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初探

2022-11-09

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近年来,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认识到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把德育工作做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但由于广大中职学校生源紧张, 学生素质每况愈下, 德育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1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1.1 德育内容虚泛, 脱离实际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有些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是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可以不要。许多中职学校为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淡化了德育教学和德育工作。德育教材老化, 与当今社会和学生实际相距甚远, 在内容上存在“远”、“大”、“虚”、“空”的现象。道德规范概念多, 口号多, 缺乏针对性, 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如学雷锋就上街打扫卫生, 做好事就看望“五保户”, 搞讨论就出黑板报等。

1.2 德育工作形式呆板。

一是灌输、说教多, 启发、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少。表现为政治教师上课时, 一味教导学生只能怎样做, 而没有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 不能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教师在做德育工作时, 动不动就板起脸孔训斥学生, 缺乏心灵沟通, 很难让学生把老师的教导转化为一定的道德行为。二是德育工作管理流于形式, 措施不到位。作为园丁的老师, 没有按照学生的需求进行心灵浇灌, 而是操起“剪刀”, 按照既定方案进行修剪, 制约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1.3 德育工作效果较差

有人说,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 只看到灶内火旺, 就是不见水开。由于德育评价与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的工作业绩、学生的升学就业脱钩, 缺乏激励和制约机制。许多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仅是用于应付的摆设和对外宣传的手段, 虽然成立了德育工作机构、开设了德育课、搞了许多德育活动, 但由于只注意形式、只注重灌输、不注重内容切合实际、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德育效果明显较差, 达不到预期目的。

2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 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2.1 狠抓师德建设, 优化德育队伍, 为德育工作提供保障

在学校,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深刻影响。拥有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 是搞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要建设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师德规范学习, 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其次,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使德育队伍的管理规范化。将德育工作量化为具体的岗位职责, 制定目标责任书, 定期对德育工作者进行考核, 把政治理论水平、道德素质、育人效果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 而不是单凭分数论高低, 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第三, 加强对年轻德育工作者的在岗指导和培训。对新任教师和新任班主任采取以老带新“结对子”的方式, 选择思想水平高、道德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老教师或老班主任, 在实践中进行“传、帮、带”, 互促互学、共同进步, 以提高整个德育工作队伍的道德水平。

2.2 优化德育环境, 明确德育目标, 体现德育工作的层次性

德育环境包括德育对象、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有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 使他们养成了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气。中职学生的德育目标有三个层次:“去恶、扬善和成仁”。“去恶”就是把学生内心深处恶的东西除掉, 使其人心向善, 这是德育工作的底线和起码目标;“扬善”就是引导学生积小善为大善, 把善的东西发扬光大, 从而促使学生在人生追求之路上不断提升道德境界;“成仁”就要引导道德素质高的学生不断加强道德修养, 向至善的境界迈进。我们的德育目标应定位于“去恶”、“扬善”两个层次上, 而不是一味追求所有学生都要“成仁”。因此, 学校德育的基本职能是引导学生对各种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 自主地、合理地选择个人所应确立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形成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

2.3 丰富德育教学内容, 变更德育考评方式, 增强德育工作的互动性

传统的德育课授课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重知识传授, 轻解决深层次思想问题;重理解记忆, 忽视学生参与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决不是靠背诵概念、记住道德规范就能凑效的, 必须注重学生的道德实践、道德体验和道德养成。因此, 在德育课教学中, 必须针对学生实际,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如课堂讨论、启发式教学、师生对话、编演小品进行情景教育, 到企事业单位体验生活等互动的多主体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认识, 在总结中拥有理论, 在讨论中调整自己的道德选择, 在体验中理解道德规范, 从而真正起到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 变更德育成绩的评价方式, 实现由原来只考核课堂成绩到考核日常行为转变。可以把德育课学期总评成绩变更为平时作业、期中成绩、期终成绩、平时品行四项之和, 分别占10%、15%、25%、50%的比例, 以平时操行表现作为德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标准, 使学生更为注重一言一行, 从而达到“学校生活中的道德成为道德实践”的目的, 以增强德育的实践性。

2.4 把握时代脉搏, 更新德育形式, 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除了发挥德育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外, 可以通过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 让学生内心形成自己之外还有他人、还有集体和社会的观念, 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为良好道德品质形成打基础。可以利用升旗仪式,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军训, 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国防观念;开展警民共建和平活动,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 培养其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通过有计划的专题活动, 如演讲比赛、文艺晚会、体育竞赛、班级评比等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加强学生组织、社团的建设和指导, 发挥学生组织、社团在学生当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创建德育网站, 设立聊天室、心理咨询室、道德论坛、调查与测试等学生乐于参与的栏目,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此外, 还要发挥图书馆、阅览室、广播室、革命英烈纪念馆等德育基地的作用, 形成浓烈的德育氛围, 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素质教育, 德育为先”。只要我们持之以恒, 加强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工作, 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 实现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摘要:目前,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内容虚泛、形式呆板、效果较差等问题。要扭转这一局面, 必须优化德育队伍, 明确德育目标, 改革教学模式, 体现德育工作的层次性、互动性, 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德育工作,现状,对策,层次性,互动性,实效性

上一篇:夯实教学技能促进专业发展下一篇:加氢润滑油基础油结构组成与氧化安定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