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的案例教学

2022-09-11

1 案例教学的涵义

笔者对案例教学的认识是:案例教学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 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 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 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 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综合。它不仅仅强调教师的“教” (引导) , 更强调学生的“学” (研讨) , 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有相当大程度的转变。

2 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与困难

首先, 案例来源较为困难。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时代性、典型性、教学性。而多数人认为案例教学单纯只是一种教学方式, 造成案例来源渠道单一化, 主要来自教材、公开发行的书籍和资料, 自己动手编写的难度很大。

其次, 地理案例教学须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 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 以精选出来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案例为材料, 而要达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 有时会产生耗费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的结果。从学生方面看, 长期以来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 死记硬背, 难以适应要求勤于思维的案例教学法, 以致案例分析不能及时完成、讨论时可能会出现“冷场”, 不能较好地表达观点, 师生双边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收效不佳,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能充分体现。

另外, 案例可能会使学生形成一些不正确的概括化认识。因为有时某一、两个案例所展现的信息非常吸引人, 学生也深受其影响, 但是他在这一、两个案例上形成的概括化认识, 也许远远不能说明事物的整体, 这样也就可能会出现了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3 地理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3.1 地理案例教学更加着眼于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是模拟真实问题, 让学生综合利用的所学的知识进行诊断和决策, 通过教师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让学生自己着手实际演练,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中学生要独立地动脑筋、想办法, 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所追求的不是要求找到唯一正确的解决问题答案, 而是依据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 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从讨论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上的益处, 而且能从讨论中学会与人沟通, 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2 案例教学更加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案例教学多采用生活中的事例, 是学生熟悉或了解的, 因此, 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经过编写形成的案例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紧密相连, 或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而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认真参与案例讨论, 阐述自己的观点。采用案例教学法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 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 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案例教学中, 所选的安全一般都来自生活中。

4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原则

4.1 客观性原则

案例的客观真实是指其案例的材料来自客观存在的地理事实, 源于自然和社会的存在性。对于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 要尽可能多地搜集到地理素材, 精心取舍编制。客观真实并不是毫无取舍, 无所选择, 而是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性, 能生动表达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即科学性, 这是案例选编的第一原则。为此, 教师需要关注广泛的领域, 要有开拓的视野, 敏锐的地理感悟性。

4.2 典型性原则

是案例的基本特征, 不是任何一个案例都可信手拈来, 作为案例使用。强调典型性即是为了表明: (1) 案例必须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 并能生动地反映地理规律。 (2) 案例必须符合地理知识的教学要求, 能为地理知识的教学目标服务。

5 教学性原则

作为教学案例, 教学性是无可置疑的。不仅案例本身具有教学意义, 能为教学目标服务, 而且案例的表达方式, 也要符合教学的需要。地理教学案例必须具有地理特色, 多采用图表数据和图示、图片, 辅之以简练的文字叙述, 地理新教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如: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 提供的“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和“澳门历年填海范围”两个案例 (必修上册P 8 2~8 3) , 采用了表格数据说明与地图结合的方法, 翔实生动地说明了人类对海洋空间的两种比较成熟的利用方式和途径。

此外, 案例必须精选, 充分体现地理事物的意义和教学价值。

6 案例教学的实施程序

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大致包括以下3个组成部分:

6.1 呈现案例与阅读案例

教师于上课前一周将教学案例发给每一位学生, 要求他们仔细、认真、彻底地阅读, 并准备一篇对这案例的评论报告。如在预习案例时遇到困难, 可以同小组成员交流。案例评论报告写作就绪, 可以作为上课时发表口头报告的参考。案例评论报告协作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写作与口语表达能力, 此外, 籍讨论理清案例中的各项观点。在案例教学开展的初期阶段, 教师可以针对每个案例给予一些引导问题, 以便学生在阅读案例时有方向可循。到课程进行到一定时期以后, 教师可以逐步减少引导问题, 让学生自己形成问题和问题意识。

6.2 讨论案例

在案例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案例的内容, 如以录像带、录音带、角色扮演等方式多重呈现, 丰富课堂的内涵, 吸引学生参与案例讨论, 让学生感悟和领受建构式、探究式的学习。教师还要随时提醒学生摘记讨论过程中大家对案例所提出的各种问题、观点和要点, 以备期末写综合报告之用。案例教学初期, 案例讨论可以由教师主导, 但随着教学的不断推进, 逐渐让学生自己进行自发性的提问与讨论, 甚至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实施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来讨论, 可能的问题可以包括:

