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战略振兴经济论文

2022-04-18

摘要: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必要、可行,但其當前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原因在于民间资本投融资的环境不良、保障不足、引导不够。构建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机制,就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融合,打造投资前景;优化政策环境,提升保障能力;创新政府管理,激发投资活力;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合法权益;拓宽工作视野,提供模式选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企战略振兴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企战略振兴经济论文 篇1:

新时代东北实现全面振兴的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在东北三省考察,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做重要讲话,科学阐释了党中央在新时代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战略的新思想、新战略、新内涵、新目标,明确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战略的总体思路、重点工作及存在问题,开出了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药方”。我们要切实学习、领会、掌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讲话精神真谛,使之转化为东北振兴实践,全力打造东北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经济圈。

关键词:习近平视察东北;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6.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政治判断,并立足新时代指出:“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1]

如何深化?怎样振兴?这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魂牵梦绕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25日至29日,在东北三省作了考察,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做了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高度,着眼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科学阐释了党中央推进东北振兴的新思考、新战略、新内涵、新任务,极大深化和拓展了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为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包含着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东北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2]这一论断深化了东北振兴战略的内涵,扩大了东北振兴战略的外延。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北三省,首站选择我省农垦建三江,对农垦、农业进行考察调研,有着战略性设计和科学思考,有着久远历史意义和深刻现实指导价值。我国四十年前改革开放,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吹响了改革开放号角,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立足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在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经营方式上的创新,实现了农村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特点是实行由统变分的经济体制,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效缓解了当时“三农”矛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决了农民吃饭的问题。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功绩。当时,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县任县长和后任书记,是深知改革之初这一段辉煌历史的。

习近平到中央工作后,曾先后七次到东三省考察,三次来到黑龙江。他了解我省错失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机遇事实,更知我省近年来农村改革快速发展的成就,我省农业15年连丰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处于全国农业第一大省的战略地位。所以,考察首选我省农业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和结论性,着眼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大布局,并表明把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纳入东北振兴大战略。

4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农业农村改革也进入了新时代。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站在新时代高度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说:“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这把乡村振兴与东北振兴两大战略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东北振兴大战略。当初提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仅是工业经济,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乡村振兴作为东北振兴重要内涵,极大深化了东北振兴战略。又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明确了路径上的遵循,开辟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思路,确立东北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在东北振兴中地位。使我们深知,在东北离开了乡村振兴,不是全面振兴、不是全方位振兴。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东三省考察首选我省调研农业农村农民是战略性决策,为其对“三农”问题思考提供证明和化解问题的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东北三省,唯一考察的农业就是我省农垦,但其讲话是指全国整个农业农村,其视察讲话具有战略性、深刻性、指导性:

第一,我国乡村振兴要靠农业现代化,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明确指出:“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3]指出了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点、难点,也是推进东北振兴建设的方向和工作重点,必须把乡村振兴与东北振兴结合起来,协同推进、同步发展。内在要求我省在振兴发展中抓好乡村振兴,使乡村振兴有了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第二,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要靠农业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要求“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优秀人才、先进设备、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园区。”[4]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垦区,不但考察询问了农民收成和收入,特别考察了平均32岁的农垦七星农场的农业科研团队,科学指出乡村振兴要靠科技,指明了农业科技化发展方向和人才、设备及园区建设的路径。

第三,面对新世情强调要重视和抓好“粮食生产”“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农垦考察中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5]当前中美贸易战凸显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历史与现实证明:粮食安全比其它安全更为重要、更为紧迫。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我省农业丰收的大地上,对全国农业农村改革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第四,面对40年农业农村改革成就强调深化农垦及农村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要求农垦要深化体制改革,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更好發挥农垦在现代化农业建设中骨干作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以此助推东北振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讲的是农垦实质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要求、新希望、新任务。

第五,高度关注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指出“要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绿色发展要有可持续性,农业生产不能竭泽而渔。”[6]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讲话中把其“两山”理论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用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并作为东北振兴重要内容。

第六,从人民本位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补齐民生短板,让人民充分共享农业大发展带来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农垦考察,对农机驾驶员所问所关心的是收入、收成、粮价、子女就业等具体的民生问题。还在辽宁抚顺考察矿区、访问老百姓家庭,也是农民居民的柴米油盐,这一切一切都牵动着总书记的心,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本位、民生本位。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代东北振兴,并把乡村振兴作为东北振兴的重要内容,升华了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对我省推进乡村振兴和龙江振兴具有战略指导价值,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大战略和大布局。为我国农村改革40年后发展明确了改革方向、发展路径,特别把乡村振兴作为东北全面振兴重要内容,增强了我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紧迫性和战略性。

