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分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信息化是必然发展趋势。虽然当前我国小学教师信息教学存在教师观念、学校设备、培训开展等方面的问题,但也能通过结合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多层次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开展等多个手段切实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教育创新改革和深化奠定基础。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教育信息化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信息化分析论文 篇1:

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提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价值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育信息化智库初步形成。智库如何开展相关研究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议题上,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需要探讨的是如何面向政府部门提供教育信息化政策咨询;面向学校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与评估方案;针对关键问题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学术研究;面向社会公众传播教育信息化知识;面向未来教育培养教育信息化人才以及面向产业发展提供数字化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议。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方式应该以教育现实问题为导向,构建跨学科团队,形成交叉综合的研究,应用多元研究方法,借鉴国际经验形成本土特色的创新研究。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运行方向是将分析教育信息化研究机构如何向智库转型,探讨不同类型智库如何开展协作研究,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效果,更好服务教育综合改革。

关键词:教育智库;教育信息化智库;核心议题;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赵慧臣,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现代教育研究所,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王玥,硕士研究生,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把信息化上升为战略高度。对于教育信息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和有效应用需要智库的有力支撑。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教育智库的设立与发展被纳入到《纲要》中。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教育信息化智库如何在政府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怎样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命题。

一、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现状

1.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智库支持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个十年,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分为硬件、软件和人才三个方面。在硬件方面,教育信息化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其中,2000年启动的校校通计划、2003年农远工程计划等项目在缩小城乡差距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在软件方面,教育信息化侧重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信息化的教育工具等建设,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方面出现了较多成果。在人才方面,教育信息化注重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等专业化发展。2005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侧重于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和促进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发展。

进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二个十年,在政策层面教育信息化上升至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加大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组织推动力度,学界产生了许多教育信息化相关新理论,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信息化实践。

我国教育信息化从“需要建设、需要投入、需要提高”逐渐过渡到“如何合理建设、如何科学投入和如何有效提高”的阶段。如何科学规划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综合效益,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要求,对于任务面广量大、利益牵扯繁多、关系错综复杂的教育信息化来说,其科学发展需要系统规划与顶层设计。构建提供有效咨询服务的教信息化智库,使其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2.教育信息化智库初步形成

教育信息化智库能够更好提出便于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数字化学习解决方案,可以为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实践参考及人才支撑。在我国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期,重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

初步建成的教育信息化智库已经开始服务教育信息化实践。教育信息化智库集中大量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专家,支持他们应用学科知识来研究教育信息化决策的问题,并把研究结论应用于政策制定、行业发展和院校改革。例如,2011年教育部成立了由部长担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在系统层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2013年教育信息化的专家组织“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再次优化,以期更好地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教育信息化发展。2014年,为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教育信息化规划、重要政策以及重大问题上的研究、咨询、指导作用,教育部决定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其成员主要由学校、政府、行业机构和骨干企业等在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教育信息化相关的人员构成。

虽然有些教育智库并没有直接以“教育信息化智库”进行命名,而是以基金会、研究院、研究委员会、战略基地等名称命名,但是实际上仍然具备教育信息化智库咨询决策、舆论影响、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职能。例如,美国马里兰州的教育技术政策研究推广机构(Educational Technology Policy,Research and Outreach,ETPRO)是具有教育信息化智库性质的研究机构。该机构将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设计和评估正式和非正式教育项目,分析教育信息化政策,所提供的服务包括研究、评估、培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策略等。

随着教育信息化智库受到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智库的数量日益增多。但教育信息化智库机构的建立并不等同于职能的发挥,研究的聚焦并不代表理论的成熟。面对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复杂问题,有些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依然沿用了相对传统、封闭和主观的决策模式和规划方式。

3.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亟待深入

从整体上看,目前教育信息化智库正处在建设的初级阶段,存在着研究方式尚未转型、研究队伍结构不合理、尚未发挥对重大决策的影响力等问题。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需要不断丰富,才能支持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可以为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有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智库的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教育学、管理学和政策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议题,提出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框架等,这既丰富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成果,又促进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科学发展。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有助于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通过提供教育信息化的问题调研和经验借鉴、提交教育信息化的决策咨询报告等方式,为政府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提供建议。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如何将教育信息化融入到教育综合改革中,实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机结合,这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并支撑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二、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核心议题

