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育信息化管理论文

2022-04-21

1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改革研究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专业的教育装备行业形态。“文革”期间,建国以来包括建国前遗留下来的大部教学设施设备资产被破坏,专业队伍和管理机构大部解体。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全面恢复和发展,基础教育也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理教育信息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教育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1:

地方高校院系教学秘书工作信息化管理略谈

摘 要:信息化管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数据库技术,对信息化过程中的人、事、物所进行的科学化管理;地方高校院系教学秘书的信息化管理,对于有效提升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信息沟通等的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院系教学秘书工作实施信息化管理,一是要创建信息层级数据库,二是构建信息化管理思维导图,三是建立信息的动态跟踪系统。

关键词:地方高校;院系教学秘书;信息化管理

地方高校院系教学秘书工作既是行政工作的辅助者,又是院系教育教学管理的基层单位。秘书工作对于院系与学院、院系与教师、院系与学生、院系与社会之间的沟通,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是维持院系教学正常工作的基本保障。院系教学秘书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院与院系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出现,地方高校院系教学秘书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提升院系教学秘书工作能力的重要因素。

一、信息化管理及其特征

信息化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数据库技术,对信息化过程中的人、事、物所进行的科学化管理,以实现组织、经营、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教学的信息化管理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数据库技术,对教育教学工作中所涉及的人、事、物等所进行的科学化管理。通过教学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以及事务管理之间的信息传输与信息同步,使各种教学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更快捷、更方便、更准确、更高效,使传统的教学秘书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方向发展,更好地促进地方高校院系教学秘书工作目标的实现。

信息化管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具体化。信息化管理通过将任务进行层层分工,从而明确各级职能岗位的任务、要求及规则,使主要任务分化成单个的可操作化的小目标;二是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强调程序的层级与步骤,同时也强调程序的合理性、有效性与便捷性,因而信息化管理的整个过程呈现出严密的优化流程特征;三是标准化。管理者通过其设定的定义、操作与筛选规则或命令符进行工作,因此在任何节点都存在其设定的清晰的符号命令或职责、权限等;四是系统化。信息化管理的运行,并不是单个命令符的独立执行,而是多个命令符一起,通过一定规则所进行的加权合作。所有的操作又是为了更高一级事务的实现而运行的;五是高效性。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必然会带来运算过程与结果的高速度、高准确度、时空同步与可验证性;六是可追溯性。健康的信息系统总会伴随着一个良好的追溯机制。从正向来说,信息系统可以促进工作的高效运行。从逆向来说,信息系统可对所有层次或节点出现的可能问题进行总结和检查,从而将偏差或者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防止出现蝴蝶效应。

二、信息化管理:地方高校院系教学秘书工作能力提升的核心

地方高校院系教学秘书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信息的聚合、筛选、加工、分类、更新、综合与发布,同时使管理流程固化与管办分离。院系教学秘书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有力促进信息质量的提升和信息之间关系的优化,促进教学运行的规划化、时效性和动态化管理,促进对信息节点或教学信息的微监控,使教学管理的质量、效益和内涵持续提升。持续跟进的教学信息化系统,为地方高校院系教学秘书业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实践平台。信息化管理能力,成为院系教学秘书能力素质的核心。院系教学秘书的信息化管理,对于有效提升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信息沟通等方面的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管理方面,教學秘书通过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可以准确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及学习、生活、家庭等情况,可以在责任领导的指挥下,督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学生自主管理或参与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对教学管理系统的自查与及时纠错;教师管理方面,信息化管理可以促进教师个人静态信息的完善和动态信息的跟踪与更新,促进教师对院系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及时了解与参与,大大提升教师管理的质量与效果;教学管理方面,信息化管理以其标准化、流程化、便捷化的管理模式,通过排课管理、教学信息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监控管理、考试管理等,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管理和质量与效果,将各种教学事故降到最低;信息沟通方面,教学秘书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促进院系与院系之间、院系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工作交流,使院系为学院、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功能最大化;最后,从经济方面来说,信息化管理通过无纸化办公,流水作业,可以最大限度节约教学成本,压缩不必要的经济支出,缩短人、事、物等信息交换的中间环节,提升工作效率。例如: 在学生就业方面,院系教学秘书可以利用网络数据库,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数据分析和对口就业服务,同时通过网络与各类就业部分相联系,让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通过各种方式确保毕业生就业、就好业,实现学生就业高效、快捷、省力的效果。

