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

2022-05-1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步入2.0时代。2.0时代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点将从建设信息化环境向促进人的发展转变,信息技术教育关注的重点也由信息技术应用向信息素养提升转变,即从“重工具”向“重目的”回归。

第一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的教育发展,因此,在校园内部建设信息化教育管理,进一步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各所中小学学校虽然能够意识到信息化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并能够应用网络技术开展教育信息化管理,但对信息化管理理念认识程度较浅,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教育管理效率低下。主要是由于中小学学校并未将信息化应用到教育管理的基础工作中,从而导致信息化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因此,本文提出相应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育发展路径的优化措施,确保信息化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教育;发展路径

中小学教育管理体系的改变,促使各个中小学重视教育的改革,在教育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为实现中小学教育的高效性,通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加快信息化的建设,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在优化中小学教育管理的同时,针对学校的教育理念、方法进行科学分析,深入了解影响信息化教育管理的因素,才能真正促进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的顺利开展,优化中小学教育平台,实现真正的教育创新。

一、加深中小学教育管理理念,强化教育信息化认知

大数据技术与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建设的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创新中小学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校园服务。首先,中小学学校应当加深对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了解,重视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的建设。利用新时代教育的思维方式,在中小学学校里开展信息化的教育管理,由此保证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中小学学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信息数据收集速度快、数据分析的特点,开展更具有应用价值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其次,中小学学校要准确了解信息化建设现状,对校内管理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市场环境进行了解,由此才能跟随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制定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最后,中小学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将信息化教育管理工作与基础工作有效融合。由此才能改变传统教育管理理念,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对于先进的技术理论进行学习,由此才能确保学习技术与教学管理的有效结合。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按照制度进一步落实,才能确保工作效率的提升。

二、加强中小学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

中小学学校应重视信息化管理人员的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通过在校内组建信息化教育管理者的队伍,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确保信息化管理人员能够准确了解大数据技术的使用方法, 并能够准确应用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 最终才能确保信息化管理队伍专业素质的提升, 进一步保证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中小学学校也要重视信息化管理的硬件基础设备的管理,加大资金的投入,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由此才能真正推进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的建设。

三、从多方面入手,落实信息化教育管理工作

针对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及时创新教育管理工作,推动信息化教育管理工作,以中小学的实际教育发展情况为基础,制定并完善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进一步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首先,中小学学校在制定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时,应依照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学校的教育管理特色,同时也要进一步考虑校外教育环境的情况,由此才能满足中小学教育高效发展的实际需求。其次,在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时,是需要中小学学校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及时更新硬件设备,确保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有效地应用,由此才能确保信息化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校园服务。最后,中小学只有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有效建立并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确保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小学想要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高效开展,需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在实施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才能确保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价值,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首先,中小学校应加强对信息化教育理念的认识,可以通过培训内部教师或者外聘专业人士的方法提高信息化建设人员的专业素养,组建专业性的信息化建设团队。其次,为确保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才能促使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充分体现。最后信息化建设也能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创新教学方式,为中小学学生创建更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孙梦琳,范建凤.推进农村中学化学教育信息化的路径[J].广东化工,2021,48(07):221-222.

[2]薛加泰.中学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智慧化的实施途径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0):139-140.

[3]杜洪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瓶颈与解决措施[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学),2020(01):93+95.

作者:徐立平

第二篇: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走向研究

摘要: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步入2.0时代。2.0时代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点将从建设信息化环境向促进人的发展转变,信息技术教育关注的重点也由信息技术应用向信息素养提升转变,即从 “重工具”向“重目的”回归。主要论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走向分析。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信息化2.0;信息技术教育;走向研究

2018 年 4 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这是继以前教育信息化文件之后,我国在国家层面又一次发布的综合性教育信息化规划文件。《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出台,正式拉开了中国教育信息化2.0 时代的帷幕。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是伴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要准确把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未来走向,是每一位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教育信息化2.0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内涵解读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是与改革开放同步的。我们国家为了响应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号召,党中央提出了“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 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因此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逐渐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自从进入了21 世纪,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全面提速。我们把党的十九大之前的时期称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 1.0 阶段, 之后的一段时期则是“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我国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使得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侧重点、动力和目标也不尽相同。在教育信息化起始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普及,以及学校的软 硬件基础设施的配备,发展的动力主要在于资金的大量投入为重点建设,并且主要依靠外部力量的推动。在“十二五”时期,教育信息化之“三通两平 台”项目建设及成功应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 力得到显著提升,并且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两 大平台得以全面推广与运用。在教育信息化1.0 时期,我国打下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基础。