我们应该站在教育改革与协同创新的宏观视野,根据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眼光,从管理学、社会学及政策学角度,分析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核心议题(见下图)。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应该探讨如何为政府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政策等提供咨询服务;如何为学校等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创新应用提供方案;如何为研究者、实践者和社会大众解读教育信息化政策而发布教育信息化研究报告等。

图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核心议题

1.面向政府部门,如何提供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咨询

教育智库的根本使命是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教育决策提供理论参考与咨询服务(王建梁等,2014)。教育信息化智库立足学术前沿,紧扣国家需求,服务公众需要,面向教育信息化重大问题,研究教育信息化制度、教育信息化政策及其影响因素,从理论上提出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与实施方案,为政府部门制定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提供建议。其建议一旦被教育决策部门采纳,将会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因此,如何面向政府部门提供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决策建议,成为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重要议题。

例如,作为英国关注教育信息化问题的教育智库,伦敦大学教育学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向英国贸易与工业部提交了提升英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游戏制作”计划(Making Games Project)。该计划汇集了来自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50多名研究者,探讨如何利用媒体和信息技术为课程提供工具,同时阐释如何将游戏设计引入年轻人的课外活动中,以提升他们的素养(尤其是媒介素养)。此项计划最后被政府部门采纳。此后,作为关注经济和社会问题的高级研究机构,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高度评价了“制作游戏”计划,英国教育及文化事务司也修订了ICT在学校的应用政策,允许购买更高规格的电脑,要求学校满足游戏环境的要求。另外,在2010年3月发布的基于游戏学习的文件审核中,英国教育及文化事务司指出:允许学生学习游戏设计的知识(如叙事结构、规则系统等),在游戏设计中解决问题、进行价值判断,提高协商交流和决策技能。(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2010)

2.面向各级院校,设计教育信息化规划与评估方案

教育智库以政策咨询为主攻方向,同时也着力开拓教育新型用户以至于形成用户群,比如政府之外的学校、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张力,2015)。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应该结合各级院校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求和关键问题,分析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实施的特征、要素、层次与结构等,探索体现师生需要的教育信息化规划设计和评估方案。

面向各级院校,教育信息化智库需要以学校行业分类为基础,结合学校区域分布的特点,制定与区域相结合的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方案,提出数字化校园、绿色校园、智慧学校等教育信息化的设计方案,评估学校、教育机构或公司的教育信息化状况,并提出信息化发展规划设计和改革创新的方案。例如,美国马里兰州的教育技术政策研究推广机构将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设计和评估相关教育创新项目,并根据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教育机构、公司和非营利机构的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其评估范围从正在规划的方案到已经实施的项目,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涉及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评估。

3.针对关键问题,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学术研究

与教育信息化机构的学术研究相比,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存在明显差别。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应用不足等问题,教育信息化智库应该从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实施的角度,提出符合我国教育信息化情况的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涉及到经费、团队、基础设施、资源建设、技术应用、效果评估、管理支持等方面。为此,教育信息化智库应该针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学术研究。

此外,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需要将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和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加以归类分析,创建专题网站、数据库等,实现跨学科、跨地区的信息联网,向不同教育学科的研究人员以及教育机构的决策人员提供教育信息化研究方面的信息服务,吸引更多研究人员联合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例如,作为澳大利亚国家层面关注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要机构,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The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除了向本国和中东、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各级政府提供一流的教育决策服务之外(曾天山等,2013),其管理的数字教育研究网络(Digital Education Research Network)评论学校、培训机构和公司企业等领域中重要的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运用的趋势与影响。数字教育研究网络为关心数字学习的领导者、研究者和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涉及信息通讯技术、媒体、教育、新技术等相关领域(Digital Education Research Network,2015)。就内容而言,其提供的网络资源可以分为四类。(1)ICT研究,总结和分类相关的研究报告和期刊论文,以方便研究者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检索。(2)每周简报,每周发布最新的ICT研究报告、论文和会议信息。(3)研究评述,发布大量的ICT研究评述,涉及平板电脑在教育中的应用、数字土著、在线评价、MOOCs、专业化学习、虚拟现实和基于技术的学习等主题。(4)研究简报,深入分析ICT研究重点领域和趋势,便于领导者、研究者和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搜索相关研究的详细内容。

