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校和谐联系论文

2022-07-03

【摘要】校园和谐是指学校的一种协调、平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学校是社会的重要基层单位,它本身就需要和谐,还要培养能让社会“和谐”的建设人才,其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档案学校和谐联系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档案学校和谐联系论文 篇1:

构建和谐教育环境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应将和谐教育环境的创建和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

一、学校和谐教育环境的内涵和特征

(一)和谐教育环境的内涵。教育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环境。教育环境的构成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包括: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配置、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等。这些因素是外在的、可以量化的,对学生发展能够产生实际影响。与其相对的“软环境”包括:校园文化、校风、班风、教师的道德文化修养和心理健康状况、教育方法等,是教育环境中客观存在且无形的,可以感知却不可量化的,由人为因素把握和影响,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和谐教育环境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和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教育环境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二)学校和谐教育环境的特征。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区域发展差距、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必然在学校内反映出来,这些已经给今天的教育环境带来不和谐的干扰。然而,学校无论从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说,还是从学校培养和谐的人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来说,和谐教育环境都应该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笔者认为:和谐的教育环境首先应该是学校安全且稳定;第二个层次是师生相处融洽;第三个层次是管理与教学有序;第四层次是师生精神饱满、志向明确而高远。

二、学校创建和谐教育环境的理念

(一)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教学因素”指的是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诸种因素;“非教学因素”指的是学校的教育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校园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形成和谐教育环境整体效应的关键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教育环境能起到无声的育人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他还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二)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举手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庭访问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提供相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

(三)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教育环境必须注重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在提倡谅解与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增强竞争实力,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例如:同一学科教师要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陋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走综合型教师发展之路。只有在教师和谐互动的氛围中,不断完善学校的合作机制,才能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都关系到渴求发展的莘莘学子的切身利益。

(四)不同学科间的和谐发展。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考试科日是主科,分值比例大的是主科,其余均为副科,这样,学科地位、课时、作业、学生重视程度都发生了偏斜,既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又难以形成教师的团队意识,不利于学校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这无疑给学科间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学校应该转变观念,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促进学科间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

(五)“五育”的和谐发展。“五育”的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以人体为喻,提出了“五育”并重、融合发展的思想。他指出:“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仍然强调受教育者应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五育”的和谐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效应。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奠基。

(六)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谐教育环境的创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教育环境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因此,构建和谐教育环境,应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应对学生的生命发展、认知、交往、审美、创造给予全方位的关注,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学校和谐教育环境的构建与实施

创建和谐教育环境应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以人为本,从师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人手,切实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让师生享受教育教学的成果,得到发展、提升的实惠。以法规、道德、政策和舆论的力量,有效调控师生的差异,确保学校的稳定和谐,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促进教师和谐发展。和谐教育环境

的生存与发展,教师是根本,学校领导班子是关键,校长是灵魂。因为校长是联系社会与教育、政府与学校、师生与家长的关键人物,尤其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事业法人,校长的作用对一所学校来说至关重要。

学校首先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的、专业化的管理机构,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发展。校长要任人唯贤,率先垂范,容人容事,淡化权力意识,实施集中领导,分层管理,权责到人。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改变单靠“硬性”的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做法,在依法依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如建立教师业务档案、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方案、课改方案、奖教奖学方案等。围绕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评优选先、职称晋升等,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管理机制,健全和落实教代会、校务公开制度,给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教育环境。教师人心顺,主人翁意识增强,就会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学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制订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要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对有学识、高水平,但爱提不同意见的教师,不求全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学习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同时,大力培植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创建安全、健康、和谐的环境。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暴力事件,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加强学校的保安保卫,开展安全自救演练,完善“安全管理规定”,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设施安全管理措施”。对“问题学生”耐心帮教,开设心理辅导室和咨询信箱,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情感,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2 建设和谐班集体。学生干部须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其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制定德育常规,设立文明监督岗,开展“一帮一”“值日班长”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学校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下,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品质,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3 提供和谐的教育服务。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和谐的教育环境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创办文学社、爱心社、英语角、校报、光荣榜、作业展等;举行艺术节、体育节、科学节及各类比赛;开设校本课程;开辟德育基地、德育展室、教育环境网站;组织学生进社区、入基地进行社会实践、考察,以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和谐的教育环境生活中能够身心舒展、思想活跃,能够感到充实而有成就并随时可获得各种关爱和帮助。

