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习论文范文

2022-05-10

第一篇:社会实习论文范文

护生临床实习中社会化过程教育的探索

摘要: 临床实习是护生确立人生信念,学习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规范日常行为,强化心理素质,获得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护理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护生的临床实习,确立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动态性的护生社会化目标,使护生通过临床实习这一社会化过程,强化自我意识,培养个人的主体性、独立性、竞争性、创造性和灵活多变性等能力,使之由适应社会到立足社会进而改造社会,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有机统一,实现护生的自我价值,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 临床实习 护生 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1]社会化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是每个人必须终生研究的课题。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为当代职业学校学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每个人不仅要适应社会,而且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必须不停止地进行社会化。护生临床实习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取得社会和群体认可,获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成为真正合格的护士。因此,临床实习不仅仅是护生学习护理技能的时期,更是确立人生信念,强化职业道德、适应护士角色,获得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学校和实习单位的管理人员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对护生临床实习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

1临床实习的最终社会化目标

人的社会化都有一定的目标,每个社会也总是依照一定的目标造就其成员,但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共同的,即培养社会的合格成员。当代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各种社会关系在不断调整变化,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社会的发展不断为人的社会化注入了新的内容,社会对角色期望的变化更是前所未有。卫生职业学校培养的护生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要求,护生临床实习的社会化目标就必须具备鲜明的时代性和动态性,其目标应定格于自我意识的强化和社会角色获得能力的增强。通过临床实习的社会化过程,使护生具备主体性、独立性、竞争性、创造性、灵活多变性等能力,能根据社会变化的内容及特征及时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有机统一,由自立到自强,由适应社会到立足社会,由有所作为到大有作为,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和谐共融,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临床实习的社会化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凡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至各种思想观念都包括在其中,[2]社会化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技能的社会化、社会规范的社会化、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的社会化等内容。

2.1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确立人生信念。

每个人的生活目标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塑造的。人生信念的确立,实际上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过程。当前我国社会还处在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出现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经济多元化的出现使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变得复错综复杂。护生从学校进入临床,面对开放多变的社会环境会自然地开始思考一些人生问题,诸如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应该追求些什么,人生的价值何在。针对这些问题,帮助学生确立人生正确的信念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在临床实习前,学校组织实习前系列教育,有组织地进行爱岗敬业的专题教育,用南丁格尔的事迹鼓励他们。二是下到实习单位后带教教师要身体力行地为学生树立努力成材、乐于奉献的榜样;经常告诫学生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教她们如何与病人沟通,与病人建立一种平等、友爱的新型护患关系;注意培养护生的慎独精神,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认清护理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其逐渐热爱护理事业,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处理好“利己”与“利他”的关系问题。

2.2基本技能的社会化——学会立身社会的知识和技能。

护士应具有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综合知识,才能对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并让患者了解与疾病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学会应对技巧,进而上升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因此,在临床学习中,要特别注重对护生基本技能的训练。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已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阶段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阶段。护理工作任务除配合医疗执行医嘱外,更注重病人的心理变化、疾病预防及康复指导。在临床实习前,学校要组织学生开展岗前培训,强化基本技能训练,进行基本技能操作考核和操作比赛。在实习期间,带教老师要认真传授护理操作技术经验,指导护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培养其整体护理观,以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转变;带教老师要培养护生多观察、勤思考,努力学习与病人正确交流的技能。实习单位要安排护生学习健康指导、练习书写护理病历及参加护理查房等内容,给学生以全方位的锻炼机会,使其得到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全面提高。通过临床实习,使学生真正懂得知识就是力量,谁拥有更多的知识谁就拥有社会和未来;使学生学会立身社会的知识和技能。

