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与职业能力的研究

2022-10-03

2016年12月7日至8日,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而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者之一, 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职业倦怠和职业能力的诠释

(一) 辅导员职业倦怠感

倦怠的研究从二十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 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领域方面。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博格提出, 指人们在工作中不断地付出感情, 在人际互动中经历各种冲突而导致的挫折感增加, 最终在感情等方面处于耗竭的状态[1]。职业倦怠其实是压力症状的一种表现, 表现为低个人成就感、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2]。

辅导员因承当大量的事务性工作, 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感, 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动力, 从而导致身心疲惫, 自我评价降低, 个人胜任感和个人成就感缺失。从以往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约有50%的辅导员有着不同程度的倦怠感[3]。

引起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内容与考评机制之间的冲突;工作强度与自我成就感之间的冲突[4];工作压力与社会满意度之间的冲突;职业标准与专业能力之间的冲突。另外, 也有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主要源自职业压力。而提出化解职业压力的路径:明确职业定位;认清工作特性;提高工作能力;明确职业发展途径[5]。

(二) 辅导员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个体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是保障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个体心理特征。职业能力说明个体在岗位职责方面能否胜任, 是个体在该岗位是否获得成就感的重要因素[6]。“辅导员职业能力是指从事辅导员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7]。”

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试行) 》 (下称《标准》) , 要求高等学校要认真贯彻和落实该《标准》, 然而在实际是实施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因此从2014年开始, 有大量的学者提出影响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原因。马小红提出:“首先是辅导员职业道德整体呈下滑趋势;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薄弱;最后是教育能力相对欠缺[8]。”胥海军提出:“辅导员日常工作量大, 而新的标准中关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评价有大量科研论文的数量要求, 领域涵盖了马、哲、政、教、社、心、管、伦、法等九大学科的职业基础知识等要求。”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要求非常高, 很多辅导员无法达到这个标准的要求[9]。”2012年, 奚敏和姚远对于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方面提出“鼓励高职院校辅导员差异化发展的具体措施[10]”。

二、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和倦怠感现状

为客观反映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和倦怠感的现状, 笔者根据《标准》提出的辅导员九项工作方面应具备的能力编制了《辅导员职业能力调查问卷》, 问卷有四个选项, 采用正向计分, 每个选项分值依次为0分、1分、2分、3分。最后加总44题问卷的得分即为职业能力的分数, 分数越高表示职业能力越强。所用时间低于150秒的为无效问卷;测谎题目 (45题) 与相同题目 (41题) 不同的问卷为无效问卷;选项有空白的试卷为无效问卷。

并结合马勒诗团队编制的MBI-ES量表 (倦怠感量表) 对七所民办高职院校 (华天学院、安防学院、兴才学院、东海学院、软件学院、南洋学院、演艺学院) 展开调查。共收回问卷93份, 通过测谎题等题目设置去除无效问卷14份, 最终得到79份有效问卷, 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和倦怠感的现状。

(一) 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情况

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性别比例比较均衡, 其中女性比例占到55.7%;整体队伍呈现年轻化, 工作在两年以内的占到半壁江山, 人数将近50%;绝大部分辅导员没有职称或职务, 占到总人数的70.89%。

(二) 民办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

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普遍偏低, 职业能力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的辅导员不到29.11%, 与《标准》对辅导员要求九个方面的能力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此外, 从调查结果显示得分最小值是25分, 得分最大值是108分, 反映了民办高职辅导员能力差异跨度较大;从调查结果得出民办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与性别和职务/职称没有关联;职业能力随着职业年限而不断提升, 工作期限从2年到8年期间提升速度非常快, 但从第9年开始职业能力提升速度降低, 这与职业倦怠感有关。

(三) 民办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

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普遍偏低, 这与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流动性比较强有关, 从数据统计看有80%以上的辅导员是工作5年以内的, 其中49.37%的辅导员是工作2年之内的, 因此还没有达到很高的职业倦怠感即已经离开了辅导员的工作岗位。而调查得出工作最长年限 (8年以上) 的辅导员其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分数最高, 即职业倦怠感最强。

(四) 职业能力与职业倦怠的关联分析

从调查研究得出职业倦怠越强, 则职业能力越弱。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倦怠感中的个人成效感维度。个人成效感指个体在与人交往的工作中所体验到的胜任感和成就感, 心理学认为, 成效感可以对人的活动构成巨大的影响, 当个体在某个活动中体验到正性情绪时, 便会对该项活动产生兴趣, 从而促进该活动的发展[12]。因此可以通过提高辅导员的成效感, 进而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根据调查问卷并结合个别辅导员的访谈得出辅导员成效感比较低的主要原因为:工作量大而福利待遇比较低、学校和领导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不够、晋升空间比较小、教育培训机会比较少、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三、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 辅导员职业倦怠感严重影响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 而倦怠感中的个人成效感对职业能力的影响最大, 因此可以通过提高辅导员的个人成效感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摘要: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者之一, 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七所民办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得出: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倦怠感均普遍偏低, 职业能力和职业倦怠感均与工作年限有关。职业能力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并且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而职业倦怠感在工作八年以内并没有显著变化, 但工作超过九年的辅导员普遍出现职业倦怠感。另外得出职业倦怠感中的个人成效感维度对职业能力的影响显著, 因而提出通过“提高辅导员的个人成效感”来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的新路径。

关键词:民办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 R.L.Schnob.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J].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SikulanEditor Macmillan.1996 (53) .

[2] 唐德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成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3 (2) .

[3] 邹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科学, 2012, 28 (1) .

[4] 温永慧.从职业倦怠问题看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23) .

[5] 彭时敏.高校高学历辅导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研究[J].教育探索, 2015 (2) .

[6] 汤耀平.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新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7.

[7] 韩冬, 毕新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1 (11) .

[8] 马小红.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 (485) .

[9] 胥海军.《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试行) 》实施路径探索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 (545) .

[10] 奚敏, 姚远.同质化竞争, 差异化发展--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途径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5) .

[11] 魏泽利.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研究[D].曲阜:山东师范大学, 2013 (5) .

[12] 黎璇.如何培养高校女辅导员成就感[J].市场论坛.2013 (9) .

上一篇:微网络载体视域下民办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下一篇:浅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