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考论文

2022-04-21

摘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教育特点,教育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前进的。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下,各项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和教育相结合。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世界范围内都已成为了新潮流。本文是对我国目前区域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及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产生影像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涉及政策、环境、经济以及人们的认知水平。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考论文 篇1:

对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与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教育信息化日益重视,各高校也通过各种措施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我国教育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需要从智慧校园、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借鉴经验,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思考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易用、智能、便捷”的信息化产品出现在人们面前,并被广泛应用于金融、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日益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高校办学的重要支撑和展示平台,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主要依托。

一、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并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和有效的利用,教育信息化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为引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推动力。教育信息化承担着为师生获取信息提供方便,为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科研、生活提供服务,为学校声誉与美誉度服务的三大主要任务。

1.国家和政府对教育信息化高度重视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2014年2月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信息技术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的“新四化”,国家对信息化的重视为教育信息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在信息化不断受到重视和发展这样一个良好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2010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信息化”作为独立一章体现,充分说明了国家从战略发展高度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并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

为做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推进工作,教育部等有关部委成立了工作小组,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不断理顺工作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和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

2.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技术,近年来信息技术一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与人们的日常应用结合得越来越好,其易用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从当前的情况看,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撑的新技术主要有:

(1)三网融合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是三种主要的传统网络传输形式,由于技术差异与运营商的不同,三种传输网络分别只承担语音、视频、数据中的一种传输与应用。三网融合就是指三种传输方式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实现了业务应用的融合,网络服务内容变得多样化。三网融合实现后,终端功能将得到拓展。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电视可以打电话、上网,电脑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三者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2)移动互联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当前已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用户的需求是随时能够上网。移动互联,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能够满足上网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各类终端随处上网的需要,移动互联技术使用户随处上网成为可能,特别是进入4G时代后,在没有无线网的情况,用户也可能通过4G数据服务方便地接入互联网。

(3)云技术——云计算、云存储、云服务

云存储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 当云计算系统运算和处理的核心是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时,云计算系统中就需要配置大量的存储设备,那么云计算系统就转变成为一个云存储系统,云存储是一个以数据存储和管理为核心的云计算系统。云服务是将网络中的各种资源调动起来,为用户服务。云服务将是未来IT技术服务和商业服务的主流。云服务让用户可以通过因特网方便地随时随地存储和读取数据。

(4)物联网

物联网就是对物品进行编码,接入网络,智能获取信息和远程管理。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随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

(5)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的新校园,是现实校园和网络校园的有机统一。智慧校园强调通过“设备共享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资源数字化、事务网络化、采集智能化”来营造“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科研共享、便捷高效的事务办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的新型校园,真正做到“安全、稳定、丰富、环保、节能”。

二、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1.各校以实际行动推进教育信息化

在国家的大力推进下,高校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高校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排名靠前的高水平大学更是对信息化的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在推进工作方面做出了更多的实绩和创新。

清华、北大于2013年5月加入国际在线教育平台edX;北大明确发文把推进网络开放课程建设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同年9月23日,北京大学首批大规模在线网络开放课程(“慕课”)在edX平台开课,面向全球开放。清华2013年10月发布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学堂在线”,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

北京大学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为二十多个院系提供服务,吉林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10余所高校还进入中国高性能计算TOP100排名;武汉大学采用云计算技术建设全校共用的共享服务器群,面向各部门、各学科提供服务器共享使用,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和设备管理服务水平。

浙江大学提出整合各类资源,面向教育教学、科研创新,提供知识资源服务的要求。复旦大学完成了基于数据和流程的网上一站式服务大厅,实现了“用户网上办事、部门网上统计、领导网上查询”。上海交通大学提出要打造触手可及、灵活感知的“泛在智能图书馆”,还完成了 “智慧泛在课堂”建设,实现电子教材参考书、选课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数字校园平台的智慧关联,学生选完课就可以查阅课程相关参考书、讲义,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分享笔记,随时随地开展网络互动与讨论。

