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

2022-05-1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结果是实现信息化教育,即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创新。

第一篇: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

搭上教育信息化列车 追逐教育信息化之光

近几年来,芜湖市三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一直坚持将教育信息化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制度为导向,努力促进学校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碧桂园小学在信息化发展方面成绩显著。

加大投入力度,奠定信息化发展基础

芜湖市碧桂园小学坐落在风景宜人的龙窝湖畔,位于碧桂园小区内,校园布局合理,环境怡人,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是以三山区政府为办学主体,安徽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参与合作的一所小学。自2011年9月投入使用以来,三山区政府持续加大对学校的教育投入,用于教育教学功能室配置及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校容校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除了上级政府标准化配置外,近两年来,学校从公用经费中,安排了信息专项资金400000元,用于录播室、重点部位视频监控、广播室设备、教师办公设备配置,实现了教师人手1台电脑,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

学校配有网络机房2间以及广播系统和监控系统,接入互联网宽带20M,教学光盘460课时,教学软件资源120G,计算机共计298台,其中教师办公电脑84台,师机比1∶1,学生机165台,生机比7.82∶1。为加快学校信息化发展步伐,学校31个班级全部都配置了“班班通”设备,选用了最新的交互式白板屏幕,并且都配备了投影仪器。

加强组织领导,规范管理机制

为确保信息化工作順利开展,在信息化教育管理中,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功能室管理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教育信息化工作由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校长和一名电教员具体负责,并分配了两位信息技术教师加以协助,学校总务主任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学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个岗位的责任分工,使教育信息化管理更趋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

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学校经常召开行政会议和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和部署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督促相关人员按规范要求工作,确保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打造特色亮点,发挥信息化装备效能

成立3D打印室。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后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这项技术融于教学中对信息化教育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教育局的支持下碧桂园小学采购了40台3D打印机,而后选拔了一批对3D打印有兴趣的教师,对他们进行3D打印相关培训,成立了3D打印兴趣小组,带领学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奇可爱的模具模型,不仅加深学生们对信息化的喜爱,也扩大了学校信息化的广度,成为学校一大特色亮点。

建立录播室。2017年,“录播室”建成以后,为了让设备正常使用,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在设备使用前就制定了《碧桂园小学录播教室设备管理规范》《碧桂园小学录播教室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规范使用。2017~2018学年,学校公开课开设了52节,教学比赛9次。“录播室”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已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第二大特色亮点。

新建智慧教室。2018年得到教育局的资金投入,新建了智慧教室,采购了55台平板电脑,成为三山区首个将平板电脑融入教学的学校。除此之外,智慧教室整体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室装修风格,桌子采用六人式蜂巢状造型,每张桌子都接入了充电插座,可满足各种信息化课程的需求。另外学校还采购了机器人模型、航模等,每周开展各种特色信息化课程教学。

实行教师电子备课。从2012年起,在给每位教师配备人手一台电脑的基础上,学校教师率先参与芜湖教育信息平台第一批电子备课。通过实行电子备课,教学管理效率得到提升,一是能够让教师优秀课件做到全区资源共享;二是能够及时掌控教师的备课质量和进度;三是教师网上集体备课方便快捷;四是促进了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快速提升。2017学年度,每一位教师上传1篇“一师一优课”作品,在芜湖市评选中,有7位教师获得优秀并推荐省市参加评优。

班班通的投入使用。班班通的存在大大推动了信息化在教育中的发展。学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课件将知识更有效率地传递给学生,也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视频增加学生的见闻,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通过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更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另外,每个班级的班班通都配备了两名小电教员,对日常班班通的使用和卫生进行管理。

加强培训,促进信息化发展

一是校本培训。学校每学期都对师生开展信息化培训。每学期初会召集各个班级的小电教员开展“小电教员培训会”,对小电教员日常的工作进行布置,加深他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并定期对班级的信息化设备进行维护。每个学期,还通过“芜湖智慧教育应用平台”对全校教师进行一至两次网络培训,帮助教师们加强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促进大家对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和研讨。

二是校外培训。2017至2018学年初,学校组织人员参加了由区教育局组织的电教管理及应用高级研修班,去武汉参观了很多信息化发展较成熟的学校,提高了信息化教育理念。在2017至2018学年末学校又组织人员去长春参加了长达七天的信息化培训,见识了北方城市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的成果,为将来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方向。