二、东北全面振兴实质是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也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7]东北是我国工业经济体系的重点、制造业的强点和基石,是新时代构建现代化实体经济体系不可缺少的关键。基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从我省的东部农业农村,飞跨西部的工业重市齐齐哈尔市,重点考察两家有特色、“国宝级”的并属于“共和国长子”大型国有企业,目的是推进国企改革和发展,发展东北及我国实体经济,为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把脉开方。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围绕这一重点,又到辽宁省,考察一个国有大企业和一个民营企业,还有抚顺矿业集团,到矿工家调研,参观雷锋纪念馆等并作了重要讲话。这些结合调研实际,有针对性的讲话为在新时代推进东北振兴,发展东北制造业,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国企和民企及座谈会上讲话,对深化东北全面振兴,发展新时代实体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其一,首次公开批驳了怀疑、唱衰东北振兴及国企改革言论是错误的。自党中央在十六大推出东北振兴战略以来,怀疑、唱衰东北振兴及国企改革的言论不断,甚至一浪高过一浪。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齐齐哈尔市两个“国宝级”的国有大型国企后,到辽宁辽阳石化公司考察,铁的事实已宣布怀疑论、唱衰论的破产,更加坚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观点。9月27日上午,在辽宁辽阳石化公司考察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国有企业要继续做强做优做大,那种不要国有企业、搞小国有企业的说法、论调都是错误的、片面的。任何怀疑、唱衰国有企业的思想和言论都是错误的。”[8]东北振兴及东北国有企业改革转型成功,新动能培育,快速高质量发展已有力证明“怀疑论”“唱衰论”的荒谬。仅以黑龙江省为证,全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极大增强了国企经济活力。在2016年完成12户、2017年完成11户的基础上,今年又完成15户省属企业子公司混改。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2017年省国资委出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14.6亿元,同比增长16.3%;利润总额34亿元,同比减亏增利47亿元;上缴税费34亿元,同比增长39.3%。今年1月至8月,省国资委出资企业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98.3亿元,同比增加4.3亿元,增长1.1%;利润总额20.3亿元,同比增加1.3亿元,增长7%;实际上缴税费38.5亿元,同比增加12.4亿元,增长47.4%。事实有力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讲话结论和观点。

其二,新时代深化东北振兴,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座谈会上讲话,要求东北要做到“三个下功夫”“五个有利于”和“四个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来推进东北振兴。在听取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主要领导汇报后讲话中强调:“要坚定改革信心,在谋划地区改革发展思路上下功夫,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缴发基层改革活力上下功夫。要重点从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加快培育經济增长新动能、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有利于调动保护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等方面完善改革思路,做实改革措施,释放改革给力,提高改革效能。”[9]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下功夫”和“五个有利于”,完全是为了全面深化“四个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切实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并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的中国一重就是靠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了由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的大变,做到了由亏损到盈利。在东北振兴和国企改革中,一重曾召开了180余场改革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整改具体问题226项,形成了以营销为龙头的经营新机制,建立“内部模拟法人实体运行”和“研产供销运用快速联动反应”机制,以改革倒逼振兴发展,使老国企焕发新生机,在振兴中形成新动能。因此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肯定和好评。被誉为“中国铝镁加工摇篮”的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在全面深化改革动力推动下加速前行。仅用一年零九个月时间于2017年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第一步。在2018年1月至8月,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8.5%,利润同比增加9792万元,为在2018年实现主营盈利,全面本质脱贫的第二步打下了坚实基础。建龙北满特钢的混改,实现了从“步履维艰”到“活力四射”的巨大转变。铁的事实证明了:只要做到“三个下功夫”“五个有利于”的就能够实现“四个改革”的全面深化改革,就会有力推动国企改革成功和振兴发展,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由改革迈向振兴强大之路。

其三,东北和国企要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实现转型升级,达到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0]在东北考察国企、民企时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反复强调,不论是农业、国企和民企都要抓好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激发企业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实现企业转型。在中车齐车集团观看铁路货车疲劳和振动试验,在听取汇后强调“齐车要乘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强自主创新,做好内功,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永远掌握主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11]在中国一重集团考察时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12],“东北人才不少,技术基础雄厚,干部素质也不错,往往就缺一点创新精神和思想格局。”[13]可谓一针见血,尖锐指出了以往国企改革及振兴发展滞后的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辽宁考察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该公司是“国家的种子队、国企的种子队”。该公司在历史上就以创新创造著称,当年我国棉布紧张时,创造性生产了“的确凉”,缓解了人们物质生活需求上的矛盾。这次考察又指出“国有企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自我完善。”在考察亚洲最大工业铝挤压产品研发制造商——辽宁忠旺集团,反复向工人询问生产工艺、技术要点,实质是鼓励和支持国企、民企都要依靠科技创新,用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把实体经济做强做大做优,由此实现东北工业振兴。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语重心长的考察讲话,告诫人们不论是农业,还是工业,不论是国企和民企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用创新实现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上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严峻挑战,东北振兴的难度空前加大、压力空前凸显,困难空前增多,东北三省必须全力抓好抓实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谋振兴,这样才能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石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再现东北经济的辉煌,形成一条支持中华民族复兴的经济带。