2.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资料分析,可以总结看到,在近年来高校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还有着明显的发展特征。

(1)发展势头良好,发展规划清晰

近年来,在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各高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这一点,从前面的论述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到。总体看来,各高校对信息化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发展的势头很好。

特别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各高校注重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典型经验,紧紧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支撑,牢牢把握师生需求,使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内容更加明确,形成了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开发与维护,数字教学资源建设,设备与科研资源共享交互平台,校内外综合信息服务,数据存储、交换、分析与备份容灾,网络与校园文化,生活服务与电子校务”为主的发展格局,发展的思路非常清晰。

(2)发展差异较大,发展特色明显

从发展的情况来看,高校间在信息化建设上的差异非常大,特别体现在经费投入和建设进度上。985高校是信息化投入最多的高校,经费非常丰富,人员比较充足,自身的研发力量也比较强大,各项业务的应用推进也比较好。此外,211高校的信息化推进工作整体也比较好,大多数高校均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步骤推进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建高校在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做的也非常好。但我们也看到,部分处于地级市的学校,由于经费不足、认识不到位等方面的原因,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有些滞后。

(3)建设任务较重,深化应用较难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因而也常常处于进行时,正因如此,信息化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从高校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拓宽带宽、更新校园网出口设备;一方面还要加强各应用系统建设,特别是做好校园门户、教务系统、财务系统、学生系统等用户量大、访问量大的常用系统的建设。此外,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非常快,所以不管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系统建设,升级更新的任务非常重。

从建设来看,硬件建设相对较为容易,只要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和队伍与空间保障,都能够很好地开展。让信息化工作人员感到非常困难的是应用系统建设。一个应用系统建设项目的开展,首先要得到业务处室的认可与支持,还要与承建公司做好沟通和跟进工作,同时要满足不同用户对象的需求与使用习惯,这些都增加了应用系统的建设难度。

三、对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各个层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充满了期待。教育信息化做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创新的主要手段,在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认真思考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1.充分重视,形成合力,把推进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在国家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大方针下,各校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有所提高。要将对信息化的重视转化为实际推进,还需要在以下了个方面再下功夫:

一是学校领导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认识到信息化对教育教学创新、科学研究支撑、文化传承平台、社会服务载体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要清晰地看到“越是优秀的学校,信息化发展越好的”实际情况,真正支持信息化工作。

二是业务部门要真正推进信息化。是坚持传统的工作方法,还是选择更加便捷、高效、共享的信息化工作方式,是摆在各业务处定面前的一个选择。只有业务处室真心地、自愿地选择信息化,信息化工作才能顺畅的推进。

三是形成合力。信息化建设离不开领导的支持,离不开业务单位的配合,离不开承建公司的努力,离不开社会单位(银行、电信运营商等)的合作,只有形成合力,工作才能顺利推进。

2.注重投入,建设队伍,为推进信息化工作提供保障

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项需要大投入的工作,比如中山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十一五期间信息化的投入累计在5000万以上。为此,重视信息化工作的一个体现就是要增加投入,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要投入系统建设费用,也要投入设施更新与软件升级费用。

此外,从高校信息化从业人员来看,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少数高校信息化队伍较大,在百人以上之外,大多数高校的信息化人员在20人左右,甚至有部分高校的信息化人员数量保持在个位数状态,这与国外数以百计的队伍数量更是相差甚远,急需补充壮大。

3.面向对象,立足需求,有针对地做好信息化工作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校内对象,主要是全校师生员工和离退休人员;另一类是校外对象,主要是校友和学生家长(含考生家长)。

不同对象,其需求是不同的。教师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教学与科研应用方面,在校生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学习方面和生活便捷上,离退休人员则希望能够便捷智能地获得有关信息;校友的需求是了解信息,达到关心母校的目的;考生家长则希望通过信息化了解这个报考对象;学生家长更想了解孩子所在的学院都在做什么,学生最近的状态如何。当前的信息化工作,就是要面向对象,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信息化工作,实现精细化服务。

