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发展

2024-05-18

民企发展(精选十篇)

民企发展 篇1

“十一五”石化民企成就显著

第一, 为行业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实现了全行业跨越式发展。2010年, 总产值达到8.88万亿元, 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其中化学工业产值5.23万亿元, 超越美国, 跃居世界第一;行业总产值、利润、销售收入和资产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1.3%、13.2%、21.5%和21.4%。这里面, 民营企业贡献巨大、功不可没。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 到2010年底, 全国规模以上石油和化工企业有3.6万多家, 其中民营企业3.1万家, 占全国石油和化工企业总数的85.6%;民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的47.4%, 实现利润占全行业的42.4%。五年间, 民营企业销售收入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 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第二, 活跃了市场, 增强了地方经济实力。2011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 石油和化工企业占32家, 他们是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佼佼者, 也是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举例来说, 澄星实业集团“十一五”累计实现营业收入951.4亿元、利税总额64.3亿元, 其中上缴税金总额26.7亿元, 实现利润总额36.5亿元, 完成投资94.81亿元, 资产规模比2005年增长2.8倍。新奥集团“十一五”期间实现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5%, 累计纳税总额44亿元, 新增就业人数1.2万人。还应该特别指出, 民营企业使一大批濒临破产倒闭的小化肥、小烧碱、小农药企业起死回生, 发展壮大, 不少企业已成为行业的骨干。

第三, 成为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十一五”期间, 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上舍得投入、敢于超越, 尤其在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领域, 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成为行业科学发展、创新驱动的排头兵。

山东东岳集团由一个乡镇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氟硅行业的龙头。他们先后投入资金近6亿元、历经8年, 研发成功离子膜, 攻克了世界性技术难题, 打破了国外数十年的垄断, 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186项, 圆了几代化工人的梦。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在科研开发上平均每年按销售额的3~6%投入, 最多时达到9%。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逆市而上, 创下了最好业绩, 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0%, 净利润同比增长16倍。红太阳集团通过自主创新, 建成了全球唯一的三大环保农药上下游一体产业链, 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家级新产品371项, 其中发明专利316件, 国际专利79项, 正在申请和可申请的专利总数突破1000项, 改变了世界环保农药被欧美日垄断的格局。

第四, 在细分行业逐步成长为领跑者。近年来, 石油和化工民营企业利用国家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 在高新技术领域成长起来。许多中小企业的创业者本身就是科技工作者, 他们通过创业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并在许多细分行业成为领跑者。

第五, 积极回馈社会、履行社会责任。“十一五”期间, 民营企业以产业报国之心,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成为改变地方经济状况、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安置社会新增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 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从业总数为730万人, 其中在民营企业就业的达410万人, 占56.2%。“十一五”期间, 全行业新增就业238万人, 其中民营企业净增122.6万人, 承担了新增就业人数的52%。

第六,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五年来, 民营企业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 由小规模作坊式生产, 向大规模经济型发展;由低档次、单品种生产, 向高档次、多品种发展;由劳动密集型人工作业为主, 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由传统基础化工, 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一批市场国际化、产品精细化、资本证券化、管理规范化的产业集团, 涌现出一大批追求科学发展、推进现代管理、塑造企业文化、善抓机遇、勇于创新的优秀企业家。目前,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 都有石油和化工民营企业家的身影。

石化民企发展经验总结

“十一五”期间石油和化工民营经济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 从总结经验的角度看, 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国家政策的优惠、地方政府的扶持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五年来, 党和国家给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各级政府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指导和协调,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努力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遇到的突出矛盾和困难。20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务院提出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7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 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 大胆探索、开拓进取是民营企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前提。五年来, 不少民营企业通过资本运作, 完成跨行业、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兼并重组。龙盛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分散染料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内染料行业的龙头企业, “十一五”期间发展成为以化工为主业、兼顾钢铁汽配、房地产、金融产品和股权投资四轮驱动的综合性企业, 拥有子公司100多家, 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三, 坚持技术创新、占领高端市场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民营企业只有依靠技术创新, 才能极大地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例如,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改性塑料行业的龙头企业, 他们搭建了行业一流的自主创新平台, 凝聚了业内一流的科研开发团队, 突破了一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 建成了塑料行业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 使科技创新平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们开发的高性能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系列产品, 填补国内空白5项, 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95亿元, 出口创汇6亿美元。

第四, 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精心打造的特色产品是民营企业强占市场的“杀手锏”。民营企业生于市场、长于市场, 对市场风云的敏锐洞察和市场资源的灵活配置, 是企业提高竞争力、永保活力的优势所在。大批民营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 努力在产品上打造特色。红宝丽集团推行顾问式营销, 细分市场与客户, 创新服务方式, 满足顾客需求, 超越客户期望, 2010年聚氨酯硬泡组合聚醚和异丙醇胺产品的顾客满意度达到84%以上, 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17.6%和70%, 在金融危机中销量增长达到50%, 2011年增速达到了40%以上;建成了国内外首套4万吨超临界零排放异丙醇胺装置, 对推动我国化工装备的自主创新具有示范意义。

第五, 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是民营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发展模式, 是民营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南磷集团始终保持黄磷和赤磷出口的中国第一, 褐煤蜡产品几乎覆盖全国市场, “十一五”期间他们把磷化工与氯碱化工结合起来, 形成了“劣质煤热电——电解烧碱——聚氯乙烯——磷系列产品——工业废渣制水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改变了传统生产模式, 与2005年相比, 南磷集团资产规模增加了1.7倍, 净资产增加了2.3倍, 销售收入增长了4.1倍, 实现利税增长了2.1倍。

第六, 发扬创业精神、建设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走向成功的精神支柱。石油和化工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条件都十分艰苦, 缺少技术和装备, 缺乏资金和人才。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 铸就了民营企业的宝贵精神。

“十二五”是发展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既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考验。为此, 民营企业要努力在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 树立振兴石油和化工的雄心壮志, 把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石油和化工民营企业虽然发展很快, 但总体规模还不算大, 名牌产品还不算多。今后几年, 我们的民营企业要以振兴石油和化工的雄心壮志, 敢于向国内外强企挑战, 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

第二,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实现行业“十二五”规划做出新贡献。一是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必须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把技术创新作为民营企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 推动企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党和国家将进一步为民营企业营造创新政策环境, 重点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中小企业的支持。

二是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具有循环经济载体优势的产业。民营企业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 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 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 促进石油和化工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继续搞好节能减排。“十二五”石油和化工行业的节能减排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十二五”联合会提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比“十一五”末下降15%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 民营企业要坚决贯彻国家产业政策, 依靠技术创新、依靠专家、依靠协会, 科学编制企业的发展规划, 切忌盲目投资、盲目扩张, 否则既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也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

第三, 坚持依法经营, 开展责任关怀, 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在企业内部, 要认真贯彻落实新修改的《劳动合同法》, 保障劳动者权益, 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对外要诚信经营, 靠诚信来发展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在某种程度上与信用不佳有关。民营企业一旦失去信用, 将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我们的企业家和企业领导班子一定要懂法守法, 依法经营。

