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4-04-25

冀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共9篇)

篇1:冀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居民的精神文化消费水平也大大提高,农村文化消费意识正在逐年增强,庞大的农村人口的文化消?M市场潜力巨大。为此,我对我家乡--河北省沙河市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人们用于文化的支出越来越多,但目前仍存在村民文化消费观念过于落后、文化消费总量较小,且增长缓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应不足等问题。针对农村目前文化消费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策略。本文的研究对于打开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调研报告

一.前言

本次调查地点选取了河北省沙河市三个乡镇,分别为沙河城镇(沙河市北部)、周庄办事处(毗邻沙河市区)和柴关乡(位于沙河市西部山区,交通不便),充分考虑到了沙河市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及基础设施完备程度差异问题,因而对沙河市整体的农村消费情况具有一定的解释性。调查对象为该乡镇常住居民,调查方式是进行随机选取入户调查。共发放调查试卷1000份,其中沙河城镇500份,周庄办事处300份,柴关乡200份,剔除掉无效问卷后929份。

二.沙河市农村文化消费现状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7年,沙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2.2亿元,增速达10.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051元。自从进入“十三五”以来,虽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随着经济结构及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村民们收入水平有所提高,消费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大幅提高,消费范围也不断扩大。沙河市农村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51%跌至2017的30.6%。这说明,沙河市农村居民生活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如表1)。

这次调查目的是了解农村居民消费内容和结构,并提出以下问题“您的家庭消费金额最多的3项”,调查结果如下(如表2):

调查结果显示,在沙河市农村家庭消费金额最多的3项中,排名前六位的分别是食物烟酒、教育支出、日常开销、人际交往、衣着、居住花费。在家庭消费品中,其中选择最多的消费品为食物烟酒、教育支出和日常开销,比例均在20%以上,其中食物烟酒消费支出最多,达25.49%。选择文化娱乐支出为家庭消费支出金额前三项的仅有24人,仅占总调查人数的2.85%。可见农村文化消费稍显不足,农村市场是提高整体文化消费水平的关键。

三、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理念落后

受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沙河市农村居民消费习惯较为保守,偏重于实物消费,大部分村民更愿意把“闲钱”存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从而忽视了精神消费,认为文化消费是“没必要的支出”“浪费钱”。我们归属于人际交往的支出包括送礼请客和婚丧礼金。村民之间平时请客吃饭串门喝酒的现象很常见,而一起去打一场篮球或出门结伴旅行的却少的很多。由于受消费观念、文化基础设施供给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村民普遍存在“有钱不想消费”而愿意存进银行的观点。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仍能看到农村居民消费与城市居民消费总量及结构上存在的较大差距。

(二)农村文化消费总量较小,且增长缓慢

各村政府近几年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是与周边地区相比,沙河城镇等地区文化消费存在发展总量较小,增长相对缓慢的问题。以2017年为例,如下图所示,沙河市农村居民人均文体娱乐消费金额为1302元,比河北省人均文体娱乐消费金额的1358元略低,也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北京市和天津市――仅为北京市人均消费水平的60.47%,天津市人均消费金额的73.72%。

数据来源:《邢台市经济年鉴》(2016年)

(三)文化基础设施供应不足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沙河市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较多集中于在家上网、看电视,集体活动偏重于跳广场舞、扭秧歌等。这些活动集体投入成本较小,对于环境、设备、参与人员的限制较低。虽然大部分村庄安置了健身器材,但利用率较低,常年处于闲置状态。目前沙河市各所属乡镇无可供村民使用的影院,沙河市仅有两家正在营业的电影院,可容纳量共618人,但是沙河市常驻人口为47万。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休闲文化娱乐活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据调查,每年会进行至少一次外出旅游的家庭仅有不超过十成的家庭。然政府加强了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开发和市场监管力度,但是文化基础设施供应不到位,使得即使有村民想进行此方面消费也会受限制。

四、对提升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首先政府要建立合理激励措施刺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收入是消费的第一源泉,增加收入才是消费提高的动力源泉,才能为文化消费提供坚强的后盾;其次政府要出台措施稳定物价,使农民日常必需品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有所降低,使农村居民有更多的“闲钱”用于精神文化消费。

(二)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能力

第一,政府部门首先要制定如减免税收或加大财政补贴等相关的宏观政策,以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项目的开发。当进行同样的文化消费所需付出的成本更低时,居民消费的积极性就会大大的提高。第二,重视农村文化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其投入力度,文化项目基础设施包括进行多种文体活动所需的场所、配套设施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更是我国迅速崛起强大的新兴产业。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传统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加大对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的重视变得尤为重要。文化产业想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加大力度开发和引导具有巨大潜力的农村文化市场,深入了解农村地区文化发展的现状,发展文化消费来帮助其改变目前的落后模式,必定会促进当地文化建设,提升整体的文化市场进入新领域。

篇2:冀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抓住农村优势,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出农村科学教学的困境;点燃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激情,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优势困境对策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生活的指导.在科学课程中,为实现科学课程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科学实验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培养动手和动脑能力,发展兴趣和特长,全面提高科学素养。而在农村贫困地区小学科学教学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缺乏以人为本,使学生难以建构自己的科学体系,更难获得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念,点燃小学生的科学激情,提高小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呢?

