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问题思考论文

2022-04-21

摘要: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是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而信息化建设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本文就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信息化建设中潜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为此提出了可能的解决途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信息化教育问题思考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信息化教育问题思考论文 篇1:

关于发展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 要:二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管理机制不明、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滞后、信息化人才匮乏、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等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素。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是发展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问题;策略

收稿日期:[HTSS]2010-06-03

作者简介:梁飞媛(1965-),女,浙江玉环人,教授,从事高教管理及教育信息化研究。

自1998年以来,在发展速度与规模上,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校的校园网、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信息发布与信息管理平台、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等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基本普及,表明我国高校已经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从2003年开始,我国教育部启动了“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通过教育信息化与精品课程建设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质量工程”是该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教育部高教司领导还多次讲话要求把教育信息化重点放在促进高校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上面。可见,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已经开始迈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如何能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真正通过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来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达到显著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目标,这为广大理论与实务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制约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素

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影响高校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1.认识不到位,管理机制不明

有些高校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尚未体验到教育信息化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因此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具体表现为:没有建立推行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决策机构,也没有制定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重管理轻教学,没有形成相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队伍等。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严重制约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2.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

近年来,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的数字图书、情报信息类等公共共享资源发展速度很快,但学科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和相关的学习资料)以及资源管理平台、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建设速度缓慢。目前很多高校的硬件平台可以进行校园局域网内的网上教学,但是缺少可行的教学资源软件的支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中资源建设与管理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高校内部信息化人才匮乏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虽然许多高校对教师实施了一些培训,但从总体来看,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往往停留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上。二是专业性的信息化人才严重不足。一些高校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轻专业化人才队伍培养,致使学校网络和知识库建设与维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难以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4.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不足

一方面是国家对高等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所致,另一方面是社会资本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大举进入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所致。即使在东部及沿海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高校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搬迁扩建、举债运作,也无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较大的经费投入,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5.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体系也是阻碍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传统的评价体系是与传统的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配套的,教学中是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并未像学术著作一样成为衡量教师学术水平或影响其晋升的决定性因素,因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非人们想像的那么广泛。目前,国内有部分学者对本省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但这类评价的内容大都是关于整个教育系统的。在大学本科教学评估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中,有部分信息化方面的指标,如应用多媒体授课的比例、百名学生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及语音教室座位数、实验室开放程度等,但并没有对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专门评价。

二、发展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策略

1.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如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出高效、丰富的教学资源,并真正地使其发挥潜在的巨大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培养出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当前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建设立体化、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库

资源库的建设是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教育资源建设中,应建立体现学校特色的、综合的学科资源库。具体来说,学科资源库的内容应按照“课程—专业—学科”的方向来逐级扩展。可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购买和自建并重的模式来进行资源的扩充和完善。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结合教学需要,重点设计和制作教学中需要的资源,把能有效促进学习的资源组织上网并进行归类,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此外,要建立功能齐全的管理机制。一个良好的资源库除了有丰富的资源之外,还要具有功能齐全的管理机制,确保资源库的稳定、安全。管理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资源管理模块。资源管理模块对资源库内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包括资源的分类、入库、更新、查询、检索、上传、下载等。系统的资源管理可以使教师和学生能方便地查询到所需的信息。2)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包括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和安全管理等,系统管理对于维护资源库的安全和稳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3)用户管理模块。即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和使用授权,用户可分为教师、学生、管理员,用户必须进行注册,并根据他们的身份进行权限分配。

(2)建立操作简单、交互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

有了大量的信息资源,还要开发和引进具有方便快捷的操作和交互功能的“傻瓜化”的服务平台,以方便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如方便、快捷的检索、查询和整合工具。在资源的检索过程中,应具有资源的多层精确检索功能,同时还应具备多种查询方式来检索资源。要提供备课系统软件或简易方便的多媒体编写工具,让教师对选取的教学信息根据教学设计重新整合编码,形成新的教学资源。

