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高等教育论文

2022-04-17

摘要:该文在对EDUCAUSE发布的2014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议题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发现:历经三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创新已经成为行政管理信息化之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新的主旋律。而如何为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关键挑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信息化高等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信息化高等教育论文 篇1:

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改革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是解读时代的钥匙,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一切。教育要改革,教育信息化是关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势必会带来高等教育的改革。本文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特征出发,探讨了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关系,主要从教育信息化对高等教育观念、高等学校教学方式、高等教育制度三大方面的影响及相应的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高等教育 教育改革 信息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会受到信息化发展的影响,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打破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势在必行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将是革命性的变革。

一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一词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些学术文献中,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将信息化与教育联系在一起,也有了教育信息化这一说法。然而到现在仍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譬如以下几种说法:(1)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2)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3)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虽然教育信息化的定义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是归根结底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使教育教学能达到最优化。

二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可以从技术和教育两个方面来看。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资源数字化、传播方式网络化、内容多媒化和使用智能化。从教育层面上看,与传统教育相比较,教育信息化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教育资源全球化

利用互联网,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的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网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对于我国教育来说,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网上中文信息资源的严重不足。开发网上教育资源,不但是教育部门的任务,也是社会各部门以及知识者的义务,美国的网上基础教育资源体系就是依靠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建立起来的。

2.教材多媒体化

多媒体的使用和普及促使教材多媒体化。多媒体化的教材不仅可以多元化呈现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内容的传播和资源的共享。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被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它能将信息表征多元化、真实信息虚拟化,使得信息变得更为实用和生动,进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3.学习自主化

信息化教育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原则。所以,学生学习自主化实际上依赖于教育资源的媒体化和信息化发展带来的资源共享。

4.教学个性化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搭建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利用CAI技术和通过互联网开展实时或非实时交互,进行网上学习、网上答疑、网上讨论,并提供网上信息发布等功能,针对学生进行个性的指导,使得学习更为高效和实用。

除了上述的相关特征外,教育信息化还包括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也是信息社会对教育改革的客观需求的反映。

三 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改革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教育信息化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怎样正确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教育信息化对高等教育改革到底带来了哪些影响呢?笔者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

1.教育信息化对高等教育观念的影响及相应的改革

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古往今来,社会的变革需要观念上的转变,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的改革首先要从观念上有所转变,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高等教育观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改革高等教育,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所以,高等教育要改革,就要改变传统不正确的高等教育观念,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2.教育信息化对高等学校教学的影响及相应的改革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保证。不仅如此,当代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

响,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条件等方面的改革。

第一,教育信息化促使高等教育主体的改革。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其教育的主体都是由教师和学生两大部分组成,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给教育主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1)学生数量与成分的改变。近几年来,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教育信息化的产生为高等学校招收更多学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教育部鼓励高等学校进行扩招也是建立在教育信息化基础之上的,信息化教育能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产生与传统高等教育截然不同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学生成分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年龄上,前几年高等学校中的学生年龄普遍都在二十岁左右,而近年来在高等学校中不断看到有许多的大龄学生的身影,有的高校中甚至有六七十岁的学生,这些学生一方面是由于信息社会的发展来给自己充电,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信息化教育的前提下高等学校的改革使他们有了再一次走进高校的条件。(2)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虽然不少高校都有多媒体教室,但是教师还是充当知识灌输者的角色,教学还是教师一味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局面。然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教师也会不时激励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学生也改变其被动学习的局面,可以通过网络多方位、多渠道的汲取新知识,有时甚至可以为老师作一定的指导。所以,教育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可以相互转换。

第二,教育信息化促使高等教育目标的改革。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教育信息化取代传统教育成为必然,教育不再是把单纯地培养一名合格的学生作为目标,尤其是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高等教育应把培养目标集中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上。

哈佛大学某校长曾在发表的演讲中指出:“最好的教育不但要帮助我们在职业上获得成功,还要使我们成为更善于思考、更有好奇心和洞察力、更完满和充实的人。这种教育既帮助科学家鉴赏艺术,又帮助艺术家认识科学。它有助于我们发现这种教育可能无法掌握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无论作为个人还是社区的一名成员来说,度过更加有趣和更有价值的人生。”