三、地方高校院系教学秘书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实施

一是创建信息层级数据库。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根据信息的物理特征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可将信息分层级建立数据库。首先,定义信息节点,即对相关的节点信息进行准确定义,以免信息之间的分类不清,造成信息混乱;其次,录入信息节点内的具体数据,如,在“教师职称”这一信息节点下录入教师职称方面的基本信息;再次,设计信息标识,创建信息层级。如,可以根据信息节点的定义,将信息层级分为四级:“■”为一级标识;“◆”为二级标识;“▲”为三级标识;“●”为四级标识。最后,再根据信息之间的各种关系,将信息进行分类分级,形成信息层级数据库。

二是构建信息化管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即心智图,是通过中心关键词来表达放射性思维的一种图形思维工具。实践表明,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大大提高学习、工作、管理的质量。思维导图可以在院系教学秘书的管理工作中大显身手。如,可以以“院系工作”为中心关键词,构建院系工作的五级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可使院系教学秘书的管理工作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呈现系统化、整体化、规范化、创造性等特征。

三是建立信息动态跟踪系统。所谓信息动态跟踪系统,是指管理者通过专门的网络、管理系统或者经授权的软件,实现管理者与信息对象的时时互动、信息对象之间的时时交流和信息对象对信息的时时更新等。信息动态跟踪系统对于信息对象来说,没有时空限制,具有同步性、通畅性、可追溯性等特点,是院系教学秘书工作的帮手。院系教学秘书应通过各种专业培训,培养运用信息动态跟踪系统的操作能力和使用技巧,同时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素质,切实提高运用信息化管理进行教学管理的能力,使院系教学管理工作更加有条不紊,扎实推进。

作者简介:韦秀艳(1962.05.23),壮族,广西凌云县人,馆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

作者:韦秀艳

物理教育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2:

新时期教育装备管理变革与实践研究

1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改革研究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专业的教育装备行业形态。“文革”期间,建国以来包括建国前遗留下来的大部教学设施设备资产被破坏,专业队伍和管理机构大部解体。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全面恢复和发展,基础教育也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作为办学的基本条件,教育装备面临大面积的重建和改善,工作量的加大以及专业性的客观要求,从国家到省、市及大部分县级教育行政机关,均参照“文革”前的装备工作体制,在教育机构内重新设置了专业装备机构,配备了专业队伍,各地陆续将原有主要由教育厅(局、科)的计财部门兼管的教学仪器采购、生产、供应业务剥离出来,交由单独设立的教育装备部门专门负责。初期教育装备机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教学仪器设备中心(站),或称勤工俭学与教育装备管理处等,但其职责主要以教学仪器设备的供应、配置、管理为主。与此同时,教学仪器设备生产也开始了市场化改革,由计划供应转变为市场化体制机制。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技术装备基本形成较为稳定的以管理、配置、科研、供应为基础的行业形态。

教育技术装备行业的产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新技术革命推动的必然结果。新时期以来,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我国以教育信息化为特征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快速展开,学校教育教学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各学科不断发展和深化,加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引入,使得教育装备门类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复杂和专业,教育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变得越来越重要和不可替代。客观上要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要做适应性的重构和转型。相当部分教学仪器设施管理机构为了适应这一新情况、新变化、新业态,机构名称陆续更改为教育技术中心及教育技术装备处(站)等。

应该指出的是,仅技术、形态和构成变化方面的原因还并不能说明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体现在教育装备随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大的信息化变革的同时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和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育装备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趋势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要求在新时期的密集交汇,不能不使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对形势和任务进行客观评价,加大转变和改革的力度,以更好适应教育发展要求。

此时期的教育装备管理研究也从装备投入、形态、内容的变化中意识到装备管理体制必须适时进行深入改革,以保障国家大规模的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投资的有效性,充分利用教育技术装备,发挥教学效益,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在实践上,各级装备机构研究力求建立科学完善的新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适应教育装备的发展变化,主动进行角色转换,推动深化改革,全面融入教育发展进程。

