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2023-03-22

第一篇: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文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文号:发改经贸[2007]2136号

发布日期:2007-8-28

执行日期:2007-8-2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总局发展改革委、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为指导今后十年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我委组织编制了《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近年来,我国粮食的仓储、运输、装卸等条件不断改善,但粮食流通成本高、效率低、损耗大的问题仍很突出。发展我国粮食现代物流,对于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体制、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加快推广散粮运输方式,建设散粮物流节点,形成全国主要散粮物流通道,尽快建立全国散粮物流体系,实现粮食的散储、散运、散装、散卸。

附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七年八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威海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物流业的需求,推动我市现代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威海市服务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十一五”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物流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提高,现代物流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物流业总量稳步增长。2010年,全市完成社会物流总额4722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物流业增加值127亿元,约占GDP的6.5%、第三产业的18%;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公路及海运)完成货运量4827万吨,同比增长26.2%;完成货物周转量236.82亿吨公里,增长28.7%。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866万吨,同比增长18.1%;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9.46万标箱,同比增长12%。

(二)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10年,全市陆上综合交通网络总规模达到7104公里,比“十五”末期增长了150%,其中,公路里程为6720公里,铁路里程为138公里,管道里程为246公里。全市具有经营资质的港口码头达到17家,其中,威海港、龙眼港和石岛港是国家一类开发口岸,也是首批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项目试点口岸。共有生产性泊位6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5个。威海机场已开通了威海至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哈尔滨等17条国内航线,开通了韩国首尔、釜山和俄罗斯哈巴洛夫斯克3条国际航线。桃威铁路线路等级达到国铁Ⅱ级标准,是山东省第一家实现货物直通运输并开办集装箱运输业务的地方铁路。公、铁、水、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共同构筑起了对外开放、对内辐射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迅速。近年来,随着我市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一批新型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国际物流园、青威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集团三家企业列入全省首批重点物流企业;交通运输集团、家家悦物流有限公司被列为全国物流税收试点企业;荣成中外运物流、中海川物流、汇峰物流等一批物流骨干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市现代物流业的中坚力量。

(四)制造企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稳步推进。我市制造业企业开始普遍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优化物流管理流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有65%的企业已按照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开展以订单为中心的物流管理系统的初步改造;80%以上企业在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多个环节上,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物流业务外包,重点工业企业95%以上实现了产品运输环节的外包。三角集团被推荐为国家两业联动示范企业,成山、金猴、山花等5家企业为省两业联动示范企业,金猴集团集团物流中心扩建等5个项目列入省两业联动示范项目。

(五)商贸物流业增势强劲。全市各类商品市场发展到208处,其中专业市场发展到63处,年交易额过10亿元的市场3处。全市已建成标准化物流配送中心5处,其中,山东家家悦集团智能化日用品配送中心和生鲜配送中心,总面积超过5万平米,整体配送能力达到100亿元,有效配送半径达到200公里。全市新建改造“农家店”总数达到1876处;镇、村覆盖率达到100%和70%。以城区店为龙头、镇级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镇村结合、城乡相连的农村流通网络业已形成。2010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4亿元,同比增长18.6%。

(六)物流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遵循资源共用、信息共享、统一标准的原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促进工商、税务、海关等政府机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物流企业、生产企业以及其它相关服务行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优化全市物流信息化发展环境。目前,信息管理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信息扫描及RFID(射频识别技术)等现代管理技术已在我市物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物流现代化装备利用率不断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时期,我市物流业发展呈现积极向好态势,但是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条件较差,服务水平不高;多式联运发展滞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畅;物流管理体制和环境还有待完善;物流业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物流统计指标体系需进一步健全等等。

二、当前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市物流业发展仍将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既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保护加剧,贸易摩擦和经济动荡可能会贯穿很长一段时期,企业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国内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牢固,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资金制约矛盾突出;物流企业受市场形势影响,垫付资金回笼慢,效益下滑,投资减少,发展后劲不足。但是,我国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和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国际社会信心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依然存在。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物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日益加快,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发展模式必然要求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体系与之相适应,从而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供给时效,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国家积极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为物流业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国家实施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的政策取向,客观上要求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等各项服务产业。国务院、省政府相继把物流业列入调整和振兴的十大产业,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各项政策措施,我市也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 (三)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44.7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6779元,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三次产业比例为 7.9:55.9:36.2,工业拉动作用突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产业集群特色鲜明,产业联动趋势强劲,为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部署,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按照整合、改造、提升、发展的基本思路,建立工农商贸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机制,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企业整体水平,努力把我市培育成为面向东北亚、辐射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

(二)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运转有序、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现代物流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大幅提高,现代物流业成为我市经济增长和转型的新兴优势产业。到2015年,社会物流总额完成8500亿元,年均递增12%;物流业增加值完成25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7.8%以上,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7%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国内知名品牌的现代物流企业,扶持20家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企业。

四、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一)综合运输网络体系规划建设。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社会经济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威海区位优势,以港口建设为龙头,腹地集疏运通道为骨架,陆路客货运枢纽为节点,构建能力充分、结构合理、衔接顺畅、服务优质、管理科学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交通资源的空间最优配置,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约束条件下的比较优势和整体效率,实现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从而真正实现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全面适应威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综合交通运输的要求。

