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该文简要回顾了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发展历程,通过对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最新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概括总结了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进一步加强信息科学内容、高度重视信息社会学内容、中小学信息课程一贯的系统性与衔接性加强、出现了在小学阶段设置独立信息学科的呼声以及开始了从信息教育向信息学教育的探索五个方面。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学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小学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1:

完善教学,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摘 要】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在小学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在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但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具体环节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切合实际的分析,针对小学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促使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日趋完善。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提升每个人的信息技术的文化素养是社会的刚性需求。教育部于2000年11月l4日印发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已经将信息技术列入全国中小学必修课程。在小学教学中全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也满足了“学习计算机从娃娃抓起”的教育方针;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受原有的教育思想及各种机制的影响以及受各个区域的小学环境条件、师资力量等影响,在小学教育中普及信息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实际出发解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对实现我国的教育目标有着战略性的意义。

一、均衡发展办学条件,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力度

在一些偏远和经济发展较慢地区,很多小学学校由于地方教育的发展很不均衡,在小学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各项条件都不能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需要;在一些小学的计算机教学中,硬件设施不能满足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同时能够实施计算机教学的师资资源也存在着不小差异:这让一些小学的计算机教育教学发展失去了很好的机会,不能有效地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目标相衔接。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均衡发展,要想使各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达到相对的平衡,就要突破各种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这一瓶颈,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力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举措,均衡各小学的能够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师资配备,促使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在具体的实施中能满足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发展的需求。

二、转变思想,提升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

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对于在小学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课程,老师通常都把把这门学科主管地认为是和学习无关紧要的一门学科,小学生在课堂上更是把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当作是一种娱乐课程等,有着学与不学无所谓及看电影打游戏就是学习电脑的消极态度。基于这样一种不正确的教育和学习观念,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让大多数人课程认识不足,其发展的情况少人问滓,这就导致了一些小学中,虽然国家配备了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器材和教学设备,但这一切让一些小学被动地接受,或被看成学校身份的象征,在具体的信息技术教学实施中却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改变这一困境首先要搞清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本质就是一门独特的信息技术入门学科,是与信息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相适应,开设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思想,提升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意思和对新事物的创新意识。总之,转变思想,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在传统教学中的地位是小学信息技术稳健发展的基础。

三、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更要注重小学生的内在需求

信息技术教学旨在对课程的整合,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要只满足对所学教材讲解的基本要求;这让信息技术教学失去了灵活性、生动性,让电脑课在小学生心目中产生了教条化、抽象化思想等。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对教材、小学生的思想及学习冬季进行认真分析,拓展信息技术教材的实用性,在教学中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同时针对小学生学习能力和层次的不同进行教学,分析学生认知情况对教材内容理解能力,认真研究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技巧和方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还能提升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学习兴趣,从而轻松突破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样板化、教条化的瓶颈。

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时,要依据不同小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兴趣取向,拓展小学电脑教材的实用性、延伸性及教法的新颖性,创新出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兴趣动机的高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从而让不同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需求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一致性达成共识,让小学计算机教学开展更加顺利。

四、传统教学模式及课时因素影响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由于多年受传统教育教学的思想影响,一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依然延续这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匹配的教学模式。受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殊性影响,单一化的传统教学不能满足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因此在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等计算机手段让小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魅力,同时也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采用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拓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认识的不足,在一些小学学校里信息技术课程编排非常少,不能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在短时间内得到完成,这就阻碍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发展。结合实际,转变认识,在具体的课时安排中对信息技术课程合理地进行分配,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五、意识的缺失,影响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民深刻认识到,互联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互联网的利用不当,也能给成长中的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如网游、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及网恋、网瘾等不良现象,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计算机作为网络的主体,让一些对计算机及网络利用认识不足的家长有了相当大的抵触思想。这就促使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拓展了知识渠道、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还要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同时提高小学生对新事物的自制力和鉴别力等,促使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快速的发展。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制约着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发展完成和任务的。综合分析影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原因,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更好地完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1]葛明飞.小学计算机教学之我见.科技资讯,2006(8)

