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诚信经营论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企业诚信经营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近年来,企业信用的严重缺失成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大障碍。要想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企业诚信经营体系,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方面共同努力,监督、制约企业不诚信的经营行为,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第一篇:企业诚信经营论文

论企业诚信经营与市场信用的关系

[摘 要] 近年来,企业诚信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人们在论及诚信时,往往将其与企业信用混为一谈,认开展诚信教育就是加强信用建设。实际上,企业诚信与市场信用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但又有根本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道德范畴,后者属于经济范畴;企业市场信用关系不是从企业诚信经营中产生的,但企业诚信经营是企业市场信用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 诚信经营;市场信用:比较

[文献标识码]A [

对于诚信,有些人总是容易将其同信用混为一谈,认为诚信就是信用,或误把信用理解为诚信。其实,诚信与信用是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

一、诚信与信用的内涵

所谓诚信,即诚实守信的意思,是一个道德范畴的概念。在经济交往中,人们之间奉行的道德准则实际上是生存、发展、止损的谋略,因而,诚信是谋略化了的道德。

1.诚信是一种生存谋略。人们不可能在孤立的状态下获取利益,必须通过社会交往,在交换中得到这些利益。人们的社会关系(或称人际关系)就是纷繁复杂的交换关系。诚信是交换关系通道.没有诚信,交换关系通道就会阻塞,利益也就无法实现。诚如弗兰克林所言:有诚信的人能够花别人口袋里的钱.现代社会赋予诚信的人更容易获得社会救助或社会贷款,当然也最容易获得交易伙伴。

2.诚信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因为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纽带,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人无信不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建立在“信”其所言的基础之上的。古希腊圣哲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性合群的动物,唯其如此才能组成社会。而人类之所以能合群,是因为能够相互信任。因此,没有诚信这一纽带,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也就没有社会的正常运转。正因为诚信对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自古以来,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奉“以诚为本,以信立业”为基本的道德理念和行为准则。

3.诚信能减少交易者的损失。止损是对交易损失度的预设与控制。止损对于任何一个交易人而言都是必须的.没有止损观念,或者在交易中不设定止损对于交易人而言是灾难性的。因为在交易中,每个交易人都可能会犯错误,都有判断错误的时候。如果判断错误,离场止损就是非常必要的措施了。但是,能否止损,除了交易人自己的主观愿望外,还取决于交易环境与交易对手。一项判断错误的交易可能会让对手抓住你的把柄,会将置你于死地。这时候,诚信会帮助你渡过难关,将交换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4.诚信能使交易者获得最大利益。坚持诚信也许会失去一部分眼前利益,但决不会失去长远利益,更不会失去根本利益。从博弈论的观点来看,讲诚信正是获得最大利润的保证。经济主体在市场中要进行无数次的交易,为了获得总收益的增加,博弈方都会理性的讲究诚信,以求把交易延续下去。失信在初次交易中也许能占便宜,但最终必然导致失利。

信用是一个经济概念,是指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以某种经济生活为目的,建立在诚实守信与实际偿付能力基础上的主观承诺与客观实践相结合的经济活动。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具有以下特征:(1)信用具有货币的功能。有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可以不立即付款就获取资金、物资或服务,因此,企业信用承担了交易中的货币职能,使交易在没有货币或等价物的情况下得以进行。对于卖方来说,他不能立即收回货款,因而是对买方的贷款或投资;(2)信用可以增加市场的有效需求,增加消费,从而增加生产,扩大交易。由于不需要立即支付货币或等价物,这样,一些没有现实支付能力的组织或个人可以拿明天的钱来满足今天的需要,从而扩大了市场有效需求;(3)信用是可以建立,并被了解、验证的。一个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经营能力,增强企业实力,诚实守信来构建自己的信用,且这种信用可以通过专业的机构或部门做出评价;(4)信用是可以被量化的。信用的量化是指信用相关者的诚信状态,可用专用符号或简单的文字形式来表达。如可将企业的信用分为A、B、C三等,每等内再分为三个等级。A等:AAA级企业的信用程度高、债务风险小;AA级企业的信用程度较高,债务风险较小;A级企业的信用程度良好,在正常情况下偿还债务没有问题。B等:BBB级企业的信用程度一般,偿还债务的能力—般;BB级企业信用程度较差,偿债能力不足:B级企业的信用程度差,偿债能力较弱。c等:CCC级企业信用很差,几乎没有偿债能力;CC级企业信用极差,没有偿债能力:c级企业无信用。

