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平等权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变革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招生工作、教学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成人高等教育只有抓机遇,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加强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实现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观念转变,才能得以又快又好地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教育平等权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平等权研究管理论文 篇1:

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研究

摘 要:纵观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现状,各类职校、中专、技校、培训中心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造成分散办学、多头管理、无序竞争的混乱状况,这种状况势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探索研究走出对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认识的误区,确立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准确定位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职业教育 管理 研究

一、认清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的现状

探索和创立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新模式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原有运行方式认识之上的。纵观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现状,从组织形式看,大体有职校、中专、技校、各类培训中心。从隶属关系看,大致分为四类,一类是由教育部门管理的中专、职校,第二类是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校和部分培训中心,第三类是由行业和企业自我管理运行的一些职校和培训实体,第四类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一校两跨。从所有制形式看,有政府办的,也有由部门和企业办的,但很大一部分是属民办的职业培训机构。

就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总体情况而言,目前仍处于分散办学、多头管理、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这种状况势必造成以下问题。

1.社会资源的浪费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分管的技校不能正常享受普教毕业生资源,因为初、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由教育部门垄断,将技校排除在外。同时,教育部门分管的中专、职校掌握不了庞大的社会用工信息,缺少实际技能实习场所和毕业生安置渠道,因为他们同企业没有天然的联系,这种垄断割裂的结果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很大浪费。

2.分散投资重复建设

现在各类职校都非常注重学生实训基地和实训场地设施的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都有建设实训基地的投资规划,各自的规划都建立在对职教市场发展的不同定位上,这样从地区资金的投入使用上势必会造成分散和重复。

3.缺乏总体发展规划

职业教育的发展、管理相对较乱,没有一个有效的宏观管理协调部门。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部门间很难形成共识,缺乏一个发展的总体

规划。

这些问题的存在形成于计划经济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发达省、市大多都做了相应调整,而我们一直沿用至今,致使兰州职业教育总体发展处于一个较落后状态。

二、走出对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认识的误区

1.误区之一:重视普通教育,忽略职业教育

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校人数从1979年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数的4.7%上升到目前的56%以上;虽然认识到培养一个大学生耗费公共财政是培养一个职校生的8~10倍;虽然认识到通过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远不如技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这样一个现实,但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各级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具体的管理力度,社会对职业教育从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上讲,仍没有将职业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普通教育是全社会的事,职业教育是个别部门和企业自己的事,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认可程度明显太低,重科举轻技艺的观念仍然非常普遍,这种认识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就业市场结构性严重的失衡。

2.误区之二:重视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忽略以技能为主的技工教育

同属职业教育,虽说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技工类的教育,但多年来社会上对技工类的教育实行了一种歧视性的政策。在资金的投入上,教育部门主管的职业学校可以享受足够的财政资金支持,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管的技校却相对较少;从学生的来源上看,教育部门为自己系统内的职校、中专的招生提供便捷的通道,而对技工类学校设置各种障碍,不但在招生中没有纳入初、高中毕业生志向填报的范围,更有甚者对系统外技工类学校发布“禁招令”,不得踏入中学的校门。前几年有一种倾向性的说法,“要求市财政要加大对职业学校的支持,技工类的学校以后要逐步走向市场”。从历史的角度讲,我国为此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果我国还将职业学校分为三六九等,那还怎么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呢?

3.误区之三:以普通教育的模式来办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普通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普通教育教会学生广泛的书本知识,职业教育教会学生在岗位上的实际工作能力;普通教育的课堂在黑板上,职业教育的主课堂是在车间里、机器上。

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德国的教育理论、实践性融为一体的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另一类是国际劳工组织借鉴瑞典、英、美等国的职业教育方式,开发出来的旨在提高培训效率的MES模式;还有一种是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适应岗位需求为动机的CBE培训模式。但不管哪类模式,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注重学员动手,实操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学的实践性与学员动手技能的培养。因为我们都知道黑板上是种不出大米、造不出机器的。目前,中专、职校大部分都沿用了普通教育教学的模式,而技校类的学校,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教学实践课的比例不能少于教学总学时的50%,强调了学生的实践性。

