谓精彩纷呈,尤其是在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智慧与勇气。事实证明,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地相信学生,才可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比如,“动物的行为”这节课上的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实验,为了防止蚂蚁窜逃又防止伤害蚂蚁,有的同学提议用软毛笔或毛刷来堵截窜逃的蚂蚁;为了确保科学探究实验单一变量原则,有的同学竞然选用浸泡不同溶液(白酒、白糖、盐、清水等)的海绵代替食物;有的同学还提出了课本上没有的问题,比如,想探究蚂蚁觅食与食物的形状有关系吗?并选用不同形状的饼干或者糖块实施实验计划……,这样的探究课堂,调动学生发散思维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实践告诉我们,学习力赋予人和人类社会以强大的生命力,是人类社会竞争和发展最本质的竞争力。在生物课堂上究竟怎样做才能更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力,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摸索。“路漫漫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力的培养,要从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动力;小组互动,自主学习,培养学习合作力和学习能力;实验探究,培养学习创新力等方面做起。

成才理念下小学生学习力的培养 篇8

一、在学习力方面小学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小学生在学习阶段不仅要学习到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到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这样,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的社会需要的学习型与创新型的人才,学生没有学习能力就没有在社会立足的能力。如今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下:

(1)学习与社会实际相脱离。在如今的小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学习并不是主动的,他们没有真正的学习兴趣,态度不端正,只是在意自己学习到了什么,没有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起来,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无法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不会到银行存款,有的学生不会打折买生活用品等。学生没有把知识运用到生活的能力,学习的知识具有片面性。

(2)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学习。很多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这是因为他们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上,一直都是接受教师的讲解,很少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思考取得知识,更谈不上实践。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发言权全在教师那里,学生更是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教学手段上,很多学校虽然配备了高标准的多媒体教学硬件设备,但教师没有创新的观念,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够,很少用到多媒体教学,偶尔用到也是只是采用教材里带的,而自己不会制作课件,更多的是用粉笔、黑板,没有挖掘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方法,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二、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了兴趣这位老师的指导,他就有了学习的驱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让自己的课生动起来,让学生能处处看到精彩的教学、时时有吸引他们的地方,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课是那么形象、生动,富有丰富的学习情境,从而喜欢上课。教师要在课上处处设置悬念,让学生由好奇心的驱动跟着老师在解决悬念的过程中成长。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放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满足于教材,对教材进行拓展,让他们“想一想”“读一读”,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逐渐培养起来了。

(2)培养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力的重要一部分,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为雄厚,就会带动他的学习力,能在学习中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主动学习。第一是让学生从兴趣出发迸发思维火花。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他才去思考,思维才活跃,学习力才会增强。第二是把一节课中的难点分解开来,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时通过自己的思考很容易就能解决问题。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不要硬教,而要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引导,逐步攻破难点,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乐于思维。第三是要善于创新性学习,形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

(3)用激励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如果他们在学习中多次遇到失败,会给他们一定的打击,学习兴趣也不能长久地维持。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的学习力提高,就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断地得到成功的体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鼓励,这样即使是能力弱的学生在教师的长期鼓励下也会获得学习的兴趣。而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他们就能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不仅有助于他们自信心的建立,而且反过来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设置多种题型,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学生成功的体验和教师的表扬能提高学生的内驱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中职学生的数学直觉力培养 篇9

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 (结构及其关系) 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数学直觉力就是指人们在数学研究中的直觉洞察力。它是人脑对数学对象的一种识别、直接理解、综合判断的能力。

1. 眼力与直觉力的关系。

所谓眼力就是指直觉洞察力。例如, 中医治病、侦察员从事侦察活动、舞蹈家选拔人才都需要眼力, 人们从事科学活动也要有眼力。

莱布尼茨说过, 人们依靠直觉力, “往往一眼就能看出我们靠推论的力量在花了很多时间精力以后才能找到的东西”。爱因斯坦“能够一眼看穿那疑难重重、错综复杂的迷宫……给那黑暗笼罩的领域突然带来了清澈的光明”, 是因为他具有超人的直觉力。

2. 逻辑与直觉的关系。

虽然逻辑重于演绎, 而直觉重于分析, 但数学逻辑中还会有直觉成分, 数学直觉力也具有逻辑性。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人们对这些事件作出判断与猜想时离不开直觉。数学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直觉, 就好似我们平时打篮球, 要靠球感一样, 在快速运动中来不及去作逻辑判断, 动作只是下意识的, 而下意识的动作正是靠平时训练产生的一种直觉力。