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业,而且在思想、行为、情感、习惯上受到感化和影响,是学生终身享用的教育,是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

四、对构建和谐教育环境的思考

(一)和谐的教育环境需要学校文化来支撑,而这种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的管理文化。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管理学家萨乔万尼认为,教育管理者的领导活动以及校内其他人的领导活动的权威来源是:学校共同利益意识及对每个人的良好愿望、承诺与责任。现代学校管理的趋势将会是在超越了传统的个人式的管理和制度化的管理之后,不断凸现道德领导的意义和价值,逐渐趋向于以文化管理学校。这种管理文化,是以尊重人、关怀人为核心的人本化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校的教育服务优质化,使得教师能够幸福地工作,学生能够愉悦地学习,为师生员工身心和谐发展提供优良的外部氛围和制度保障,最终保证学校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和谐的教育环境需要引进社区资源。创建和谐教育环境必须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学校的发展与社区开发紧密相连,学校要引入社会资源,加强社会监督,提高学校、家庭、社区的综合教育能力。把服务对象和社会资源引入学校的监督程序,如建立家长委员会、校际联谊会,实行社区评议制等。同时努力培育教育的资源市场,为学校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三)和谐的教育环境需要营造浓厚氛围。加大创建和谐教育环境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建设好、利用好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报、板报、教育环境网、橱窗和文化长廊等媒体,加强对创建和谐教育环境的宣传报道。同时,要加强教育环境文化的监管力度,净化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严禁黄、赌、毒,杜绝危害师生身心健康的读物流入教育环境。

(四)和谐教育环境需要表彰奖励机制作保障。要将开展创建和谐教育环境活动作为考核各处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考核教职工的工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指标,对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奖励,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事迹,推动创建和谐教育环境活动持续健康地发展。

学校必须与时俱进,引领时代潮流,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学校只有在和谐中才能发展,也只有在发展中才会更加和谐。

作者:陈玉良

档案学校和谐联系论文 篇2:

浅谈学校档案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摘要】校园和谐是指学校的一种协调、平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学校是社会的重要基层单位,它本身就需要和谐,还要培养能让社会“和谐”的建设人才,其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学校档案是学校发展历史文化积淀,真切地记录了学校发展、改革的历程,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日益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舞台上档案应该承担起重要角色。

【关键词】学校档案 和谐校园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后,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和谐校园并非是校园里“你好我好”式的一团和气,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局面”。和谐校园的“和谐”源于协調与默契,表现为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营造的是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是各方面的利益。

构建和谐校园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对中国特色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实现和谐校园的美好构想,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档案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全方位信息服务的支持和参与作用。学校档案既承载着一个学校的历史,也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学校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工作日益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科研、育人、管理过程中,对于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档案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1.发挥档案的教育功能,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特定群体文化,其宗旨是“塑造高尚的精神”。在学校档案中有大量手稿、资料、图片等纸质资料,反映了学校的沿革,成为浓缩历史、见证变迁÷传递文化的新形式,从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源中同学们可以看到学校创业的艰辛,同时也可以看到学校教育的迅猛发展,同学们在追忆往昔的同时,对周围的现实会产生更深更新的体味,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并引导他们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宏大的理想与眼下脚踏实地奋斗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珍惜现有的良好学习环境,同时激发起他们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爱国热情。学校档案中记载了许多优秀人物典型的先进事迹,这些积极向上的档案史料无疑对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对一个校园高尚精神文化的形成及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发挥档案的文化功能,形成创新文化场所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形成创新文化场所是和谐校园的核心特征。按照“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和和谐校园的理念,充分利用校园的天时、地利等优越的自然条件,积极构建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校园、公园、乐园、家园为一身的育人环境,发挥“教化效应”,“让每一面墙壁都在向学生说话”,这是形成创新文化场所的有利条件。

学校档案室是校园的一道风景线,是和谐校园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和谐校园建设的质量状况,激发和谐校园向高层次、高品位发展。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这对学生开朗性格的养成以及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发挥档案的借鉴功能,促进学校决策科学化

档案信息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辅助手段,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学校档案记录以往教学与管理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以及处理各种事务的政策依据和过程,是学校教育管理的经验结晶,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构建和谐校园,要求学校领导和决策部门必须更有效地管理行政事务,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以及突发事件,协调学校发展的内部及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关系,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进行,促进学校发展进入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学校领导及决策部门在做出各项重大决策、制定学校长期发展规划、解决各种问题时,通过对档案的开发利用,寻求政策及法律依据,以及各种成功的经验做法或汲取失败的教训,并引以为鉴,从而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实现工作效率的优化。

