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产业规划

2024-04-19

现代物流产业规划(共8篇)

篇1:现代物流产业规划

答1我国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意义是现代物流产业是在传统物流产业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货物存贮、交易、卸运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机制,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交通、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加速发展现代物流 产业,对于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推动新型工业化,提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逐步向规模化、网络化发展。运用电子商务运作模式,供应商、制造商及客户间通过信息网络交换货品订单,直接由配送中心、物流企业来衔接生产、批发、零售和销售等环节,从而减少对交通运输设施、仓储设施等方面的压力,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加速发展物流产业,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流通不畅,制约着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农副产品卖难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挥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由于三产发展滞后而制约第二产业发展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加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就可以改变三大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2:现代物流产业规划

随着广珠铁路今年内可预期建成通车及港珠澳大桥加快建设,珠海正逐步从珠江口西岸的“交通末梢”蜕变为交通枢纽。珠海市科工贸信局表示,《珠海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草案已撰写完成,可望于今年底正式公开。

珠海作为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物流业发展却相对滞后,被业界形容为“市场总量不大,竞争却格外激烈,龙头企业较少,中小民营企业居多,各家单打独斗成为常态”。以目前珠海市最大的物流集散地上冲信禾物流中心为例,这里已汇集上百家中小物流企业,并提供租赁舖位、仓库、管理等各种服务;但周边区域交通堵塞 现象严重,扩建用地紧缺,整合难得很大。

珠海市科工贸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伴随广珠铁路即将通车及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珠海物流业将在未来3到5年内迎来蓬勃发展期和整合期;而由国家发改委中国运 输研究所和珠海城市规划院共同编制的《珠海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草案已完成,目前正处于论证阶段,有望于今年底前正式出炉,致力通 过不断投入资源培育,进行基础资源的配套与整合,包括完善航空产业园、平沙游艇配件交易中心、富山工业园制造业物流配套,发展高栏港区管道运输和装备业物 流等,打造珠海成为珠江西岸物流的集散龙头。

篇3:现代物流产业规划

1 宁夏区域现代物流中心的战略地位

自2009年3月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印发后,将银川市列为全国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以来,宁夏现代物流中心的区域战略定位已经确定为:“立足全宁夏、衔接宁陕甘蒙周边毗邻地区、面向国内外”的发展思路,即以银川市为中心,打造三个圈层的物流中心。一是以银川为中心,以沿黄城市带为依托,将银川市建设成宁陕甘蒙周边毗邻地区,与西安、兰州、包头等物流节点城市交互辐射的区域物流配送中心。二是抓住银川市被列为全国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历史机遇,将银川市建设成为国家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枢纽和内陆开放型物流集散转运中心。三是充分发挥银川市国际航空“黄金起降点”临近欧陆大陆桥的优势,开辟银川通往中亚、中东阿拉伯地区、欧盟、俄罗斯等地的“空中走廊”,将银川市建设成为重要的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转中心、欧亚大陆桥重要的铁路货物集散中心。

2 宁夏区域现代物流产业的规划及其优势

2010年4月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在听取交通运输厅关于口岸和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汇报时强调,要加快三大口岸和八大物流园区建设,努力打造宁夏新的经济增长极。并指出,目前我自治区建设中的惠农陆路、银川航空、银川陆路三大口岸和宁夏国际空港、银川陆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石嘴山惠农、中卫迎水桥、海原新区、宁夏交通、永宁西部商贸八大物流园区,是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扩大开放的重要平台、实施第二个西部大开发十年规划的重要引擎。

2.1 立体交通运输枢纽优势

宁夏面积6.64万km2,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上中游,是连接华北、东北与西北地区的重要枢纽。公路方面,2008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21008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001公里,以银川市为中心,以高速公路、国省道为骨架的“三纵九横”公路运输网基本形成。铁路方面,宁夏境内铁路运输里程达798.8公里,包兰线、宝中线纵贯宁夏南北,即将建成的太中银铁路东连太原,经宁夏西接甘肃,新疆,是我国东西向的又一条运输大通道。航空方面,银川市位于中国的地理中心,与东南沿海、东北、西南等地区保持较佳的空间距离。银川到中东、中亚、北非、欧盟等地区,航程在5~8个小时,也非常适合国际长距离航空物流转运集散业务,由银川连接国内外主要城市的航空网络基本形成。

2.2 民族优势突出和物流空间需求巨大

2.2.1 民族优势突出

全世界有13亿穆斯林人口,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很多穆斯林国家大量从欧洲、美洲和亚洲进口肉、禽、乳制品和其他清真食品。仅中东19个穆斯林国家,对清真食品的年需求量就达5O亿美元,肉用羊羔约2500万只。对穆斯林生活用品、服饰两大类主要进口,需求多达数百亿美元。

2.2.2 物流空间需求巨大

2008年,宁夏社会物流需求总额达到1448.8亿元,随着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我区工业物流需求额将成倍增加,预计到2020年,全区煤炭外运量将突破1.5亿吨,煤制油、煤基烯烃等化工产品运量将达到2100万吨。据有关部门预测显示,到2020年全国航空货运周转量将达到439.1亿吨公里,航空货运需求的高速增长,对宁夏建设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宁夏已经建成各种使用的商品市场330个,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超过200个,生产资料市场50个,农副产品市场近70个。

2.3 自然资源丰富和发展环境良好

2.3.1 自然资源丰富

宁夏河流均属黄河水系,黄河在宁夏境内流程397km,是宁夏主要灌溉水源。宁夏有耕地面积1600多万亩,草地2.6万km,水面1312km,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空间较大。宁夏煤炭资源得天独厚,含煤地层分布面积1.7万km,约占总面积的l/3。除煤炭外,宁夏石膏产量居世界首位,矿床厚,便于机械开采。宁夏特产很多,枸杞、葡萄、土豆、贺兰石等驰名中外。