二、数学直觉力的主要特征

1. 非逻辑性。非逻辑性的主要表现在于它的“不可解释性”、高度简约性和综合性。

有时, 我们思考一个几何证明题, 经过一段曲折道路以后, 忽然出于某种联想, 引用一条辅助线, 就使问题进入柳暗花明的境地。细查添线的逻辑依据, 有时却难以解释。直觉力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 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 是研究者的灵感和顿悟, 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 但是它却清晰地触及事物的“本质”。它是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 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 具有高效、合理的简约性。直觉力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 不专意于细节的推敲。正是由于思维的无意识性, 它的想象才是丰富的、发散的, 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拓展, 因而具有反常规律的独创性。科学家许多重大的发现都是基于直觉。

2. 自信力。

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另一种是来自数学本身的魅力。但兴趣更多来自数学本身。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 直觉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相比其他的物质奖励和情感激励, 这种自信更稳定、更持久。当一个问题不用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 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 他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 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高斯在小学时就能解决问题“1+2+…+99+100=?”, 这是基于他对数的敏感性的超常把握, 这对他一生的成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现在的中学生很少具有直觉意识, 对有限的直觉也半信半疑, 不能从整体上驾驭问题, 也就无法形成自信。

三、数学直觉力在学习中的表现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常有这样的情景, 对于某一概念、命题或问题, 老师还没有解释完毕, 或者题目刚刚出来, 学生就说“懂了”、“会了”、“看出来了”。也会有另一种情形, 对于某些数学问题, 老师已作了明显的提示, 而有的学生还看不出头绪来, 要花很多时间去推理。这些学生缺乏直觉洞察力, 只能在逻辑道路上蹒跚而行, 而不能凭直觉去“跳跃”。这类现象已引起许多人的重视, 数学同行们编出了许多题目用来训练和考察学生的直觉洞察力。

例1.用1、2、3、4、5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五位质数?

分析:这类题目对于一些直觉力强的学生来说, 马上就能说出答案是0个。因为1+2+3+4+5=15是3的倍数, 则用1、2、3、4、5所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五位数都是3的倍数, 所以所求五位质数的个数为0。

例2.方程的实根个数是 ( ) 。

(A) 1 (B) 2 (C) 3 (D) 大于3

分析:直接去解这个方程比较困难, 但可以将这个问题“几何化”, 把求方程实数根的个数转变为求两条曲线的交点个数。作出函数的示意图 (草图) , 很明显交点只有一个, 即选答案 (A) 。

解选择题的任务只是将正确答案挑选出来, 不需要写解题过程, 容许合理猜想, 因此, 直觉洞察力就显得特别可贵。

四、数学直觉力在推理中的作用

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儿认为, 即使不提数学的发明, 就是在数学推理过程中, 直觉洞察力都是不可缺少的。

例3.如图, 已知AB为圆O的直径, C为圆上的一点, CD⊥AB, 圆O1切圆O于点Q, 切CD于点P, 切AB于点R.求证:BC=BR.

分析:推理前先要进行猜想直觉判断。直觉洞察力强的学生, 通过作图、观察, 就能发现Q、P、B三点可能共线。猜想:命题也许可分为下列两步来解决:

(1) 题设推得Q、P、B三点共线;

(2) 由Q、P、B三点共线, 推得BC=BR。

事情果真如此。证略。

数学直觉洞察力是数学证明中的非逻辑性的思维方式, 有效的推理所需的是每一步上的直觉洞察力。因为可用的“逻辑材料”很多, 究竟用哪一种材料, 必须依靠直觉洞察力进行选择。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例4.已知的值.

分析:如果不假思索, 直接代入运算显然不行的, 为了有效地推导, 必须先进行直觉判断, 有眼力的学生观察已知条件, 考虑到偶次根式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就可发现题设隐含了条件:从而得到本题就容易解决了。

用直觉思维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例子是很多的, 老师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启发。

五、数学直觉力的培养

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力也是不断提高的。”说明数学直觉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洞察力呢?

1. 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力的源泉。

直觉力不是靠“机遇”, 直觉力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 但决不是无缘无故地凭空臆想, 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 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的。阿提雅说:“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一样东西, 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通过与其他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 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

2. 渗透数学的哲学观点及审美观念。

直觉力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 而哲学观点有利于高屋建瓴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些哲学观点包括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

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 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 审美能力越强, 则数学直觉洞察力也越强。狄拉克于1931年从数学对称的角度考虑, 大胆地提出了反物质的假说, 他认为真空中的反电子就是正电子。他还对麦克斯韦方程组提出质疑, 他曾经说, 如果一个物理方程在数学上看上去不美, 那么这个方程的正确性是可疑的。

3. 重视解题教学。

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 有利于培养和考察学生的直觉洞察力。

例如解答选择题, 由于一般只要求从四个选择项中选出答案来, 省略解题过程, 故而容许合理的猜想, 有利于直觉洞察力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 也是培养直觉洞察力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 可以从多个角度执果索因, 由因导果, 合理猜想, 由于答案的发散性, 有利于直觉洞察力的培养。

4. 设置数学直觉力的意境和动机诱导。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 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 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洞察力, 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的悟性。老师要及时因势利导, 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 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