三、东北振兴战略的新时代独特地位和深远价值

站在新时代审视东北及东北振兴战略,透视世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会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东北振兴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群中具有不可缺乏性,不可替代性,切不要用单一的GDP尺度来衡量东北振兴战略及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讲话意义不在于为东北振兴开的“药方”,而在于深化了人们对东北及东北振兴战略地位、功能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是在国际上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与开放的较量中,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大背景下再次视察东北的,在沈阳座谈会讲话提出新的战略思考,指出:“要以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为依托,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与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和交流合作,使南北互动起来。”[14]这是立足世情来谋划东北振兴发展的新思想和新战略,是站在当今世界和国家发展大局高度、大势的角度提出的,极大提升了东北振兴战略的地位、功能、作用,培育新时代的东北现代化的经济圈,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第一,新时代东北振兴必须走自主和自力更生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是站在中美贸易战正酣大背景下考察东北工农业,第一次把东北振兴与反对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结合起来,并站在新时代战略高度强调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制造业发展及创新发展等,使讲话站位高、接世情、符国情和企情、农情。习近平总书记到东北第一站,就到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的建三江管理局考察。当他双手捧起一碗米时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其涵义极深。中国饭碗装上中国粮食我们就什么贸易战也不怕,如果装上别人粮食我们就危机。在中国一重集团面对一重科技创新成果指出:“国际上,先进技术、关键技术越来越难已获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上升,逼着我们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这不是坏事,中国最终还是靠自己。”当下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阻碍我国健康发展,在政治上攻击、思想文化上渗透、军事上挑衅、技术上封锁、贸易上欺凌等,就是不让我国顺利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历史与现实证明,我们必须走自力更生道路,发展靠自己。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12日在第四届(俄罗斯远东)“东方经济论坛”提出了具有习氏特色的“中国方案”,就是针对西方世界强权政治、單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严峻现实,指出东北亚地区经济贸易合作发展。这次东北视察讲话仍是站在世界大局战略高度,面对中美贸易战严峻现实,为推进东北振兴指出了战略发展路径,要求我们要利用区域、地缘优势发展实体经济,实现东北振兴发展。

第二,新时代东北振兴必须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座谈讲话是把东北振兴与中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从这个视角给东北振兴发展开出六副药的“药方”,把东北全面振兴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并列,作为一个战略群提出完全符合世情国情区情。我们要从新时代这四个战略群高度把握、理解、认识和推进东北振兴战略,认清东北振兴的战略在我国发展大局中的空间价值。东北地区拥有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亿多人口,并建有一大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战略性的产业,制造业门类齐全并体系化,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家底。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地缘优势明显,地区战略意义重大,切不要仅从GDP多少及经济发展速度、位次来衡量东北。东北地区从历史到现在都是全国经济不可缺少的增长极,更是未来全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环节。所以,东北振兴战略自然是国家级的大战略、大布局。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东北调研考察,2015年7月在长春召开了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人会议深入分析了东北地区经济形势,对新一轮东北振兴做了战略性部署。同年12月份,又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力争到2020年东北地区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这个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东北全面振兴。这次沈阳座谈会议又是在新时代中美贸战正酣条件下又开出了东北振兴的战略性新药方,构建新的战略体系,目的是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极,助力中国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新时代东北振兴必须在“一带一路”中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15]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东北考察讲话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定位、新高度。在中车齐车集团考察中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优势、乘势而上,做强做优做大。当前,国家正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一带一路’,正是装备制造业大有可为之机,要继续练好‘内功’,继续改革创新,确保永立不败之地,永远掌握主动权。”[16]虽然是对中车齐车集团的要求,实则是第一次把东北振兴与“一带一路”大战略结合起来,要求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利用“一带一路”的战略带推动东北振兴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为东北振兴开出六个“药方”时指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17]在中美贸易战较量中,面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严峻挑战,我们要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得到广泛认可的良机,在开放合作中推进东北振兴发展。习近平总书记9月12日在俄罗斯第四届东方论坛上提出的东北亚经济合作方案,我们要利用好朝鲜半岛缓和、东北亚经济圈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及中俄贸易不断加大的千载难逢的良机,构建东北对外开放合作的新高地,以开放倒逼东北地区改革,用开放的动力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带,建设新龙江,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7][10][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6,24,25,48.

[2][3][4][5][6][9][11][12][14][16][17]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化改革破解矛盾的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N].黑龙江日报,2018-09-29(1).

[8][13]奋力书写东北振兴的时代新篇[N].黑龙江日报,2018-09-30(1).