2.3社会规范的社会化——养成良好的护士行为规范。

护士行为规范包括护士应履行的职责、应执行的规章制度及言行举止、礼仪规范等。护理行为规范的早期养成对今后事业的成功将奠定良好的基础,许多护生在临床实习中往往不注意行为规范的养成,致使走向工作岗位后虽有一定的护理技术,但执行规章制度不够严谨,言谈举止不完全符合职业要求。养成良好的护士行为规范,除了在校期间学习护士礼仪、伦理、心理、社会等课程外,在临床实习阶段,带教老师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护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能一丝不苟执行规章制度及医疗常规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做到谈吐文明、举止大方、仪表端庄,达到护士职业的要求。

2.4社会角色的社会化——准确定位护士角色。

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总是与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相联系,护士这个角色也不例外,它有一整套特殊的权利和义务。作为一名护生,首先要准确认知护士角色,才能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其次要有适合的期望值。护士作为社会人,被赋予了按照这个角色所规定行事的要求和期望。护生不能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这一要求和期望,否则一到临床可能引起很多苦恼。护生进入临床时,对社会往往估计过高,对一切不免理想化。当受到委屈、不被病人理解或遭到非难时,很容易对自己选择职业的理想发生动摇,或由于人际关系不协调而发生矛盾心理。此时带教老师要把她们看成一个整体,她们既是学习者,同时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思想的人,她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需要教师从各方面关心、理解和支持学生。[3]带教老师不仅要关心学生专业素养的学习,更要增强学生承受挫折能力,让他们懂得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前进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4]老师要培养她们稳定而快乐的情绪和情感,培养健康的性格,用健康的心理指导自己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护士角色的期望逐步增高,培养护士角色变化的适应能力,使护生能及时调整自已的行为与之相适应,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这是护生今后立足社会、成就事业的坚强内在后盾。

3影响临床实习社会化过程的基本要素

护生的社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由诸多要素构成,教与学是两个基本要素。在临床实践中,带教老师的作用上升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远远超出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带教老师除了要具有较好、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外,更要有教书育人的理念,要清楚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初次接触临床学生的首因效应作用,正如俗话所说,跟什么人学什么样。因此,学生在临床实习时,带教老师要全身心地接纳学生,有意识、全面、全程地培养她们。同时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勤于思考、善于学习,从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吸取精华,从护理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角色获得能力,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完成临床实习的社会化过程,并一步一步地为实现自已理想的人格、人生目标而奋斗。

总之,临床实习是护生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护理教育管理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和研究这个问题,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完善现行的护理实习标准。通过优化教育环境,调整教育内容,采取有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教育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效果,增强护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将护生的临床实习社会化内容列入考评范围,对临床带教老师和护生实行双向考评,作为评选优秀带教老师和优秀实习生的重要指标,使护生在临床实习的社会化过程中健康成长,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护士。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社会学概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54.

[2]刘崇峰.社会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

[3]李继平.临床护理教学情况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1998,33(3):160.

[4]张承芳.孙维胜主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139.

作者:庄梅芳

第二篇: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社会化与专业化转向

摘  要:对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实践变迁与模式创新进行研究。针对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科学化程度低、缺乏创新举措的现状,提出:1.高校引入体育企业(组织)参与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管理模式由高校自治下的行政化转向社会化、由无序化转向专业化是实习管理变革的要求;2.高校与体育企业(组织)之间的协同及内生外引,能实现二者对实习管理的组织化参与、常态化参与、均衡化参与;3.对实习管理主体结构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社会购买服务积极化、社会资源链接与整合最优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模式;社会化;专业化

管理可以增效。创新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工作,是为了有效发挥新时代背景下实习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中的作用。众所周知,实习是实践教学的形式之一,是人才培养工作中培养学生一线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科學、合理的实习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1],加强实习管理是确保实现实习目标的关键,是全面提升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

一、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实践变迁与模式创新

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变迁轨迹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改革的进程息息相关[2],与此相对应,在人才培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若干管理模式,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尝试,以寻找实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一)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实践轨迹