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是在教育信息化 1.0 阶段取得的坚实成果基础上的继承和不断深入发展。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我国开始进入智能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得不学习信息化技术,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教育信息 化 2.0 时代的提出,是对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所处阶段的正确审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 1.0 时期完成了前两个阶段,2.0 时代将开启“融合创新、智能引领”新的征程。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颁布了有关信息化技术学习发展的政策。我们积极落实政策,按照政策推动实施,做到八项行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近一段时期内 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行动,为我国教育信息化从 1.0 时代向 2.0 时代的迈进指明了方向。

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教育信息化 2.0”这一概念仍处在动态发展中,还远未成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潜力还有待挖掘,教育信息化在未来还有诸多可能。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的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2000年,我国将信息技术课程正式纳入中小学必修课。在 2000 年 10 月召开的全国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做了一些关于发展信息化技术教育的报告,要求青少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加快学习信息化知识。到目前为止,我国正式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已有 19 余年,中小学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助推了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信息技術教师队伍。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地位不够凸显

虽然我国开展素质教育已有多年,但是大多数的学校都盲目的为了提高升学率,将信息化的课程不断压缩和不重视,导致信息化技术很差劲。在这种大氛围下,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其成长的重要意义,以致挫伤了自身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重复化、机械化

在课堂中,教师往往按照提出本节 课的学习内容、演示操作步骤、发布学习任务、学生练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缺乏对活动的设计 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最终导致信息技术教学实 施的重复化、机械化,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 热情和课堂活力。

(三)信息技术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只重视操作训练,以应对基本的教学和考试任务,忽视教育 教学理论的学习,把信息技术课组织成计算机 技能课,背离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而且一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本身的能力有限,对信息化不够熟悉。学校里的信息化技术教师的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对信息化的了解也那么肤浅。

三、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走向分析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新兴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对教师的能力和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应该沿着怎样的轨迹发展?

(一)教育的重点从信息技术应用向信息素养提升转变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早期计算机教育阶段、计算机应用教育阶 段和信息技术教育阶段。教育部提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意在指引教育信息化2.0 时代下,信息技术教育关注的重点应由信息技术应用向信息素养提升转变。

(二)教材和课程将引入更多人工智能技术及编程内容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语音识别、图像 、识别等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编程教育更是突出。国务院也提出了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三)学生学习方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发生了新变化

未来,学校借助智慧教室的环境构建,致使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与学将成为主流。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2.0 ,需要每一位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新技术支持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宋德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走向[J].中国远程教育,2001(07):69-71.

[2]宋德如.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走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1(07):7-9.

[3]邹爽. 创客教育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适应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作者:周昌树

第三篇:如何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中小学教育也产生了不少变化和影响。文章对如何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了现状,并结合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提出了优化对策,为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现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学模式

一、前言

本文对如何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行分析研究,对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进行全面阐述,并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影响性进行明确,以时代发展、教育改革为基础核心,提出相关优化对策,为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农村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性保障教育之一,有其重要性與影响性。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以“新农村、新发展、新教育”为主,将十九大与习总书记重要讲话进行重新诠释及执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与落实基层教育保障,将“信息化”作为基层教育扶持保障基础,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为提升教学质量、巩固教育基础的重要创新模式。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具有以下效果。

第一,提升了教学质量。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以更加开放式、多元化模式呈现出来,对教学质量起到一定提升作用。

第二,提高了教学效率。信息化教育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其实质在于对教学方法及策略的效率性提升,优化了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

第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对农村中小学进行信息化教育建设,使学生增进了对新颖教育模式的认同,拉近了学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实际距离,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升了学生对外界及自然科学的探索欲望。

第四,缩小了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差距,使农村教育不再偏远,不再落后,而是逐渐接近城市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及产业配置也起到间接的促进作用。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

(一)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笔者通过对我国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发现,部分中小学教育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相应的创新性、突破性。主要是由于我国政府对中小学基础教育投入不够,包括资金、政策、模式等,导致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性讲述,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讲。从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角度来讲,这种滞后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因此,教学形式单一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普遍现状。例如,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缺乏,使学生对新型教育模式的认知造成了无形阻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开展[1]。

(二)教育理念极为落后

农村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性保障教育之一,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与影响性。通过对中小学教育走访调查,笔者发现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者教学理念较为落后,片面地认为教育就是“认认字、看看书”,而不是从素质教育角度去看待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性。因此,在实际教育中经常会出现教育思维及理念无法与现代化模式接轨的情况。例如,由于信息化教育理念的缺乏,无法将更为先进的信息化教育理念进行引入,制约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建立,影响了农村整体性教育发展布局[2]。