责任关怀是国际化工界普遍认同的发展理念。新世纪以来, 联合会在全行业广泛开展了这项活动, 希望民营企业积极参加。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作用, 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活跃员工业余文化生活, 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

民企发展座谈会议简报 篇2

国家税务总局与全国工商联31日在京签署合作协议,并共同召开“深化税收改革,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建立高层会晤、不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开展重点课题调研、加强情况沟通、建立信息交流制度等五条措施,将听取民营企业对税收工作的意见建议机制化、常态化,共同助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创造了我国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就业,去年民营经济税收增长5.5%,增速快于全国税收增长0.7个百分点,总体发展势头喜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税收增长的重要力量。

民企发展的春天来临? 篇3

“撤场了,广交会圆满完成任务!”5月5日下午,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琶洲的广交会会馆,一片繁忙景象,第117届广交会闭幕,一位来自江苏的参展商如是说。

在广交会二期开幕前三天,广州团累计成交超过1.6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成交额突破1.1亿美元,占比69.16%。随后便有媒体称,民营企业是本届广交会上的“主力军”,并称“民营企业发展的春天已来临”。

《小康》记者从组委会了解到,本届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1720.96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春交会下降9.64%。调查中发现,在近几年市场的轮番洗牌、优胜劣汰后,民企发展环境有所好转,但真正的春天还没有到来。

小企业大智慧

4月27日上午,位于日用品区域14.3展位的广州市宝和天日用品有限公司人潮涌动,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总经理潘景添告诉《小康》记者:“我们主要生产烫衣板,但这种产品技术含量并不高,款式也基本固定,几年来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变化,但今年在包装方面做了一些改进,换了新包装,展位人气旺了许多。”

潘景添说,他们的产品主要出口南美、加拿大,此次广交会重点拓展南非市场,通过五天的展会,签订的购销协议达117万多美元,有意向的采购接近1000万美元。

如今贸易形势严峻,广交会上众企业各出奇招,积极扩大出口成交。

一家生产茶叶的企业展位传来悠扬的古筝声,一位身着浅绿色旗袍的工作人员正进行着优雅的茶道表演,吸引了大量采购商驻足品尝。福建南湖集团销售部经理张先生告诉记者:“虽然展位空间有限,我们仍然希望尽可能地营造出一种古色古香,极具中国特色的品茶氛围,茶香飘得远,订单自然多。我们希望用传统文化的魅力,维系老客户,挖掘更多的新客户!”据了解,该公司拥有自己的茶叶生产、加工和研发基地,近年来,市场非常稳定,产品远销欧美、非洲、东南亚等地区。

广州市一日千里实业有限公司的展位前,许多采购商争相与门口两位穿着华丽古装的“皇上”、“皇后”合影留念。“皇上”的扮演者陈强说:“我们每年都有同事轮流穿着古装在展位前陪采购商们合影留念,这已经成为了我们公司的特色,也吸引来了许多新客户。”

“我们把工厂‘搬进’了广交会”。河南中艺进出口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张嘉骏介绍,该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用网络视频系统把远在河南郑州的工厂和广交会的现场实现互联,将该公司的生产过程呈现在每一位在广交会现场的客商面前。

“通过网络视频,世界各地的到会客商都可以在我们展位上看到总部工厂的生产情况,增加客商对产品和企业的信任度,并且可以实时与远在郑州总公司负责人进行商务洽谈,大大增加了订单量!”张嘉骏说,“第三期开幕至今,我们已经接待了来自希腊、智利、瑞士等十余个国家的二十多位客商,现场成交喜人,而且索要样品、要求进一步联系的客商也不少!”通过创新,中艺把9平米的小展位变成了9000平米的大厂房,成功演绎了一回小企业的“大智慧”,为促成交易提供巨大助力!

在出口成交产品中,家电和电子消费品成交份额接近50%,各产品表现不一。家电及消费电子类产品成交35亿美元,占比达47.5%,其中家电成交28.4亿美元,下降5.4%;消费类电子产品成交额为6.7亿美元,下降34.1%。

根据组委会提供的本届展会一期的数据显示,民营企业成交额稳步增长,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成交额有所回落。民营企业成交额为37.8亿美元,增长3.6%;国有企业成交9.5亿美元,下降21.4%;外资企业成交额19.9亿美元,下降15.4%。品牌企业成交高达30.5亿美元,占比41.4%。

广交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刘建军向《小康》记者介绍,与会采购商中,电子及家电类40.03%、日用消费品类29%、家居装饰品类27.49%、礼品类27.1%、纺织服装类24.75%。在2014年最新公布的世界零售250强企业中有69家与会,排名在前10位的有4家,分别为沃尔玛、特易购、家乐福和麦德龙。

对订单“爱恨交加”

潘景添直言,尽管其公司在本次交易会中取得可喜成绩,但并不能说明今年的总销售额会突飞猛进,更不可轻易理解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好时机已经来临。

他进一步解释称,公司生产的烫衣板主要原材料之一是钢材,而目前钢材价格比较低,成品出厂价格也相对比较低,很多采购商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担心日后钢材价格上涨,因此愿意在这次展销会上一次签订半年或一年的订单,而以往都是以季度进行采购,所以在外界看来,此次广交会订单额数字可观。

“2008年以前,日用品行业厂家众多,竞争非常激烈,打价格战时有发生,但金融危机之后,加上最近几年消费能力不足,产能过剩,许多底子不厚的小企业都被淘汰掉了。”潘景添说,在日用品行业几个走中高端市场的主要企业基本都在广东,其公司最近五年来的年产值基本都保持在1.2亿元人民币,没有太大的浮动。

《小康》记者了解到,专业生产塑料水杯、保鲜盒、米桶、玻璃保鲜盒等家居日用品30年的广州市南沙區振兴塑料有限公司在本届广交会上的订单也达到276万美元。其产品已全面进入沃尔玛、华润万家、广百集团、吉之岛、乐购、人人乐、大润发、易初莲花等超级连锁终端以及全国各地众多的商场和超市。

对于订单,受访的多位企业主都表示“爱恨有加”,企业没有订单,关门是迟早的事情,订单太多周期太长,成本增长过快,容易陷入亏损局面。担忧订单之余,让企业操心的还有上游成本的上涨。除原材料,最主要的还是人工成本上涨。相比去年人工成本涨了25%-40%,同期产品价格只上升了5%-10%。

近年来,民营企业面临资金、电力、人工、原材料和运输等成本快速增长,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盈利额的增长难以抵消成本的增长。就潘景添的公司而言,仅人员工资这一块在最近三年时间里,平均工资便从2000多元增至目前的4000多元,增幅达到50%。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向晨此前也引据渣打银行对200家在珠三角生产的香港企业的调查结果,今年工资已上升10%,而过去4年,中国劳动力成本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

除此之外,各种税收也给企业带来不小的压力,据有关研究部门测算统计,从税收上看,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在收费上主要包括教育费附加、水资源费、社会保险费等,据估算,通常交1元税,就要交0.5元至0.7元的费。