2.3.2 发展环境良好

按照“宁夏物流发展规划”的要求,优先安排原有物流项目,如对丽景物流带、西夏物流带、宁夏交通物流港等要点项目进行改造和提高,以形成规模效益。对于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物流设施项目,可以按照工业类项目进行供地。对智能化仓储设施的企业给予扶持奖励。财政支持和税费优惠方面:对评为国家2A级以上的物流企业给予适当奖励、将自治区重点扶持的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信息中心等基本建设投资范畴项目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对于新办物流企业,政府所得税收三年内政府将返还一定比例以支持物流企业的发展,对于原有物流企业,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达总员工数50%以上的,将地方分成部分的一半以其他财政形式支持企业发展。

2.4 物流产业基础较好

2.4.1 物流业发展已经形成规模优势和先发优势

宁夏有“商”气,始终是周边毗邻地区的商品集散地,“买在银川、吃在银川、住在银川、受教育在银川”的氛围已经形成。国内贸易方面,宁夏工业原料及制成品“出大于进”、轻工商品“进大于出”、农副产品“进出相当”的“大进大出”功能强化了银川市的物流集散功能,并进而为转运、集散、配送等业务提供了空间。国际贸易方面,银川市是我区乃至周边地区的贸易与合作中心,区内大部分贸易经由银川发生。

2.4.2 物流体系基本形成

从物流布局看,自治区已经形成了以银川市为中心,以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为地区性物流结点,以各市(县、区)为终端市场的三级物流体系。宁夏以厂家-代理商-配送中心-终端销售为主要模式的物流体系业已经基本形成并向周边毗邻地区延伸。从物流业态看,在传统物流业继续发展的同时,“第三方物流”等新业态正在兴起,从而有效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费用。

2.4.3 物流信息业有一定基础

宁夏区内的中邮物流、中农金和、银古物流中心等龙头企业率先在全区引进了GPS、ERP、SCM、CIMS、CRM等专业物流信息系统,极大提高了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区内金融物流机构全部实现了电子化服务。商业龙头企业全部采用了POS(销售终端机)系统,部分实现了网上结算。

2.4.4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近年来,宁夏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加快发展。县城以上城镇都有一定规模的商贸购物中心,在乡镇则建有连锁超市、便利店、农家店等购物场所。截止2009年末全区登记注册、并具有一定物流经营规模的企业共有172家。资本1亿元以下、1 0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共有13家。

3 宁夏现代物流产业空间流向、发展需求分析

3.1 宁夏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空间流向基本情况

基于宁夏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宁夏现代物流空间流向已由过去的单向流动转向现在的东、中、西多项流动格局。宁夏工业原料及产品“出大于进”,轻工商品“进大于出”,农副产品“进相当于出”。宁夏最大的贸易伙伴是西北其他省份,其次是沿海的沪苏浙,再其次是中部地区。宁夏国际贸易市场主要为欧盟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中东的阿联酋、沙特,北美的美国、加拿大,非洲的南非、埃及,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2007年,宁夏对亚洲出口55.4亿元,占全区出口的50.2%。

3.2 宁夏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需求分析

随着宁夏经济发展,客观上已成为双向沟通东西地区的重要桥梁和基地。宁夏的经济发展在未来长期内还将依托交通运输,下面就自治区历年物流量进行分析。

从宁夏历年物流量发展趋势可以看出:

(1)宁夏自治区物流量增长较快,呈现出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趋势。

(2)从图1、图2可以看出,航空物流量虽然增长快,但总量依然很小;公路物流量占宁夏物流量的大部分比例;铁路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3)从表1可以看出,公路和航空通车、通航里程不断增长,为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流基础。但是铁路通车里程发展缓慢,制约了大宗、长距离货物运输发展进程。

从宁夏物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受体制、政策、技术、管理、人才等因素制约,宁夏物流社会化水平低,物流基础设施差,物流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现代物流业发展明显滞后。

4 宁夏物流产业城市空间结构定位研究

随着太中银铁路的建设,京藏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宁夏在全国铁路、高速公路运输网络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随着银川河东机场扩建工程建设、中卫支线机场和固原支线机场的建设,宁夏航空网络也将进一步完善。所有这些,将促成宁夏在全国的物流枢纽地位。构建“一带一区”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构建以黄河为轴线,以沿黄河城市带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和固原市辖区为主要支撑点,以其他城镇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格局。具体布局如下:

(1)银—灵—吴—青地区:

全区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绿色清真农产品加工、穆斯林用品加工和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的金融、信息、科技、教育服务中心,是带动宁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充分利用其产业格局特点规划建设。

7个物流园区:宁夏灵武国际空港物流中心园区、银川陆港物流中心园区、银川国际物流港园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物流园区等;9个专业物流中心:宁夏交通国家物流港、宁夏原野物流中心、银川空港冷鲜货国际物流中心、宁夏陆港物流中心、银川市西夏建材物流中心等;13个专业配送中心:银川市农产品配送中心、银川市商都配送中心、银川市日用百货物流配送中心、银川市清真食品配送中心、银川市粮食配送中心等及6个县级集贸市场。

(2)石嘴山市:

该区域位于自治区沿黄城市带战略格局的北端,是全区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制造的老工业基地,交通区位条件优越,人口和产业集聚度高,是全区工业化、城市化战略的重要区域。提升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制造四大传统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煤炭机械生产基地。其中规划建设两个物流园区:宁夏惠农陆路(二类)口岸经济区、宁夏(惠农)陆路口岸;一个物流中心:石嘴山市物流中心及2个县级集贸市场。

(3)中卫市:

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旅游目的地,全国制浆造纸基地,西北酿酒、陶瓷、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宁夏冶金、化工、建材基地。其中规划建设两个物流园区:中卫市物流园区、宁夏中宁物流园区及3个县级集贸市场。

(4)吴忠市:

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基地,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这里发展煤炭能源、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出口、草畜加工品批发、小杂粮商品基地。其中规划两个物流园区:吴忠市交通物流园区、建东顺物流园区;四个物流中心:同心县新区现代物流中心、火车站物流中心、惠安堡综合物流中心、高沙窝综合物流中心及四个县城集贸市场。

(5)固原市: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地区性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增强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壮大马铃薯、草畜加工、煤炭、建材、特色中药材产业。其中规划建设一个物流中心:固原市物流广场;一个专业配送中心:彭阳县物流配送中心及八个县城集贸市场。

参考文献

[1]余学虹等.宁夏(银川)现代物流产业报告2010年宁夏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1.

