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2024-04-07

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通用9篇)

篇1: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文章从理论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践教学四个环节阐述了“TCSP”模式在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并指出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就一定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作 者:赵璋 李江 魏伟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经管系,上海,90刊 名:改革与开放英文刊名:REFORM & OPENNING年,卷(期):2009“”(22)分类号:G64关键词:建构主义 “TCSP”教学 国际结算

篇2: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摘要:本文对多年实践形成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全面介绍与总结。

关键词: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设计原则 课程内容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设计 考核方法设计 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估设计

“国际市场营销实务”课是国际经济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具体介绍国际市场营销业务流程的课程,对学生掌握国际市场营销原理,并应用到实践中进行市场分析、定位、为企业开拓市场……将来可以较自如地求职、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该课程知识点多,理论部分内容庞杂,而实践部分的教学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很多老师来说,是一门看似简单,却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困难的一门课。笔者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教师,进行了近10年不断的教学改革,笔者认为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一门课程来说至关重要,笔者现把教学设计的一些经验总结出来,和同行交流。

一、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当前国际营销的特点,掌握国际市场营销的整个操作流程,会实际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开拓市场;并且通过实务、案例、实际调研、策划报告,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提高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业务技能,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一毕业就上岗,实现“课程训练和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均围绕能力培养来进行设计,设计原则坚持“实用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几个原则。

二、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设计要分析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精心提炼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本课程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将教学内容经过消化和吸收,很好地处理了文科类学生技能训练困难的难题。宏观上本课程采用模块化结构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即将课程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几个模块,理论和实践内容的比例大约1:1。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基本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课程重点放在企业需要的营销业务处理能力的训练,并反映当前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该门课程出发,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行之有效的“实战法”的教学模式。“实战法”就是打破教材本身的框架,把所有的知识汇集起来,以一个问题或目标为主线,把整本书的教学演变为一个连贯的、实际操作的业务训练。

(1)采用团队训练的方法――组建“虚拟公司”

首先,在开始上课的第一次课就要求学生自己组建4-6人的一个“虚拟公司”,每个公司自己“注册”名字,并准备一个公司标牌和业务夹,然后老师根据需要分配给每个公司一定的“虚拟资金”,以方便其运作。

(2)将整个教学变成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

“公司成立”后,接着教师就可以进行教学了。在教学中,从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任务,围绕这个任务进行“实战”训练,具体见下图。

这样这门课程的教学变成了一个实战的“业务流程”,围绕一个项目或产品从分析国际市场环境、消费者行为、竞争者情况开始,到选择目标市场、制定营销规划,到最后具体营销策略的实施、管理和控制,每一个环节学生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报告,实践教学使庞杂的理论教学转化为生动的“实战”训练。

(3)理论的教学始终和实践相连,坚持理论为实践服务

无论教材是怎样,教师都应该坚持理论紧紧依托于实践,以实践中的营销活动为基础。例如对于第一部分内容――国际市场营销概述以及国际市场概述,老师可以以启发的形式指导学生的学习。首先从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的在国际营销中取得成功的案例、获得利润的数字入手,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以及必然性,然后安排每个公司收集当地大企业的信息,了解这些企业进行国际营销的情况。在本门课程涉及到的理论教学中,紧紧依托当地或国际上的实际的国际营销活动,通过老师精选的案例和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来分析、巩固对理论的消化。

(4)引导为主,辅导为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围绕实战的教学,都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一些任务,让他们

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去体会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查资料、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遇到不懂的也通过查资料解决。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提供及时的引导、辅导,给予必要的指点、解释。

(5)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每次业务汇报都采用“Presentation”的方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每次学生完成一次“业务活动”,要求“每个公司”对自己的“成果”除了交报告外,还要简明扼要地制作一份Power Point的电子版的汇报文稿,鼓励每个“公司”推举1-2个代表上台展示自己公司的“成果”,讲解完后,由其他“公司”针对报告内容进行提问,演讲公司的全体成员都可以回答,全部结束后,教师针对刚才演讲的报告、学生提问及回答的情况进行全面点评,并给予演讲的公司一定的“资金”奖励。

(6)在教学中营造竞争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竞争

为了激励学生的参与创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营造学生“公司”之间的竞争氛围。例如,从第一次课开始,每次的“业务活动”根据业绩情况都有相应不同的“资金”奖励,对于个别表现差的“公司”也可给予“罚款”。在该门课程结束时将有一个“业绩排行榜”,同时大家可以根据在该学期课堂上各个公司成员的表现情况,评选出“营销明星”。

(7)在教学中尽可能使用“双语”教学

由于本门课程是国际化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有必要给学生灌输相关的概念和知识,首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程度,有选择地运用一些原版教材的一些术语、句子,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其次,根据需要,给学生一些跨国公司进行国际营销的英文案例,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让学生通过英文案例的分析,一方面加强对理论的认识,另一方面间接地提高英文水平,以适应国际化人才的素质要求。

三、实践效果

“实战法”在笔者实践教学的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第一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使整个教学变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实战训练,资金的鼓励也有效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是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树立了理解、包容他人,提高了与他人合作的技巧;第三是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水平,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整体的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战”中不断地竞争,迫使学生不断动脑筋,独立思考,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超越他人,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原则来教学设计过程,学习组织以公司业务员的身

份出现,学生在实训中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学习者,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又扮演双重角