三、搭建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的平台

1.搭建职教、普教相分离的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平台

职教同普教有很多相同点,但是从教学的方法上、手段上、毕业学生岗位的走向上都有很多不同点。如果生硬地将职教、普教混为一体,扼杀职教特性,还不如将职教、普教相分离。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如澳大利亚采用职业教育由国家直接管理的体制,全国培训局是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最高机构。国家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和各种行业咨询委员会,负责对职业教育的具体管理。这样把职业教育变为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两个不同模式的教育体系。按照这种模式,我们也可以成立一个并列于普通教育的新机构,将目前的中专、职校、技校、各类培训中心、各种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纳入到一个大职教的管理机构中。使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张扬各自的长处特点,培养出各自准确定位的社会不同需求的人才。

2.搭建人社部门和教育部门分工管理的社会化管理平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职业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职业学校、企业三者宏观上可完全融为一体。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学校专业的设置、毕业生的安置三方面完全可对接。市场结构性人才短缺的矛盾可得到缓解,市场前瞻性发展人才需求的矛盾也好解决。学校不再为市场人才需求的定位、学生的实习、毕业生的安置发愁。政府也不再为实训基地建设分散投资所困惑。这样做只是削弱了一些部门的权利,但对社会、对企业、对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对强化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管理都是非常有利的。

还有一种思路是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交给教育系统统管。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最充分地发挥教育的社会资源,但不能将两种不同类的教育在一个模式下去完成。

3.搭建统筹管理、分工合作的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平台

在分属教育系统主管的中专、职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主管的技校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就业市场的优势,教育部门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可以建立一个共同拥有的有效的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平台。在这个平台的管理、协调下做到优势互补,使得目前情况下的职业教育基础发挥最大的社会化效益。

在这个平台有效的管理下,教育部门管学生的进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学生出口,并将技校的招生纳入到教育系统。初、高中毕业生志愿的填报范围内。

只要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中心,只要是参加了职业教育、培训的各类人员在社会资金的使用和各项优惠政策的享受上都具有同等的“国民待遇”。

四、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能力

1.消除职业教育在社会化管理中的不公平地位

当今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公平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概念已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呼唤教育平等权利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兰州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会影响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

职业教育的不公平不仅表现在职业教育相比于高等和普通教育的不公平,也表现在隶属于教育系统主管的中专、职校,同隶属于劳动系统主管的技校在各个方面待遇明显的不公平。

这种不公造成学校间硬件投入上的不同,学生入学时的基础素质的不同,学校发展中享受政策扶持力度的不同。这已成为制约技工类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我们不能因不同的隶属关系人为的分割学校的等级。再说,这也不符合中央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的方针。

所以,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水平,使兰州职业教育有个大的发展,首先就要让现有的各类职业学校、技工类学校处于一种平等、公开的竞争环境中,使技工学校也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

2.确立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准确定位

首先,从职业教育需求的三方,即:社会、学校、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有个明确的定位。社会的定位要把职业教育看作是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人力资源储备,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学校的定位是要把办学着力点放在培养市场和社会需求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上。

3.调动各类培训机构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全社会形成共识,只有调动各级、各层次和不同类型职业培训机构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兰州职业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加强社会的宣传,逐步消除“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这种轻视职业教育的旧观念,逐步创造一个适应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环境。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中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重学历轻技能的做法,要根据兰州实际情况出台一些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不断拓宽职业教育渠道,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作者单位:兰州市就业训练中心)

作者:孔瑾

教育平等权研究管理论文 篇2:

关于加快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摘 要】在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变革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招生工作、教学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成人高等教育只有抓机遇,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加强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实现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观念转变,才能得以又快又好地发展。

【关健词】成人;高等教育;现状;发展方向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制度创新,丰富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在以学历教育为本位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正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本文就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如何发挥政府职能以及加强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创新两个方面以促进成人高等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一)社会转型趋向纵深

当今社会正在发生转型变化,我国关涉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的社会转型过程,其步伐日益趋向纵深。这一转变,将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都将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因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对于成人学历教育而言,必须以战略眼光,为自身谋划整体的发展蓝图。

(二)学习型社会逐步建立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而作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之一的“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之学习型社会”的伟大行动,也日渐深入人心。学习型社会是人们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社会化的一种新型社会,这意味着将有一个开放、灵活、发展、完备的终身学习体系,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家庭、组织,提供多种、多次教育(学习)的机会和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学习)机会。

(三)经济增长模式更新

知识社会的到来,正在改变世界经济的增长模式,也正在改变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模式。我国企业对学习能力强,劳动技能高的劳动者需求总量更是与日俱增。

(四)信息技术等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新技术点亮了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为维系社会文明的特殊载体,网络生活与数字生活时代已经到来。如何帮助民众学会对网络信息进行搜集与识别、传播与创造,及至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重新设计成人学历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过程与评价等,己然成为其需要面对的重要命题。