信用在市场经济中有各种表现形式:(1)商业信用:即在商品销售过程中,一个企业授予另一个企业的信用。如供应商授予生产企业,或生产商授予批发商,批发商授予零售企业的信用等。(2)消费者信用或个人信用:即生产商、零售商或银行授予个人信用,用于购买商品或借款。如:消费者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汽车、住房、大件耐用消费品时,银行授予个人的信用。(3)银行信用:即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授予企业或个人信用,以用于弥补企业或个人营运资金的不足。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向银行申请的短期贷款。(4)投资信用:即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授予企业的信用,以用于购买土地、建筑物、设备等大型固定资产;如企业向银行申请的长期贷款。(5)公共信用:即政府机构为完成政府职能,而获得的信用。

信用是有风险的。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在信用关系规定的交易过程中,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如在赊销过程中,买方到期不付款(还款)或者到期没有能力付款,造成货款拖欠或无法收回等。产生信用风险的原因有内部和外部两种:外部原因包括交易双方产生的贸易纠纷;交易伙伴客户经营管理不善,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交易对象有意占用企业资金:交易对象蓄意欺诈等。内部原因包括所掌握的交易对象的信息不全面、不真实;对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没有准确判断:对交易对象信用状况的变化缺乏了解;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缺少有效的沟通;企业内部人员与交易对象相互勾结;没有正确地选择结算方式和结算条件:对应收账款监控不严:对拖欠账款缺少有效的追讨手段;企业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等。在现代企业经营中,客户是上帝;企业最大的、最长远的财产是客户,然而企业最大的风险也来自客户,这就是信用风险。

二、诚信与信用的联系与区别

诚信与信用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1.诚信是信用的基础之一。企业信用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偿债能力;二是偿债记录。仅有偿债能力,没有偿债意愿,偿债记录就不可能好,社会对企业的信用评价就不会高。形成偿债记录的偿债意愿就是诚信。因此,诚信是形成企业信用的条件之一,企业信用是讲诚信的重要结果。

2.企业信用是诚信的回报。企业信用是得到法律认可和社会承认的专门机构对企业偿债能力、偿债意愿、偿债记录的评价。因此,企业信用不是企业自己说了算,不能依靠自吹自擂来形成与提高。如果企业在商业关系中遵守诚信原则,及时偿还到期债务,便会获得良好的企业信用,从而发挥企业信用的货币功能。

3.信用可以促进企业诚信水平的提高。信用是一种更加简便的交易行为,对企业来说,具有吸引力;而企业信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以较小的成本获取更大的利益。因此,获得较高信用的企业便更加注重守信,避免失信。遵守信用的过程,也就是提高诚信道德水平的过程。

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1.诚信与信用是不同层面的概念。诚信的“信”,意为人的内在善意和良心,即孟子所说的“有诸己之谓信”;按照北宋思想家张载的解释,就是“诚善于心之谓信”。信用是经济生活中特有的概念,信用的“信”是指因交易双方互相信任而达成的赊销关系,同时也指一方获得这种交易的能力。

2.信用关系不是从道德意义的诚信中产生的。信用关系是从商品交换和流通的发展中产生的,是发达的经济关系的本质规定。信用关系中的商业信用,即从事再生产的资本所有者互相提供的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商业信用体现着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每个人的支付能力同时取决于另一个人的支付能力。每个人一面提供信用,一面又接受信用;每个人既有要求信用的权利,同时又有履行信用的义务。可以说,再生产的不同阶段都是以信用为媒介的,信用是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调节器。不仅如此,信用作为一种制度,可以把复杂的经济活动主体和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使市场经济流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以信用为媒介而存在、活动,消除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过程各个环节联系的偶然性和障碍。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它和竞争一起成为资本运动和市场发展的杠杆。显然,不能把这种信用关系混同于道德规范或人的道德品质。经济活动并不取决于个别交易者的善意或恶意,因为竞争的强制性对每个交易者都发生作用。人们的诚信心理是变动的,而信用关系则是稳定的,只有稳定的信用才能稳定人们的心理。

3.建立了信用关系并不等于有了诚信。经济活动的交易双方通过契约形成信用关系不等于双方或其中的任何一方就有了道德的诚信,因为这种关系只是在利益驱动和契约强制下形成的,并不是签约双方内心就必然诚实守信。