一、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优势

农村学校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科学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困境

首先大部分地处边远的贫困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有限,资金短缺,教学仪器设备少,教学设施落后;社会、家庭、学校科学观念淡薄,科学意识相对差,科学素养相对浅显。

其次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因而师生之间的交往往往表现为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单向传授关系,从根本上忽略了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另外大部分小学在边远的农村,教师文化素质不高,科学专业方面的素质更为欠缺,所以上起科学课来大部分是照本宣科,教教材,传授有限的知识,有时还传授错误的信息,更糟的是占用科学课的时间上语文和数学,科学课行同虚设。农村小学没有一个专业的科学教师,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参加过相关的培训,科学课基本上由非专业教师任教,有些科学课本上的问题老师也不能正确回答、甚至不回答,他们只能把原有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因为没有图书馆也没有网络,他们无法及时找到答案,像这样的情况能否给我们孩子的心灵浇上科学的营养呢?

三、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对策

(一)、教师要热爱科学,不断学习,扎实科学基本功

地处边远农村小学的孩子们都来自落后的山区,他们的科学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作为农村小学科学老师的我们责任重大,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我们自己的功底都不扎实,又怎能做好儿童的科学启蒙呢?所以必须不断学习甚至终生学习,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开拓前行,扎实根基,真正做好学生的科学教育。那么我们首先要热爱科学,热爱科学是做好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前提,要努力探究科学的奥秘,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学会用陌生的眼光去看熟悉的事物。

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更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的老师、家长、孩子身边的人很多时候都不能正确回答,所以,要正确有效的做好农村小学的科学的启蒙教育,必须得有扎实的科学功底,而扎实的科学功底又来源于不断的学习、观察、研究、总结反思和实践。针对一些奇怪的科学问题,我们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应该知道为什么的缘由。所以老师要不断的学习科学知识才能给孩子们科学知识的营养;才能给不懂科学的孩子们一块更科学的天地;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二)、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科学课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思考,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科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可以使科学课取得综合的教学效益。如学习《我眼里的生命世界》这单元时,我们就可以利用校园里现有的植物和动物加上自己见到的来替代教材内容,改变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个性和迥异的爱好。应该根据他们各方面的特点量身定做科学实验和活动,充分利用我们边远农村小学现有的资源,让不同的学生在科学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必须的科学。例如:“利用简单教具做小型的实验,利用学生熟悉的东西做实验器材。”不但依照学生的想法一步一步地做实验,让学生在反复的实验活动中学科学,在不断的失败中自我总结原因,让更多的孩子参加实验活动和发表见解,而且孩子们学习活动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已知领域,更重要的是应当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只有在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才能塑造人的创新精神和不断地提高人的创新能力。

(三)、重视科学课堂教学、把科学知识的传授落到实处

要上好科学课,首先,必须备好课,在农村小学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备好科学课呢?就是要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初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其次,组织好课堂内外的活动,如何组织好呢?就是把生硬的科学课堂变成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如教他们如何观察事物的特性,如何做实验,分那几步做?记录他们在观察和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引导他们如何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制定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如何做,如何检测实验结果,如何报告结果、反思等„„不仅要教教材上的,而且还要教教材外生活中的;不仅要做课内的,还要做课外的实验。因此,精心设计活动、实验,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合理开展课内外实验,适时记录、总结、反思是科学课堂必须抓好的几大环节。吃透科学教材,备好课、上好课是重点,更多的是走出书本了

解学生此情此境会想什么,会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是否有效创设学习情境,是否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所帮助,是否符合小学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是否能成功组织课堂、实验、活动。这样,科学课就不再是搞形式了,而是落实在课堂、实验、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培养了的学生科学观,这样,既符合我国当前教育形势,又能促进当地素质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利用农村优势,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善于利用科学教学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农村的孩子科学知识浅薄,眼界狭窄,科学课上提出问题时往往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代劳了,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一次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多分析多实践,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多动脑 “想一想”,多动口 “说一说”,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只有在无数次的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当然,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孩子们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

总之,作为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我们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紧紧把握新世纪的脉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科学研究的方法,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讲授的接受体为学习的主体。让我们的孩子在主动学习中成长为科学的参天大树,成为符合新世纪科学发展的接班人。农村科学素质要发展,当地教育教学质量要提高,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就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爱科学、懂科学、研究科学;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扎实科学基本功;精心设计科学课、成功组织科学课堂、实验、活动,把科学课落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提高科学素质的实处;适时有效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引导孩子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发扬科学创新和探索精神、提高科学意识;符合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加速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使素质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评组别:小学组

作者姓名:薛国庆

工作单位: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中心学区

邮政编码:733108

职称:小学一级教师

联系电话:***

篇3:冀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在各地纷纷开始重视体育、发展体育,并取得了很大成就的同时,遵义地区的农村学校体育是否也赶上时代的步伐,与其他地区并肩前进了呢?或者说是虽有前进,但和其他地区差异是否显著?还存在着些哪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我们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调查研究,希望得出一个真实而可靠的结果,以便为上级领导和体育工作者的工作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遵义所管辖的12个县市区的154所农村中小学,采用每个县市随机抽样原则(每个县市最少抽取中小学10所),考察遵义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CNKI期刊网和学校体育方面的著作了解相关情况,获取相关信息。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所需,制定并发放问卷179份,收回128份,有效问卷111份,有效率为86.72%。

统计分析法:对各种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具体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3. 结果与分析