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也指出,大学应该一开始就必须有追求完美的目标。威廉·瑞恩斯密斯认为真正的教育在于培养完善的自我。这些都说明了在教育信息化的促进作用下,对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的改革是必要的,只有目标的转变才能使高等教育朝着更健康、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三,教育信息化促使高等教育内容改革。内容是目标的体现,20世纪中期,人们的科技知识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每两三年左右的时间就要更新一次,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多数课程内容大多半都比较滞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有关高科技知识的内容更是严重过时,不符合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而且,由于受到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的影响,高校内课程还属于分科设置,这样既不利于充分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也不利于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在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需要进行课程内容的更新,利用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接触到全面、新兴的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四,教育信息化促使高等教育方式发生转变。高等学校的传统教育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低,导致学习效率差,无益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近年来,高等学校的教育方法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也有了深刻的变化。教育信息化使教育方式方法“科技化”成为可能。高校应立足于实际,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成果,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和计算机强大的网络功能,形成多样而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如“工作室”教学模式,“虚拟教室”教学模式,“模拟过程”教学模式,远程教学模式等,所有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而且可以随时随地查找所需要的相关内容,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五,教育信息化促使高等教育条件的转变。教育条件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也是教育活动实施的保障。一般来说教育条件可分为两个方面:硬件和软件。硬件主要体现为高校的各种仪器、设备;软件主要体现为高校可以支配的资金和师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高等教育的条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一方面,在高校中多媒体的使用几乎已全面普及,教育实验室,教育科研基地等一系列的硬件设施的建设都使高校的教育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实行教师在岗培训,使教师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为教学服务。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所产出的许多高科技设备和装置,使得高校购买和使用这些设备成为可能。

3.教育信息化对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及相应的改革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指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机构内部有关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我国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加快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效益,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的是政府单一包办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有:资源配置不合理、监督机制不健全、竞争机制不科学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政府单一包办的机制逐渐打破,以政府为主多方参与的办学方式逐渐形成。同时,在法律法规的建设上不断完善,保证了教育的平等性。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学体制应该打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重重壁垒。这样即可以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又减少了资源浪费,既能集思广益尽快得出研究成果,还能促进学生跨专业能力的培养以促使其全面发展,一举而多益。

四 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几点看法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通过总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1)转变观念是高等教育改的关键;(2)信息化的发展必然会推动高等教育目标的转变;(3)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高等教育的教育方法将发生本质的改变;(4)在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大楼、大设备,更重要的是大师的培养;(5)教育信息化决定高等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培养高素质的全面的人才。

五 结束语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信息化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发挥作用,这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教育信息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3]朱启鑫.试析高校教育信息化一些相关问题[J].温州大学学报,2002(4)

[4]王亚南.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J].情报杂志,2002(8)

[5]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6]叶平.抢占教育信息化制高点[J].教育探索,2001(2)

〔责任编辑:范可〕

作者:张天明

信息化高等教育论文 篇2: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与大学教学创新的未来:对2014年EDUCAUSE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议题的解读

摘要:该文在对EDUCAUSE发布的2014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议题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发现:历经三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创新已经成为行政管理信息化之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新的主旋律。而如何为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关键挑战。为持续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大学教学创新,未来我们需要在变革管理的过程中保持创新与继承的微妙平衡,鼓励信息消费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民主化,充分利用学习分析技术为教学创新提供经验支持。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创新;制度保障;学习分析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组织EDUCAUSE每年都会针对前一年度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热点问题进行大规模、国际性的问卷调查,并发布题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议题”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已成为观察美国乃至全球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基本风向标。从这十大议题出发,我们可以一窥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路向进行展望。

一、2014年度“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议题”的基本内容

2014年3月, EDUCAUSE发布了2014年度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十大议题。和往年不同,本年度的十大议题实际上共包括十一个议题,其中排名第十的议题包括两项并列的内容。这些议题分别是[1]:

1.通过能够以战略方式促使技术发生改变的制度变革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运动给传统大学带来了巨大冲击,迫使高等院校对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教学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这一议题关注的焦点各不相同,因此这一议题的推进首先涉及到如何从制度层面上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与协同。

2.在信息化领导层与学校领导层之间建立起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以形成对信息技术究竟能够做什么的共同认识。一方面,信息化需要上升为学校战略;另一方面,学校层面的管理体系也需要因应信息化的发展进行重构。在这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在信息化领导层与学校领导层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非常重要。

3.帮助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EDUCAUSE应用研究中心(ECAR)2013年的调查表明:55%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持怀疑态度,78%的教师缺乏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2]。如何转变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态度,并使其具有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非常关键。

4.建立信息化的人员配置和组织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化环境,并促进其开放性与灵活性。引入新技术,构建新环境,提供新服务,要求信息化部门在人员配置和组织模式上必须具有高度灵活性。为此要改变传统教育系统中科层制的人员配置模式,建立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在纵向上增强院校两级上下沟通的能力,在横向上加强校内二级单位之间相互协同的能力。

5.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帮助推动获得关键性的学习成果。目前很多成熟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已经嵌入了很多种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的技术工具。如果能恰当运用这些技术工具对数字化学习平台上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行政管理部门对教与学的管理提供非常有效的调节反馈信息,在准确评价教学绩效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绩效。

6.改变信息化资金投入模式,以保持核心服务、支持创新和设施设备的增长。和之前单纯关注资金投入的多寡不同,2014年度在资金投入这一问题上,更加关注如何优化资金投入模式,比如鼓励师生自带信息技术设备、外包、联合采购等等,以保持核心服务、支持创新和设施设备的增长。

