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国际化

2022-09-18

在21世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的不同层面上都面临着不少新课题, 要真正实现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必须通过研究新情况, 把握新特点探索新规律来做深做细, 做出成效, 在大胆实践的基础上追求别开生面的创新境界。

1“国际化”问题的提出

我们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国际化趋势, 是指当前和今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将面对全方位的国际竞争与对抗、交流与渗透。在工作环境上不再是相对封闭的教育空间, 而是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与国际接轨的开放环境;在工作对象上不再是信息渠道单一, 易于引导灌输的大学生, 而是信息来源丰富, 思想倾向复杂的活跃群体;在教育内容上既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方面, 更有充实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方面;在教育资源上既要重视民族传统的德育思想, 更要吸收外来的优秀教育理念;在工作目标上要通过化“堵”为“疏”, 化单纯防御为积极应对, 来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之, 国际化趋势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加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更加开放进取的实践品格, 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新矛盾、新问题。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国际化”趋势的挑战

2.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观念冲击及挑战

在接受WTO规则并开始享受诸多经贸权益的背后, 是我们的经济体制、法律法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等进一步与世界接轨, 融入“全球化”的大潮中。随着贸易壁垒的逐步拆除, 在政府部门清理废止不适应W T O规则的法规和文件的同时, 高校师生员工同样面临着思想上“入世”的问题, 即如何全面认识加入WTO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理解“入世”给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压力和动力, 如何应对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强力渗透, 进而是如何在充分开放的环境中强化思想武装, 坚定理想信念, 实现育人目标。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国际化问题。

2.2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凸显

一方面是外国教育机构大举进入中国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 市场, 以多种形式合作办学或与我们争夺优秀生源, 另一方面是国内高校积极寻求跨国合作办学, 增进学术科技交流, 外国来华留学生与我出国留学生人数儿近持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日益受到重视, 其突出表征是新近的高等教育学研究, 正在讨论高等教育的功能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外增加第四项功能一一国际合作。显然, 走向国际化的高等教育需要同样国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确的导向和有效的保障。

2.3 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平台上的“网络文化”

这将是对高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的新挑战。它以其特有的平等性、超国界性、无政府性、异质性和互动性特征, 对师生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冲击。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文化中的信息性质:信息内容的开放性挑战意识形态的防御力;信息内容的不可控性挑战舆论导向的控制力;信息内容的虚拟性挑战思想政治工作的向心力。在网络文化的超国界性和无政府性之中, 鲜明地存在着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异质成分, 而互联网本身又拥有传播速度更快、信息容量更大、覆盖面更广的优势, 因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网络宣传这个当今世界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 必须掌握网上宣传的主动权, 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时效性, 扩大覆盖面, 增强影响力。这恰恰需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 因势利导地运用网上信息资源, 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教育和引导。

2.4 国际竞争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在更加开放的, 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环境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需要培养面向世界的, 善于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也就是对人才产生的挑战。同时也意味着人才竞争的范围在扩大、层次在提高。这不仅对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尤其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不仅要在课程体系和教材教法方面与世界接轨, 而且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拓宽视野, 充实内容, 提升国际化水平。这是人才培养上的国际竞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我们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性契机。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国际化问题的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国际化之中获得健康发展, 在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之中葆有“传家宝”和“生命线”的巨大作用, 关键是如何认识并正确处理若干方面的关系问题。从总体上说, 存在着一个“放得开”与“守得住”的关系问题。面对形势发展带来的诸多方面的新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 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竞争环境中更新观念, 充实内容, 优化机制, 变换形式, 改进方法。这种积极应对新变化的自我调整将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 使之能够面对变化之中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而保持和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讲“国际化”的确要“放得开”, 要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功能优化, 而这种“放得开”恰恰是要以开放的姿态, 创新的精神来寻求“守得住”, 是要在面向世界的比较借鉴之中强化创新优势, 突出自身特点, 增强工作实效。因此, 讲“放得开”绝不是在开放中迷失自我, 丧失功能, 而是勇于面对国际竞争, 积极发挥育人作用。具体来说, 我们要对几个关系作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