此外,还应建立具有良好交互功能的平台。师生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服务平台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具有良好交互功能的交互方式和平台,如Chartroom、ICQ和共享电子白板等同步方式。教师可以就某个问题通过在线实时交互来获取反馈,对学生进行疑问的解答,提供帮助。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同步的交互方式来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加大网络课程的开发力度

网络课程是集文本、图片、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为一体,经过科学的构思设计,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满足网络运行要求,便于师生交流的一个交互式的课程知识网络化学习系统。网络课程建设是以学科教师为核心,以资源开发中心的技术(教学设计、网络平台、课件制作、视频资源开发等)为支撑,通过学生反馈、专家评议改进完善机制的一种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建设模式。

在高校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的今天,精品课程的网络化是其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再次强调指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教育部开展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行动为高校的网络课程建设注入了活力。但是,目前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精品课程在网络上的内容很少,主要以展示教学大纲、教案、讲解习题为主,兼有少量为参加评估所做的课堂实录。精品课程中的一流教师队伍的风采、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内容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精品课程的网络化程度还很有限,不能满足网络化学习的需要。精品课程的网络化建设还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加大对质量高、效果好的网络课程的开发力度,加深对网络课程理论的研究,并把优秀的教学软件和网络课程推荐出版、发表,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满足社会对网络教学信息的需求。

2.人才队伍建设

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1)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线专职授课教师队伍;2)掌握信息资源开发原则和方法的教学支持人才队伍;3)掌握信息化平台的开发、管理和维护的技术人才队伍。高校必须针对以上三种类型的人才队伍建设采取相应的培养策略,要从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增强自身活力入手,不断改革用人机制,提高相关人员信息化素质,逐步形成合理的用人机制;同时要善于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企业人才的作用,共同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1)培训与考评相结合,以增强教师的信息化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增强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让所有教师轮流参加培训班,提升理念,训练技术;二是要求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和年终考核评优结合起来,对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取得显著效果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2)开展课题研究,增强科研能力

为了使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学校应采用多种方式增强教师的信息化意识,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如组织教师学习课题方案、撰写实验报告及专题论文;鼓励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参加教育信息化课题的研究实践,在科研实践中提高信息化能力;适时开展电教论文评比,鼓励教师钻研电教理论知识。

3.管理制度建设

(1)设立CIO职位,统一规划和实施“信息化工程”

高校要组建信息化工作领导管理机构,设置信息主管CIO职位,在其直接领导下,制订本单位信息化工作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编制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金预算,解决和协调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涉及到体制、机构、人员、资金等方面的问题,以便使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顺利实施。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内,再设置与其他职能部门平级的常设机构——信息网络中心,具体负责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2)制定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标准和实施规则

高等教育信息化实际上是一种行业信息化,为了实现本行业的信息资源共享,高等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自上而下、统筹规划的原则。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有一个全局、系统的实施规划,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以及信息化规章制度的建设等若干方面,要制定标准化的实施规则,明确信息化建设的优先顺序。各个高校均要在这个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依据统一的标准、大纲和手续开展本校的信息化建设,以期达到系统的整体化和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标准和实施规则制定出来以后,还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避免各个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仍然各行其是、自主建设和管理,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共享。

(3)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监理、评估体系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信息化监理、评估体系,对信息化的实施过程进行适时的评估,根据评估和考核的结果,找出信息化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建设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对高等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以及信息化规章制度的建设等若干方面进行评估。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以评促建,早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夏立发.国际化与高等体制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2(3),(4).

[2]吴启迪.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展望[J].上海信息化,2006(5).

[3]陈爱娟,任晓燕,黄铎.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6(9).

[4]郑旭东,桑新民.透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窗口——EDUCAUSE的使命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4).

[5]李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5).