7.对接入需求以及无线和设备的爆发式增长高度重视。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的爆发式增长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对学校无线网络的接入需求。移动终端的大范围普及改变了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形式。如何能够为手持移动终端的用户,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乃至于校外访客提供及时的创新服务成为一项挑战。

8.大规模采购技术与服务以降低成本。面对由移动终端大规模普及带来的对信息服务的前所未有之巨大需求,需要建立集中统一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把技术和服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提供给校内的所有用户。这就需要对各种技术和服务进行大规模采购,在满足需求的同时,降低成本。

9.确定在线学习的作用,并寻求相应的策略使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推广在线学习,首先需要考虑:如何确立在线学习在整个大学的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它作为一种主要的课程教学形式,还是一种辅助性的课程教学形式?其次,还要考虑海量且优质的数字内容资源从哪里来?如何把这些数字资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

10.贯彻落实各种危机管理和信息安全的做法,保护学校的信息化资源/数据,并对法规遵循做出响应。在早期,对这一议题的关注主要是技术层面上的。现在对这一议题的关注已经远远超过了技术层面,转而关注人与过程,诸如信息资源的保护,各种核心数据的安全性,用户隐私权的保护等等。

形成一种富有进取精神的信息化架构,能够对不断变化的条件和新涌现的机遇做出响应。富于进取精神的信息化架构和传统的信息技术架构不同。前者面向的是未来,为未来界定发展战略和具体的行动路线图;后者面向的则是当下,缺乏面向充满了不确定性之未来的整体战略思考与规划。

二、推进教学创新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旋律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基本功能,而课程教学则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自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赋予了大学追求新知这一科学研究的功能之后,世界各国先后涌现了一大批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逐渐成为其首要任务,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日益下降。哈佛大学的刘易斯(Harry R. Lewis)曾经批评说研究型大学重科研轻教学是一种“失去灵魂的卓越”[3]。在利用信息技术变革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课程教学也成为一个相对滞后的领域。这一点和基础教育信息化表现出了显著差异。对基础教育信息化来说,当基本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关注的核心问题便只有一个,那就是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双向深度有效融合一直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关注的焦点。但高等教育信息化则不然,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在整个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地位一直以来相对较低。就应用层面来说,科学研究的信息化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端,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则长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关注的热点,其目标在于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的业务流程,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

但这种局面在2010年开始逐渐有所改观,并于2014年发生了显著变化。在2014年的十大议题中,至少有三个议题(议题1、3、9)直接指向的是课程教学的信息化。EDUCAUSE的核心数据服务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度高等学校在课程教学信息化方面的支出已经占到了信息化总支出的40%,已经接近在行政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而且其所占比重未来会持续增长[4]。这说明: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新的投入重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发端于2012年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运动成为2010年以来高等教育乃至于整个教育领域内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最引人注目的亮点,第一次让传统大学的课程教学面临着生存危机。“大学已死,大学永生”[5]。这一隐喻极大推进了信息技术在大学教学中的创新实践,使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成为当前整个高等教育信息化在应用层面上最重要的议题。教学与学习已成为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政策与安全之后,EDUCAUSE聚焦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三大核心领域之一。在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方面,EDUCAUSE近年来先后启动了两大重要的战略计划,分别是“EDUCAUSE学习议程”和“下一代学习挑战”项目。前者致力于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学习;后者则专注于通过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与学习中的大规模普及来应用推动高等学校的教育创新,特别是教学创新。

和基础教育一样,如何在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双向深度有效融合成为关键。但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课程教学关注的焦点不同。比如,大学教师把课程教学视为自己的独立王国,和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相比,他们在课程教学上拥有更大的行动自由,对课程教学具有绝对的主导权。另外,信息技术变革课程教学的实施主体尽管是教师,但却显然需要来自其他部门之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配合,比如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学校的信息化部门、教学与学习支持服务部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信息技术变革大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综合性,不仅需要创新教与学的模式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把信息技术的应用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教学需要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和社会组织空间高度整合的一体化环境,需要丰富多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3)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教学创新,其核心的目标指向是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转变;(4)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教学改革与创新需要动态、立体、个性化的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作为保障,需要教学支持服务体制机制的创新。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大学教学创新,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把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完美融合的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推动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增强其数字化学习的能力。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大学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与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比例和能力取得了显著进步。EDUCAUSE最新的调查显示:有2/3的大学教师拥有充分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能够在教学中有效使用技术;76%的大学生报告说,信息技术帮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学业目标,71%的学生在校园学习中使用过开放教育资源,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开放教育资源极为重要[6]。这意味着,伴随着“数字原住民”一代步入大学,他们已经成为利用信息技术推动高等院校教学与学习创新的主要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推进大学课程教学的信息化,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是如何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监控,尽可能全面地收集相关信息,并利用各种学习分析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及时反馈。另外还有一个当务之急,那就是如何建立一个能够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提供一站式支持服务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为教学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是当前面临的关键挑战