社会体育专业自设置之初就备受国内专家学者的争议,高校也从未停止过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与我国社会化发展进程是否一致?社会体育专业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如何培养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长期困扰高校,进而存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手段上无差别。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传播,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转型,我国社会体育管理体制经历了单位制、协会制到社区制的变迁。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也呈现出由体制内向体制外转变,突出表现为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从一元走向多元,从管控走向服务与契约。为此,在突出“社会化”这一重点的同时,从“实用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也伴随着体育与社会服务、体育与经济发展、体育与人才培养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二)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模式创新

模式是主体行为的一般方式,用来说明事物结构的主观理性形式[3]。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在经历了委托实习、顶岗实习等模式后,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以及国家的劳动分配制度、人事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体育专业实习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实习管理重心逐渐从定点集中实习向分散自主实习转变,高校开始尝试对社会体育专业进行社会化实习管理,学界也积极从理论上关注这些创新,以回应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中的诸多现实问题,并进一步打破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同质化”的现象。

创新实践中,高校与体育企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研究的重要范式,相关学者尝试以高校、社会、市场的参与程度划分模式,为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管理学者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受高校与社会两种力量强弱发展的影响,主要有高校管理型、社会(团)管理型、合作管理型三种模式,由传统的高校管理型向合作管理型和社会(团)管理型发展是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必然趋势[4]。社会学者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可以充分借鉴社区治理实践,实习管理主要包括科层化模式以及合作化模式[5]。部分体育学者从“高校、社会、学生”三要素说来描述和解释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模式,主要有学生参与型、高校主导型、社会引导型三种模式;另一部分体育学者则从“高校、市场、社会”三元角度分析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模式可以抽象出高校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社会主导模式、专家参与模式。

二、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现状与难题

(一)实习管理科学化程度低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作陪衬”“填框框”“补计划”的现实仍存在。由于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实习组织机构不健全,无标准化的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习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监控结合程度不高,难以发挥组织在实习管理过程中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激励等方面的职能,无法调动实习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等多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6]。实习管理上的随意性,已成为了阻碍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绊脚石。

(二)实习管理缺乏创新举措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方案及实习环节安排基本上是借鉴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体系而制定,很多是照搬多个名校的“优点”后形成的一个“拼盘”,开展工作难以摆脱制度性安排,而形成“创新型实践能力培养方案”需要的科学管理体系和合理组织结构。实习管理工作滞后,管理思维落伍,造成了实习安排与实习需求结合不紧。实习管理因“求稳”而缺乏创新,成为制约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最大障碍。

三、社会化与专业化: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变革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具有较强的同构性,一方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需要具备超强的社会工作能力;另一方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需要具备全面的体育工作能力。于此,“社会与高校共同培养、协同管理”的实习管理模式,对培育社会体育组织,利用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人才培养改革,推动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社会化与专业化具有双重变革意义。

(一)高校与体育企业(组织)之间的协同

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社会化是社会体育主体的各要素遵循社会发展逻辑,协同共生,共同参与管理实习事务,共赢互促的过程[7]。社会化意味着高校与体育企业(组织)作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主体的合作广度和深度要加强,将原来由高校直接供给的实习人才交由体育企业(组织)承接,而承接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生工作需要良好的社会组织基础,只有组织化程度高的社会体育力量不断壮大,才能更好地与高校开展合作并实现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社会化。高校通过与体育企业(组织)、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主动寻求开放,积极倡导并协助体育企业(组织)或社区开展体育公益活动,协助它们获得政府购买服务资金,以项目化的形式扎根社区,开展输送优质实习生服务,实施优质服务奖励,依法开展有偿实习服务;体育企业(组织)和高校通过建立实习评估机制和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有偿实习的监察评估,完善对社会体育企业(组织)的监督管理。

实现协同的两个途径。一是引进和扶持体育企业(组织),即利用社会体育资源能提升实习管理能力、促进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的实际。高校通过建立适度普惠型福利制度,大力引进社会体育工作机构,承接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参与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提高人才服务效果。协同实践中,高校可以通过定向委托和招标形式,每年安排部分教师到体育企业(组织)指导开展实习、实训、培训,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建立规范运作、诚信执业、公平竞争、信息公开、奖励惩戒、自律保障等机制。二是培育和孵化体育企业(组织),即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瓶颈,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实习实训着手,将实习成果转化为现实效力。高校借助和利用体育企业(组织)的力量培育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团管理,主动承担学生社团管理工作,帮助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生了解不同类型社团的孵化流程,积极挖掘和培育社团领袖,储备创业行动能力。