色:既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企业环境”中业务人员的模拟者。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除了以“实战法”为中心,在教学步骤上的安排从比较简单、难度小、层次低、不系统的实训,逐步转变为系统全面、实用灵活的训练。包括7个步骤:

(1)理解知识:

对于国际营销的基本原理,我们本着“必须和够用”原则,通过精选企业应用的经典案例来讲授,并善于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再辅助先进的多媒体、动画技术,使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下就把所学的内容理解和接受。

(2)实际演练:

老师搜集了大量企业实际开拓国际市场的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可以明白实际业务时如何操作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实际操作:

给学生设计实际的业务场景或相应项目,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处理业务难题。

(4)现场认知:

在学期的中间,安排学生去相关参观、实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理解,同时布置给学生学习任务,为现实企业进行市场调研与策划,让学生带着目标走向现场,通过在现场实际的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5)全程策划训练:

等学生基本完成理论的学习以及上面的训练,老师要求每个模拟公司根据整个学期的学习以及若干次实践,完成一个全方位的策划报告。这个全流程的训练,要求学生根据前面的宏微观分析报告、市场问卷分析,利用市场细分为自己的公司寻找目标市场,并提出整套营销方案。这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创新环节。

(6)总结提炼:通过学生的自我总结和教师的总结提炼,进一步加深课堂的教学效果。

(7)课外巩固:本课程的“第二课堂”丰富多彩,如在网实训、网上自测、企业参观、分组讨论等,都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学习环境和空间。

五、教学方法设计

围绕核心培养目标,创设情境教学环境,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师的作用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与组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监控(激励、答疑、纠错)评估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们强调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发挥学习团队的作用与形成学习型组织。

(1)问题驱动法。针对国际营销知识点多的课程难点,全面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中心,解决教学难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通过“业务案例->引入问题->围绕问题提出知识点->解决方案->总结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2)案例法。用大量实例解释基本概念,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紧紧相连。

(3)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实际场景,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加强对关键概念的理解。

(4)互动交流教学法。学生分组对某个任务进行讨论,学生上台讲,老师和听的学生提问,通过互动、交流明晰知识要点与难点。

(5)项目驱动教学法。以一个工作项目为中心,通过项目的完成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6)调研策划实战法。和相关企业合作,帮助企业完成市场调研,并提交分析报告,最后做出相应策划。

(7)网络教学延伸法。网络课程是对课程教学的一个有力补充,内容完善的网站,为学生提供教学课件、学习指导、学习资源等拓展学习资料,为学生课后学习、网上辅导提供了一个平台。强调协作学习理念,即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重视学习过程的监控;突出学习阶段目标的制定,建立交流反馈机制;网络资源与课程同步,适应不同的网上学习与课堂学习的时间、活动分配,其在学生的课堂外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

(8)认证训练结合法。教学内容和国际单证员的考核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通过中级营销员、高级营销员等证书的认证考试,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促进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与提高,形成比较系统的课程知识体系。

(9)教考一致激励法。把评价考核体系和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方法相对应,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这个评价以激励学生掌握知识为目的,不断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培养成就感,激发学生求知欲。

(10)仿真训练法。引入仿真软件的训练实现一对一的技能训练,学中练、练中学,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六、考核方式设计

该门课程在教学上进行的全面改革,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中心”的目标进行,同时在考核体系上也有相应的改革。

首先在成绩考核中,平时成绩(也就是平时的公司业绩)占50%,期末成绩又占50%。其次在考核中,考核方式、标准发生了变化。平时成绩以“每次公司业务的业绩”作为成绩,特别是每次完成的报告,它的考核标准包括:

1、是否有创新性,即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处理实际中的问题,能就所给的条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处理的方法,并且该分析具有合理性或可行性;(占总业绩的30%);

2、是否能有效搜集资料,并能用文字清晰、有逻辑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占总业绩的40%);

3、是否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即能当众利用现代化设施,清晰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回答他人就该课题的提问;(占总业绩的20%);

4、是否有合作精神,即能在模拟角色中与小组其它人员配合,共同完成报告。(占业绩的10%)。这些考核标准较好地围绕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了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至于期末考试,笔者也进行了改革,又分为2个部分,一部分的成绩是1个小时的笔试,以选择题和案例分析为主,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另一部分成绩是最后完成的大报告a,以检验学生把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能力。

七、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估设计

教学管理从以教师管理为主,转向以学生在一个团队中自我管理、自主管理为主与教师监督管理相结合;从强调对个体学习的考核转变为对个体学习考核与对团队学习考核紧密结合;从强调对实训结果的考核转变为对实训结果考核与对实训过程考核紧密结合;从单一教师考核转变为教师考核与学生自我考核紧密结合。具体做法有:

1、把企业意见反馈到教学。

在教学中定期和专业委员会的专业人士沟通,听取评价意见,特别是到企业了解企业对毕业学生的业务能力的评价,了解企业变化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2、通过评教来总结经验

篇3: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营造国际化氛围, 为研究生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条件, 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培养方式[2]。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践来看,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开设研究生国际化课程、邀请国外专家举办多种形式的学科前沿讲座、与国外高校院所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3]。开设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是其中的一种长效形式, 对于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国际贸易与经济”的教学特征出发, 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分享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以期从教学质量入手对学校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一、“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的教学特征与挑战