2017年末,由三山区举办的3D打印比赛在碧桂园小学隆重举行,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几件参赛作品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8年7月21日至23日,第十六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总决赛在内蒙古包头市举行,碧桂园小学的王全和盛倩茹两位教师在比赛中表现突出,全部荣获一等奖。碧桂园小学对本次比赛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学校分学科多次组织教研组集体研讨,经过数月的打磨,两位教师从区级、市级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被推荐参加全国赛。决赛中,两位教师围绕教材分析、教学结构、教学特色、教学反思等内容展开陈述,精彩地展示了信息技术运用的技巧,真挚地抒发自己的教育情怀,获得现场评委、专家的一致认可,最终分别荣获基于人人端的数字化学习课例组一等奖和基于交互设备的互动教学课例组一等奖。学校一贯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近几年举行的全国NOC决赛中,共有1位教师获特等奖,6位教师获一等奖,1位教师获二等奖。

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从抢占制高点的高度来认识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从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高度来安排有限的办学经费;从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高度来培训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指导激励教师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动学校信息化更快更好地发展。

作者:范光明 吕强国 黄世凤

第二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

[摘 要] 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结果是实现信息化教育,即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创新。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的建设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前瞻部署、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移动学习等先进技术,以智慧学习环境、知识库、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等建设为重点构建智慧校园,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培养一批适应教育信息化需求的师资队伍与专业技术人才。本文主要探讨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建设重点和发展策略,与业内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 高校教育信息化; 发展趋势; 信息化教育; 智慧校园; 创新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 周红春 (1970—),女,广东梅州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 zhc@jnu.edu.cn。

引 言

2012年1月13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函[2012]4号)》,要在全国范围内分批启动和部署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用四年左右时间,总体完成100个左右区域试点和1600所左右学校试点,并及时总结好的试点经验加以推广。“其中本科院校试点100所,试点内容包括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管理与社会服务信息化、学生网络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和探索。”

本次试点工作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重要举措之一。2010年7月,《纲要》正式颁布,为未来中国10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为顺利实现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纲要》提出了包括10个重大项目和10个重大改革试点在内的六项保障措施。其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六项保障措施之一单独列为一章,并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个重大项目之一,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在实现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上的重要地位与意义。[1]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发展过程。著名学者祝智庭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纲要》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论述,是沿着“起步”阶段逐渐发展到“融合”与“创新”阶段这条逻辑主线展开的,体现了由硬件到软件再到潜件的内在逻辑。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化教育,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是走向信息化教育的基础(起步阶段),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向信息化教育迈进的重要环节(初步应用阶段),构建完善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向信息化教育迈进的重要保障(融合阶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标志(创新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融合”与“创新”阶段,即信息技术与教育达到深度融合时,就会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这就是信息化教育。 [3]

因此,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结果是实现信息化教育,即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创新。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的建设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前瞻部署、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移动学习等先进技术,以智慧学习环境、知识库、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等建设为重点构建智慧校园,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培养一批适应教育信息化不同阶段所需的不同专业技术人才与师资队伍。本文主要探讨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建设重点和发展策略,与业内同行共同探讨。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越过了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开始深入到应用信息技术创造的新时空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探索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层学习行为,并创造出各种研究性学习、团队学习的新形式,推动学习方式变革。这标志着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降临,也开始展现出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强大威力和广阔前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教与学,是老师和学生。应该为师生提供学习、探究科学真理时需要的资源服务、广泛自由讨论、切磋的平台服务。[4]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方向从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发展

2010年,浙江大学首先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校园。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它发展的基石是前期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发展。随着物联网正在融入高校数字化生活中,高校智慧校园的发展、部署将对高校信息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高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社会引领和示范作用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智慧校园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说法,但应具备三个核心的特征:一是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二)工作重点从重视软硬件建设转向信息化教育应用模式创新

我国教育信息化前十年的建设,主要按照硬件、软件、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这样的结构来设计,或按照管理信息化系统和教学信息化系统的分类来投资和组织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这实际上是一种“技术导向”的思维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重建设、轻应用”偏向,不仅导致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率不高,而且对促进教育改革、推动学习方式变革、提高教育质量影响不明显,没有真正发挥《纲要》所强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的效果。未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将转向信息化教育应用模式的创新,更加关注信息化教育应用的效果。

