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要求物流产业论文

2022-04-23

摘要: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存在着密切的产业关联性,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性产业。物流是一项服务性产业,它的发展依赖于其它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只有二者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共赢。实践证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对区域物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现代农业要求物流产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现代农业要求物流产业论文 篇1:

从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的视角构建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摘要: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乡村富裕。发展非农产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是关键。尤其是发展适应新型农村现代化要求的农村服务业-物流产业。物流产业是联系农村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市场体系、物流、产业

一、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凸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基本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多主体的农村流通体系新格局,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交易由过去的传统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等现代方式,连锁经营、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开始走向农村市场。尤其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与现代农业要求相适应的物流产业获得了较大发展,这些物流产业在促进农村生产、引导农村消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一是城乡市场规模差距呈继续扩大势头。占全国65%的农村人口,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足25%。二是农村市场主体规模小、实力弱,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三是流通方式与经营业态仍然较为落后。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农村日用消费品90%以上通过对手交易销售,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四是农村市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目前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未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多年来国家投入不足、建设滞后问题严重,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约为城市的1/10。

二、新农村建设呈现农村物流发展的契机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要求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现在,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面临着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从大的环境看,为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新农村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的增收问题,要提高农民增收,离不了发展非农产业,尤其是发展离土不离乡的农村服务业。而农村物流网络是贯穿农村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桥梁和纽带,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购买力逐渐增强,农村消费的不断扩大有了更现实的基础。我们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培育新型农民,强化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的人才支撑;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标准体系。

三、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路径选择

一是统筹城乡制造业布局,引导城市的技术、资金、人才及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扩散,逐步实现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有机结合,实现加工企业与农村特色资源及农产品基地有机结合,提升农村地区特色资源及农副产品加工深度和精度,增加产品附加值。二是统筹城乡流通及物流配送业布局,引导城市流通网络及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向农村延伸,实现一产和三产有机结合,形成城乡统一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既保障农村生产资料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又通过物流配送为农产品特别是高端农产品直接进入城市消费市场提供渠道保障;既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又减少流通环节,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农产品二次增值。三是整合人文、自然、生态及特色农业等旅游资源开发,推进旅游业与生态、观光有机融合,结合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大大提高农业的延伸效益。

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完善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获得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有效载体。加快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改造和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支持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对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

培育新型农民,强化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的人才支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进而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的实施,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采取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物流产业奠定更为广泛的人才基础。

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标准体系。要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测能力建设,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全过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扩大监测品种和范围,及时发布例行监测信息;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围绕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实施与监督等关键环节,在重点地区、品种、环节和企业,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对农药、兽药要实行专营制度,对添加剂要规范使用制度,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试点;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要注意做好认证工作,通过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严格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黄中鼎主编.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

[2](美)鲍尔索科斯.供应连物流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作者:田桂芹

现代农业要求物流产业论文 篇2:

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摘 要: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存在着密切的产业关联性,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性产业。物流是一项服务性产业,它的发展依赖于其它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只有二者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共赢。实践证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对区域物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巴中地区物流效率,加快当地物资流通速度,努力降低物流成本,有利于提升巴中经济综合竞争力;反之,巴中经济增长为巴中物流发展提供保障和市场基础。

关键词:物流;经济;发展;对策

Key words: logistics; economy;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1 物流产业地位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金融、货代、信息和电子商务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当前巴中物流业总体发展水平偏低,物流服务尚不能满足巴中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巴中现代物流重大工程建设,引领社会资本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对于稳定巴中经济增长,促进巴中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巴中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巴中经济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形成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对城市生产力布局、生产方式转变以及经济增长等都具有拉动作用。區域经济是区域物流存在的基础,决定着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

巴中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巴中物流产业和政府的联动,依托巴中物流产业和各层次顾客的联动,以“四联互动”的方式,必将有效地促进巴中地区经济的高效增长。

2016年巴中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38.36亿元,较2015年增长10.1%,对全市GDP贡献在4.5%左右。全市区域内物流总量达12 975万吨,同比增长15.8%,纵观历年统计数据,巴中市物流产业与地区GDP呈快速增长趋势(如表1所示)。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巴中市GDP总量Y与物流总量X呈线性关系,Y=253.86+0.022712X。从回归分析得到相关系数R