(一) 授课对象的差异性

从课程性质而言, “国际贸易与经济”是国际贸易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国际化必修课程, 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国际经济学专业留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主干课, 也是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国际化选修课程, 在整个经济学教学板块和国际化教学板块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属于“国际经济学”的第一部分, 主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开放条件下国际范围内与贸易有关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在学校新一轮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改革中, 要求研究生选修国际化课程的学分比例占到总课程的约四分之一, 但由于开设国际化课程的师资缺乏, 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有限, 造成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会选修本门课程。同时, 近些年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收留学研究生的数量虽然出现了持续上升的局面, 但规模仍然有限, 特别是这些留学研究生分散在不同的专业, 但可以选择的全英语课程较少, 因此, 不同专业的留学研究生也会选修本门课程。

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 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不仅专业背景差异大, 英语水平差异也很大。以2013和2014年的教学实践为例, 在2013年, 共有23名学生选修本门课程, 其中10人是留学研究生, 专业分布如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留学研究生2人,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留学研究生7人, 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留学研究生1人;其余13人为来自不同专业的本土硕士研究生, 专业分布如下:区域经济学专业1人, 产业经济学专业6人, 国际贸易学专业2人,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1人, 金融学专业3人。2014年, 共有22名学生选修本门课程, 其中11人是硕士留学研究生, 专业分布如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8人, 国际贸易学专业1人, 金融学专业1人, 工商管理专业1人;其余11人为来自不同专业的本土硕士研究生, 专业分布如下:产业经济学专业3人, 国际贸易学专业3人, 金融学专业4人, 会计学专业1人。

很多学者指出, 专业背景差异和英语水平差异是留学生教学中的显著特征[4,5], 上文中本课程在2013年和2014年的选修学生情况也体现出了这两个显著特征。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 专业背景差异和英语水平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门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效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国际贸易与经济”属于“高级国际经济学”的一部分, 主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开放条件下国际范围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内容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及其在国家宏观政策和国际分工中的实际应用。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应当具有经济类相关专业背景, 并且已经充分掌握“国际经济学”、“经济学”等经济类课程。但从2013年选修本课程的23名学生来看, 具有经济类相关专业背景的仅有13人, 且10人为本土研究生, 10名留学生中仅有3人具有经济类相关专业背景。学生专业背景的差异对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选择等都提出了挑战。

第二, “国际贸易与经济”属于全英语教学课程, 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上文已经提到, 2013年选修本课程的23名学生中, 10人为留学研究生, 13人为本土研究生。这些留学生主要来自伊朗、哈萨克斯坦、泰国和越南, 虽然他们的英语表达和理解能力与英语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国家的留学生还存在一定差距, 但与本土研究生相比, 他们听说能力较强, 愿意也善于表达, 但读写能力较弱。本土研究生的显著特点则是读写能力较强, 除了个别学生以外, 大多不愿意主动发言。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同样要求对本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 以提升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目标。

(二) 教学模式的单一化

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的授课教师主要为本土教师, 长期以来所受到的本土教育, 使得他们更加习惯于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传统教学模式[6]。但在学校的激励和支持下, 近年来, 他们也接受了国际化课程的教学培训或有过在国外进修的经历, 因此他们在开课之初往往会探索多种新兴教学模式。但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 却出现了向传统教学模式转移的现象。

教学模式的选择既受到课程特点的影响, 又受到教师和学生特点的影响, 对于学生的调查揭示出了其中的主要原因。与选修“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的学生特征一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很多国际化课程的授课对象都涉及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留学研究生和本土研究生。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 本土研究生虽然也从内心渴望能够发挥他们主动性的新兴教学模式, 但由于英语交流能力较弱, 理性选择的结果依然是倾向于传统式的教学模式;留学研究生的课堂表现相对活跃, 对于相关问题的讨论非常积极, 但很多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前沿性, 需要掌握基本理论, 阅读本领域的最新成果, 留学研究生的知识局限性和理解力不足却成了其中的障碍, 因此也偏向于传统教学模式, 只是对于教学中的案例讨论有更多的诉求。此外, 与本科生课程不一样, 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大多具有理论性和前沿性,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在最初投入大量精力探索多种教学模式, 却因为学生低的参与度影响教学效果之时, 很多教师会无奈地选择重新回到传统教学模式, 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初始目标。

二、“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才, 即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国际交流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三强一高”的高端管理和技术人才, 对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的教学探索也应当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从“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 我们主要从教材选择、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探索, 通过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尤其是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一) 教材选择:注重主辅教材的有机结合

前文已经提到, 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在专业背景和英语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 为了使各类学生都能有所获, 本课程将主教材和辅助教材有机结合。首先选择中级难度的影印版教材即Dennis R.Appleyard的《International Trade》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该教材是国际经济学经典教材, 也是高校经济类双语教学推荐教材, 并且具有三方面的特色:一是体系完整, 对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阐述较为透彻;二是保持了英文原版特色, 适合国际化教学;三是内容更新速度快, 便于学生紧扣学科前沿, 也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专题讨论环节。主教材提供了有广度的基本理论框架, 可以满足没有经济学相关专业基础的留学研究生的基础知识需求, 也可以满足本土研究生的英语阅读需求。同时选用国外流行的研究生教材, 即Robert C.Feenstra的《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Theory and Evidence》作为本课程的辅助教材, 着重用于有深度的专题研究, 可以满足研究生课程的教学需求。

