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2022-05-1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教育管理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摘要]“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领为根本手段、以塑造共同价值观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模式。”新世纪是知识信息化、教育网络化的时代,文化管理视域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应该是顺应时代要求注重和追求文化价值。高等院校是传播先进知识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第一篇: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教育管理研究》与《学科教学研究》征稿函

当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都得到极大发展,信息技术有效融入日常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广大教育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大量教学研究成果。为了促进学术交流,展示研究成果,我们决定编辑出版《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系列丛书,并首先推出《教育管理研究》和《学科教学研究》两个专辑,计划年内出版。《教育管理研究》和《学科教学研究》出版后将分别赠送国家图书馆,教育研究机构等100家公共图书收藏单位收藏和展示。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丛书由《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编辑部组编,届时将聘请部分入选论文作者担任编委。论文写作要求和入选标准与《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相同。《教育管理研究》和《学科教学研究》主要面向工作在教育管理和学科教学实践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征稿。

《教育管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数字校园建设;区域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校长信息素养;信息时代的教师发展;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与管理;教育信息化的成本与效益,教育信息化评价等。

《学科教学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促进高水平思维;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实验实训实习等。

《教育管理研究》与《学科教学研究》两书计划分别收录60-80篇研究论文,作者来稿请通过本刊“稿件处理平台”,请勿用其他方式投稿,以免影响稿件处理。稿件录用并发表后,作者获赠样书3册,如需增加册数,可按8折订购。欢迎踊跃投稿,积极预订。 论文投稿的具体事项可与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编辑部联系。

联系人:何佳媛(010-62637789)

陈国岩(010-62782405)

第二篇:基于文化管理视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摘要]“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领为根本手段、以塑造共同价值观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模式。”新世纪是知识信息化、教育网络化的时代,文化管理视域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应该是顺应时代要求注重和追求文化价值。高等院校是传播先进知识和文化的重要场所。由此,作为较高层次育人实践活动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走向文化的管理已是必然的选择。我们从对文化管理、高等教育文化管理以及以人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文化管理本质的阐释,以期对文化管理视域下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管理;研究生;高等教育;管理机制

新世纪是知识信息化、科技网络化的时代,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竞争日益激烈,随之对我国高等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文化管理作为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塑造“共同价值观”为目的的管理模式,它被许多学者称之为“基于价值观的管理”。管理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而进行的活动,任何管理活动都包含着对人性的把持和对人性价值的道德追求。所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也都是以人为主体要素所构成的,由人来运营并为人服务。教育管理的本质就是要通过协调组织教育系统的各要素以期达到教育管理的目标。人在教育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其他要素的协调统领者,也是整个教育管理系统中的主观能动者。高等院校是传播先进知识和文化的重要场所,以此,作为较高层次的育人实践活动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走向文化的管理已是必然的选择。

一、文化管理及高等教育文化管理的阐释

每一个科学的管理理论的诞生,都与其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背景有着较为十分密切的关联,这种情况可一直追溯到工业文明的开始时期。纵观管理思想理论的发展史,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文化管理”理论,是继管理之父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30年代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之后逐渐产生和形成的管理理论,它力图进一步纠正、补充其他管理理论的不足而进行最新的探索。对于什么是文化管理,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探讨。马克斯·韦伯认为:透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都可能在其“表象”后面发现一种无形且能有效支撑一项事业的精神力量;这种以事业追求为表现的凝聚力的精神,与特定社会文化的时代背景有着某种关联的渊源;在特定条件下,这种凝聚力的精神决定着这一事业的成败。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学者邓志辉:“文化管理不是仅强调刚性制度的制约作用,而是使一些管理制度能够体现人性化,使之更适合‘人性’需求而使管理刚柔并济。从强调命令服从到内在力驱动,这种持久影响和有效激励,从员工被动管理到主动积极,是组织从科学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的本质变化,这是一场较深层次的变革。”孙鹤娟学者也提出,文化管理就是“人化管理”,以人自身角度为出发点,借助管理主体与对象主体间形成的文化力来实现最终管理目标——人的价值,是一种尊重人性的管理。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成果。1932年美国社会学专家华勒在其《教学社会学》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学校文化”这一词语。他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这一特殊教学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特质文化。与此义相同,美国文化学专家巴茨指出:“学校文化就是‘在这里我们做事的方法’,……学校的文化是一个深深植根于组织核心的关于标准、态度、信念、行为、价值、仪式、传统等的复杂形态。”高等教育是人类文化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文化则对高等教育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管理是学校的管理者或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学规章和教育理念,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及管理规律,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计划、有效的组织、合理的指导和协调,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最终获得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大化效益、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过程。有学者曾提道:“文化管理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表现出来的优化作用,从对管理理念的正确引领作用,到对管理效率的科学强化作用,再到对管理过程的高效校正作用,都说明它优于以往的任何一种管理方式。”因此,高等教育管理在尊重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把文化管理模式运用于高等教育管理之中,通过借助一些含义深刻的文化符号系统,建立其组织成员共同认可的主流价值观,拥有引领社会文化潮流使命的文化组织,形成共同认可的组织文化力量,使得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管理者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达到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二、以人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文化管理之本质