(三)基础性信息化体系缺乏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不是单一片面的简单流程,而是更为科学、合理的系统布局。现阶段虽然我国大部分乡村已经实现了“互联网+”建设,但仍有少部分偏远乡村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当中。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基础性信息化体系建设的缺乏。基础性信息化体系是开展信息化教育的重要基础核心,主要包括网络输入及输出设备,网络服务器,计算机、数据库等相关软件,局域网及广域网体系等。因此,从农村中小学教育长远发展布局角度来讲,加强基础性信息化体系建设尤为重要[3]。

(四)农村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部分农村教师综合素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不是以单一片面的形式存在,而是经过长期影响、限制形成的一种主流趋势。笔者通过对部分农村教师实际采访了解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为中专、大专、本科,其中本科学历在整体农村教师队伍中仅占6%,在实际教学中无法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起到实质性保障作用。另外,教师学历水平低下也制约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例如,部分教师本身就缺乏对信息化教育体系的理解及掌握,更谈不上对相关工作进行进一步开展[4]。

四、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主要对策

(一)丰富教学模式

首先,应该对农村中小学教学模式进行丰富,优化传统教学形式,将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时代发展、教育体制改革进行紧密关联,呈现出整体性、质量性、效率性。其次,引进多媒体、互联网、数字化教学模式,将传统教育方式进行创新包装,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创新,教师可以以媒体课件形式将教学内容更为生动、趣味地呈现出来。再次,对信息化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例如,将媒体技术与信息化教育相融合,将自动化技术与信息化教育相融合,将传统德育教育与信息化教育相融合等[5]。

(二)创新教育理念

农村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时代发展角度,摒弃传统陈旧教育思维,应用现代化教育理念与教育发展思维。“教育先行、教育为本”日益成为当下我国重要战略发展趋势,而基层基础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在于发展学生的探索思维、提问意识及综合能力等。进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学生打开“探索之窗”,让其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感受到外部世界的多彩性与魅力性。因此,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其教育观念进行重新树立,将其理念性想法进行实际性实现[6]。

(三)加强农村基层性信息化体系建设

第一,在网络硬件方面加强整体建设,构建基础网络体系,主要包括网络设备、信息化设备引进,计算机等相关教学器具的采购等。第二,构建局域网与广域网,打造乡村局域网及广域网发展体系,逐步完善信息化结构建设。第三,建立服务器、数据库及相关教学软件管理模式,为进一步的基础性信息化教育开展奠定坚实基础[7]。

(四)提升农村教师综合素质

笔者发现部分农村教师综合素质普遍偏低,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受长期计划性教育体制影响,实际教学中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先锋主导作用,即缺乏信息化教育的有效传播。针对此问题,应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第一,定期、定时进行信息化教育培训,让教师充分了解掌握信息化教育的实质核心与意义所在。第二,加强对农村教师的信息化专业知识及理论实践教育,使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技术员,保障農村信息化教育的顺利开展[8]。

(五)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网络认识

从我国当下农村教育教学角度出发,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标,不断加强学生网络认识、网络理解,将传统的学习思维方式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变。

第一,开设相关课后兴趣班,以网络计算机技术为主,多以游戏、问答等形式呈现出来,从学生兴趣入手,将兴趣转变为爱好,将爱好转变为理念。第二,加大相关宣传力度,农村中小学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加强网络知识宣传,通过板报、广播等主流宣传方式,对网络知识及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影响进行宣传,提升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效率。第三,以家长为主要介入对象,做好家长工作,不断讲述与疏导信息化建设理念与发展趋势,让家长明确未来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关键性。因此,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网络认识,可以从本质上达到提升信息化教育质量的重要目的。只有将学生作为培养目标与教育主体,不断对其进行信息化网络理论灌输,才能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

五、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如何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行分析研究,对问题的实质性、影响性进行重点分析,并结合农村教育现状提出相关优化措施,主要包括丰富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理念,加强农村基层性信息化体系建设,提升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等,为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曹晋,吴冬妮.新闻生产与市场经济深化进程中的信息社会——新闻媒介与信息社会译丛总序[J].当代传播,2018,12(01):12-13.

[2]高文新.对《基督教经典译丛》总序的几点讨论[J].社会科学战线,2018,25(11):7-12.

[3]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8,33(08):25-27.

[4]林万新.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7,25(03):00012-00013.

[5]周敦.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55(02):44-45.

[6]姚春玲.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软件导刊,20018,12(02):69-71.

[7]易佳,盛健.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要用数据说话——以上海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66(10):4-9.

[8]王民.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深度推进——以上海市400所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项目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8,47(03):72-74.

作者:朱明霞

上一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低碳生活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