1.公路。建成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在威海境内的“一横一纵一环”,连通市域内各市区、主要港口和机场等枢纽,实现13个重点乡镇20分钟到达高速公路。建成“九纵三横一环”的公路干线网络,保证市区与荣成、文登、乳山及石岛4个副中心城市之间有一级路连接,各县(市、区)驻地与乡镇之间、十三个重点城镇之间有二级及以上公路相连;规划节点进网时间不超过15分钟,网内结点间出行时间不超过1.5小时。全市所有乡(镇)及行政村油路通达率达到100%,实施农村公路“村内通”工程和“网化”工程,解决断头路,镇镇和镇村间公路等级全部达到三级及以上。规划到2015年,威海市公路网总规模达到9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3公里。 2.铁路。争取将威海地方铁路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规划到2015年威海铁路网规模约达到314公里,货运量达到250万吨。铁路货运以桃威铁路为骨干,铁路客运以青荣城际铁路为主,辅以桃威铁路,远景建设荣青城际铁路。推进疏港铁路建设,完善港内货场和货物线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加现代化装卸设备,扩大装卸队伍,提高装卸车能力。延长现有威海湾港区疏港铁路,与规划的威海港三期衔接;规划桃威铁路至荣成线,东起荣成蜊江港区,向西在威海南部新区草庙子站(新建)与桃威铁路衔接;规划石岛港区疏港铁路,支撑中石油镆铘岛石化基地等重大石化产业项目;规划靖海湾港区疏港铁路,将张家埠新港与桃威铁路文登站衔接。

3.水路。构建以威海湾港区为中心港区,以石岛港区和靖海湾港区为重点港区,以龙眼湾港区、蜊江港区和乳山口港区为辅助港区的港口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市港口新建码头泊位4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1个,新增吞吐能力8669万吨。依托临港大型石化产业项目,开辟远洋运输航线,到2015年威海港全港国际运输航线达到30条。大力发展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业务,不断深化运输方式的变革,与山东省运输网络相衔接,促进威海由中韩运输的桥头堡向东北亚航运中心转变。整合港口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港口服务功能,发展临港产业,实施“港区联动”,促进区域物流产业结构的优化、聚集和提升。

4.航空。大力发展威海国际机场,积极实施机场三期工程(国际航站楼和综合服务区项目),加强机场安全和航管设施建设,争取达到国际中型机场水平。规划开通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定期货物包机航班,继续加密韩国航线,逐步开通日本、东南亚和中国香港航线。规划到2015年,定期货物包机业务通航城市达到3个,国际客运通航城市达到5个。规划建设航空公司过夜基地和航空物流中心,到2015年,旅客吞吐量达到200万人次,货物吞吐量达到30000吨。

(二)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规划建设。根据我市产业布局、货物流量与流向,综合考虑交通条件、资源环境、城市发展方向等因素,把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与新建物流项目有机结合,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大型物流园区(中心),提高物流服务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鼓励在产业园区、开发区内、港口、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物流园区(中心),提高货物的集疏运能力。在产业聚集区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建材、冶金、石化、汽车零部件、医药、农副产品等专业物流中心。有选择性地在县级交通枢纽城市、商贸集散地、农副产品产区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全市统筹规划、城乡结合的市、县、镇、村四级物流运营网络。

1.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以威海市区和荣成、文登、乳山三市为中心,在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和交通运输主要节点上,规划建设服务于城市配送、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等具有提供多种物流服务功能的综合物流园区。重点建设威海国际物流园、中外运威海物流园、汇峰物流园、荣成经济开发区物流园、中海川物流园、乳山鄂尔多斯物流园等集储存、货运、加工、商贸、信息与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 2.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中心)。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在工农业生产集聚区建立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主要为制造业提供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物流服务,促进企业主辅分离,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竞争力。重点建设冠宏物流园、石岛冷链物流园、宏利物流园、润通物流园、三角华安物流、成山物流、久业仓储物流等生产服务型物流企业。

3.货运服务型物流园区(中心)。依托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枢纽,建设以水运、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为主,便于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货运服务型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重点建设威海港国际物流中心、空港物流中心、威海交运、青威集装箱、威广物流、石岛新港物流集配中心、西霞口港口物流集配中心、文登新港物流中心、乳山港物流中心。

4.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中心)。根据城市规划布局、消费规模、消费层次,建设以采购、交易、物流集散、商业配送为主的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通过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建设,支持大型连锁超市扩张,实现大商贸、大物流、大流通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态势。重点建设家家悦物流中心、长江汇泉集团配送中心、乳山商贸物流中心、金蚂蚁国际汽车广场、中国胶东农资农产品物流中心。

5、保税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不断加强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对原有功能进行拓展,推动出口加工区从单一的加工制造向物流配送、深加工结转转出、集中报关、进出口和转口贸易、采购加工、检测维修等综合产业链发展方向的转变。规划建设威海国际物流园发展有限公司保税物流园区,充分利用港口资源,交通和地理位置等各种优势,建设出口监管仓库和保税库,为入驻企业提供报关、报检、出口退税、进出口代理、保税仓储管理、货运代理、综合配送和物流咨询等一体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

五、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推进物流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实施三大工程、提升三个水平”:

(一)推进物流设施建设配套工程。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和海洋优势,加快构建以港口为枢纽、以立体交通为依托的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甩挂运输、滚装运输等先进物流运输方式,建设甩挂运输示范工程,提高综合运输水平。发展多式联运,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使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及公路实现“无缝对接”。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加强新建铁路、港口、公路和机场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 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物流运行效率。