4.围绕中心,把握重点,深入推进信息化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工作已经不是简单地上上网、发发邮件,而是体现在基于共享平台的业务系统。在这一背景下,深入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围绕“教学、科研、管理”三大核心业务,做好应用系统建设,并逐步实现创新。

就教务系统而言,教务管理系统、网上教学系统已经成为系统建设的基本内容。就科研系统来看,能否实现“申报过程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基地管理、成果管理、奖项管理、专家管理”于一体,做到信息共享,方便科研人员,非常重要。再比如管理工作,方便的网上综合办公系统、教师表单智能填报、智能的邮件系统,同时支持移动办公,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高校的关注。

5.超前规划,高度集成,建设智慧校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并在一些方面做了一些建设。从当前的技术发展与高校建设实际来看,高校教育信息化在推进过程,可以适度地超前规划,以智能化校园建设和高度的系统集成为抓手,为智慧校园建设做准备。

就智能化校园建设来看,可以从统一身份认证,实现校园内所有登录“一号通”入手,在安全的网络与系统接入、便捷的无线接入、灵活的访客接入机制等方面推进。就高度的系统集成来说,可以从实名认证开始,围绕“高效的校园门户系统、便捷的校园管理系统、综合的服务系统”做准备。

6.技术引领,注重推广,提升信息化工作的效用

正如前文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展现着我们面前,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选择之一。在新的建设中,要优先考虑新技术,特别是性价比高、易用性强、效果明显的技术。就当前而言,一定要做好校园无线网建设,并开始推广云存储,可以在邮件系统、个人网盘方面做一些尝试。

信息化工作的成效,一方面是建设出来的,一方面是使用出来的。所以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建设,更要做好推广工作。每当一个新系统建设开始时,要做好充分的用户需求调研;完成时,则要做好培训推广工作,特别要讲求培训的方法,把复杂的技术简单化,把深奥的科学通俗化,让广大的用户轻松地接受并使用新技术、新方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推进下,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在不断发展。在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给予信息化更多的重视和支持之后,更多的新技术、新系统将得到应用,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OL].http://www.gov.cn/ldhd/2014-02/27/content_ 2625036.htm.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1).

[3]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7月13日)[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2676590.html.

(编辑:王晓明)

作者:黄国华

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考论文 篇2:

关于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教育特点,教育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前进的。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下,各项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和教育相结合。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世界范围内都已成为了新潮流。本文是对我国目前区域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及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产生影像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涉及政策、环境、经济以及人们的认知水平。在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也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考

信息化技术和教育的结合带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这也是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最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热点,政府也为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投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人才以及资源,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教育的发展,这也体现了信息化教育的优势。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一、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遇到的机遇及挑战

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世界带来了新的发展格局,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都在信息化发展的影响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信息化的水平甚至已经成为了衡量教育水平的一个标准。世界各国对教育信息化发展都极为重视,许多国家都针对教育信息化制定了相关战略,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大力支持。最近纪念,发达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投入了更多的关注,逐渐呈现教育信息化全面转型的趋势。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紧抓这次教育变革的新机遇,加大教育改革步伐,更上时代的发展。

2.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及存在的矛盾点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为了是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取得更为全面的发展,我国必须要探求一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改革措施,满足各地多层次的发展需求。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缺乏系统规划、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尖锐化。虽然区域教育域网已经为此纷纷建立,但是并没有很好的解决上述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制定一个系统化的对策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1.政策所带来的战略导向及环境压力

政策的制定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导向作用,同时也会对其形成一定的环境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来自国际、国家或者省域层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在各项政策之中,国家层面的政策对区域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有着最为重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也确实已经实施了系列措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区域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2.区域经济水平以及相关投入