[2]杨峰.宁夏现代物流产业规划研究[J].物流技术,2009,11.

篇4: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策略探讨

【关键词】 物流产业 意义 发展策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

1.加快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意义

1.1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调整经济结构

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能够直接带来物流业的规模扩张,同时,将为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信息服务、餐饮、会展等相关服务业带来客观的配套服务需求,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提高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另外,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促进商品流通,繁荣区域市场,扩大居民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所以说,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养,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均具有重要意义。

1.2 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现代物流业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发达地区通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增强物流配套服务能力,可以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从而促进招商,吸引资金,聚集高端产业,优化第二产业结构,促进地区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还可以通过现代物流来促进更多商品在区域内集散,繁荣区域市场,从而实现产业、物流和市场的综合发展,对区域内经济的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十分重要。

1.3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物流连接着企业的采购、生产、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生产企业与物流业日益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推动供应链一体化,降低企业采购商品成本,提高企业采购商品可得性,提高产业附加值。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是一个地区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现代产业专业化分工和生产效率提高的必要条件。

1.4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

物流将商品的生产和消费连接在一起,加强了各个产业关联度,提高了劳动就业吸纳能力,增加了消费的拉动作用。通过发展壮大物流产业,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有利于有效获取、分配和使用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物流要素,从而提高各种生产资料和产成品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的商品及其物流服务需求。

2.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生产因素状况

生产要素供给是影响物流业发展重要的基础性因素。生产要素首先是天然资源和基础设施因素,我国幅员辽阔,陆地面积广阔,河流纵横交错,具有一定的陆运、海运、河道运输设施。随着我国GDP稳定高速增长,资本资源流动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增加,这都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

2.2相关产业和辅导产业

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情况,将会影响物流业的产出水平。企业的物流需求具有普遍性,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发达,而西部内陆很多地区第一产业依然是重要的经济支柱,此外,不同地区特色电子产品、食品等传统支柱产业仍有较强的市场占有率和辐射力。这都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3物流市场需求的发展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能促使企业进步与产品质量的提高,即需求数量、发展潜力,以及是否具有高标准的需求品质。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GDP稳步增长的条件,物流市场的需求将会随着都市化与人口集中等呈现增长态势。高速发展的制造业和零售业带动巨大的物流服务需求。我国不同地区间存在大量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和各种能源的进出,形成了彼此的供需关系和物流渠道,多功能、多層次的物流服务需求旺盛。

商贸兴盛在创造了多层次的物流服务需求的同时,也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并在服务质量上对物流业提出更高要求。

3.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探讨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我国物流产业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3.1明确物流产业定位,优化发展环境

制定物流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总体目标,明确物流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针对物流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企业为主体,以物流服务需求为依托,最大限度的降低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制定促进和支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方针,制定规范的物流产业发展措施,为物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如明确物流的资质和市场准入与退出的条件、市场竞争规则等。以通过制度环境的优化,调动资源所有者的积极性,合理整合现有资源,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2完善物流设施,提高物流速度

审视宏观形势,确定适应天津市经济水平,以最恰当的水平来发展,不能低于整体的经济发展,但过快的发展,产业结构中其它的产业也不能完全的适应物流产业的速度,造成不协调,对整体的经济也是不利的。所以应配合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速度来确定物流产业的发展规模,使资源配置进一步得到优化。

3.3完善节点功能,建立现代物流体系

在搞好海港、空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载体功能,合理布局以优化资源整合的同时,要加快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理设施、信息网络和服务能力的建设,建立有效衔接的公路、铁路、海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和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展示等功能集于一体的现代物流模式,以用活物流设施,推进物流产业合理空间布局与功能的不断完善。

3.4加强产业联动,实现协同发展

与产业互动上,要促进重点产业中物流的发展,尤其加强物流产业与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的互动,完善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的物流体系构建,促进重点产业的发展,同时回馈物流产业,再带动物流产业的进步。

结语

现代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实现各种社会经济联系的物质基础,现代物流还将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撑,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因此,深入探讨改进和完善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策略,使物流产业在支持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进而促进现代物流产业走向健康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参考文献:

[1]娄之佐《物流业务发展策略探讨》[J] 邮政研究 2011(3).

[2]应伟《浙江现代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5).

篇5:佛山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物流成为重点

记者从佛山市经贸局获悉,《佛山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根据规划,佛山市现代物流发展的战略定位为:以佛山市为基地、以制造业为支撑,与广州互补协作,发展成为服务“广佛经济圈”、“泛珠三角”,辐射大西南、面向全球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规划将分三步走:“2010年,佛山市物流总费用占全市同期GDP的比重目标值为14%~15%,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功能;2015年,佛山市物流总费用占全市同期GDP的比重目标值为12%~13%,接近国内先进物流城区水平;2020年该比重目标值降低到8%~10%,达到物流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通过佛山市物流业的规划,将可以增强佛山制造业中心的城市辐射力与影响力,使佛山成为广佛经济圈的一个物流副中心,并与广州、香港、深圳等城市联合成为“世界性的物流中心”。

规划将发展冷链物流列入重点规划中。通过发展冷链物流,将可充分发挥佛山三高农业(水产、花卉等)的优势,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今后佛山出品的花卉、水产等生鲜农产品通过便捷的物流渠道输送到市区或市外后有望保持更新鲜。