(三)学习资源的建设从低水平重复建设向共建共享发展

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指出,当前教育资源的建设仅仅解决了“有无”的问题,用户在教学中主动应用资源的积极性不高,重视不够;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优质资源共享不足,资源的持续发展和更新不及时,都已成为当前教育资源发展中的瓶颈。杜部长强调:“共建共享是关键性的机制问题,而共建可能比共享的难度更大,当下共建的共识并不高,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创新机制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要调动师生的积极性。”[5]

(四)应用推广手段从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向为教师提供教学支持服务发展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限制,为教师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方便快捷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已开始成为当下世界一流大学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改革措施。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推广手段将从原来的以集中培训教师形式的教育技术培训,转变为以提供咨询、资源,教育专家与学科教师互动切磋,召开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研究大会等形式的教学支持服务,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五)学习方式支持从“正式学习”向“非正式学习和终身教育”发展

在多学科交叉的当代学习科学指导下,教育信息化在微观学习方式变革中的探索不断深化,网络学习所引发的外在学习手段、形式等变化越来越导致各种学习组织形式、学习交往关系、学习主客体关系、教师地位与师生关系等深层变化,并开始导致学习方式的整体变化。[6]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推动非正式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学生可以在4A(Anyone,Anywhere,Anytime on Anything)环境中获取所需教育内容,越来越多的学习正在通过非正式学习的方式发生。

(六)管理体制从多头管理向统一管理发展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多种多样,有些学校的信息办、网络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三足鼎立、各司其职,大部分高校将其中的某两部分职能合并,也有少部分学校是三者合一。实践证明,多头管理的局面不利于优势发挥,需要整合这三方面的资源,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实行统一的管理,可以更好地推动高等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

(七)评价方式/标准从以“投入为主”的评价转变为以“绩效为主”的评价

评价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方式从以“投入为主”的评价转变为以“绩效为主”的评价,更加关注信息化教育应用的绩效。

二、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重点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要以“为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为目标,从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社会服务五大方面提供服务,创新应用模式,在信息聚合模式、服务整合模式、协同工作与个性化应用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实现移动办公、可视化服务、个性化应用等,达到应用的多元化和立体化。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重点如下:

(一)智慧校园的建设

“智慧”在校园中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和社会服务等。教学是高校最核心的业务,因此也是应用“智慧”技术最丰富的领域:智慧课堂、智慧图书馆、虚拟学习、远程学习与实验等。智慧校园将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校园网中的各个环节和事物,形成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有线、无线与移动通信网全网覆盖,是物联网必备的基础网络环境。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将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智慧”模式和面貌。

1. 智慧校园环境的建设

(1)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

智慧学习环境(Chin,1997)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黄荣怀,2012)。智慧学习环境是普通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其基本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能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②能更好地提供适应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学习支持服务。③既支持校内学习也支持校外学习,既支持正式学习也支持非正式学习。它的构成要素包括资源、工具、学习社群、教学社群、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六个组成部分。[7]通过智慧学习环境,可以支持课堂学习、个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讨性学习、在工作中的体验式培训、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等学习活动形式。

硬件环境建设:包括校园有线网络建设、IPV6、无线网络建设;建设与专业相适应的智能化教室、现代化教学体验教室、模拟仿真教室、远程协作学习教室、探究性学习教室等;虚拟现实制作与应用环境建设;移动学习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软件环境建设:包括学习平台与工具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宽带多媒体教学系统[8]、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平台、多媒体开发工具、基于协作活动的研究型学习平台、实验教学平台、试题库管理系统、线上专题导向学习管理系统等)、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个性化学习环境建设(学习工具、知识管理、协作与对外交流)、虚拟学习社区建设等。

(2)科研协作与知识创新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仅对教学、学习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还促使学术研究的开展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并产生创新的需要,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新兴的创作、出版以及学术研究形式不断涌现,如电子书、博客、多媒体作品、网络作品以及其他各种学术形式。建立科研协作与知识创新信息化平台,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包括知识库、数据中心、高性能运算网格等。

科研协作与知识创新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以学科为核心,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整合高校各类知识资源,建立高等学校机构知识库,构建一体化知识资源服务体系,提升高校科技知识资源共享水平;积极推动基于网络的科研交流与协作模式的建立,推动高校科研手段和方法创新,建立科研数据与成果的网络共享机制,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科研领域的能力,提高高校科研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

(3)校务管理与决策支持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建立校务管理与决策支持信息化平台,建设教学状态基本数据统计、监控系统,可以大大提高高校的管理决策水平。建立覆盖学校各项管理业务的校务管理平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管理,加强高校内部治理,提高管理效率,支撑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学校各类数据资源,建立学校主数据库,构建良好的数据环境,支持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决策支持信息化平台,为高校各级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提高高校决策水平。

