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1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中西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中西文化在起源上存在很大差异,儒家思想、佛教以及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文化体现出了各种个人修养、道德力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些精神。希腊的城邦文化是其文化的发源地,基督教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中西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全球化进程中中西文化之间也会存在文化误读。

第一篇:中西文化论文范文

跨文化交流的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英语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与广泛。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了解和学习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表达方式的区别,尽量消除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从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 差异

引 言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的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英语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文化交流、旅游业蓬勃发展,外国独资、合资企业数量增多,与国际人员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

在国际交往中,除了要拥有较强的语言能力之外,还需要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这是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①。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具有鲜明的、稳固的民族个性,每个民族的语言都记录和反映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又起着制约作用。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并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成功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中西方文化差异

介绍中的差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介绍他人和自我介绍是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交际礼仪,是众多互不相识者得以会面或结交的重要桥梁。②在英美国家,当引见人在社交场合将互不相识的两人互相介绍给对方时,事先要征得被介绍者的同意,以避免尴尬。介绍者本人的态度、举止要大方得体。介绍陌生人相见时,要注意先后顺序,以示礼貌和尊重,一般的惯例是:先向年长者介绍年轻人,向地位高的介绍地位低的,向女士介绍男士。介绍有正式介绍和非正式介绍,在正式场合进行介绍时,在姓名前要加上适当的头衔称谓进行介绍,以示礼貌、尊重,否则会引起对方的不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戴维斯在中国讲学期间对许多人称他为“Mr·Davis”(戴维斯先生)感到十分不快。因为在美国,先生是对一般人的称呼,对有头衔地位的人应加以头衔来称谓,以示尊重。他喜欢人们称呼他为“戴维斯博士”或“戴维斯教授”,所以,戴维斯产生了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

由此看来,英语中“Mr”一词与汉语中的“先生”并不完全等同。在中国文化中,先生一词实在没有贬低之意,先生是对老师、年长而有学问的人、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人等既严肃又尊重的称呼。通常,对那些女学者或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女性也会使用先生一词来称呼,如“宋庆龄先生”、“冰心先生”、“杨绛先生”。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用汉语中“先生”的含义去对应英语“Mr”一词,就产生了这样的误会。平时介绍时要注意使用适当的称谓。介绍过程中,介绍者要尽量自然得体、不宜用命令语气;作为被介绍者,也要表现出认识新人的热情和礼貌,一般要面对对方,举止自然,言辞得当。

称呼语上的差异。称呼语是日常人际交往中经常发生的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它最能反映出说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相互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起着保持和加强人际关系的作用。每一种语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都会形成各自独特的称呼体系和使用规范。③不仅如此,不同的称呼语使用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还标志着不同的感情色彩。④对于中英文中的称呼语,有的可以找到相应的词语,但有的却缺少其对应词。按字面意思去直译不仅会带来意义的不准确,同时也会使人产生误解和不解。此时意义的准确是相对的,维持交流的功能才是重要的。

从亲属称呼系统来看,中国的亲属称呼系统比较复杂,有着丰富的称呼词语。常用的亲属称呼主要有:父系、母系亲属中比自己长三辈的有“曾祖父、曾祖母、外曾祖父、外曾祖母”;长两辈的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一辈的有“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姑姑、姨、舅舅”等;平辈的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堂哥、堂姐、表哥、表姐”等,在一般情况下,无论堂、表,一律用哥、姐、弟、妹相称呼。亲属称呼均长幼分明,根据排行冠以数字或用大、小来加以称呼,如“大伯、二叔、三姑、小姨、大哥、二姐、五弟、六妹”等。姻亲中通常用“亲家、岳父、岳母、姨夫、舅妈、大伯子、小叔子、大姨子、小舅子、嫂子、表嫂、姐夫、妹夫”等,有的只作称谓,有的既作称谓又作称呼。对小辈有“儿子、女儿、大儿子、小女儿;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曾孙、曾孙女、曾外孙、曾外孙女”等称谓,在家庭成员内部,长辈常用名字称呼小辈。