〔责任编辑:姚 丹〕

作者:梁飞媛

信息化教育问题思考论文 篇2:

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背景下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摘要: 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是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而信息化建设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本文就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信息化建设中潜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为此提出了可能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融合发展 信息化

一、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趋势

长期以来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为我国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大量人才,也为大量具有实际困难的在职学生提供了提升教育水平、发展自身能力的机会。但在传统成人教育中常出现学生到课少,学习成果有限,工作学习不能兼顾的问题,而网络教育的出现使得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同时网络教育并不像传统成人教育严格,因此所产出的教学成果亦有所限制。而近年来,在“终身教育”的理念背景下,有关“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的研究形成较为成熟丰满的理念,其内核为包括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自学考试三种主要类型的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各类型融合发展。[1]这种融合发展主要是基于吸取几种继续教育的优点,以期达到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高等继续教育的目的。而其主要保留了传统成人教育的“面授”理念,吸取远程教育的信息化特点,以此解决部分学生的工学难问题,让在职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2]其中日益普及的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教师学生的便捷反馈与交流,为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提供实施的平台。因此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趋势,但从目前来看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信息化建设还存在有许多问题亟待补充与解决。

二、 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的潜在问题

(一)生源质量

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一方面会为学生的教育提供便利,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门槛,也造成了生源质量的不稳定。[3]在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固然会为学生与优质教育资源之间搭上便捷的桥,但也难为学生与教育资源之间进行不同等级水平的完全合理的匹配,因而对于生源也需要进行合理的筛选,一方面既可以为学生提供触手可及的机会,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学生群体泥沙俱下,以至于造成资源的错位浪费。

(二)教育考核

在信息化的教育方式中,教育的考核也会需要新的方式,一方面是对老师的绩效考核存在难以认证的问题,在信息化的环境里,课程不再受人数的限制,由于无法避免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教师的教育水平、教育成果的考核难以直接通过其教授对象的学习平均水平等指标来直接体现,因此对于教师的教育考核也更需要提出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

(三)人事管理

除此之外,高校學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也意味大量教师群体的重新组合融合,在过去的研究中也常常都提出不同院校之间的互补合作,优化资源配置,而将上述所说的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方式则更需要进行复杂的人事管理配置。[4]

(四)学习质量

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其实也意味着教师与学校较于此前更加不方便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实现即时的管理与沟通,这也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质量会产生偏差。信息化的学习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门槛,但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沉没成本降低,在追逐学历的环境下,更可能会形成学生只为得到学历通过必要的考试,而疏于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与理解的风气,造成舍本逐末的效果,产生学习质量的偏差。

三、 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建设潜在问题的可能解决路径

(一) 构筑顶层设计,统一中心筹划安排

在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亟需相应的政策法规,构筑一个顶层设计。[2]这样才能具有一个所有举措出发的核心点,形成一个中心调控的结构,对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进行着眼于全局的规划,从整体出发,发挥整体效应。此外,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中心设立信息核心,集中管理,统筹安排,这样也能节约人员配置的冗余,实现真正的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

(二) 加强生源管理,严格把控入学标准

信息化建设带来的生源不稳定可以从源头入手进行解决,加强生源管理,对入学设立严格标准,划分准确的层级,然后在统一的中心进行调配,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杜绝资源浪费、冗余操作。同时这样既不会增加在职学生负担,使其能享受到信息化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三) 优化人才配置,形成优质教育模式

同样对于教育考核,应当着眼于整体而非个体,要实现整体提升需要构筑一个优质的教育模式。可以通过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面-面”的关系来实现优质教育模式的磨合建立,从局部看,学生与教师是“点-面”,但从整体看学生与老师是“面-面”,这样教师的考核将从整体出发,以整体水准为一条标准线来评定其教育成果和考核。从另一方面学生与老师的“面-面”关系有助于形成优质的教育模式,招收人才,优化配置,建立优秀的人才队伍,提升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成果。

(四) 建立合理监督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对于学生也应当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以及鼓励机制,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反馈,通过这些途径来引导学生们真正掌握学科知识,获得学历上的提升的同时能力上的提升。而更为重要的是要运用一些有效的激励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更多知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真正达到继续教育的初衷与目的。

在新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建设的支持,而关于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还有更多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去补充,在可期盼的未来,在所有蜿蜒崎岖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将会慢慢走向完善,而内化的继续教育理念可以走进每个具有继续学习愿景人的身边。

参考文献

[1] 刘芳,刘婷,姜检平.传统成人高等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融合发展探索——基于华南理工大学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J].当代继续教育,2015,33(04):15-18+32.