(4)校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建设校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增强高校为师生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搭建教师沟通、交流、发展网络平台,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提高与全面发展;构建学生就业信息化支撑服务平台,促进学校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调整,更好地满足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有吸引力的校园网上虚拟社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繁荣健康向上的大学网络文化,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建立校园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活服务;建立网上文化宣传平台,建设国际化、多语种网站群,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展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果,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文化交流。

2. 优质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机制创新

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包括优质数字资源开发、国际优质数字资源的引进、精品视频公开课、优质共享课程资源的建设等。将所有专业课程进行数字化改造,建设成为开放课程和精品课程进行共享,同时对已有的优质数字资源进一步充实、提升与共享,并探索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应用机制。

(1)以各级立项方式推动优质数字资源的建设

政府主导、监督,建立数字资源建设的良性发展市场机制。发挥政府在信息资源建设上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机制。成立专家委员会,对教育市场上使用的所有教育教学软件进行研究与评估,择优推荐使用。以各级立项方式推动优质数字资源的建设,以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优质数字资源建设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教育部的“质量工程”建设属于国家级层面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以精品视频公开课、优质共享课的建设为龙头,带动全国高等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与创新。各省也应采取相应措施推动省级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在校级优质数字资源的立项建设方面,广东的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中山大学的“博学工程”、华南师范大学的“求实工程”、暨南大学的教育技术“创新工程”均以校级立项的方式组织校级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取得良好效果。暨南大学从2003年起,在原有CAI立项的基础上,设立了教育技术“创新工程”,多方位开展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每年拨出专款,组织一批立项,项目类型包括专业资源库、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试题库、案例库、基于BB平台的网上优质示范课程等,制定并完善了“创新工程”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目前已进行了七批立项共516个项目,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四个校区之间共享。通过校级立项的方式带动全校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目前全校已建设有2100多项多媒体教学资源,覆盖1700多门课程;自制多媒体教学资源层次高,共获得各级奖励188项,其中获得过12次全国多媒体软件大赛特等奖、一等奖。

(2)推动高校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的建设

高校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核心是解决“信息传递”和“信息孤岛”的瓶颈问题。“开放与共享”是教育信息化永恒的主题,各高校的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实现互联互通是关键,只有彻底消除“封闭”,实现“互通与共享”,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才可能实现效益与价值的最大化。对应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建立多校区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区域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和全国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的三级服务体系,推动高校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由教育部和各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导,创新共建共享机制,推动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体系的建设。

(3)与教务管理部门联合建设课程中心

加强与教务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建设课程中心。以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为核心,整合网络学习平台、教学资源管理平台、选课系统、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学生自助服务平台、课程录像管理平台、精品课程建设平台、语言自助学习中心等,实现课程中心各大系统之间数据互通与共享。

(二)支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现在的学生属于“数字原住民”,[9]他们是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互联网当中的一代人。学生的背景、经验、需求等已经不同于以往,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式也与以往有很多不同。为了更好体现以人为本的方针,高校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基础。开发新的能够吸引年轻一代参与的学习模块,并对教学的方法、工具、内容、考核等环节进行系统性的改革。

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移动技术、智能化与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并由此产生许多新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传统的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面对面”的教育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各种基于网络的教育模式如e-Learning、e-University等不断出现。新的教育模式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程内容和技术手段的灵活性与便利性。因此,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各学科和专业重新思考其角色和培养目标的定位。

1. 建立人才培养与教学促进信息化平台

搭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和服务、内容丰富、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网络教学平台;基于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促进各类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试点数字化专业、课程;大力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和探究式学习,鼓励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支持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完善数字化教学的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体系。

2. 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变革

教学模式直接反映一定的教学理念。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教学面临着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艰巨任务。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过程将数字化的课程学习内容和资源放在学习环境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构建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与指导者,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场所。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目标,大胆尝试和探索信息化教学方法手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

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特征:教材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环境虚拟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管理自动化。[10]积极推动混合式学习方法,努力做到传统的教学活动与在线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差异采取辅助课堂讲授、小组协作学习、混合式协作学习、主题探究、技能训练、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学习模式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更加民主、科学、合理的师生、生生关系。[11]