[2]司马岩.计算机教学方法探讨.中国远程教育,2003(2)

作者:李利

小学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2:

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

摘要:该文简要回顾了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发展历程,通过对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最新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概括总结了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进一步加强信息科学内容、高度重视信息社会学内容、中小学信息课程一贯的系统性与衔接性加强、出现了在小学阶段设置独立信息学科的呼声以及开始了从信息教育向信息学教育的探索五个方面。同时,借鉴日本信息课程发展的规律性特点,结合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实际情况,认为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应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小学、初中、高中应一贯设计信息课程体系以及实施形态,对于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应综合STS(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学)进行设计与教学,从而实现从信息技术教育走向信息教育的转变。

关键词:信息教育;课程;最新动态;发展趋势

一、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发展历程回顾

日本对“信息教育”的讨论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从研究初期就以人文社会学中包含的信息学观点进行探讨,并沿着此线索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历了30多年,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中小学信息教育提出阶段

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开展信息教育的重要性。1986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二次会议中,提出了“信息运用能力”这个概念,提出学校教育要培养“能够自主地选择和使用信息和信息手段的个人基本素养”,要与“读、写、算”并行作为基础素养。

(二)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信息教育阶段

20世纪九十年代,日本信息教育是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内容的。日本在1992年制定的学习指导要领中,以计算机等相关内容为中心,确定了中小学信息教育的内容:小学阶段将计算机作为教具,是学生习惯并喜欢使用;初中阶段在选修课程“技术与家庭”学科中设置了“信息基础”,同时在社会、数学、理科、保健体育等学科设有相关内容,寻求计算机的有效运用[1]。

(三)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体系化阶段

20世纪末,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不断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中小学信息教育系统。1997年10月发表的协力者会议的第一次报告“面向体系化信息教育的实施”中,明确提出在小学、初中、高中进行信息教育的三个目标:(1)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2)对信息的科学理解;(3)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2]。1998年7月教育课程审议会报告中,提出了贯彻于学校各阶段、各学科的有关主要课题的一个基本思路“适应信息化”,阐述了有关体系化信息教育的问题,特别是关于高中做出了开设普通学科“信息”的决定[3]。1998年12月公布了日本小学、初中新的学习指导要领,1999年3月公布了高中新的学习指导要领。这一阶段基本确立了完整的中小学信息教育系统,如下页图所示。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实施主要通过四种途径进行:一是独立学科,在高中设置独立的“信息”学科;二是合科方式,在初中的“技术·家庭”学科中的“技术领域”中设置了“信息与计算机”(2008年改为“信息技术”)部分;三是融入方式,在小学的综合学习时间、社会、公民等学科中也有所涉及信息教育的内容;四是学科应用方式,即作为学习工具在各学科教学中广泛、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

(四)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新发展阶段

2008年,日本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学习指导要领修订工作。2008年12月22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新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其中对高中信息学科进行了修改,新的学习指导要领2013年开始实施。在新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将1999年公布的高中信息学科必修科目“信息A”“信息B”“信息C”修改为“社会与信息”与“信息科学”,学生在其中选一个科目进行学习。新课程在原来的“信息A”“信息B”“信息C”的内容基础上,适当加入新的部分,重新组合成“社会与信息”和“信息科学”两个科目,强调了信息科学和信息社会内容的学习[5]。

在初中,虽然在学科、科目上关于“信息”部分没有进行调整,但进一步强调了在小学内容基础上的系统学习以及通过体验、实践、创造等活动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术[6];强调“加深对技术与社会、环境等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从诸如环境负荷等多个角度对技术进行评价,不只局限于安全性及经济性等视角;还强调“培养适当评价及运用技术的能力与态度”,即基于通过在技术领域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术以及对技术与社会、环境等关系的理解,对技术现状与运用方法等给予客观判断与评价,并能够积极运用。

二、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最新动态

目前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涉及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制定、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下面就这些内容加以介绍。