(二)推进物流企业骨干膨胀工程。支持重点物流企业以兼并重组、拓宽投融资渠道等方式,尽快壮大规模,形成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围绕化工、机械、轻纺、医药、食品、建材、汽车及零部件等行业,培育发展一批专业骨干物流企业,提高全市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进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扶持中小物流企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逐步发展壮大。鼓励本地物流企业同国际、国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提高竞争力。

(三)推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工程。鼓励物流企业与工农商贸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承担供应链的一体化物流服务,不断延伸金融、保税等三方物流的服务范围,加速行业联动发展。鼓励重点制造企业设立统一的物流业务管理机构,实施物流一体化运作。引导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以资产重组、合资、合作等形式,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供应链战略合作,为制造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物流服务。引导农业、商贸流通业等产业与物流业积极对接,合作开展商贸物流服务。支持大型专业化交易市场物流服务的整合,形成一体化的商贸物流服务体系。继续实施联动发展重点示范工程,总结经验,逐步推广,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四)提升物流专业化水平。引导大型工业企业、商贸企业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应用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方式,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逐步实现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物流的一体化。鼓励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改革,优化供应链流程,逐步将原材料供应、仓储、产成品销售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务分离外包,寻求社会化的物流服务。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充分利用社会物流资源,实现一体化集中配送服务。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支持涉农企业应用社会物流资源广泛开展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统一配送。鼓励物流企业参与工业企业、商贸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活动,为企业提供物流一体化服务,促进企业物流服务社会化。

(五)提升物流标准化水平。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为主的物流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重点抓好运输机具操作规程及作业标准、交通运输服务标准的推广实施。通过集中培训、经验推广等方式,加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宣传,开展物流通用设施、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模式等标准的普及工作。开展物流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支持企业采用标准化的计量、分类、标识、设施设备、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

(六)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我市的信息基础优势,加快推进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鼓励支持我市物流企业、软件企业加强合作,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开展政策咨询、提供车源货源信息、业务合作等在线物流服务,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引导物流企业建设内部信息网络,逐步实现与物流信息平台联网,提高物流业务运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引导工商企业完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并与上下游企业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管理。加强物流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和应用。鼓励物流企业采用物联网、无线射频识别(RFID)、GPS定位、电子数据交换(EDI)、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等物流新技术,提高物流运作水平,实现物流企业管理自动化。

六、保障措施

(一)营造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并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各类投资者可以采用独资、合资、合作、合伙等方式,从事服务业经营。放宽服务业企业出资最低限额。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以外,服务业企业出资一律由企业投资人自行认缴;允许服务业公司注册资本分期缴付,注册资本可以首付20%,其余2年内缴足。

2.完善城市配送通行措施。需进入城市禁行区域道路行驶的大型货车以及对通行时间有特殊要求的集装箱运输车、工程搅拌车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市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办理通行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状况,在城市道路范围内规划机动车停车泊位,为配送车辆停靠提供便利。进一步落实鲜活农副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提高物流效率。

3.优化物流通关环境。减化通关手续,依托电子口岸,推行物流企业与口岸通关监管部门信息联网,对进口货物及符合条件的出口货物实行“提前报关、货到验放”。提倡海关、国检、代理、报关公司、场站等部门实现“一站式”联合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并协调解决好跨省、跨地区的转通关,减少通关时间,加快通关速度。

4.整顿规范物流市场秩序。建立健全政府监管、协会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机制,加强物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为我市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对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制约,坚决取缔无证照经营行为,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物流市场专项清理整顿,规范物流市场秩序。进一步加大治理公路“三乱”的力度,遏制对物流企业的乱罚款、乱收费行为,减轻企业负担。

(二)用足用活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加大对物流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对市物流业规划确定的重点物流项目给予优先扶持。对省、市确定的重点物流园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和项目支持,优先列入市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给予扶持。

2.具有运输或仓储等外包经营业务、有自开票纳税人资格、且年营业税及附加实际缴纳额不低于100万元的物流企业,可通过当地物流牵头部门申报税收试点物流企业,经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确认后,享受营业税差额纳税政策。

总机构在我市的跨省市、跨市地及跨县区经营的直营连锁物流企业,一律实行法人总机构汇总计算、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跨地区经营的直营连锁企业,凡采取微机联网、实行统一采购配送商品、统一核算、统一规范化管理和经营的,可申请实行由总店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

3、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围绕物流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信贷规模,进一步增加对物流企业的贷款授信,支持其快速发展。鼓励担保机构为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鼓励物流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兼并重组、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引导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现代物流业。

4、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列入工业、仓储用地范畴;对列入省、市重点规划的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新增建设用地,有关部门要给予支持;鼓励在原市区内的物流企业到城郊结合部建设物流中心,对市区内的原划拨土地或出让土地,由政府按照土地利用规定进行处置,并给予企业适当补偿,扶持其新建物流中心。

5、认真贯彻省政府鲁政办发[2010]51号《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工业企业实施