“管理原本就是一种文化,它既源于文化又创造文化。”《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中指出:“管理思想既是文化环境的一个过程,也是文化环境的产物。”同时,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葛新斌曾在《试论人性假设问题的教育管理学意义》一文中认为,几乎管理学思想史中的所有科学管理的理论,都是互相交织着并沿着“人”的系统性的社会与心理问题不断向前推进。管理学专家西斯克也曾在其著作《工业组织与管理》中指出:“每一种管理行为都是以一组有关工作性质和人类本性的含蓄假设为。”

文化管理认为,人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文化的力量来引导,建立起组织和成员内部认可的文化环境,协调和谐的人际氛围,自动地影响、调节组织及其成员的心态和行为,并通过对这种人际文化氛围的群体心理认同,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使得组织和成员具有一定的归属感,随之逐渐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使群体能够产生最大的合力。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社会经济、政治的核心,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人的根本就是文化意识和精神能动性。把重视人的价值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努力提高组织及其成员成为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唯其如此,才能不断地增强“这一组织”内在的动力,从而实现既定的目标。文化管理的本质是为了适应未来竞争的管理的实际需求,而不是为文化而文化。文化管理的宗旨不是使组织成为文人组织,而是变成富有人文精神的组织。文化管理成功的前提是首先放弃任何文化观念,因为文化管理不是要在管理中附庸风雅,或人为地与某种文化、理论建立一种关系。文化管理更不是让组织变成一个空谈而不务实际的文化沙龙,而是建立一种健全的文化理性,在使组织负起必要的社会责任,使成员更加高效地工作并达到工作与生活之平衡的同时,实现组织效益的最大化。

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和其他的管理系统一样,都是由人和物这两个主要系统所构成的,人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其他要素的协调和统领者,也是整个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中的主观能动者。所以,无论是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人都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中居于核心的地位。管理学认为,“管理系统是以人为主体要素所构成的,并由人来组织调控并为人的自身发展服务的系统”。由此,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中作为“人”的这一较高层次研究生的作用可见一斑,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协调研究生管理系统各要素,以求有效地达成研究生管理目标的活动。“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人只能从人的角度去思考一切、判断一切、评价一切、选择一切”。对研究生的管理是人类社会的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主体能动性的突出反映之一,研究生的主动和能动性的特征,是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关键性影响因素,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实践活动的成败,归根结底是将取决于研究生这一教育主体对于物质系统以及人的系统与物的系统是否能有效和谐,使得人的系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文化管理视域下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

“机制就是根据事物要素之间变化的原理,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而有意识地安排的组织设计。”由此,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就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各种要素等在管理活动中,为了保证高效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而进行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等的一种组织设计。

第一,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目标。所谓价值观是“指组织为了某一特定系统的生存或优化而选择某些行为的精心或优先战略选择,是在组织和个人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信念。” 对于研究生群体来讲,价值观是建立共同愿景、形成研究生集体凝聚力的“超情景目标”,会影响到研究生个体对研究生高等教育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决定着研究生集体的领导力、决策的执行力,并最终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实现。文化管理通过传统文化的思想熏陶和文化育人,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构建属于该研究生集体的教育管理目标。一直以来,在传统的研究生管理育人过程中,“始终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缺乏科学的育人理念作为指导”,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分散性”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亟须一种新的具有超越传统管理理念的,注重文化价值和追求的管理模式来适应其发展。特别对于具有较高学识的研究生来讲,研究生教育管理亟须引入文化管理理念,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构建统一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研究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高校应加强对中国固有的优秀文化管理思想价值的探寻和挖掘,在其中合理地汲取我们中华伟大文化中的管理思想精华,作为适宜现代研究生文化的、喜闻乐见又通俗易懂的诠释和表达,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精神内涵,使之与研究生教育相适应,并将我国传统科学管理文化的最新科研成果“四进四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培养研究生这一高等人才的基本文化土壤,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全面发展和文化及道德进步作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科学影响并有效引导他们坚定不移地走上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努力使之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高素质的建设者。