3.1 遵义市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3.1.1 遵义市农村学校体育的管理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县没有配备专门的行政体育干部,其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村学校体育管理的运作方式基本上都是下达一些指导性文件,工作不够深入,缺乏创新,没有实效,没有对农村学校体育起到指导作用,管理和监督不得力。

学校体育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环,从整体上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协调发展。在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的检查频度的调查中发现,每月检查一次的学校最多,其次就是半年一次和从不检查。

3.1.2 体育课的开课情况

体育课是学校组织体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学校体育工作的进行主要通过体育课来完成的,体育课目标的完成应是检查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遵义市农村学校体育的开课情况详见表:

3.1.3 实施体育教学教材情况

以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总纲或各省市教育厅体卫处组织编写的体育与健康教材进行规范教育的为“实施教学教材”[1]。调查结果显示22%的学校能完全执行教材,部分执行教材占66%。小学基本上没有完全执行教材的,部分执行的占91.7%。

在自编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中,仅有极少部分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在使用自编教材,大多数学校无所谓教材,只根据升学考试内容进行自行教学。

3.1.4 遵义市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情况

在研究中,我们将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进行调查:竞技体育部分和民族传统体育部分,结果发现,对于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在遵义市农村地区,很多现代化的教学内容没有开展,或者说根本无法开展。究其原因,与场地器材有很大关联,但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查情况来看,作为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却很少走进课堂。这也说明遵义市农村地区的学校在思想上没有什么突破,未能立足现实,另辟蹊径。

3.2 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分析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多种方法,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多种形式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其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个人体育锻炼、班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和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多种组织形式和内容。[2]

3.2.1 两操情况。

早操是一种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课间操是安排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进行的体育活动,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

3.2.2 课余训练和竞赛开展情况。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可以开展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在考查学校课余训练的情况时发现:学校有代表队的学校占仅27.03%,而有72.97%的学校没有代表队。

3.3 遵义市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物质条件情况与分析

3.3.1 体育经费情况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有关部门应当妥善解决体育教师的工作服装。”[3]在调查中发现,69.6%的学校没有给体育老师发放服装费,8.7%的学校没虽然发了体育老师的服装费,但没按标准发,只有21.7%的学校能按标准发放体育教师的运动服装费。

近三年来平均体育经费投入的调查中,中学有20%的学校没有一分钱的投入,小学有40%的学校没有投入。投入经费在1000—3000元的,中学占27.3%,小学只有8.3%。投入经费在3000元以上的,中学占18%,小学没有。

3.3.2 体育场地器材情况

体育场地器材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遵义市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基本上都不能达标。

在体育器材来源的调查中,仅有17.4%的学校有自制的体育器材,65.2%的学校主要靠上级配置和学校自己购买,这说明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3.4 遵义市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现状与分析

《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规定:按照在校学生数量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农村初中为180:1,农村小学为230:1。[4]在所调查对象中发现,遵义市农村中小学目前的情况是中学缺体育教师情况较严重,而小学完全能满足教学需求。

教育部规定,现阶段各类学校教师的合格学历要求为:小学教师需要中专及中专以上水平;初中教师需要达到大专及大专以上水平。调查发现,现有教师队伍中,小学体育老师80%为中专和专科以下学历,中学体育教师过半以上都为本科学历。但是由于现在多实行评聘分离,如果缺乏编制,教师即使教龄达到出于不能申报职称等多种因素,导致现在遵义中小学体育教师职称偏低现象。

从调查对象中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偏轻的颇多,这关系到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问题,不利于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通过“遵义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调查表”调查,结果表明遵义地区农村学校现存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校体育规范化教学水平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的督查力度不够;(2)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严重缺乏;(3)体育师资队伍不合格;(4)学校行政领导对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思想观念落后;(5)体育教师工作热情不够高;(6)管理运作方式存在问题,体育教师上课“一个哨子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不管有无教案,也不管是否按新课标规定在上课,都无人问津,鲜有学校领导会管到体育课上来。

4.2 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学校体育的关心和重视。争取政府部门每年的定额拨款,争取希望工程和体育福利彩票对农村学校体育的支持,吸引企业、个人对农村学校体育的赞助,避免因经济原因对学校体育造成的不良影响。

(2)披露现状,让教育行政领导看到农村学校体育的形势严峻,引起对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视,加大领导工作的深入。

(3)培养一支数量够用、质量合格、男女教师比例协调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4)公平、公正地评价体育教师的劳动成果,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 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体育与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6.

[2]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11.

[3]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S].国家教委、国家体委, 1990-03-27.

[4]中央编制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 2001.

[5]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N].人民日报, 2002-08-20.

[6]曲宗湖, 刘绍曾, 赖天德.跨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9, 22, (1) :1-8.

[7]周君华, 原丽英, 解毅飞等.中国东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比较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0, (2) :4-9.