3. 开展远程教育、远程协作学习服务

建设校际间公共课程和企业e-Learning 培训学习课程,开展科普教育、通识教育、专题学习等。网络协作空间、社会网络工具、移动技术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学生的项目合作或者跨校课程越来越普遍。

4. 推动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改革

当前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主要放在本科教育,对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改革关注不够,比较欠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网络开展研究型学习、探究性学习、支持师生合作科研,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三)实现技术支持方式创新

1. 高等教育中新兴技术应用

新兴技术的应用将给高等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云计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移动学习等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关注的热点,而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更好的支持。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资源平台,包括基于微博的学习社区、学习资源、移动社区、讲座直播等,实现随时随地、自由个性化学习和交流。

在2007年的《地平线报告》中,为了让学生获得研究、实验、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其他形式的创造性探究的经验,美国高校协会强烈建议学生在选择研究领域的时候更应该掌握新兴技术。[12]

云计算技术:云计算的含义是指用户从互联网上获取某些能力——硬件、软件以及业务流程的执行或数据的存储等。云计算技术具有云端存储数据、云端提供软件服务、随时随地提供服务及充分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等优势服务。这一新型应用模式能满足各类学校低成本、低风险的信息化建设要求,随着云计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廉价和方便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个人把自己的信息处理迁移到“云”上,构建属于学校或个人的私有“云”资源,并应用公有“云”资源开展教与学活动。云服务是互联网应用的新的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依托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提高互联网应用服务支撑系统的可扩展性、可靠性、安全性和灵活性是当前发展的基本方向。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媒体,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如建造人体模型、电脑太空旅行、化合物分子结构显示等,在广泛的科目领域提供无限的虚拟体验,从而加速和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亲身去经历、亲身去感受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更具说服力。这改变了以往的人机交互方式,能让浏览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虚拟环境中,让学习者通过亲自的“经历”与“感受”在与虚拟场景交互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而且在一些虚拟协作交流平台上,学习者可以在不同地域进行协作交流。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充分地将教学内容以三维实景虚拟呈现,把那些看不见的变化、无法触摸的物体以这种接近人类认知特点的方式去组织和展示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结构,以便激发学习者兴趣,使学习者的思维开拓。如在解释一些复杂的系统抽象的概念等方面,VR是非常有力的工具。但在目前,由于完全沉浸虚拟现实系统的硬件设施仍然是价格昂贵,所以虚拟现实在教学中还没有普及。

移动学习技术: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中移动电话的普及将使它成为发送教学资源和开展学习活动的天然选择。触摸屏技术、照相机、录音笔、电子词典、3D显示,以及适合手机传输的教育内容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升,使得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掘资源、练习技能和获取研究数据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3]

2. 教师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

随着21世纪的降临世界各国大学纷纷创建以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化教学支持服务机构、部门。如哥伦比亚大学的“新媒体教学与学习中心”、悉尼大学的“大学学习与教学卓越研究中心”、香港大学成立的“教学中心”、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能提升研究中心”等。这些教学支持服务中心的建立不仅使师资水平、教学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有效促进和加快了在信息技术创设的新时空、崭新的学习与教学环境中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成为信息时代大学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潮流。高校“教师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在提升教学工作的地位、改善教学效果以及优化高校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包括制度支持、资源与技术支持和团队支持,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基础,旨在为教师提供优质的资源,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持续的支持与帮助,进而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14]

可以借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新媒体教学与学习中心的成功经验,摆脱传统的培训模式,深入到具体课程,与教师一起构建、管理、更新、维护课程网站,辅助教师创建和开发具有学科特色的工具和资源,经过一段时间的协作,教师逐渐认识到使用新技术提升水平和效率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开始从自发到自觉地使用各种新技术和工具,不仅培养出一批熟悉信息技术的学科教育专家群体,而且在大学内部形成了将技术融入教学和学习的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密切与学科教师的合作,共同进行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技术应用设计实践与研讨,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技术应用于教学和学习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技能的提升。充分应用数字化创造的新时空,在现实与虚拟环境中,利用各种技术与平台,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促进各种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拓展、提升教师发展与高校教育的整体功能与效益。[15]