篇6:现代物流产业规划

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以往“空、虚 洋、高、大”思维,或某一单位独立担纲的“单极思维”缺陷,由目前广西本土专业的第四方物流公司----柳州市现代物流管理公司牵头,组织广西公路、航务和铁路交通、物流、城市规划、经济专家高端团队,同时负责邀请国内相关行业最尖端的物流专家、院校和设计单位,以群英荟萃、博采众长的方式,进行详尽的SWOT分析,集萃各地成功经验,打造出最具升值品牌和最具实操价值的物流整体规划。2 ,服务区域,辐射国际原则

从“区域物流、国内物流、国际物流”三大服务层面出发,实行纵横规划,不仅能够为新区工业、商贸流通产业带提供高端完善的服务,而且能够为服务广西、覆盖中西南和珠三角地区、辐射东盟乃至亚洲地区规划出最便捷通畅的物流服务通道。

3明晰产业、板块划分、突出功能、合理布局的原则

坚定不移地实现科学发展观,服从服务于来宾市的发展布局,树立“产业聚集、互动多赢、规模发展、良性运作”的全局目标,不断优化产业功能。

1)、在工业供应链的打造上,贯彻大企业战略与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同步实施的产业发展战略,依托核心工业进行物流主体定位和合理布局,依托物流信息网络,确保各个结点实现零距离对接,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同步发展,形成 “产尽其丰、物畅其流”的工业物流供应链效果。

2)、在商业流通物流体系中,找准通道定位,充分利用城市新区及周边企业产业密布、高新技术不断引进,公路纵横阡陌,红水河内河港口吞吐能力和湘桂铁路改造新布局的立体资源优势,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力争将来宾市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划,设计成为国内园区经济发展的典范。

3)、对土地资源按照功能模块进行优化整合和高效利用,避免闲置浪费。在规划上,必须坚决杜绝“各自为政、恶性竞争、资源浪费、低效运作”的局面在新型园区内出现。

4、储运配套、功能齐全原则

在深入挖掘公路、铁路、水路、管道等各种运输手段在新区内的布局和配套规划的同时,以核心工业和商贸服务为龙头,形成规模效应,以“投入最少,效能最高”为产业目标,不断提升运力、储力、配送能力等物流服务的集约能力和设备设施投入的附加价值。同时,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物流地产、人才培训以及物流信息化服务水平。

5、柔性调整、全程跟踪原则

篇7:现代物流产业规划

根据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和部署,以及国家、省、市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精神和政策规定,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粮食物流产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有关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物流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实现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

建立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主渠道的粮食市场体系和市场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实现了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全市现有粮食购销企业461家,粮油加工企业184家,专业粮食物流中心1家,粮食经营站点、粮食连锁经营公司、经营粮油的超市、城市农贸市场及乡镇集贸市场等粮油零售网点1500余家,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粮食购销网络,实现全市粮食供应充裕、市场稳定,满足了军需民用的多元化需求,并经受了“非典”时期部分地区粮食抢购期间的考验,确保了我市的粮食供应安全。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粮。自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各级粮食行政管

理部门的的努力,2005年市粮食局增设了市场监督检查处,并成立了城区粮食市场管理所,全市县郊区粮食行政管理机构恢复,形成了我市粮食监督检查执法体系。同时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粮食市场监管,为多元化粮食市场主体创造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建立粮食物流体系

以沈阳粮食物流中心为核心的区域性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投资6000万元的沈阳粮食物流中心的改扩建工程已完成。对沈阳市第一粮库等四个骨干国家粮食收储、储备库进行了更新改造,共投入资金1.7 亿元,建设设施完备、技术领先,具有“粮食四散”功能的现代化立筒仓、浅圆仓和平房仓等粮食储备物流设施,新增仓容21万吨,在全省率先改变传统的露天储粮方式,有力地提升了粮食流通“四散化”水平,保证了储粮安全。据统计,我市仓容在1000吨以上的各类经济性质的粮油仓储企业共207家,“十一五”期间共投入资金近5亿元用于仓储设施的新建和改造,有效仓容达244万吨,比“十五”末期增长 85万吨,年均增长8%,散粮作业能力每小时8000余吨,比 “十五”末期增长 2750吨,年均增长7%。

(三)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力度加大,现代化企业制度初步建立,财务挂账得到清理,企业活力增强。国有粮食企业的市

场调控能力,购销主渠道作用显著增强,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有粮食企业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扭亏为盈,共实现利润3922万元。

(四)完善储备和应急体系

完善国家、省、市三级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粮食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维护了社会稳定,确保了粮食安全。在承担着国家、省粮食储备任务同时,完成了市级储备粮油任务,新民市还建立了县(市)级储备。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对全市351家国有和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制定了《沈阳市粮食经营者最低和最高库存量监督检查办法》,和《沈阳市粮食供应应急预案》,确定了米面油应急加工供货企业,提高了全市粮食应急供应保障能力。

(五)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

积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通过资产重组和优化,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粮食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品牌形象,培育了一大批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并以此为依托,推动了以沈北新区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粮食物流和加工产业园区的建设,形成了粮食生产、收储、加工、运输、销售的产业链,即满足了居民对高品质粮油产品的消费需求,又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我市有以香雪面粉、第一粮库,南方谷物、辽宁中稻等为代表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其

中,省级2家,市级20家。年加工生产粮油制品 102万吨,年产值近50亿元。

二、“十二五”时期所面临形势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它包含了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和信息应用的一条完整的环节链。粮食现代物流是采用现代供应链管理和信息技术,将粮食收购、中转、储藏、运输、配送等功能有机结合,进行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