(二)高校与体育企业(组织)之间的内生外引

专业化的基本特征要素是有用性和不可缺少性,它是专业得以生存的现实基础,可以概括为社会体育专业的社会“必需性”[8]。向体育企业(组织)输送可用的实习生是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基础工作,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专业化就是要将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系统知识和理论,通过社会实习环节转化为实用技能。首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发课程,根据体育企业(组织)的实习反馈培养学生的专业工作技能以及先进的组织管理经验。其次,加强教育和培育,以提升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专业化水平为目的,探索建立人才教育培训制度,积极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救生员、体能师、健身教练、营养师等多种资质培训和认证。第三,开展严格的实习前培训和实习入职测试,确保实习生的能力水平与体育企业(组织)资质对等,确保实习生在毕业时能最大限度的被实习单位吸收,进而解决就业问题。

四、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社会化与专业化的转变维度

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是高校探索人才培养专业化水平发展的必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相伴而变。如果说传统的实习管理主要以高等教育计划型人才输出模式为主,那么创新型的实习管理模式则通过推进实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建设、培育社会体育企业(组织)、实施社会购买服务等改革措施,推动了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由高校自治下的行政化转向社会化,由无序化转向专业化。

(一)由高校自治下的行政化到社会化

传统的实习管理行政化以高校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管理为主要特征,高校與实习单位之间既是协作关系,又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生后,负责下达实习任务,指导实习工作;对实习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则由高校指派的实习带队教师负责,高校要按照实习生人数向实习单位支付实习指导费。与行政化治理模式不同的是,实习管理社会化改革改变了社会体育实习管理结构,高校将实习期间的指导权、管理权委托给体育企业(组织),社会主动参与实习管理,能最大限度的整合高校及社会资源,为体育企业(组织)订购或购买实习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了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主体结构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社会购买服务积极化、社会资源链接与整合最优化。

(二)由无序化到专业化

高校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主体,体育企业(组织)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直接责任主体。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创新需要动员广泛的组织化参与,社会体育组织化能聚合体育企业(组织)资源,是提高实习管理效能,增进社会体育人才资本的基本途径。体育企业(组织)不能存在搭便车的心理,要主动寻求与高校合作,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才能获得优秀的人才资源;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要具备长远的个人发展目标,要了解专业发展趋势,主动学习、汇聚强大的职业竞争力,才能获得好的发展空间。去无序化就是要强化实习管理工作,创新实习管理模式,专业化就是要运用专业化方法引导和培育,促进体育企业(组织)的迅速发展,激发社会体育企业(组织)的自治活力,重构自治的社会秩序,以实现组织化参与、常态化参与、均衡化参与。

五、结束语

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社会化与专业化的转变不是一帆风顺的,从管理主体来看,高校引入体育企业(组织)参与社会体育实习管理,多元管理主体结构初步形成,但无论是专业人才的前期培养还是社会购买服务的推行,都是高校主导,社会力量在实习管理中尚处于一种被动参与的状态。从管理资源来看,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的资源难以做到向体育企业(组织)无限开放,加之社会体育市场的分化现象突出,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尚处于探索初期,大量社区社会资源尚未被开发利用。从管理机制上来看,社会购买服务的行为能力低,其运行机制与保障机制尚不完善,体育企业(组织)在承接高校人才培养服务过程中,主要是按照高校的意志行事,自主性较弱,高校行政强势与社会弱势平衡短期难以打破。从管理内容来看,体育企业(组织)只按市场需求来管理实习生,而高校希望用人才培养质量来管理,寻找双方的契合点需要时间。综上,全面实现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社会化模式与专业化模式还面临着重重困境。

参考文献:

[1]王进.社会体育专业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3):103-105.