4.仅有诚信并不能保证信用关系的建立与履行。信用关系必须建立在企业真实的经营实力和偿还债务的能力基础之上。如果企业没有偿债能力,即使有再好的愿望,偿还债务的行为也无法付诸实行,诚信便无从谈起。

三、企业不守诚信的动因分析

纵观企业不守诚信的诸多现象,大致可分为主动失信、被动失信两类,而失信成本低导致自觉失信,偿债实力的丧失导致被动失信。

(一)失信成本低导致主动失信

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对行为的选择,主要是从收益和成本两个方面来考虑的。一般情况下,只有收益大于成本,经济主体才会付诸行动。同样,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失信行为的发生决定于其带来的收益和失信成本的大小。所谓失信成本,是指失信者因失信行为而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道德成本、经济成本和法律成本。

1.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弱化,失信的道德成本大大下降,从而导致企业主动失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较短,契约文化底蕴不够,信用观念和意识淡薄,忽视信用资源的利用,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风气。同时,在社会转型期,受各种价值观激烈碰撞的影响,尤其是传统道德评价、控制机制乏力,一些人的价值取向紊乱,道德规范失控。加上某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人们对一些失信现象习以为常,道德对失信行为的约束作用明显弱化.

2.失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失信的法律成本偏低,从而导致企业主动失信。法律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最高维护者,直接规范社会的每一个行为主体的具体行为,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信用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之上,需要法律制度作保障.我国在加强法制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总体上看,法律惩治罪犯不能惩治小人,在信用经济的运行方面还没有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立法不完备,现有的法律对契约关系的维护、对债权人的保护不够,给失信违法者以可乘之机,通过不正当手段和非法交易谋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是因为执法不严,失信违法者得不到法律的惩治或惩治力度偏小,风险成本低而所得收益高,从而使一些失信违法者有恃无恐,恶化了信用环境。

3.体制改革滞后,经济机制不完善,失信的经济成本太低,从而导致企业主动失信。在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起来,市场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完善还需假以时日,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产权界限不清晰的状况,产权模糊导致了收益不清,经济主体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往往不能从经营活动的守信中获利。既然守信产生的收益或失信支付的成本与行为者缺乏直接的联系,人们自然就没有必要守信了.就国有企业而言,由于经营机制改革没有完全到位,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责权利不明确,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失信行为只是使国有资产受到损失,而经营者的经济利益损失较小。在失信状况严重的某些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知名度低,即使企业由于失信而受到惩罚甚至被吊销营业执照,也可能很快地通过重新注册得以继续经营。

总之,当失信成本小于失信收益,失信行为有利可图时,经济主体有可能选择甚至主动选择失信行为,失信现象就会大量发生;而当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失信行为无利可图,并可能给行为者带来损失和制裁时,经济主体就会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尽量避免失信行为,从而促进信用环境的好转。

(二)偿债实力的丧失导致被动失信

信用不是道德,遵守信用也不能仅仅依靠诚信。一家企业如果希望获得银行贷款,它必须有企业信用,这个信用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企业的偿债能力,一个是履约记录。建立信用关系后,如果企业的偿债能力在还款期间突然丧失,即使它有心偿还债务,也没有这个实力。

偿债实力的丧失,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社会信用体系崩溃或经济危机而形成债务链造成的。虽然经济生活中不乏主动失信者,但也存在大量因到期无力偿还债务的被动失信者。这种失信是信用风险的表现,是信用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应当警惕的是,一些具有偿还能力的企业往往总是把自己不守信用的行为说成是或装扮成是丧失履约条件结果,是有不可抗力造成的。这里就变成了道德诚信的问题了.

四、信用经济不能依赖个别企业的诚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交往中,经营行为的选择不能建立在人性善这样的假设之上,否则肯定吃亏:市场不一定惩罚失信者。至少在短期是这样。但这个“短期”对企业的生存来说也许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信用经济的建立不能依赖个别企业的诚信,必须依靠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一是推进体制创新,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要严格界定产权,保护产权。二是规范政府行为,在建立信用体系中,政府应起推动、规范、监督、服务的作用。三是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与权威性。要完善信用管理系列的立法和执法,建立和完善信用规范和失信惩罚机制。四是建立完备的信用体系。一个富有效率的社会信用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信用数据的开放和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信用管理系列的立法和执法,以及信用管理民间机构的建立等。五是规范会计行为,建立征信网络。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转,依赖于各种可靠的信息和数据。六是培育全民信用观念。要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风格,建立信用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国防.诚信与信用辨析[J].中国工程咨询,2004,(11).