(四)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创新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以体制、机制的创新来保障。当前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必须紧密围绕大学核心功能——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思路进行设计,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协调、合作,持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中的深层次应用,深化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世界名牌大学借鉴政府和企业提升信息化决策管理层次和水平的成功经验,在大学创建了属于大学高层决策体系的CIO(首席信息官)体制。CIO制度由美国学者威廉姆·西诺特(William R.Synnott)于1980年首次提出,是一个专门负责组织信息化建设、管理,参与组织战略发展决策,从而实现以信息化推动组织创新发展的高级战略管理职位。领导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发展的CIO群体是教育信息化领导的卓越代表。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名牌大学的CIO体制,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实行统一的管理,整合校内各IT部门及各类信息化资源,领导全校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决策、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以期更好地推动高等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

(五)高素质信息化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队伍包括信息化教师队伍、专业技术队伍、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这是教育信息化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1. 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具有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决定因素。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其教育理念、信息知识、信息技术能力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因素。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预见的能力、新知汲取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反思的能力、合作性教学的能力和综合评价的能力。

可建立课题研究的有效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研究为核心内容,以课题研究为手段,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开展行动研究。大力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提高教师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能力,提高教师教学实施能力与教学评价能力。针对不同院系开展专题培训、讲座与交流,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需要。

2. 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教育信息化应“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发展为目标”。在创设不同的环境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与学,有效变革传统教学的方式与模式。信息化教育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培养,提高了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加工、自主探究等能力,使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得到很好的培养。通过开展信息化教育中的学生研究,如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网络化档案评估中学习者反思行为等,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学习科学与技术”等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

要注重和加强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的培训培养,经常组织他们出去参观学习、进修,不断摄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给他们提供晋升职称的机会和条件,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以便留住人才。

4. 信息化管理队伍的建设

教育信息化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它主要的是技术管理和协调管理,所以管理机构的正确定位十分重要。尽管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已逐步被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所认识,因为教育信息化涉及资源配置、跨部门的业务沟通和整合,因此,目前要全面推动管理、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整体教育变革,依然面临决策和管理层的巨大障碍。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策略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经费投入保障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需要各高校领导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推动高校的全面发展。同时由于信息化是“烧钱”的事情,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作为保障,因此需建立长效投入机制。资金的投入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保障。

(二)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的建设要做到合理配置资源、跨部门沟通和整合,因此需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教学资源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多个层面的综合应用,从目标、动力、发展模式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解决技术对教育、教育对技术的“适应性”问题,从而实现信息化教育。

(三)与教务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深化信息化教学应用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实现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仅靠教育技术中心等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加强与教务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中的融合与创新,深化信息化教学应用,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

(四)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高效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

建立以“政府主导、专家引领、应用为先、软硬兼施”的模式,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步伐。建立和制定一系列的保障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快速高效持续协调发展。加强区域间、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资源的融通与共享,提高教育管理和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五)树立典型示范,引领高校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各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中,可采取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发展策略。在条件成熟的学院建立教育信息化示范点,率先探索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新模式、新方法。以应用为先导,建设专业教育信息数据中心,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为课程改革提供支撑。创建信息化教学应用特色品牌,研究建立有效的机制与保障措施,为其他学院教育信息化提供经验,引领高校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结束语

虽然信息技术不是新经济时代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万能钥匙,但它已经深入到了高等教育的每个环节之中。“教育发展要借力信息化,信息化能够给力教育发展。这种借力和给力,就是信息化的合力,就是信息化的推动力,是信息化的魅力和吸引力。”[16]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抓住了教育信息化,也就抓住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推进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 2010-07-30.

[2] 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57.

[3] [10] 汪基德. 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体会[J].电化教育研究,2011,(9):5~10.

[4] 陈俊良.高校信息化建设核心在哪里[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3):4~5.

[5] 杜占元.创新机制全面布局信息化[J].中国教育网络,2011,(10):31.

[6] 桑新民,刘永贵,梁林梅,等.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战略思考与顶层设计研究论纲——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11,(3):5~13.

[7] 黄荣怀,杨俊峰,等. 从数字化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76~77.

[8] 周红春,刘情情,黄楚喜. 网络环境下视频直播与点播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以暨南大学卫星宽带多媒体教学系统为例[A].计算机与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ICCAET 2011)论文集(ISTP索引)[C].

[9] Marc Prensky,胡智标,王凯.数字土著 数字移民[J].远程教育杂志,2009,(2):48~50.

[11] 周红春.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1,(2):89~91.

[12]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N].The Horizon Report,2007.

[13] 李逢庆,杨树林. 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未来趋势与挑战——新媒体联盟NMC地平线报告解读[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2):38~42.

[14] 郝杰. 高校“教师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1,(2):81~83.

