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研究

2022-09-24

当前, 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健康的心理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 还关系到能否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高职教师要面临教学、科研、职称评审、学生管理、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 职业倦怠已经成为教师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之一。

在国外, 欧美国家对职业倦怠及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研究进行得较早, 研究数量较多, 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 但专门针对高职教师进行的职业倦怠研究文献不多见。在国内, 职业倦怠方面研究起步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比起国外相对较晚, 在上述的研究中, 关于以地域为对象的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研究较少, 截止到2018年3月7日, 在中国知网 (CNKI) 上以“内蒙古”、“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为关键字进行检索, 没有检索到以内蒙古地区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论文。

一、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形式及影响

(一) 表现形式

根据本文的职业倦怠 (表现) 量表的数据分析以及结合访谈及平时的观察, 总结出所调查的内蒙古地区高职教师确实存在职业倦怠现象, 但是职业倦怠程度中等偏下。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身体、心理和行为三个层面。

1. 身体表现

职业倦怠导致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每天下班时, 通常有筋疲力尽的感觉、经常感到头痛失眠、腰酸背痛、反应迟钝, 出现对疾病抵抗力薄弱、喉咙易嘶哑、经常感冒等各种身体不适。

2. 心理表现

职业倦怠常常使教师体验着较多的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同时也伴随出现对消极情绪的否定、阿Q精神、责备他人等情况, 甚至不断进行自我贬损, 变得敏感和神经质, 对新事物持刻板态度并抵制新变化, 拒绝挑战性[1]。

3. 行为表现

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倦怠导致教师在行为上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对待教学工作的敷衍了事, 不愿意去花费精力与时间去备课, 教学方式单调, 教学内容陈旧。此外还表现在逃避社会交往, 不愿意与学生和同事接触交往, 拒绝合作, 缺乏进取心, 纯粹为了工资来上班[1]。

(二) 负面影响

教师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师的职业倦怠无论是对教师个人还是学生以及教学工作本身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负面影响。

1. 对教师个人的影响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首先会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 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而生理和心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心理上的影响主要是教师会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同时也伴随出现对消极情绪的否定、阿Q精神、责备他人等情况, 在认知上体现在自我效能感的降低以及认知结构的障碍[2]。同时, 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必然会引发生理上的不适。他们经常出现疲劳感、性情急躁、易怒、容忍度低, 失眠等身体不适。

2. 对教学工作的影响

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 反过来又会影响工作, 导致工作状况恶化, 职业倦怠感更强, 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对教学工作产生厌烦情绪, 会使得他们不再精心地钻研教材、不会花费更多的精力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备课敷衍了事、照抄照搬, 在课堂上直接念教材和课件内容, 教学活动变得机械, 沉闷, 枯燥和程序化, 存在敷衍学生的现象, 因职业倦怠而产生的教师不作为, 严重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因为职业倦怠在教学工作中产生的教学失误以及教学事故会给教师带来降低绩效工资、调岗、降级等惩罚, 影响教师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 严重可导致失业。

3. 对学生的影响

具有倦怠心理的教师对教学投入的精力降低, 备课敷衍了事, 直接导致学生接受的专业知识量大大降低, 在调查过程中, 有老师提到, 曾经产生职业倦怠的老师在课堂上被学生问及相关专业问题时, 他的回答是:“这个问题我还没有备课准备, 我也不会!”, 试想这样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会变成怎样?

二、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根据职业倦怠 (成因) 量表的数据分析, 本文总结归纳出当前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围绕社会、学校、学生、个人、专业特点等几个方面。

(一) 社会因素

虽然当前国家大力扶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也占据了高考总人数的“半壁江山”, 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并不高, 高职院校仍然是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的。这就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比普通本科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要低很多, 这无疑加大了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自卑, 甚至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1]。

(二) 学校因素

与本科院校相比, 高职院校教师申请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更加困难, 比如一些期刊明确要求作者学校不能为“高职院校”, 但是相反高职院校本身却没有减轻对教师的科研要求, 在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审中科研仍占很大比重, 这就导致教师心理压力过重, 职业倦怠高发。此外, 根据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 学校现有聘任制度与职称评审政策不合理、行政人员的地位高于教师、学校部分政策的频繁变动、没有给教师的专业提升提供更好的平台等这些来自高职学校本身的因素都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2]。

(三) 学生因素

众所周知, 高职院校的学生较本科院校相比高考录取分数低, 底子薄、基础差, 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低, 经常是课堂上老师讲课讲的热情洋溢, 学生没有一点回应, 老师的付出与学生的收获不成比例, 使老师倍感压力和负担。

(四) 个人因素

尽管上述因素都会影响到高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但是这些因素对每位教师却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 即使在同一工作环境中, 管理相同、教育和经验背景相同的教师, 他们对相同的压力却有不同的反应。也就是说, 个人因素, 特别是人格特征是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原因[3]。

三、缓解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

解决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通过对内蒙古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成因分析, 结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 从社会、学校、教师个人三个层面提出有效的缓解措施。

(一) 社会层面

全社会都要正确认识到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因此, 整个社会要营造尊重高职教师的社会氛围, 转变人们歧视高职教育的思想观念, 使高职教师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工资福利待遇。同时, 国家要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体制改革, 出台相关政策, 保障高职教师在师资培训、项目申报、论文发表以及职称评审上的权益, 增强高职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自信心, 使之远离职业倦怠。

(二) 学校层面

高职院校是高职教师工作的地方, 学校的管理机制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心理健康。

(1) 高职院校应该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每年应该组织教职工进行工费体检, 并成立心理咨询室, 对有职业倦怠倾向的老师进行心理疏导。

(2) 提供多种培训平台,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比如, 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国内外进修机会, 并在政策上予以保障, 合理解决进修教师的课时工作量以及绩效工资的发放问题。组织教师参与专业的教学研讨交流会, 让教师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3)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 在教师人才引进上, 要考虑引进更多的蒙汉兼通的老师来充实教师队伍, 缓解因学生语言上的差异而导致的教师职业倦怠。

(三) 教师个人

社会和学校都是从外因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干预,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高职教师自身对于职业倦怠的干预更为重要[4]。有研究发现, 教师职业认识和职业价值观对职业倦怠有较强预测作用。高职院校的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认识和职业价值观, 可以有效预防或降低职业倦怠。高职教师首先应该对自己所任职的学校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 也就是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定位区别, 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以及发展方向上的不同, 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其次, 高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面对金钱和名利, 不要歧视我们的学生, 对于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 要付出更多的耐心, 正确引导、因材施教;最后, 高职教师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包括与学生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领导的关系, 在温馨舒适的氛围中工作学习, 远离职业倦怠。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呼和浩特地区六所高职院校的教师展开问卷调查, 结合文献综述及与教师交流的方式, 了解到所调查地区的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研究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提出有效解决该问题的办法, 无论是对教师、学生、高职院校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均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摘要: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 但是以地域为对象的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研究还较少。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目前内蒙古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调查问卷的对象是呼和浩特地区6所高职院校的部分教师, 使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 总结出了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形成的原因、负面影响, 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职业倦怠,内蒙古地区,高职,实证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翠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 万树巍.“江西省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研究--以南昌地区为例”[D].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0.

[3] 张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软件工程师, 2014, (5) :41-43.

[4] 刘玲.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以安徽省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上一篇: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综合治疗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的普通大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