4.面向社会公众,如何传播教育信息化知识

教育信息化发展不仅是教育领域的行为,也需要社会系统的大力支撑。教育信息化需要学校、家长、研究者、企业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工作。因此,教育信息化智库还要研究如何让社会各界更了解教育信息化知识,关注教育信息化政策,为教育信息化推广争取更大的社会支持。

面向社会公众,教育信息化智库传播教育信息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三种:(1)以发布研究报告、发表期刊文章等形式向公众传播研究成果;(2)定期举办教育信息化专题的学术讲座、培训等,以解读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教育技术标准等政策方式推广研究成果;(3)组织大型国际会议发布研究成果、探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重要问题。例如,ETPRO以倡导互联网安全作为专题,自2001年以来一直承办C3会议(Cyber Ethics,Cyber Safety and Cyber Security),引导社会大众理解技术使用的道德、法律、安全和保密性,向教育者和家长们展示如何将这些理念运用到生活当中。参会者可以听到来自不同地区的教育工作者、网络执法者、互联网安全课程的提供者、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的演讲。除了举办学术报告和会议之外,教育信息化智库还会通过授予单位或个人荣誉称号等奖励形式,传播机构的理念与思想。例如,为了更加了解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安全性,ETPRO还设置了C3 学校授予项目(C3 Schools Award Program),并奖励在互联网安全方面表现出众的学校。

国际上有些教育智库虽然不是专门的教育信息化智库,但作为为教育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通过发布学术成果的方式面向社会公众传播教育信息化知识。例如,2001年以来,新西兰教育研究委员会(The New Zealand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针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专题,先后发布了《学校ICT评估项目:文献告诉我们什么》、《数字时代学习增长的文献回顾》、《学校如何培养和支持在线学习和虚拟学习》、《素养与在线学习:转换的可能性》四项电子版研究报告,并且探索与多家刊物合作发表在线期刊文章(Rachel & Magdalene,2009)。

5.面向未来教育,如何培养教育信息化人才

高素质人才始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不仅需要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吸纳和选拔,而且也应该加强教育信息化人才的交流和培养。教育信息化智库在数据收集、信息挖掘、系统设计以及报告撰写等研究过程中,汇集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这为培养教育信息化人才提供了支撑。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通过双聘机制和企业导师制,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教育信息化高端人才培养机制。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应该在把握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总结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成功经验,面向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具体说来,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科学研究培养学术型人才,为教育管理部门培养依据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的决策型人才,为学校和企业培养数字化资源设计开发的实践型人才。

6.面向产业发展,如何提供数字化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议

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教育信息化智库探索如何针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提供数字化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建议,能够支持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例如,在评估iKeepSafe Educational Programs时,美国马里兰州的教育技术政策研究推广机构与多家互联网安全组织合作,开展了问卷、观察和访谈等形式的调查;对所开展互联网安全教育的项目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其内容设计、专业设计、教师水平和学生接受状况;帮助iKeepSafe公司改造了其教育产品,并且确定了能够影响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项目(iKeepSafe Educational Programs,2015)。

国内一些教育信息化智库以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导向,以服务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求为目标,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和产品的标准化、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工程化研究。例如,依托华中师范大学的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教育信息化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专门机构,并与企业合作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研发、产品推广和产业示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的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协作,联合进行数字化教育装备的研发与示范应用。

三、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方式

借鉴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智库经验,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智库的实际,我们需要根据教育信息化智库的核心议题,形成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框架,优化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方式。为提高研究结果的实际可运行性,不断满足各方的要求,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必须以教育问题为导向,构建多学科的研究队伍,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研究。

1.以教育问题为导向,探索教育信息化的解决方案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注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情况,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探索教育信息化的解决方案,为政府部门提供教育信息化政策建议。在选题的性质与方向上,教育信息化智库应该根据国家的宏观战略需求,关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难点问题。既要考虑前瞻性、战略性、时间意义上的长期的带有深度的问题,又要考虑现实的、应急的问题(庞丽娟,2015)。