教育的信息化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从硬件到软件的配置都需要政府不断的提供资金进行支持。只有政府長期、稳定的支持才能保证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政府支出较大的费用。我国不同地域之间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即使同一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也是难以忽略的,这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及推广增加了难度。区域的经济水平决定了其能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所提供的挑战,这也导致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目前,我国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费主要有两个来源:国家和当地教育经费。对于一些经济水平发展的区域而言,它们能够为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但是对于那些经济不佳的地区而言,长期的经费投入是十分困难的,这就导致经费大多倾向于硬件配置,对于软件及人才则不能提供很好的资金保障。

3.人们的认知水平

教育信息化发展涉及到许多人:政府、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信息产品人员等,这些人员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些人员对教育信息化发展都有着自己的认知,认知水平的不一也影响着发展的速读。

4.专业人才的素质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贡献,教育这一行业也不例外。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线实施者是教师,这就意味着是否拥有者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队伍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能否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是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推进教育前进的重要条件。一个优异的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及新教育理念,同时具有充足的专业知识,这才能够借助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对教育做出创新性改革。

三、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1.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

上文已经提及,政策对区域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有着重大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当国家政策下达后,下属部门也必会依据国家要求做出积极的回应。因此,国家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助力区域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我国政府也确实做出了相关战略部署,《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自2000年以后,各类有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层出不穷,这些政策对信息化教育的推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的当下,国家也应该继续出台新政策以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立足区域条件,开展特色教学

我国地域之间的发展差异是很难在短时期内消除的,因此为了谋求区域信息化的发展就必须另辟蹊径。每个地域都有着自己的区域特色,因此在实施教育信息化改革时当地政府应当对所在区域的特点进行剖析,将区域特点融入到教学之中,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寻找新定位。

3.重视信息化相关人才的培养

教育信息化发展离不开人才,因此教育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重点。不同地区应该考虑教师的发展期待点,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探索出高质量的培训机制。同时,政府也要不断的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这样才能保持人才源源不断的引进。

结语:

总而言之,区域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必须要对当地特色进行针对性分析才能保证区域信息化教育朝着最优方向前进。不同之间的信息化教育应该分类对待,加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分层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凤霞,柯清超.如何以机制创新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基于A市教育信息化的调研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03):81-88.

[2]徐建,吴砥,陈敏,吴磊.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02):120-126.

[3]杨继武,王磊.关于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以双桥区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7):147+149.DOI:10.16681/201707107.

作者:刘健华

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考论文 篇3:

新时代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理性思考

摘  要: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使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复建设和同质化建设严重等问题。本文以湖北省襄阳市各学校的信息化发展为例,对中小学信息化发展进行总结,以期为建设适应学校发展的、有特色的信息化之路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发展

作者简介:散国伟,湖北省襄阳市教育装备与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周锷,湖北省襄阳市第二十四中学信息处主任。(湖北 襄阳 441000)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如何充分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工作,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是当前教育者和管理者所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各中小学着眼于未来教育的发展需要,提出了“建设智慧校园,提升教学实效”的发展构想,对校园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和教育活动进行数字化改造,构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在信息化过程中,每个学校之间既存在共通的地方,又有各自的校本特色。如何抓住共同点全面突破,凸显各校特色,在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尤为重要。笔者在总结湖北省襄阳市各学校之间信息化发展方式路径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发展方向。
一、搭建一个平台:全省数字校园管理平台

根据湖北省数字校园示范校试点建设指南的要求,数字校园建设应总体规划,整体设计,相互协调,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战略思考,避免出现“孤岛效应”。全省统一的数字校园管理平台将各校管理的共同点整合到一个平台之中,这样既能提高上下级之间的管理效率,又能为各学校平行交流撘建交流平台,避免了各学校间的数据壁垒和学校管理平台的重复建设。
二、突出两个特色:校园文化特色,校本课程特色

在共享统一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展现学校独有的特色,这需要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突出个性校园文化和校本课程特色。

打造个性校园文化。比如,襄阳市的米公小学建在大书法家米芾的纪念馆襄阳米公祠旁边,该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突出书法教育特色,坚持开展书法教育,建立了书法信息化教室,将每个学生临摹的字帖信息化,进行对比讲解,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也能突显学生的书法特色。