=0.98,而判别系数R■=0.97是一个非常接近1的数值,至此可以判定巴中市GDP总量与物流总量呈显著线性关系。

2.1 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

区域经济是一种聚集经济,是人流、商流、资本流等各种要素聚集在一起的规模化生产。生产要素聚集的价值体现在商品的扩散,因此就必须要有与之适应的流通体系作为保障,否则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就会堆积在狭小的空间里而无法实现其使用价值。

自2011年以来,巴中工业投资年均增长3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6%;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6.9∶46.6∶36.5,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巴中市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提高,增速在全省位次提升。

物流业是各类产业及消费者之间相互连接的纽带,没有物流业作为保障必然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停滞。因此,在巴中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高效、完善而合理的区域物流系统是巴中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

2.2 区域物流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与产业结构演进程度关系密切,区域物流的发展能够大大推动这些产业结构的演进进程。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能带动巴中地区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通,加快本地商流、资本流、信息流、技术流向高层次产业集聚。

目前,巴中市正加快以農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的步伐,夯实工业强市的基础,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如前所述,巴中以新型工业为主导,实现由“巴中产”向“巴中造”的历史性跨越,谋求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质量提高,这条道路离不开巴中市现代物流业的支持。

3 物流产业对巴中市第一产业提升效应

巴中是农业大市,巴中农业正在走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效益化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可加速巴中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3.1 发展物流业可增强巴中地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呈空间化、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对食品消费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求食品的多样性、个性化和高质量,又要求食品及时快速的供应。

巴中盛产黄羊、猕猴桃、茶叶、葡萄等鲜活农产品,这些产品保鲜性差、易腐蚀、易霉变,物流配送成为巴中农产品走出去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引进现代化农业物流管理技术,打造现代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推广农产品保鲜与配送技术以及发展鲜活农产品的公路保鲜货运业,才能保证巴中市农产品快速直达运输目标得以实现。通过农业物流管理技术,为巴中农业提供市场需求预测、进出口量、生产资料供求状况、替代产品供应量及价格、国际市场价格走势等信息,从而引导巴中农业进行订单式高效生产,从而提高巴中地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2 发展物流业可提高巴中地区农业经济效益

巴中市大力发展物流业,实现农产品物流的规模化、集约化运作,可以大大地降低巴中地区农产品的流通成本,进而降低巴中农产品终端销售价格,增强巴中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大力发展物流业不仅能够提高巴中农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还可以帮助巴中地区农产品在“一带一路”大环境下顺利打开国际市场,以此带动巴中地区农业迅速转型升级。

3.3 发展物流业可加快巴中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

调研发现,影响巴中市农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已从生产领域逐渐转入流通领域,低下的物流运作水平正成为巴中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中的巨大障碍。以巴中平昌腊肉为例,受物流成本影响平昌腊肉要比同类品质其它地区腊肉价格高出20%~30%,进而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巴中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能够降低物流运作成本,有效解决农产品产地和销地之间的物理隔离和逻辑隔离问题,紧密架起生产、销售两个环节之间的桥梁,有效减少农户盲目生产的损失、仓储的损耗以及运输过程中的损失,为农产品的运输、集散、配送等提供极为有效的途径。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可促使巴中农业突破传统的生产范围,向加工业、商业等领域拓展,形成生产、加工、科技、服务、销售的产业链,并逐步走向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4 物流产业对巴中市第二产业提升效应

巴中工业正处于快速崛起时期,此阶段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推广物流产业理念,实施供应链管理是巴中地区工业企业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

4.1 提高巴中地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受资源不可再生和人力成本不断攀升的影响,把挖掘物流潜力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巴中市尚无独立运作的物流信息平台,市场主体掌握的企业运营信息极不对称,工业领域中的采购、制造、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彼此分割,造成原材料、产成品库存过大,仓储成本居高不下。