二、三产分离,分离后的税负如高于原税额,由同级财政部门视情况对该企业予以适当扶持补助;其所购置的固定资产符合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经税务部门审核,可以加速折旧。对为制造业企业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提供专业化服务的高技术含量的物流企业,由市科技主管部门会同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推荐上报,经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国家备案后,三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加强物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1.建立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现代物流业协调推进制度,成立全市现代物流业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市经信、发改、科技、财政、交通、商务、统计、贸易、铁路、民航、港航、公路、工商、地税、质监、邮政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由市领导主持,定期组织成员单位召开协调会议,协调解决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形成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2、完善物流业调度考核制度。建立由物流主管部门牵头、统计等部门参加、物流协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制定现代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和报送制定,加强信息的收集、核算和分析工作,提高物流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选择部分大企业作为物流统计试点,实行直报制度,逐步扩大,提高统计的覆盖面。加强物流统计信息的预测和分析,及时监测分析现代物流业发展、运行状况,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企业经营提供依据。建立规划落实考核制度。物流规划的实施要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定期调度检查物流发展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督导的意见和建议。

3、强化物流行业自律机制。建立和完善物流协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物流市场秩序。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物流行业战略和专业课题的研究,配合制定、推广物流行业标准,加强物流技术交流和物流咨询服务,开展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评审认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项目评估、教育培训、招商引资等活动,发挥其在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为行业服务、为企业服务的职能。

第三篇:东营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为适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要求,促进我市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山东省“十一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特编制本规划。

一、现状与条件分析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状况

一是物流企业有了较快发展。到2005年末,全市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到1298家,其中规模以上的达到36家。注册为物流公司的企业67家,连锁经营企业19家,物流配送中心8家。物流业务增加值为17.73亿元,比2001年增长209%,占GDP的比重为1.52%。2005年,地方营业性公路货运量3610万吨,货运周转量41.3亿吨/公里,水路货运量6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4.3%、34.9%和14.8%,物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是传统物流开始向现代物流转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物流从生产环节剥离,组建了具有第三方物流功能的物流公司,逐步向现代物流发展。盛运物流、华泰物流、胜利物流等已按现代物流业态的模式运营。

三是农村流通配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我市组织实施了超市进乡镇、放心店进村的“两进”工程,突出建设农村日用消费品零售网络、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三个重点,农村流通企业的经营档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流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是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05年末,市内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4749.9公里,公路密集度达到60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首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4.9公里,铁路通车里程40公里。荣乌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黄东大铁路开工在即,东营永安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等航线;东营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现有码头泊位14个,2×3万吨码头扩建工程将于2007年8月投入运营。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仍处在初始阶段,物流体系和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滞后,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物流企业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服务功能单一;物流人才严重匮乏;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尚未形成;对现代物流企业的扶持政策尚未出台,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段。

(二)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有利条件

“十五”以来,随着工业强市、招商引资和大企业带动战略的实施,我市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优势显著提升、集群效应初步显现、竞相发展氛围愈加浓厚的良好态势,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一是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连续多年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585.8亿元,利税585.8亿元,利润458亿元,分别增长53.2%、66.4%和75.9%。2004年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城市中排名第27位。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强劲支撑。

二是得天独厚的区域位置,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区位优势。我市可与中原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东南沿海经济带相连,是京津唐与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及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特别是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和半岛城市群经济的跨越发展,我市具有形成区域物流枢纽的优越条件。

三是较为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目

前,我市已形成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四通八达、总体配套的立体综合运输体系,能够满足物流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东营港扩建工程投产后,将彻底改变我市经济发展“海路”闭塞的现状,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打通海运通道。

四是发达的通信网络,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到2005年末,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70.9万门,固定电话60万户,小灵通用户12.1万户,移动电话129.9万户,宽带网用户已达11.5万户,已形成光缆和数字微波相结合的长途传输干线网,基本适应当前物流业发展的要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农业等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物流园区和物流发展平台建设为重点,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市场,壮大现代物流企业,提高物流产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降低社会物流成本,逐步把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原则。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要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推进,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全市产业结构和布局相配套,服从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服务。

2.企业主体原则。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建设和经营要落实到企业,政府重在政策引导、财税扶持和措施推动。

3.信息化带动原则。物流企业、工商企业建设好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与社会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连接,做到内部互联、外部互通,以信息化带动物流业实现现代化。

4.市场导向原则。按市场需求确定发展重点,推进资源重组,实现布局优化、集约发展。

5.标准化原则。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提高物流业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和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水平,实现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立足黄河三角洲,面向晋冀和环渤海地区,构建海陆空相结合的物流运输网,着力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培育物流骨干企业,大幅度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物流城市。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市场主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降低到18%左右,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第三方物流业增加值占全社会物流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三、发展重点

充分发挥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优势,大力实施“三一二”工程,即在全市规划建设东营港物流、环渤海物流、东营南部物流三大物流园区,重点培育华泰、盛运、胜利、西郊货场、胜利工业园、东营经济开发区、河口仓储物流、陈庄、永安、东营商贸园等一批物流中心,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两大平台建设,形成“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物流直达配送点”三级节点布局的现代物流体系基本框架。

(一)三大物流园区

1.东营港物流园区

(1)选址。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内,规划面积16000亩左右,控制面积30000亩。

(2)功能定位。该园区依托东营港,承接青岛港、烟台港部分功能的外部分工,与环渤海综合物流园区形成功能优势互补,建设成为集国际货运、商品展示、场站服务、流通加工、保税仓储、信息支持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