(l) 准备案例讨论

通过案例讨论才能实现案例教学目标, 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做精心的准备。这种自发性的案例讨论还需要事前做精心的准备, 这听起来似乎是非常矛盾的。案例讨论的特点是自发性、出乎意料和发现新的学习方法。学生如何能够为这一自然发生的案例讨论做准备呢?这种事先的准备是否会抑制讨论自然而然地产生呢?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极其微妙的, 即教师为讲授做准备与为案例讨论做准备是不同。为讲授做准备时, 教师实际上在计划教师自己应该讲些什么, 而为案例讨论做准备时, 教师实际上是在预测学生会说什么?

(2) 实施案例讨论

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总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

A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

B那些信息至关重要?

C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D作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

E应制定什么样的实施计划?

F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讨诸?

G如何进行整体评价?

(3) 结束案例讨论

“结束案例讨论, 就如同飞机着陆一样, 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技巧, 许多事情可以出错。”案例教学中, 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收获是在案例讨论过程本身中产生的。因此, 教师在案例讨论结束时所做的案例小结不应该抵损或者否定业己结束的案例讨论的这一前提。如果教师试图对案例问题给出一个“正式”的案例或者“一致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许多学生就会感到他们花在案例准备和案例讨论的时间被白白浪费了。一旦学生感觉到他们的意见没有受到尊重, 或者他们的方案既没有被采用, 同时也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时, 他们会感觉到受到了欺骗和愚弄, 下一次他们再也不会为案例讨论去做认真准备了。

6.3 案例教学的引入

案例教学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 它使课堂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 便于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规律, 主动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达到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养的目的。

案例的总结可以是对学生的分析、讨论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重点的、灵活的点拨。其主要方式有纲要型总结、提高型总结、矫正型总结、悬念型总结等。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内外作用力”案例教学时, 这样进行案例教学。

[教师]呈现“海边石柱话沧桑”案例: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湾波佐奥利城附近浅海边, 至今还残存着三根高大的大理石柱。每根石柱中间都有“千疮百孔”的一段, 而它的上截和下截, 却保存得比较完整。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 这三根柱子是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时代建筑物留下的遗迹。柱高12.3米。那时候, 这一带的地壳在缓慢上升中。到7 9年, 维苏威火山爆发, 建筑物被震毁, 只残留着三根大理石柱, 基部被火山灰埋没了3.6米, 剩下的8.7米一段露在外面。

4世纪以来的一千多年中, 地壳慢慢下沉, 海水淹没了附近土地, 石柱的大部分也被浸淹, 露出海面只有6米了。那浸泡在海水中的一截, 长约2.7米, 在海水中被牡蛎等剥蚀得百孔千疮;它下面的一截由于火山灰的掩护, 没有受到剥蚀。后来, 这里的地壳又开始徐徐上升, 到1 8世纪中期全柱升出海面。2 0世纪初, 地壳又开始下沉, 平均每年下沉7毫米。2 0世纪末, 下沉速度加快了, 平均每年下沉2厘米以上。两千多年来, 这三根石柱经历了几度沧桑。上升, 下降;再上升, 再下降。它成了地质史中海岸沧桑多变的活记录。

[阅读案例回答以下问题]7 9年~1 8世纪, 那不勒斯海岸处在哪几种运动状态中, 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地壳运动具有哪些特征?

[教师小结]地壳是在不断地运动着, 地壳运动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6.4 案例报告

综合案例报告一般在期末进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讨论的案例放在更为宏大的理论背景与框架中思考, 并把学期中所有讨论过的案例对自己的启示加以整理, 形成有条理的思维框架。学生在期末交出一篇综合报告, 归纳总结本学期所有的案例讨论之心得。

结语: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 更主要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 它的实质应该看成是新的、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 它涉及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一系列的变革, 是一种创新的教学实践。它所追求的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新的学习方式, 其目标是不以终端结果为满足, 而在于使学生学会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规律, 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的目的, 从而使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摘要:本文把案例教学的理论运用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 并进行深入探讨, 以期引起教师对案例教学优势的关注, 从而改进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新课程,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案例教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M].周海涛, 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保险行业供给侧服务创新研究——庆阳市平安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探究下一篇:粉煤灰改良碱性土壤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