(二)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 它的目标应当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传统教学模式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 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现代教学模式则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 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在本课程的教学中, 结合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条件, 将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有机结合, 灵活应用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研究性教学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在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案例教学穿插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笔者一般针对国际经贸领域的热点问题或企业实践采集案例, 就同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进行剖析, 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论式教学着重针对本课程的核心内容, 由教师凝练辩题, 采取抽签方式决定正方和反方, 各方围绕辩题和本方任务收集准备材料, 并进行课堂辩论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研究性教学的主题大多来自于课程组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等, 结合具体的基金项目等设计研究性专题, 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讨, 从中找到新的研究方向, 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紧跟本学科前沿理论, 满足了他们对于知识前沿性和创新性的要求, 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另一方面, 学生对于课题的积极参与和探讨也会给项目带来新的启发。这些教学方法相互融合, 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不同而灵活调整。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教学与科研也相互促进, 形成了良性循环。

从整体教学安排来看, 多样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如下: (1) 提出问题。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来自于不同的国家, 对于国际经济活动的开展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通过案例研讨引入全球化这一背景, 将学生进行分组, 让学生结合各自国家的实际探讨全球化的利与弊,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 从中凝练出具有争议的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专题。 (2) 分析问题。对于专题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 着重从理论体系上进行梳理, 使学生全面把握本课程的理论发展史和框架, 并对理论前沿有深刻的理解。同时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及其所在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通过阅读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3) 解决问题。指导学生确定最终研究思路,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所持观点进行论证, 并且撰写研究报告, 进行课堂展示, 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和教师的总结进一步加深对于问题的理解, 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 撰写结业论文, 对知识进行拓展和迁移。

(三) 考核方式

和本科生教学相比, 虽然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更加灵活, 但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实践来看, 依然以期末理论考核方式为主。理论考核方式重知识、轻能力, 有悖于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三强一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不仅在课堂教学环节上进行了探索, 在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将“能力考核”、“全面考核”、“过程考核”等先进理念贯穿始终, 以考核方式改革促进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考核内容上, 从考核知识为主转向考核能力为主, 着重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二是在考核形式上, 取消了期末理论考核, 取而代之的是案例讨论、辩论、研究报告、课堂展示、结业论文等形式;三是在考核成绩构成上, 与考核形式改革相对应。例如, 2013年本课程的成绩构成包括案例讨论和辩论 (20%) 、小组研究报告和课堂展示 (40%) 、结业论文 (40%) 三个部分。考核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起到鞭策作用, 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进行了一些尝试, 总体而言, 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对于本门课程而言, 由于课程同时面向留学研究生和本土研究生开设,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本课程采用全英语教学, 在教材选择上, 将具有广度的主教材和具有深度的辅助教材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上, 将基础的理论框架分析和前沿的专题研究有机结合;在教学模式上, 将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有机结合;在考核方式上, 坚持能力考核、全面考核与过程考核理念, 将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有机结合。从本课程已经经历的三轮教学实践检验反馈中可以得到结论:课程改革和建设成果不仅体现在教学效果的明显提高上, 对于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综合素质等也具有显著作用。本课程的探索和实践, 始终围绕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国际交流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三强一高”的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才这一核心目标,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还将不断学习先进理念,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使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丽霞, 刘惠琴.加强国际化培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12) .

[2]杨韶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省思[J].教育科学, 2013, (2) .

[3]沈以赴, 夏品奇.国际化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 .

[4]聂林媛, 李新亮.留学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与发展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9, (3) .

[5]査冬兰.多元文化背景下市场营销留学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导刊, 2012, (3) .

篇4: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古代汉语》课程 实践教学

近年来,由于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国际影响迅速扩大,国外了解、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需求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汉语,孔子学院建设和汉语国际推广有力推动了世界范围“汉语热”的持续升温,由此促进了国内对外汉语专业(2013年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从1983年试办,1985年正式设立,至今已走过三十个年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超过400多所。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系统掌握语言学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有扎实的汉语基础和较高的英语水平,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的了解,具备良好的文史素养和英汉双语教学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胜任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和在外事、外贸、新闻出版等企事业单位胜任汉英双语工作及其他相关职业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未来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培养向外国学生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使者的使命,但现在国内该专业课程建设几乎都是“中文加外语加教学法”这种简单的模式。古代汉语属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但该专业古代汉语的课程目标等同于纯中文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即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更进一步只是培养学生将来教学中学语文文言文的能力。国内不少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有识之士都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等同于纯中文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应该有该专业自身的实践性、师范性和促进对外交流的实用性特点。

尽管纯中文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建设,国内已做了不少尝试和探索,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相继推出古代汉语精品课程,武汉大学也从甲金篆文鉴识、繁简字转换、学音韵听方音证古音、读古书看古注、脱离古人句读为古书加标点、学训诂为古书加今注、文言教学、古典诗词吟诵、对联创作与展出等方面展开《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但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未来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特点的古代汉语课程建设,特别是实践课程建设及具体的实践方法,目前国内鲜有人探索。

基于以上思考和语言教学理论、实践教学理论,我们在《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帮助学生提高未来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需要的实际教学能力等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古代汉语课程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同时根据我校教学实际,我们把具体实施方式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两个部分。

