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生社会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从大学生社会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如何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两个方面,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对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篇:大学生社会论文范文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探讨

摘要:全面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社会转型期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与创新。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和存在方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社会化已成为增强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趋势。为此,要深刻分析和把握这一重要趋势,明确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的内涵界定和理论基础,直面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遭遇的挑战,构建大学生廉洁教育实践运行的社会化机制,实现教育主体、内容、载体的全面社会化,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

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这种转型不仅是经济发展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型,更是社会群体价值观念的更新和改变。作为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和存在方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廉洁教育的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应有之义。[1]通过大学生廉洁品质和情操的塑造,进而发挥其社会辐射引领作用,不仅是社会转型期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与创新,也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新思路。

社会化是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教育和实践的多重影响下,将社会认可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内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并外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的过程。廉洁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产生和运行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也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社会化是开展廉洁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进程。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特性,有助于对廉洁教育社会化的正确理解。一方面要认识到廉洁教育是人的直接社会化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促使个体的社会化能力得到提升和增强。另一方面廉洁教育活动也是人的间接社会化过程,受教育者通过对教育者传递的社会信息接受、理解和认同,内化为自身的廉洁情感并外化为廉洁行为。

社会化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即能胜任多种社会角色的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不仅属于学校,更属于社会,大学生在整个社会格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全面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廉政素质,增强大学生社会竞争力,构建高校廉洁校园和社会主义廉洁社会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合理定位,将原来局限于高校区域内的廉洁教育,扩展到整个社会范围来进行,置大学生于社会大熔炉中学习和生活,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教育大格局,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通过自身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发展个体的社会性,最终成为能够承担个体责任、履行个体职责的社会人。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1.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明确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形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决定了社会意识发展的速度和广度,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同时,社会意识也有着自身独立的发展轨迹和空间,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先进或者落后直接制约和改变着社会存在发展的进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于互联网云技术的海量数据扑面而来,信息爆炸式的大众信息传媒工具和方式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群体之间都发生着多维度的相互交叉和影响渗透。人的思想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教育和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影响因素更加广泛,社会力量和各教育主体的综合、协调日益重要。大学生的廉洁取向与宏观和微观环境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联系。另一方面,大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廉洁行为习惯,将优化反腐倡廉建设环境,给社会带来长久的良性驱动,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因此,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强化“环境意识”,努力净化和优化社会廉洁环境,紧紧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深入探寻大学生廉洁意识形成发展的思路轨迹,提高廉洁教育的针对性。

2.人的本质理论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人不是抽象的存在,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各种现实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通过对社会文化的学习进而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并逐步适应整体的社会生活。“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目标,更要遵循人的社会化发展规律,着眼人的本质,尊重人的作用,肯定人的价值,激发人的主体性,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促进人的发展进步。[3]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生物人”到“社会人”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实现个体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职业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廉洁教育必须为大学生指引解决现实问题和矛盾的合理方向,避免教育脱离现实中的社会关系,从而获得教育存在发展的合理性基础。

3. 系统论原理和协同理论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的科学基础。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而20世纪创立的现代系统论学说和协同理论是对普遍联系原理及其科学意义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美国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强调,要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立体系统,通过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变动规律,实现各模块之间的最佳组合,从而达到系统的最优化。协同理论则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首次提出,强调纷繁复杂、属性不同的诸多系统,在整个环境中,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协同发展的过程,需要参与各方具备共同的目标,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围绕共同目标、形成共享理念,构建沟通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根据系统学和协同理论的研究成果,大学生廉洁教育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以学生为教育客体、以学校为教育主体、以家庭与社会为教育环体的有机系统。一方面,该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另一方面,各要素之间与家庭家风、学校校风、社会风气、执政党的作风、国际价值观念等外部环境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互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从而使该系统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4]

二、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面临的问题

1.全球化、市场化伴随着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造成冲击。全球化伴随着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解构、批判、否定和怀疑的思想特质以及多元文化形态崇尚自我、排斥权威的价值取向契合了大学生追求真我、张扬个性的心理诉求。同时,市场经济的利益交换原则和竞争机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助推了人们的短期行为和工具理性,消融着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在消极价值观念的诱导下和不良生活方式的侵蚀下,拜金主义式的商品交换法则也对社会政治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领域产生负面影响。