2 理念转变——从单一管理、服务配置到保障、融入、促进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新时期以来,各级装备部门和教研机构就如何进行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变革做了深入研究,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江西、山东等省市分别从新课改、教学需求变化、信息化变革、图书馆建设等多个角度开展了大量研究和调研、研讨活动。这一时期的研究对于整个装备领域的观念转变和工作转型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教育装备机构的基本职能是服务教育。研究认为,发展中的教育装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整体效能“取决于服务质量、装备品质和良好的服务意识,把握教育发展大局和遵循教育装备规律,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两者缺一不可,不把握教育发展大局就找不到服务的支点,违背教育装备规律则工作将毫无章法、不切实际”。“要从基础的研究开始:研究新技术、新工艺与教育教学的结合,促使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及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来;研究新课程改革对教学仪器设备的新要求,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条件资源保障;研究科学的仪器设备配置方案,最大限度地节约装备经费;研究装备的管理办法,延长仪器设备使用寿命,减少隐性浪费;研究各类装备的使用方法,指导学校科学地使用仪器设备。”[1]

面对新的装备形态,要对装备规律的研究给予足够重视。装备规律研究是贯穿管理过程的重要基础,“离开研究上述诸方面的工作将成为一句空话”。“首先应从规划着手,并在建设、配备、管理、使用四个方面展开:规划即是要围绕本区域整个教育发展的大局,在一定阶段内,就教育装备的建设和配备水平提出分类目标,就教育装备的管理提出适应形势发展的规范,就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提出要求。在这个规划的指导下,具体制定教育装备的建设和配备、管理和使用方面的标准并提出实施意见;配合教育装备的建设和配备、管理和使用,组织培训,提高教育装备管理和使用的水平,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制定有效机制进行必要的考核和检查,确保目标要求的实现。通过以上过程达到服务教育的目的。”[1]

研究从转变观念开始。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施建国在《系统筹划 整体推进 彰显教育技术的核心价值》一文中指出,新时期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必须实现三个转变:“教育技术应该从知识教学的从属地位转变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教育技术应该从验证结果为主走向探究、理解科学的本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技术装备应该从单一的器物性装备走向以教学情景设计与教学案例设计为主的创设、管理和使用技术的过程和资源。”[2]

要不断提高认识。基础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投入保障机制的普遍建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教育装备工作的重要任务。着力解决基础教育“均衡、素质、公平、质量和协调”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当务之急,教育技术装备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推进作用。“首先,信息素养与科学素养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和内容,科学及技术应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和崭新的课程内容;其次,技术可以让优质教育资源超越时空界限,可以实现远程教育或教学互动等;再次,技术更可以支持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2]

3 增强自觉性——基于变革的调查研究活动

新时期装备机构的装备管理改革,是从对装备基本情况的调研开始的。新课改的实施,凸显了新、老装备体系融合、更新、替代的矛盾,装备部门的装备工作改革、决策需要大量的调研摸底数据支持。为了促进转变,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各级装备部门均对本区域的装备状况作了针对存在问题的包括历史与现状的普遍摸底、调研,以期通过调研区分阶段性工作重点,摸清家底,制订改革与发展规划,指导实践。这一时期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吉林、内蒙古等地装备部门均制订详尽的装备状况调研规划,着力改善、推动装备建设和装备管理。随着调研不断深化,装备理念不断科学化,实践理性亦不断增强。

装备工作改革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2005年和2006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装备专业、江苏省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中心的艾伦、胡又农、殷常鸿、陈峥嵘、张中伟等分别就装备管理体制当时存在的严重不适应的状况以及教育装备行业的性质、功能、职责、定位做过较为深入的调研分析,探讨教育装备行业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改革方向。