(一)课堂实践。课堂实践包括课堂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

1.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实践指按照教材《古代漢語》(1-4冊,王力主編)中的文选顺序和学生学号顺序,训练学生课下独立准备教案、讲稿及多媒体课件,课上进行实际教学,教师补充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教态等方面予以综合讲评,以此既帮助学生实现古代汉语课程文选的学习目标,又有效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概括教材、语言表达及以后实习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讲授文选(中高级汉语水平的班级)和中国文化的能力。

2.科研实践。古代汉语课程的科研训练指根据古代汉语教学大纲要求和本专业特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的古代汉语课程知识解决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科研实践,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初步尝试,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选题可以是教师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也可以是学生在古代汉语听课或阅读过程中及汉语国际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因为对某一个方面某一个点感兴趣而自己拟定的。

(二)课外实践。课外实践包括校内课外实践和校外课外实践。

1.校内课外实践。校内课外实践主要指结合课内古代汉语通论的学习内容和文选进行校内实践。古代汉语课上系统讲授文字音韵训诂知识,同时精讲部分文选;学生课下结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以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6冊,上、中、下三编各分两冊)为依托,每周深入读懂一篇(主要为先秦部分)古诗文,以此培养古代汉语知识素养及阅读古书的能力。同时在此基础上,建议学生每周熟读5篇、背诵5篇古诗文(篇目由学生任选,但要求每周不一样),这样一个学年下来,40多个周次,学生脑海里可积累400多篇古诗文,古代汉语语感迅速提高。

2.校外课外实践。校外课外实践主要指利用桂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利用桂林名胜古迹和文化景点中繁体字甚多的特点,指导学生结合古代汉语课程所学的汉字造字原理和繁简字知识,以桂林市各主要景点为考察对象,对繁体字在景点或碑刻中的使用情况和中外游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以后的工作对象是外国留学生,留学生来中国不但学汉语,更希望了解中国文化,希望多进行一些文化考察,旅游景点是他们了解考察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对繁体字的认知情况做深入调查分析,既调查已开发的主要景点,又特别注意调查有文化意蕴但未得到重视和开发的景点,并在此基础上做一些繁转简的工作,在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或编写《桂林旅游景点碑帖用字繁简对照手册》,或建立大学生创新网站(刊录各个景点的繁简对照,或每个学生最新的调查报告),或从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交流一些识繁写简的知识。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效

我们进行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对该课程教学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习实践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毕业论文选题思路拓展等方面。古代汉语是中华文化之根,有了很好的古代汉语基础,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播中国文化的的兴趣更浓厚,实习中向外国学生解释中国汉字的理据和字源等更深入浅出;古代汉语课堂教学实践,学生轮流讲课,搜集资料、分析概括教材、语言表达等初步教学能力在还未见习和实习之时已初步具备;另外,古代汉语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初步尝试,鼓励学生参与校外课外实践,大大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拓展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力,主編.古代漢語(1-4冊).中華書局,1999,5校訂重排本.

[2]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1(第1版).

[3]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6冊,上、中、下三編各分兩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06(2002年6月).

篇5: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食品工艺学>是关于食品加工工艺实用性的技术课程,本文作者深入探索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并增加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生产技能让学生走进企业,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教学模式,使<食品工艺学>课堂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课堂教学呈现了蓬勃的生命力.

作 者:张桂芝 王琼 李向丽  作者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医药系,广东中山,628436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 分类号:G424 关键词:食品工艺   教学研究   探索  

篇6: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引言

目前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都普遍将国际商法列为专业课程之一。国际商法课程主要以国际商事交易相关活动所遵守的各类法律规则与惯例为学习内容,涵盖商事组织、合同、买卖、海商、知识产权等方面,所涉及的法律规则包括国际贸易公约与贸易惯例,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中的商事法律制度。国际商法课程自身内容的涉外性质适合开展双语教学,通过双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比单一中文教学更为全面和扎实的国际商法理论基础与专业英语技能,对今后从事涉外经贸活动,解决实务中所出现的法律问题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从事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工作,主导了从单纯中文教学到双语教学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认识到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对国贸专业学生的必要性,也深刻体会到双语教学方式的复杂性和难度,并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做出了若干尝试。

1 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国际商法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国际商法是调整超越一国国界的商事交易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国际性是其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①调整对象的国际性,国际商法调整的对象为超越一国国界的商事交往关系,即国际商事关系,其通常发生于国际贸易、国际技术转让、国际金融等各个领域。②主体的国际性。国际商法的主体既可以是处于同一国家的当事人,也可以是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但主要是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③法律渊源的国际性。国际商法的法律渊源既包括国际法渊源又包括国内法渊源,它不仅包括国际商事公约、惯例、示范法、国际组织决议和判例,还包括各国的涉外商事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和判例等。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外语能力,特别是专业外语能力的提高。双语教学更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学习外国的研究成果,站在世界的高度,以国际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国际商法还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国际商法对国际商事交往中的组织、合同、代理、买卖、海商、保险等众多国际商事活动作了具体、详实的规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技术性,这与民法等其他部门法偏重法理规范的特点不同。相应地,国际商法较少对原理性问题进行研究,而是更侧重对法律的可操作性及技术性的研究和对国际商务实践中所需人才的培养。如果我们培养的法律人才不能热练地运用外语与外国当事人进行谈判沟通,不能看懂外文法律文书,就无法在国际商事活动中提供法律服务。正因如此,国家教育部提出应当加强双学教学,开设双语课程,法学更要在双语教学方面先行一步。