(3)服务范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及鲁北、鲁中部分地区,形成面向环渤海经济圈、山东半岛城市群,辐射东北亚、京津唐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园区,是我市建设的重点物流园区,对现代物流业和其他物流园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2.环渤海物流园区

(1)选址。东青高速以西、西一路以东,结合黄东大铁路火车站建设。

(2)功能定位。该园区依托黄东大铁路编组站和东青高速公路,建设成为集商业物流、城市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仓储与配送相结合、中转与加工相结合的物流配送基地。

(3)服务范围。面向全市工商企业,重点服务于东营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中心城区工商企业和油田企业,逐步成为连接山东半岛与京津冀的主要物流枢纽。

3.东营南部物流园区

(1)选址。潍高路以南,广饶立交桥以东,规划面积1000亩左右,控制面积3000亩。

(2)功能定位。该园区发挥大王镇、广饶镇、稻庄镇大企业密集的优势,并辐射带动圣源优质棉、广饶汽车总站等一批物流中心,建设成为集物流配送、国际货运、商品展示、场站服务、流通加工、保税仓储、信息支持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

(3)服务范围。东营南部工商企业,向淄博、潍坊、青岛、济南、北京、天津等地辐射。

(二)一批物流中心

“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推进建设十大物流中心,并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建设新的物流中心。

1.华泰国际物流中心

(1)选址。广饶县大王镇华泰工业园内,规划控制面积5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发挥华泰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物流基础,利用海关、口岸等功能,提供国际集装箱场站,组织产品与原料集散与中转,提供以海关监管车辆为主要运输工具的配送等,成为商贸流通和商品配送相结合的区域物流中心。

(3)服务范围。华泰集团,广饶经济开发区,大王、稻庄工业园,向淄博、潍坊、济南、青岛等地辐射。

2.盛运物流中心

(1)选址。南二路以南,西四路以东,国家粮食储备库以西,规划控制面积12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城市物流配送、保税仓储、制造业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

(3)服务范围。中心城区工商企业、油田企业,向全市及周边地区辐射。

3.胜利物流中心

(1)选址。北一路以南、菏泽路以北、西四路以西、西五路以东,规划控制面积21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制造业物流服务、油田专用物资配送、专业化生产资料物流、大宗工业品跨区域物流、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

(3)服务范围。主要为油田企业服务,同时向地方及周边地区各类企业扩展服务。

4.西郊货场物流中心

(1)选址。博新路以东,东营火车站以西,五干路以南,吕家村以北,规划控制面积48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原材料和配件器材供应与配送,煤炭、成品油及大型原材料运输以及大宗产品和物资的集散,发展加工贸易和第三方物流等。

(3)服务范围。中心城区工商企业、油田企业,向全市及周边地区辐射。

5.胜利工业园物流中心

(1)选址。南二路以北、西四路以西、西六路以东,规划控制面积5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大宗货物运输、制造业物流服务、保税仓储、城市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

(3)服务范围。胜利工业园工商企业,向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辐射。

6.东营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

(1)选址。东八路以东、南二路以北,规划控制面积10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制造业物流服务、保税仓储、城市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

(3)服务范围。东营经济开发区、中心城区工商企业,向周边地区辐射。

7.河口城北仓储物流中心

(1)选址。河口区城区北部,规划面积3000亩左右,控制面积5000亩。

(2)服务功能。重点建设化工仓储、重化工原料、产品运输、商贸物流配送。

(3)服务范围。河口区经济开发区、沿海盐及盐化工基地、河口区工商企业及北部产业开发片,并向周边辐射。

8.陈庄物流中心

(1)选址。胜利黄河公路大桥北侧,荣乌高速公路陈庄出口以南,规划面积1000亩左右,控制面积2000亩。

(2)服务功能。发挥临近荣乌高速公路与东营港的优势,重点建设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和发展城市物流,进行各类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配送。

(3)服务范围。利津县、垦利县,向周边地区辐射。

9.东营商贸园物流中心

(1)选址。北一路以南,广利河以北,西一路以西,规划控制面积1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发挥商贸企业聚集的优势,主要发展商贸物流,形成集展示、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

(3)服务范围。市和油田商贸企业,并向周边地区辐射。

10.永安物流中心

北外环以南,黄河口旅游南线(博新路)以东设立永安物流中心,规划面积3000亩左右,控制面积5000亩。主要为垦利经济开发区配套服务,同时为发展空港物流打好基础。

(三)两大平台

1.物流信息平台

进一步加大投入,整合政府和企业的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完善物流公共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工商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实现货运物流网、车辆信息网、商贸流通网互联互通,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我市的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建设要以大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为基础,整合全市信息网络资源,逐步扩大信息系统的信息量和用户群,向全市性的公共物流信息系统过渡。充分利用物流信息交换系统资源,对物流载体、流量、流向、流程、方式等各11类信息进行提取、收集和综合加工,形成有价值的管理信息,为政府管理、决策、服务提供依据,为社会各界提供物流信息增值服务。物流公共信息系统要实现与银行、保险、税务、工商、海关等信息系统联网,推动物流活动中财务结算等电子化进程。

2.基础设施平台

按照总体布局要求,依托海陆空交通的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化运输体系,构筑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

公路建设:在现有公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干线公路网建设,提高我市物流业区域配送能力;搞好通往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公路建设,提高集疏运速度;搞好城市快速运输网络建设;加强与火车站、港口、机场的衔接,大力发展货物多式联运。