多元文化价值冲突的文化生态给大学生顺利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增加了难度。部分大学生观察问题管中窥豹、以偏概全,缺少社会理性思考,对社会上良莠不齐的文化现象缺乏分析和辨别能力,对原有独具权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由认同走向迷惑和质疑,对党和国家惩治腐败的决心与信心认识不足,在处理现实问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两极化方式,往往容易将个体行为中的功利性和利己性元素放大,淡化了对公平正义社会价值目标的追求,从而对腐败现象见怪不怪,“存在即为合理”,甚至主动投入到不正常的“潜规则”和“灰色交易”活动中,一旦在现实行为中获得相应利益,就会更加坚定错误信念,并产生一种聚焦效益,对身边思想不坚定的同学产生负面辐射。

2.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中主体性教育理念缺乏。现代心理学认为:主体参与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而不是外在的强迫。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就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独立思考、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社会责任主体,并通过反复的廉洁社会实践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终目的。目前教育中主体性教育思想尚未形成,普遍存在“客体化”现象,重工具价值轻主体价值,重思想灌输轻人格养成,教育者对在文化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教育对象了解不足,依然将复杂的教育过程简单等同于课堂教学中的说理和讲解,满足于单纯的理论和道德传递,忽视了外在廉洁要求向内在需求转换的心理机制研究,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仅凭借知识与经验的优势,以制造者的身份打造着统一化与标准化的教育,不能有效建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民主、平等的人格关系,最终也就无法有效激发大学生社会化参与的内在诉求和情感,其结果就是大学生对教育产生排斥甚至厌倦心理。

3.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运行机制的内在缺失。从社会总体看,大学生廉洁教育各要素之间应有着统一的目标和内容,遵循着基本的活动规律和相同的实践原则,通过参与教育活动形成各种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并最终形成社会化运行机制。它需要科学合理地设定各要素的功能,并构造出各要素之间密切协作、高效运行的整合机制。从高校系统内部观察,高校管理者、专业老师、德育工作者的社会化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从教育理念融合、教育资源整合、教育载体耦合、教育过程调和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断裂化格局,缺乏经常性的联络渠道和联动制度,也制约了教育主体的认同程度。从学校外部角度看,高校仍然被赋予了承担廉洁教育职能的全部责任,社会、家庭、社区、企业、其他组织或个人介入廉洁教育的比例较低,协调性不强,制度认同性不高,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价值目标往往出现发散性偏离,各教育主体之间没有发挥相互协调、相互渗透、同步发展合力作用,无法适应教育社会化的大趋势与要求。

三、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的实践路径

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社会思想、道德、结构变迁提醒我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做好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单一主体的力量是不够的。从社会化理论的视角来看,廉洁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文化的社会语境下和当代大学生精神养成的独特过程中加以解读与建构,统筹规划、系统思维,用社会化的教育主体、社会化的教育内容、社会化的教育载体来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社会化。

1.构建全方位教育格局,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主体社会化。学校是廉洁教育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是专门为实现人的社会化而设立的教育机构,在教育循环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既是内聚中心,也是发散基地,为大学生将来的正向工作和全面社会化奠定基础。高校要积极主动将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小环境与社会廉洁教育的大环境连通起来,将教育的目标与社会的主导价值目标进行重构耦合,厘清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和管理职责,做好顶层设计,形成发挥长效作用的考核评估、奖励激励、监督制约的体制和机制,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实现廉洁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民主化;要坚持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努力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求真务实的校园政风行风氛围,不断扩大廉洁教育的辐射面。

政府和社会是廉洁教育最重要的社会化主体,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要充分利用法律和行政权力对廉洁教育的制度环境、物质环境和价值环境进行优化整合,坚持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次对腐败实现零容忍,对权钱交易、权力寻租、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坚决打击。教育主管部门要构建完备的廉洁教育制度体系,制定详细科学、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廉洁教育实施指导纲要,支持开展廉洁教育专题科学研究,并就各高校教育开展落实情况实施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检查。社会要高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大旗,借助媒体、网络等传媒工具加大对廉政文化知识的普及宣传,构建社会反腐倡廉教育大宣教格局,营造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强大舆论氛围。这既有助于大学生全面了解政府和社会的反腐倡廉建设情况,也有利于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对待公共利益和公共关系,进一步养成公正廉洁的公民觉悟和习惯。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教育的起点,是廉洁教育影响最深刻的社会化主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与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明确肯定了家庭的教育效能。在各种各类环境要素中,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要素和起点站,在子女道德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具有其他教育主体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高校应主动构建家校信息反馈机制和管理协商机制,实现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和拓展。政府与社会通过各种类型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家庭廉洁教育的成效纳入评价指标之中,提高家庭成员道德品质,克服狭隘的小家庭意识,弘扬奉献与服务的美德。