一方面,研究者需要了解真实的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与研究现状,尽可能收集多方资料,并借助系统方法、分析模型等相关工具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研究者既要参考国外教育信息化智库案例,又能敏感地洞察其所处社会环境、教育传统、思维方式等背景条件,并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问题,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2.构建跨学科团队,形成交叉综合的研究模式

教育信息化智库具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管理学和政策学的综合特征,其研究需要构建跨学科的团队。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应该以促进成果转化与应用为目的,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研究团队;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升研究层次和成果水平;发挥研究人员的综合优势,激发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使研究成果富有可信性与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智库的跨学科团队应该遵循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建立综合交叉的研究模式。具体说来,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应该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与实施研究;将社会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相结合,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方案;将多学科并行研究与交叉研究相结合,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社会服务。

为保证多学科专家协作研究的效果,可以采用学科类别与研究课题相结合的矩阵研究方式。其中,矩阵的横向涉及不同类型的研究主题,纵向为主管部门根据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将其分组。在具体研究某个教育信息化课题时,组建不同学科研究人员,形成交叉综合的研究团队,以保证相关研究的有效开展。

3.基于大数据驱动,应用多元研究方法

如果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较多采用伏案式的理论研究方法,则结论有“闭门造车”之嫌。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有必要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正如美国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的论述:“在科学研究中,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教育研究要在各学科专家所发展的研究方法和思想的力量中找到利刃。”(伯顿·克拉克,2001)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需要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深刻分析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问题和发展对策。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大多数政府和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数据决策的意义,并开始强调“基于数据驱动的决策方法”(孙强等,2014)。仅靠某一门学科的研究人员无法独立完成如此海量信息的获取、分析和解读。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学专家,应该与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领域专家集体研究,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充分发挥跨学科的研究优势,凭借全面而客观的数据来源和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支持,提高研究成果的创造性和应用价值。

4.借鉴国际经验,形成本土特色的创新研究

从全球化、国际化的视角研究教育信息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常态。教育智库应与国际同行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与合作,在研究视角、研究思想、人才结构、研究项目等诸多领域实现去粗取精、吐故纳新(田慧生,2015)。研究者分析国外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与研究现状,总结国外教育信息化的成功案例,分析不同国家教育信息化智库机制、模式,可以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然而,不同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智库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承载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不同的教育传统。借鉴国外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经验不能脱离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本土的学术文化语境,还应该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求与本土特色,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信息化设计方案和推进策略。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应该根据国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新动态及新方向,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理论和实施方案。为此,研究者可围绕选题设计、人员管理、资金来源和服务领域等研究主题,借鉴国外教育信息化智库的代表案例,分析教育信息化智库的基本特点,不断探索符合教育改革需要、促进教育发展的服务方案,形成教育信息化智库的服务体系。

四、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运行方向

1.分析教育信息化研究机构转型,不断扩大研究主体

面对新的形势,加快实现向智库转型,是教育科研机构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刘国瑞等,2014)。随着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的全面展开,教育信息化研究机构的传统地位与优势必将面临强烈冲击。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机构向智库转型不仅仅意味着研究主体的不断扩大,而且需要根本性变革和结构性调整。研究人员要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智库在教育系统中的特点和特征,思考如何在教育系统中发挥价值。例如,在研究内容上,需要从以完善学科理论体系为中心转向以解决教育信息化问题研究为中心;在研究方法上,需要从理论思辨研究转向一定样本的调查研究。

在此过程中,教育信息化智库需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从系统上分析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深刻影响;以我国教育信息化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导向,提出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实施方案,以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效益,支持教育的综合改革。研究者不仅应分析教育信息化智库的职能、特点和价值等基础性问题,而且需要研究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理论基础、系统架构和运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

2.不同类型智库开展协作研究,实现研究的协同创新

教育信息化智库的分类可以参考教育智库的分类框架。就机构身份而言,教育智库可大致包括三种基本类型:官方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吴康宁,2014)。据此,教育信息化智库也可以相应划分为官方教育信息化智库、高校教育信息化智库和民间教育信息化智库三类(见下表)。三者在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和研究经费方面有一定差异。