第二,以刚柔并济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内部组织。相对于传统的“刚性教育”而言,文化管理更注重“柔性管理”,它以“人性化”为根本标志,在遵循个体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对教育或管理的对象往往采取非强制性手段,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教育客体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励和释放人的积极性,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从而实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沃特曼就曾认为“管理要素可以分为结构、策略、人员、管理作风、制度与程序、指导性观念和共有的价值观”。其中,结构、制度与程序以及策略都是硬要素,其他如指导性观念和共有的价值观、人员、管理作风等都是软要素。就研究生教育管理而言,硬要素较为直观也比较容易操作,而对高等教育管理效果较为明显的软要素则不好掌握和操作,其效用也比较长,又往往是潜在的,短期内不容易察觉和进行评价。

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在人们自身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基础上,对管理对象往往采取非强制性措施,从深层次中挖掘出人的一种内在潜力和创新精神,使被管理者能够自觉提高自身标准,在工作学习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的一种管理形式。它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落脚点,它满足被管理者高层次的需要,能够增强被管理者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硬管理则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监规纪律等来强制性地约束被管理者的行为,使被管理者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保证教育管理活动拥有比较稳定而又良好的秩序。在硬管理中,明确的规章制度、严密的组织结构、统一的领导以及理性的处理是其核心内容。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对被管理者进行评价主要是以具有统一标准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以此来减少因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因素给工作学习带来的不平衡,以便体现出管理活动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硬管理将会带来一种相对的安全感,能使研究生们不必花更多精力去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只把重心放在工作学习上,这样把工作学习做好就会得到应有的肯定。

在传统的研究生管理中存在着重硬轻软的现象,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软性因素正在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研究生教育管理更需要的是“柔性管理”和“刚性教育”的有效结合和优势互补。因此,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的转换还有一个“刚柔并济”的问题。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两者都各自拥有优缺点,对任何时期的管理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也决不可回避这两种管理思想。我们不能排斥刚性管理,更不能只用柔性管理来取代刚性教育。没有刚性教育,研究生管理工作必然是混乱无序的,研究生柔性管理也必然会失去“立足点”;没有柔性管理,研究生管理工作必然是空洞和乏味的,刚性教育也不会有很大的提升与发展。因而,在我们高等研究生的教育管理中,必须要坚持刚柔并举、刚柔兼济,以求取得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生文化管理并非是单纯地要排斥刚性教育,它并不反对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刚性的”管理制度和学校规章的建设,相反的,柔性管理的全面实施要依赖于高校研究生教育学风及考试制度的保障,刚性教育也需要研究生管理中软要素的润滑、引领和带动,从而将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和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广大研究生的自觉行动。

第三,以教育性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评价。评价是建立在事物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基础之上的,根据主体需要的某种价值观对事物及其属性进行判断。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定义为“教育评价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那么,研究生教育管理评价就可以是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管理主体,根据其需要的价值观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事物及其属性进行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判断。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评价往往是管理层的主要工作,容易造成因管理者的个人喜好进行评价,导致评价所要获得的信息不充分而抑制研究生群体的主体首创精神。由于研究生是我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处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较高层次,他们的这种“精英性”特征意味着研究生群体具有自身独特的道德水准、政治立场和精神风貌。必须构建一个“研究生个体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相统一”的合理的评价机制,要树立起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价值观、平等价值观、法制价值观、个性价值观、整体价值观等新的价值观念。这种评价机制从价值取向上表现为以人为本及社会发展相统一的评价理念,不仅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而且体现出很大程度的深刻性,既尊重了作为教育活动中主客体的人的自然发展,也强调了研究生教育管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使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核心价值得到突出和提升。

总之,只有优秀的大学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研究生高等教育。广大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创新中的文化管理,一定要有创新机制作为保障,才能在长期的学校文化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这里有许多的空间要拓展、要丰富,许多的问题要研究、要探讨,同时又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和日臻完善。笔者坚信,只要继续扎实地做下去,一定会发现其长效作用与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 乐永辉.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由“校本”向“人本”转型的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4):111-112.