在2014年度EDUCAUSE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一半的议题关注的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学校变革以及更为深层的制度转型,其核心是教育教学的变革以及相应的制度建设;其余议题关注的则是高等教育信息化部门自身的重构,它的核心诉求也是为教学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从这一角度来看,制度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大学教学创新面临的关键挑战。

具体来说,在推动教学创新这一核心目标的引领下,这些议题关注的焦点领域可以划分为设计和实施两种类型,如下表所示。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学校变革及更为深层的制度转型这一问题上,我们已经对“做什么”和“怎么做”有了清晰认识,接下来的关键工作是如何贯彻和落实的问题。而在如何对高等教育信息化部门进行重构这一问题上,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则是设计方面的。这表明:基于信息化、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等时代主题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对信息技术变革高等教育的愿景以及路径选择已经在大体上形成了初步共识;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推动学校变革与制度转型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前期无法预料的问题,需要持续不断地对高等教育信息化部门进行重构,以应对这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信息技术推动高等院校变革与制度转型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体制机制保障。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学校变革与制度转型的同时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体制机制不断摸索与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非常重要。同时,因应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境,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对具体的体制机制进行探索无疑也非常必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的十大议题中,出现了两个新面孔。一个是如何建立富有进取精神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架构,另外一个是危机管理和信息安全。前一个议题的出现意味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制度建设与体制机制创新是确保信息技术服务于以教学创新为核心的学校变革与制度转型的关键环节。后一个议题中的信息安全在往年的十大议题报告中也频繁出现过,但2014年度则把危机管理也纳入了进来。这表明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不管是行政管理、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都是一个复杂的、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过程,其中孕育着各种各样不可预知的风险,如何驾驭这种风险,是我们面临的关键挑战。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巨大的资金投入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因为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如何在耗资巨大的技术基础设施过时前发挥其最大效能显然是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必须时刻挂怀的问题。

首席信息官(CIO)的设立是过去几十年间高等教育信息化自身最重要的制度创新。伴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向教育教学这一纵深领域发展,首席信息官的角色也在发生了变化。在过去,我们期望首席信息官是一个出色的战略家,其主要职责是对高等教育信息化进行顶层设计,并使其转化为整个学校的战略与政策[7]。但是,现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顶层设计阶段,进入了错综复杂的实施尤其是创新应用过程。作为一所大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最高负责人,首席信息官的角色已经不能仅仅限于战略家,而要成为一个实干家[8]。一方面,他需要具有杰出的战略眼光,以使高等教育信息化时刻保持在正确的道路上,不能偏离推动以教学创新为核心的学校变革与制度转型的大方向;另一方面,他还需要能够很好地应对信息技术在高等院校中创新应用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建立其密切的合作关系,这需要其拥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出色的管理能力和娴熟的沟通技能,能够协调好各种复杂的关系,把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创新的前沿与趋势,做好一个管理者、尤其是教学创新服务的管理者。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2014年度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十大议题中,有很多在之前几年的年度报告中也出现过,但其关注的焦点却有所不同。比如,对于云计算,在2012年和2013年就已经出现过,但2014年关注的焦点问题不再是如何制定云战略,而是如何对业已形成的云战略进行贯彻实施,以降低成本,并切实为学校的课程教学与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再比如,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一直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关注的核心议题,但前些年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战略层面,即如何投入更多的钱,而2014年关注的焦点则不是投入多少,而是如何投入以及投入到哪一领域,集中于如何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模式进行改革,以保持面向教学的核心服务、创新支持和设施设备的增长。这表明我们已经不再孤立地对待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而是把它与在教与学上的应用及其产出密切联系在一起,更加关心如何提升资金利用的效能,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持续深入,正在不断走向进步。

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大学教学创新的未来路向选择

在2014年度的十大议题中,有很多并不陌生,在过去几年的十大议题报告中也曾经多次出现过,但2014年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涌现了很多新的思想、措施和模式,给高等学校的信息化部门带来了强烈冲击,并影响着其所服务的高等院校。对于高等教育信息化来说,2014年是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的一年,打破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既有平衡,塑造着高等教育信息化新的未来。对于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大学教学创新这一新的核心使命来说,在战略和战术这两个层面上,未来的路向选择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1.在变革管理的过程中保持创新和继承的微妙平衡

业界公认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这种革命性影响集中体现在信息技术是一种“转型性”或“颠覆性”力量上。它最具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其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终极目标和追求是推动教育的制度转型,而不是维系或加强既有的教育体系,即从工业文明时代发展起来并与机器大生产这一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其核心表现在于重构教育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大学教学创新是一种破坏性创新,即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教学变革是一种与传统大学教学背道而驰的创新活动,其破坏威力极为强大。因此,要适应这种创新带来的挑战,必须在现有的体制外另起炉灶,以增量变革的方式推进信息技术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并引入变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来驾驭这一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变革过程。