[2] 王娟.高等继续教育“三教”融合的行动路径[J].成人教育,2017,37(09):33-36.

[3] 谢小兰,邓毅.我国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9(03):67-70.

[4]温怡.高校图书馆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合并探析——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图文信息中心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10):157-158+160.DOI:10.14004/j.cnki.ckt.2018.1123.

作者:董宁 胡伟

信息化教育问题思考论文 篇3: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与财政投入问题的思考

摘要:在国家发展进入“十三五”规划之际,归纳“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对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梳理了“十二五”期间在“三通两平台”工程推动下,中国教育信息化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四大领域所取得的成绩,继而侧重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的财政投入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财政投入;教育经费;支出结构

我们身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因信息技术而产生巨变的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无一不因信息技术而变化。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政府持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十二五”时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支出12.2万亿元,相当于改革开放前30年教育投入的总和。我国教育信息化在教育财政上的投入支出占GDP的比例连续四年保持在4%以上的背景下得到了很大发展。

成就与现状

我国政府在“十二五”期间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即“三通两平台”为抓手,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大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基础教育方面,全国中小学校的网络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据统计,互联网接入率达87%;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80%;43%的学校实现了多媒体教室的全覆盖;四分之一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了校本资源库;超过三分之一的学校实现了全部班级应用数字资源开展教学;全国30%的中小学校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基于空间的创新教学探索已经在中小学初步展开;中小学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与应用能力明显增强。

职业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发展和初步迈向深度融合阶段;数字校园建设进入集成应用阶段,正在迈向整合应用与融合创新阶段;在体制机制方面,初步探索和实践了国家、地方、学校和企业协同推进信息化的新思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信息技术”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教育管理部门、院校管理者和一线师生的普遍认同。“职业院校专业资源库建设”得到国家大力支持,促进了数字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高等教育方面,网络基础建设已使70%的高校接入带宽达到或者超过1Gbps,全部覆盖无线网络的高校比例约为20%;数字资源建设实现了巨大突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迅速興起,一大批高校积极利用慕课开展混合式、翻转式教学试点;几乎100%的高校建有教学信息化系统,超过98%的高校建有教学教务管理系统,高校管理信息化已经从单纯地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发展到推动高校业务流程改造的新阶段;74%的高等院校建立了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和科研管理数据库。

继续教育方面,教育信息化服务的范围得到了显著扩大,全国已有近1000万人接受了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超过500万人接受了远程培训;数字化学习资源日益丰富,教育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陆续完成了1500余门学历教育课程、1000余门非学历教育课程、2000余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资源整合,建设了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覆盖全国的资源整合及服务网络,并面向社会推出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在线开放和共享应用服务。

以上成绩的取得与教育信息经费投入的增加密切相关。据调查,根据事权和财权的不同,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的主要方式有政府教育专项经费和使用生均公用经费。以基础教育为例,专项经费一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量相对较大,具有明确的目标时间限定。生均公用经费一般用于学校的日常运行和所需的资源服务采购。近年来,中央政府投入主要用于保基本,如通过改薄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设备的配备,大大改善了农村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也有一些中央政府投入具有引领性,如对高等精品课程的投入。地方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专项投入也在增加,有的是与中央政府专项配套的,有的是地方根据自身需要设立的专项投入,如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省市这一专项投入能够得到比较好的保证,投入的规模也相对较大。在保证基础设施的同时,也支持了一批教育信息化创新项目,使这些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了率先发展的态势。一些经济尚不发达的省份,也正在积极采取各级财政分工负责的机制,探索加大并持续保证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和措施,如安徽省在线教育等在全省覆盖中就进行了明确的分工。