表 不同类型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方式的比较类型

[\&官方教育

信息化智库\&高校教育信

息化智库\&民间教育

信息化智库\&研究

内容\&研究教育信息化制度、教育信息化政策以及教育信息化重大问题\&为各省、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咨询报告,推广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为中小学、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发展与创新提供解决方案\&研究

目的\&以影响教育信息化政策决策为主\&以推广研究成果、培养咨询人才为主\&以服务机构、企业发展为主\&研究

成果\&政策咨询报告\&监测报告、学术讲座\&规划方案\&研究

人员\&政府人员、

专家学者\&多学科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企业研究人员、高校学者\&研究

经费\&政府拨款\&政府拨款、高校专项基金、企业资助\&企业自筹、社会捐助\&]

虽然不同类型的教育信息化智库具有一定区别,但是存在协作关系。其中,政府设立的官方教育信息化智库以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紧扣国家需求,研究教育信息化制度、教育信息化政策以及教育信息化重大问题,为国家的重大教育信息化决策提供支持。依托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智库推广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以及教育学术交流,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而民间成立的教育信息化智库聚集专家、校长、教师,根据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前沿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创新提供解决方案。开展不同类型教育信息化智库之间的协作研究,实现研究方式的协同创新,能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服务。

首先,官方教育信息化智库与高校教育信息化智库开展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协作研究。高校教育信息化智库中的研究人员在与官方教育信息化智库的协作中可以了解教育信息化决策的过程和特点,逐步成为教育信息化政策方面的学术人员。其次,官方教育信息化智库与民间教育信息化智库之间开展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广应用研究,有利于教育信息化政策规划通过多种媒介让广大受众理解接受和应用推广。最后,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高校教育信息化智库与民间教育信息化智库的协作研究可以便捷、高效地共享研究数据和资源,有利于节省研究的经济投入和人力资源成本。

3.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效果,更好服务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效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逻辑推导、国外案例佐证、国家政策解读等层面;还应将研究视角从教育信息化已知价值转向未知价值(如发挥教育信息化作用)等方面。为此,研究人员在研究选题上还应该关注教育信息化智库成果的信息发布管理体制,判断是否通过媒体引发公众对教育信息化问题的关注;在人才培养改革上关注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状况,判断是否为人才培养提供到政府、企业、学校或其他智库学习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价值,服务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成果不仅以咨询报告等形式为教育信息化决策者提供咨询服务,还应该以研究报告等形式对教育信息化政策执行者和信息时代社会大众给予知识上的启蒙和应用上的指导。为提高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成果的应用效果,研究人员需要不断提高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其中,教育信息化研究样本的选取是否具有代表性、研究结果价值是否能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质量,制约着教育信息化智库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美]伯顿·克拉克(2001).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郑继伟等.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

[2]刘国瑞,王少媛(2014).推进省级教育研究机构向教育智库转型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04):1-7.

[3]庞丽娟(2015).我国新型教育智库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4):4-8.

[4]孙强,张雪峰(2014).大数据决策学论纲:大数据时代的决策变革[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33-37.

[5]田慧生(2015).加强新型教育智库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J].教育研究,(4):10-13.

[6]王建梁,郭万婷(2014).我国教育智库建设: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9):1-6.

[7]吴康宁(2014).教育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国家智库[J].中国高等教育,(6):16-19.

[8]曾天山,王小飞,吴霓(2013).澳新两国国家教育智库及其服务政府决策研究——澳大利亚、新西兰教育科研考察报告[J].比较教育研究,(8):35-40,53.

[9]张力(2015).新型教育智库建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J].教育研究,(4):13-14.

[10]Digital Education Research Network(2015).https://dern2.acer.edu.au/dern/about.

[11]Educational Technology Policy, Research and Outreach(2015). http://www.edtechpolicy.org.html.

[12]iKeep Safe Educational Programs(2015). http://www.edtechpolicy.org/etpro/wwd_evaluation.html.

[13]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2010). Case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he Making Games Project[EB/OL].[2015-04-10]. http://www.ioe.ac.uk/Research_Expertise/IOE_

RD_A4_MGames_0511.pdf.