铁路建设:加强与铁路部门间的协调,充分发挥现有铁路的作用。结合物流园区的布局,合理规划调整铁路货运场站布局,加快建立铁路快捷货运网络体系。重点建设东营经济开发区铁路、东营港通港铁路和(博)兴-广(饶)铁路项目,提高物流园区的公铁联运能力。

港口建设:加快东营港2×3万吨级、2×1万吨级和多个5000吨级散货通用码头建设,规划建设2×5万吨级油码头和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争取立项建设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基地。2010年吞吐量达到3500万吨,2020年建设成为亿吨大港。

机场建设:改扩建东营永安机场,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增开航线和班次,提高运输能力,建成区域性支线机场,机场标准由4C级提高到4D级,为发展航空物流和航空快递奠定基础。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效的物流协调管理机构。成立东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市长担任,成员由市经贸、发展改革、规划、建设、市政、外经贸、财政、交通、统计、工商、国税、地税、国土资源、海关、农业、东营经济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全面负责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具体负责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协调工作。

(二)制定扶持政策,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在财税、土地、融资、通关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促进物流企业做大做强;设立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作为启动和引导资金,重点扶持和培育成长性较强的现代物流企业。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流园区和中心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公共资源性物流项目、引导性物流项目、重大物流基础项目的建设,促进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快速建设和发展。

(四)促进主辅分离,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导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

建立独立运作的物流公司;鼓励工商企业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业务分离出来,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承担;鼓励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发展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作为全市培育现代物流业的重点,带动第三方物流的大力发展。

(五)加快人才培养,夯实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基础。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建立人才支撑体系。重点做好物流高级管理人才、物流专业技术人才、物流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和培养;引导物流企业搞好在职培训,委托高等院校开设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班、短期学习班,培养、储备物流人才。

(六)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大力宣传现代物流发展理念,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引导全市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

第四篇:黄冈市现代物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国际化的扩大以及新经济、新技术等因素对商贸物流业的综合影响,我市商贸物流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市突破商贸流通旧有格局,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路子,大力实施引进战略,创新流通业态方式,充分发挥商贸流通对经济生产的先导功能,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商贸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一、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1、商贸发展现状。1996年黄冈撤地改市后,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我市商品市场建设取得了迅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综合、专业、批发、零售市场相配套,沿江、沿线、沿边市场相协调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格局。①全市消费品市场总数450个,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252个,农副产品市场135个,工业消费品63个。从市场规模看,建设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年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有10个。②商业网点发展速度加快。目前全市社会商业网点达18.4万个,其中国合商业部门商业网点6567个。③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基本形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商品市场形成了全民、集体、个体经营多体经济成份同场竞争的局面。200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④商贸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我市商贸企业改革经历了政企分开、城乡通开、划小核算单位、简政放权、改转租卖、承包制、“四放开”、资产承包、股份制改革、企业改制、职工改变身份几个阶段,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文件精神,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完善,工作进展顺利。⑤商贸企业经营实力不断增强。近几年来,我市国合商贸企业以改革促发展,通过转机制、调结构、抓管理、拓市场,使企业经营实力不断增强。

2、粮食业务发展现状

①粮油产购销情况

粮油生产:全市常年粮食播种面积750万亩,其中:稻谷播种面积600万亩;小麦100万亩;玉米、大豆及其他杂粮播种面积50万亩。“十五”期间粮食总产量125亿公斤,其中:稻谷产量105亿公斤;小麦产量10亿公斤;玉米、大豆及其他杂粮产量10亿公斤。常年油料播种面积350万亩。“十五”期间油料总产量20亿公斤。

粮油收购:“十五”期间粮食总收购量25亿公斤。其中:稻谷20亿公斤、小麦2.5亿公斤、其他杂粮2.5亿公斤,油料总收购量6亿公斤。

粮油销售:“十五”期间粮食总销售量22亿公斤,其中:稻谷19亿公斤,小麦1.5亿公斤,其他杂粮1.5亿公斤。油料总销售量6亿公斤。

②粮油加工情况

加工企业:“十五”末期,全市有加工企业174个,其中:米厂116个,面粉厂19个,油厂35个,食品厂4个。

加工能力:“十五”期间粮食生产加工能力93亿公斤。其中:大米72亿公斤,面粉9亿公斤,油料12亿公斤。

③粮食仓储质检情况

“十五”末期,全市设有粮食站点526个,粮食仓库2500栋,容量13亿公斤。其中:完好仓库1930栋,容量9.7亿公斤;国储库150栋,容量3.6亿公斤。储油罐260个,容量1300万公斤。粮油质检机构12个,其中:经省级计量认证粮油质检机构2个,收购现场检验仪器2300台套。

④粮食进出情况

市内粮食外销:“十五”期间外销稻谷20亿公斤。主要销往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其中:铁路运输9亿公斤、水路运输7亿公斤、公路运输4亿公斤。