篇4:冀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堪忧的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课堂教学对阅读的忽视。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忽视阅读是极其危险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越俎代庖,以教代读。为了跟进教学进度或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语文教师往往越俎代庖,把自己认为的教学重、难点灌输给学生,学生缺少自读的感悟、探究和发现,只是扮演了接收器的角色。尤其是对较长或较难的课文更是这样,课堂几乎成了教师的演讲专场,传统的讲授法、灌输法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挥之不去的幽灵。

二是以练代读,本末倒置。近年来,阅读题在语文考试中兴起,且分值不断增加,答案刁钻古怪。因此,老师不得不用大量的阅读练习题代替学生的阅读,让学生以做阅读短文的形式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在对文章缺乏整体感悟的背景下,即使练得再多也不足以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略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难以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缺乏“大语文”教育观,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改革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建立一个课堂内外相互结合的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在实践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教师未能真正确立这一点,对课外阅读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课内灌输,轻课外阅读。另外,家庭和社会对阅读氛围的营造出现缺位现象。一些家长往往担心子女读课外书会影响考试分数,因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持否定态度,给课外阅读设置了障碍。即使是一些“通情达理”的家长,也往往局限于让学生读“作文选”之类的书籍,殊不知这不仅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此外,学校也忽视语文环境建设,图书配备的不足和滞后、社会公共图书馆的匮乏和开放率低以及影视作品的冲击等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阅读的开展。

二、对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思考

(一)充分认识阅读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智慧,获取外部世界的知识和信息,开阔视野,融入到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去,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语言与思维互为表里,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决定着阅读教学是最贴近智力核心的。阅读材料的内容是思维活动的产物和结晶,学生的阅读活动必须借助思维的介入。学生通过学习作者的态度和方法,培养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通过理解、记忆字词句篇,培养理解力和记忆力,指导学生按照作者的思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想象和创造。总之,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阅读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阅读学习是个体进行终生学习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对一个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未来社会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未来生活所需的一种技能,并为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所以必须把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放在重要位置。

(二)重视课堂阅读教学,构建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既然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首先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在阅读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首先,树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减少繁琐的分析,反对讲深、讲透,反对阅读过程的繁琐化。另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提倡品味和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以及语感的培养。其次,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其任务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造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以及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再次,联系生活,放飞想象。无论是语文教材还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或是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往往都能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情感中找到相似的体验,引起共鸣。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特点。因此,在阅读中,需充分要求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等去充分感受、体验文本思想和情感。通过这种体验实现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的多维度融通。另外,还要给学生提出基本的阅读要求,就是带着感情读书,带着问题读书,带着思想读书。同时,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和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三)重视课外阅读,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模式

开放的实质是联系。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校内外、家庭和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辐射。只有注重联系,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

首先,注重知识的渗透和整合。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整合、归纳、回顾,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归纳总结学过的写景类文章,感受写景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归纳学过的某家的作品,去理解、评价其作品的特点;让学生回想学过的有关春天的诗句、文章,去欣赏,去体会等等。其次,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内应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结合文体和不同的课文类型,指导学生如何去选择课外读物及阅读的形式,及时接受学生课外阅读的反馈信息。例如,学了《藤野先生》一课后,可以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学了《分马》可阅读《暴风骤雨》等;在学习古诗词单元时,组织学生举行课外诵诗会等,以提高学生的课文阅读能力。最后,要切实注重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既具有内在的联系又各自独立,因此,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进行认真地组织与科学地指导,从而实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最优化,促进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配合、统筹安排。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是开展好课外阅读的前提。初中生兴趣广泛,感情充沛,但自制力不强,分辨能力较差,课外阅读上易受情感的支配,往往沉湎于武侠、言情小说,或迷恋于情节离奇的卡通读物,也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读书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心理,引导学生多选择健康有益的,切近学生生活的读物来读。当然,教师也应通过课堂教学或举办讲座、专题介绍等形式,对有关的文章、作品等进行精当的点评,留下一些思考的问题和悬念,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以寻求答案的兴趣。同时,对读过这些作品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促使其他同学产生向往之心,从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总之,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并能深入理解课文,进而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语文学科必须加强阅读教学和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科“十一五”规划指令课题 ( 编号:ZL—1004 )

篇5:冀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农村学校 篮球项目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187-01

前言

目前我国约80%的中小学生在农村,农村学校(我们把由乡镇一级政府管理的中小学及小基层的教学单位定义为“农村学校”)是中国教育基础的主题,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主战场之一。为使农村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是:作出切合国情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规划,以改变农村学校教育中体育落后的不协调状况。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提高小学生体质的迫切性、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开展体育教育的需要。篮球教学成为小学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着重研究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篮球项目的发展现状?p包括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主要以学生、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的部分搜索引擎,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网(维普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西昌学院图书馆等馆藏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本文随机抽取了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一些老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2.2.3 访谈法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专门走访了金川县安宁乡安宁小学理县薛城镇中心校的教师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篮球项目状况分析

3.1.1 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篮球项目活动基本情况

农村学校篮球运动的开展主要体现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内容教学时数的比重、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中篮球运动参与的人数及组织形式、课余篮球队训练情况等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教学时数情况。

中小学时期是人一生接受教育的起点。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篮球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教育,培养他们篮球运动的参与意识并养成习惯,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篮球运动健身热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而篮球课教学时数多少,直接影响篮球教学效果。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篮球教学开展比较普及,篮球内容都占有一定学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中比重排列居前三。说明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内容教学时数占有较大的比重,同时,在走访中,了解到部分体育课上课时是根据学生的喜爱自选内容,教师只分项目进行指导、监督,从十所学校体育器材借还登记簿上看,70%的借出器材是篮球,其次是乒乓球、气排球、跳绳。所以,在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从事篮球活动的时数比计划的还多。