艾伦、殷常鸿、王成发在研究中分析了装备管理体制当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严重不适应教育装备发展需要。指出,近年来各级政府以及各级各类的学校都相应地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教育装备。以2002—2003年度数据为例,我国教育信息化投入为210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了5%,实验室仪器设备市场投入达到60亿元。2002年5月,国家还启动“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第二期工程,中央专款投入50亿元,地方配套投入22.5亿元。其中,10%的中央专款用于配置信息技术教育设备,10%的中央专款用于添置课桌椅、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到2002年底,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到625.6亿元,中小学专业实验设备资产总值达到470亿元。面对这么庞大的资产体系,原有的管理体制已经明显的不适合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相继暴露出来,如资产的严重流失、浪费,设备的老化、陈旧等。随着问题的日益严重,不得不重新思考改进现有的管理体制[3]。

调研实例分析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装备专业针对全国及北京市教育装备队伍现状、教育装备管理现状,组织两次较为深入的调研,发现管理体制的不适应还表现在教育装备队伍建设方面差距突出。

1)对北京市的调研[4]。投入概况:北京市中小学投入装备主要是与中小学正常教学活动相关的所有的设备,包括与中小学课程如物理、化学、生物、劳技、音体美、计算机、语言、电化、自然等相关的装备、试验仪器和图书;与教学环境相关的试验室、多功能教室、图书馆、音体美教室等;与学校思想、健康教育相关的所有宣传资料、宣传设备、保健设备等。其中主要的装备有实验及功能教室、与实验与功能教室配套的装备、计算机、校园网装备和图书馆设施装备等。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统计,得出图1所示数据。从图中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市在中小学教育装备上投入的金额每年呈稳步上升趋势。2004年4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在依法确保‘三个增长’的基础上,实现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增长。”按照这个要求,到200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3.95%提高到4.5%;到2010

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总量在原来基础上翻一番。装备经费的大量投入代表着装备数量和质量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相应数量和素质的教师与其配套。要使大量的教育装备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充分发挥其价值,离不开高素质的教育装备人员。研究以中小学为例,展开如下分析。

①装备人员构成的多样性:中小学教育装备人员的分类包括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教育装备使用人员和教育装备的研发人员。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是从产生装备需求到装备报废等一系列过程中教育装备标准和决策的制定、论证人员,统计、评审、采购和检验人员,也包括装备入校后学校内部相关的管理人员。教育装备使用人员指学校的课程教师和部分实验型教师,包括生物教师、化学教师、物理教师、自然教师、计算机实验员以及所有相关的实验型教师、图书管理教师等。教育装备生产、研发人员指教育产品生产厂家的生产、研发人员(调研中未涉及教育装备机构、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

②身份的多重性:中小学教育装备人员在学校中往往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装备的管理人员,同时也可能是主要课程任课教师、辅助教师,或者为学校的行政工勤人员。

③知识背景的多样性:由于目前教育装备对其管理和使用人员没有明确的专业学科背景限制,经过短期的培训和学习就可以担当此任,这种性质决定了教育装备人员知识背景的多样性。

④工作考核的复杂性:装备人员身份的多样性决定了对其工作考核的复杂性,中小学教师成绩的考核主要是教学成绩和学术科研成绩,而对装备人员则缺少一个明确和完善的考核体系进行考核。

⑤学科知识的单一性:中小学教学实验和装备管理配备是一个整体,各个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而装备人员由于所受教育和工作性质等原因,往往只是偏重于一种学科知识的工作,对整个装备实验体系没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2)针对全国的调研[5]。逐年加大的资金投入,势必引起教育装备及其资源配置的巨大改变,这是对教育装备管理提出的新课题。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装备专业针对全国15个省、直辖市80多个县、市教育装备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教育装备管理现代化成为热点问题的背景下组织的,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调研教育装备信息化建设应用情况。其中,基本信息为10个单选题;关于教育装备建设、管理、统计等方面的为9个不定项选择题;关于管理系统增设统计模块部分为9个量表,选项采取李克特五级量表;1个关于教育装备整体建设的建议与存在问题的开放问题。问卷总计两页。问卷所覆盖范围比较大,统计涵盖各级各类主要的教育装备部门。

问卷的发放对象为15个省、直辖市的80多个县市的各个学校的装备处、设备科或者地区装备站的负责人。表1为问卷回收统计,表2为问卷覆盖范围,表3为问卷人所在单位统计装备的方法,表4为统计人所在单位使用的统计方法是否方便。