(一)高中“信息”科的课程目标与内容

2013年4月日本中小学开始执行新的学习指导要领,其中高中“信息”科包括“社会与信息”和“信息科学”,对其课程目标与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

高中普通学科“信息”的总目标:习得运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有关信息科学观点与思考方式,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具备积极应对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能力和态度。

1.“社会与信息”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使学生理解信息的特征与信息化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其适当运用信息机器和信息通信网络等收集、处理和表示信息及有效进行交流的能力,培养其积极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

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即“信息的运用和表现”“信息通信网络与传播”“信息社会的课题与信息伦理道德”“构建理想的信息社会”。具体内容描述如表1所示[7]。

2.“信息科学”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支撑信息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习得将信息和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与发现和解决问题时的科学观点;培养学生积极地奉献于信息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态度。

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即“计算机与信息通信网络”“解决问题与运用计算机”“信息的管理与问题解决”“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伦理”等四个部分(如下页表2所示)。

(二)初中“技术·家庭”科“技术领域”中“信息技术”部分的目标与内容

初中阶段的信息教育课程内容置于“技术·家庭”科的“技术领域”中,新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技术领域”的目标如下:通过动手制作等实践、体验性学习活动的参与,使学生习得有关材料与加工、能源转换、生物培育及信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技术,同时加深对技术与社会、环境等相互间关系的理解,培养其对技术进行恰当评价和运用的能力与态度。

“技术领域”中的“信息技术”部分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信息的基础知识与技术,同时还要使他们加深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及环境等的影响与作用,培养他们对此进行适当评价与运用的能力和态度。其学习内容由(1)信息通信网络与信息道德;(2)数码作品的设计与制作;(3)基于程序的测量与控制等构成[8],如表3所示。

其中在“信息通信网络与信息道德”部分的学习内容还包括有关信息数字化方法与信息量方面的内容以及对信息通信网络方面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必要性的内容;“数字作品的设计与制作”也包括根据使用的媒体(手段)来保护个人信息的必要性;通过以上所有内容的学习,都要培养学生与技术有关的伦理观和愿意积极想新的主意并运用的态度。

(三)小学信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小学的信息教育主要体现在在综合实践以及各学科学习中的应用,主要要求在信息教育过程中,进行问题解决和探究活动,以及信息收集、整理、发送和思考信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活动,要对其他各科目的学习有帮助,同其他学科展开协作;各科目的目标及内容中要积极将应用计算机及信息通讯网络的实践活动引入其中;各科目原则上要在同一年次学习;在进行利用信息工具的学习中,要从考虑学生的健康和习惯的观点出发,注意照明及计算机的使用时间;在考虑与公民学科及数学学科的关联性同时,要注意采取与目标相一致的学习指导[9]。

在日本虽然“信息”课程没有在小学作为独立课程或合科,但在教育现场和大学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做了大量的实验性课程实践,如生驹台小学,从2004年起持续三年开展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信息”教育[10];玉川大学的堀田龙也教授在2002年就组织相关人员讨论信息学科向小学延伸的问题[11]。

三、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综上对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的最新动态的说明,我们总结有以下发展趋势。

(一)信息科学内容进一步加强

信息科学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手段实现信息过程自动化的方法的技术科学,通常指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是信息技术存在的基础,也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发展,是培养技术创造力必须具备的知识。日本当前以新学习指导要领为指导的高中“信息”学科通过重新整合科目来明确信息科学的重要性。“信息科学”特别重视信息科学方面的学习内容,如信息系统的作用与服务、信息通信网络结构、建模与模拟等内容,并将科学理解软件和处理程序自动运行的原理、培养根据需要运用它们的能力以及习得运用它们的方法作为指导要点。

(二)高度重视信息社会学内容

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高度重视信息社会学内容,在高中信息学科的各科目内容中都涉及到信息道德内容,重视开展使学生掌握信息道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道德的基本规则,还要正确理解这些规则的含义,掌握即使是新情况下也能采取正确的行动等观点和态度,并要求通过所有课程来实现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初中、小学的信息教育特别强调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的学习内容要观察整体,以培养学生知识产权保护和个人信息等信息道德意识,并通过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态度。