“现在中央一直强调我们的政府要从一个管理型的政府向服务型的政府转变,但是实际上各种条规机构还没有减到位,企业办事跑的部门越来越多,要交的费用也越来越多。”一位民营企业家对记者说,为企业减税,现在应该是刻不容缓了,目前中小企业的实际税负已超过30%,一些企业反映一半利润要用来交税费。一般企业每年的利润增长空间仅有5%,但是财务成本以20%递增。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甚至处于亏损状况仍要纳税缴费,而且逐年增加,高税费已成为民企发展的第一羁绊。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何俊明表示,面对经济下行风险下民营企业的艰难困境,政府应发挥税收政策的宏观调节作用,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出台大幅度、全面性减税降费措施,为企业“雪中送炭”。

民企发展需要更广阔空间 篇4

现在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 统统都是资源或政策垄断型的企业, 它们能代表一个国家真正的竞争力么?答案是不能。市场是多元力量的组合, 真正能够代表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是民企, 民企不发展起来, 市场经济就无前途可言。就是让民企全部卷铺盖滚蛋, 你在世界上就还是缺乏竞争力。

现在民企老板们在市场上的遭遇, 他们的前辈是遇不到的, 这就值得人们好好反思一番了。有人说, 今天的民企跟从前的老民企相比, 从形式到内容没什么区别, 其实大不一样。至少从产权方面来说, 现在民企的地位和权力保护其实是相当低的, 比起过去的老民企还有所不及。过去虽然也有“官督商办”的形式, 企业家也有跟官府靠得近的, 但那是企业家们的自我选择, 不是别人强迫、威逼的结果。

中国的市场经济搞了也将近20年了, 政府在如何把握和确定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和职责的问题上, 仍然显得比较模糊, 没有清晰的权力边界, 没有明确的决定事务的固定权限, 没有基于自由契约的保护公民私权的法律规范, 行政机关的日常运作缺乏制约, 缺乏科学性, 效率低下。很多官员头脑中的“加强宏观调控”, 不过是“加强行政控制”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原以为市场经济能够改变我们顽固不化地迷信权力的头脑, 原以为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构建, 原以为中国的民间经济真的前所未有地获得了生存发展的合法空间, 可是, 真的有所改变的可能只是一些物质层面的表象, 根本性的东西却未曾有所变化。就像一场球赛, 你既当裁判, 又当运动员, 足协主席的角儿也是你, 你自己合适了, 可这球儿还怎么踢?

解开那些可以解开、也必须解开的体制性绳索, 鼓励生产、鼓励创业、鼓励投资, 是制定“产业政策”、改善行政管理的题中必有之物, 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这其中的关键是公权力能否运作在法治的轨道上。可是长期以来最“吃得开”的却是权力, 所谓强政府、弱市场、弱民间格局的定型, 就是与“官场”相对应的“市场”缺少为法律所赋予的、能产生抵御权力被滥用的力量有直接关系。我们没有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划上一道楚河汉界, 一道维护民有企业利益的生命之线。

这道线是法律性质的, 由法律赋予公民的产权、经营权和信息知情权等要件组成, 公民遇到事情知道如何行使并维护自己的权利, 同时把国家机关行使职责的范围严格限定在保障公民权利之内。在这道线的两边, 企业干企业的事儿, 政府干政府的事儿, 两不相扰, 谁也别越界。若市场需要政府调控, 也是服务性质的而不是为了剥夺财产而来。如此, 市场经济才能正常发展, 权力之手才会有所顾忌, 有所限制。有了这道线的保护, 我们就可以共同生活在一个真正的自由市场体系之下, 中国就不会缺少出色的企业家, 那时将到处是比尔·盖茨。

这条线20年前就该划好, 可惜, 许多别的事做了不少, 这件最重要的事儿却给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这才有了如今这些麻烦。亡羊补牢, 为时未晚。可是这条线的规划, 却不是政府一家的事情, 民有企业是利益关系的一方, 理应参与其中, 而不是置身事外, 因为人民有决定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的权利。应在决策过程中引入民主参与的机制, 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缺了这个环节, 制度、政策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就会加大, 即使执政者能够做到自上而下地进行制度或政策的更新, 也是僵化的和脱离民意基础的。

区民企发展座谈会议简报 篇5

我区召开“双万双服”企业座谈会。周利同志参加会议。会议听取渤海人寿、席勒、中辰番茄、博瑞特等企业的发展运营情况汇报,对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入沟通,现场为企业排忧解难。会议就进一步做好企业帮扶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将“双万双服”活动做为推动工作的抓手,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联合推进工作,形成工作合力,有效解决问题。二是要履职尽责,推动企业加快发展,各部门要尽快梳理企业提出的问题,逐个分析、找准症结、精准帮扶,促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三是要密切沟通,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强政府与企业的联系,建立企业困难及时沟通的长效机制,确保圆满完成“双万双服”活动各项工作任务。

民企发展要有新思路 篇6

四大成因

吴敬琏说,中国民营经济在中共十六大后,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但民营经济目前也面临诸多挑战。中国迫切需要增加内需以弥补外需的减少;同时,中国还面临着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很多问题,诸如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企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大量下岗职工需要分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远未解决,部分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尚未形成,行政机关对企业微观干预仍广泛存在,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有较大距离等。

吴敬琏说,过去20年中国民营经济成功发展的原因,一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二是以浙江特别是温州为代表的地区,他们因为一无所有,要摆脱贫困的生存本能,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也就是目前大家都说的“温州精神”或“浙江精神”;三是精明刻苦的企业家精神,他们在竞争中成长;四是专业化生产,集群性效应,使得中国的民营经济飞速发展了起来。

五大问题

在谈到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时,吴敬琏认为,在通货紧缩的压力下,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面临很大的压力,虽然民营经济初步发展起来,然而问题不可小视。

吴敬琏分析认为,一是目前民营经济呈现出早期市场经济征候,主要表现在市场秩序混乱,权力干预和官商勾结,劳资矛盾加剧;二是“小富即安”思想比较普遍,不少民营企业实现温饱以后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三是融资渠道不畅,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四是企业经营管理需要改善。吴敬琏认为,一些民营企业的企业制度还处于很低阶段,经营管理上有很大的漏洞,缺乏竞争机制或者是经营管理战略,没有明确的目标,决策随意化,往往由老板一人说了算,连起码的经理层会议都没有形成;五是企业家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家族企业两面观

在谈到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时,吴敬琏强调,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建立一个规范的市场;实现企业制度优化,尝试突破传统企业模式,但并不是都要变成“现代企业”,目前有些企业家和基层领导对企业组织形式的认识似乎有个误区,认为民营企业都应该摆脱家族式管理,所有的企业都要搞公司制。其实这种看法是没有根据的,不能笼统地说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不好,有些需要有特殊技能的小规模的行业就只能选择家族式管理。当然,现代公司的典型形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主要的经营者往往并不是股东,即使是股东,也不是大股东。但在发达的市场经济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搞成现代公司的。

吴敬琏认为,企业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即一种企业制度安排是否优越,要看它能不能降低交易成本,是不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民企与权力寻租