而在英美文化中,对于家庭成员、亲戚,除了称父母为“father,dad,mother,mom,mum”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grandma”等之外,一般都直呼其名,有时对于年长亲戚的称呼,一般不用姓,只用名;而与同辈的兄弟姐妹或年龄相仿的父母辈亲属之间,一般相互称呼名字。汉语中的堂、表(哥、姐、弟、妹)亲属关系的称谓不仅可以用来表示关系,同时也可以用作称呼语来使用。英语中对应于这样的亲属关系通常用“cousin”一词来加以统称,但“cousin”一词此时仅表亲属关系而不做称呼语使用。英语中因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属关系都用“in-law”这一构词法构成新词来表达,如“father-in-law”,“mother-in-law”。这些词通常只是称谓,不做称呼语用。英语中向下按次序称谓有“son、daughter、grandson、great-great-granddaughter”等。它们通常只做称谓用,长辈对下辈通常直呼其名来称呼。而对下辈非直系亲属的称呼语中英语通常用一个词加以统称,仅表示亲属关系,不做称呼语用。

对于非亲属关系,汉语中有以下几种称呼类型:按职衔称呼,如“李部长、张主席、王主任”等;按职称称呼,如“杨教授、徐工程师”等;按职业称呼,如“李医生、何教练”等;按年龄称呼,有时会借用亲属称呼,如“(李)大爷、(王)奶奶、(周)大哥”等,以及用“老”或“小”冠在姓氏前,如:“老李、小王、李老”等。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如年轻人对长辈称“(张)叔叔”“(李)阿姨”。在英语中,“张叔叔”、“李阿姨”、“王大爷”这样的泛亲属化的称谓不广泛用于社交,一般直呼其名即可。

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虽然并不是每一个词汇都有其文化内涵,但很多词汇都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种事物在不同民族心理上引发的联想、象征的意义、蕴含的寓意也不尽相同。英汉语言中有很多颜色词汇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含义。例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喜庆的色彩,庆典时礼仪小姐穿着红色的旗袍,剪彩时用的红色彩带,在婚礼上使用大红囍字、红蜡烛、新郎系着红绸带、戴着大红花,就连菜上也缠上了红纸条,一切都给人一种喜庆红火的气氛;同时,红色在中国还有革命意义。在英语中,红色有喜庆的含义,但也有“战争、流血、恐怖、愤怒、困境、淫荡、危险、停止”等很多负面含义,如“paint the town red”(指夜生活中狂欢作乐,饮酒胡闹),“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等。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含义。在英语民族文化中“dragon(龙)”是一种生性凶残、凶猛、会吐火伤人的怪物。《圣经》上把“dragon”看做是邪恶的象征,恶魔撒旦被称之为“the great dragon”。在现代英语中,“dragon”用来指人时常含贬义,常指“凶暴的人”。而在中国,“龙”是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dragon)”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有“龙吟凤鸣、龙腾虎跃、真龙天子、望子成龙”等带有褒义色彩的词语,这些词的文化内涵在汉语文化中得到美好的解释。

结 语

面对越来越开放的社会,作为“地球村”的一个村民,我们在加深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尽可能多地主动理解对方的文化特性,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具有多重文化能力、善于跨文化交际的现代人,在保持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外国文化中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够顺利进行双向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外语系)

注释

①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第57页。

②③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第62、30页。

④闫传海,张梅娟:《英汉词汇文化对比研究》,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页。

作者:彭 健

第二篇:中西文化对比与文化误读探究

摘 要:中西文化在起源上存在很大差异,儒家思想、佛教以及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文化体现出了各种个人修养、道德力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些精神。希腊的城邦文化是其文化的发源地,基督教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中西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全球化进程中中西文化之间也会存在文化误读。

关键词:中西文化 文化误读

开展中西文化的对比,详细挖掘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误读现象,对于我们认清当前的文化发展形势有积极的作用。

1 中西文化对比

1.1 价值观不同

价值观属于社会心理的一种关键驱动器,其是不同社会个体心理构成的主要内容,也是对于价值观的选择和认定。由于文化来源的不同,中西在价值观上也存在很大差别[1]。以古希腊城邦文化为发源地的西方文化构建了一种以人自然本性为基础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观追求的是个体的人性解放,自我价值的实现。人本性中存在的驱动力推动人趋近于完美。人性在塑造过程中环境仅仅是作为一种条件和帮助,让人们能够将自己的潜能展示出来,因此对于一个个体的人来说,个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真实性才是其价值观的体现。而以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为基础的中国文化,更加突出以人为主体,讲求天地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让中华民族能够保持知足常乐、重义轻利、豁达乐观的价值观。