(三)中小学信息课程一贯的系统性与衔接性加强

根据高中信息学科的目标与内容方面的变化,日本在其初中、小学阶段的信息教育课程内容都进行了调整,体现出了自上而下的系统顶层设计思路。为了与高中的信息学科内容相关联,日本在新的初中学习指导要领中“技术·家庭”学科的信息技术部分进行了调整,将前一次学习指导要领中信息技术部分中的“信息与计算机”重新命名为“信息技术”,并添加了对计算机信息处理原理、网络工作原理等内容。

在新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将“社会”学科五年级的学习内容在原有的对通信产业调查的基础上修订为对信息产业和信息社会的调查的学习,并在小学“综合学习实践”的内容指导中增加了对“信息”学习活动的指导。

(四)出现了在小学阶段设置独立信息学科的呼声

新世纪初,日本很多学者开始对小学阶段“信息”作为独立学科是否必要的问题进行讨论。信息科学是一门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学科,没有独立学科进行教学,仅仅通过课程整合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否切实有效?是否有利于信息社会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于这些现实问题,有日本学者开始了在小学阶段进行信息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如前文提到的生驹台小学的教学实践和日本玉川大学堀田龙也教授的研究等。另外,2005年也有学者在日本教育工学会论文志中发表了关于在小学开始将信息作为独立学科课程教学的教师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教师希望在小学低年级开始体系化的信息教育[12]。

(五)开始了从信息教育向信息学教育转变的探索

日本滋贺大学教育学部的松原伸一教授等就提出了从信息教育走向信息学教育的设想,从2009年开始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开发了中小学信息学K-12课程。滋贺大学附属中学、京都教育大学附属桃山小学开展了“信息学”教育的实践[13]。

四、评价与启示

(一)中小学信息教育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在2001年、2004年、2009年分别提出e-Japan、u-Japan,i-Japan 战略,e-Japan的战略核心是国家信息基础环境的整备、u-Japan 战略核心是建设泛在网络社会、i-Japan 的战略核心是发展数字化社会。在每个战略计划中对于中小学信息教育均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视为实现国家战略计划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其要求十分具体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人的信息化,人是社会的主体,只有人的信息化才是真正地完成了社会的信息化。因此,只有进一步深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促进人的全面信息化,才有可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信息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小学、初中、高中一贯设计中小学信息课程体系

日本的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系统化设计,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有明确目标,保证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以教育部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仍然以2000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课程政策上互有重叠、部分内容已不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又缺乏衔接性,极大地影响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

同时,提供高质量的、普及化的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有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也有利于缩小我国城乡间、地区间的数字鸿沟,才能为促进学生发展提供机会,而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则是进一步深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关键。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持续发展,急需小初高一贯设计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为课程有效实施指明方向。

(三)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实施形态体系化设计

日本的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实施途径清晰明朗,主要包括独立学科、合科、融入和学科应用,同时,日本中小学教师ICT能力较高。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实施主要通过独立学科、融入和学科应用三种途径,但效果并不理想,尤为表现在:第一,全体教师在信息素养方面准备不足,难以实施有效的信息技术教育,需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科专业能力;第二,信息技术在整合于其它学科课程时出现了诸多在理念上的误区,以及应用方法和技术上的错误;第三,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现实,使信息技术教师地位受挫,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堪忧,反过来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因此,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途径也应体系化设计:(1)从小学至高中设置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其中各学段均包括信息技术教育;(2)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在其它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主要是体现其工具性、过程性;(3)基础教育阶段一贯设计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突出知识性、思想性、方法性等本体价值,淡化工具价值。建议小学、初中、高中单独设置信息技术学科。若考虑到小学阶段课程的综合性等实际情况,一段时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可以置于综合实践活动之中,但应明确目标与内容要求。