教师应该把直觉洞察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地提出, 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 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的特征;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 诸如:换元、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反证法等, 对渗透直觉观念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六、结束语

数学直觉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同等重要, 伊思·斯图尔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也是教育者努力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 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力, 理应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

摘要:数学直觉力是指人们在数学研究中的直觉洞察力, 是数学证明中的非逻辑性的思维方式。培养中职学生的数学直觉力,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语文教学学习力培养的细化管理 篇10

自主学习, 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自学。教师进行自学前的指导, 在揭示了教学目标, 让学生自学之前,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 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 还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仅仅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 还是边看书, 边讨论, 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学生自学前, 教师要抓住知识点, 提出问题, 突出重点, 确定学生自学思考的方向。这可以通过学案的设计来完成。

自学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都会很认真, 边读边画、注记、写提要等 (这也就是批注式阅读) , 但也不排除有少数学生可能不认真, 我们当教师的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不然时间就要白白浪费掉。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努力学习, 方式主要是巡视, 即在学生自学时, 教师要巡回辅导, 启发思考, 留心观察, 广泛答疑, 有重点地辅导差生。在学生自学时, 教师尽量不大声插话, 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在学生自学时, 教师主要“导”在两个方面: (1) 督促学生按照教师要求的方法自学, 确保完成自学任务, 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 (2) 通过巡视、个别询问、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 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并认真分析, 把主要的、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 为“后教”做好准备, 这实际上是教师在进行“第二次备课”。这也是后边将要提到的“消失的老师”。

在自主学习课文这方面, 刚开始我们不要对学生要求太多, 关键是首先培养学生的预习自学的习惯。当然, 对于预习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有的教师认为预习会束缚学生上课时的思想, 但我觉得这个比方很恰当, “学生自身有的假如是一个苹果, 而预习是给他一个更大的圈, 苹果在这个圈里还是很自由的, 无谓束缚”。

二“双快”课堂, 高效快乐

“双快”就是快速、快乐, 一个快乐的课堂将会是一个高效且快速的课堂。首先是以语文教学为突破口, 提出思维导图、线式阅读、批注式阅读, 专门的自主学习时间等等, 这样也就出现了语文课堂上“消失的老师”。我们所看到的是老师退到幕后, 学生自主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看起来轻松, 实际操作起来并不轻松。因为“功夫在课外”, 要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并不是容易的。学生自学, 并不是老师退下来就行了, 老师随便看一看、转一转就行了。这实际上是对这种教学理念的歪曲, 要真正实施, 老师的任务更重了, 备课时要把目标设计好, 把学生自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想全想好。因为学生的思维是不可限量的, 自学中可能有突发问题的出现, 这时就要多想几种可能, 多设计几种方案, 这是一个艰苦的备课过程, 这就给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 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认真备课, 备精课, 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 我们首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开设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为自主学习课还是有必要的。

三灵活考试, 细化过关

学校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对低年级学生的语文课程取消了常规考试, 改为识字过关, 删除烦琐的分析文章, 把语文分析改为语文实践, 分解难度, 以读代讲, 先读后写, 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还给学生,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实现海量阅读。学生识字多了, 阅读多了, 理解能力强了, 这对于其他学科也是很大的帮助。分析我们学生的数学试卷, 丢分最多的就是计算和解决问题, 而解决问题恰恰就是需要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阅读实践。

四学科活动, 促进教学

丰富的学科活动对于思维开发是很有帮助的, 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丰富的学科活动与教学紧密联系, 不仅促进了教学, 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把学生平日里学到的东西, 给他们时间和平台展现出来, 学生学习过程中引进了多种形式的竞赛。我们静下心来想想, 确实是这样啊, 如果学生学了很多, 而我们没有给他们展现和被表扬的机会, 他们的兴趣就会淡薄, 甚至会放弃, 所以我们无论教给学生什么, 都要找个平台让他们展现, 表扬与赞美是前进的最大动力。比如我们开设写字课, 就定期进行写字比赛, 让学生知道“哦, 原来字写好了也会受到赞美的”, 以此来激励他们前进。

五教师细化参与

在这方面我所体会到的就是, 教师的素质素养很重要。课堂上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轻轻的点头、一个紧紧的握手都能看出教师平日里对学生的关心与信任。不要小看“信任”这两个字, 它的建立是很艰难的过程, 但它一旦建立, 效果是不可小觑的, 对于构建高效课堂与“消失的老师”的课堂很有益处。教师的素质还体现在跟着学生一起学, 教师跟着学生一起走, 学生兴趣才会更浓厚。

六家长的细化支持

家长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 学生最后一节自主学习课遗留的问题, 还得靠家长的支持帮助解决。城市里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支持不用说, 对情况比较特殊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 得多靠教师的细心与用心, 来呵护学生幼小稚嫩的心灵。

七学生细致的学习习惯

上一篇:伊拉克第三力量下一篇:网络公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