1.2 伦理道德观不同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体现出了极强的家族意识,其强调血缘关系的差别;而血缘关系的差别在西方伦理道德观中被极大淡化。工业高度发达的西方世界,人们为了生存四处迁徙,大家庭也不再适合工业社会的发展,在工业高度发达的形势下家庭的范围已经进一步缩小到了父母、子女等一些基本单位,家族血缘关系也越来越淡薄,因此西方世界的伦理道德观也不再局限于家族,而是融入到了整个社会集体[2]。因此西方价值观中更加注重契约、法规,其重点突出的是人的价值。即使是熟人或亲人之间也需要通过报酬来实现互相帮忙。中国是基于小农经济构建起来社会,人们要想生存就需要依赖于家庭成员,因此也逐步形成了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伦理道德观。在这种道德观中,注重君臣、父子、长幼有序。在家族中晚辈不能僭越长辈。因此在中国社会中也经常可以看到祖父辈、父母辈和子女住在一起的现象。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伦理道德观让社会成员在交往过程中也会形成一种特有的心理模式和文化关系,其行为取向会受到关系亲疏远近的影响,也更加能够体现出人情味,而往往对于那些处于范围之外的然后表现冷漠甚至无情。

2 关于中西文化的误读和利用

2.1 文化价值核心

对于文化目前已经形成了180多种定义模式,但在所有的定义中对于文化核心价值的本质都是相同的,文化的核心就是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价值观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之关的类型也有很多种,但道德价值观是对不同文化核心价值的进行区别的主要标准[3]。

2.2 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汉代丝绸之路的构建是西方最初关于中国知识的了解的途径,中西文化之间是以穆斯林世界为连接桥梁。对于中国文化西方最初是通过间接经验来进行了解,当大量的西方传教士、商人的基于上述的先验经验来到中国之后,其所看到的仅仅是表面上所看到的事物,而这些传教士和商人也是最早将中国文化误读带到欧洲的群体,在种种不同的现实和想象基础上,导致很多西方人至今为止也很难对中国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真正内涵进行理解。

2.3 中国对西方文化核心价值的误读

在西方人的价值体系中智慧和勇敢完全符合企业文化价值,从五四运动至今以来,那有很多来自于中国的学者对智慧和勇敢的理解存在误读。智慧理所当然的属于一种重要的价值,但是智慧只有在得到善良一直统帅下才能够得进一步推崇。

中西文化从地理环境角度来看,中国文明属于一种大陆文明,而西方文明则属于海洋文明。中西文化在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方面的误读必然会引发文化概念的误读,而文化概念的误读逐步加深又会使得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传播误读被深化,自此也使得中西文化的交流隔阂进一步加深。

3 结语

总而言之,中西文化在历史上的首次碰触就衍生出了文化误读,文化误读和中西文化交流如人的影子一般不可分割,文化的交流必然会诞生文化的误读和文化利用。因此,与其在文化误读在纠缠中消耗时间,不如对中西文化的误读给予正视,这样才能找出其中的价值,才能促进中西文化更加有效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李艳霞.中西文化背景下金枝与苔丝女性形象对比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06):62-66.

[2] 秦澤鑫.中西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研究[J].海外英语,2020(24):129-130.

[3] 全红.中西茶文化英语翻译的对比教学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11):311-312.

[4] 陈飞.中西家谱文化的对比考察[J].寻根,2020(05):20-30.

作者:李靖

第三篇:中西文化整合与我国文化发展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发生交织碰撞。理性地看待中国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中西文化的整合中推进我国文化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

[关键词]全球化;中西文化碰撞;文化整合;现代化

一、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背景

经济全球化使经济资源跨越国家和民族的界域,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地、大量地、全方位地以各种方式流动和配置,从而使各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变动之问越来越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同步演进的趋势。人类进入21世纪后,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发端于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已经扩展到政治和文化领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对各国文化的影响与日俱增,频繁的交流必然会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资本、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跨越国界的流动与配置,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带来各国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改进。使各国文化呈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态势,由此,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便成为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在已经开始的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融合趋势。无论是在浅层的现象还是深层的观念上,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共通点和相似点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比如,由于世界各国对市场经济模式的普遍认同,与市场经济模式相适应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认同正被广泛接受。这种经济价值观念导致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趋同。纵观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我们看到的是清一色的摩天大楼、趋同化的服饰、标准化的语言以及大同小异的广告牌。文化正借助现代传媒逐渐脱去它的地域色彩,变成一个流动符号。另外,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跨国犯罪和恐怖活动等严重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加以解决,而必须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全球伦理、全球共识的广泛关注。这不仅会无情地荡涤各种落后的文化观念,而且还会促使现代文化理念诸如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科技、环保等深入人心,成为全人类的普遍追求。因而,人们一般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一种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文化正在生成。