(四)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发展趋势——STS

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中信息科学、信息社会学的内容成分不断加强,其课程发展的STS(Information Science、Inform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on Society)趋势日益显现。日本信息课程内容从计算机应用,发展到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内容的不断丰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科学与技术、社会互动的一种体现。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不应是单纯的技术工具学习,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未来社会对公民信息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能够使学生从科学原理层面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从社会交往的层面理解信息的流动应该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新重点。需要指出的是,强调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的STS理念并不是考虑单独开设信息科学、信息社会学学科,而是从课程发展的视角提出信息教育课程内容不仅只是信息技术部分,也应该包括信息科学部分、信息社会学部分,并且应该把三者融合起来开发课程和设计教学,从而实现从信息技术教育走向信息教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董玉琦,解月光,孙启林.信息技术教育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体系的な情報教育の実施に向けて(平成9年10月3日)(情報化の進展に対応した初等中等教育における情報教育の推進等に関する調査研究協力者会議「第1次報告」)[EB/OL].http://www.mext. go.jp/b_menu/shingi/chousa/shotou/002/toushin/971001.htm,2013-09-18.

[3] 幼稚園、小学校、中学校、高等学校、盲学校、聾学校及び養護学校の教育課程の基準の改善について(答申)の概要(平成10年 7月29日 教育課程審議会)[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 shingi/old_chukyo/old_katei1998_index/toushin/1310285.htm,2013-09-18.

[4] 文部科学省.高等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説(情報編)[M].東京都:開隆堂, 2001.

[5] 高等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説(情報編)文部科学省[EB/OL]. http:// 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micro_detail/__ icsFiles/afieldfile/2012/01/26/1282000_11.pdf ,2013-09-18.

[6] 中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説(技術·家庭編) .文部科学省[EB/OL]. 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micro_detail/__ icsFiles/afieldfile/2011/01/05/1234912_011_1.pdf ,2013-09-18.

[7] 高等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説(情報編)文部科学省[EB/OL].http:// 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micro_detail/__ icsFiles/afieldfile/2012/01/26/1282000_11.pdf, 2013-09-18.

[8] 中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説(技術·家庭編).文部科学省[EB/OL]. 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micro_detail/__ icsFiles/afieldfile/2011/01/05/1234912_011_1.pdf ,2013-09-18.

[9] 小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説解説.文部科学省[EB/OL].http://www. 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micro_detail/__icsFiles/afiel dfile/2009/06/16/1234931_003.pdf ,2013-09-18.

[10] 生駒市立生駒台小学校“情報科” [EB/OL]. http://www.ed.city. ikoma.nara.jp/school/dai-e/,2013-09-18.

[11] 堀田龍也.日本教育工学会(一般研究)第18回年会論文集[C].東京都: 日本教育工学会事務局,2002.

[12] 星名由美.小学校情報科カリキュラムとその実施支援に関する教師の意識調査[J] .日本教育工学会論文誌, 2005, (28): 221-224.

[13] 松原伸一.情報学教育のK-12 カリキュラム開発に向けて[EB/ OL]. http://www.mlab.sue.shiga-u.ac.jp/SIG_ISE/RISE_2012/220_ matsubara.pdf ,2013-09-18.

作者简介:

董玉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dongyq@nenu.edu.cn)。

钱松岭: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qiansongling@sina.com)。

黄松爱:在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songaihuang@126.com)。

边家胜: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bianjs083@gmail.com)。

作者:董玉琦 钱松岭 黄松爱 边家胜

小学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3: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模式分析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小学教学中加快信息技术课堂的改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创新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上的专注度,从而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但在过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固守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不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导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实际出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新模式展开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模式

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信息技术素养成为企业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我国,教育部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教学的物质条件已经基本满足教学要求,为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小学教学中设立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要途径,对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启蒙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到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将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和成长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但是在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学模式的僵化和落后导致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真正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甚至沦为一种形式,严重影响了学生们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老师要积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打造和创设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一、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信息技术课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具有实践性与综合性等特点,是在信息时代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的工具性学科,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课程。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的方式。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及运用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和素养,从小就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生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现在世界各国都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对综合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我国也要继续加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缩小和其他国家在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差距,提高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