(一)我市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具备的有利条件 1.优越的地理和区位优势。沈阳市作为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东北亚和环渤海经济圈中重要城市,是连接东北与关内的粮食物流主通道的枢纽节点,是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大豆等原粮及其产成品流通到关内和出口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在粮食流通中处于重要地位。同时,沈阳又是东北地区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技术流的集聚地和扩散中心,交易活跃,市场繁荣,具有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显著区位优势。沈阳经济区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又将为发展我市现代粮食物流建设带来有利契机。2.完备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网路通畅,基本形成以公路、铁路、民航运输方式为主 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公路运输方面,全市公路总里程已达11742公里,形成了以“两环八射一过境”的环射型、高等级、大密度高速公路网,是全国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区,与辽宁中部城市群7个城市实现了公路高速化,可以方便快捷地连通每一条进出东北的主通道和主要粮食物流集散地;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京哈、沈大等6条铁路干线汇集沈阳,有全国第二大的铁路货物编组站,现有大型粮食储备库、中转库和收储库均有铁路专用线,形成了连接关内与东北各地的半环形枢纽;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已开通国内外航线132条,民航运输年起降达6.63万架次; 海路运输方面,沈阳虽然是内陆城市,但由于距以北良、大连、营口、锦州、丹东5处港口为主的辽宁港口群距离短,具有实现粮食陆海联运的优势,可以依托辽宁港口群作为出海口,实现北粮南运和粮食进出口贸易业务。目前,5个港口已建粮食转运泊位10个,其中2万吨以下泊位2个,2万吨至5万吨泊位4个,5万吨以上泊位4个,筒仓、场地总数分别达230多处和220多处。随着沈阳近海经济带建设的不断深入,沈阳这个内陆城市逐步向港口城市转型的同时,也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创造了便利条件。

3.充足的粮食物流资源。我国粮食物流的流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商品粮的市场流通;二是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粮的收储、调运和轮换;三是粮食进出口。沈阳作为特大

型城市现有常住人口810万人,近年来,我市粮食供给量和需求量不断提高。据统计,我市2010年粮食总产量327万吨,需求量300万吨。其中,城乡居民口粮消费104万吨,其余为粮食加工和转化企业以及外销需求。全社会粮食收购量235 万吨,粮食销售量223万吨,产销基本平衡,小麦、大豆等部分品种需调剂。2010年,全市粮油加工企业生产能力为927万吨,生产粮油产品374万吨,产值165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在“十一五”期间粮食物流产业建设和发展上取得了较大成果,但还存在不足,与黑吉两省、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相比,粮食现代物流发展水平偏低,仍有差距。当前,影响和制约粮食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粮食流通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物流资源不够集中造成利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现有仓储、运输设施不够完善,信息网络不畅。国有和非国有粮库适合粮食散装散卸的仓容比重偏低,传统的包装运输方式物流成本偏高,粮食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尚需完善。

2.粮食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大型粮食仓储、物流、加工企业和集团不多,缺乏粮油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

3.现有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区域性和专业性有待提高。

互为依托、互相补充的大市场、大流通、大粮食网络格局还没有形成。粮食批发市场存在基础设施差、交易方式落后、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三、现代粮食物流“十二五”发展构想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当前形势,应当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利契机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大好机遇,抓紧制订和实施我市现代粮食物流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交通、资源等综合优势,努力实现粮食现代物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和省级粮食物流发展规划为蓝图,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和重大项目为载体,以现代科技为支撑,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提升功能,建立功能齐全、运作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和调控体系,提高粮食物流“四散”能力和供应链管理水平,实现粮食流通现代化,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增强粮食调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多种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鼓励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物流方式企业间参与投资;建设资金主要由企业自行筹措,投资风险由企业自行承担,政府对区域性粮食现代物流重点项目进行政策和投资上的扶

持,为粮食现代物流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我市粮食流通现状,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在规划第一阶段,结合国家、省级粮食物流通道建设,重点对重大粮食物流项目、仓储设施进行建设和改造。在规划第二阶段,实施整体推进,重点解决粮食收购、集并、加工的“四散”问题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问题,全面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

3.打破分割,整合资源。打破行业和地区分割,充分利用现有粮食物流设施,整合不同所有制主体的物流设施、基本功能及业务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粮食物流资源利用效率,培育一批大型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粮食物流骨干企业,实现粮食现代物流的系统化、集约化发展。4.技术引领,注重实效。既要结合我市实际,注重实效,又要着眼于未来发展,具有前瞻性,注重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引进和交流。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成熟的技术,减少粮食损耗,降低流通成本。

5.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要继续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的重组改造,优化产权结构,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粮食流通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促进企业做优、做强,增强企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发挥粮食主渠道作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初步完成粮食物流资源整合和大型粮食现

代物流企业的培育;完成粮食仓储、运输及粮食物流信息系统和粮食检验检测系统等配套设施的改造升级,基本实现粮食的散装、散卸、散运、散存和整个流通过程的无缝化连结;建立以沈阳粮食物流中心为核心,以国有大型粮食储备库、中转库及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园为支撑,以遍布全市各区、县(市)的粮食仓储、加工、购销、物流企业为基础的,统一开放、方便快捷、运转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并以此为依托,实现产销对接和功能辐射,确立我市在东北地区粮食物流的主导地位。改造仓储物流项目150个,仓容350万吨,建设项目投资18亿,实现粮食流通量年300万吨,粮食加工量450万吨。

四、现代粮食物流“十二五”发展重点任务

(一)加大对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面完成粮食物流体系的建设

1.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完善各自粮食物流节点的收纳、中转、储备功能。选择遍布各区、县(市)的 180余个小粮库作为收纳库,以国家、省确立的粮食物流结点和通道作为枢纽,选择交通便利,仓储条件较好的国有和非国有骨干粮库作为中转和储备库,发挥各自收纳、集并、中转功能。依托现有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和改造一批适应散装散卸和粮食集装箱运输等中转仓容和装卸设施,解决中小粮库到大型粮库的集并和分拨问题,提高粮食快速中转和供应能力。以