吴敬琏说,民营企业要制定适合于自身特点的经营战略,发展核心竞争力;他认为,民营企业要程度不等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革命;民营企业要学会发挥企业自治组织,如同业公会和商会的作用。他呼吁政府应该下大力气对原有中介组织进行改革和改造。他认为,一些由政府部门创办的中介组织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因为他们本身是由政府各部门创办的,其编制又在政府各部门,是政府的人,并不能代表行业的声音,因而社会上将之称为“二政府”,这种“二政府”现象要特别警惕。而目前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如温州工商联和商会实行企业家协会,其作用已经显现。

吴敬琏说,民营企业家在开辟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上要率先行动。首先,职工权益必须得到保障,工会职能定位和作用的发挥也应该必须明确。同时,他告诫民营企业家,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社会责任,与“官商”划清界线。说到此,吴敬琏特别强调,目前民营企业家对官员的“寻租”行为必须纠正。一些企业家动用权力使自己的资本集聚起来,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环境,是市场混乱最重要的根源所在。“官商勾结”的做法,不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保护所有人的产权,而是权力的介入,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保护了少数人的利益。吴敬琏批评说,企业与权力走得太近,是不道德的,也是走不远的。

为此,吴敬琏特别强调应该端正政府行为和实现市场法治,确保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他认为,要建立一个好的市场经济的要件,就是要建立法治。实现双赢而不是一方侵害另一方的利益,需要第三方的介入,这个第三方就是政府,此时政府就要显示公平,就非得有法治来加以保障。

山西资源型民企转型发展调研 篇7

关键词:进军新产业,转型多困难,政策加努力

有一句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如今, 煤炭焦化等资源型民企正遭遇这样的问题, 要么转型发展, 要么淘汰出局。抉择面前, 他们许多人选择了转型发展、二次创业。

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 在市场机制倒逼、产业政策引导、环境容量和煤炭资源整合政策助推下, 全省资源型民企加快了转型发展进程。瞄向现代农业, 发展养殖业, 进军旅游文化产业, 转产高科技产业, 甚至挺进金融业……煤老板、焦老板、铁老板争相“变脸”;挖煤、炼焦、卖铁积累的资本, 开出千树之花。

一、资源型民企转型发展风生水起, 纷纷进军新的产业项目

初春三月, 位于孝义市下栅乡的铭信禽业公司, 数百名身着制服的工人在流水生产线上处理肉鸭, 院内货车来来往往, 公司显得朝气蓬勃。铭信公司曾是一家煤焦油精细化深加工企业, 企业出于市场考虑, 在政府引导下, 将转型发展目标锁定在农产品深加工。2008年9月, 投资2.1亿元、年产1000万只生态肉鸭的养殖及深加工项目一期工程完工, 建成生态肉鸭养殖加工基地。目前, 公司日产肉鸭1.5万只, 产品销往四川、江苏等地。

这样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是资源型民企转型的首选。资源型企业主多数来自农村, 他们在转型中对高效农业、园区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情有独钟。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共有近700个煤焦铁企业创办和转产农产品加工业, 投资总额70亿元左右, 其中投资上亿元企业20余家, 这些农业项目遍及全省。

煤老板投资现代农业, 国家和省市政策引导起了重要作用。省工商联党组书记郭海刚说, 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农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每年国家和省里有大量资金扶持农业, 只要投资产品有特色, 具备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理念, 就能得到政府资金扶持等多项优惠政策支持。因此, 煤老板转型才首选农业。

在转型发展中, 煤焦企业也把目光瞄准文化旅游产业。潞安集团是我省较大的煤焦企业, 他们在武乡县开发旅游业, 并被当地政府列为重点项目;和它邻近的常平集团也投资开发太行大峡谷。尽管目前经济效益还不明显, 但老总陈忠孝并不担忧, 他说, 煤总有挖完的一天, 旅游产业将来肯定能看到它的价值, 并且随着时间推移, 价值会越来越大。值得一说的是, 2009年底, 我省举行煤焦企业与文化旅游项目洽谈会, 省内12家煤焦企业与272个文化旅游项目进行了对接, 有不少项目达成投资意向。据保守估计, 煤焦企业投向旅游业的资本已超过120个亿。

金融业也是资源型民企转型重点。2008年以来, 我省境内由煤老板投资的小额信贷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 仅晋商发源地晋中就有29家, 这29家小额贷款公司共计110位股东, 注册资本金总额16.62亿元, 110位股东中有67位股东为当地煤焦企业老板, 出资份额占总本金的60%多。省工商联调研表明, 仅2009年, 我省就成立数十家小额贷款公司, 多数由资源型非公企业投资设立, 投入资金150多亿元。

迈出了转型步伐, 而且不少企业还取得了不错成绩, 一个个兴建项目或贡献财税、或提供就业岗位、或促进农民增收, 成为推动我省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转型面临诸多困难, 需要破解自身素质、项目审批等多个瓶颈

资源型民企转型发展尽管取得了不小成功。但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困难, 甚至投资失败导致血本无回。

和铭信为邻的孝义市某农副产品公司, 曾被誉为当地资源型民企转型榜样, 但在转型中遭遇“滑铁卢”。该公司进入现代农业后, 占地133.33 hm2 (2000多亩) , 投资建成5万只规模的种鸡场、500头规模的梅花鹿场、13.33 hm2 (200亩) 葡萄园、53.33 hm2 (800亩) 生态林、7000 m2的连栋智能温室等。如今, 投资项目资金短缺、土地荒废、厂房闲置。

调查发现, 像这样的转型失败例子也不少见。一些专家分析说, 失败原因除了有“市场经济下投资就可能失败”的普遍规律外, 煤老板的自身素质和转型所需专业素养不匹配是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煤老板的经营素质普遍比较低, 煤炭是一种特殊稀缺商品, 不需要很高经营素质就可以赚钱, 这导致他们缺少商战训练。而发展现代农业、金融业、旅游业所需专业素养很多, 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一个都不能少, 若还像以前搞煤炭那样经营转型后的产业, 失败则不可避免。

资源型民企转型困难除自身局限性外, 市场客观存在的土地供应控制、环境容量有限、融资支持不力、财政扶持弱小、税费优惠不大、项目审批难等也影响着转型成功。

大同市一位赵姓煤老板, 农民出身的他决定转向相对熟悉的农业。他计划建有机肥厂、5万只规模的养猪场、133.33 hm2 (2000亩) 生态林、7000 m2的连栋智能温室等, 总投资超过10亿元。他把计划打包成一个大项目向国家发改委申报, 以得到国家支持。他满以为国家发改委会批准, 结果却没有得到批准。赵老板感慨地说, 没想到转型困难还真不少, 找项目难、批地难、审批难、资金和营销也难。

省中小企业局一负责人说, 民营企业投资受到的制约和瓶颈很多, 土地、资金、人才、管理、技术、信息缺一不可, 这些要素的取得, 对于国有企业可能容易一些;但对于民营企业来说, 获取成本依然很高。省政协委员程田青是从事塑材加工的民企负责人, 对此深有感触。他在省政协会议发言时说, 非公企业转型遇到的困难多, 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 特别在生产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要降低准入门槛。