[2]吕方.“诚信”问题的文化比较思考[J].学海,2002,(4).

[3]刘芬华.失信的社会成本分析[J].中州学刊,2002,(4).

作者:覃凤英

第二篇:如何构建企业诚信经营体系

[摘要] 近年来,企业信用的严重缺失成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大障碍。要想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企业诚信经营体系,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方面共同努力,监督、制约企业不诚信的经营行为,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企业诚信 内部诚信 外部诚信 对策

诚信是一个既古老而又现实的重大经济社会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也出现了信用缺失的严重现象,一些企业制假售假,坑蒙欺诈,恶意拖欠,逃避债务,做假账欺骗政府与投资者等等。信用缺失不仅加大社会运营成本,降低经济效率,而且破坏社会的法制基础,败坏社会道德风尚,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企业诚信经营的内涵

1.企业诚信经营的概念

企业作为信用的载体,是市场交易活动中重复博弈机制的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企业诚信经营,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忠实履行各种契约的承诺,以体现自身的信用并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实现持久发展的管理活动过程。

对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理解:

(1)企业诚信经营的主体是人,包括企业经营者、管理者与全体员工,而企业这个经济组织仅仅是诚信的载体;

(2)企业诚信经营的基本内容是履行承诺、体现信用与塑造形象;

(3)企业诚信经营的本质是管理活动,包括企业生产技术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而且是个动态的、适应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过程;

(4)企业诚信经营的目的是以信用赢得消费者、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2.企业诚信经营内涵的拓展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产力的直接承担者。企业从社会获取各种资源,社会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是社会的存在,企业在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同时,要为社会创造财富。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深度和广度日益增强,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既享有其权利,也无疑应承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从企业是社会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的角度讲,企业诚信经营的涵义已远远突破了在市场交易活动中诚实守信的狭义概念,而外延拓展到企业经营活动中所遵循的企业伦理及其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是指,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生活质量而贡献于自身,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具体而言,包括企业在创造利润为投资者诚信负责的同时,必须对员工、对合作伙伴、对社会、对环境负责,如遵守商业道德、重视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行清洁生产、节约资源消耗、消除环境污染等等。

从对履行契约的承诺到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承诺是人类对自身全面发展、对企业存在的价值、对经济发展的途径,以及对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在认识论上的飞跃与发展,进而使企业伦理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对愈益突显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资源、环境的冲突与矛盾,诚信道德与企业伦理对经济及其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和谐发展具有法律调控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对履行契约的承诺到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承诺也是社会价值观,或者说是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升华,而文化根基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心理底蕴和价值基础。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诚信源于又高于一般的道德准则。正如著名的经济伦理学教授理查德·狄乔治所说:“诚信行为既指按自己所接受的最高行为规范来行动,又指按伦理道德所要求的规范来强制自己。”“诚信行为不满足于最低限度的道德;它自觉自愿意志坚决地按道德规范来行动,因为人是能控制自己行为的。”

二、影响企业诚信的因素

1.内部影响因素

(1)产权制度与公司治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由于投资主体的社会化、多元化,导致所有权、决策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形成出资人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与之相适应,通过健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与董事会治理构建起企业内部的权力制衡与激励、约束相统一的机制。如果公司产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或者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构成的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或者行使所有权、决策权、生产经营指挥权的各层级的权利、责任、义务界定不清,以及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失灵,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和董事、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导致董事会违背出资人的意愿、违反公司章程,甚至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经理人为了提高任期业绩、追求个人利益而出现短期行为,甚至恶性经营等等。近几年,我国一些公司发布虚假信息,欺骗国家、欺骗投资者,一些经理人财务做假等不诚信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产权制度及公司治理不健全、不规范有关,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及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2)经营者素质。有人比喻说:市场是海,资本是船,管理创新是帆,经营者是舵手。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灵魂。经营者的诚信道德修养、诚信理念、诚实行为贯穿于企业技术经济活动中的全过程,其言行影响着每个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因此,经营者的诚信品质决定着企业诚信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3)管理水平。企业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理念、战略规划、资源优化配置、企业精神的培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现代化管理方法的应用,以及管理创新等方面。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不是单纯的追求发展速度,更关注发展的质量;不仅重视利润的增长,还关注经济增加值的增长;不仅注重股东回报的增长,更注重企业价值的增长;不仅重视货币资本的增值,更重视通过为消费者、为社会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使商誉、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不断增加。因此,高效益既是高管理水平的结果,又是高诚信水平的保证,诚信水平是管理水平的应有之义。