[14]Rachel, B., & Magdalene, L.(2009). How Can Schools Foster and Support E-Learning and Virtual Learning?[EB/OL].[2015-04-10]. http://www.nzcer.org.nz/research/publications/how-can-schools-foster-and-support e-learning-and-virtual-learning.

收稿日期 2015-04-15 责任编辑 田党瑞

作者:赵慧臣 王玥

教育信息化分析论文 篇2:

分析教育信息化,走向智慧教育

【摘 要】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信息化是必然发展趋势。虽然当前我国小学教师信息教学存在教师观念、学校设备、培训开展等方面的问题,但也能通过结合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多层次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开展等多个手段切实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教育创新改革和深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 教师  信息技术  信息化教学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智能化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推进智能教育,满足学生更加智能化发展的需要,是当前教育改革中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不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觉得要成为现代高素质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自身职责,转变教育观念

智慧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和延伸,是数字化教育理念的深化和优化。同时,在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将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转向“导”学生,其教育观念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身职责。教师必须以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持续教育为根基和发展方向,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施教过程统领,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人才培养基点,从以专业教育为主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转变,从以结果评价为主向以结果和过程评价结合转变,促进学习者开展智慧学习(实践创新),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善于学习、善于协作、善于沟通、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型人才。因此,教师要给自己准确定位,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运用自己的智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和感知过程中享受愉悦、获得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更新教学观念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的过程。

二、培养信息意识,提升信息素养

首先,在教师的品格内涵中,除了那些最基本、恒久的,如敬业奉献、严谨求实之外,更有许多是需要随信息社会的发展而充实的新内容,因为教书育人包含着太多的时代要求。因此,要做一名好教师,就要结合本职工作认真去学习理论知识, 去获取一些信息,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教师自身要以强烈的信息素养需求为出发点,激发自身兴趣,根据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情况,与专家、同行进行有关信息和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的交流,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

其次,从教师所教授的专业知识来讲,教师对教材中知识内容的掌握必须要多、要深、要广,并且要更为熟练和精通。但任何学科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而教材的内容却是固定的,且总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要能够超越书本知识, 给予学生更多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信息,就必须不断关注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投身于学习与研究,用最新的理论来支撑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不仅仅是利用信息技术媒体,而是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系统地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教师从信息源、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导师和组织者。只有摒弃旧的教育理念,把握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时代特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信息素养,将多媒体技术完美融入课堂教学,教师才能成为学术探索的典范、合作教學的领导者和学生情感发展的引导者。

三、创新教学方式,促进专业成长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课堂教学实践。要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与分析能力。以教育技术为支撑的学习平台是对传统教学课堂的拓展和延伸,构建了开放的教育文化氛围,民主、平等、合作的班级空间,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这种课堂环境下的教学互动较传统的教学互动具有更多的优势。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

四、提高反思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维对象,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及其结果,它被普遍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教学反思能够促进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并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正确分析和认识各种各样的教学现象,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跨越观念与行为之间的鸿沟,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教学反思能够唤起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真实问题的关注,使教师始终带着问题意识面对教育现象,使教师逐渐具备教育家的专业眼光,具备研究者的素质和能力,找到真正需要我们解决的教育问题。因此,要促进教师进步、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必须倡导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使教师不断超越经验,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不是一天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自身的共同支持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荣.大数据环境下的智慧社区建设研究[J].创新科技,2010(5).

[2] 彭峥嵘.智慧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分析[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1(10).

作者:赵飞盈

教育信息化分析论文 篇3:

用SWOT分析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均衡化的影响

摘要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水平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存在着极不平衡的现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我们解决现阶段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和突破口,教育信息化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新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利用SWOT分析方法来深入分析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均衡化的作用与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均衡化SWOT分析

Analyse the Inflec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to Educational Equalization with SWOT

YIN Jun, GUO Yanxia, LI Yongle

(Educational Science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我国是一个地区差别较大的国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是基本的国情所在,在这种区域经济、社会非均衡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非均衡化”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公众对教育公平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此相适应,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日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教育均衡化的提出引起现代社会的广泛关注,既是人们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也是目前我国现实教育问题的反映。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1.1 教育信息化