二、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分析

(一)基础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对基本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的简单了解和初步掌握。从无纸化办公到非现金交易,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

(二)應用性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还不够高,所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所涉及的理论性的知识并不多,应用性的课程占主导,课上一般是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认识和简单操作,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过于复杂的理论性的知识不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和应用技巧。

(三)综合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工具性学科。它和其他的很多学科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关联和联系,信息技术的学习也可以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尤其是小学数学和小学英语与信息技术直接相关的学科。

(四)趣味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小学信息技术相较于其他学科具有更强的趣味性,也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性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比较新颖独特、教学呈现也比较丰富,因此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更高。

三、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多的理论知识灌输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忽略了对学生实际操作的训练,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同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多的理论知识灌输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消化,学生学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时常囫囵吞枣或者一知半解,这影响了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厌倦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正处于信息技术启蒙的重要时期,灌输大量的教条化的知识会严重束缚他们的思维,消耗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严重影响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二)重视程度不够

应试教育对中小学教学的影响根深蒂固,很多学校和老师都是围绕应试考试进行教学的,但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并不属于考试的学科范畴,因此很多学校和老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不注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同时,有些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给学生讲解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去自由操作,课堂学习乏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沦为一种形式,完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单一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老师仍然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很被动,缺乏趣味性,很容易产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厌倦感和疲惫感,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四、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

(一)任务驱动与兴趣培养型的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正式开始之前进行任务驱动,是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新模式之一。任务驱动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进行了解,然后以任务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的驱动下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不知所措。同时,任务驱动和学习兴趣培养是密不可分的,任务驱动要具有趣味性,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基于兴趣出发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以便进行更高效的信息技术的学习。任务驱动与兴趣培养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安排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可操作性,要尽量避免完全理论化的教学。同时,在任务驱动与兴趣培养的教学模式中,更容易强化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減少教师的干预。

比如,在学习制作幻灯片这一版块的教学内容时,在正式授课前可以先要求学生试着做一个好看的音乐贺卡,或者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制作的精美的贺卡展示给学生,想办法打动和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自己动手制作贺卡的兴趣和愿望。教师趁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趁热打铁,将如何制作贺卡的步骤演示给学生,使学生学会艺术字的使用并学会区分普通字和艺术字、教会学生插入图片和剪贴画、教给学生插入和调整文本框的方法等等,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并提一些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个音乐贺卡,在大家都制作完成以后比较看哪个同学制作的最好进而给予奖励。学生在制作音乐贺卡这个学习任务的驱动下积极地参与到信息技术学习中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小学合作学习和探究的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中小学教学中运用的越来越广泛,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运用到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也同样适用。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解决和克服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一些难题。与此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相互督促、相互监督、互相竞争,从而实现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交流、讨论和操作,摒弃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有效的发挥,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向老师请教,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是前者一种有益的补充,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动能有效提高,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也被充分的调动和激发,从而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任务的提早完成。

(三)基于学生基础的分层教学模式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而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自身的学习接受情况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差异化教学。面对学生学习情况参差不齐的情况,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合理地展开分层次教学,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的层次划分,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更加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分层次教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得非常广泛。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进行分层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订出不同的教学计划,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现有基础上获得更好地发展。

(四)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进行学习的模式,而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有益补充,它是一种基于学生个人自主探索学习的模式。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调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在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把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并做出演示之后,剩下的时间交由学生自己练习和摸索,最好教师再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自主探索的学习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

五、 结语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改革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赵丛明.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模式[J].新课程,2015(12).

[2]杨丽丽.有效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J].中华少年,2018(11).

[3]王华刚.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

[4]于芳民.小学信息技术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17).

作者简介:陈政,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宋家沟小学。

作者:陈政

上一篇:经济危机下企业劳动关系论文下一篇:语言教材选择与幼儿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