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22-09-10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会学习是未来人才必备的一种素养。“它不再仅是储存知识, 形成某种技能的过程, 更重视身心发展, 更重视思维方法、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探索, 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更注重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因此, 学生的学习, 其根本目的不足是知识的获取, 还在于会学习素养的培养。而“引导自学法”是一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方法。

1 何谓“引导自学法”

引导自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觉进行学习, 自主获取知识, 自我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教师”。

1.1 教师引导

实施引导自学法,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是学生的前导者。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引导主要有四种方法:

其一, 情景引导:教师创设情景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高中化学教学中创设的情景有问题情景、生活情景、实验情景等。

问题情景引导:如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等, 工业上如何将它们分别提取出来?教师据此设置情景,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两种物质在海水中的含量不同, 因而提取时所用的方法不同。

生活情景引导:如节假日里, 我们看到炮火闪闪, 鞭炮声声。那么在鞭炮爆炸时, 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呢?教师将这一类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含有化学知识的生活情景形象地描述给学生, 把学生引入到思考的氛围中。

实验情景引导:教师在引出问题前, 先做一个实验, 然后请学生探究问题。 (如教师先做一个喷泉实验, 不说明做喷泉实验所用的是何种气体) , 然后请学生探究形成喷泉的条件。学生往往根据喷泉实验所呈现的现象, 争先恐后地作出种种假设或推测。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课堂里很快便会形成探究氛围。

其二, 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和学习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认识和经验, 这些认识和经验都构成了学生再学习的背景知识, 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用以引导学生学习的知识有化学知识、日常生活知识、其它学科知识及化学学习方法知识等。

化学知识引导:常见的医药的说明书上一般都标明药品的成份, 化学结构式等,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选择一、二份医药说明书, 让学生通过已知的知识分析探究药品可能具有的性质, 以此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学习之中。

日常生活知识引导:关于二氧化碳的一些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知道, 教师利用这些知识, 引导学生探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等, 使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有两重性, 既能产生温室效应, 也能增加光合作用而使农作物丰收。

其它学科知识引导:化学同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其它学科一样, 都属于自然科学, 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其它学科知识, 引导学生学习化学,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化学学习方法知识引导:教师运用化学学习方法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化学, 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极好方式。如学习了氯的有关化学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用比较的方法去探究溴与碘的化学知识, 学生在比较过程中, 既会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 又拓展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2 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努力的方面

激发学生求知欲, 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每一堂课都应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条件和途径。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发言权, 提出运用旧知识不能直接解决的新问题, 按认识规律, 让学生通过感知、联想、讨论、探索的过程, 帮助他们解惑释疑, 获得知识, 发展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演绎、推理、判断等方法, 对每一章节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使所学知识规律化、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 纳入知识结构的体系。加强习题练习。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以后, 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学生, 主要是通过做练习题来体现的,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而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通过教师日积月累的点拨和学生的勤练来实现的。

比如在“盐类的水解”这一节课中, 一开始就提问学生:“碳酸钠溶液显酸性、碱性、还是中性?”学生回答:“显中性。”我演示了碳酸钠溶液使酚酞变红色的实验, 全体学生感到惊奇, 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再用pH试纸检验醋酸钠、氯化铵与氯化钠三种溶液的酸碱性, 这样抓住学生急于求知而又无法得知的最佳思维的时刻, 指点他们思考、探索、讨论、表达, 师生共同活动, 运用电离理论和化学平衡移动观点, 分析了水解的原理, 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突出了其本质。同时与中和反应对比,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总结出“盐类水解”概念。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水解的本质?还需通过练习加以检验, 如“氯化铁、硫化钠、碳酸氢钠都会水解吗?能水解的写出离子方程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通过分析归纳, 按盐的组成判断其水溶液的酸碱性, 概括出“强强不水解, 谁弱谁水解, 谁强显谁性”的水解规律。趁热打铁, 还可以将这一部分知识及时迁移到高考试题中的离子共存问题, 概括出“单水解不影响离子大量共存, 而双水解影响离子大量共存”的规律。同时归纳出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的“三看”。即一看离子间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二看离子间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三看是否发生双水解。这样使学生由感性→理性→应用→巩固, 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了发展, 教学效果理想。

3 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1 组织有效地复习

及时复习。教师要抓好新课前的复习提问。提问的目的首先是减少学生的遗忘, 巩固学生的记忆, 其是对新课扫平道路。学生平时不复习, 临考前“开夜车”和“加班加点”是不符合记忆规律的。分散复习。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机会抓好平时的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注意复习方法。复习要避免机械重复每次复习都应给以新的信息, 提出新的理解要求, 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3.2 排除各种干扰因素

由于干扰而产生的临时遗忘是常见的。如:学生考试时, 因为紧张, 本来记住的内容, 一时怎么也回忆不起来, 越急越想不起来, 这是一种情绪干扰。为了排除一些干扰, 平时要注意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考前的临场指导就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3 经常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

根据对遗忘规律的研究, 已经贮存的知识信息、若不反复运用, 强化信息的痕迹, 将会自动丧失而使得到的知识流失。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地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 如有代表性让学生做些上节、上章以至上册的习题, 增加一定数量的综合题, 可多次刺激, 强化记忆, 减少遗忘。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进行。化学教学质量要提高, 必须改革课堂教法。根据化学的规律和特点, 我认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掌握“引导自学法”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 提高学习质量。

关键词:化学教学,积极性,引导自学法

上一篇:资料处理中几种常见噪声的衰减方法的探讨下一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