实现散粮运输为目的,鼓励粮食物流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增添散粮运输工具。“十二五”期间,拟投资18亿元,建设、改造仓储物流项目150余个,仓容350余万吨。同时完成好沈阳市第三粮食收储库的整体搬迁、置换重建项目,该项目拟投资3.2亿元,分三期建设,预计2012年底全部完成。2.建设粮食物流信息系统。按照构建粮食物流信息网络的要求,以沈阳粮食物流中心改扩建为契机,以“沈阳粮网”为平台,建立省级粮食物流公共信息系统,采用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扩大覆盖范围,建设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粮食购销、储存、加工企业及粮食物流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信息采集、发布管理,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3.完善粮食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划建市、区县和企业三级粮食检验、检测系统,提升现有9家具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测机构的检验能力和技术水平。投入资金对现有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更新,改善实验条件,并加强对质检人员队伍建设和再教育培训,达到全市粮食质量监管无盲区,质量检测全覆盖。

4.建立粮食物流标准化体系。按国家、省仓储和物流标准化要求,建立粮食物流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质量标准、信息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实现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装卸机械、安全生产、品质检测、商品编码、市场交易、企业文化的标准化。重点安排粮食仓储设施的标准化、运输工具的标准化、装卸设施的标准化、散装作业方式和检测设施及指标的标准化等。

5.培育大型粮食物流企业,提高粮食物流组织化程度。一是加快培育专业粮食物流企业。通过整合我市大型粮食购销企业的物流资源,鼓励和吸收社会资金投资粮食物流,加快培育一批能组织跨省粮食物流业务、能承担国家宏观调控任务、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的大型专业粮食物流企业,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广泛开展内外交流,加强区域合作,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建立若干条畅通、快速、高效的粮食物流供应链,提高应对粮食市场波动的掌控能力;二是改造提升传统国有粮食物流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推动传统粮食物流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建设的机械化骨干库、世行粮食流通项目储备库、国家粮食储备库等基础设施储粮功能作用,科学合理利用区位、公路、铁路、设施、设备、场地、港口分库等优势,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功能、扩大规模、搭建信息平台、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措施,创建具有农业订单生产、粮食收储、运输、配送、加工、贸易等多功能一体化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实现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三是积极发展粮食制成品物流。随着我市粮食综

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粮食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成品粮及粮食精深加工产品的流通量不断增大。在搞好原粮流通的基础上,鼓励我市粮食物流企业拓展服务领域,发展粮食制成品物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十二五”期间,要完成10家大型粮食物流企业集团的培育工作,实现粮食流通量年500万吨,年产值250亿元目标。

(二)着力推进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和提升市场功能

1.完成沈阳粮食物流中心的改扩建任务。沈阳粮食物流中心(原沈阳粮食批发市场)成立于1998年,位于东北粮食流通走廊的重要节点,沈阳市铁西区北一中路(沈阳市第一粮库院内),区位优势明显,经十几年的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粮食现货交易批发市场,在我市粮食流通、粮食宏观调控、保证粮食安全的地位和作用显著。2005年被国家粮食局评为“全国大中城市十大重点粮油市场”。但由于投入不足,其规模、功能、设施等诸多方面已不适应粮食流通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与沈阳作为东北中心城市、粮食物流节点的地位很不相称,有待完善和提升。“十一五”期间,共投资6000万元,对该项目进行了整体维修改造,现一、二期工程已竣工交付使用,并与沈阳市第一粮库整合为沈阳粮食物流中心,在规模、功能、设施、设备、软硬件条件、安

全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和发展。现占地31万平方米,年交易量100万吨,交易额近50亿元,已形成集成品粮油现货交易、粮油储备、粮食加工、粮食物流、信息发布等粮食服务为一体的东北地区最大、全国一流的粮食现货交易中心和粮食物流集散地。“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投入,拟投资5000万元,新建、维修库房各1万平方米,新增档口100个,新上大米、杂粮生产线等,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功能。改造建设后的沈阳粮食物流中心由“两个市场、六个中心、四个功能区”组成。“两个市场”是:粮食现货交易市场、粮食竞价交易市场。“六个中心”是:粮食信息中心、电子交易中心、质量监控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结算管理中心、物流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是:经营交易区、仓储保管区、加工分装区、物流配送区。

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交易量100-150万吨,交易额80-100亿元,成为集粮食物流、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以批发交易、仓储、运输、配送、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平台为主体,具有很强吸纳和辐射能力的区域性省级粮食物流中心,成为立足辽宁、辐射东北、面向全国的粮食集散地。通过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集聚粮食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发挥规模优势,形成集产购销一体化的现代粮食物流产业集群。

2.完善区、县(市)区域性城乡粮食集贸市场建设和城

镇农贸市场、超市、连锁经营场所建设。以新民、辽中、康平、法库及苏家屯、沈北新区等区县(市)农村粮食集贸市场为主线,以遍布城区的农贸市场、超市、连锁经营场所为附线,鼓励粮食加工企业与家乐福、乐购、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和粮油连锁经营机构加强合作,实行送配货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出资兴办粮油经销店和连锁经营机构,方便城乡百姓消费粮油产品,使之成为保证供应,稳定粮价的必要补充,并服务于沈阳粮食物流中心,形成网络状物流格局。

(三)着力推进粮食粮油加工产业化经营,培育和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

依靠各类龙头组织的带动,实现粮食生产、流通、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农户→粮食收储企业→粮食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的产业链,将粮食的科研、订单收购、精深加工、粮食转化、贸易经营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我市粮食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1.推进面粉、大米、油脂、饲料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的建设。一是扩大沈北新区沈阳香雪面粉工业园的产能,新建沈阳益海嘉里面粉工业园。香雪和东大面粉公司经过重组整合,已经实现年产30万吨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规划投资2亿元,提高产能和产品科技含量,努力打造成东北区单产规模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将面粉年产量由现在的20