[责任编辑:张学玲]

作者:祝福恩 王首然

民企战略振兴经济论文 篇2:

河南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机制和模式研究

摘要: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必要、可行,但其當前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原因在于民间资本投融资的环境不良、保障不足、引导不够。构建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机制,就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融合,打造投资前景;优化政策环境,提升保障能力;创新政府管理,激发投资活力;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合法权益;拓宽工作视野,提供模式选择。

关键词:民间资本 乡村振兴 参与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研究)支持项目(编号:202400410245)。

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之一,持续性投资需求强烈,任何工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仅靠政府有限单一的投资无法为继。以少而精的财政资金为引领,使大量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推动投资主体、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和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十分迫切、非常必要。

一、民间资本相关理论概述

(一)民间资本

民间资本又称为“社会资本”或“非政府资本”,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中由民营企业和公民所拥有或掌握的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的总和。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民间资本积累总量为12万亿元,首次超越国有资产(11万亿元)。近年来全国民间资本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技术创新贡献超过65%,民间资本参办企业数量超过70%,创造了85%的新增就业岗位,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长期巨大的系统工程,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城乡深度融合,离不开巨量资金的支撑,必须创新乡村振兴战略的资金来源,盘活闲置民间资本,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资金筹集投入运行机制,增强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理论基础

1.公共选择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是具有理性的“经济人”,和政府一样都有自己的私利。政府的庞大权力会使其在寻租、腐败中生产出低效率的公共产品,导致政府失灵。由公民来提供公共服务能够优化政府职能,推动政府与市场有效合作,促进公共服务经济外部性的内在化,大幅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品质。

金融自由化理论指出,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就要避开政府过度干预,让资本流动趋于市场化,让金融竞争回归自由化,使民间资本拥有较高的自由度和收益回报率,实现保值增值。

2.风险投资理论、项目区分和融资理论。风险投资理论指出,风险投资家往往对技术优势明显的小微企业保持青睐,拥有对其进行投资的动机、愿望和冲动,既让民间资本实现增值,又服务企业助其成长,大幅降低企业的道德风险,避免逆向选择。

项目区分和融资理论认为,实施投资就要以资产未来获益的评估量为标准,对项目进行细致划分,以此为基础确定投资主体、畅通资金来源、谋划运作形式、实施利润分配,进而设立项目公司、承担发放贷款。

二、河南乡村振兴战略投融资现状和原因分析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未雨绸缪、积极响应,努力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营造宽松良好氛围,打造便利投资环境。但作为一项战略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并非一朝之功、一蹴而就,在投融资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乡村振兴投融资现状

1.财政投入不足。乡村振兴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重大惠民战略,需要巨额资金支持。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河南省调结构转方式的压力大,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被连年加大的财政支出所抵消,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逐年趋稳。2019年《河南统计年鉴》显示,河南省2017年和2018年的财政收入分别为5238.35亿元、5875.82亿元,财政支出分别为8215.52亿元、9217.73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为916.91亿元和1001.08亿元。河南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率从2017年的30.14%降到2018年的18.5%,2018年农林牧渔业的投资只占全部投资的4.8%。2019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该年财政总收入6187.2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176.26亿元,增长10.4%,而农林牧渔业的投资增长率降低了10.9%。乡村振兴战略直接涉及到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这两项投资近年来的逐渐趋稳以及财政支出的连年增加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的资金压力不可小视。

2.民间资本参与度不高。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不是政府的独角戏,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积极参与。近年来,河南省为了大力推进美乡村振兴战略,在引进各种民间资本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创造健康有序的营商环境,但所筹资金很少。据《河南工人日报》2018年11月19日报道,民间资本全年投到农业农村领域的资金不足60亿元,远远低于城市建设领域的1300多亿。乡村振兴所需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二)原因分析

1.政府财力有限,融资杠杆作用不大。近年来,受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内环保政策、产业政策和自身经济结构的影响,河南经济增长仍有上升空间,每年增长的财政收入大部分用来改善民生、治理环境,从中央财政争取的专项资金数量较少,财政资金用于乡村振兴的部分总量不足、增长缓慢,政府无法发挥良好融资杠杆的作用。

2.投入渠道单一,金融创新不足。当前,河南用于乡村振兴的绝大多数资金均来自于各级财政和各种类型的转移支付。银行类金融机构考虑到乡村振兴的投资周期过长,不愿进行授信。加之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不够成熟,缺乏足够数量、具有较高灵活性的金融工具,无法扩展融资工具,无法提高乡村振兴的融资信用和流动性,融资方法落后,融资方式传统,融资效率低下,金融创新不足,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3.民资投融资合理引导不够。政府和有关部门未能说明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渠道和方式,没有交代清楚投融资的准入条件、规章制度、合同规则等,导致不少游离的民间资本不想、不敢也不能有效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4.收益前景认识模糊,民间资本缺乏积极性。乡村振興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其首要工作是对乡村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其最大特点是投资周期长,回报见效慢,收益效率低,很难使民间资本持有者看到希望,进而放弃投资,转向它投,加重资本市场发展的滞后性、融资渠道的有限性,大大影响政府的融资能力。

5.政策环境不良,法制保障不足。当前,国内不少民间资本常通过民间借贷的形式运行,容易形成一种阶梯式的利率并发展成为非法的高利贷,导致资金链断链,集资者走投无路,严重破坏经济秩序和金融秩序,引发巨大社会风险,无法保障民间资本投融资的安全,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三、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民间资本参与河南乡村振兴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2017年,河南民营企业实现利润10494.97亿元。2019年,河南境内住户存款40513.55亿元。民间资本是民间资金的拥有者实施投资后形成的资本,通常以居民储蓄存款和流动性金融资产两大形式进行供给,但后者的供给能力非常有限,可不予重点关注。经济统计学显示,在居民储蓄存款中,约25%用来买房、买车、上学等日常消费,约43%用来投资盈利,约32%为活期存款。