三、克服“深度依赖煤炭症”, 在政策扶持和自身努力下实现二次创业

资源型民企转型发展有许多困难, 但转型发展大环境仍是利好。郭海刚说, 转型发展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但有无限契机。一是市场发育更完善, 二是产业政策更科学, 三是优惠政策更实惠, 特别是国家和省里把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发展作为经济工作重点, 会出台诸多“真金白银”的优惠政策, 引导民企转型。5月7日, 国务院出台政策, 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 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

事实上, 为了支持资源型民企转型发展, 我省已出台多项优惠政策。2009年, 在煤炭资源整合进行中, 省政府考虑到民间资本退出和煤炭企业转型发展, 就出台了9条促进民企转型的优惠政策, 在准入障碍和土地、环评、资金、审批、信息等方面提供尽可能的优惠。省政府还多次与资源型企业就转型进行座谈, 针对困难拿出解决方法。此外, 各市也相继出台一连串转型优惠政策。

就如何更具体扶持资源型民企转型, 郭海刚建议, 推动资源型民企转型, 不仅需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 还需要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 用好“有形的手”, 加大服务力度,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特别要尽快出台优惠政策配套措施, 落实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政策;要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改善转型发展金融环境;要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创造转型发展聚集效应;要在出台产业调整实施细则时, 注重保护民营企业所有者权益。一句话, 要牢固树立“善待企业”意识, 全力营销“善待企业就是善待财富”的氛围。

中国民企难以发展壮大的原因浅析 篇8

一、我国所有制形式以及民企的定义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而所谓的民企,主要是相对国企而言的。 凡属国内企业,只要是没有国企资本介入的都可以称之为民营企业。

二、我国民企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所有制结构的转变而出现。 在80年代,由于我国经济刚刚转型,我国的民营企业进入小心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几乎不足以与国企有一点抗衡之力。 90年代开始,由于国企的大量转型、外企的大批进驻,为我国民企的发展带来竞争的活力。 一些民企在国内外竞争中初具规模,但是,实力还是相对弱小。 进入21世纪初以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潮流日新月异,而于此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极具国内外竞争力的民企。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能够称为大企业的民企可以说依然是少之又少。 综上所述,我国民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然相对迟缓,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我国民企难以壮大的原因

关于我国民企发展普遍迟缓的现象,究其原因,概括有如下几点:

(一)我国民企发展时间短

由于我国民企才发展30余年,而国企则已经发展60余年,因此, 我国民企的发展时间较短, 并且因此而导致民企业态相比国企而言不够成熟。

(二)我国民企经济基础较弱

经济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我国国企从成立之初即得到国家各种物质资源的大量支持,而民企由于创业期一般为个人奋斗的结果,因此, 往往经济基础较弱。

(三)我国民企经营管理能力较弱

我国民企由于观念传统一般为家族式管理, 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不具备优秀的经营管理的话, 其后的经营管理者依然可能在经营管理上出现大幅偏差。

(四)我国民企人才吸引力差

由于民企的薪酬晋升空间均相对较弱,因此,对于能力相对较强的人才而言, 宁愿选择一个较大的稳定的国企也不愿意到一个较小的民企工作,由此也导致人才缺乏的恶性循环。

(五)我国民企品牌塑造性差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很多企业往往追求短期效应,对于关系企业长期发展的品牌营销而言经常抱以忽视的态度, 因此对于广告等的投入相对较少。

(六)我国民企产品质量及服务不到位

民企由于经济实力的限制, 其产品研发及生产经常不甚到位导致产品的质量不过关,甚至无法达到国内外的正常标准,而对服务的短视也为消费者所诟病。

四、我国民企壮大的方法

虽然我国民企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是,其赶超国内外优秀国企外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一)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率完成企业发展指标

在严格实行时间管理的基础上,注重企业目标管理的实施。 使得企业的人财物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的优化配置, 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飞跃式发展。

(二)借助各种投资资本壮大企业实力

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企业的大规模融资。 作为资金最为短缺的民企,必须注重与正规的投资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融资合作,在保证企业控制权的同时借助外部资本加速本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由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转变

摒弃家族式管理的旧观念, 通过猎头公司等聘用行业工作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到企业参与关键的经营管理工作。 同时,派驻家族内容优秀可培养人才到优秀商学院进修及送诸大企业历练。

(四)推出企业重点人才引进及培养计划

对于企业急需的中高层管理人才、 基层核心人才进行重点引进和培养,使得企业在员工流动中保持企业的重点人才保有量,合理保存和利用企业最珍贵的人本资源。

(五)加强广告投放等品牌塑造策略

建立品牌部并给与大量资金支持, 保持与营销广告公司的长期合作,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一定的企业形象及产品形象等广告宣传力度,通过品牌营销等活动塑造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影响力。

(六)建立系统严格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标准体系

企业要对产品的研发、生产严格进行检测把关,实现企业产品质量的优良水准; 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以及产品服务过程中实行全程监控反馈,不断改进企业的销售模式和服务质量。

对于我国民企而言, 其多年以来发展缓慢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其难以发展壮大的原因包含着客观和主观两类错综复杂的因素,因此,对于民企而言,凭借自身克服多年发展缓慢的弊病,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分析。 同时,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为我国民企的快速发展献言献策。

参考文献

[1]袁晓娟.浅谈民营企业发展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3

[2]符瑶.关于“国”“民”进退问题的思考[J].辽宁经济,2013

[3]孙颖浅.谈中小民企的现金管控[N].菏泽学院学报,2013

民企发展 篇9

改革开放以来,民企在发展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各种影响因素无时不在。那么,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民企与国企将如何顺利实现转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两者又该如何实现共同发展呢?在第三届中国民营经济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对此问题做了深刻阐述,本刊记者也对厉以宁先生进行了专访。请他谈一谈民企的发展历程,国家在扶持民企和国企方面的政策和举措,以及如何协调发展民营、国企的一些想法。

国企民企总体呈平行发展

对于国企民企的关系,厉以宁指出,两者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赢。厉以宁坦言,从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民营企业虽然一直在迅速发展,但依然是脆弱的。无论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时,还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乃至自2010年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下,民营经济受到的打击都是最重的。上世纪90年代前期,民营企业是有一段大发展的好时期,之后进入了艰难发展期。根据这种情况来看,厉以宁认为,不能说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是国退民进,因为这不是中央的政策,那时候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民营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不能说从亚洲金融风暴,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的政策是国进民退。一个时期经济格局的变化对民营企业影响极大,这也是必然的,所以现在很多停留在表面上的现象还不能说明国家政策的走向。

对此,厉以宁举例说“,银行贷款困难,融资难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因此国有企业比较容易获得贷款,尤其是国有的大企业,有一些国有企业下面成立了子公司,子公司专门从事放债,从国家和银行得到贷款,因为自己在那种情况下没有太大的投资框架,就交给子公司放债。我觉得这个情况不能说是国家政策如此,只是在一些环节上出现问题。”厉以宁认为,从整个趋势来看,从上世纪90年代前期一直到现在20年的时间里,可以看出民营企业跟国有企业大体上是平行发展的。