3.1.2 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篮球活动情况

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与健康课共同构成了学校体育的整体,与体育与健康课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课余”决定了其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的特点,把握好课余体育锻炼中篮球运动的开展,对于篮球运动在学校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余活动学生运动项目选择情况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多少,体育能力的强弱,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其中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对体育爱好程度的高低。学校的区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没有多大影响;总体上看,女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面较宽,而男生的运动项目选择比较集中于篮球。说明篮球运动在农村学校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大多数男生课外活动的首选运动项目。

3.2 影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教学的因素分析

3.2.1 场地器材设施分析

标准规定,城镇小学和乡村小学必须配备的体育器材有30多个种类,乡村小学最低标准为“12个班以下”,要求配备:6根接力棒、20个实心球、10张体操垫、6条长绳和50条短绳、小篮球和小足球各10个。但是在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并没有那么多的器材,也没有那么多的场地,我在安宁乡住了二十多年,也没发现没什么改变,一直就是一个篮球场,田径场就根本没有。?]发现其他什么器材,就是上课时有个篮球,在课余时间连篮球都没有,有条件的学生自己买了带来的。或者是老师在打的时候和老师一起。所以严重缺器材。很多学校也是一样,除了篮球几幅羽毛球和一两个排球外就没有其他的器材。

3.2.2 教师队伍分析

对于这些西部山区来说,教师也是短缺的,更何况是农村的学校,本来教师就少,一个教师担任至少两门课。体育教师也就少,所以专门指导学生体育锻炼也是不可能的。课余体育锻炼虽然是学生课余时间的活动,如果能合理安排指导员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锻炼的效果会更好。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调查发现,在课余体育锻炼中篮球活动没有指导员。而在安排有指导员的篮球活动中,以体育教师为主,其次是班主任,第三是有专长的其他教师,第四是有特长的尖子学生。

3.2.3 学生的认识情况

对于那些不能长期坚持运动的人来说,偶尔在周末运动一下,反而会加重他们体内器官的磨损并缩短寿命[4]大部分学生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但是,每次锻炼达1h以上的学生很少,大部分学生每周体育锻炼都在30min以下。小学生,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较为理想,而初中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达2次以上的人数不多。总体上是,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加次数少、时间短,很不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3.3 影响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篮球运动开展的因素分析

学校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多种体育手段,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愉悦身心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的“课余”属性,决定了影响因素的多样化。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调查,影响课余体育锻炼中篮球活动开展的因素有:场地器材、学校内篮球运动氛围、学生余暇时间、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学生学习压力、学校外篮球运动氛围、篮球教学效果学生余暇时间、应试教育、家长支持程度、校内外篮球赛事氛围。另调查中发现,留宿学生少、学习压力大是影响学生余暇时间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小学生和初中生低年级学生,他们放学后要急于赶回家,是影响参加课余活动人数的主要原因。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篮球教学开展比较普及,篮球内容都占有较大比重的学时,篮球运动是大多数男生课外活动的首选运动项目;体育教师和班主任是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但有组织的篮球活动的次数少,学生课余篮球活动以自由活动为主,锻炼时间大部分在30min左右;体育教师在课余活动中参加体育锻炼次数少,没有起到带头作用。

在农村中小学校有篮球队且能坚持训练的很少,没能为有篮球天赋的学生提供参与课余篮球训练的条件。

影响篮球运动在金川县农村学校开展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既相互交叉又各有不同,其中场地与器材、领导认识、体育教师素质、学生余暇时间、应试教育、家长支持程度、校内外篮球赛事氛围是最主要的。

4.2 建议

由州教育局及相关部门成立中学生体质监测部门,通过定期检查,把学生体质达标以否列为学校主要负责人业绩考核的主要标准中,以督促学校实施“阳光体育”工程的力度,同时,对体育教师的素质起到监督作用。

场地与器材是影响篮球教学、课余活动、课余训练的主要原因,学校领导不能因篮球是一种易损品,耗资金多而不顾学生的喜爱而放弃推广篮球运动,可以通过社会力量解决部分教学器材、也可以学生自备篮球等方式开展课余篮球兴趣班的训练,同时,注意校内外资源的结合利用,组织多种形式的中小学生篮球比赛以提高学生课余锻炼中参与篮球活动的积极性。

篇6:和田地区农村就业现状及对策

【摘 要】 文章概述了和田地区农村就业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想上提高认识,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种植,努力开辟农牧民劳务空间;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依托旅游、玉石文化及羊毛地毯等支柱产业,拓宽农牧民创业途径;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地区就业信息资源共享。

【关键词】 富余劳动力;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农牧民增收

一、和田地区农村就业现状[1]

2013年和田地区全年实现就业再就业6.67万人,重点解决就业困难家庭、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三大群体的就业困难。全年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5万人次。[2]另据和田地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13年末,和田地区总人口为215.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1万人,增长1.5%。其中:农业人口178.19万人,增长1.4%,非农业人口37.26万人,增长1.9%。2013年末全地区就业人员90.75万人,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占63.3%、11.4%、25.3%。不难看出,在人口占全地区87.7%的广大农村,而就业人员占全地区就业比重的63.3%,比较发现,在广大农牧区就业压力依然巨大,增收任务艰巨,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亟待解决。