2.外部影响因素

(1)政府行为导向。在我国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现阶段,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手段与诚信状况,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企业诚信经营,以及整个社会诚信有直接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通过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能解决的问题都应交给市场或社会中介机构去解决,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当好裁判,监督、惩罚企业的违约、违法行为,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规范市场秩序,并创造良好的鼓励、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社会环境。如果政府职能部门或者政出多门、政策“打架”;或者部门利益膨胀,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以罚代管;或者权力商品化,权力入股,甚至成为违法经营的保护伞;或者严重失职,监管不到位,该管不管,行政不作为;或者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等,会加大企业诚信经营的成本,导致价值观扭曲、社会信用失范以及市场“递淘汰”的严重后果。

(2)法制环境。市场经济既是优胜劣汰的竞争经济、信用经济,又是法制经济,即以法制的手段解决市场机制的先天性不足或市场失灵问题,保护市场主体各自的合法权益,协调或裁决各种纠纷和矛盾。健全的法制环境包括:

①法律的配套、完善。与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一方面使诚信经营的企业有法律的保障和支持;另一方面使失信企业无空可钻,对其失信行为的惩处有法律的依据。

②执法的公平与公正。法的本质是公平与公正,不公正的法律比没有法律的危害性还大。因为执法不公、暗箱操作,或者判决结果得不到执行,就失去了法律的严肃性与强制性,其结果是影响企业诚信经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对失信企业的行为给予“负激励”。

③执法者的素质与水平。执法者的素质和水平决定执法的质量,如果执法者有法不依、任意裁量,甚至执法犯法、以私枉法,就会使企业失去诚信经营的规范和准则,甚至导致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得崩溃。当前,全面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执法水平,已成为我国建设诚信社会的当务之急。

(3)信用服务市场。信用服务市场是信用经济的基础,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目的,一是为了加强监管,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二是通过征信行业的发展,制定企业信用评价的标准,对企业诚信状况作出公正、透明的评价结果,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信用管理服务,促进信用交易,推动信用经济的成熟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服务市场的培育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征信市场的发育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社会文化。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无论个体诚信还是企业诚信,其本源是人际关系中理性和情感关联决定的人际态度,是建立在道德和风气基础上文化规范的社会现象。或者说,诚信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

因为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来看,不管是经济活动、政治活动还是精神活动,也不管是明文规定的法律法规还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可以说都是人创造的文化产物,一切制度、规范与企业伦理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影响下产生并发展的。

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会折射出不同的社会诚信度。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历史阶段,其社会诚信度的差异,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可归因于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同。

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人的发展机会不平等,社会分配严重不公甚至扭曲;或者一部分人不以勤劳致富为荣,而追求安逸与享受;或者靠垄断剥夺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靠不正当手段暴富后消费心理变态;或者人际关系冷漠、互相排斥、拆台;或者处于社会的边缘、“仇富”心理支配而报复社会等等。都会导致社会公众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信念的丧失,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瓦解人们对社会诚信的坚守。

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集合,首先是人的集合。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人际关系的理性和谐,使社会公众以诚信自律,将诚信作为自我养成的人生与职业准则,弘扬民族传统诚信道德文化,使诚信文化根基成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

三、构建企业诚信经营体系的对策

1.政府对策

(1)建立社会征信服务体系。征信是查证代理人信用状况或验证自身信用水平的行为总称。征信服务,一方面通过查证代理人既往的信用状况,使委托人(如授信方)充分了解代理人的诚信表现,降低市场的风险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主动地自我诊断,及时发现诚信弱点,重新塑造良好的诚信形象。

(2)建立企业诚信状况公开发布制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建立企业诚信状况公开发布制度,公开发布企业诚信状况,有利于企业和消费者进行甄别选择。由公安、法院、银行、税务、工商、经贸委等部门合作,开展企业信用档案建设,并且采用红黑榜两种形式,定期在大众媒体上,特别是在政府的权威互联网站向社会公开。红榜公布诚信水准高的企业的名单及其诚信等级,黑榜则公布信用水准低于一定标准的企业名单和存在的问题。