另一方面,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整合和世界文化的生成,并不意味着一切民族的本土文化的彻底消亡,进而达到无地域差别和民族差异的单一文化状态。学术界所谓的文化全球化,是指在多元文化的互动中,会有一种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趋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以及不同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各民族传统文化都有其产生的历史依据和存在的合理性,有其独立发展的内在惯性与规律。正如斯宾格勒所言:“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莱布尼茨式的单子,即使有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干扰,也不能完全改变文化的历史进程。”由此可见,即便外来文化的势头再猛,也不可能湮灭民族文化,因为民族文化的精神已经融入民族成员的心灵深处,形成了不可磨灭的思维定势和情感积淀。而且,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人类社会实践都有可资借鉴的地方,相互之间也都有值得对方学习借鉴的地方。全球化扩大了民族交往的范围,使民族文化渗透进了外来文化的因素,但这并不是对民族性的否定,而是对原有民族文化品性和境界的提高,是对民族文化中与现代化不相适应方面的克服。总之,民族文化中值得生存的一切都将在全球化进程中找到合适的土壤并根深叶茂,从而使民族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获得时代的规定性。这实际上给民族本土文化吸纳多元文化中对其有用的精华,从而强化本土文化的精神价值,促进民族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碰撞

全球化的发展的确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然而,机遇和挑战从来都是并行的。正如汤因比所说:“文明是在异常困难而非异常优越的环境中降生的”,而且“挑战越大,刺激越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对外交流日趋频繁,西方文化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渗入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源于西方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与碰撞。使我国文化的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随着跨国界、跨文化的经济社会交往与日俱增,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然而,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国家的人,由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明显差异。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冲突。这种差异和冲突首先鲜明地表现在跨文化交际的语言层面上。不同的民族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表达同一理性概念的词,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的联想意义。例如,“Ambition”一词在汉语中意味着野心勃勃,带有贬义的色彩;而在美语中多指人的进取心,含有褒扬的意思。又如,“龙”在中国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代表皇权的威严,也是中国人的骄傲,所以会有“龙子龙孙”、“龙的传人”等对“龙”进行赞美的词汇;然而,在西方,“dragon”并不是汉语“龙”的对等词汇,而是一种近乎于毒蛇的独角兽,代表的是灾难与罪恶。因此,如果不理解词汇的文化意义,就很容易造成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障碍,严重的话,还会在人际间造成相互仇视。这种语言交流层次上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屏障很容易导致人们交流的困难,进而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

引起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民族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文化群体的成员所共同遵守的规范的价值体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价值观念的碰撞。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求得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从家族本位出发,强调群体和社会意识,认为个人利益应该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人才能得到利益;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强调个人的人格和尊严。第三,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经验总结,它所侧重的是一种经验型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则重视理性分析,它侧重的是理论型的思维方式。第四,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重感情;西方文化则重法制,重理智。这些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人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认识以及行为方式的不同,从而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冲突和碰撞。

(二)我国文化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承受的压力

中西文化差异和冲突在影响我国对外交流与发

展的同时,也使我国文化的发展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冲击的巨大压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英语所具有的世界性文化语言的优势进一步显露。正如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所指出的那样:“世界已越来越离开依靠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中,他们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与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当前,互联网的内容,英语约占95%,法语约占3%,世界上其他众多的不同语系只占2%。全世界近75%的邮件用英语书写,近80%的电子信息用英语储存,超过10亿人在学英语。这对于使用国际互联网的非英语民族和国家来说,极有可能出现驾驭、运用本国民族语言能力下降的趋势。全球化背景下,汉语的纯洁性无疑也面临着挑战。不难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英文缩写越来越多,这些缩写直接嵌入汉语系统,严重破坏了汉语系统的内在和谐美和外在形式美。有这么一段话就是明显例子:“APEC的记者招待会后,我约了CCTV的几名记者和一群MBA、MPA的研究生,讨论中国加入WTO后IT业的发展前景,以及IT业对GDP的影响。读MBA的张小姐原来想到IT业发展,今后目标是当CEO,现在感到加入WTO后,中国IT业风险很大,转而去了NIKE公司。相反,读MPA的李先生感觉良好,加入WTO后,政府职能大幅度改革,MPA的毕业生大有用武之地。随后,我们去了KTV包房,大唱卡拉OK,大家相继关掉BP机,也不上INTER网,兴高采烈,通宵达旦。”我们都知道,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只是文化交流的工具和载体,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民族语言遭到破坏也就意味着文化受到了侵害,其严重后果不言而喻。