因此,高等教育信息化需要拥有一种在创新与继承之间保持微妙平衡的智慧和能力。如果说创新精神强调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过程的突变性,那么继承能力强调的则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要想在创新和继承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迫切需要一种能够驾驭变革的高超领导艺术,即变革管理的艺术。它包括:在信息化部门内部建立一种好的治理制度(Governing Institution),并把它与整个高等教育机构的治理体系(Governing System)完美融合在一起;明确信息化部门的有限责任,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建立一种面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畅通的沟通交流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把握需求,做最关键的事。在创新和继承二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的关键策略之一是:懂得如何及何时为创新提供空间。

2.鼓励信息消费,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民主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个人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终端设备在高等学校中的广泛普及和深入应用,让每一个人都迎来了数字化生存、学习与发展的新时代,而在这背后潜藏着的则是对信息技术不可阻遏的信息消费之需求。现在,这种需求终于被充分而全面地释放了出来。当信息技术设备不再是一种紧缺资源时,教师和学生不但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愿,而且还切实具备了充分的信息技术手段,如此一来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便迎来了一个民主化的新时代。在这方面一个显著的发展趋势是“自带信息技术设备”(Bring Your Own Device)运动的崛起。EDUCAUSE的调查显示:2013年,已经有58%的学生拥有三个甚至更多的网络接入设备[9]。过去,八小时内家庭里的信息技术设备是闲置的,八小时外学校里的信息技术设备是闲置的。现在,这种情况因自带信息技术设备而发生了改变。

自带信息技术设备让教师和学生可以构建一种自主定制的个人化的数字化教学与学习环境[10]。目前,各大高校都非常鼓励自带信息技术设备。因为它不仅可以极大降低学校在信息技术设备上的资金投入,而且还可以提高信息技术设备的利用效率。自带信息技术设备之所以能够大规模推广,从技术层面上讲源于信息技术设备持续不断的小型化与移动化。但未来自带信息技术设备是否能够持续走向深入,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校方是否能够确保这些自带的信息技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第二是校方是否能够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引导;第三是校方是否能够为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第四是校方是否能够为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可得且易得、海量且优质的学习资源。

3.充分利用各种分析技术为教学创新提供经验支持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产生并保存了大量有关于教与学的信息。这些信息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只是教与学的副产品,而是对于改进教与学来说具有关键价值的战略资源。如何利用各种工具对这些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以产出对改进教与学而言有效的反馈信息,是持续推动基于技术的教学创新面临的关键挑战。对于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而言,分析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展开,从而使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受益。具体来说,在课程的层面上应用分析技术,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受益;在院系的层面上应用分析技术,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专业发展中受益;在学校的层面上应用分析技术,可以让管理层在对教育教学的管理中受益;在区域、国家和国际的层面上应用分析技术,则有利于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做出科学的宏观教育决策[11]。

学习分析技术源于21世纪前十年间兴起的教育数据挖掘及其2010年后向以学习为焦点这一视角的转向[12]。目前,分析技术在大学教与学中的应用进展非常迅速。在2014年EDUCAUSE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战略技术”研究报告中,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很多学校已经初步建立了这样的一种学习分析架构:有35%的学校建立了课程层面的分析架构;有35%的学校建立了业务绩效的分析架构;有32%的学校建立了学位指导的分析架构;有47%的学校建立了业务情报报告仪表盘(Business Intelligence Reporting Dashboard) [13]。未来,这些分析技术在高等院校教与学中的应用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来自于不同系统的有关于教与学的海量数据信息在整个学校范围内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培育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教学决策与管理的校园文化,并建立一种能够与学校的教学这一战略优先事项相一致的分析架构,包括工具、数据和工作流程等。

五、结束语

经过历时三十年的建设与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已经进入了加速度的发展阶段,在经历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研究的信息化之后,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正在成为其新的主战场。面对来自于教学和学习强劲且高度多样化的现实需求,我们有理由相信,新技术的引入会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接下来我们需要面对的关键挑战是如何借助于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推动面向教学的各种服务的创新发展,并为其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Susan Grajek, EDUCAUSE 2013–2014 IT Issues Panel. Top-Ten IT Issues, 2014: Be the Change You See [J]. EDUCAUSE Review, 2014, 49(2): 10-49.

[2] Eden Dahlstrom, J. D. Walker, and Charles Dziuban. ECAR Stud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3 [R]. Louisville, CO: EDUCAUSE Center for Analysis and Research, 2013.

[3] 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

[4] Leah Lang. 2013 CDS Executive Summary Report [R]. Louisville, CO: EDUCAUSE Center for Analysis and Research, 2013.

[5] Amanda Ripley. College is dead. Long live college [J].Time Magazine, 2012, 180 (18): 33-41.