省外粮食购进:“十五”期间从河南、山东、吉林等省外购进粮食10亿公斤。其中购进小麦5亿公斤、玉米5亿公斤;铁路运输8亿公斤,公路运输2亿公斤。

3、供销业发展现状。2004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全面深化企业改革,突出抓好开拓经营和招商引资,全力搞好为农服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全年完成商品购销总额335亿元,实现利润80万元,上交国家税费1437万元。一是以推进“两个转变”为重点,全面深化企业改革。截至2004年底,全系统已启动改制程序企业193个,改制面70%,转变职工身份13846人,占总数的49%,企业资产重组率40%以上;二是以发展“两连一代”(连锁经营、连锁配送和总代理)为核心,全力谋求创新发展。全市11家县(市)批发企业共设连锁经营网点4317个,2004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三是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全程抓好为农服务,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引办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800多个,带动农户13万户,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2亿多元,助农增收700多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是一个有730万人口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偏多,社会消费受行业波动和区域制约的影响较大,商贸流通一直沿袭传统的商业模式,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一是市场与商业网点的建设总体水平不高,特别是缺少在全国有影响的区域性批发市场和有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对地方经济的启动、牵引作用不明显;市场运营效益不高,甚至存在一些有场无市、大场小市的空壳市场。大部分市场信息化进程缓慢,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落后,信息交换和反馈系统不健全。二是流通组织形式和手段落后。超市、连锁经营在个别企业刚刚起步,物流配送尚在研究之中,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缺乏基本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市场流通现代化程度低。三是国合商贸企业改制进展困难。按现代化企业制度建立的股份制企业,按现代组织结构组建的企业集团不多,相当一部分企业资不抵债,有效资产不足,企业经营机制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也正是我们一部分企业未能摆脱困境的关键所在。四是经济包袱沉重。①资金包袱大,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全市国合商贸企业总负债大于总资产,已是资不抵债。②人员包袱重。全市商贸系统离退休抚恤人员高达近2万人。由于包袱重,有效资产少,一部分企业推行改制工作异常艰难。所以新扩建市场投入更困难。五是宏观调控能力弱。市场管理水平低,技术手段落后,管理人才奇缺,市场技术储备不足,市场管理分属多个部门,自成体系,各自发展,政府不具备宏观管理的手段,不能有效进行调控,因此,出现重复建设,盲目布点,争资金、争市场,内耗严重。六是粮食应急设施系统尚属空白。目前没有具备成品粮库储藏能力的仓储设施。黄州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省主销区之一,现有人口40万,每年需要销售粮食6000万公斤,食油400万公斤。但是黄冈是全省唯一没有市级直属库的城市,调控能力弱,而且现在已经承担中央和省市储备粮达4000万公斤,基本是粗仓储存,急需新建仓库。七是作为农业大市,黄冈的粮食、油料、资源较为充裕,但是历年来,不是原粮输出,就是米面油“老三样”加工品出售,粮油品种单一,小作坊式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不能充分有效地挖掘粮油资源的潜在效益。八是农村商业网点建设跟不上时代步伐,农村商品流通发展不快。2003年全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1.97%,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占全市的45.8%,确实存在比例失调问题。

二、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我市现代物流业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关于加强县城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以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为目标,以服务“三农”,把黄冈从农业大市建设成为农业强市为宗旨,为发展黄冈经济,建设和谐黄冈作贡献。

(二)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奋斗目标

为实现市委提出的“赶超全省发展水平”的目标,面向大武汉,构建大市场,搞活大流通,把黄冈建成武汉城市圈内重要的区域性连锁配送物流区,逐步成为鄂豫皖赣四省交界的区域市场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把黄冈建成武汉、黄石等重要城市的“米袋子”“油罐子”和“菜篮子”,使黄冈成为城市圈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区,特提出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奋斗目标如下: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2005年达167.8亿元,2010年达到283.4亿元。营业面积:参照同类城市的标准及本市商业面积现状,确定黄冈市人均(常住人口和暂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占有商业营业面积为1—1.4平方米,根据人口预测,营业面积应控制在730万平方米。

2、粮油购销:“十一五”期间,在粮食总产量达到130亿公斤的基础上(其中稻谷产量115亿公斤;小麦产量7亿公斤;玉米、大豆及其他杂粮产量8亿公斤),力争粮食总收购量达到28亿公斤,与“十五”期间同比增长12%,其中稻谷量达到25亿公斤,与“十五”期间同比增长13. 6%,其中稻谷21公斤,小麦2亿公斤,其他杂粮2亿公斤。“十一五”期间,在油料总产量达到22亿公斤基础上,力争油料收购量及总销售量均达到7亿公斤,与“十五”期间同比增长均为16%。

3、全市供销系统实现商品购销额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到36.85亿元,到2010年达到59. 39亿元。

(三)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初步形成以连锁商业为核心的实体网络和以电子商务为主的虚拟网络相结合的零售商业服务业体系,奠定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现代商贸物流基本框架,提高物流功效,降低物流成本。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用现代流通方式改组改造传统流通业,明显提高流通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

2、建立服务“三农”体系

①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十一五”期间,全市订单农户增到120万户,订单面积达到80%,订单收购粮食占80%,基地建设扩大到70个,订单收购棉花达到75%。

②建立调控储备体系及预警预报机制,做到“存得住,调得动,用得上”,确保粮食安全,加强粮食市场的宏观管理。

③结合国家商务部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两连一代”(连锁经营、连锁配送和总代理),力争在“十一五”规划期内,在黄冈市内普遍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④构建产业化经营网络,组建大型流通集团和龙头企业,形成产业体系。全市重点构建完善棉花、农资、烟花爆竹、再生资源、医药、日用工业品、农产品购销以及报废汽车回收与拆解八大经营流通网络。并以此为依托,加强市区龙头作用,组建八大龙头骨干企业或流通企业集团。