(3)建立诚信信息传输系统。第一,建立“企业资信信息网”。建立一个综合的公共性的“企业资信信息网”,既符合国际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推进社会诚信制度的建设,更有利于让中外企业和社会公众能够在网上快速、准确地获取有关企业的资信信息。企业一旦有违反诚信的情况,即可公之于众。这样,必将大大加强企业的行为自律。

第二,建立“行业诚信信息网”由地区性的行业协会来建立公布行业内各企业信用状况,让行业成员共同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既是纠正行业作风不正的有力武器,也是促进行业诚信发展的有效途径。

(4)加快政企分开的步伐,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彻底割断政府的行政权力与市场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减少政府部门的交易行为。坚持透明度原则,行政权力的形式应当有明确和详细的规定,避免任意性和用这些权力来干涉企业。

(5)健全法律制度,加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加大立法的力度,努力弥补市场经济秩序上的漏洞,依靠法律的力量,把规范市场经济上升为法律行为,严厉打击一切失信行为,公正且快速得裁决案件,保护企业和消费者正当的权益。

2.企业对策

(1)树立全员诚信意识,构建企业诚信文化。诚信既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道德观念。观念的确立是行为的基础,因此,企业的行为最直接的支配因素是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因此,要建立企业诚信,首要的工作就是确立诚信的道德理念。通过在企业内部加强诚信的宣传教育,丰富职工的诚信知识,提高他们经营的诚信水平,形成“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另外,诚信教育的内容应当结合企业的实际而设计,最好能够通过案例的形式告诉职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企业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2)建立企业诚信管理制度,使诚信建设规范化。企业内部的一切文件、制度、承诺都是诚信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一种准则,是企业内部的法律,潜移默化了每一位员工的精神和方向。企业内部应建立专门的诚信管理部门,把诚信建设的理念准则等形成文件,使企业的诚信管理工作既有专人负责,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外,在企业内部建立诚信奖惩制度,根据管理者和职工的诚信业绩、诚信行为和诚信信仰,提拔和奖励管理者和职工;当企业的管理者和职工违反诚信准则并给企业形象和企业利益带来损害时,必须给予必要的处罚,决不能姑息迁就。

(3)加强监督工作,保障企业内部诚信建设的顺利进行。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诚信责任监督管理系统,把企业诚信全方位地责任分解,层层落实诚信责任,做到环环紧扣、环环相套,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确保形成诚信责任链,保证内部诚信建设的顺利进行。

3.社会对策

(1)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信用建设中的作用。行业协会在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企业行为等行业自律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业协会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逐渐成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企业信用交易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准确界定行业协会的职能、增强其独立性,以及给予行业协会必要的支持和规范,是行业协会健康发展,为行业内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2)建立社会诚信监督机制,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监督。首先,通过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信用等级评价机构体系,以及制定科学的、具有广泛覆盖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行业对企业诚信建设的监督。其次,通过媒体曝光和大众舆论,给企业施加压力,实现社会对企业诚信建设的监督。再次,充分发挥政府在企业诚信建设中的作用,政府除了履行提供规则、维护诚信秩序的职能之外,还承担着在政策推动、市场准入、运营监管、基础设施建设、价值引导等方面提供广泛的公共服务的角色,在自己对企业诚信建设严密监督的情况下,督促中介机构、大众媒体等组织加强对企业诚信建设的监督,不给企业可乘之机。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建立良好的企业诚信水准,构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信用体系,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全民工程,需要全社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长期共同努力。

作者:潘孝礼

第三篇:浅谈实现企业诚信经营的方法和途径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和论述企业诚信经营的重要性,提出了实现企业诚信经营的方法和途径,即通过企业内部信用文化建设实现诚信经营和实施包括法律制度建设在内的外部制度约束来保证企业诚信经营的实现。

[关键词]经营 诚信 诚信经营

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诚信是企业的一种资源,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必须做到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一、企业诚信经营的重要性

当前,由于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经济生活中,产品质量偏低、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坏了企业的形象,对市场经济产生很大的破坏性,导致了市场交易成经本的增加。而良好的信任关系是经济活动的润滑剂,可以大大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整个社会的获利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企业诚信,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一是诚信企业可以降低销售成本,可以获得更多的中间商、经销商、顾客的信任,中间商、经销商可以帮助你做宣传、促销你的产品,使你的产品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达到既能节省销售费用又能打开产品销路的“双赢”效果;二是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交易是需要成本的,从组织的层面来说,对某一家企业的财务状况失去了信任,财务支付是先付款还是先交货,就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双方势必会为此付出高昂的交易费用;对产品的质量缺乏信任,就必然会在产品检验上花费过多原本不必要的精力,如果企业对企业的交往中失去了信任,“道德风险”将膨胀到惊人的地步,交易费用随之增高,势必会树立过高的交易门槛,终止本来可能发生的交易。