国有资本体制改革不可或缺

厉以宁进一步分析说,这就涉及到国有资本体制改革。国有资本体制改革应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高层次,一是低层次。高层次就是国有资本体制改革,主要是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他分析道,在经济学里面有过一次变化,最早提出的效率是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什么?就是投入和产出之比。后来认为这是不够的,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另外一种效率概念,这个效率叫资源配置效率。落实到国有资本方面,就是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它跟生产效率的区别在哪里?生产效率是投入跟产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假设一个前提,资本总量是不变的,是既定的,用A方式配置资源可能得到N个效应,用B方式配置资源可能得到N+1效应,投入是没有变,但配置方式变了。都是配置资源,投资一样多,但是N是小了,所以资源配置效率是很重要的。

这在经济学里面产生了两个重要的影响,第一个影响是过去凡是长期搞人事组织工作的、搞宣传工作、搞行政管理工作的都被看成是非生产人员,这是说得过去的,因为你们不在生产第一线,跟生产效率不发生关系,是非生产人员。但是资源配置效率出来之后,没有这个说法了,人事组织工作的人把人力资源配置得更好,效率就提高了。做宣传工作的人如果是在既定人员基础上让大家的积极性发挥出来,效率也会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人若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效率肯定会提高。

国有资本,应该让资源配置效率越来越高,国有资本整个最终的收益决定它的价值是增值的,这是第二个影响。所以,国资体制要进行改革,国资委不要直接管企业,管企业干什么,你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 今后应该组建若干个行业性或者是综合性的国有资本投资基金公司,哪个行业需要大发展,哪方面短缺,就加大投入, 哪些产能不足的就加大投入,哪些产能过剩的就抽回资本, 你搞得不好就不投你,投到另外一个可用的地方去。这样资本配置效率提高了,国资委也有事情干,专管这个,不直接管企业。

国资体制改革的第二个层次,是国有企业要改革,要变成真正的企业。厉以宁认为,这里面原因很简单,因为大部分国有企业现在已经是股份公司,有的已经是上市公司。既然是上市公司,应该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监事会、法人治理结构起作用,那么还要国资委直接管他干什么?你把企业变成不能自主经营的企业,这是失职。不该国资委管的不要管,让法人治理结构起作用。如果国家股份比较多,可以召开董事会做总决定,但这样有一个谁控股和不同性质企业存在着不平等的问题。

厉以宁觉得,今后不要再去区分国企和民企的性质,大家都是法人治理结构下的管理企业,要公平竞争,一切按法律法规的规定来做。从这个意义上说,国企是执政党的经济基础,民企同样是执政党的经济基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企业。

中国的产品在国外不管是民企的、国企的,都是中国企业制造的,品牌是中国的品牌,所以这样大家都根据法人治理结构来做,公平竞争,民企也感到自己安全了,国企感到自己独立性,能够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这就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民企转型任重道远

对于民企的转型,厉以宁认为,首先,民营企业需要转型才能适应当前的情况,转型最重要的是什么或者前提是什么?就是产权必须得到保护,产权得到保护对民企来说是最根本性的问题。

厉以宁回忆说,有些民企是上世纪90年代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建成的,当时有当时的规定,当时有当时的惯例,当时有当时的一些制度,但是在这儿也遗留下一个产权的病根,今天要是有问题都会记在这个账上,万一你不听话,找一个理由就能收拾你。民企从开始成立的时候就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侵吞国有资产。有一次开会的时候,有一个同志跟我说了很多这方面情况,我说你自己认识到当时的手续要齐备,该漏的不能漏吗?他说当时没有这些罗嗦的规定,领导人说改吧就改了。这是产权意识不明确,造成了很多以后的后遗症,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案例。所以,产权一定要清清楚楚,不要留下任何不完善之处,界定清楚了你没话说。一切按照现在的法规制度,产权要保护,产权要清晰,这是转型中的第一个问题。

厉以宁认为,民企转型的第二个问题,是要重视发展方式转型。民营企业发展方式和国有企业一样,所有的企业都一样,就是自主创新、产业升级,不能像过去那样,好像中国有很多低廉的劳动力可以无限地用,好像中国有很多廉价的土地可以无限地用。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后应该怎么做?要认清形势,改变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否则迟早会被淘汰出局。在公平竞争条件下要看到,既在跟国企竞争,也在跟其他的民企竞争,还在跟国外的企业在竞争。三重竞争都摆在民营企业面前,怎么办?在市场竞争中只有最优没有次优,次优在管理学中是退而求其次的管理方式。不是最优就会被淘汰或被边缘化。

第三个问题,民营企业要重视营销方式的转型。营销方式的转型要重视产前产后服务,市场是可以创造的,供给也能创造需求。谈到营销,厉以宁举了一个例子———男同志刮胡子。几千年以前男同志都不刮胡子,没有工具。后来有了钢铁就开始用刀刮胡子,再后来就用刀片刮胡子,再后来是电动刮胡子。人们没有想到会用电动刮胡子,当初电动刮胡刀刚上市的时候,有人担心把肉刮下来。大公司介绍产品时都有表演的,一个人在那儿刮胡子给大家看,不会伤到肉,这样才慢慢推广开来。供给能够创造需求,为什么营销方式不能改呢?营销方式跟自主创新结合在一起,有自主创新,还要适应自主创新产品特定的、适合它的营销方式。现在天天谈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有很多前提,比如说中低收入者收入太少,中低收入家庭有后顾之忧,要存钱,不敢消费。还有一种情况是没有新产品吸引人。我们可以回家看看,把自己的衣柜打开,堆在里面不穿的衣服都是新的,但都过时了。这里面说明了一个问题,产品要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吸引人消费,要么不断地有新产品出来,新产品出来才能吸引人,要不然你的产品在营销的时候就要有特别的营销方式。

第四个问题,民营企业的转型是管理体制的转型。家族制、家长制这种管理体制已经过时了。因为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都会遇到一个问题,说我们民企管理体制怎么办?民企找接班人怎么找?我认为做法很简单,那就是采取经理人制度,外聘。如果民企老总儿子行,也可以单独培养,但要记住一点,血缘关系不一定是接班的关系,可以有股权,但是不能成为公司将来的总带队,因为他的才能是不够的,经验是不足的,可以锻炼和培养他,或者送到别人的企业去摸爬滚打干一阵子。家长制的企业有很多经验,但家长总要老,总要退的,家长有经验要记住,经验可能是财富,经验也可能是包袱,反而会受经验之害,因为现在市场与以前大不一样了,竞争越来越激烈。