从表3、表4中看到,利用专业装备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的只占12.62%,势必造成装备统计的结果繁杂,难以系统化,极大地影响装备的统计效率。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当前教育装备缺乏相对统一的配备标准;其二是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纷杂,缺乏一个规格化的、系统化的完善系统。

表5中,兼职实验人员占75%以上,这将严重影响教育装备的使用效能与效率的发挥。即使在占25%左右的专职实验人员中,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也相对贫乏,表6中的统计数据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表7为填写人所在单位管理人员统计的内容。

教育装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与保障,得到各个学校的充分重视。表8中的数据说明学校领导、教师都已经充分认识到教育装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表9为填表人所在地区的装备网站建设情况。

关于教育装备的建设与后期管理维护,在调查中表现出的问题很突出。首先是建设,在教育装备的投资建设时必须考虑学科特点,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教育装备的系统化建设。表10中反映出的,大部分地区的教育装备建设与管理主要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占85.2%),对学生、教师的考虑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占14.8%),这势必影响教育装备的有效应用。

表11中调查的学校中,只有19.2%配备了专门的维护费用,而大部分学校对装备的使用在维护上都是随机处理,没有相应的规定政策;有专门维修人员和维护费用的不及45%,这导致装备出现问题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装备效能的发挥,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

表12中调查的学校,从新旧教育装备综合性性价比的角度出发的学校占了很小的比例。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装备专业的调查研究活动,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装备队伍、装备建设的情况和存在的具体问题,对改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根据调研提出的建议与规划 新时期以来,各地相关调研活动及调研分析,以及由各级装备部门、行业协会、教育研究机构所组织的,产、学、研多方踊跃参加的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论坛、现场会等,积极促进了装备理念和实践转变,为装备工作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启示,所提出的很多建议推动了改革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建议 [3]。

1)树立牢固的服务保障意识,提高管理水平。调研表明,教育装备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它通常是根据教育和教学要求,对各种教学仪器、设备、劳动技术训练与职业训练工具、学习场所、图书音像资料等进行的装备与管理。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学所需的各种设施和所用物品加以规范、控制和协调,确保管理并应用好这些资源,教育装备管理体制应相应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技能和管理水平。

2)坚持服务性原则,为教学发展服务,是教育装备应用的根本宗旨。首先,要从教学思想上重视育技术装备功能的发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一本教科书和一支粉笔的传统;其次,从教学方法上发挥其优势,把教育装备纳入教学实践,为师生提供利用资源的工具和手段,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充分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挥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优势,为学生知识的建构提供物质支持;充分有效利用教育装备,以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倡导相宜性原则。首先,层次相宜。要从管理的层次上进行规划,使其与校情相适宜,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管理和使用要合理分工、各负其职,克服以往的管理混乱。其次,档次相宜。在实际应用中,高、中、低档的设备都要具备,而且比例要适当,使装备发挥应有的功效。

4)突出效益性原则: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教育装备不是“迎检查、赶时髦”的短期行为、权宜之计,因此既要对当前的需要和实际作出恰如其分、符合实际的投入,又要顾及将来的发展和改革,从实践的层面去积极开发,从发展的方向去统筹规划,从战略的高度去论证研究,使教育装备成为服务面向21世纪的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有效保障。其次是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忌一味追求先进,盲目购置,要从现代化教育的内在规律出发,务实求精,逐步完善教育装备体系。

5)加大教育装备管理改革的力度。以往的管理制度都是教学设备的管理,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育技术理论的逐步完善和趋于成熟,教育装备的内涵和外延都随之扩大了,原来的管理制度已明显不适应实际的教学需要。为了弥补管理制度的缺陷和不完整性,充分发挥教育装备的效益,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以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充分发挥教育技术战略地位的作用。