2.丰富立体化教育信息,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社会化。廉洁教育社会化并不意味着教育本身对社会现实的消极适应,相反,这是一个主动适应并积极超越的过程,而廉洁教育的内容选择直接决定了社会化的价值取向。根据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建构和整合,归纳同类型内容,删减重复内容,淘汰过时内容,形成富有内在逻辑的教育内容体系,既植根历史、立足现实,又面向世界、前瞻未来,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时代精神。[5]

廉洁教育内容横向的全面性要求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与时俱进地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创新意识,又要结合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使理论充满鲜活的生命力;既要继承传统文化资源,又要借鉴外国思想成果。具体而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廉洁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廉政建设政策和实践经验的学习,帮助大学生用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看待腐败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规律;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辩证性和系统性的分析,帮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和廉政建设道路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增强反腐倡廉的理论自觉性。廉洁教育本身就是职业道德教育,是角色社会化的职业需要,教育内容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符合学生职业化的发展要求。要抱着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学习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廉洁人格敬仰和追求的精神品质,同时积极吸收西方国家在廉政建设体制、法制、制度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廉洁教育内容纵向的层次性要求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尊重大学生廉洁意识形成的内生心理机制,又要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具体而言,要以着眼于人的需要,激发大学生廉洁动力为前提;以着力于内化机制,培养大学生廉洁意志为基础;以着力于外化机制,养成大学生廉洁习惯为目的,[6]在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的矛盾运动中,遵循道德品质的知、情、意、行各个要素的内在联系,做到且行且进,平衡发展。同时,也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不同层次的对象,分层次分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制订出不同要求的教育内容,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逐步递进,由易到难,施受相宜。比如,对大一新生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开展诚信、校规校纪等教育,大二、大三学生以专业性教育为主,对实习生和毕业生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避免 “一刀切”,以适应不同教育对象的实际要求。

3.拓展多样化教育方式,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载体社会化。廉洁文化的传递和廉洁教育的开展需要载体,它承载着廉洁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展现着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互动关系。鉴于系统论的整体性观点和调控性观点,单个的教育载体的运行效力必然小于整体,只有“合力”才会使教育载体发挥最大的运行效力。[7]因此,按照目的性、实践性、新颖性的原则,正确处理各种教育载体的相互关系,实现各教育各载体之间的科学组合,是廉洁教育社会化的必然趋势。

首先要实现廉洁教育载体的多样性综合。就基本形态和特点而言,廉洁教育载体的形态划分为课程载体、活动载体、制度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这些载体本身的形成及运作方式各不相同,各有其独特的作用。比如,除了发挥传统高校思政课教育主阵地作用外,专业任课教师也可以经常性地、有针对性地在专业知识讲授和专业技能训练中引入、渗透职业道德和廉政思想教育的内容。要结合高校的特色历史文化构建有特色的廉洁教育文化活动,形成具有自身特质的文化色彩,发挥品牌效应,增强文化载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廉政文化建设考评细则,建立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保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要主动走进虚拟网络社区,开发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构建多方参与的互动话语空间,成为网络空间正能量的提供者、不良信息的过滤者和正确舆论的引导者。

其次要实现廉洁教育载体的科学性综合。廉洁教育载体的科学综合并非意味着多种载体的简单堆砌和集合,而是各种载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合理分工、相辅相成,按照更好、更优的取向进行改造、加工、完善,使不同的载体功能更协调、作用更契合。[8]在系统论的宏观调控下,各自独立的载体在不断增强自身作用并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与其他载体按照一定的方向和程序,相互衔接,避免载体力量间各自的条块分割,从纵向到横向构建立体格局,在教育的时间安排、内容整合、互动组织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形成互动作用体,在彼此交互作用过程中提高系统的整体机能。[9]

参考文献:

[1]邓纯余.社会化境遇中的大学生廉洁教育理论与实践检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3]周至涯,耿亚军.以人为本视域下的廉洁教育理念塑造的三重维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6).

[4]吴恒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探讨[J].教育导刊,2009,(7).

