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例谈

2022-09-1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 思维活动就最积极、最有效, 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下面谈谈几个观点。

1 表扬与鼓励, 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

“爱是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 对学生应不吝惜微笑, 不吝惜热情的鼓励, 这是盈盈之春水, 是学生上进的外因。哪怕是对他们的微微一笑, 一句口头表扬, 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 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 都可能为其提供热爱数学, 进而刻苦钻研数学的契机, 都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

刚走上工作岗位时, 任教一年级数学科教学, 报着对教育事业的无比执着、热爰, 精心设计组织每一节课的教学。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省时高效”, 首先想到了多鼓励与表扬,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于是在教室窗台下的四周, 贴了一圈画的花盆, 每个学生一个花盆, 每个花盆上写着一个学生的名字, 比一比谁的花盆开的花儿多:课前准备充分精神饱满;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声音响亮;勤于动脑问题回答巧妙;作业字迹工整正确率高;考试成绩优秀或进步的;小组合作交流表现积极;“小老师”当得出色……, 老师就在他们的花盆里各盖上一朵红花。两周、一个月或半个学期统计评比一次, 班费如果开支不够老师自己贴点儿钱买些奖品表扬鼓励学生也值得, 让多数学生都能开开心心地得到奖劢, 只是一堆奖品里自然红花多的同学先挑选, 学生得到了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 数学课积极性可高了, 课堂轻松、活泼、愉悦, 学得积极主动, 老师减少甚至没有组织教学难的烦脑, 学生不仅学习数学兴趣浓厚, 而且久而久之就从低年级开始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效率高。若干年过去了, 课堂上表扬与鼓励始终发挥着激励作用, 使学生喜欢老师又能保持数学学习的热情。

北京市曾对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 其结果反映, 学生对“最喜欢的老师”与“最感兴趣的学科”的一致性高达9 9%。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2 创设情境, 巧妙导入

在使用教材时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所呈现的具体素材,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需要, 超越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内容可以有所选择、补充和调整, 适当吸纳学生喜闻乐见的、富有挑战性的教材资源, 变静态教材为动态教材, 创设真实的情境, 巧妙地导入教学, 既不失去数学课的“主题”, 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还能使学生学习到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

如“平移与旋抟”一课, 老师是这样导入新课教学的:

(1) 师:同学们, 上周周末都去哪里玩了?老师啊去了一趟公园, 还照了相呢, 你们瞧! (出示主题图) 图中公园里都有哪些好玩的呢?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这些物体, 你能发现什么? (生先说, 后课件闪亮:物体中含有角, 风车上相邻两片扇叶之间成直角, 秋千架上有直角, 观览车上有锐角, 滑梯上有钝角……。)

(2) 将静态的画面动态化, 或经验回忆:观察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呢?

在生表述的基础上, 师可以告诉学生:像滑滑梯、小火车的直行, 缆车这些物体都沿直线移动, 这样的现象叫平移;而摩天轮、跷跷板、旋转椅、荡秋千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个轴作圆周运动, 这样的现象叫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与旋转” (板书课题) , 直观、生动、形象、巧妙地导入新课的教学, 给人印象深刻, 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逐步培养了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又如一下“统计”一课, 老师创设统计水果的活动情境进入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今天, 班上××同学过生日, 他的妈妈邀请我们全班同学一起为他过生日, 要准备买很多种水果, 有桃子、苹果、香蕉和脐橙, 这四种水果你最喜欢哪一种?进行调查:

每个学生从水果卡片袋里拿出最喜欢吃的水果任意贴在黑板上, 感觉黑板上的水果排得很乱。“怎样一眼看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最少?”学生懂得应用学过的知识“分类整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上台在黑板上将每种水果一个一个从下往上排, 并注意了上下对齐、左右对齐, 于是很容易看出桃子要买最多, 在直观地分类整理水果卡片的基础上进入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课伊始, 学生就在“新”“奇”“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愉悦快乐地学习。生活化、趣味化的数学“外包装”使学生真切步入“玩中学”的学习中。教学中学生不仅学得积极主动, 初步体验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 而且统计发现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是桃子, 无形中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价值。

3 巧设悬念, 精心设疑

人有了悬念就会产生想知道悬念的欲望和念头, 就好象有一个目标驱使他去追求去探索。教师可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始终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认识过程。教学终了, 学生获得知识, 悬念得到解答, 内心就会感到无比的喜悦。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 一上课, 教师说:“只要同学们说出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 (直角三角形只说一个锐角) , 老师便能立即说出另一个内角的度数。倘若不信,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并量出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 然后说给老师听。”这时, 学生心中都装着一个谜。于是, 画呀!量呀!并且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有的想试试老师说的真假, 有的想“难”住老师, 结果老师不仅说得快, 而且说得对。惊叹之余, 学生又急于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 学生便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学习过程之中。

4 加强直观, 动手操作

教学单凭老师讲, 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 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 听不进、记不住, 效果就差。在教学中要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 运用幻灯、模型、实物等教具, 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 感知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够深刻掌握知识。

如, 五下认识“1 m L”的教学, 学生知道“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容积是1 m L, 可容纳1 m L的液体, 1 m L=1 c m 3”, 1 m L究竟有多少? (1) 老师先让每个学生操作:边长1 c m的正方体容器装满水, 倒在手心里感知1 m L水有多少, 并互相给同学看看。 (2) 接着小组合作:用装有1 m L水的滴管慢慢慢慢地将水一滴一滴往杯里滴, 数一数一共滴了几滴, 并汇报:1 m L水大约有滴。 (3) 观察杯里的水, 感知1 m L水有多少。师问:有什么感受?生笑嘻嘻地:太少了、特别少。 (4) 接着让学生估一估。老师举起一个小酒杯:估一估杯子里能容纳多少1 m L的酒?学生又小组合作, 组长记录;各小组同学举牌;师宣布实际标准数量;选数量误差最少的为优胜组。操作过程学生学习热烈、积极、投入, 实实在在没有任何表演成份, 真真切切感受了1 m L有多少, 印象深刻。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 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兴趣,热情

上一篇: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下一篇:大学生兼职现状及相关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