6)统筹规划。教育装备是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必要物质条件,是现代学校建设的一项重要投入,是其充分发挥效益,促进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它涉及教育装备的投资计划、技术质量论证以及装备的更新换代,要做到既符合发展规划,又符合实际教学需要,因此必须把好这一关。要考虑到综合效益,遵循规律,实施资源共享,既发挥设备的教学功能,又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大力促进应用。装备应用能力直接影响教学、实验和科研工作水平的发挥,要保证教学的顺利有序进行,必须对教育装备进行统筹规划,进行合理安排。首先,采用计算机网络将全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全面进行管理,对装备的使用率、完好率、人均占有率等进行分析统计;其次,通过网络协助教学决策,合理调配设备,打破传统的班级界限。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而且能节省实验人员的工作量;再次,为了保证装备的使用寿命和性能,还需要对所涉及的环境进行管理,保证温度、湿度、通风状况、卫生等符合设备的运行要求。要有紧急事故处理机制,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监控和管理。

8)整合技术管理和培训。技术管理是保障装备正常运行发挥效益,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它包括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保障维护以及实际操作。技术培训是指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能够实际操作,提高使用先进装备的意识,把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技术指导是指在教师使用装备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指导,协助教师工作,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在必要的时候能和教师配合研发自制教具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减少经费投入,优化教学过程;防止非专业人员的误操作引发设备的损害,造成不必要的事故。

9)加强教育装备队伍的建设。要充分重视教育装备队伍的培训提高工作,解决培训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建立管理责任制度,使管理人员责任分工明确,谁主管谁负责。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育装备管理队伍,要把懂教育、懂装备、懂管理的人员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要根据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和有关标准配齐实验室、图书馆(室)、电教、计算机房及其他专用教室的工作人员,以适应教育装备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需要,进而推进信息化技术的建设,改善教育质量。

10)建立科学的应用评估体系。教育装备评估体系所谓的评估是指以教育装备为对象,依据教育装备的目标和一定的评估理论,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系统收集有关信息,对教育装备的功能发挥和取得成果进行综合价值判断的过程。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有利于对教育装备的宏观调控和指导,有利于提高教育装备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教育装备的整体优化,有利于教育装备系统的横向联系和激发竞争意识,有利于整个教学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评估体系应从各个方面对教育装备系统进行综合评估,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克服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只重规模不重效益的倾向。

重要参考文献

[1]陈峥嵘,张忠伟.教育装备行业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7):12-14.

[2]施建国.系统筹划 整体推进 彰显教育技术的核心价值[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7):18-21.

[3]谢玳英,殷常鸿,胡京华.教育装备的管理体制[J].现代教育技术,2006(3):70-72.

[4]于晓荷,胡又农.北京市教育装备投入与装备人员管理现状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2):1-3.

[5]殷常鸿,胡又农.教育装备管理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3):39-42.

作者:兴乔 赵晓宁

物理教育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3: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化管理具有先天的优势,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势在必行。图书馆是把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和资源保障中心,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是教学信息化的体现,要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信息化管理 发展趋势

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和资源保障中心,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和长期发展中起重要的支撑作用,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是教学信息化的体现,因此由于其自身特点具有先天的优势,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势在必行。

一、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即图书馆的常规业务管理等工作,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高效、准确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不同载体实体文献的信息化管理和多方位联机查询,以达到地区、国家、国际间的资源共享目的。

图书馆信息管理的特征:(1)信息储存数字化,图书馆文献将逐步转向电子型、光盘型、多媒体共存的文献信息管理系统。(2)传输手段网络化,图书馆通过互联网高速公路,构成一个资源高智能、集成化的网络传递系统。(3)管理控制智能化,图书馆的全部环境都将实现程序化、智能化,人员素质信息化。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的优势在于:(1)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其发表之初就有一个严格的审核过程,代表各行各业权威可靠的信息。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共享、资源共建,使信息资源服务不周局限于物理空间和实体馆藏。(2)信息技术能在图书馆得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不断产生,使图书馆沿着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方向不断变革。数字图书馆、全球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应运而生,促进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进程。(3)图书馆是进行信息素质培训的重要基地。营造网络信息环境,普及信息观念意识,使大学生成为良好信息素养的终身学习者,这是图书馆的使命。一方面,各高校文献检索课一般由图书馆来担任,通过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使学生获得集中系统的信息素养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图书馆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引导他们掌握查找使用信息的手段和方法,主动解答他们在资料搜索中的难题,提高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促进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我国现有高校图书馆1080个,院系资料室5759个。由于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工作理念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首先,从封闭式管理转向信息化、网络化的开放式管理。其次,馆藏资源由现实馆藏资源向现实馆藏资源和虚拟馆藏资源并存转换。再次,传统的以纸质媒体为主的工作转向多媒体、超媒体工作。最后,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根据用户需要,通过信息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目前整体水平还不高,还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分割状态。