4.挖掘档案知识信息资源,实现知识增值

档案资源积累的厚度与广度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原创力、发展方向。学校档案室是学校知识信息的汇聚地,汇集了大量的学术信息和学校的各项科研成果。档案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参与教学、科研与管理过程,时刻关注知识的扩散和转移,为知识的传承、创新搭建了桥梁。

学校档案室通过展示学术累积的科研与管理成果,作为成功范例提供给学生,可使他们从中汲取科学文化知识,并转化为一种智能和力量,从而使知识得以传播、继承和创新;同时可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学校档案记录着大量有知识价值的数据以及学校科研成果。一方面,档案编研人员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加工,利用档案进行知识再生产,体现档案知识增值功能,这种新文化成果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要远远大于原始档案资料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学校教职工人员利用档案中的系统而完整的数据、科研成果,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从而创造出新的理论和学术成果。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校园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对中国特色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学校档案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构建中学和谐校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进程中档案工作必须参与其中,同时在全面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进程中,更要努力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全面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推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炜:《构建和谐校园》,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22日第5版.

[2]李斌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光明日报.2005年6月28日.

[3]陈明德:《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由之路》,江西城市职业学院网.2005年6月23日.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第二中学)

作者:郭志贞

档案学校和谐联系论文 篇3:

强化财务管理 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摘 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强化财务管理,使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对学校的和谐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一是从制度入手,规范财务行为,确保资金使用合理合法;二是加强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使办学信誉度得到提高。

关键词:财务管理;学校和谐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突发的金融危机,加速发展经济,提升国际形象,这些都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如何在国际国内大环境背景下,合理利用资源、资金提高办学效益,使学校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保障。作为学校的财务主管,以强化财务管理、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淡点看法,以飨读者。

一、建立健全学校的财务规章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合理合法

1.依据国家的财经法律要求,制订符合学校实际的财务制度,如《校务公开实施办法》、《学校章印使用管理规定》、《学校物品采购的有关规定》、《规范师生教辅用书征订办法》、《教职工学习、进修、培训报支规定》、《日常经费开支、来客招待及工作餐安排的规定》、《财务管理制度》、《学校教育收费管理办法》、《总账会计工作职责》、《现金会计工作职责》、《食堂现金会计工作职责》、《校产管理制度》既实施《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学校商店、校办企业经营管理办法》等。我们盐城市第一中学制订的财务规章制度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切合本校实际,能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在全校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财务规章,既有刚性的一面,又有人性化的一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规范学校内部的经济秩序,形成自约机制。如财务印章使用规定,内部呈批,预算审核,经费保管,票据报批审验,学校工程建设招投标预审、编制等都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让资金管理使用体现服务育人的理念,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保护教育合法权益,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规范财务行为,防范财务风险,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秩序,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2.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和建立监督机制,完善经费收支使用制度

学校的预算是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其收支直接影响学校的活动范围和方向,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执行各级政府下达的部门预算,使预算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扎实做好增收节支工作,克服随意减免、盲目开支不执行预算的现象。

对学校内部各部门、各年级组、各科室、教学单位、后勤服务单位、食堂、商店、卫生所等单位在资金使用管理方面,超过千元以上的需要先做预算,由部门负责人审核报分管校长审查,再由财务部门备案,财务后勤服务人员跟踪监督,使资金使用科学化、规范化。

在资金拨付审批环节上,监督职责分明,业务管理机构的职责是对预算单位的资金拨付中进行审报,开具资金拨付指标单,通过审核方式确保资金拨付中的合理性和合规性,对大的用款额,要提请校长办公会会商,涉及添置必备的实验教学器材,以及电化教学器材,根据《学校物品采购的有关规定》办法实施。对校园网络建设和一些其它的大项目需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进行预审嵇查,使资金使用的方法规范化。