厉以宁回忆说,之前在珠江三角洲考察,在那有企业家问我,说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制造的产品很便宜,做玩具的、日用品、服装的,这些企业怎么搞自主创新?如果说企业技术没有定型可以搞,那么劳动密集型的怎么搞?我对此回答说,我在福建和浙江考察过一些企业,人家跟你一样有自主创新。比如说工艺的设计、产品的设计能不能改一改,原材料的选择能不能改一改,营销方式能不能改一改?所有这些都是创新的表现。简单地说,节能减排,你能搞节能减排对企业技术就有突破,这些都可以搞。还有企业比较悲观,问我现在网上购物日见增多,商店将来的前途不妙,都网上购物了,不到商店来买了。我说不一定如此,我去年在英国与英国的经济学家座谈过,也讨论这个问题,有两派不同的意见,一派认为商店的生意越来越萎缩,就业越来越少,因为人被裁了,不要这么多的店员。另外一派认为网上的购买业务一展开以后,从社会的角度看,就业是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因为增加了从事运输的、快递的、包装的、采购的、送货的这一大堆工作岗位,这样就业人员就增加了。商店有它的特殊性,不会被替代,因为很多人的消费心理是买服装一定要到商店去买,在网上光看图纸样本看不出来,必须要去商店里用手摸一下,看一下,试一试穿在身上怎么样。据我了解,在英国,对很多女顾客来说,逛商店是一种享受,因为女人没事逛逛商店,看到好的就买,可能自己家里新的还没穿呢。既然有这种观点,就不要去担心,网购能否代替商店。这个问题还得看多年后的情况,现在暂时做不出来结论,现在做结论为时尚早。

培养公平竞争的环境至关重要

厉以宁还谈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国企、民企竞争合作的前景,这是很多人都在关注的焦点。厉以宁认为,国企和民企之间相互竞争,这是必然的,但合作也是必然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能力一枝独秀吗?如果改革体制,不让你国企处在行业垄断的地位,财大气粗的地位,你还能维持多久?

国企、民企是一个竞争的关系,这是不会改变的。即使一个改制了,一个转型了,也都是竞争的关系,同时也是合作的关系。合作的关系是成为合作伙伴,这要看一个大企业有多少小企业与它配套,为它生产零部件。

对此,厉以宁又回忆起不久前去德国的感受。他说,在德国发现,德国的小企业非常多。德国人告诉我,每个地方都有小企业,但产品质量都是很高的,很多就是为大工厂生产某一个部件、某一个零件,就只生产这个。在德国有人告诉我,德国的小微企业,是真正的技术非常高超的小微企业,开小微企业的人可能以前干过很多年的汽车厂工人,是由熟练的技工转化为小老板。工业化刚开始第一批机器是谁造的?都是英国当时的小老板,他会做木匠、做钟表,他们是未来的设计师、工程师。如果国有大企业不跟广大的民营小企业合作,什么都要自己生产,实际上效率反而是低下的。

厉以宁指出,这里包含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必须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所有的企业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既是经济人又是社会人。厉以宁分析说,在西方经济学里,从人的角度来谈,每一个人都是经济人,经济人追求的是最大效益,但是同时还有一个身份是社会人。社会人是什么意思?比如说A、B两个地方可以投资,A成本低、运输方便,可以赚比较多的钱。B是什么条件都没有,从经济人角度出发,所有人都选A。从社会人出发就不一定了,有人就选B。为什么选B?有各种理由,这里是我的故乡,我爱自己的家乡,要在这里办一个工厂。

还有,我以前在这里学习过、工作过,当时谁都瞧不起我,今天我发财了,我就在这里办个工厂给你看看,改变你对我的看法。还有一种是当年有可能办了一些不光彩的事情,感到有点内疚,在这里投一个工厂,增加当地的就业,来表示自己的道歉意思。

所以,企业是双重身份,国企也一样,同样有它的社会责任,而且国企的社会责任意识可能更强,因为你是国家投资的,不然要你国有企业干什么!要自动服从国家的发展战略,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因此,在这样种形势下,每一个企业都要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统一,这就是合作的前提。C

民企非洲种田记 篇10

乌干达中部的卢韦罗地区原来成片的荒地上, 现在能长出约50公分的黄瓜等蔬菜。丰收当天, 乌干达的二号领导人塔姆维尼将军也在农场和驻在当地的中国人一起吃起了黄瓜。

塔姆维尼与汉和来往密切, 已被聘为汉和公司的顾问。汉和公司董事长仇立军第一次拜访他时, 塔姆维尼说, “正如我们想了解中国人一样, 也希望你们能耐心了解我们。”

乌干达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 对于外来的投资和实业项目非常重视。2010年10月, 这个国家颁布新的移民法, 限制来自外地做短期商贸的人群, 但是他们对于来做实业的中国人区别对待, 还给予很多优惠条件。

和乌干达一样, 非洲还有50多个急需海外投资的国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说, 这些国家面积小, 但是当前正在加强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特别是以南非为首的南部非洲, 经济一体化进程较快。

继2008年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成立自由贸易区后, 东非共同体成员国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和布隆迪于2010年7月已经正式启动了共同市场, 在共同市场内统一货币、法律, 施行零关税。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 这正是进军非洲的机遇期。

非洲机遇

和非洲大多数国家一样, 乌干达以农业生产为主, 由于生产率低下, 同时也是缺粮最为严重的地区。塔姆维尼、玛丽等当地政要, 听到中国企业来发展合作, 都会积极主动与之建立联系。

有专家认为, 中国要把握这个机遇, 需要迎合非洲的需求, 在中国商务部“十二五”规划的“走出去”战略中, 农业是一个重要领域。

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2010年12月底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涉农企业座谈会上也表示, 在国内农业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开展农业国际合作已成为重大战略选择。

专家指出, 当前非洲灌溉不到2%、化肥每亩不到9公斤, 正是因为农田耕地没有开发, 所以才更有发展潜力。

近些年来, 包括乌干达在内的一些非洲国家实行了选举制度, 对经济发展有帮助的农业项目成为各地政绩考核的标准之一。

2月20日, 乌干达现任总统、“全国抵抗运动”主席穆塞韦尼以68.38%的得票率胜出, 第四次连任总统。

2010年12月, 汉和农场附近两个区的区主席都主动给农场帮忙, 卢韦罗区政府承诺把免费的电拉到农场。“我们当初也没有料到, 中国在乌干达的农场会成为几个区政府想拉拢的政绩工程。”仇立军说。

法国《挑战》周刊曾报道, 世界银行非洲地区首席经济学家尚塔亚南·德瓦拉詹说, 凭借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两大领域的强劲增长, 以及海外资金持续加速流入, 非洲经济有望迎来长达20年的增长期, 上升态势堪比印度在过去20年里的表现。

“不相干”的工作

除了重点发展农业和相关的加工业外, 汉和同时也在非洲做了很多看似“不相干”的工作。

开武馆招徒弟和引进中医理疗在非洲成了当地人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最佳窗口。

“每次进社区, 我们都讲我们是什么人, 来做什么的, ”仇立军说, “潜移默化影响当地人, 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做事的, 目的就是为了让高层和老百姓都会在以后的实业阶段支持企业。”

汉和公司派往非洲的中医理疗项目, 从一开始就与当地医院合作, 不论这些医院是白人、印巴人开的, 还是本地人开的。他们给汉和推荐客户, 同时汉和也参加当地社区的公益活动。