2.树立诚信,企业可以建立长期信任的客户关系,供应商通过其销售人员与顾客接触,营销人员通过做到诚实、有能力、处处为顾客着想而获得顾客的信任,这种关系可以给顾客带来好处,顾客可以信任供应商在承诺的时间提供质量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使得企业赢得大量的目标顾客,使你的产品、你的品牌深入人心、有口皆碑。

3.树立诚信,能增进公司内部员工信任度,同时还可以赢得银行的信任,公司内部员工之间的信任气氛能增进交流,带来更强的相互信赖的信心,可减少员工的流动和员工间的磨擦,这样能够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企业形象,增强员工的满足感,从而使公司运转更加有效;赢得银行信任,能保证企业发展的运转资金。

4.诚信可以给公司带来很大的无形资产,可以给公司带来很大的价值,也可以给股东带来更大的价值。

因此,诚信对企业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的问题,更是长期利益得到保证,公司长期经营的基础。

二、实现诚信经营的方法和途径

1.建立系统、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1)重视企业信用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在建设企业信用文化时,一是要注意产品中的信用因素。以往的产品常常局限在产品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具体用途上,而在现代经济学中,产品则更多地被理解为人们通过交易而获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即产品必须要给消费者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因此,产品中必须蕴含着给买者带来满足和信任感,即信用因素。二是要重视企业容貌中的信用文化的特征,它包括企业的名称、象征物、空间结构与布局等。这些标识物最初并不具有象征意义,只是源于决策者的符号编码,区别本企业与其他企业,避免不同企业及产品的误认。但在不断的交易活动中,在购买者的不断言说过程中,企业的特质不断积淀在这些符号之中,从而赋予这些符号价值意义。因此,企业的容貌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一个称号、它体现了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信用形象。三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对企业来说,要从产品的开发设计抓起,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创出名牌产品,这是构筑企业良好信用的基石。

(2)建立信用管理和组织机构,包括设立企业内部的信用部门。企业应重视交易全过程的信用管理。要坚持从严管理,强化训练,大力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使员工敬业爱岗,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把自己的企业建成竞争力强、信用好、不断发展壮大的好企业。

2.通过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来实现诚信经营

诚信理念的建立固然与道德素养息息相关,但仅靠道德教化是不够,在加强道德规范建设的同时,应强化和完善各种法规和制度。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公司权力主要集中在董事会,监事会有名无权,根本无法发挥监督作用,造成董事会中权力过于集中,董事长、总经理由一人担任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因而我国公司治结构急需要改革:一是实行决策控制权和决策经营权分离,赋予监事会决策控制权,包括对重大决策的审批权、对经理人员的任免权、对重大公司经营的实时监控权等。赋予公司经理层决策经营权,并逐步将董事会的权限分解到这两个高层组织中。二是监事会的人员应由各相关利益集团代表组成,如债权人代表、内部职工代表、小股东代表等,并引入独立于公司利益的外部人,对负责决定经营权的公司经理层进行监督。三是为保证内部决策权的有效制衡,应严禁公司经营者与监事会成员相互兼职。

另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应建立在公司股权优化的基础上,否则公司治理会面临根本性的制度难题而无法改善。

3.加强对企业诚信经营的监督与控制

(1)加强立法与执法。一是加快对不讲诚信的企业和行为的打击立法,加大打击力度,特别是对法人故意犯罪的责任人,要建立追究刑事责任的制度。二是加快政企分开的步伐,严厉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不铲除,统一的市场体系不可能形成,市场秩序难于真正规范,企业的诚信就难以树立。

(2)建立现代信息网络,公开企业诚信状况。可以由工商部门牵头,成立由公安、法院、银行、税务等部门议事机构,开展企业信用档案建设,对企业信用监督,定期在大众媒体上进行公布,特别是在政府的权威互联网站向社会公开。通过公开信用信息,使不诚信的企业失去市场,失去合作伙伴、失去银行信贷、失去股东的支持、最终被淘汰出局。从而,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作者:周明丽

上一篇:会计电大毕业论文下一篇:通信工程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