[15] 李逢庆. 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及其经验解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媒体教学与学习中心”透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11):1~75.

[16] 许家瑞. 教育信息化“烧钱”的魅力[J].中国教育网络,中山大学专刊:1.

作者:周红春

第三篇: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探析

面对着史无前例的信息技术革命,我国传统教育制度趋向深度变革已成必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需要从小学抓起。基于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这一国情,我国农村小学教育要顺应历史潮流而实现信息化,是当前农村教育工作者的一大工作重心。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当下,在全球权力的竞争中,主要以文化教育等软实力竞争见长。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刻化,实现教育信息化必然有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层面,而农村小学教育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实现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必然有助于实现我国传统教育走向信息化、现代化。

那么,如何实现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完成跨越式的发展而不致虚有其表呢?研究表明,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就可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并行的策略。换而言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应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层次入手,既注重各个层次的研究和发展,又关注于均衡、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由点到面,进而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一、宏观层面:全局把握

在宏观层次上,有必要从全局的角度去把握并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三个面向”,实现科学定位。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首先是一个现代化问题。在当代,实现现代化一定要与信息化建设做到相得益彰。那么,面向现代,实际上就指明了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此其一。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历史趋势,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未来问题。因此,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此其二。面向世界,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因而,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也应随时代而进步,积极走向世界,成国际接轨,此其三。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和国家前进的指南,也是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指南。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着眼于先进文化局,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继而用先进的文化熏陶祖国的花朵。此外,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还须着眼于最广大农村人口的根本利益。农村贫困的根本在于信息的闭塞,在于人口素质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从“利益”这一角度出发,为农村小学生创造尽可能多尽可能优质的信息教育资源尤为重要。

第三,“跨越”是信息时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关键机会。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抓住历史契机,把握跨越,为实现跨越而不懈努力。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之所以要实现一个跨越式的发展,首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当前的国情。当信息技术革命日益深刻之时,我国还尚处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之中。为此,作为总体上落后于城市小学教育,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的农村小学教育,要实现与整个教育系统保持协调发展,必然需要采取跨越式发展策略。

二、中观层面:分项针对

在中观层次上,需要将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存在问题逐项讨论,针对解决:

第一,集思广益,开阔思路,多方筹措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经费。可以说,农村小学教育经费短缺是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解决经费的问题上,一方面,要充分高效利用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教育投入,将之用足、用好。另一方面,要敢于创新,多方吸引教育信息化投资。

第二,勇于调整农村小学教育结构,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事实上,基于我国特殊的农村地形,教育结构不合理现象极其普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布局教育结构不能简单地通过理想的平面距离来完成,应从农村社会的需求与可能及人的需求与可能两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征求多方面意见,为尽可能多的小学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而在整合教育资源方面,一方面需要整合农村小学教育的外部资源,另一方面则需整合内部资源,进而整合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能。

第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实施教师轮换制度,积极引导和鼓励老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农村任教,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资格制度和校长聘任制度等,奖优罚劣。

三、微观层面:观念掌控

在微观层次上,观念先行是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可靠保证。所谓观念先行,即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改革观念。这一观念的树立、形成能够有力地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也能够加速信息化教育的有效模式的建立。可以说,在这里,所谓观念先行中的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整合信息技术于课程、课堂教学之中而促进教学方式发生转变的观念。毋庸置疑,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必经之路。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课堂教学相整合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树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互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的观念。可以说,这些观念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基于信息时代之下网络学习的重要特征。此外,正确利用互联网应从“娃娃”抓起,特别是“新农村”之下的“娃娃”。很显然,正确而自主学习等观念的形成是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在微观层次上的重要发展策略。

第三,兼顾网络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势,整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观念。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教育有着传统学校教育难以实现的优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传统学校教育富有“人性”的特点及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也不容忽视。因此,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应整合网络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兼容包并,平衡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素质全面、快速、持续发展提高的目标。

综而论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更是当代的历史责任。发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应当以建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及人的需求与可能的契合为出发点与归宿,坚持缩小城乡差距,坚持扫平“信息鸿沟”,致力于缩小城乡信息资源差距和网络建设差距,立足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创新,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农村人口素质全面、快速、持续发展提高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兰晓勇.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教育技术,2011,(1).

[2]何安兵.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6).

[3]李永明.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思考[J].文教资料,2009,(17).

作者:齐敏

上一篇:幼师毕业生毕业论文下一篇:自动化专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