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2022-12-07

新课程改革包括许多方面, 其中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重中之重, 新课改要求我们以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做指导,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有利于学生潜能开发、能力养成与素质培养为出发点, 去设计课堂教学, 去积极探索、构建、掌握与运用新型教学模式, 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平台与空间。我校地理教研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索构建的“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体现了在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的教学观和地理教学实践应该“从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到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转变;从单一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到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的转变”这一根本要求。下面把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简单介绍如下:

一、情境—问题—探究模式的教学程序

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客体通过教学模式的相应程序发生联系, 简洁而关键的“情”境导入之后, 双方主要在“导”、“探”、“评”环节通过课堂互动完成教学任务并提升学习能力。本模式的课堂教学主要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3—5分钟

2、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2—3分钟

3、引导探究, 合作探究:25分钟

4、练习检测, 评价提升:10分钟

二、探究模式的教学程序说明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可以理解为导入新课。常言道:施教之功, 贵在引导。课堂教学导入要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 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因此导入时间一般应控制在5分钟之内。同时, 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能让学生引起兴趣、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相吻合的情境, 并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服务。“良好的开始, 是成功的一半”, 创设情境的方法主要有: (1) 复习、提问、故事等语言描述性引入; (2) 直观画面或教具导入; (3) 联系实际或实地观测引入; (4) 课堂演示、室内实验引入。

(二) 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

在创设情境的背景下, 提出本节课探究的主要问题, 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设计的探究问题应与情境创设的内容相关联, 并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设计的问题要涵盖整节课内容, 围绕核心问题进入新课的探究, 能在课堂上牢牢地吸引学生, 促进教学中双边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教师通过有意制造矛盾、设置疑问进行新课的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可以从中看出该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从而创造一个学生主动研究问题、学习新知识的良好氛围。

(三) 引导探究, 合作探究。

引导探究和合作探究是一节课的重头戏。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常难以把握思维的方向, 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决是否准确等, 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

在课堂教学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 为学生设置和提供一些提示性、引导性的问题, 便于学生参与进来, 让学生在参与中 (或者说在“探索活动”中) 逐层分析问题, 寻求解决办法, 最终解决问题。探究课题虽源自教材内容, 却往往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之相关的事实和现象, 因而老师只须稍加提点, 学生就能在还没有学习相关地理知识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不少探究课题。这样不仅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常用的引导方式有: (1) 给出解决该类型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主要方法; (2) 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 (3) 引导学生寻找、挑选主干材料和信息,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4) 收集有用信息, 进行归纳、类比、推理, 在条分缕析的过程中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5) 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双边辩论或全班交流等。

(四) 练习检测, 评价提升

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检测本节课学习的效果和教师教学的效果。练习题的设计应易、中、难相结合。题目的形式可以多样性, 如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甚至是开放性的题目。学生课堂练习的结果应予以展示。通过展示评价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错误的予以纠正, 并分析错误的原因。

三、“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以必修Ⅱ“.1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教学设计为例)

教学过程:

上一篇:关于品牌识别的实证研究下一篇:脱口秀+模式——大众综艺3.0时代脱口秀节目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