二、成人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一)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体系繁杂,学历教育本位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第一,成人高等教育应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目标,以在职人员为受教育主体,目的要让学员掌握其所学专业知识和原理,能够分析和处理本专业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然而作为成人高等教育主力军的普通高校,许多学校没有明确自身的定位与特色,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考试考核等“普教色彩太浓”,缺乏成人教育的个性与特色,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第二,目前,成人教育主要包括成人函授教育、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几种形式,针对这几类教育形式,全国高校继续教育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严继昌教授曾指出“针对的都是从业人员,都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都属成人高等教育系列,都是业余学习。只是在自学和面授的比例上存在微弱的差别”对此,他分析指出,体系繁杂己成为成人学历教育混乱局面的主因之一,他建议统筹协调成人高等教育体系整合与改革。

第三,成人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从化的到来,直接导致人们对高等学历补偿需求不断萎缩。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接受进一步继续教育的需求则日益增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己成为事实。而众多的成人教育机构仍然固守学历教育招生的阵地,重学历轻非学历的现象严重存在,要想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成人高等教育理应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实现学历教育本位向继续教育本位的转变,更多地承载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历史史命。

(二)招生面临困境

第一,招生计划管理与社会需求脱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不断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已经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也就是说,招生计划不能真实地反映人们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主要体现在招生计划编报不足。现有计划编报程序看似合理,自下而上,层层核定,但是计划上报和核定的过程则显得根据不足,教育部无法对全国范围内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实际情况只能是根据前两年的实际招生数为参考来确定当年的招生计划,因此,招生计划的编制因没有相应的调查而不能与市场的真实需求相适应。

第二,生源减少,考生低龄化,生源素质下降。近年来,随着我国普通高校教育大众化的迅猛发展,分流了成人高校的生源,使得生源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报考成人高校的考生也愈来愈呈现低龄化的趋势,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成人高考的录取分数线也逐年不断降低,部份省市的专科录取分数线低到100分甚至更低,这样就使得具有初中,甚至初中还没有毕业的学生能够考入成人高校,针对这样的生源,学校也只好被迫降低教学要求,放松教学管理。

(三)教学管理存在问题

第一,教学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人高教的办学资源紧张。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没有稳定的成教专职教师队伍,学校要在安排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任务之后,才分配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使得大多数兼职教师没有时问也没有精力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来备教材上课从而难谙成人高等教育之道。加上由于成人教育激励机制不足,兼职教师任课积极性不高,对成人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程度的偏差,部分兼职教师存在着责任心不强,教学应付草率,上课随意性大的情况,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办学指导思想不纯正。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普通高校的旁枝侧叶,并不受重视。甚至于个别的高校领导把成人教育这个高校的“副业”,当作挣钱和创收的工具,而并没有正确定位成人高等教育的高校人才培养职能。三是成教学员功利心过重,偏离追求目标。部份学生入学以后,只求尽快拿到文凭,至于是否学到知识,根本无所谓,相反还提出各种理由不参加上课,这种心态在成人教育学员中是存在的。这样一来,把办教育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迎合学生之需,自然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滑,文凭含金量降低。

第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队伍是实施成人高校日常领导工作的基本力量之一,肩负着使学校组织和系统高效运转的重要使命。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者队伍从学历结构到管理水平,与其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担负的使命并不匹配,成教管理工作长期在低层次上运转,高学历、高层次的教育专业人员不愿意进入成教,而成教管理队伍中有有一些人对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管理学了解甚少,原有的知识结构无法完全适应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加上他们忙于事务,很少注意培训和提高自己,结果表现为既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也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从而导致了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三、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和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各类办学形式整合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主要来自工作或生产一线,大多是由于工作需要而来校学习,很多学生还是工作单位的骨干,这类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并不缺乏,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差,恰恰是理论知识的缺乏,迫切需要的是相关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因此,对该类学生的培养就以相关专业理论的传授为导向,通过理论的传授达到实际能力的提高。同时,成人学历教育的学生对知识本身的选择能力很强,往往对工作中比较实用的知识非常敏感,接受起来也相对较快,所以对他们的教育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为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只要我们坚定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必然能够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加快制定成人教育法的步伐,使各类成人教育有法可循

在大力提倡终身教育的今天,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最好促进形式,是改善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以立法的形式来肯定和确保成人教育作用,确立其战略地位,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受人为因素影响太多,规范性不强,为解决现实办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化解矛盾,充分发挥法律的指引、预测、保护、惩戒的功能,成人教育立法己势在必行。