2 高职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的法律基础薄弱

当前的国际经贸活动广泛建立在各种国际商事法律规则与惯例基础之上。因此,掌握国际商事法律的基本规则惯例以及争议解决的法律途径,对国际经贸活动的顺利开展及维护正当合法权益都十分必要。然而,国际商法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法律课程,其中包含很多基本的法律术语和法律概念。比如什么是举证责任倒置,什么是过错责任原则等等,而这些基本的法律术语和法律概念是民法、经济法等课程中应该先学习的基本内容。然而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不可能事先开设民法、经济法等前置性的课程。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一般仅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但该门课程主要讲思想道德这一块,学生从该门课程上所获得的法律知识很少,也无法形成基本的法律素养。这直接增加了学生掌握国际商法专业知识的难度。

2.2 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双语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一般来说, 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外语基础较好,很多学生已经通过英语四六级,能够看懂基本的英文文献和简单的法律专业英语。但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弱,很多学生连简单的英语单词和文法都不甚了解,加之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因此在双语教学时容易出现一边法律知识基础薄弱、专业知识掌握消化不良,一边法律专业英语词汇掌握不好的境地。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导致教学日常进度较慢,难度较大。

2.3 国际商法双语师资匮乏

师资水平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作为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教师,一方面要精通国际商事法律,另一方面需要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能力,同时还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法律英语基础。就目前国内承担双语教学的老师来看,同时具备上述条件的教师为数不多。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大多承担该课程的教师均出自“本土”国贸专业或法律专业,外语水平相形见绌。而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至今还没有专门针对双语师资的培养规划,现有的双语教师缺乏专门系统的双语师资培训。

2.4 缺乏适合的双语教材

国际商法双语教学课程教材的使用是当前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目前国内有关国际商法的双语教材并不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主要为国内学者编著,典型的如姜作利、张学森等编写的《国际商法》双语教材;另一类主要是西方原版的国际商法教材。两类教材均有一定的优缺点。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为数不多,其优点是符合中国人的视角与教材编写习惯,语言难度有所降低,一般的学生可以接受,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缺点是其内容表述上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中国式的思维习惯与表述方式,而非地道的专业英语。而国外教材的优点是能够使学生学到最纯正的法律英语及最新的国际纠纷案例,但这类教材本身针对的对象是西方学生,缺少对中国涉外法律规则和相关涉外案例的介绍,因此与中国学生学习从事涉外经贸活动规则的要求相差较大。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对这一类教材内容的熟悉与把握都需要较多的时间。

3 完善高职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3.1 完善学生的法律基础和素养

国际商法涉及经济法、民法等领域,然而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不可能事先开设民法、经济法等前置性的课程。然而这些前导性课程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商法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些课程对完善学生的法学基础和法律素养非常重要。因此,笔者建议一方面教师在讲解国际商法内容时应尽可能多传授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和术语的意思,让学生对这些法学基础知识有更好的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教师可给学生推荐一些较通俗易懂的法律基础知识书籍和普法视频等,让学生在课外多花时间补上法律基础知识不足的缺陷。

3.2 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注重学生法律专业英语训练

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如果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开设双语教学这种形式对学生来说难度无疑太大。而学生在经过大一和大二近两年的英语学习和强化之后其英语水平总体来说有了较大进步,且已有部分学生通过了英语四级,相对来说会比较容易接受双语教学这种形式。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是在大二的第二个学期开设国际商法双语课程,学生反响良好。在国际商法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法律专业英语术语和词汇的训练与讲解。国际商法本身具有专业术语多的.特点,一些英文词汇在日常应用时的含义与其在法律术语中的含义相去甚远。因此,教师在讲授每一章节前,最好能把该章节所涉及的法律专业术语和词汇单独拎出并进行讲解,使学生在阅读章节内容时不至于被英语词汇的日常含义所混淆。

3.3 加强国际商法双语师资的培养

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师资。教师的英语水平、专业素质、教学科研能力以及授课艺术等对于这门课程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具备了专业的师资水平,才能使双语教学得到根本性提高。高职院校应兼顾近期急需于长远规划,多方面着手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年龄梯度合适的双语教师队伍,并形成梯队式师资储备。然而要培养兼具法律与外语水平的师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推进。首先,有条件的院校,可选拔外语基础良好、具有较好教学效果的任课教师,有计划地赴国外交流学习,提供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同时,还可让双语教学的教师定期接受相关的英语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其次,加强教师与国内外商事主体的合作,积极参与到企业国际商事纠纷的解决中,不断提高国际商事案件的处理能力。最后,为消除一些教师关于双语教学影响教学评价的担忧,可考虑对双语课程实行教学评价豁免,并且在年终考核、课时津贴、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优先的考虑。