万吨提高到35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沈阳益海嘉里拟投资 4.5亿元,新建年面粉50万吨,产值20亿元的面粉工业园。二是继续推进以沈北新区辽宁中稻股份、益海嘉里,苏家屯区中粮集团水稻加工产业园,市直企业沈阳市第一粮库、南方谷物等为代表的水稻加工产业建设。益海嘉里拟投资1.5亿元,在沈北新区新建年加工水稻20万吨的工业园。中粮集团拟投资3亿元,在苏家屯区新建年加工水稻30万吨的工业园。“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实现年产大米及其衍生品70万吨,产值30亿元。三是继续扶持中纺粮油(沈阳)有限公司的油脂产业园建设,努力使企业摆脱亏损现状。“十二五”期间,将油脂年产量现在的6万吨,提高到 9万吨,成为我市大型油脂加工基地,改变我市油脂加工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局面。该企业纳入沈阳油脂产品应急保障加工指定单位后,对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扶持中粮北海粮油工业公司沈阳分公司投资2200万元灌装项目建设。该项目建在沈阳市第三粮食收储库院内。设计年灌装能力12万吨,年经营量20万吨,产品供应东北市场。四是继续支持以沈阳方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沈阳顶益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饲料和食品产业发展。位于新民市的沈阳方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5000万元,沈阳东顺饲料有限公司拟投资8000万元,新建年产20万吨和25万吨饲料的饲料加工车间及相关配套设施,以利于粮食的就地转化,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粮食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利用国债、政府补贴和企业自筹资金对现有粮食加工储存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通过不断加大新技术新设备运用,提升粮食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为龙头企业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3.扶持辽宁中稻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水稻进行大米加工、稻米油生产、稻壳发电工等粮食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绿色环保、低碳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品牌形象,节约粮食和能源消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4.支持沈阳市第一粮库、沈阳市第三粮食收储库、沈阳香雪面粉股份公司等企业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和订单收购,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鼓励粮食购销、加工、经营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优质绿色和有机粮食种植基地,推行优质收购政策,实现农企双赢。

“十二五”期间,我市粮食粮油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从现在的22家,提高到40家左右。其中,2012年前,达到30家左右,2015年前达到40家左右。省部级和市级名牌产品要从现在的9个提高到16个左右。订单农业面积要从现在的1.3万亩,扩大到3万亩左右。

(四)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粮食储备和应急体系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和稳定

1.在落实国家省市三级储备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区县市粮食储备。加强对各级储备粮的管理,及时轮换、确保质量合格、数量真实。

2.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体系,细化和完善粮油储备应急动用方案,健全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体系,推进应急保障机制和设施建设,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提高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应急情况下全市粮食有效供应。到“十二五”末期,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要比现在增加15%左右,达到400多家。3.认真抓好全社会粮食统计工作,加强粮食统计队伍建设,扩大统计范围,提高统计质量,加强粮食综合平衡预测分析,更好地为政府宏观调控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主要依靠企业投资建设。要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根据规划具体项目类别的公益性程度和运营特点,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方式扶持建设,并协调金融部门给予信贷支持。除积极争取国家粮食现代物流项目资金外,市里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扶持全市重点粮食现代物流项目。

(二)完善各项政策

粮食现代物流涉及到多部门、多行业,要完善各项政策,抓好政策落实。一是税收政策。省级重点粮食现代物流项目,享受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的政策。粮食物流园区建在开发区的,享受开发区各项优惠政策。二是用地政策。纳入规划的粮食现代物流项目,享受规定的用地优惠政策。三是价格政策。继续执行国家粮食铁路运价优惠政策,铁路、交通部门要将散粮运输纳入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粮食物流企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执行工业价格。

(三)创新体制机制

继续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各类所有制企业的粮食物流设施。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以资本运作等合资、合作方式参与粮食物流建设和经营。加快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国内外各类主体,特别是大型物流企业进入,参与我市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建设。

(四)加快人才培养

篇8:现代物流产业规划

现代物流园区是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的新兴物流集疏方式。随着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它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城市交通拥挤、环境压力增大、城市功能紊乱等,基于此,政府从城市整体利益出发,在城市边缘地带或者郊区的主要交通干道附近专辟用地,然后逐步完善各项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并提供各类优惠政策,如此能够吸引并聚集很多大型物流中心,不仅有利于实现物流的规模效益,还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现代物流是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突出系统整合的理念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现代物流运用信息和管理技术将分散物流的各项基本功能进行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行,不仅优化了服务,还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由此可知,现代物流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有效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法。

目前,我国处在从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的重要阶段,在快速的现代物流园区建设中,还存在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物流产业园区定位不明确;物流园区功能布局与物流市场脱节,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也不能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物流业态对空间的需求变化;尤其是不同规模物流企业、内部物业流程与区域物流流线、内外交通组织、功能空间布局没有进行有机的结合,因此,本篇论文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内蒙古松山商贸物流产业园区规划,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望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内蒙古松山物流产业园区方案

1.1发展概况

位于赤峰市松山区与新城区的交界处的内蒙古松山物流产业园,处于京通铁路线的交汇处,东临306国道赤峰段,北临松山区巴林大街,是连接东北、华北和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如图1)。该物流产业园区聚集了很多的物流资源,将现有的各类物流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不仅实现了物流行业的规模化发展,还能够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作用明显。

内蒙古松山物流产业园东到沈通铁路,西临306国道,南起巴林大街,北接规划界限,总用地6.14平方公里,其中2平方公里为一期商贸物流园区用地。

1.2规划方案

规划结构为“一心、两轴、四区”,“一心”:是指位于区域中心位置的生产服务中心,是全区的核心,具有展示、信息、商务和服务功能,包括商务服务区和公园绿化。“两轴”:南北向产业发展轴和东西向生活服务轴;依托生产服务中心东西向展开,作为物流园区的生产服务轴,以南北向规划的物流大道串联各个功能区,打造物流园区南北向产业发展轴线。“四区”:即生活服务区、储运加工区以及两个商贸物流区(如图2)。