统计数据证明,现实的民间资本由居民储蓄存款中的投资部分与民营企业利润的60%的总和构成,潜在的民间资本是有可能用来投资的资本部分,一般由活期存款与用来日常消费资金的15%的总和构成。据此,当前河南现实民间资本供应量至少为40513.55×43%+10494.97×60%= 23717.81亿元。河南潜在民间资本供应量至少为40513.55×32%+ 40513.55×15% =19041.37亿元。河南省2020年的民间资本总量为现实民间资本供应量与潜在民间资本供应量之和:23717.81 + 19041.37=42759.18亿元。

由上可见,河南民间有较大规模的积累,存量大,供给优势强,易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稳定格局。不少民间资本由于缺乏安全、合理的投资渠道而长期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投资的潜力尚未完全挖掘出来,急需新的投资渠道和机会。民间资本融资特点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相匹配,乡村振兴战线长、资金需求总量大,但其不少项目小而散,吸引力强,适合小股资金灵活投放,投资基础性项目后短期内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推动民间资本周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周转,具有较低的经济风险和较为稳定的投资回报率,投资效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加之当前河南较好的营商环境,能够吸引庞大的域外民间资本前来运营,扩大和拓宽投资规模和领域的弹性较大。

(二)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1.乡村振兴战略规模日趋扩大。当前,河南的乡村振兴战略已拉开帷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推进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促进城乡融合,搞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工程庞大、规模巨大、任务艰巨、责无旁贷。

2.资本市场发育欠成熟下融资存在着瓶颈。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育整体滞后,民营企业融资难度仍然很大,小微企业融资更是难上加难。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创新金融产品。

3.乡村振兴战略缺乏民间资本的参与和支持。乡村振兴起步后,财政资金投入有限且效率不高,民间资本进入该领域的意识和力度亟待提高。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能够提高投资效率,实现保值增值,增加民众收入,缓解资金缺口,摆脱融资困境,优化资源配置,引入竞争机制,增加有效供给、改善公共服务、降低服务、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带动政府职能转变和资本市场优化,提高乡村振兴提高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四、构建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机制

(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1.运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政府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历史前进的方向,重视民间资本、信任民间资本、善待民间资本,将民间资本置于“国民待遇”的地位,用开放的态度和包容的思维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把经济效益比较好的项目提供给民营企业,提高投资预期收益,改善乡村振兴投资回报率,为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提供各种有利条件。

2.做好科学规划和决策。政府要通盘考虑,坚持从全局出发,合理布局规划,科学规范决策,搞好整体设计,恪守合同规则,保持政策的统一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3.切实为民间资本的健康运行和发展搞好服务。政府要端正态度,转变角色,从责任主体转变为政策激励主体。一是建立健全民间资本的担保机构,为民间资本进入乡村振兴领域创造安全、便捷和良好的融资渠道。二是努力改善民间资本的投融资环境,拓宽民间资本投资和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为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提供品种多样的金融服务,为民间资本的投资主体提供再贷款和再贴现等比较优惠的货币政策。

(二)促进产业融合,打造投资前景

1.强化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要加强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经济推进以及生态文化培育,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同规划、同部署,彰显农耕文化,展示风土乡情,推进城乡融合。坚持以科技引领,文化支撑,因势利导,提升乡村振兴和旅游开发的文化软实力、科技硬实力,将分散的文化元素转化为休闲娱乐产品,贯穿于乡村建设和旅游活动的全程,打造自然与人文和谐发展的格局。

2.促进乡村振兴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一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培育主导产业,变传统耕种农业为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发展,带动休闲乡村经济发展。二是进行资源整合。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品牌,融合资金、土地资源,建设大型文化园区和重要文化基础设施,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构建特色鲜明、多点支撑的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大力加强农、林、牧、渔、水等相关产业和行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促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影视产业、生态农业、轻加工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最佳结合。乡村振兴只有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使民间资本看到希望,发现商机,增强信心,得到回报。

(三)优化政策环境,减轻民企负担

1.提高民营企业地位,培育公平竞争环境。政府要高度重视民间资本的活力,使其享有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政策和服务优惠,必要时可单独为民营企业开绿灯,制定特殊政策,保证民营企业拥有一个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2.减轻民间投资主体的税费负担,优化融资环境。适当降低涉及到乡村振兴行业的税率,扩展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扩大物流企业仓储用地税收优惠范围,实施企业重组土地增值税、契税等到期优惠政策。大幅降低企业非税负担,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调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标准。降低电网环节收费和输配电价格,加大中介服务收费清理整顿力度,严格控制审批收费项目。