“所谓教育信息化,就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南国农)①其特点主要有:强调教育与信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突出终身教育、学习社会化,是一个全方位、开放性的过程。

1.2 教育均衡化

教育均衡化是指在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逐步缩小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等方面的差距, 以实现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平衡发展。②它具有通过法律法规以确保公民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和通过政策的制定与资源的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条件和机会两方面内在要求, 从而以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相对均衡。总体来说教育均衡化是一个相对概念, 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范畴。

1.3 理论基础――SWOT 分析法

SWOT 分析法,也称态势分析法,是一种众所周知的进行战略选择的有效工具。SWOT 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因此, SWOT 分析实际上是将对组织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2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均衡化的SWOT分析

2.1 优势与劣势分析(SW)

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过程、开发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是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也是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均衡化的发展中所具备的主要优势可以概括为:教育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推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和对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培养几方面来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化。其中最根本的落脚点还是教育信息化能够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人才竞争的实质就是教育的竞争。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能力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就必须逐步建立起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建设需要的新的教育体系。这种新的教育体系的建立不仅要以经济社会的大力发展为支持,更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教育发展为支撑。其中又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核心来推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可以说,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均衡化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和保障。

当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给我国教育均衡化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其本身的劣势。由于教育均衡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教育现象,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力度、管理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程度的不同都可能会影响其均衡化程度,甚至会进一步拉大这种差距,从而引发教育领域的新一轮两极分化,即产生马太效应。使先进的地区更先进, 落后的地区越落后,使得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愈加严重。

2.2 机会与威胁分析(OT)

就当前来看,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整合,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均衡化。从教育部于2000 年在北京召开的以 “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到后来的“校校通”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信息技术及应用远程培训”教育工程等。这些政策的相继实施推动了我国教育均衡化特别是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另外,各省各地区也纷纷制定相关政策以提高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推进教育均衡化。③可以说,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正在给我国教育均衡化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

前文提到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均衡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大环境。因此,两者在进一步发展的道路上都会面临社会、经济大背景下的各种障碍与难题。例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社会层面上就存在着一定的观念误区,一般都简单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领域的技术应用。其实,教育信息化的内容应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远程教育。其中人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另外,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平更会直接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状况,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和用户,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很难达到应有水平。而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则存在一定程度“信息孤岛”的现象,其优秀的信息资源不能够和信息化水平欠佳的地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这种信息资源的不互通将给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带来最大阻碍。

3 统筹规划,积极促进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均衡化

3.1 明确教育信息化的优劣势,扬长避短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教育均衡化的影响既有其优势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既存在着一定的正面效应也有其不利的负面影响。教育信息化既可以推进教育均衡化的发展也可能会加大教育非均衡化。基于此,我们在发展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均衡化的时候,不仅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明确教育信息化的优劣势,而且要抑制其可能给教育均衡化带来的不利因素和负面影响,做到扬长避短。

3.2 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推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化

要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优势,推进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就应该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推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化。就国家整体而言,教育均衡化必须要考虑各地区之间的总体平衡。这种平衡事关国家稳定、事关民族的总体教育水平提高和各地区之间的共同进步。同时,这种平衡也是突出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体系的重要方面。远程教育的应用、校本工程的建设、都可以实现教育水平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资源共享,对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

3.3 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推进学校之间的均衡化

现阶段我国校际差距非常明显,这是各种原因长期影响的结果。如不逐步实现校际之间的均衡化,不但择校问题和乱收费问题难以控制,而且教育公平也无从谈起,更不可能办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实现校际之间的均衡化问题上教育信息化同样有效。因为信息化的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各种教育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广为传播。教育信息化可以缩小这种校际间的差距,这就为教育均衡化的整体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与此同时, 在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均衡化的过程中,我们的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都需做到协调配置、统筹规划,监督和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功能, 否则就很难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均衡化应有的影响与作用。

注释

①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②顾明远.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衡的问题,是人权问题[J].人民教育,2002(4).

③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尹军 郭艳霞 李永乐

上一篇:数据库网站建设论文下一篇:论语交友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