二、取得的成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和田地区也相应出台了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劳动力转移等一整套有和田特色的就业政策体系。[3]据统计,2013年和田地区不仅就业再就业形势明显好转,同时社会保障领域也取得较大进步。例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分别参保92.42万人和3.17万人,参保率均达100%,基本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8.7万贫困人口越线,89个贫困村达到整村推进的验收标准。可以说,201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成绩显著的一年,广大干部群众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就业再就业成绩。

三、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几年里和田地委、行署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给予了高度重视,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村城镇化建设、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无法吸纳数量众多的富余劳动力。

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三是农牧民就业观念尚未转变,习惯于传统农牧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宁愿在农村闲着也不愿外出寻找就业出路,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

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程度不高,地区劳动力市场发展迟缓。很大一部分农牧民外出都是自发的,处于无序状态。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和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

五是多数农牧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闭塞,找不到挣钱门路。农牧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给签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社会养老保险等问题。

六是劳动者素质较低,缺少外出就业的手艺。和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以下教育水平,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汉语沟通能力较差,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

七是培训服务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后,新一轮对口援疆全面展开,和田地区已经迎来难得的“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四、解决思路

1、思想上提高认识,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对和田就业工作的一系列倾斜政策和地区《关于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和田地区“坚持发展与稳定并重,改革与创新同行,全面推进‘三化’,重点改善民生”的发展思路,大力促进就业和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4]要在开发公益性岗位上实现新突破,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困难家庭和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使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上过渡就业,为实现稳定就业创造条件。同时,通过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创业服务,为劳动者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

近年来,和田地区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富民强区固边”战略重要力量常抓不懈。积极在土地、税收、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两园一区”的主体区位优势,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大企业、大集团”的进驻。随着北京、天津、安徽等省市的进一步对口援助,和田地区已建成并投入生产的企业涉及保健食品、饮料加工、维药研制开发、玫瑰精油提炼、建材加工等项目,这些企业的进驻必将为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众多就业机会。

3、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种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林果产业化经营,努力开辟农牧民劳务空间

(1)实施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措施,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通过政策倾斜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扩大就业渠道吸纳富余劳动力。只有乡镇企业发展起来,能够提供较多的岗位,农民才可以足不出户稳定就业。

(2)应做好外出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工作。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允许外出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而留守人员则可以利用空出来的闲散土地发展特色林果业,既合理利用了闲散土地又增加了就业岗位,达到双赢。

(3)应把特色林果业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努力打造一批“生态、环保、绿色”的精品林果生产基地,按照抓大扶强的原则,重点引进扶持铁道部援助和田的核桃加工厂等特色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实现“企业+基地”的产销模式。

4、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

近几年,和田地区针对农牧民群众增收问题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其中把畜牧业发展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并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要重点突出发展农牧区畜牧业,扩大地区牲畜存栏总量,规模养殖,不断探索延伸牲畜加工生产链,开发就业岗位,尽可能多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5、依托旅游、玉石文化及羊毛地毯等新兴支柱产业,拓宽农牧民创业途径

随着和田地区旅游业的迅速兴起,围绕旅游业、玉石文化及羊毛地毯而参与二三产业经营的农牧民越来越多,对吸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起到积极作用。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农牧民从事玉石加工销售、特色林果储藏保鲜、运输、农家乐、餐饮娱乐、社区服务等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第三产业也能得到快速发展。

6、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地区就业信息资源共享

(1)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图书图画等多种新闻媒体和介质,整合基本信息资源,积极参与网上招聘活动等形式,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组织的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

(2)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拓宽视野,收集信息,及时了解劳动力需求情况,建立密切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各乡(镇)应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

(3)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注 释】

[1] 和田信息网-地区统计局,2014.3.24.[2][3] 2013年和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田信息港,2014.03.24.[4] 聂亚珍.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03.【参考文献】

[1] 郭松山.中国失业保障制度与再就业[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04.[2] 崔占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04.[3] 张纯.新型农民培训手册[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04.[4] 黄炳志.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保障[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08.【作者简介】

篇7:冀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固体废物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太湖由于高强度的开发和水环境治理的滞后,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突出表现在河网水质的污染和太湖的富营养化,流域内水质型缺水和水污染矛盾不断发生和发展,己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以江苏宜兴地区农村固体废物资源化调查为例,通过时示范村的`农户进行实地调查,获得太湖周边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生活垃圾产生情况及垃圾特性,并了解当地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分析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可行性,为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决策依据.作 者:王骁 Wang Xiao 作者单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南京,210036期 刊: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Journal: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年,卷(期):,28(6)分类号:X705关键词:固体废物 资源化 对策

篇8:冀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关于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很多,但是关于中学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很少。在我国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农村教师占80%,这其中小学教师又占60%[1]。农村中学教师占农村教师的40%,农村中学教师是农村中学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和“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实施。通过调查苏北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来提高广大农村地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坚持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为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学教师的身体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关注广大农村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切实保障他们参与体育的权利。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的北部,包括徐州市、连云港市、盐城市、淮安市和宿迁市,经济相对江苏省其他地区较落后。农村中学包括乡镇中学和联中,从政策的执行方面来看,农村应该包括了乡镇,如《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在体育事业重点选择上,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 [2]。本文以苏北地区农村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15所农村中学为样本(每市3所),其中男教师320名,女教师280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上网和到图书馆查阅了相关文章数十篇,并进行了研究。

2.2.2 问卷调查法

调查之前制定与本研究相关的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符合调查研究的要求,每个学校发放问卷40份,共600份,回收582份,回收率为97%,其中有效问卷为558份,其中男教师293份,女教师265份,有效率为95.9%。

