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应用胶体化学》教学中的学习主动性的激发

2022-09-10

凡课堂教学均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大要素构成, 正确处理好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得到完善的发展[1,2], 对于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仍是如此。传统的教育理论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理解为“领导的、决定的作用”。这种理论视学生为容器, 教学就是把知识往容器里注入, 忽视了学生认识的主体作用, 最终压抑了学生的智慧和才能, 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 也就是说, 要使教育卓有成效, 就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

《应用胶体化学》是轻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同大多数化学类的专业课程一样, 《应用胶体化学》既需要掌握一些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为背景, 如物理化学、表面化学、有机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 又需要了解所学知识与本专业的结合、在本专业中的应用等方面。因为课程涉及基础知识和专业应用的内容都比较多, 而且较多的内容需要学生活学活用。另外, 有人提出, 创造思维的培养要与学习科学技术紧密相联系。每个社会主义建设者只有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 才能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及其能力[4]。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 一般来讲在主观上有着更高的学习自觉性, 但由于本门课程的特点和少数研究生先修课程的不足, 导致部分研究生学习起来十分困难, 常常事倍功半。因此在本课程中, 注意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创新思维将大有裨益。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同时考虑到轻化专业研究生所修基础课程的专业特点,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 兹提出来与同行共同商榷, 以求找出更加适合本专业、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1 基本原理介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是整个课程的基石, 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才能继续学习后续的知识。但这部分内容往往又是最为枯燥乏味的。如果教学过程中仅将大篇幅的理论、大量的公式符号填塞给学生, 势必事倍功半, 还可能在刚开始就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反感, 进而不努力学习。因此我在讲授基本原理是秉承一个原则是:在使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前提下, 力求简短。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比如, 在讲述表面张力、接触角、表面活性剂等相关理论时, 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如荷叶上的水珠、肥皂泡的形成、洗衣粉的去污等。学生自发讨论, 既活跃课堂气氛, 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记忆, 同时加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2 应用知识介绍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思考

也许有人认为, 授课对象已经是研究生了, 还需要去激发他们思考吗?其实不然, 虽然研究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比本科生来讲有所提高, 但是, 从学术探讨的角度看, 研究生仍然属于初生牛犊阶段, 他们思维活跃, 但不一定对一个问题有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时, 作为授课的教师的引导就显示出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教知识的同时教思路、教方法,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灵活的、自觉主动的获取新知识。在不断的探索中遇到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将教材的内容融于问题中, 以问题的形式提出,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并分组讨论、总结。每次课堂上都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 或者在书中或者在资料中去寻找答案。使学生在课外的学习有了目标, 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找到答案后, 成功的理解相关知识, 激发学生的成功感, 也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然后在适当的时候, 留出部分课堂时间让部分研究生讲解自己通过查阅文献获得的一些有关本课程的研究进展等等科学问题, 并鼓励研究生们进行讨论。应用问题讨论的方法激发研究生的思考, 收到良好效果。

3 增强师生交流, 使教学氛围轻松愉快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学习、认知的过程, 也是一个兴趣、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过程。教育学理论认为, 教师应该满腔热情的研究和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 善于结合教材内容, 启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情感,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锻炼其学习意志,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 学生回答问题或参与讨论时, 正确的教师应该给予肯定、鼓励, 强化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答错的要给予启发、引导其思考, 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在轻松的教与学的氛围下, 师生之间才能平等的交流、沟通, 学生能够把自己懂的和不懂的地方及时反馈老师, 在这样的氛围里, 无论教师的教学效果还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无疑会大大提高。

4 针对不同背景学生因材施教及进行班内学术讨论

笔者所讲授的《应用胶体化学》的授课对象为轻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 硕士研究生已经能够更加主动的获取知识, 并且几乎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另外, 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 硕士生一般在进入课题研究之前已经对自己将要进行的课题有了大概的了解, 因此他们一般对与自己将来要进行研究的课题相关的知识更加感兴趣, 这种心理状况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也有弊。其利在于有这样观念的学生对他所感兴趣或者要用到的领域, 会积极学习、深入的思考;但太早进入自己研究课题的学生很可能在学习的时候有太多的局限, 造成对许多基础理论的忽视。因此笔者在《应用胶体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可能要研究的课题领域, 提出与本课程相关的问题, 大家进行讨论。这样就可以开拓大家的视野, 不再局限于自己的研究课题了。此外, 对于学习十分主动的学生, 除了学习课堂知识之外,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给他们提供一些与《应用胶体化学》课程内容相关的目前较为热门的研究课题, 鼓励他们选择那些与自己将要进行的研究工作不同或者差异较大的课题, 去查阅相关文献, 从文献中学习相关知识, 并在班上宣讲, 介绍课程学习心得, 然后大家共同讨论, 这样, 既巩固了所学到的《应用胶体化学》的理论知识, 也锻炼了研究生们查阅文献、总结文献的基本研究技能, 同时发挥了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

5 结语

《应用胶体化学》是轻化专业研究生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 但其中涉及不少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 部分学生学习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围绕教学大纲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随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学习兴趣长久保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 让学生能够主动自觉的学习专业课程中的基础理论知识, 将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在今后的工作或学习中能够活学活用,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讨论了在《应用胶体化学》课程教学中, 如何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特点及课程内容,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表明, 介绍基本原理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利用问题情景启发研究生思维、加强师生交流以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以及视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等等是提高轻化专业研究生《应用胶体化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应用胶体化学,主动性,理论,实际

参考文献

[1] 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 熊希康.浅议课堂教学三要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0:176.

[3] 李习勇.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7, 2:122-123.

[4] 张玉荣.论创新与创造思维[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5 (1) :36-41.

上一篇: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改革初探下一篇:人本化视域下科技发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