生活服务区的服务功能主要包括商贸、配套居住生活、综合管理等;储运加工区主要具备联运流通、物流配套加工等物流增值功能;核心商贸物流区的物流基本功能主要包括商贸功能区、区域物流区、城市物流区等。

2物流园区规划方法研究

2.1物流园区发展定位

在分析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赤峰物流产业现状,确定合适的商贸物流产业园,要求该产业园应满足管理规范、运转高效、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要求,商贸物流基地作为赤峰市新城区商贸物流产业的载体,其服务于蒙冀辽地区,随着其不断发展壮大,该产业园逐渐成为了赤峰市中心城区的商贸物流平台,对于蒙东地区的物流行业甚至整个经济都举足轻重。

2.2“市场+政府”模式作用下的空间模距

2.2.1物流用地大小影响分析

在物流园区规划中,物流功能决定了物流用地的大小,而物流功能多种多样,这就意味着物流用地组成错综复杂。物流设施对于物流园区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物流设施主要包括批发市场、仓库、交通基础设施、配送中心等,因此,物流用地可以定性为道路广场用地、工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的混合,这就要求定性物流用地时应体现其灵活性。

2.2.2空间模距弹性

有研究表明:以300m*400m的路网格局划分地块,形成道路网密度适中、地块大小为12hm2的空间模距,在细分模距时,应确保每个地块有1-2边临靠道路,如此便于划分出1.5hm2,3hm2,4.5hm2等不同大小的模块,有利于相关部门的管理和控制,使地块的价值最大化。(如图3)。

赤峰商贸物流园规划中通过应用空间模距弹性,以300m*400m(12公顷)为空间模矩,这个模矩由150m*100m(1.5公顷)的基本模数而来,可形成1.5公顷、3公顷、6公顷、12公顷的弹性模矩变换系统。

模矩适用范围:

1.5公顷:小型专卖企业使用的规模;3公顷:中小型企业使用的基地规模;6公顷:较大型超市或企业的基地规模;12公顷:一般大型综合性市场及大型企业基地的规模。

2.3单元模块内布局

赤峰商贸物流园在规划布局上,按模距模式划分不同的组成单元模块(如图4),并在此基础上,按不同功能布局和组织物流园区,规划采用以组团布局模式,组团地块主要通过主要的道路来划分,且为了能够满足更多项目的要求,应使组团地块具有良好的灵活性。总体规划主要考虑沿横向作为主要商业、步行、绿化通道,纵向主要作为货流通道,如此有利于提高物流行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如图5)

2.4单元模块物业流程

出于商贸物流园长远发展的考虑,对其主要服务的业务流程进行了规划,具体如下:

2.4.1商贸业务流程分析

商贸交易的业务流程包括进货、仓储、简单的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如图6)。商贸物流园紧密联系市场,“外引内联”,建立交易市场,开展商贸交易和物流服务,如此不仅给赤峰市城镇居民带来了便利,也能够有效提高该市物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4.2专业批发市场业务流程分析

专业批发市场业务流程主要包括建材等专业批发市场的业务流程、农副产品市场业务流程。一般情况下,这一类产品需要进行配送服务(如图7)。

赤峰商贸物流园通过分析当地现状,依托自身特色农业,配套农产品市场,降低了物流服务成本,久而久之成为了区域流通型农产品物流中心。物流中心提供的功能服务包括: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农副产品的储存、信息服务等(如图8)。

2.5交通流线分析

物流园区进行交通组织时需坚持快速集散、有效分流、流线短捷的原则,如此能够有效提高物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使各功能区道路、园区道路、功能模块交通流线保持良好的衔接,形成内外一体通畅的物流通道(如图9、10)。

根据整个物流园区道路网规划,依照生活交通和货运交通,把物流园区道路系统进行交通组织,计划在生活区外部形成环路,居住生活区内禁止货运车辆通行,并且能够疏解内部交通,把园区中部的贯通东西的道路作为生活区与城市其它区域联系的主要通道。生活区规划好之后,生活区之外的道路都规划成货运通道,确保货运车辆能够快速通行,确定从东往西主流向进行区域货运交通,并由多条运输线路构成的货物运输组合体,确保物流工作高效运转。

3结语

该规划根据不同物流的发展阶段,结合市场需求,采用与其相适应物流功能、物业流程、物流业态和组织形式,确定企业规模空间的弹性功能模块,该功能模块能够满足不同项目的不同要求,适用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而形成可以满足市场各类需求的平面布局,如此不仅有利于土地的开发和建设,也为开发和管理者决策提供了参考。

按照该规划内容,截至2015年末,园区重点50多家重点物流项目已经落实,80多家物流项目正在推进,相关配套设施已经启动,并有效的指导了该物流园区核心商贸物流园区详细规划设计,形成一个服务中心、两个发展轴、五个专业产业区的空间布局(如图11、12),初步显现出该方法理论指导性及实践性(如图13),并科学引导现代物流园区后续建设,加快赤峰地区物流产业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可为其他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洪再生,丁灵鸽.大型空港物流园区的规划要素分析及设计实践——以天津空港国际物流园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04).

[2]De-zhan wang,shi-wei he.Railway Logistics Park(Railway Logistics Park)related features analysis[J].Journal of Logistics technology,2007(6).

[3]王丽娜.物流园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D].郑州大学,2006.

[4]方小山,方大威.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动态研究及规划探析[J].城市规划,2002(10).

[5]Susan Petty,Frances Banerjee,Ysela Llort.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Practices in Europe.2001.

上一篇:技安部岗位职责下一篇:郢人原文及翻译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