2.2.3 访谈法

本人就近到一些农村中学与教师和领导访谈,了解农村中学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2.2.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数理统计。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苏北地区农村中学教师体育态度的研究

3.1.1 苏北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的认识

从表1看出,有71%的教师认为体育锻炼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很重要,只有1.5%的教师认为体育锻炼在日常生活中不重要,27.5%的教师认为体育锻炼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一般。说明苏北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对体育锻炼的作用有很高的认识,这与他们的文化水平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有关。

3.1.2 苏北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有很多种,存在着较大差异。从表2中可以看出,72.1%的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体质,所占比率最高,有人将体育锻炼的目的分成“初级目的是带有明显功利性的,如为医治疾病、延年益寿等;较高层次的目的是在康乐基础上具有享乐性质两个层次[3]。说明苏北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比较单纯,抱有初级目的的锻炼者仍占大多数。有12.2%的教师选择了休闲娱乐,说明部分教师对体育健身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局限与增强体质。另外有9.3%的教师选择了减肥健美,说明苏北地区农村中学教师特别是女教师对自己的外表美和形体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了。4.5%的教师选择了人际交往,这部分教师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增加教师之间以及和社会上其他人之间的交流。

3.2 苏北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

不同性别教师所选择的运动项目各有不同(表3),男性教师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前三位是篮球、乒乓球和散跑步,分别占31.3%、26.2%和24.7%;女性教师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前三位是散跑步、羽毛球和健美操,分别占40.7%、32.5和28.4%。男性教师更多的选择篮球、乒乓球和散跑步,这不仅是因为男教师喜欢富有对抗性和竞争性的项目,篮球、乒乓球在我国普及程度高,参与人数较多有关,还与苏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设施落后和奇缺有关,可供他们参加的体育项目太少了。女教师更多的选择散跑步、羽毛球和健美操,一是因为女教师偏爱轻松、优美、没有对抗的项目,另外同样是与苏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设施落后和奇缺有关,可供他们参加的体育项目太少了。即便是枯燥乏味的散步和跑步也深受他们的青睐。

3.3 苏北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

从表4中可以发现,男教师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到一次占20%,一到两次占55%,三次(包括三次)以上占25%,女教师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到一次占33.7%,一到两次占41.7%,三次(包括三次)以上占24.6%。表5显示,每次锻炼时间不足30min的男教师有62.9%,每次锻炼时间在30min和60min之间的男教师有30.2%,每次锻炼时间超过60min的男教师只有6.9%;每次锻炼时间不足30min的女教师有67%,每次锻炼时间在30min和60min之间的女教师有18.1%,每次锻炼时间超过60min的女教师有14.9%。这说明苏北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都明显偏少,这和他们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很高形成极大反差。

体育人口是显示一个国家公民参与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我国对体育人口的判断标准,主要是按每周身体活动频度不少于三次,每次身体活动30min以上来计算[4]。如果根据以上三条标准来衡量,苏北地区农村中学教师的体育人口只有11.5%,低于《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提供的数据即1996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为15.46%[5]。

3.4 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

从表6中可以看出,选择个人锻炼的教师占57.5%,是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的方式,单位组织占10.4%,与同事一起占23.5%,与家人一起占8.6%。与1996年全国体育人口参加体育活动组织形式调查结果(社区活动占70.8%,单位锻炼占53.8%)[6]相比较,苏北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表现出较低的组织化程度,他们大部分在业余时间自发进行体育锻炼,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苏北地区农村中学在对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是很够。

3.5 影响苏北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从表6中可以看出,有64.8%的教师选择了工作繁忙,可见工作繁忙是影响苏北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原因,迫于中考和高考的压力,教师的精力几乎全部投入到教学和班级管理上,从实地考察和对一部分教师和学校领导的访谈得知,绝大部分苏北农村中学实行坐班制,不仅白天坐班,而且晚上也要坐班;下午放学后留给教师锻炼的时间很少,因为晚上还要上班;另外由于很多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到县城学校或到民办学校上学,教师要付出更多辛苦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场地器材不足是次要因素,没有场地和器材保证,体育锻炼就无法正常开展,像很多学校只有一张乒乓球台,远远不能满足教师需要;另外,由于苏北经济相对落后,当地政府对农村体育投入很少,公共体育设施几乎没有。像日常家务、缺乏有效的指导、不喜欢等原因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1.苏北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对体育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认识较深刻,增强体质是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由于工资待遇较低、工作忙、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无法达到较高层次目的。

2.男教师参加最多的体育项目是篮球、乒乓球和散跑步,女教师参加最多的体育项目散跑步、羽毛球和健美操。近几年较为时兴的项目如健美操、交际舞、体育舞蹈等普及程度太低。

3.苏北地区农村中学男教师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上只占24.6%,每次锻炼时间30min以上只占37.1%,女教师两项分别占23.1%和33%。体育人口为11.5%,低于《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提供的数据即1996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为15.46%。

4.苏北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以个人锻炼为主,占57.5%,缺乏有效的单位组织。

5.影响苏北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繁忙,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参加体育锻炼。

4.2 建议

1.政府和学校应加大对体育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使体育健身和终身体育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全民健身计划落到实处。

2.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给予农村中学教师以人文关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沉重的工作负担,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参加体育锻炼。

3.学校应当有效地发挥工会、团委、体育组的协调作用,经常性地举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像年级组和教研组篮球赛、跳绳和拔河比赛等,以此来激发和调动教师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

4.政府应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修建和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满足正常的体育教学,使教师锻炼有场地器材。

5.教师应当认合理利用时间,因地制宜,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

6.学校领导应当身体力行,发挥榜样作用,带头参与锻炼,形成良好的锻炼氛围。

参考文献

[1]姜林国.农村小学教研工作需加强[N].中国教育报,2007-3-23.