3、加强市区商业网点建设,重点建设好八街(考棚服装一条街、胜利购物休闲一条街、奥康精品名牌一条街、黄冈综合消费一条街、青砖湖建材市场一条街、栖霞路文物景点一条街、体育路文化娱乐一条街、宝塔路综合批零一条街)、五区(中心商贸区、文化旅游区、综合批发商贸区、学院商贸区、广场商贸区)。

三、项目实施情况

1、仿古一条街项目:拟投资500万美元,落户黄冈高新技术开发区。

2、休闲度假开发项目:拟投资2000万美元。

3、生猪定点屠宰厂项目:拟投资1000万人民币,建一座年屠宰能力15万头的机械化、现代化屠宰厂。

4、市直国家粮库项目:拟在火车站附近征地100亩,建平房仓10栋,容量5000万公斤,总投资3000万元。

5、新建大型粮食综合加工企业:拟在市直国家粮库附近新建大型粮食综合加工企业。该项目分两期建设:第一期生产米面油名优新产品、第二期生产高科技、高附加值、出口创汇的红曲霉色素新产品,规划征地50亩,总投资2000万元。

6、扩建鄂东粮食批发市场:拟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扩建鄂东粮食批发市场。规划征地180亩,建粮食仓库,容量3000万公斤,油脂储备罐1000万公斤,现代化交易大厅1500平方米,现货交易场地2万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

7、新建万吨级现代化粮食专用码头:拟在高新技术开发区临江兴建万吨级粮食专用码头,规划投资5000万元。

四、措施与对策

为确保规划的实现,必须抓好政策的配套,落实好科技进步的相关措施。

1、多方筹资资金,解决制约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瓶劲—资金问题。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资和内资一起引,重点抓外资;国资和民资一起用,重点用民资。②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市应抓住中央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武汉城市圈以及商务部等部委把湖北作为现代流通改革试点的省份的有利机遇,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来发展和壮大我市现代物流产业。

2、加大对商务企业改制的扶持力度。由于历史原因和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机制不活,债务和社会负担重,生产经营举步维艰,有的还处于破产和瘫涣的状态。为了尽快实现企业改制、职工改身份的改革目标,建议市委、市政府要象重视工业企业改制一样重视商务企业的改革与改制,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市商务主管部门要全力以赴,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两手抓”工作原则,维护社会稳定。

3、强化行业管理,通过建立行业协会,完善行业规章,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对商业流通设置的指导、监督和协调,实现行业自律管理,积极支持商贸流通业各行业建立行业协会和企业及企业之间非正式战略联盟、经纪事务所、信息咨询、劳动服务等中介组织。行业协会要积极发挥对商业物流中心投资的有效引导作用,制定相关的行规行约、经营规则等自律规章,使他们能守法自律中发展壮大。

4、加大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要适当向现代物流业倾斜。物流业发展是繁荣城市的主线,是推动城市再发展的阶梯,是税源大户,对社会贡献大,只有采取倾斜政策,增加投入,才能保证发展后劲,保持持续发展势头。

5、建立稳固的原料基地,完善科技网络,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改变仅靠小农业分散生产提供原料的现状,逐步转向基地化生产,集中财力、物力建设各种基地。

6、加快建立现代流通体系,按照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加快商业网点建设,大力发展方便居民消费的零售业态,改造和调整传统零售业态,加快建设汽车、家用电器、建材家居、电子信息和通信产品等新兴消费热点的流通服务网络。

7、努力协调指导商品市场发展、培育和发展商品市场体系,全面完成我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大力加强农村商品市场建设,推进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继续加强市场监管和治理,重点做好汽车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确保汽车市场健康发展,加强监管,促进旧货业、租赁业、拍卖业、典当业等特殊流通行业有序发展。高度重视商品市场的标准化建设工作。

8、奋力开拓城乡市场,以新型商业业态为载体,扩大地产品特别是农产品销售,促进结构调整。要继续组织好农超对接,通过农产品进超市,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和卫生标准。

9、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地方立法,健全地

方立法,健全流通促进体系,建立有序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五篇:桂林市现代商贸物流发展十年规划通过评审

12月15日,《桂林市现代商贸物流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称“规划”)已经通过我市专家组的评审。

近年来,我市城乡商贸物流体系逐步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9%,2010年达到391.53亿元,培育了一大批商品市场,市区年成交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专业市场15个,1亿元以上的9个,5亿元以上的6个,10亿元以上5个,20亿元以上的1个。完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建设和改造1243家,覆盖全市100%的乡镇和71%的行政村。建设和改造配送中心11家,日用消费品配送率达50%以上,农资配送率达90%以上,初步构建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市商贸物流整体水平不高,物流效率偏低,难以满足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为改变这一现状,推动桂林现代商贸物流业成为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市启动了《桂林市现代商贸物流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编制工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公开竞标成为规划编制单位。该校经过充分调研,编制完成了这一规划。

根据规划,在未来十年中,我市将以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为契机,着力将桂林打造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据市商务局负责人介绍,到2015年,初步建立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框架,建成商贸物流集配中心3个,建成综合性物流配送中心1个,建成示范物流园区1个,建成空港保税物流园区;引进和培育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50家以上;到2020年,桂林现代商贸物流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文章转载

上一篇:现代经典诗歌朗读篇目下一篇:乡村医生入党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