财政投入问题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许多新问题。归纳起来这些问题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师资培训,以及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建设等诸多方面。然而从财政学角度看,首先要解决的是财政投入问题,没有充足的财政投入,很难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在财政投入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信息化投入总量不足

教育信息化是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广泛应用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对信息技术资源总量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要求比较高,就是必须以足够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同时要符合专业的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还需要软件程序以及相关资源的持续投入,相应的教师培训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予以维护等投入,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我国教育信息化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十二五”时期是建国以来财政教育投入最多的五年,各级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率如下表所示(根据教育部官网信息整理,网址为: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caiwusi/201609/t20160930_282874.html)。2014年我国教育总投入占GDP的5.15%,美国2010年为7.3%,韩国为7.6%,智利为6.4%,OECD组织国家平均为6.3%。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比例,我国为4.15%,低于美国的5.3%、韩国的4.8%以及OECD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从总体上讲,我国目前用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总量依旧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投入方式单一

目前中国的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主要来自政府,企业和民间资金的进入相比发达国家较为薄弱,市场竞争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而国家财政投入的资金往往是一次性专项拨款,缺乏长效的投入保障机制。目前,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参与,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方面的制度设计已经提出,如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地教育、发改、财政、工信等部门要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充分调动电信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学校宽带接入;要探索‘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运营机制,加快部署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要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加大资源建设投入”。但总体上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制度,企业参与建设的机制还处于逐步试点和探索阶段。

应该看到,除了在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维护与运营方面企业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外,企业以设备、指导人员等实物方式进行的大量投入也是学校所无法达到的。此外,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企业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有调查表明,在高等教育的MOOCs的课程资源开发中,以大学管理部门与技术公司为主导,教师提供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或以教师为主导,技术公司提供支持开发的课程数量,远远高于教师经过培训后自行开发的课程数量。目前,虽然政府、社会、企业和学校,在投入、购买和使用等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主要环节上已经有了一些探索,如资源后补助、PPP等,但总体需求不够旺盛,支持学校教育常态化应用的市场尚未形成。

3.发展不平衡

中国在教育发展规模上的不平衡局面由来已久,教育财政投入的差异使得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东西部和城乡之间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也存在着显著差距。2010年,我国城市地区学校平均生机比为15:1,平均师机比为2:1,而农村地区学校平均生机比仅为22:1,平均师机比为4:1;城市地区学校连网率88%,农村地区学校连网率48%;城市地区没有计算机的学校为4%,农村地区没有计算机的学校为12%。在职业教育方面也呈现出东西部地区之间、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之间、示范校与非示范校之间的不均衡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基础设施还难以完全满足“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空间人人通”的要求。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马太效应”现象凸显,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之间、精英大学与普通大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西部与东部地区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差距仍然在扩大。继续教育方面,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程度明显高于三线城市、四线城市及西部偏远落后地区。

4.支出結构不合理

我国教育信息化投入仍然以政府专项投入为主,日常性运行和采购教育资源和服务的经费在大多数地区得不到保证,造成了设备投入比例过大,内容资源、工具服务、人力建设和日常运维经费得不到保证,影响教育信息化效能的发挥,在有些地区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设备闲置和浪费。这种状况又进一步影响到教育信息化投入的增加,给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的设备设施严重不足与闲置浪费并存问题的破解增加了难度。应该看到,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是加剧教育投入短缺的重要因素,如果说投入总量不足构成了教育投入的绝对不足,那么支出结构不合理和使用不经济则加剧了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目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仍广泛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屡见不鲜。现实中不少学校仅仅将计算机教室和校园网络建设作为信息化的标志,而在软件资源开发和使用、安全与维护、教师培训等方面严重滞后,阻碍了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进程。此外,监督与问责机制的缺失也致使教育资源浪费现象很难得到有效制止。