[5]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依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6]宋俊杰.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廉洁教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

[7]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J].南京社会科学,2009,(10).

[8]唐家良,郭一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整合方式与方法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26).

[9]张园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综合运用研究[J].学术论坛,2012,35(1).

【责任编辑:闫生金】

作者:李明哲

第二篇:社会化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

摘 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从大学生社会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如何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两个方面,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对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社会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 育人功能

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1]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多年亲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线,深感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促进处于人生特殊阶段的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从大学生社会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如何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两个方面,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对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

大学生要从“校园人”成长为合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必须完成人生这一特殊阶段的社会化的各项任务。社会学原理认为,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會角色。[2]对大学生而言,这些社会化的内容将被具体化。

(一)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时代要求内化为自我意识,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信念都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个性体现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发展水平的标准是自我,即自我观念或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及存在状况的觉察,包括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自卑感等。

一部分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决定自己的行为时,往往不是从一定的信念、原则或价值标准出发,而是倾向于根据自身实际利益进行计算,表现为思想行为的功利化;个性张扬,常常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选择,根据自己的追求发展个性,根据自己的态度转移偏好;崇尚个人自由,关注个人发展,对政治既关注又冷漠,对金钱既追求又鄙视,对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既深恶痛绝又事不关己,对理想信念既深深眷恋又信心不足,与国家意志、社会责任若即若离,难以协调[3]。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应当在青年人中发展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把为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这就要求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把个人的抱负与祖国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成长与民族的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历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4],做到“以执著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5],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时代要求内化为自我意识,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信念尽可能地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二)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掌握社会特定角色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学习并认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社会规范表现为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各种生活规则,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精神追求和寄托。

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一部分大学生,在政治观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掌握比较浮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说不清楚,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在人生观上,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表现出自我化和近景化倾向,享乐思想明显;在道德观上,对道德缺失现象表示宽容[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会深层次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不仅要倡导,而且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亲身的经历、真切的感受,学习并认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掌握社会特定角色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学习和认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

(三)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社会活动交往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完善知识结构,培养服务、奉献精神,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化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社会化的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角色学习必须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门技能为基础。

大学生虽然具备较为系统的书本知识,但是缺乏生活基本经验和技能,缺乏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大学生在自我关照、消费行为等生活基本能力上,在与不同社会角色的人际交往上,还显得相当幼稚。要通过社会实践,体会生活甘苦,学习生活技能,提高交往能力。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实践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一方面,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应用、验证、反思、启发,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修正、补充,再应用到实践中去,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在不断积累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增长才干。另一方面,在掌握、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处事和进行社会活动的能力,培养服务、奉献精神。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如何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大学生作为社会化的主体,参与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作为社会化的客体,接受社会的塑造和教化。与人生其它阶段和其他人群的社会化不同,主体因素、培养目标和所处环境,形成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针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设计,将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主体因素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中的要求。

在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已经不是一个简单、被动的受化者,他们希望能自主地在自我控制的状态下选择社会化的途径、内容和过程。这些行为特征,使我们认识到:一方面,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着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另一方面,无论是这些行为的社会后果,还是大学生社会化本身,都存在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大学生社会化的主体因素,为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某些依据。

1.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参与程度。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上,采取“尊重主体”和“对话”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鼓励自我表达,培养质询意识。在确定社会实践的途径、内容和过程中,尽可能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克服只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的被动对象,形成僵化的“说教式”或“管教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

2.要增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力度。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上,要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临时团组织,并制定工作计划,确保团组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自始至终的领导,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克服一些学生用不成熟的世界观、方法论,探讨重大的社会问题,把现象看成本质,得出错误结论。团组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思想上的领导,并不排除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相反,还要充分体现培养、保护、尊重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因素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中的要求。

高等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大学生将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社会化目标要求的高层次性和职业定向性。高层次性不仅体现在专业素质上,也体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政治观念、价值取向有着不同于一般社会成员的更高要求。职业定向性决定了专业素质与技能训练在大学生社会化中应占有一定位置,应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实问题。

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因素,为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某些依据。

1.要挖掘社会实践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上,要适时安排专题讨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社会现实是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身处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思想也显得异常活跃。在生动具体的社会现实中,总是会包含着本质和规律的东西,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指导下,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讨论和引导,克服表面化和片面性,在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层面上有所收获。