(四)精心打造平台,建立征信体系

1.建立健全融资机构,打造投融资平台。设立和构建新型的小微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公司、村镇银行和信用担保公司等民间资本运作机构,把分散在民间的休眠或半休眠资本进行有效的集中,充分运用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通过BOT模式、TOT模式、PPP模式、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和专项债券融资模式等进行融资租赁、订单贷款、创业风险投资、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多种金融服务的创新运作,整合担保机构、保险机构的力量,合理分擔、降低风险,大力拓宽民间资本投资的融资渠道,让民间资本有效、顺畅、安全、合理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2.构建民间资本投融资征信体系。大力推进民间资本投融资征信体系建设,建立民间资本投资信用档案,详细记录投资主体、相关机构和企业的信用活动,如实反映他们的经营和运作行为,以投资主体、相关机构和企业的负债实情、还款周期、违约频次等记录为重要依据,对其进行较为客观和准确的信用评价并定出等级,真实展示它们的信用状况。

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对自己行业以及相关企业和机构的信用状况进行详细的汇总,输入到国家征信体系之中,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民间资本发展运营情况的透明度,有效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五)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规范水平

1.完善民间资本投融资制度。一是设置民间资本进入融资市场的准入条件。建立民间资本来源合法性审查制度,尽快确立民间资本的合法地位,对民间资本进入资本市场的数额、收益率、资产流动比例和业务范围等设置一定的上下限门槛,作出明确的规定。二是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制度和措施,完善民间资本风险防范系统。建立专门监管机构,对民间资本的投融资行为进行国家风险评估,紧密跟踪民间资本运行的情况,准确掌握民间资本运行的信息。建立健全民间金融机构风险评级制度,确立起相应的风险级别,从机构缴纳的注册资本中按照比例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成立风险担保基金组织。要加强存款类民间金融机构的实时跟踪调查,把事前备案制度贯彻到位,严格把控存款资金的来源和信贷资金的用途。严格履行贷前审查程序、落实责任主体制度、审查借贷主体的信用及其社会关系。要注重建立预警机制,启动风险应对措施,冻结相关业务,剥离风险资产,启动风险担保基金,把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

2.强化民间资本投融资法制建设。完善民间资本的投融资法律体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民间资本投资法、民间借贷法以及民间融资中介机构和中介业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准确定义民间资本的投资行为,明确民间资本投融资的边界和范围,赋予民间资本的投资行为合法性,严格区分合法投资、借贷与非法和恶意的高利贷、集资行为,以法律形式明确民间资本的投资方向。

五、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模式选择

当前,进行项目投融资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可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审慎选择、多点选择、综合使用。

(一)BOT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对乡村振兴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运营的一种方式,通过政府与民间资本持有者或机构建立协议,严格限定其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然后由政府向其授予特许,进行管理经营,、推动该机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就某一项目进行资金的筹集,允许其取得一定的利润。

(二)TOT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乡村振兴中,当一些项目建成后,政府可以将其产权或经营权设置一定的期限,对民间资本持有者或相应机构进行有偿转让,规范其运营管理,允许其通过经营收回所有投资,获得合理回报,待双方合同执行完毕后,将把此项目回交于政府或相关部门。

(三)PPP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乡村振兴中由政府同民间资本合作来建设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运营模式。在运作的过程中,政府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招标竞争,遴选出投资运营管理实力雄厚的民间资本,平等协商,签订合同,同民间资本进行全程合作参与,确保信息对称,根据绩效评价支付对价。这种模式既是一种融资的模式,也是一种涉及到行政、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营商环境的优化。

(四)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模式

以政府为引导,银行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基金的引领功能和扩展效应,募集乡村振兴战略投资基金,吸纳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共同设立乡村振兴战略基金,形成政府出资、与民间资本合资或向条件具备的产业投资基金进行投资的方式,采用有限合伙或契约型基金的法律形式,实施债权、股权和“债+股”混合等形式多样的市场化运作,严格基金管理人的准入资质,强化团队管理,完善制度规则,健全登记程序,设置单个企业投资上限,发挥绩效评价和行业信用的作用,加强政府监管,借助该项基金期限较长、运作灵活的优势,致力于为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

(五)专项债券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乡村振兴中的项目运营主体为了吸引民间资本的参与,广泛开辟资本市场,通过发行专项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可转换债券、定向票据和永续债券(可续期债券)等市场化方式进行融资,鼓励项目公司发行项目收益债券、项目收益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

六、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为民间资本的运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空间和广阔的前景。民间资本实力雄厚、规模宏大和形式多样,它的参与能推动竞争机制的融入和鲇鱼效应的发挥,是解决乡村振兴资金困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理论上完全可行、十分必要。

促进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要通盘考虑、统筹推进,综合考虑机构、职能、监管和制度政策等多种因素,变政府管理为引导和服务。政府要致力于民间资本担保机构的建立健全和民间资本投融资环境的改善,拓宽民间资本投融资渠道,营造美好投资前景,减轻税费负担,完善民间资本投融资制度和法制建设,强化多层次监管体系和政策的完善,有效防范资本风险,为民间资本持久发挥功效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力皞.促进民间资本参与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4.

[2]高鹏.河北省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4.