思考与建议

1.投入应持续合理增长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需要持续推进的发展过程。从长远看,政府的专项投入与在生均公共经费中支出教育信息化经费两个途径都不可少。建议认真测算不同历史阶段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费用标准。采取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信息化分设专项资金的方式,解决建设和大规模更新换代时的资金投入。在中央财政专项投入基础上,各地加强省级统筹,以省级财政投入带动市、县财政加大投入。对中西部经济困难地区,中央财政要继续采取特殊措施,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保证那里的教育信息化基本投入。通过适当提高生均公用经费的方式,保证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中包括必要的教育信息化使用费,运维和资源、人员培训经费。适当提高公用经费有利于进一步调动使用者的积极性,提高投入产出效益。目前,基础教育生均经费保障水平虽有提高,但只有少数地区的学校能够在保障一定水平的基本教育教学运转的基础上,把经费顺利地用于信息化支出,而多数学校则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生均公用经费不足以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运行维护和资源、培训等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因此,明确教育信息化经费在当地生均公用经费、教育附加费中的支出比例,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用于满足学校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方面的开支要求,形成政府引导下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非常有必要。

2.优化经费支出结构

推动各级政府采购总体上按4:3:3左右的比例投入硬件、资源、应用各环节的经费,保证信息化投入的有效性。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一定水平和规模的地区和学校,要进一步调整这一支出配比,使设备、资源和应用能力同步提升。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和阶段,逐步加大软件资源应用和运维、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确保硬件、软件(含资源)和运维(含培训)经费投入比例合理。建议通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采购方式、经费使用审批方式等,加大学校对采取设备、资源和培训服务的自主权,通过加强经费使用的事后评价等措施,逐步促进能够将合理的经费比例投入到教育信息化中。

3.深化多元投入

按照受益与责任承担对等原则,教育信息化成本必然要由政府、受教育者及社会共同承担。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团体、企业支持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势在必行。政府要以项目资助和政策诱导等形式促使企业加入,进一步探索在教育领域采用PPP的方式,落实相应保障和监管措施。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放宽教育信息化建设准入门槛,采取适当的税收减免政策,让企业能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益处,以利好的激励机制让企业明确获益点及获益力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从由政府直接提供转变为通过市场提供、从由领导选择转变为直接由使用者选择,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

4.单列教育信息化科目

教育信息化正在从教育边缘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成为重要的支撑环境和引领发展的引擎。教育信息化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一些学校已经成为重要的支出内容。建议在教育经费中设立教育信息化经费科目,明确科目支持范围,从而使教育信息化经费可统计、可操作、可保证。这样也有利于从法律层面对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来源与筹措、分配与使用、管理与审计、违法责任追究等问题予以明确,形成较为完善的财政投入决策、实施和监督机制。

结束语

从财政学角度来看,教育财政的充足指的是达成一定教育目标所需的最低投入,因此其代表的是教育投入的一个底线标准,若要满足教育发展的发展性需要,必须在充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财政投入的基本标准。进入“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时面对规模与质量的双重考验,面对这种挑战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从感性上去讨论教育信息化如何能使学习成本降低、促进教育公平,而应该尽快厘清教育信息化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社区、政府的责权利所在,打破不同群体之间的体制藩篱,消灭制度性歧视,摒弃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陈旧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前期巨大的投入和不断追加的投入到底怎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效益,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筹资渠道,为教育信息化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提供制度保障。相信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将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勤华,张玄,陈丽.中国MOOCs发展评论与支撑制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9).

[2]姚继军,马林琳.“后4%时代”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量与结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6(5).

[3]周洪宇,雷万鹏主编.中国教育黄皮书·2013年:进一步优化教育财政投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

[4]段宝霞.教育信息化投入与产出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5]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EB/OL].北京:教育部.http://www.moe.gov.cn/.

[6]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870号(教育类312号)提案答复的函[EB/OL].[2016-8-18].北京: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caiwusi/201609/t20160930_282874.html.

[7]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EB/OL].[2015-3-24].北京: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503/t20150324_186570.html.

[8]丁国军.高等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9]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与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廖斯昂

上一篇:大学生缺失诚信教育论文下一篇:生活化数学语言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