2.要兼顾专业特点。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上,要考虑未来就业创业的因素。在高校专业细分日益推进的时代,为了更好地促进第一课堂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为了让更多的大学生带着专业视角和问题意识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围绕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安排行业调研、专业服务、科普宣传和科技创新。既使他们能够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又使他们加深对未来所要担当的职业角色的理解,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创业作必要准备。

(三)大学生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中的要求。

大学生社会化的环境大致可划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它们相互影响、制约,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一方面,大学生脱离家庭生活,家庭影响在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大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向社会办学,尤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在大学生面前展示了极其广阔的社会视野和舞台,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深刻影响,加之即将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必然趋势,增强了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迫切愿望,使得社会因素的影响明显增强。

大学生社会化的环境因素,为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某些依据。

1.要充分展示社会变革的宏大场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上,要让大学生充分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充分利用事实的客观性、雄辩性,展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實践,在中国的大地上,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谱写出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使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意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2.要深刻体察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上,要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只有“三贴近”,才能使社会实践富于生活气息,使大学生把自己融入真实生活场景之中,既看到富裕,又看到贫困,真切感受生活的艰辛、劳动的价值。从贫困和艰苦中,理解农民、农村,理解中国的国情;从贫困和艰苦中,学习节约、同情和感恩。通过联系自身,有所反思,有所触动,有所觉悟,体会生活本质,端正生活态度,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

注释:

①本文使用“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两个概念,前者指人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的本身的一切实践。后者指大学生走出校园,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为目的的各种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具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1][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03-104.

[3]石书臣,靖守侠.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3):19-22.

[4]江泽民同志1996年7月23日在会见“二十一世纪中国与新一代留学生”研讨会代表时的讲话.

[5]胡锦涛2009年5月2日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6]中国社科院“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组.对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研究课题“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GSY2009YB112。课题组成员还有:岳鸿伟、范丽。

作者:韩 旭

第三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文化、科技、社会保障等方面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做到: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大学生村官服务机制;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激励和考评机制;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反馈机制。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实践活动应运而生。近年来,社会实践活动逐渐成为主流,在为大学生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了解社会、认识世界提供帮助的同时,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点。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祖国的核心力量,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是其应有的责任。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带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更加有利于加快新农村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同时对大学生自身来说,有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将所学知识正确运用到实践中来,不断加强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融入新农村建设中是高校需要重视和研究的一大课题。燕山大学历来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特别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加快新农村经济发展速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保证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大学生拥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背景,并且他们对社会前沿有自己的理解。同时,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要阵地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师资力量及专业信息的不断更新为培养大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大学生置身于其中,掌握着最前沿的信息和最专业的知识,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果品提升实践小分队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秦皇岛市石门村是一个典型的果树专业村,但是产品附加值低,都是交由山东包装后销售,销售渠道单一,宣传推广不够,因此其果品价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践小分队针对这些问题为石门村制定了果品价值提升方案,从品牌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四个方面提出果品价值提升的建议和办法,帮助石门村农民增加收益,提升收入水平,受到村干部和广大村民的高度评价。

(二)有助于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但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同样不容忽视。从多年来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解决三农问题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大力发展各项事业特别是文化事业。社会主义新农的建设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我国大多数农村相对偏远,思想比较闭塞,部分贫困村更是与外界接触较少。大学生凭借自身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为农民带去最新鲜的社会资讯,通过办宣传报、制作展板、自编文艺节目等形式将文化知识用最简单的方式逐渐渗透给农民,在丰富了农民日常生活的同时,为农民奉上了一场文化盛宴,促进提高农民的精神世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保障。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够将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文艺形式展现给农民,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还可以将农民的想法和建议进行有效的反馈,在政府和农民之间起良好的桥梁作用。

燕山大学社团联合会“调查农村文化生活对经济影响”小分队,在秦皇岛市青龙县安子岭乡东乡村和抚宁县石门寨进行了一次以“心手相牵,关注民生”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分队按计划有顺序地走访了秦皇岛市安子岭乡东乡村和抚宁县石门寨的村委会、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对当地农村文化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了解了农村文化生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查、人物访谈等调研方式,对比不同群体对文化活动认识的差别,并探究其原因,做出了相关的分析及研究结果,并针对如何增强农民的文化生活现状提出可行性措施。同时,面对“求富、求知、求美、求乐、求新”的多元化需求,艺术与设计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开展了美术音乐文化下乡活动。通过文艺演出和文化墙的表现形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为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贡献力量。