3.4 积极推进高职国际商法双语教材建设

教材的选择在双语教学中至关重要。国外的原版教材其教学体系与我国国内的课程教学内容并不匹配,而且其英语语言难度明显偏大,和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相距甚远,对高职学生来讲就更不合适了。而国内学者编写的双语教材都是面向本科院校的,其编写的内容结构与难度并不完全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与知识结构。因此,笔者认为,编写一本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国际商法双语教材是当务之急。而且以下几个因素应在选择教材时予以充分考虑:一是内容体系应当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相适应,考虑到与其它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并合理融入与国际商法有关的法学基础知识,即将国际商法所需法学基础知识加以整理放在教材之前,或将该部分知识有机融入教材的每一章内容;二是是语言表述能够尽量适应学生的阅读习惯,符合中国学生学习思维,但必须使用地道的法律英语。而且在每一章节的后面还应附有专业法律名词的中英对照,使学生对专业法律术语和名词有更好的掌握。此外,面对法律发展日新月异的局面,仅仅拘泥于有限的教材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先进技术知识的渴求,因而国际商法的双语教学在参照教材的同时,授课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等资源充分收集国外有关方面的最新资料并呈现给学生,并尽可能多地采用视频、多媒体等视听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结束语

篇7: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 新建本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 构想

一、背景

安徽外国语职业学院以“职业技能”为培养核心的高职院校要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升本,面临着方向性的选择——学科型?应用型?通过集体探讨和专家研究,学院做出了方向性选择——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应用型教育,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并存,逐步发展本科教育的道路。

其一,响应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靠中专、职高、技校等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来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主要靠重点高校来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主要靠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来培养。

其二,应用型符合我院的实际和特色。盲目追求研究型或学科型,实属“大跃进”。“面向应用”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研究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质量。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此模式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应用型的课程体系以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托中心,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无论是“学科中心型”还是“岗位应用型”的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我们应进一步优化现行的课程体系。从实际出发,后者对于新建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更加适用。

二、课程体系的依据

专业定位势必影响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因此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应突出“应用”,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工作要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素质为取向。应用型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是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专业和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这就决定了课程体系目标既要考虑到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又要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的工作要求。

篇8: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国际金融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 目前在全国各个财经类和非财经类高等学校普遍开设, 也是考研的热门专业之一。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理解货币资本在国际间的运动规律并初步具备运用一些有关的国际金融实务操作技术解决现实生活中国际金融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国际金融教学的最终目标。然而, 当前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过于强调课本知识单向纬度的课堂讲授, 忽视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全面培养。学生学习方式死板, 知识僵化, 教师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性和发展性。这些情况与国际金融的教学目标相距甚远。因此, 寻求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的突破, 增强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效果, 是当前该课程教学研究中的关键。

研究性教学是在综合美国心理学者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心理学者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 是一种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途径。与传统的识记性教学模式不同,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学科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 教师运用多种创新性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在探究过程中能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特别是培养研究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过程融入课堂教学中, 鼓励和带领学生从课本固有知识框架中走出来, 勇敢且智慧地发现未知, 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某一事物的分析路径和独特观点。毫无疑问, 将这一教学模式引入国际金融课程教学, 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

二、实施基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性教学的内容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心是转变教学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与设计上要遵循以下原则: (1) 肯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地位的基础上, 更强调以学生学习为本位,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 (2) 在肯定传授书本知识的基础上, 更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 强调多元化的知识来源, 而不应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 (3) 在肯定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更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 更注重学生的反馈, 更重视动态的学习方法, 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按照以上原则, 在国际金融课堂教学中, 需根据学科特点, 积极进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一) 案例导入

案例导入也常被称为问题导入, 通过案例中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把学生引入课程内容。在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 以丰富的案例、生动的表象, 广泛重大的影响或者其中的趣闻逸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设置独辟蹊径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在此基础上进行核心内容的教学。理论部分内容掌握后, 再让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从“看热闹”转向学的一个重要策略。在讨论中, 学生必须思维、倾听, 做出判断, 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启迪, 灵感得以凸显, 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观点。专题讨论的一般策略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教师在前两个环节是主导, 学生在中间两个环节为主导, 最后教师做主题发言, 也可请学生代表做主题发言。这种方法主题明确, 条理清楚, 探讨深入,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 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增强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及领悟能力。如:利用某些证券、银行网站提供的在线模拟炒股、炒汇交易等免费资源模拟下单操作;利用学校现成的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 模拟金融企业进行证券、期货、外汇投资分析和模拟交易。到知名的证券公司、金融机构参观见习。通过这样逼真的“实战”体验, 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 增强对知识持久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 网络教学

国际金融课程具备的时代性特征本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丰富教学内容, 更新专业资讯。让学生及时、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金融数据和搜索教学资源, 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热点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除此之外, 还可借助诸如网络教学平台、博客、QQ群等学生常用的学习、社交平台广泛与学生进行交流, 将课堂搬到学生身边, 实现即时与学生沟通, 随时解决在课下出现的问题。

三、实施基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性教学的总体方案及预期效果

(一) 方案设计

本课程将采用基于研究性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形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师生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根据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 结合章节内容特点, 通过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小组专题讨论、课外实践操作和网络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方法完成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确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 明确学生在各阶段的具体任务, 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全过程。

(二) 教学组织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涵盖内容丰富、包含多个层面、线索复杂多样、各部分知识多有交叉、与现实经济联系紧密、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等特点。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限于有限的学时, 很难面面俱到。教师在理论授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 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以教师精讲为主, 做到点面结合, 以点带面, 重点突出, 层次分明。在小组合作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环节, 教师扮演“导学、督学”的角色, 学期初下发教学任务, 明确本学期总体学习要求。在网络教学平台根据教学计划按章节布置任务, 任务中涉及的相关视频、文献资料、任务说明及具体要求均明确交代。学生基于合作性学习小组, 合作完成案例分析及专题讨论任务。任务完成后, 教师负责记录任务完成情况并根据学生表现给予成绩评定。实践任务环节由学生个人完成, 教师给予实践任务指导, 由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专业模拟软件等工具完成任务要求。