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引入准时生产体制(JIT)、电子数据交换(EDI)、无线射频识别(RFID)、物联网(IOT)等先进的管理体系和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巴中工业企业把精力集中到核心业务上,摆脱物流包袱,降低物流运作成本。先进物流管理技术可帮助巴中地区工业企业扭转以往在“采购黑洞”和“物流陷阱”中蒙受巨大损失局面,从而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2 树立巴中地区工业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产品利润空间下滑,是当下产品市场的重要特征。以白酒产业为例,目前巴中地区有“江口醇”、“小角楼”、“全丰”等知名白酒品牌,但这些品牌需要与省内其它地区知名白酒品牌竞争。巴中地区工业企业要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必须具有其它地区企业无法比拟的核心竞争优势。

企业竞争优势多种多样,有产品价格优势、产品个性化优势、产品技术优势、产品质量优势等,但受产品同质化和价格战的影响,企业具有的这些优势会很快消失殆尽。巴中市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广供应链管理理念,可以拉近巴中企业与广大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现对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反应,以此来提高客户满意度,构筑巴中工业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

4.3 促使巴中地区工业企业剥离物流职能

受计划经济体制思维影响,巴中地区工业企业依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通过前期走访调研,“自营物流”模式在巴中工业中并不少见,即使将物流交由第三物流的工业企业仍或多或少的运营自己的车队。实践证明,非专业化、非社会化的物流体系的广泛存在,既降低了物流运作效率,也抑制了物流市场的充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巴中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巴中地区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推广供应链管理的先进方法,引导本地工业企业剥离物流职能,使之走向专业化、社会化,能有力促进巴中地区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规模,为本地工业企业提供更快捷、更安全、更周到的物流服务。

5 物流产业对巴中市第三产业提升效应

物流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巴中市现代物流业处于起步阶段,潜在需求巨大,相对传统的物流业,它属于产业的优化升级;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正好属于需要大力发展的第三產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可以增加巴中市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使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5.1 提升经济增长贡献率

物流产业是传统运输、仓储、通讯、商业等产业与新兴的信息技术等产业的重组融合,其本质是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巴中市统计局数据,2016年巴中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38.36亿元,较2015年增长10.1%,对全市GDP贡献在4.5%左右。由此可见,发展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扩大巴中地区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促使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使产业结构合理化,提升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5.2 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贡献率

物流产业的发展降低了工业的中间性服务需求成本,从而有效提高工业的运行质量,进而间接提高了服务业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贡献率。物流产业属于服务业,其发展可以降低巴中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流通成本等中间性服务需求成本,有效提高巴中工业运行质量,增强巴中工业企业竞争力,增加巴中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而间接地提高了物流产业对巴中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5.3 提升巴中农村电商发展水平

根据《巴中市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要求,巴中地区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实施电子商务发展“十百千”工程(培育10家电商骨干企业,建设100个特色农产品“电商村”“电商专业合作社”,发展1 000个诚信经营、业绩良好、特色鲜明的网店),建成“一馆一中心一平台”(淘宝特色中国巴中馆、秦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巴中市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上述“电商下乡”、“互联网+农业”电商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尤其是高效率农村物流的支持。但是,巴中农村地区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特别是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瓶颈较为突出,基础设施“短板”是推进巴中地区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坚持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基本原则,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拓展农村物流市场,探索创新农村物流服务模式。强化政府的引导扶持,加大对农村物流公益性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巴中农村物流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5.4 物流产业促进巴中地区“三产融合”

2016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推进巴中地区农业与二三产业联动,巴中南江县提出“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恩阳区提出“文化+农业+旅游”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目前,巴中正以“三枢纽、六园区、多节点”总体方案规划布局巴中境内物流园区。物流园区是产业聚集的平台,将加工、商贸、现代农业、物流、餐饮、酒店等行业有机聚合在一起,实现资源整合利用,扩大规模效应,降低物流成本。随着巴中市物流园区布局不断完善,物流园区在“产业联动”中的作用将会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 徐茜.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 统计与决策,2011(9):116-119.

[2] 贺玉德. 基于CRITIC-DEA的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型及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 软科学,2015(3):102-104.