[3]赵军.民间资本参与公租房建设的融资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4]张炳才.民间资本参与旧城改造融资模式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3.

[5]河南省民营经济发展与现状座谈会在郑州召开[OL] .中原经济网.2019-01-23.

[6]河南发布民间资本可投资项目清单[N] .河南工人日报.2018-11-19(01).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宗宇翔

作者:卜金超

民企战略振兴经济论文 篇3:

东北经济发力爬坡过坎


中国(辽宁)自贸区大连片区政务大厅。图/新华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经济总量、产业升级、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民生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果。

然而,在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和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下,东北地区的发展与全面振兴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要在 “十四五”发展期间谋好局。当前东北经济发展还存在改革力度不够,相关政策制度需进一步放开;产业结构亟须优化,产业链的水平有待提升;产业发展缺乏“科技大脑”;市场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

国家“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即将完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的冲击仍在持续,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日趋复杂。在这种局势下,需要按照中央要求,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因此,谋划好东北振兴“十四五”战略布局,对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东北地区在“十四五”中要加快战略推进、加大改革力度、提升开放高度、增强创新深度,实现弯道超车,开启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东北振兴“十四五”发力

首先,东北振兴的“十四五”规划要高起点站位,高质量谋化。中央早已明确东北的战略定位,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基地,关乎国家的国防安全、产业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等。随着国际贸易投资环境的变化,东北将成为对外开放的新前沿。

因此“十四五”规划中,对东北经济和社会发展要高标准高要求。东北是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安全保障。在规划要求和发展目标上要制定更高的标准:相关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水平,要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以及产业结构,要比肩国内发达区域水平;要最大程度缩短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时间,使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与新兴产业布局和发展速度同步;最终在发展目标上,与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一致,同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针对东北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建议从加大政策放开力度、建立改革试验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改善营商环境、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打造开放新高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战略实施效果考核等多方面寻求“十四五”发展的突破口。
加大政策放开力度,授东北以渔

一是人口政策。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出生率分别只有0.74、0.76、0.75,是超级低出生率。从2015年开始,东北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负值,年轻劳动力占比不断下降,从长久看,会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经济活力。还会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加剧财政负担。建议在鼓励生育的同时,优先在东北地区放开生育限制,由允许生育二胎放宽到三胎,甚至鼓励多生多育。若东北能先于其他地区放开人口政策,将使东北人口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缓解或解决。

二是土地政策。东北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也有很多未被利用的土地。建议在东北放开土地政策(前提是不改变耕地用途),唤醒沉睡的资源。具体措施有:第一,确定土地的资产性质,真正让农民拥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允许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住宅等参与交易、抵押、作价入股。第二,加快土地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实现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第三,与东部、南部等土地稀缺地区开展对口合作,发展“飞地经济”,吸引外地的技术、人才来东北创业。

三是金融政策。金融活,实体经济才能搞活。建议在东北进行金融综合化经营改革试点,以适应东北振兴的多样化融资需求。设立东北振兴银行、东北振兴基金。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引进国企及民间资本。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资本债券。鼓励大型金融机构加大对东北的投入,提高不良贷款的容忍度。进一步放开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促進货币市场资金、资本及保险资金充分流动,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鼓励金融部门在东北设立金融创新中心,开发新型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等。充分发挥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作用,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为银行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建立改革先行试验区

支持东北建设以突破体制机制为重点的改革先行试验区,对试验区的政策、法律、监管等做一些特殊要求,为东北创造更多探索新发展模式的机会。

具体包括:建立土地制度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化土地政策制度的改革;建立国有企业和地方经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试验区,在资本运营、股权管理、经营机制、经理人制度、薪酬体制等方面做一些特殊要求;对已有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赋予更多特殊政策,或者将自贸区扩大到整个东北三省。通过试验区,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改革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复制成功的模式,形成示范作用。
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是围绕“做活存量、做大增量、做优变量”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加大企业数字化改造力度。做活存量:资源优势和制造能力是东北最大的存量优势,也是东北振兴的重要着眼点。振兴不是把产业基础推倒重来,而是要基于存量优势,加大现有产业的改造升级,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做大增量:导入资源、引进企业,以增量激活存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优变量:东北振兴的最大变量就是数字化,数字化重划发展的起跑线,若不紧跟或超越,会拉大发展的差距。东北要瞄准国际国内数字化先进水平,持续提升数字化科研水平,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形成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实现新发展。

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东北的“产学研”合作空间巨大,依托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通过产学研结合,为产业发展装上“科技大脑”。产学研合作要从以产业(或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为基本主体,扩大到以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为辅助主体,按照一定的机制或规则,形成某种联盟进行合作研发,以同步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等功能。要以立法的形式为产学研合作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并加强政策和财政支持。


改善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解决营商环境问题,要在行政制度、司法体系、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做出调整。政府转变职能要更多地落在服务项目上,让市场机制切实发挥更大作用,需要公平竞争、公正司法。