[2]张伟健.体育教育实习指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7.

[3]百度百科[EB/OL].https://baike.baidu.com/.

[4]肖林鹏.现代体育管理(第2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7.

[5]王桢桢.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与转型[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22(2):93-98.

[6]胡茵.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5):12-15.

[7]羅家为,冯志峰.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转向:社会化与专业化[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7(6):114-124.

[8]柴定红,熊贵彬.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一种理论解释[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09,28(1):133-137.

作者:马斯和 段义龙 李会明

第三篇:民族院校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实习基地建设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介绍了该校建设社会工作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民族院校社会工作教育的实际,提出了加强民族院校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的对策建议:一是统筹规划;二是创新机制,深化实习基地与高校的联系;三是建设双师型老师队伍,强化督导;四是拓展实习基地。

关键词:民族院校;社会工作教育;实习基地

近年来,国内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十分迅速,部分民族院校也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实习基地。本文结合湖北民族学院的工作实际,对如何认识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民族院校如何突破自身困境加强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讨论,以期能推进民族院校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提升民族院校社会工作教育质量。

一、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分析

1.从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来看

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7)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均要求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大力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工作实习是整个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的有机部分,在专业训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实现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然而,长期以来,社会工作实习一直是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薄弱环节,社会工作实习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规范、实习基地形式化、专业督导空心化和社会公众认同低等困境。加强对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有助于突破国内社会工作教育的瓶颈,对推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有重要意义。

2.从民族院校社会工作教育的现状来看

目前,我国15所本科民族院校中有10所学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这些民族院校在培养少数民族社会工作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面临诸多难题,特别是在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的困难比较突出。民族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受限,特别是由于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比较滞后,在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缺少适合的实习机构;学校与实习机构的联系不紧密;实习基地管理不规范;实习内容专业特色不强;专业教师和实习督导匮乏;实习基地建设的效果难以评估等问题,影响了民族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质量。民族院校如何突破自身发展和地区限制,做好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建设、管理、运行和评估工作等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3.从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需求非常大。我国绝大多数民族院校都地处民族地区,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中具有明显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探讨民族院校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的相关问题有助于将民族院校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与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增强民族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二、湖北民族学院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分析

湖北民族学院地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湖北省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学校、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始于2007年,现有15名教师和二百二十余名在校生。该校始终重视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以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质量。

1.建设社会工作实验室

社会工作实验室是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教学的重要平台。2009年该校投资四十余萬元建成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并配备一批硬软件教育资源。在硬件设施方面,建成个案工作实验室、统计分析实验室、网络教室和活动多媒体教室各一间,总面积近200m2,有联网计算机八台、不联网计算机五十余台。在软件资源方面,购置了沙盘治疗工具、小组社会工作器械、心理测评软件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建成以来,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已为多门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课程(如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会统计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绘画与沙盘治疗)的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或实践提供支撑,使社会工作专业及社会学等相关专业学生不同程度受益。

2.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由于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比较滞后,民族院校在获得充足的实习基地资源方面的困难比较突出。为此,湖北民族学院主动走出校门、面向全国,在鄂粤两省相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专业社工机构建立了二十余家实习、就业基地。其中,既有民政局、社区居委会等政群组织,也有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工作事务所等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既有学校所在地的相关社会组织,也有广东、福建等地的社会服务机构。该校不断探索与实习基地合作的多种形式,既组织学生在实习基地开展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也邀请实习基地资深工作者到校开展实务讲座,利用实习基地服务教学,极大地锻炼了学生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的能力,并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3.构建渐进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为实现“复合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湖北民族学院以实习基地为依托,设置了“志愿服务—社会调查—课程实习—毕业实习”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帮助不同年级的学生培养专业情感、养成专业意识、演练专业技巧、树立专业自信。大一、大二以志愿服务和假期社会调查实践为主,锻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大三以课程实习和专业见习为主,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大四设置八周的毕业实习,学校统一安排的集中实习和学生自主实习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实习实践课时占到了总学时的18.5%。