[6][9] Eden Dahlstrom, J. D. Walker, and Charles Dziuban. ECAR Stud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3[R]. Louisville,CO: EDUCAUSE Center for Analysis and Research, 2013.

[7] Carol Cartwrigh. Today’s CIO: Leader, Manager, and Member of the" Executive Orchestra" [J]. EDUCAUSE Review, 2002, 37(1): 6-7.

[8] Adam Marks, Yacine Rezgui. IT Leadership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CIO Candidate [J]. IT Professional, 2011, 13(3): 52-56.

[10] Larry Johnson, Adams Becker, M. Cummins, V. Estrada, A. Freeman, and H. Ludgate. NMC Horizon Report: 2013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 [R].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2013.

[11] Siemens,G., & Long, P.Penetrating the fog: Analytics in learning and education [J]. EDUCAUSE Review, 2011, 46(5): 30-32.

[12] Ferguson, R.Learning analytics: drivers,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2012, 4(5): 304-317.

[13] Susan Grajek. Higher Education’s Top-Ten Strategic Technologies in 2014[R]. Boulder, CO: EDUCAUSE, 2014.

作者简介:

郑旭东: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与国际比较(xudong@mail.ccnu.edu.cn)。

杨九民: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教师教育(yjm@mail.ccnu.edu.cn)。

The Trends of IT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Future of Collegiat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novation: Implication from the 2014 EDUCAUSE Top Ten IT Issues

Zheng Xudong1,2, Yang Jiumin1,2

(1.Colleg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2. Collaborative and Innovative Center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作者:郑旭 杨九民

信息化高等教育论文 篇3:

信息化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公平

摘 要: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是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抉择。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坚持“四个聚焦”,以“共享共建共管共赢”为根本遵循,以信息技术为赋能手段,在跨校跨区域教育信息化生态打造、协同教学范式创设、教学质量治理、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为攻克东西部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提供原创性方案和实践路径,贡献了“推动中西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高等教育方案’”。

关键词:慕课西行;东西部高校;教育公平

一、引言

受历史发展、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会时指出,“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而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中,教育公平应该是有质量、高质量的公平。在实践中,我国探索建立教育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相对稳定的对口援助机制,在协调东西部教育均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独特功能和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成本过高、方式落后、沟通不畅、效益不佳等缺陷[1]。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也为我们弥补上述缺陷、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二、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

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兼具“技术”属性和“教育”属性。从技术角度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其中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 使得学习社会化、终身化、自主化成为一种可能;共享性则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交互性实现了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 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而协作性则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2]。

就促进高等教育公平角度而言,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切实促进了教育公平。具体表现为:在教育内部,教育信息化实现了教育教学管理从原来的垂直型向水平型、双向交互型等模式的新跨越,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互助;在教育外部,教育信息化加强了教育与其他部门或行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也加强了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受家庭环境或者其他因素影响,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真正享受到教育信息化的成果,因此也有可能在局部制造新的教育不公[3]。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提出,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4]。因此,在教育信息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确保教育信息化扬长避短。

三、信息化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公平: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的探索与实践

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于2013年,旨在借助跨学校、跨区域的教育教学平台“智慧树网”,培养更多专业能力和创造力较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截至2020年初,高校参与数量由原先的28所增至229所,增长了7倍多(如图1所示),联盟的影响日益广泛。

自成立以来,联盟以信息技术赋能高等教育,不断促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公平。华南理工大学作为联盟执行理事长单位,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1.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

在成立之初,联盟就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初心与使命,以实际教学问题为导向,聚焦国家战略、加强顶层设计,绘制了“慕课西行”的行动路线图。联盟推动各参与高校通过“四个聚焦”,构建“共享共建共管共赢”的课程建设共同体,努力解决教学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课堂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改革创新与规范管理不同步、慕课建设与课程思政结合不够等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如图2所示)。

联盟在推进东西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工作方面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13—2015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推进通识课程慕课西行,表现为“大规模、普遍性、解决救急”。2015年至今处于第二阶段,主要是以共享名师课堂为载体,以教学环境平台服务为基础,以学校或学院为单元,以开课团队和选课团队紧密合作为关键,表现为“精准合作、量身打造、小规模”的特征。经过上述各阶段的探索与实践,联盟参与高校实现了教育教学理念、大學文化的渗透交融,实现了广大师生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并通过逐步调整师生管理方式、课程设置等方式,建立起了相匹配的教学质量治理新模式。