据仇立军介绍, 通过这种中医文化传播的渗透, 可以顺利地拿下一些项目。

进入社区, 给居民做免费医疗和中医治疗体验, 则会增强居民对中国人的好感。“我们投入的不外乎是人员工资和差旅费用, 可别小看一个针灸、拔火罐。”用仇立军的话说, 这是文化先行。在一个相对陌生的国度, 信任感的严重缺失, 使文化成了企业必须要考虑的策略。

中国一位驻非洲的参赞告诉记者, 虽然非洲国家比较欢迎中国对他们经济上的援助, 但是中国从过去与非洲差不多的“穷伙伴”成长为经济大国以后, 中非经贸关系也有了一些隔阂。

当前, 非洲投资回报率达到了16%, 而真正能做好的企业, 在企业文化上首先能够与当地融合。

杨光觉得, 后续前往的企业需要更加周密的规划, 熟悉当地, 才能发展得更持久些。

硬实力链条

除了这些外在“软实力”的链条, 产业“硬实力”链条也备受重视。

仇立军在河北、黑龙江等地都有分公司, 他创业是从林业做起, 继而发展林下产业、畜牧养殖等相关产业, 在农业技术方面积累了6年经验, 这也是汉和确定在乌干达发展农场种植和林业碳汇项目的信心来源。

汉和公司的硬实力产业链是, 农业高科技含量的引种、育种;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农业兽药、疫苗生产以及到仓储、物流、交易市场的产业链条。

产业链的末端是销售。乌干达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 现在是英联邦成员, 仇立军想通过这个市场平台, 绕过贸易壁垒, 将产品低成本地销售到欧美市场。

对仇立军的链条延伸到销售市场, 杨光不是很看好, 非洲国家最需要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经济效益的产业加工项目, 销售终端应该不会轻易出让。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农村中心主任李晓云则认为, 更多企业抱团进入, 就应相互支持, 把链条扩大到化肥生产、加工、棉纺织业等与农产品密切相关的行业, 同时还转移了国内产能。过去, 在非洲相对获得成功的民企主要有两种, 一是跟随大型国有企业项目, 如专门为国企服务的小型加工企业。

中国建设集团总公司在非洲建设工程时, 有来自中国的私企在建设工地旁进行农业种植和养殖, 专供这些项目建设人员。这种私企规模很小, 但比较灵活, 可以随着项目选点的流动而流动。另一种是二三十年前就进入非洲的个体户和家族, 先是做些小买卖, 通过与当地人接触, 有了一批人脉资源后, 再做餐饮服务和产业加工。

位于坎帕拉的芳芳餐厅, 属于后者。开餐厅的安徽人方敏20年前来到乌干达, 从小商贸做起。有了客户资源后, 她发展起餐饮, 来往餐厅较多的是乌干达的上层人士。

而一些怀着一腔热血就跑到非洲、对当地文化法律不熟悉的个体户和企业, 失败的较多, 他们建立的项目很多与当地需求不符, 难以持续。

目前在埃塞俄比亚做面粉加工和农业机械的河北商人李建军, 十几年前就前往非洲。早期, 他主要生产水泥建材, 由于对当地没有充分调研, 投资到一半的时候, 石头原料供应不足, 只好放弃了这个项目。

据悉, 在非洲的2000多家中国企业中, 私企占到了90%, 但是这些企业参差不齐, 各自为战, 采取“你走你的, 我管我的”的消极方式。

就拿河北在乌干达的民营企业来看。有具备一定规模的钢厂、农场、建筑材料生产企业;有农机、餐饮、加工厂;还有部分农村过剩劳动力承包租赁土地的农业生产者, 相互之间联系并不紧密。专家认为, 为了更好防范市场和政治风险, 中小企业不仅要通过商会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 还必须在进入非洲之前就做好详细规划。

携手国企的难题

中非农业合作论坛期间, 宋学森拿着汉和的非洲开发项目方向, 向众多参与论坛的国企毛遂自荐。面对着可能的政治风险,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 汉和有很多顾虑, 所以也考虑过与大型央企、国企合作。

“海外扩张战略的巧妙之道, 应该是灵活战术的民企先开路, 船小好调头, ”仇立军说, 这是民企与国企合作的最佳模式, “走出去”战略也要重视民企。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对汉和项目表示过感兴趣, 但是他们一上来就要控股, 宋学森说, 真要是被控股了, 项目能被实施的余地就会变得很小。

政府支持的主要是国企, 在非洲的援助项目几乎都是由国企承建。其中, 农业部在乌干达的项目是发展渔业养殖。驻乌干达的中国农业技术人员在调研报告中写道, 中国政府对乌干达援建了不少项目, 但援助人员一撤, 很多项目就归于停顿, 人走茶凉。

中国对非农业援助项目一般5年一期, 到期就交付给非洲国家了, 很难有可持续性。主要原因是这些项目缺乏长远计划和跟进评估, 也没有后续的支持。也有部分在非洲的国企认识到了缺乏市场机制的弊端, 开始从纯粹政府主导的援助模式, 转向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 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

还有一种, 发展成了独立中资企业, 如中国农垦集团江苏农垦公司在赞比亚援建的中赞友谊农场, 带动了中国民间资本在非洲农业投资, 李晓云说。

更多在非洲的援助项目是“建设—移交—中断—再投入—再移交—再中断”的运行过程, 只要中方持续投入, 试验项目就会持续。农业部国际合作司的官员告诉记者, 后续前往非洲的企业可以继续利用中国政府在当地的示范项目。

目前在非洲建设一个示范中心的投资大约是4000万元, 如果后续还要不断向其投入资金, 会使受援国形成援助依赖, 陷入“援助陷阱”。

在仇立军看来, 有些援建项目的目的性太明显, 如种水稻的就是种水稻, 表现得像是个农场或者项目施工队, 在加强与所在地的文化交流和居民沟通方面, 不见实效。在非洲这种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的地方, 国企一方面因身份会被所在国相关部门提防, 另一方面, 虽然有公益性项目, 但很少真正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

仇立军说, 中国国企在非洲的早期项目, 更像是代表国家完成任务, 不需要考虑成本和融资问题。与非洲方面合作时, 也主要是从对方出发, 让对方提要求, 虽然受援方提出的要求有时候是不合理的。然而对于盘子小、家底薄的民企, 每一步都要谨慎小心, 始终将追求效益最大化放在首位。

中小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融资。一些学者认为, 因为融资问题, 很多中小企业会被挡在“走出去”的门口。2011年1月河北“两会”期间, 急于在乌干达扩大产业园区的仇立军, 以河北省政协委员的身份呼吁政府部门重视民企走出去。他建议, 河北省政府部门加快设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 尽早出台和完善适合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的政策和管理规则, 简化“走出去”的审批程序, 不搞国企、民企一刀切的标准。

汉和公司庆幸自己得到了国家开发与发展银行设立的中非发展基金的青睐, 并且已经与其商量了双方的控股比例。不过, 中非发展基金的资金什么时候能到位, 仇立军并不清楚。在接受采访时, 他忍不住重复了好几遍, 速度要快, 商机不等人。

上一篇:劳动合同变更下一篇:速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