对应实践教学的需要,该校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在多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中使用活动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将课堂变成社会工作的场景,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例如,专业基础课《小组社会工作》依托社会工作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組织学生分组进行充分的课程实习。《小组社会工作》的课堂就是小组活动的场景,学生既是小组领导又是组员,使学生获得了宝贵的小组工作经验,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好评。

4.问题分析

湖北民族学院在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工作中做了很多尝试,但也面临一些难题和挑战。一是对实验室的后续投入不足,设备老化、陈旧,难以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例如,现有实验室缺少实时录像和监控设备,教师无法在学生实践的同时进行观察和记录,影响了督导的效果;缺少社会工作方法训练软件,无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提供便利条件。二是实习基地与高校社工教育的整合还需加强。受高校教学制度和管理规定的制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实习基地、尤其是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实践还存在一些制度障碍,实习基地工作需要与专业教育需要还需进一步协调。三是实习基地的功能比较单一,目前主要是对应教学的需要,缺乏对外服务的条件,难以整合专业教学和专业服务,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难以实现。

三、对策建议

1.统筹规划社会工作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技巧的教学是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基本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的教学不同于知识教学,仅靠教师讲授难以达到良好效果,必须带领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思考和提高。社会工作实验室由于其模拟真实社会工作场景,为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近年来,各大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均建立起设施先进、功能多样的社会工作实验室,这已成为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为进一步促进民族院校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做好建设规划,根据社会工作教育的特点和中长期发展需要,建设设施先进、布局合理、功能多样、科学有效、管理先进的综合实验室,并做好日常维护和后续升级,使之既成为开展社会服务方法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技巧和实践能力的教学试验平台,又成为高校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务平台,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改革和质量提升。同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与社会组织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的方法,可实现资源共享、节约实习基地建设成本,并发动社会资源参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为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提供有力补充。

2.创新机制,深化实习基地与高校的联系

实习基地挂牌并不是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的终点。实习基地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在其建设和管理中,积极探索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措施和做法,以促进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教师督导与学生自主学习、集体授课与分组研讨、个性化学习的有机结合,推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如前所述,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专业水平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年级学生的实习实践目标和内容也应相应做出调整。同时,实习基地各有其特点,专业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设计安排实习实践活动时也要考虑实习基地本身的特点。可见,创新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形式多样、各有侧重的社会工作实习实践活动可以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实习基地多样化的工作需要协调起来,充分发挥不同性质的实习基地的作用。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化督导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对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均有很高的要求。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能力、提升社会工作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在教师队伍人员构成上突破,聘请实习基地资深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实习实践过程进行督导,或者开展实务讲座丰富学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了解;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通过提倡高校教师领办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或参与实习基地的管理与运行,促使高校教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实务,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

4.拓展实习基地功能,实现双赢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不仅有助于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开展,还有助于促成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社会服务功能。高校可利用社会工作实验室的有利条件,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基础上,面向校内外提供社会调查分析、心理咨询热线和辅导等服务,扩大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影响,提升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此外,在建设校外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过程中,高校可发挥其人才与技术优势,通过开展合作研究、人员培训等方式帮助实习基地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促进实习基地的持续发展,营造高校和实习基地双赢的良好局面。可见,实习基地建设不仅是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小结

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介绍了民族院校在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的实践,并针对其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实际上,这些困难和问题在民族院校中具有一定普遍性。民族院校如何突破自身和地区发展困境,走出实习基地建设的特色化之路是十分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远会,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习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

[2]刘华丽,胡莉红.推进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兼论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在实习基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4(9).

[3]刘勇,等.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4]马良.“构建实习、教学、研究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4).

[5]肖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的本土性探讨观念的引入[J].南京社会科学,2006(3).

[6]向荣.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再探索——建立与完善实习基地及其督导制度[J].云南高教研究,2000(2).

[7]张弘.西部地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8]朱眉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徘徊——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反思[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

[9]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黄力

上一篇:煤矿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新闻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