2.坚持“内容为王”,加强优质在线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供给

在教育部的指导下,联盟组织各参与高校加大优质在线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努力给西部高校和学生带去更多优质课程,其中有140余门课程获评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自联盟成立以来,课程建设总数、用课学校总数、选课总人次呈逐年增长态势(如图3所示)。全国受益学校2300余所,覆盖大学生人群超过3000万,超1.1亿生次通过联盟的共享课程修读8000余门学分课程并获得学分,其中西部地区近700所高校学生学习总人次达到2500万,学生总体满意度95分。此外,有2289门优质通识类课程免费共享,受益学校459所,293万生次参加学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通过同步课堂,西部高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提升。如喀什大学学生谢姆西努尔·吐尔孙感慨道:“能听到这么厉害的老师讲课,我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华南理工大学近年来以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在优质在线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供给、打造跨校跨区域教育信息化新生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方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快打造优质课程,形成了“校级—省级—国家级”多层次的一流课程体系。截至目前,学校共将包括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在内的76门课程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慕课平台上线,并组建专门教学支持团队服务中西部选课院校师生,有效充实了中西部高校的线上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学校组建了机械设计基础虚拟教研室、建筑学科城市设计虚拟教研室等一批全国性虚拟教研室,吸引中西部高校教师参与,引导中西部高校教师有效利用优质慕课资源,并结合本校实际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课程教学改革,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一流本科课程。

3.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创设专业课程协同教学新范式

联盟深耕“民间”,了解西部高校教师用课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整合利用联盟各高校的优势在线课程资源,耦合西部高校的用课需求和建课高校的教学特长,突破师资、时间、地域限制,在扎实推进通识课程协同教学的基础上,以慕课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共建线上、线下或混合式课堂,创设了四类协同教学新范式:一是专业课程同步课堂范式,如华东理工大学与喀什大学的“无机化学”同步课堂,目前已经运行了7个学期。二是专业课程群同步课堂范式,如西南交通大学与西藏大学在交通运输专业实现了专业课程群的同步课堂。三是专业课混合式同步课堂范式,如华东师范大学与新疆师范大学开展了“人文地理学”同步课堂试点。四是专业课订单式同步课堂范式,如华南理工大学与兰州交通大学的“机械设计”等同步课堂,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与近400名兰州交通大学学生通过线上平台实现沉浸式直播互动。上述四类协同教学范式在2021年都有了比较好的应用,共有37所学校提供了课程与教学支援,并在春夏学期覆盖西部10所学校、18门课程,在秋冬学期覆盖西部15所学校、65门课程。

华南理工大学主动发挥“国家队”的作用,积极打造实时同步课堂,加快提升中西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2021年,学校还与贵州民族大学、喀什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等中西部高校开展同步课堂教学12次,共约1200人次师生参与。如化学与化工学院依托“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等一流本科课程的线上资源,通过在学校对口支援的贵州民族大学打造沉浸式远程直播互动教室,实施线上线下跨校混合式教学,突破了以往由援助校派遣教师到高校开展支援的传统做法,大大提高了援助效率,课堂教学效果深受师生好评。

4.坚持弘扬教学学术,打造教学发展共同体

联盟坚持MOOC研发场所、教师交流场所、师生互动场所“三位一体”的建设理念,在76所城市建立了182个教改服务中心——“树下课栈”。自2016年3月北京大学首栈建立,到2018年新疆首个课栈石河子大学开栈,到2021年喀什大学课栈的推进,遍布诸多省市的教改服务中心建设稳步发展,逐年递增,各高校依托“树下课栈”,创新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服务组织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教学学术互动氛围。在校内,“树下课栈”为广大教师提供在线课程设计、拍摄、制作到上线等服务,通过举办教师教学发展活动,点燃教师参与智慧教学改革的热情,推动慕课在校内的实践和应用。在校际,通过互联网技术,各树下课栈实现有效联通,教学研讨活动从线下走向线上,从本校走向全国,实现一线教师教学创新思维大碰撞,推动下大力气钻研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近年来,“树下课栈”开展各类教师培训4.1万场次,参与教师超过18万人次,其中西部高校总校次2300多次,西部高校老师超过2.3万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一批新的教学名师脱颖而出;同时还产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联盟高校相关团队荣获10余个国家、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在高等教育类各期刊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承擔“无机化学”等国家级、省部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形成了约40个在线教学优秀案例。

在此基础上,华南理工大学还主动以慕课和同步课堂建设为“圆心”,向其他核心要素辐射,形成专业建设的同心圆,带动中西部高校相关专业师资、教材、实践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提升其建设水平。一方面,学校派出包括教学名师在内的十余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优秀教师,为喀什大学开设了包括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食品机械设备等10门食品专业主干课程在内的课程群同步课堂;同时以此为契机,建设跨校跨地域的教学大团队,“传帮带”惠及喀什大学一批青年教师。另一方面,这批派出教师在专业发展规划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青年教师教学等各方面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与指导,帮助喀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建设水平快速提升并顺利获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从而形成合作共赢、创新发展局面,破解了高校各自为战、教学改革路径依赖的发展困境。

5.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课程思政“四重境界”