[2] 丁钢.文化管理的自觉诉求与理论构建[J].江海学刊,2009,(6):92-96.

[3] 马维胜.文化管理: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J].江海学刊,2005,(8):6-9.

〔责任编辑:崔家善〕 2015年11月 知  与  行   Nov. 2015

作者:袁纲 于钦明

第三篇:基于文化管理视野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摘 要:研究生教育管理作为一项较高层次的教育管理活动,走向“文化的管理”已然是新世纪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对“文化管理”科学理论和“以人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本质的阐释,对文化管理视野下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构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以人为本

“没有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就无从谈起。”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作为整个高校教育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及科研水平。良好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和学术文化氛围,对广大本科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谓“文化管理”理论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的管理理念,用文化管理科学理论探寻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就要从理念上重视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克服以往管理理论的片面性,防止研究生个体价值观的片面发展;制定符合社会发展和研究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形成以“文化管理”为核心的研究生柔性管理机制,构建个体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相统一的教育评价机制。

1制定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目标

一直以来,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始终缺乏统一的教育管理目标,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因此研究生教育亟需引入文化管理理念,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构建统一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高校应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适宜大学文化的、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研究生教育相适应,并将传统文化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培育研究生的基本土壤,将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作为教育根本目标,引导他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完善以“文化管理”为核心的研究生柔性管理机制

相对于传统的“刚性教育”而言,文化管理更注重“柔性管理”,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根本标志,在遵循个体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对教育或管理的对象往往采取非强制性手段,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教育客体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励和释放人的积极性,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从而实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目的。”高校要将研究生教育加以延伸,深入研究生群体的“研究性”学习生活中,特别是研究生导师,要以关怀精神、亲和的态度与研究生接触,在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和主体地位,与研究生群体进行平等“对话”,充分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决定权,将高校的规章制度内化成为研究生群体“自愿”和“自觉”的行动。让他们在参与各项事务管理中培养民主、参与和服务意识,柔刚并举、刚柔兼济,促进其全面发展。

3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务机制

教育与管理均来源于文化,既源于文化又創造文化。教育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教育和对“人”的管理。教育文化管理就是以高校的文化为载体,本着依靠人、理解人、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的原则,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影响并推动学校的教育发展,以达到提高教育质量、打造文化品牌的目的。从深层意义上说,教育文化管理的本质就是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就是对教育对象中的成员施以无形的、潜在的、隐性的文化影响,通过理性关注和价值引领,“引导并调控组织和成员的心态和行动”,通过对这种“文化影响”氛围的心理认同,增强群体凝聚力,进而实现高等教育目标与个体价值追求的理性整合,“使组织和成员进入自为状态”,最终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务机制,实现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和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构建个体价值与文化价值相统一的教育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定义为“教育评价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评价往往是管理层的主要工作,容易造成因管理者的个人喜好进行评价,导致评价所要获得的信息不充分而抑制研究生群体的主体首创精神。由于研究生是我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处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较高层次,他们的这种“精英性”特征意味着研究生群体具有自身独特的道德水准、政治立场和精神风貌。必须构建一个“研究生个体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相统一”的合理的评价机制,要树立起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价值观、平等价值观、法制价值观、个性价值观、整体价值观等新的价值观念。这种评价机制从价值取向上表现为以人为本及社会发展相统一的评价理念,不仅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而且体现出很大程度的深刻性,既尊重了作为教育活动中主客体的人的自然发展,也强调了研究生教育管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使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核心价值得到突出和提升。

参考文献:

[1]于钦明,左军,崔国红.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疏导研究[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2]邹永松.基于文化管理视野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7).

作者简介:

王贺(197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研究。

参与课题:本文为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研究(课题编号JGXM_HLJ_2014123)”成果。

作者:王贺 金阳 穆光锐 张喜武 曹明明 刘乐 徐慧馨 于钦明

上一篇:汉语语言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大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