3.1 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与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 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问题绝不是要淡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更不能弱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强调加强国际合作与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并不是对立的。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和全方位、多层面的对外开放与交流, 应当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 在积极应对、交流合作之中来迎接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毫无疑问, 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形势之下, 如何抵制西方国家的意识形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2007年1月进行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1 9次统计表明:中国网络用户已达到13700万, 其中年龄分布在18-24岁占35.2%, 所占比例在各年龄段中最高, 其次为18岁以下占17.2%, 25-30岁的占19.7%;用户职业分布调查结果为学生占32.3%, 远远高于其他职业[1]。可见, 大学生已成为中国互联网用户中的一支庞大的生力军。互联网己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 在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利用好网络这个有效载体, 积极探索和构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 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已影响到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诸多重要方面。因此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网络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1.1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实和丰富了新内容, 拓展了渠道和空间。

网络信息传播内容的广泛性,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为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开放性环境和广阔的空间。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生动直观的场景, 从而大大缩短时空距离, 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网络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可与政府机关、家庭、学校连接起来, 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家庭与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1.2网络的交互性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民主化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平等交流思想的机会, 在网络的两端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地位, 传统教育下教师的信息优势、经验优势消失, 在学生面前不能以权威者自居, 打破了原来分级传达信息的方法。在网络条件下, 交流双方都可以成为教育主体, 大大减少了思想转化过程中的“人为性”, 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

1.3网络技术的发展, 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有利于构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模式

网络信息的跨时空性使不同高校、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资源,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迅速、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更为真实的思想动态提供了平台, 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对此,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要充分重视, 便可从收集、整理和分析中发现问题, 及时引导, 使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

如何应对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徐娇

(乐山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四川乐山614004)

摘要:当今时代, 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我们的生活, 工作, 学习, 交友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在新时代网络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应对网络对我们传统教育的冲击和挑战, 抓住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新的机遇, 把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进行建设, 对于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 (2007) 10 (b) -0014-02

态渗透的问题变得更加紧迫, 更加严峻, 这正需要我们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外交流来研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搞“西化”、“分化”的策略方法, 研究高校师生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新情况、新特点从中探索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有效方法。

3.2 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

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中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德育思想, 与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思想教育理念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 继承与借鉴互为补充, 不可偏废, 其间关系并不复杂。值得注意的是, 在全球化浪潮的带动下, 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更加广泛, 也更加深入, 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在交流中得到强化。本土文化包括传统的德育思想要通过与异质文化中德育思想的对话寻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也发现自身的弱点和缺陷, 从而形成富有文化个性和生命活力的德育思想。这样, “本土化”恰恰是通过“国际化”得以实现的, 本土德育思想的个性特征是在开放交流的横向比较中得以呈现的。因此, 在国际化趋势中,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继承与创新将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促进着不同文化中德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共同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 改革创新。

3.3 交流互动中“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一元”首先是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即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而不能以任何别的思想体系为指导;其次是指价值导向的一元性, 即只能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价值导向, 而不能提倡与这一主旋律相违背的价值取向。“多元”是指在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中, 允许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存在, 在社会生活中对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持宽容态度。应该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一直存在这种“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 只不过在国际化过程中, 因为异质文化的交流渗透明显加强, 这一问题更加凸显出来了。显然, 在指导思想的层面上, 必须坚持一元化, 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绝不能提倡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而在社会价值观念的层面上, 则有着价值导向的一元性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并存的关系。

两者之间可以类比为“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 这种“一元”与“多元”关系的底线是: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并不否定或取消我国公民的信仰自由;我国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性并不否定公民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并不否定或削弱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和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只有以此为“度”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中的交流互动关系, 才能掌握主动, 趋利避害, 为我所用。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 是指当前和今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将面对全方位的国际竞争与对抗、交流与渗透;是冷静面对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与异质文化的交融而表现出的进取态势和探索精神, 是一种大胆开拓、积极吸收借鉴外来德育思想的探索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健康发展, 应在“放得开”与“守得住”原则的指导下, 正确处理加强国际合作与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交流活动中“一元”与“多元”、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对策,国际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立思.现代化进程的生命线, 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 2000, (5) :43-49.

[2] 徐放鸣.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2 (9) :181.

[3] 高峰.世界一些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情况透视[J].理论观察.2000 (4) :35.

[4] 徐放鸣.高校德育改革与校园文化建设[J].高师教育研究, 1999 (2) :23-25.

[5] 陈立思.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 2000 (11) :46.

[6] 郑永廷.美国学校的政治观及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 1990 (5) :46.

上一篇:电大远程教学机房的维护思考下一篇:化学教学中学质疑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