联盟参与高校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等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教学育人和思想育人结合,在慕课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入思政内容,注重体现教师的个人涵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了课程思政的“四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互融。一方面,联合名校名师重点开发了思想道德教育、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等课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内容融入公共基础课、通识课和专业课中,建设了“国防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美育”等一批思政课慕课;另一方面,根据学生所在学科专业领域,在思政课中针对性地融入中国科技发展史、科学家精神等内容。第二重境界是“教师自身”与课程的融合,如工科任课教师“现身说法”自己的工匠精神,医科任课教师把伟大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等。第三重境界是“师生相长”与课程的融合。一是师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享,实现共同成长;二是提炼这些所思所悟,补充进入思政资源库,促使课程常用常新;三是当有新的学习者加入时,这些思政资源库就可发挥再生产循环的作用,该课程也就有了自己的文化历史传统。第四重境界是联盟推进跨校跨区域课程共建共享这一方式本身就是极佳的思政素材。从全国来看,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等使命相近高校凝聚在一起的联盟建设宗旨本身就超越了课程建设的一般范畴,彰显了高校促进教育公平的初心,体现了联盟建设的思政元素。

华南理工大学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构建“四位一体”(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研习系列活动)课程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截至目前,累计立项建设本科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程63门、示范团队29个,覆盖本科课程348门。学校实现了课程思政“线下运行”与“线上浸润”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的有机结合,引导广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华南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机械设计“慕课西行——同步课堂”为例,任课老师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关注学生学习策略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整堂课程内容丰富,学生积极互动,实现了同步上课,同堂提问,同堂讨论。面向兰州交通大学学生的同步课堂,恰逢兰州疫情防控的特殊时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携手抗疫、共渡难关”的关心与温暖。

四、启示与思考

从实践结果来看,以联盟这一教育类民间公益组织形式,以信息技术赋能高等教育,以“面对点”“面对面”形式克服当前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口帮扶“点对点”的局限性,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探索。正如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2015年在联盟年会上讲话时指出,“‘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已经不仅仅是原来意义上的东部高校支援西部高校的概念,而且是东中西部高校之间共享优质资源、共同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教改之路,分享改革成果,是一个共建、共享、共赢的联盟。联盟的协作经验和取得的成果值得肯定,并且值得进一步的总结和推广”。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信息化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公平”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问题,并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一是要形成“质量优先”集体共识。“高质量公平”是对教育公平状态的一种事实与价值判断,意味着教育公平在“质”与“量”两个维度上均要达到高水准状态。因此,联盟各高校在实现线上资源、参与教师等数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都要把“确保各教学要素高质量”作为第一要务:既要提供高质量的线上资源、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也要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更要提供高质量的管理服务。

二是要加强共享课程的整体设计。教育公平的需求可划分为消除薄弱需求、提供优质需求以及发展个性需求等三个层次,其中消除薄弱需求是解决均衡问题,提供优质需求是追求实质公平,发展个性需求[5]。联盟鼓励参与高校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建设不同类型的同步课堂、慕课等,既促进了课程建设差异化发展,又满足了上述教育公平的三层次需求,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三是要加大对参与教师的支持力度。“慕课西行”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懂教育技术、懂教学方法的老师。因此联盟加大对参与“慕课西行”教师的培训力度,帮助他们掌握最新教学工具,提升其信息化教学技能与方法,同时推动各个建课高校出台相关政策,对参与教师在经费支持、教学工作量认定、评优评奖等方面予以更大的倾斜。

四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慕课西行”行动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线上学习环境,而“愿不愿学、能不能学”则取决于学生个体。因此联盟高校需要多措并举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包括培养学生信息化意识,形成主动查找、探究新信息的意愿;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化工具,能够熟练、有效地方收集各类学习资料和知识;训练学生信息运用能力,能够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并用于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等。

五是要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和制度衔接。为确保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在鼓励线上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同时,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和纪律性也是势在必行。联盟推动各参与高校制订了《课程建设及运行规范》《在线教育学分互认管理办法》《在线开放课程考查考核规范要求》等规章制度,通过构建高标准的教学质量治理体系,为慕课高质量、高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面向未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也进入以人机交互、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为基本特征的智能教育时代。联盟将继续以慕课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共建线上、线下或混合式课堂;以共享和技术赋能为关键,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与规范管理;坚持联盟集群效应和高校个性发展相结合,创新基层教学组织形态及运行机制,打造教学学术共同體,从而为切实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继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郑刚,汤晨.信息化环境中创新教育对口支援模式探析[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80-184.

[2]高松.以教学信息化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J]. 中国大学教学,2019(1):4-6.

[3]周春良.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创新[J]. 中国电化教育,2012(3):43-46.

[4]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代表座谈会上[N].人民日报,2020-09-24.

[5]魏非,樊红岩,宋雪莲,等.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国际研究——基于美、日、印三国的政策和行动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20(7):114-121.

高 松,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执行理事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 正,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副理事长,研究员;项 聪,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秘书长,研究员。

作者:高松??李正??项聪

上一篇:水危机对策管理论文下一篇:互联网银行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