作者:杨洪

现代农业要求物流产业论文 篇3:

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进中部崛起

东中西优势互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崛起,中国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就不能实现。而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是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各种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般认为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这是对物流或者物流业一个比较窄的理解,如果从“大市场、大流通”的角度来看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的内容将更加丰富,不仅仅包括上述的内容,还应该包括一个完整的流通市场体系,如商业批发、零售和国际贸易等。

1. 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是国家物流产业“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国家物流产业体系。

无论是狭义的物流业,还是包括商贸流通的大物流业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行业的网络特性,只有在形成完整的网络之后,物流产业才能发挥行业优势。而中部地区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经济的战略腹地和交通中心,初步建成了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是我国重要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中心。同时伴随着中部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以及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建设,中部地区将形成我国继东部沿海地区之后的又一个市场中心。

在全国物流网络中,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是全国网络中的重要环节。根据2004年的数据,中部六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933亿元,占全国的20.4%,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从业人数15万人,占全国的14.2%,销售额516亿元,占全国的9.2%;从投资角度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1559亿元,占全国的20.4%,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占全国的22.2%。这些数据都说明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地位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长足发展,全国的物流产业就难以形成完整的网络,将阻碍国家物流产业的发展。

2. 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是促进中部地区形成大市场和大流通的主要内容。

温家宝总理指出,中部地区崛起要“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而“大市场、大流通”就是要建设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品种、全方位、开放统一的市场和流通体系。多层次指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如全国、省、市、县及广大农村地区相互衔接的市场体系;多形态的市场指有形的交易市场、无形的电子交易和信息交易平台、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等各种业态齐全的市场体系;多品种的市场指商品交易、金融交易、现货交易、期货交易等市场;全方位的市场是指运输、仓储、配送、销售等功能齐备,为生产和生活领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市场;开放统一的市场是指向国际、国内、省内全面开放的、打破了地区封锁和商品及要素流动障碍的市场。

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包括完善的交通运输和通信信息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园区和物流枢纽的规划与建设以及便捷高效的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建设中部地区“大市场、大流通”的主要内容。

3. 发展中部地区物流产业能够有力促进中部地区商品粮基地、重要原材料基地、能源基地的建设。

按照中央的部署,中部地区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因此,未来中部地区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农业生产加工基地、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以及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未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将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运用全新的管理理念,通过对物流全过程多要素的计划、实施和控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从而完成物流业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快速及时和低成本的目标。从宏观上看,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可以提高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效率;从微观上看,物流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等资源,只有大力发展物流业,提高物流效率,才能降低物流成本,最终降低各生产企业的成本。

中部地区具有优势地位的粮食、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黑色有色金属等重要原材料都是运量大、运距长、金额相对比较大的货物,物流成本比较高,物流业在这些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中部地区各产业基地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降低商品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经济高效运行、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 发展中部地区物流产业能够促进中部地区承接国际和国内的产业转移。

产业在国际和国家内部的转移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尤其是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向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转移,给中部地区的崛起带来了机遇。然而一个产业能否成功转移、能否扎根并成长起来,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非常重要,如交通是否便捷、信息是否畅通,也就是物流产业是否完善和配套是构成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土地、电力、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考虑,部分产业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的省份例如安徽、江西、湖南等省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域接近,已经承接了东部转移的一些产业,例如安徽就已经充分准备承接上海比较成熟的行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的大幅对外转移。对于中部而言,一方面是产业转移,一方面是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拓,转移进来的产业和产品要有市场,这其中的一进一出都与物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就不会有产业转移和市场开拓。

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 物资流通体系初具规模,但与其内地物流中心的地位还有很大的距离。

经过体制和机构调整,目前我国物资流通体系主要指批发业,既包括传统的生产资料批发业,也包括生活资料的批发业。2004年中部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法人企业数为2413个,仅占全国的16.2%;批发销售总额为4382.8亿元,占全国的11.5%;从业人数41.8万人,占全国的23.4%。这些指标均低于中部地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28.1%的水平,说明目前中部地区物资流通体系与沿海地区比较起来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与其内地物流中心的地位还有很大的距离。

2. 外贸流通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进出口贸易量在全国的地位还有待大幅度提高。

中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不很优越(主要是远离国际市场),外向型经济起步比较晚,速度也不快。2004年中部地区外贸流通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统计,进出口总额只有418.8亿美元,占全国的3.6%,其中出口额241.5亿美元,占全国的4.1%,进口额177.2亿美元,占全国的3.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进出口总额为349.5亿美元,占全国的3.0%,其中出口额206.2亿美元,占全国的3.5%,进口额143.3亿美元,占全国的2.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划分的进出口总额要少于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统计的进出口总额,说明中部地区的商贸尤其是进出口经营能力要比企业的生产能力偏弱,在全国的地位还有待提高。