全球化进程中,在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价值观冲突面前,有一部分人片面否定传统文化;也有一部分人对西方文化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改变了原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有一部分人丧失了辨别能力,对西方文化中非主流的糟粕趋之若鹜,出现极端个人主义、重利轻义、追求享乐和高消费、审美低俗化等消极倾向。值得重视的是,目前西方文化产品在全球文化市场占据了非常大的份额。这些文化产品所推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对我国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给我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这种冲击和压力,如何保持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三、在中西文化的整合中推进我国文化的发展

中西文化冲突和碰撞所带来的压力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地审视文化全球化,自觉地构建现代文化形态,从而实现文化的整合与创新。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课题。文化整合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动力。所谓文化整合,就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的地域和民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从全人类性的批判和取舍中得到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的区域资源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各民族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地域的封闭性和交际范围的限制,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这种相对的独立性对文化的发展构成了制约;而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各民族文化以促进本民族主流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为宗旨,在交流碰撞中吸取其他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既保持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又融合并吸纳了全球文化的精华,从而有力地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因此,要推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就必须本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和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创造属于当代中华文化的新概念和新理论。具体地说,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我国文化的发展,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正确认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冲突与碰撞。融合与冲突是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两个并行不悖的趋势。全球化时代大大增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相互了解的机会,增强了相互间的对话。从而为东西方文明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走向团结,走向文化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中西方文化之间利益的冲突,以及语言、信仰、价值观念等等的差异,只有在不断的交往之中获得相互了解,才有可能逐渐相互适应。因此,要保护民族文化的发展,并不能像对待古代文物那样把它与周围世界隔绝开来。相反,民族文化需要在与外部环境、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中得到锤炼和发展。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融入全球化可以给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一些有利的因素。例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竞争”、“讲究效率”、“诚信守法”等思想观念,将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步改进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我们的民族文化不断吸收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必将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进而发展出一种既适应现代化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化。

第二,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一部分人将民族文化看得一无是处,只要是外国的就一概“拿来”;一部分人则退守本土文化,认为自己一切都好,盲目排外,重蹈闭关锁国的旧辙,成为融入全球化的障碍。这两种倾向都是我们要反对的。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各有其优点,也各有其缺陷,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二者在冲突中也不存在谁吃掉谁,谁战胜谁的问题。相反,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互补性,这正是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的内在因素。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既要看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又要对其中落后的因素有清醒的认识,并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既要坚决地抵制和剔除西方强势文化中反动的、谬误的、污秽的东西,又要对其中一切进步的、科学的、健康的东西加以吸收和利用。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协调与统一,但侧重于把自然当作审美逍遥的对象,缺乏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精神;西方文化则把自然当作生存所需要的环境、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这种认识最大限度地促进了科学的进步,有利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但由于过分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从而导致人类对资源无限度地开发利用,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核威胁等给人、自然和社会带来重大的乃至灾难性的负面影响。我们今天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在顺应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理性精神,同时要避免现代工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把中华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与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相结合,形成新的伟大精神。

第三,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文化载体——汉语。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如果民族的语言文字没有保护好,没有在保护中得到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就容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受到损害以至消亡。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就是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全球化背景下,要保护和发展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汉语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要“固本健体”,努力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严肃性和纯洁性。教育和新闻出版行业应该在语言文字运用上为社会树立榜样,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也应成为珍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表率:同时要为外来语言的使用建立规范。科学地处理外语与母语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加强语言信息化处理和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在虚拟空间确立汉语的地位,以保证中华文化以其本来面貌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无障碍交流;同时要采取一系列汉语国际传播措施,使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和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全球化所导致的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既给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蕴涵着机遇。中华民族必须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潮流,大胆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进行综合创新,方能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加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惟其如此,中华文化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才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 刘海静)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谭颖沁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西文化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中西方文化论文范文05-13

文化论文范文05-08

微文化论文范文05-08

狼文化论文范文05-08

文化视野论文范文05-08

盐文化论文范文05-08

齐文化论文范文05-08

大众文化论文范文05-08

禅文化论文范文05-08

玉文化论文范文05-08

上一篇:抗疫护士论文范文下一篇:历史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