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主要从三个层面着手:第一,鼓励民企参与国企混改,引入竞争机制,提升市场化水平,形成民企和国企良性互动的产业链关系。第二,现有的民营企业要实现超常规发展。在法律制度、市场准入、政府服务、金融支持等方面提供一些特殊政策,为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三,新兴业态在东北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可着力培育民营企业面向新兴产业发展。

制定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区域化协同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趋势,要重构东北区域发展新格局,提高各地区的互联互通能力。

第一,建立与东北亚内外联动经济区。建立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的境内沿边、沿江、沿海经济区,形成系统的对内、对外开放经济带,促进产业链延伸,物资、资金、技术、人员无障碍地实现区域内自由流动。可建立四个经济区,并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1)图们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区。以晖春为中心,放射至图们、通化、长春、哈尔滨,组成外向型工业城镇网络,主要开展与俄远东、朝鲜罗津、清津及沿日本海地区的经济合作。(2)北方经济协作区。以黑河、绥芬河为窗口,建立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相互联结的内河航运系统,形成以内陆边贸为主的经济协作区,与日本北海道、俄罗斯萨哈林开展经济协作。(3)环黄海经济区。以大连为龙头,锦州、丹东为两翼,鞍山、沈阳、辽阳等工业城市为腹地,形成辽东半岛开放带,与山东半岛一起,开展与日本北九州、韩国西海岸等地区经济合作。(4)草原地带经济区。以二连浩特、满洲里等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基点,形成与蒙古、俄罗斯北部经济合作区,并与呼和浩特、赤峰衔接,加快草原地带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通过四个经济区域开发与建设,使东北真正成为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

第二,“沈长哈”区域经济一体化。沈阳、长春、哈尔滨三个省会城市的GDP占东北三省GDP总量的30%以上,城镇化率均在65%以上。在东北振兴定位中,沈阳是装备制造中心,长春是创新中心,哈尔滨是中俄经贸合作中心,很多集群、平台都在这三个城市。要解决三个省会城市互通不畅问题,建议在自贸区建设的基础上,推动沈、长、哈三大城市横向联合发展,生产要素无障碍流动。各省市之间要破除行政壁垒,促进三市及沿途城市的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畅通交流,形成优势互补。这样既可以降低发展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也有助于辽宁、黑龙江自贸区建设取得突破。

第三,建设松嫩平原农业现代化产业园。松嫩平原是东北平原的核心地带,耕地面积达559万公顷,分布着37个市县。但各市县的生产力水平不一,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很低。当前的农业产业园主要以县市为单位,建议以松嫩平原为整体,打造一个国家级的农业现代产业园。实现大跨度、大范围的农业产业化、商品现代化,这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第四,建设东北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不止在沈阳,很多重大装备制造业分布在东北其他省市,比如哈尔滨、长春等,多个产业集群比较分散。可将整个东北地区建成国家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从而延伸产业链、价值链。

第五,推进“渤水西调”工程。实现区域协同发展需要重大工程的投入,在东北地区的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中、东部存在大面积干旱地带,导致这些地区的土地资源无法得到利用。建议启动“渤水西调”工程,从辽宁取水,将渤海的水资源调到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中、东部的干旱地区,并将调水与改土相结合,形成地区间资源的互补和联动,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在辽宁取水可以为东北及内蒙古带来机会,包括海水淡化、综合化工、输水管道、各类装备的联动,可形成产业体系。还可以增加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中东部的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土地要素的增加可有效推动经济增长。
建设大连自由港,打造开放新高地

建议参考海南自贸港的政策,在大连建设国家级的自由港,实现东北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合作。

大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将周边的多个港口资源,比如营口港、锦州港等,进行整合,纳入自由港统一规划,打造真正的北方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粮食、重工业等很多货物就可以从大连运进运出。大连的自由港和中日韩自贸区一旦落地,还可以发展成“转口贸易+离岸贸易+离岸金融”的模式,优先开放金融市场,利用金融的活跃度引进外商,使大连成为北方最开放最活跃的国际化城市。

建立留住人才的机制和政策,建立战略实施目标和考核机制

东北有多所重点高等学府,但存在毕业大学生大量外流的現象。

首先,要吸引大学生毕业后在东北创业、就业,就要在户籍管理、住房补贴、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服务等方面提供特殊政策。利用废弃的厂房、基地等场所建设科创园、文创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

其次,要提高外地人才来东北地区创业就业的吸引力,东北三省各级政府可以为外来人才的引进提供一些特殊政策支持,比如免费培训、减免税费、无偿提供创业基地、建立创业基金、提供融资服务等。

另外,建立东北振兴战略落实完成情况的考核机制。东北振兴战略已经实施十多年,尚未建立对目标达成情况和振兴效果的科学评估体系或考核机制,容易造成政策衰减,或规划虎头蛇尾、无法落实。落实东北振兴战略要像落实扶贫工作一样,将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主体和部门,并量化成具体的考核指标,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对任务完成情况和振兴效果进行考核。

编辑:王延春

作者:东北财经大学东北亚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上一篇:农业科研企业监管论文下一篇:科技扶贫农业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