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硬件设施不足,由于经费等原因,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信息化体系较落后,短期内无力更新,有能力实现信息化的高校图书馆为数较少。(2)现行大多数应用软件都是根据图书馆的要求编制的,软件编制水平不够,不甚完善,不利于数据的网络化共享。(3)图书馆库存文件已逐渐成老化状态,因经费问题够书量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程度。(4)图书馆信息建设需要有一批又强烈信息意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很多高校不把图书馆作为学术性机构,致使从业人员待遇低,造成专业人员流失,不利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三、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1 复合图书馆成为主流模式

复合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有机结合体,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实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并存互补、有机结合,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传统技术,将印刷型、电子型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收集、转化、整理,实现一体存取,为信息用户提供馆内服务和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服务。这是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模式,也是适应广大学生和老师教学科研的要求的。能够促进高校信息化发展。

2 业务管理信息化

业务工作主要有资源购置和读者服务,用信息化的手段对业务工作进行管理,不仅能提高管理效率,也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资源购置环节信息化发展趋势应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引入读者参与评价环节,形成有效的使用评价报告,从而使资源配置更为科学,更符合读者需要和学校学科设计匹配。在读者服务方面,就是要用信息化来改善基础服务,推进深层次服务。基础服务包括传统的借、还、阅,以及文献资料的分类、定位,响应读者需求。深层次服务包括信息组织与信息服务,深层次信息服务主要有参考咨询、学科培训以及读者服务。深层次服务是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高校图书实力的主要计量标准,因此在深层次上要注重信息化管理。

3 提供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

以人为本的人个性化服务是现代管理理念的主要精髓。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提供“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是符合时代趋势的,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主要趋势为:(1)个性化信息服务管理环境的集成化和自助化,增强针对性和便捷性,给用户更多的自主权。(2)个性化信息服务内容的专业化、层次化、知识化,符合不同层次的人的专业化知识需求。(3)个性化信息服务提供手段的智能化,不断适应图书馆变化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同时通过向用户提供新的信息技术、检索方法,以提高用户信息素质,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化进程。

4 无线射频技术的应用

无线射频技术(Radio Fr equency Identificatio n,RFID)作为一种新型的自动识别技术,克服了大多数图书馆要采用条形码来识别书籍的缺陷,给图书信息化管理带来全新理念。

RFID技术室通过磁场和电磁场,利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目的并交换数据,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同时识别多个目标。与传统识别方式相比,RFID技术无需直接接触即可完成信息输入和处理,操作方便简洁。

RFID技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快速扫描,RFID辨识器可同时扫描多个RFID标签。二是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不受尺寸大小和形状限制。三是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RFID对水、油和化学药品等物质具有很强的抵抗性,可以免受污染。四是可重复使用,RFID标签可重复修改删除,方便信息更新。五是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在被覆盖的情况下,RFID标签可穿透非金属非透明物质进行传信。六是数据的记忆容量大和安全性,RFID承载的电子式信息,其数据内容经密码保护,不容易被伪造和变更。

RFID可实现图书的真正自动化管理,降低馆藏信息化的成本,可广泛使用在图书馆领域并最终成为图书馆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

四、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是教育化的重阵,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受益者。高校图书馆要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提高管理水平,使业务管理信息化,提供以人为本的人个性化服务,应用RFID技术,促进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杨毅,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策略浅谈[J]管理学研究,2013年第01期

[2]胡安娜,杨梅,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N]九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3]王树芬,龚永红,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的发展探讨[J]科技信息2008年第12期

作者:卢安康 黄清

上一篇:道德培养的高中德育论文下一篇:特殊性城市老年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