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2-09-11

一、新媒体的涵义

“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 最早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P.戈尔德马克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EVR (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 电子录像) 的商品计划, 用以指代和传统媒介不同的、基于电波和图像传输技术的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样态, 由此这一概念在美国社会流行并且迅速扩展到全球各地。[1]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2]

王斌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 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3]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4]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需要教育载体的, 教育者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把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 使教育的主客体发生互动, 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针对手机、网络、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在我国的迅速普及, 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并具有其他载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 信息传输的实时性

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数量及范围。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信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人们在全世界能实时通过语言、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方式无障碍的进行瞬间接收。当然这也意味着教育者能更加便捷的把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相应的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他们所需的任何知识和信息, 甚至可以轻易的进行复制以便不受限制的多次学习。这就使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联系随着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扩大变得更加广泛和直接。

(二) 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拓宽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的主体性。我们知道, 在网络上不同国家、地区、种族可以没有任何限制的任意交流, 是开放的、平等的。我们每个人既可以在网络上获取各种需要的信息, 也可以提供自己的信息给别人, 超越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障碍,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影响面小的特点。教育者可以利用这个特点, 发布正确的思想信息引导大学生, 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 从而增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三) 交流平等性和直接互动性

增加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联系。运用新媒体交流沟通呈现出较强的交互性和开放性, 可以不受限制的进行单向传播、双向传播甚至多向传播, 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关系。不论地位、身份和职业, 人人一律平等, 均可以利用QQ群、聊天室、BBS论坛、博客、MSN、E-MAIL等各种交流工具, 参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并且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这种直接的交流、平等的对话会让大学生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因此, 教育者可以利用这种互动性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工作, 用积极向上的内容代替消极腐朽的内容, 增加大学生在网络上寻找趣味性的同时, 提高其认知水平和道德水平。

(四) 虚拟性

提高了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新媒体提供了一个虚拟空间, 在这个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虚拟世界里, 任何人都可在隐藏真实身份在网上匿名存在, 以匿名发表言论, 大胆真实的展现自己, 以此取代人与人直接见面交流的机会。因此, 教育者可以利用虚拟的身份与受教育者接触并拉近距离, 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大学生的关注热点, 运用他们所能接受的方式、喜欢的语言, 以“朋友”的身份与其进行交流, 让他们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者正确的疏导, 警惕迷失自我的行为, 才能更有效的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三、新媒体环境下增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对策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 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

(一) 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监管制度

作为宏观上国家要加强对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 新媒体的出现在改变我们生活环境的同时也滋生许多社会问题, 如信息的筛选净化问题, 网络欺诈行为等等。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涉世不深, 容易被诱惑, 再加上高校无法实时监督校外的不良信息, 故而要求相关部门要创新监管机制, 建立严格的信息发布管理制度, 构建成熟稳定的管理体系, 形成一套高效合理的新媒体管理机制, 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健康文明发展, 最大程度上削减新媒体社交中的不文明现象, 还大学生一个相对纯净的新媒体教育环境。

(二)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由学生工作部门教师、宣传部门教师、辅导员等组成的队伍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首先, 从自身来说要转变思想观念, 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培养一批能够在网络平台上捍卫马克思主义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此外, 要理性对待因新媒体的普及所带来的挑战, 善于利用这种载体宣传正确的思想观念及方针政策, 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掌握大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 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 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

针对教育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要密切关注他们所关注的焦点、难点和疑点问题, 对这些问题给予客观公正的分析并及时作出判断与答复。国家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微博、手机、微信等新媒体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坚定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高校应加强自身的网站建设, 打造适应学生需求的局域网以及校园网, 完善集查阅、信息查询等服务功能一体化的主体网站。比如建设生动有趣的“红色网站”, 基于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开展趣味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独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素养。

(四) 大学生加强自控能力的培养, 提升网络道德水平

新媒体自身的丰富性、及时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 增强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但同时在虚拟空间里容易丧失主体性使人对其产生了依赖性。自制力差的大学生长时间沉迷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里玩物丧志, 导致学业荒废、道德意识弱化、人际关系淡薄等不良影响。因此, 作为教育客体要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 例如, 长期坚持一种体育锻炼, 经常进行自我暗示, 坚持做自己不太喜欢的事情等等, 在长此以往的磨练中形成自控能力。当基本具备了自我控制和抵抗诱惑的能力时,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带来的负面信息能自觉地、理智地、有效地抵制。

总而言之, 在新形势下, 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全新平台, 既要牢牢把握其带来新机遇又要积极迎接它所带来的新挑战, 依托新媒体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趋利避害, 扬长避短, 采取有效手段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 相应的让我们进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对新媒体的产生具有极大的兴趣和猎奇心理, 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品质、交往方式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面对迅猛发展的新媒体所带来的新形势,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首先从新媒体的内涵进行界定, 进而梳理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特点, 最后探索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对策

参考文献

[1] 蒋宏, 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12.

[2] 美国<连线>杂志.

[3] 新媒体[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39017.htm?fr=ala0.

[4] 2006年2月1日年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做客“传媒沙龙”与网友在线交流, 主题为“新媒体与文化产业”.

[5] 王学俭, 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3.

上一篇: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思考下一篇:湖南传统手工艺法律保护现状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