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多能公费师范生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2-09-11

一、课程体系建构缘由

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18—2022年) 》中要求乡村教师素质提高行动可以通过公费定向培养, 为乡村初中培养补充“一专多能”教师, 优先满足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补充需要。在此背景下, 自2017年起, 云南省推进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和定向就业工作。初中“一专多能”教师培养列入了公费师范生培养行列。我校在“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成为云南省唯一的一所初中“一专多能”公费师范生培养高校。

二、课程体系简介

培养目标体现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 人才培养的性质、方向和质量规格的规定, 决定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向和路径。“一专多能”公费师范生“主修+兼修+X”课程体系培养的是能够较好承担初中一门学科课程并兼任其他两门学科课程教育教学, 具备相关学科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初中教师, 为乡村学校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乡村教师创造条件。其中“主修”充分体现“一专”目标, 就是学生具备主要学科知识与能力, 能胜任1门初中核心主干课程教学工作;“兼修”和“X”充分体现“多能”目标, “兼修”就是在主修基础上, 学习掌握与之密切相关一门其他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 “X”就是在拥有本学科专业之外唱歌、乐器、绘画、体育运动方面任意1项特长, 满足承担多学科课程教学、组织实施多种教育教学活动的需求。

三、课程基本结构

(一)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严格按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学分和学时执行。同时在大学英语、大学数学、计算机文化与基础等课程上实施分层教学改革;选修课程包括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等7个模块课程, 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通过通识教育课培养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 有高尚的情操、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感和健康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二) 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师职业素养课程、实践与创新课程。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对应中学学科, 凝练主修和兼修专业的课程, 强化专业核心课程, 以下以我校汉语言文学兼修历史专业为例进行论述。

1. 专业基础课程

该专业主修学科专业为汉语言文学专业, 必修基础课程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12门课程26个学分, 选修课程为现代修辞学、《诗经》导读等选修课程8个学分;兼修专业为历史学必修课程包括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两门7个学分课程和选修课程西方文化史、文化人类学、中国历史地理等6个学分。从课程设置上看均为两个专业的核心课程, 能为其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 满足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需要重要课程。

2. 专业方向课程

该专业主修专业方向课程包括必修的基础写作、文学概论等8个学分课程和选修的比较文学、20世纪西方文学等4个学分课程, 兼修学专业方向课程包括必修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4个学分课程和选修的云南历史与民族文化、东南亚史专题、唐宋史专题等4个学分。课程设置上满足了学生专业研究、职业发展等个性化要求。

3. 教师职业素养课程

教师职业素养课程包括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的课程。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课程分别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学生知识与情感、教育态度与行为、教师修养与礼仪四方面开设相应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课程分别从教学知识、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研究与发展四方面开设相应必修和选修课程。课程设置上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养, 为成为“四有”好老师做好准备。

4. 实践与创新课程

为提高学生承担多门学科教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实践与应用教学应贯穿培养全过程, 学校尝试集中与分段式教育实习的开展工作, 从第一学期开始每学期安排不少于3次的专家讲座或论坛;从第三学期到第六学期安排教学综合见习和教学研习, 均采用集中混合编队的形式进行, 兼顾2个学科学生的实习和上课课时数, 每学期见习两周;第七学期安排教育实习, 共18周, 同时进行教育调查等。

四、课程体系创新

(一) 凝练兼修专业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根据兼修专业培养目标将专业核心知识领域课程组合形成核心课程群, 学科学术知识和能力以够用为度, 不片面追求难度, 使学生初步具备承担兼修学科教学工作的能力, 满足学生对兼修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开设与专业融会贯通、有机联系、规范对应的选修课程, 满足学生的自主选修;另利用网络课程加大鼓励教师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上课效果和培养质量。

(二) 加强职业素养课程

为提高师范生职业认同和从事教师职业的能力与素养, 着力培养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师范生。在围绕师范生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培养的基础上, 加强师德教育必修课程, 着力强化师范生师德教育;开设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类的新课如教师修养与礼仪课程、学生知识与情感课, 加强师德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开设教师教育类“双师课程”, 强化师范生理论与实践融合;增加“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训练课程, 强化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

(三) 开设特色教育课程

开设特色教育课程, 包括音乐、舞蹈、美术、体育四类课程共5个学分, 从第二学期开设课程如形体训练基础、声乐演唱、书法临摹与创作、工艺美术等课程中任选3门。从第五学期开设队列队形及体质健康教育、篮球课程中限选2门。特色课程的设置从乡村学校的实际条件满足了实施多种教育教学活动的需求。

五、面临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 招生机制有待完善

学校在招生方面缺乏自主权和灵活。考虽然有免试流程但受受地域及高考政策影响, 反馈的学生成绩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生源层次不一, 优质生源很难保障。我校2017年招生情况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高考最高与最低分数相差110分,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最高与最低分数相差142分, 英语专业最高与最低分数相差140分。学校在面试环节上仍要完善。

(二) 培养方案有待优化

由于学生入学后可以根据当地政府需求或自己兴趣爱好任意选择兼修专业, 我校2017年虽招收144名学生, 但为其量身定做的培养方案达到26个培养方案制定, 个性化养方案增多, 增加选课的难度。如为了兼修美术的1名学生专门制定一套培养方案, 主、兼修学院及教务处要专门进行协调保证正常选课, 因此亟待需要对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

(三) 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由于学生有或主修或兼修的身份, 在层次不一、学科专业背景不一,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保证质量对师生均是挑战。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体验, 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学生要在有限时间学好主修与兼修专业, 加之克服定向就业不良学风等也影响学习质量。因此在因材施教, 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创新和实践以生为本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四) 教师教育第二课堂有待建设

在建设实践导向突出、模块逻辑清晰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 积极建设教师教育素质养成的第二课堂, 提高实践能力, 如通过三笔一话比赛、微课教学比赛、教学技能大赛、才艺大赛等形式练就过硬的基本功, 提升教师技能。

(五) 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专多能”公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目前学校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很难保证学生到一线学校锻炼的机会;又如实施的淘汰机制, 对于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当地政府均面临各种复杂的审批;学校在公费生的管理面临经费、人力等保障措施的投入增加等。只有从机制上有制定和采取有利于培养的政策和措施, 才能促使其品牌效应的形成。

六、结语

“一专多能”公费师范生的“主修+兼修+X”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体现“拓宽口径、夯实基础、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特点, 在保持我校原有师范特色的基础上, 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在课程结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教育实践等环节探索新的路径, 制定切合实际培养方案, 体现学科整合及基础教育课程整合的改革要求, 在宽厚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基础上, 深化综合性专业教育, 同时满足个性化发展、差异化发展, 使学生具备适应多种岗位职业需求的能力, 为今后在乡村义务教育中发挥复合型人才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和体现, 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本文通过, 构建与实践“主修+兼修+X”课程体系研究, 实施初中“一专多能”公费师范生教师培养, 为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的缺员问题, 培养适应乡村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人才创造条件。

关键词:“一专多能”,公费师范生,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傅树京, 卢新迪.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提高的政策演变[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 (4) .

[2] 孙颖.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的路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14) .

上一篇:企业纳税筹划中的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下一篇:1991~2015年全国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火灾案例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