[2]刘梅英.我国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契机[J].体育文化导刊,2007:9-11.

[3]徐和庆.“医保”对职工健身运动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5):19.

[4]邰崇禧.对江苏省大学教师健身认知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体育学刊,2002,22(4):9-11.

[5]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篇9:冀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素质教育 农村学校体育 发展策略

一、研究目的

本文拟通过对卢龙县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调查分析,力求寻找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进而改善卢龙县学校体育教育整体质量,使卢龙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了卢龙县农村学校体育现状的资料,并查阅了相关教育学、学校体育学、学校健康教学等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

2.访谈法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途径,与部分经验丰富的学校领导、体育教师进行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探究与交流,讨论出了卢龙县农村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3.数据统计法

笔者以概率论为基础,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卢龙县农村学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导出了其概念规律性(即统计规律)。

三、卢龙县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

卢龙县隶属河北省秦皇岛市,虽地处沿海经济开发带,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十分艰难。为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对我县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滞后的现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研究中,笔者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全县10多个乡镇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资料,经分析发现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学校体育受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较差,器材缺乏;农村学校体育课执行率低,学生课余活动开展少;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存在突出问题;学生体质水平不尽如人意,等等。这些都应该引起教师和学校的极大关注。

1.农村学校体育受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体育经费严重不足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和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卢龙县各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90%以上的学校都添置了相应的体育器材,做到了基本上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体育设施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破损器材不能得到及时的维修,这给学校体育教学等留下了严重的事故隐患。可以说,学校体育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2.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较差,器材缺乏

在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方面,在接受调查的卢龙县中小学中,运动场地不达标的占47%,缺乏的体育器材依次为乒乓球台、杠铃、单双杠、排球、足球、羽毛球等。这些体育器材同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场地器材配备目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教学、锻炼所必须的实心球,绝大多数学校配备数量不够,而简单易行的跳高架、跳绳等与要求也有差距,单杠、双杠、垫子等体操器材缺口也较大。部分乡镇小学因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全面开展体育教学的需求。可以说场地、体育器材不足是制约我县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农村学校体育课执行率低,学生课余活动开展少

在卢龙县各类学校中,体育课平均开课率为81%,其中卢龙镇、刘田庄学区、石门镇、木井乡开课率较高,还有19%的农村学校开不出体育课,达不到“人人享有体育”的目标。这说明卢龙县农村体育规范化教学水平较低。另外,70%学校阳光体育活动落实不到位,学生每天锻炼时间达不到一小时。

四、对策研究

1.多渠道筹集体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经上述分析,我们已经明确: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的体育场地、器材在数量、质量上不达标是影响卢龙县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障碍。《教育法》对教育投入有明确规定:“普通教育投入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学校体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提出明确要求,加强学校体育基础建设,保证卢龙县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逐年改善。

2.行政拨款为主,多渠道集资为辅,修建体育场地、购买器材

政府由于各种原因,所以用于修缮场地、增添器材的拨款会出现延期、不足等情况,因此学校在等待政府拨款的同时,也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因地制宜,修旧利废,不等不靠,从我做起,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保障。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的学校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应该成为各学校学习的榜样。自制器材是目前解决卢龙县农村学校体育器材困难的一个有效途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业余训练、课外活动质量,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物质保证,各农村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废旧利用,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率,同时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力争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最大的作用。

3.努力提高开课率,丰富学生课外活动,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从卢龙县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趋势预测结果可见,“不能完全按新课程标准开课”是制约卢龙县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笔者经过研究,慎重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努力提高开课率和课程标准执行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各级学校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学校体育中长期规划时,应该提出体育课开课率的具体目标,并严格执行,落实指标。

第二,更新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观念。即变单一的、健身的体育教学观为健康、育心、娱乐等多元化体育教学观,改变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提倡教学结合农村实际,创编出有本地特色的、新颖的教学内容。

第三,从卢龙县农村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分层要求,做好协调工作。凡具备基本教学条件的学校,均应按国家颁发的《体育新课程标准》等文件开设体育课,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和课间操,力争使每天的锻炼时间达到一小时。

第四,正确对待“升学体育考试”和“国家体锻标准”达标工作。“升学体育考试”和“国家体锻标准”是督促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手段,它不是学校体育的目的,因此学校不能以“达标”比例取代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评价,也不能因此冲击正常体育教学秩序。

五、结论

总之,要解决卢龙县农村体育教育的现状就得多渠道筹集体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修建体育场地、购买器材;尽最大努力提高开课率,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逐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按照《教师法》的要求,采取切实措施,稳定师资队伍,配齐专兼职体育教师;抓住机遇,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全面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和阳光体育活动。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到以上几点,就一定能把卢龙县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进而达到“人人享有体育”的目标,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任务。

(责编 张晶晶)

上一篇:洗水车间工作流程下一篇: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委员会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