对资金拨付要跟踪监控,各种经费经预算和审批后,由总务处、教技处职能部门调研采购,结合资产管理使用办理入库、借用、使用手续,财务审批实行一支笔制度,招待费管理上,烟酒由办公室采购管理,教师阅卷、教研工作活动具体较多,由归口处室牵头出具工作餐申请单报分管校长审批后,交办公室统一安排,外来招待先请示,再由相关人员安排接待,杜绝多头支出、无关支出发生,严格控制公用经费的开支范围,严格执行财政部门规定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和公用经费开支范围,严格控制招待费支出、用车支出、严禁公费旅游,进一步规范教职工工资外奖金、福利、津贴、补贴的发放行为。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费用报销统一由会计人员审核后,按内部审批制度、发票报销支出制度报批,费用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不得拔高。日常维修管理,参照工程招投标制度进行管理,费用审核由专职人员审核,金额达五万元,报主管部门及审计部门审核。

强化收入管理。在收费环节上一是按招生计划组织收费工作,做到事前公示,事中控制,收费人员和统计人员相互分离,事后由统计人员和招生人员、教务管理人员核对,确保学校收入打足,支出从紧。(可从内部支出管理上入手)。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收费政策,执行《教育经费管理制度》,针对本校有控股的两所民办学校实际情况,实施收费标准,报经省物价、财政、教育主管部门联合批准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统一使用财政部门的收费票据,自觉接受财政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严禁白条收费和不开票收费,打足收入项目,所有收费纳入财政部门统一核算和管理,不截留、不隐瞒收入、不设账外账和小金库,严禁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杜绝坐支现金和收入以集体名义或个人名义存入银行。使学校的收入公开、透明,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稳定学校经济秩序、促进和谐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完善服务内部控制管理

1.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提高业务能力

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各部门的记账员、会计人员实施执业资格、业务能力等全方位的培训,根据单位会计人员的特点和工作要求,科学地制定培训内容,做不同类型的教育,层次梯度化,知识结构系统化,为财会人员及时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供相应保证。

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会计职业的特点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当前,许多造假等违法行为多数是会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强令和授意下实施的。如果财会人员没有较高的素质。就会按单位负责人的意愿去做;另外,财会人员还因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对造假、做假不加抵制,甚至还会帮助其出谋划策,如果财会人员的素质不提高,就会上顶不了压力,下经不住诱惑,导致造假的发生。在建立一套系统的职业道德同时,特别是要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以此来约束财会人员的职业行为。

要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制订好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纪律和规范,并进行广泛的宣传,同时结合会计证管理制度,加强对财会人员执业纪律的监督检查,引导教育财务人员坚持原则,遵守纪律,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以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全校师生做好服务工作,形成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使会计的社会形象在全校师生中得到认同和赞誉。

2.完善内部控制管理

在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进程中,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水平。随着形势的发展,电脑记账、开票、结算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近年来,财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货币资金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投资控制、预算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存货控制等,这对学校内会计人员岗位的设定、明确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要科学合理的配制设岗,如电算化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计账、维护、审核等。根据职责分离的原则分层设岗,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防范和化解会计工作风险,为防止学校内会计信息被盗、被篡改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应建立权限控制制度,除电算化主管外,其他岗位不得直接打开库文件进行操作;不得随意删改数据、原程序和库结构等,确保操作信息安全可靠。

同时要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45条规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有关电子数据、会计软件、资料等应作为会计档案进行管理”。规范管理程序,确保会计信息安全、真实,要像管理学生档案一样,规范管理会计电算化档案工作。

3.规范财务管理,用经济杠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为提高办学效益提供保障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公办学校的收费实行统一管理,学校控股的两所民办学校,所收的经费分开独立核算,科学合理地管好、用好,使经费使用在有利于民办学校事业的发展上,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及时、准确地将学校内的财务信息情况向校长室和分管校长汇报,为决策层提供财务收支情况,便于领导掌握第一手资料,作出科学的、符合学校实际的决策。改革学校内部分配方案,在国家和地方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提出合理化建议,更好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根据“评议考核”制度要求,对原有的考核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针对学校内人员分布情况,教师配岗的设置,实行定编、定员、定岗,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质多得的分配原则,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倾斜,加大教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提高教学服务质量和办学信誉度。

民办学校内聘用的教职工,按市场化运作模式,及时为他们缴纳医疗、失业、养老、生育等各种保险,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引入激励机制,体现能者多劳、能者多得的分配方式,使他们真正发挥主人翁精神,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一切。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公共事业的发展与财政服务密不可分,学校的发展,没有财力的保障,前行的速度就会放慢,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是学校和谐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强化财务管理,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才能提高学校的社会信誉度,提升办学层次,并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王丽君)

作者:王 林

上一篇:市长治理城市分析论文下一篇:档案编研工作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