3. 大型有形商品市场设施的建设取得较大成果,但在全国比也是处于中等水平上,未来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商品市场建设是构建大流通体系的基本环节,大型有形商品市场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地区大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志。2003年中部地区限额以上的商品市场数目总计达10402个,占全国的19.6%,其中消费品市场7928个,占全国的19.2%,生产资料市场2474个,占全国的21.1%;商品市场成交额5767.2亿元,占全国的12.3%,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3274.6亿元,占全国的13.5%,生产资料市场2492.6亿元,占全国的11.1%。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商品市场数目和商品市场成交额在全国的地位处于中下水平;商品市场数目在全国的比重明显高于商品市场成交额在全国的比重,表明市场硬件建设快于市场发育的水平,商品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还有待提高。

4. 物流基础设施与技术水平还存在差距。

①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小,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运输设施布局不合理,各种运输方式的市场范围交叉严重。在主要运输通道上,客货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交通运输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② 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不足,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和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明显落后。

③ 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物流标准化程度低,不同运输方式的装备和物流器具之间的标准不一致,影响各种物流功能和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协调发展,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

总之,中部物流产业总体上还处于从传统的、初级的物流向现代物流阶段过渡的时期,行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不高,企业规模不大,高端客户的数量也比较少。

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思路

1. 建立现代物流体系。

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是建设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基本要求,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要通过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将其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基础性产业,充分发挥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建立起现代物流体系,形成一批在全国和国际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商品集散地、出口商品基地、商品交易中心和物流枢纽基地以及完善的、网络化的区域内部物流分工协作体系。

2. 主要思路。

① 依托城市经济和骨干交通网,建立“两轴三带多层级”的物流网络。

根据中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城市群经济的发展,中部地区未来的物流网络应呈现为“两轴三带多层级”的格局,两轴指东西走向的长江主干航道运输线和陇海铁路中部段,三带指南北走向的京广、京九和同蒲-焦枝-枝柳线(大同-焦作-枝城-柳州),多层级则指依托城市群发展起来的重要物流基地。第一层次的物流枢纽有武汉、郑州两市;第二层次有长株潭、昌九、合肥、太原四个城市群,这两个层次的物流基地主要是面向全国和国际化的物流配送以及中转的市场需求;第三层次指省内的重要物流中心。

② 配合中部地区粮食、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以及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建立多功能、多品种、多形态的交易市场。

中部地区具备了大流通发展的区位条件及资源优势,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汽车、钢铁、轻纺等产品的商贸构成中部物流需求的主体,需要发展多品种的物流基地和商品交易市场。既要建立有形的商品集中交易市场,也要建设无形的以电子交易方式为平台的市场。

③ 扩大开放,打破地方封锁,构造中部统一的大通道和大市场。

扩大开放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中部地区有条件抓住机遇,拓展国际合作的领域和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并继续加强与长、珠、闽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多年形成的经济技术联系,结合自身实际,迎接产业转移,抓好结构调整。同时,瞄准和挖掘中西部巨大的潜在市场,实现向西的扩张,使人流、物流、信息流在中部有效地聚合,并通过中部向西部辐射。

同时,要打破地方封锁,清除现代物流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基础设施、信息、人才培训、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等方面加强合作,逐步建立中部地区物流业定期协调制度,完善协作网络和机制。

④ 统筹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是中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建立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是建立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前提,因此政府主管部门要针对各自为政所造成的物流基础设施功能单一,投资分散、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特别要加强对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口岸等大型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统筹与协调工作,建设综合配套的物流基础设施,包括具有一定规模和区位优势的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对已有的运输、仓储、信息平台以及专业市场等资源进行整合。

⑤ 强化物流产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控制要素投入成本,提高物流产业运营效率。

信息化和标准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特征。要抓好物流行业的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促进中部地区运输、仓储、商品交易等信息的传输和共享;要引导物流企业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如鼓励企业积极运用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通信系统、用户反馈系统以及因特网等方面的技术,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研究部)

作者:刘云中

上一篇:企业实施财务预算管理论文下一篇:学生教学质量小学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