突出校本课程特色。比如,以美术教育特色著名的襄阳市第二十四中学,在信息建设过程中突出美术教育特色。2017年,学校投资了100万元建设信息化美术教室,这种教室既具有直播功能,又能清晰实时展示美术作品。在聘请北京著名美术教授来校讲课时,学校可以利用信息化美术教室让全校近30个美术班通过直播听课,并交互呈现学生的习作,请教授当场点评,信息化高效提升了课程特色。

为了尽快破解制约学校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变革,处于襄阳偏远的老河口市第一中学进行多次专题研讨,积极推进学校信息化五大工程,即数字校园平台工程、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校园管理信息化工程、教师无纸化备课工程、学生信息技术“扫盲”工程。学校组织开展了教师电子白板知识培训、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等多种活动。根据“培训先行、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培训原则,学校把信息技术纳入在职教师必修的继续教育课程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青年教师能利用多种软件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上好高质量计算机辅助教学优质课,并在县、市级以上的比赛中获奖。同时,经过培训,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教师在数字校园上建立教学资源,带动了一大批教师积极投入到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中,充分利用信息化装备优势,规范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三、实现三个创新:建设创新、管理创新、运用创新

当前,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作用初步突现,需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設体制,实现建设创新、管理创新、运用创新。

建设创新是指在中小学信息化过程中,改变当前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重资源搜集、轻资源制作;重技术提高、轻教学整合、轻教学设计等现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用环境建设、考核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建设、保障方式建设建设创新的重要。

管理创新是指通过管理创新来解决当前学校信息化过程中用时间、数据量、流量、课件或者微课数量来衡量信息化水平的问题。时间、数据量、流量并不是衡量信息化和教育素质的核心数据。学校要抓住信息素养这一核心进行管理创新,有效激励信息化教学。

在“三、实现三个创新:建设创新、管理创新、运用创新”中“管理创新是指,通过管理创新........”一段后面增加一段内容“运用创新是指,要解决教师将信息技术当作应试教育工具这一问题,将信息技术真正运用于教学,真正做到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而不是运用信息技术将以前的“人灌”变成“人灌”加“机灌”。

三个创新,就是从信息化建设创新、信息化管理创新和信息化运用创新三个方面,促进学生多元化学习,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
四、着力四个提高: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提高师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地域限制和空间限制,变革了传统教学模式,作为教育教学主阵地的学校要适应教学变革,从教育实施者和教育对象上做出相应改变。

一是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统筹推进信息各项技术工作,提升全校师生信息化素养;制订与学校相适应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及信息技术变革方案;建立相应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学生信息化发展和教育教学活动改革,确保学校顺利开展信息技术变革活动。

二是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这是关键。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不是把信息化当作应试教育的有力工具,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不是把电脑作为“学习机”。信息素养的提升是要紧紧抓住信息这一关键,在选择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中,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教师队伍。

三是在信息素养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当前,中国学生需要迫切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教育信息化发展,让学生跳出狭小的交际生活圈,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终极目标。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将信息化带来的全球化、兼容化和开放性进行划分,将教育体系进行了人为分割,破坏了教育系统的完整性,也割裂了教育体系所构建的现代学校制度。教育信息化应在学校教育系统基础上进行拓展,构建满足学生随时、随地、随心学习需求的环境,为学生学习提供立体化服务,完善信息化学习制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五、强化五大保障:强基础、建队伍、抓科研、重培训、建机制

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推进和创新发展离不开相关机制的保障。当前,为更好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学校需要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校长为带头人的信息化队伍;抓住信息科研建设,充分发挥教学教研引领作用;注重信息化培训,并全面展开应用;构建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信息化建设。强化基础、队伍、科研、培训和机制五个方面的保障,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促进教育改革。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襄阳市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现状的分析,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路径方法,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需要建立的相关制度,为各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模式提供了思路,也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青.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与改进措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70-73.

责任编辑  於  青

作者:散国伟 周锷

上一篇:供给模式下网络教育论文下一篇: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