(三)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一张试卷定乾坤”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结果往往是不客观的, 既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又不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 要把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作为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落脚点。鉴于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要改变以单纯闭卷笔试为主的传统理论课考核方式, 把总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小组专题报告、课后作业等形式进行测定, 比重为总成绩的40%左右, 其中小组主题发言、案例报告、课堂讨论表现是平时成绩测定的重要依据。以小组的形式布置任务和组织讨论, 既可以使学生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理论考核方式可采取开卷或闭卷, 尽量减少机械记忆的考题, 加大案例分析、材料分析和论述题的比重, 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左右。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多角度和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把考试变成刺激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手段。

(四) 预期效果

基于研究性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形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师生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已经基本摒弃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促进师生互动, 通过理论讲授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技能, 通过小组案例分析、专题讨论,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会自主学习, 而且能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可以预见学生的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实践教学, 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货币运行规律, 掌握外汇交易基本技能, 培养运用现有知识、资源, 分析、解释现实金融现象与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总之, 研究性教学能够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真正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方英.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经济, 2010 (7) :112-113.

[2]王晓军.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金融经济, 2008 (7) :91-92.

篇9: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中职;国际贸易实务问题;教学方法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它为处理各类国际贸易问题提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支持。那么,在课程教学中,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与研究。

一、《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按教材讲授,学生通过听讲、记笔记、解题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来获取知识,最后通过考试来考核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这是目前中职学校普遍采用的授课方式。如果也按照这种照本宣科的方法来教授国际贸易课,不仅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而且不能学到实践技能。

(二)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在国际贸易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技能的倾向。其实,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理应将理论与实务紧密地结合起来。有的中职学校虽然也制定了实践教学计划,但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作保证,从而使实践教学环节无法落实,甚至流于形式、走过场。

二、改进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国家对外经贸事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必将以更快的步伐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将在众多领域,特别是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领域与国际接轨。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物流、电子商务等专业必须为我国对外经济和贸易事业培养更多既懂得国际贸易规则,又了解国际贸易运作具体程序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二)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贸易法则与程序,并能从事外贸经济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也必须实施改革。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项目,教师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这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

笔者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了项目教学法,以表格形式予以说明(见表1)。

表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学习情境

项目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教师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

(二)“互动——实践式”教学法

鉴于本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同时,也根据中职学生知识基础较差和自学能力较差等情况,笔者运用了“互动——实践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与双语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案例、讨论、学生讲课等方式来具体实施贯彻此方法,从而达到“互动”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学到“反倾销”的相关内容时,笔者会提前安排学生上网浏览近两年我国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的典型案例,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来探讨反倾销程序、裁定、反倾销的措施等问题,使学生能够“学着做”和“做中学”。在此基础上,提出接下来讨论的题目,即我国屡遭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一组派代表发言,在讨论中,学生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最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分析国际贸易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也可适当安排学生自己制作课件并上台讲课,比如,在学到“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时,因为这些内容在前面的章节中都涉及到,难度较小,所以可以事先给学生布置作业,即制作“国际贸易政策演变过程”的课件,由学生在下次上课时向全班同学讲授,教师只做个别指导。这种“互动——实践式”的教学法,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相关的教学内容,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将角色扮演、对话练习和情景教学融为一体的仿真模拟演习教学法,具有仿真性、参与性、互动性等特点,能够让学生在角色演练中体会到某些角色的地位作用,产生身临其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到“世界贸易组织”内容时,我们可模仿国际政务进行知识的学习。首先,由教师来设计角色,将本班同学分组,其中一组作为欲加入WTO的国家,并指定几位同学作为该国家的谈判代表,进行申请加入WTO的双边谈判,其余各组同学则分别作为该国家加入WTO谈判小组的不同成员国。通过这种角色模拟,使学生对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好地体会到了中国“入世”的历程。

为保证角色扮演教学法更好地应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事先都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广开思路,学生积极参与,使角色模拟教学法真正达到效果。

(四)现场观摩教学法

现场观摩教学法通常是指教师和学生深入现场,对现场事实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和教学相长的目的,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比如,在讲到“通关手续”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当地海关参观,在参观过程中,讲解进出口货物通关的一般程序,特别是检验与征税环节,了解关税征收与通关程序对贸易规模的影响,对学生而言,这样比在课堂上单纯的讲授印象要深刻得多。在学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调查当地几家进出口公司,看这些公司进出口的产品处于国际上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当场总结出这个阶段的特点。同时,要求学生撰写相应的调研或调查报告。通过这种方法的应用,现场成为课堂,事实成为教材,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上述多种教学方法,做到优选结合,实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创新探析[J].当代经济,2009(10).

[2]申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式探讨[J].当代经济,2008(9).

[3]韩莉.《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当代经济,2009(4).

[4]刘文燕,佟继英.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法应用探索[J].当代经济,2009(5).

上一篇:过山车看图写话200字下一篇:营销部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