(三)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水平

我国部分农村的信息服务水平较低,还存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薄弱、涉农信息资源缺乏、农业信息推广不够等问题。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将更加有利于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大学生带着专业知识深入农村与农民进行沟通,直接给予信息和技术支持。通过帮助农民建立农业网站、指导农民运用科技发展农业,实现农业信息化、科技化。

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践小分队和抚宁县榆关镇党委座谈,发现渤海大学暑期社会服务团能运用信息管理专业知识开发“数字榆关”管理系统以帮助当地政府实现信息管理,因此,根据当地需求,双发达成开发意向。目前渤海大学调研小分队已基本确定了六大开发步骤,即通过测量和收集获得榆关镇的各行政村、主要街道、林区和耕地的测绘图;实现各个测绘图的数字化;对各级管理部门进行系统的编码工作;通过NET、Arc-GIS、SQL-server、Geodatabase等技术建立数据库和实现各种功能,最终开发出“数字榆关”管理系统;各级数据的录入工作;系统的测试和数据的复核。该系统可以使榆关镇政府各部门在管理上更加清晰、有效、直观、高效,提高镇政府整体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有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农村地区还存在缺少资金、涉及面窄、服务内容有限、保障机制有待健全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自身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有他们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相对满足特定群体的社会保障需求,为社会保障提供服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规模不断增大,设计的领域也在随之拓宽。针对一些特定问题如农民土地存在纠纷等问题给予必要的专业保障,为他们提供国家政策宣讲及基础法律知识,切实维护农民应有的合法权益。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将新农村建设问题让更多的社会群体所熟知,集更多的社会力量解决相关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小分队在秦皇岛周边村对村民的法律咨询进行了耐心回答和讲解,细致地为村民讲解了关于农村经济合同、婚姻家庭法、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

二、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制

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是地方高校的三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及教学科研是服务社会的前提保障,服务社会以人才培养及教学科研为基础。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服务社会功能被转化为服务新农村建设,不断将高校纳入到发展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轨道上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机制。

(一)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目前,多数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临时性,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依据上级相关文件而定,社会实践的时间也以暑期为主,利用平时节假日时间开展活动的学校有限,这样短时期内活动无法从根本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相关问题。燕山大学通过建立相关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生进行立项等形式建立了学校与农村之间的良好关系,形成长效模式。大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利用好实践机会的同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时刻关注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通过调研、宣传等方式做好前期工作,进而通过研究和走访准确掌握农村、农民信息,为其排忧解难。

(二)形成大学生村官服务机制

传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建立不同的小分队为主,这种模式有利于将大学生合理分配到到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但是,这种服务模式同样存在一定问题,它不利于将大学生的个人潜能完全发挥出来,容易造成学生之间互相依靠的现象,影响实践效果。而通过形成大学生村官这种个体模式能够较好地将大学生的个人才能挖掘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高校可以通过自愿报名和公开选拔等方式,将大学生推送至农村担任“村长助理”、村支书助理”等职务。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对农村的网络信息化、农业科技化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三)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激励和考评机制

为了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并得到良好的效果,建立和健全激励制度建设和考评机制建设显得十分必要。只有将硬性的制度和弹性的考评相结合,才能保证实践活动的良性发展。在每一次实践活动完成后,学校应当对参与到活动中的学生根据制定的考评细则进行量化打分,打分涉及的方面主要包括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报告质量、实效等。将得分折算成相应学分记入学生档案,给予较好完成任务的学生予以适当表彰,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队伍中来。

(四)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反馈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成绩和效果应当及时反馈给学校,有利于学校今后更好的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新农建设提供依据。反馈机制应当包括有效信息的采集和传递两方面。高校需要建立相关领导、组织机构的同时,围绕“权、责、力”等方面完善反馈机制。完成一次社会实践,都要将相关信息及时做好反馈功罪,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和及时传递是各大高校的责任和义务,将反馈信息及时做好通报。同时,要保证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保证信息传递过程中无差错。只有将反馈机制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有效的监督,才能将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曾强,曹文平.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质疑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J].当代教育论坛,2007(8).

[2]王苑,刘翔,赵传贤.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探索——以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07暑期社会实践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作者:聂东雪 周艳萍

上一篇:icu护士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生责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