3.适当增加对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切实支持和鼓励成人教育的发展。

我国现阶段成人教育高校基本上是利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资源,而普通高校办学资源也相对不足。在此情况下,依靠各继续教育学院和培训学院自身的力量来发展成人教育,面临的困难实在太多。作为普通高等教育事业并重的成人高等教育无疑享有法律规定的平等权力,除获得国家对成人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外,还应注重社会及个人等多方面对学校的经费投入,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成人高等教育的物质基础,只有这样,成人高等教育才有自己的师资和教学设备,才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块土壤,从而真正走自已的路。

4.建立健全成人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设立专门的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成人高校评估制度,加强备案、审批、监督和核查等环节的管理,强化对组织行为的规范,通过审核学校的办学资质,监督办学过程,加强宏观调控,从宏观上指导、检查成人教育。对那些办学资质不足,教学质量低下,社会声誉不佳的学校限期整顿或取消办学资格,促使教学资源向有条件的学校流动,提升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声誉,优化成人教育环境,避免成人教育由于不良学校的干扰恶性竞争,走向误区。

(二)加强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创新

1.加快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要想实现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其核心之一是要更新课程体系。当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要想改变趋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现状,必须要紧扣我国现代社会人才的需要标准,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实用的状况,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核心,以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为特点构建课程体系,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突出成人特点,努力形成具有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特色课程体系。

2.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多年来,各高校盲目追求短期规模效益,忽视长期教学质量,影响了成人教育的办学声誉。随着竞争形式的不断严峻,人们在重新审视成人教育发展时进一步认识到质量优势在竞争中所占的主动地位和“以质量求生存”的深刻意义。各高校应该转变观念,摒弃浮躁思想,加强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建立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学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研讨、咨询,参与教学计划的审议,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等进行论证,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同时为成人教育的发展解决好人员、场所、经费等问题,为成人教育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使得成人教育可以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把教学质量搞上去

3.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师资管理

师资力量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能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成人教师队伍,关系着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要建立健全成人高等教育师资管理制度,选派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授课,鼓励教授担任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主讲教师,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术员、经营管理专家、能工巧匠、工艺大师等担任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兼职教师。加强师德建设,明确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师的考核,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要纳入全校的考核范围,教学成果要统一纳入学校和省教学成果的评审范围。

参考文献:

[1]高志敏.关于成人教育及其学科发展的若干断想[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

[2]高晓盈.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立法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7).

作者简介:仝江红(1976—),女,江苏宿迁人,现供职于宿迁学院学生处,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作者:仝江红

教育平等权研究管理论文 篇3:

教育民主化的新思考

教育民主化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过程,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从最初的“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到教育基本权利(教育起点平等)的争取,再到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平等权利的争取,发展到目前教育实践各个方面(包括制度、方法、内容、教学与课程、师生关系、评价、管理、组织形式等)的民主化不断深化的阶段,这一过程是教育民主化从“量”到“质”的发展过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是教育实践民主化的重要方面,可以说是现时代教育民主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一、教育民主化的历程回顾

1.萌芽期。中国古代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古代雅典则提出了“和谐教育”的理念,之后,夸美纽斯把这种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把所有知识教给所有人”。这种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民主的美好愿望。

2.形成期。这一时期主要是争取教育的基本权利,即争取“教育起点平等”权利的时期。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唤起了人们对教育民主的意识,产生了对教育民主的强烈愿望。马丁·路德则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即每个儿童不分性别、等级接受普及教育。他更关注的是教育实践的民主化。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一个国家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终于在法律上得到了基本的确认,并建立了由国家管理学校教育的体制。但这一时期的教育权利平等还只是形式上的平等,而非事实上的平等,贫困儿童仍然因为经济贫困而无法接受教育。1948年的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人权宣言》,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废除种族歧视;人人具有均等的受教育权利,标志着国际社会对教育平等观念的确认。并提出了确保教育机会均等的一些具体的内容,包括废除受教育者在入学机会均等方面的障碍、种族问题、义务教育问题、教育经费问题、双轨制问题等等。这样,教育权利的平等才渐渐进入实质性平等阶段。

3.自主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特别是“科尔曼报告”发表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迅速掀起了一股国际性的、新的教育民主化思潮。从空间上看,教育的民主化从一国扩大到多国;从内涵上看,教育的民主化从追求教育起点平等,扩大到教育过程的平等、教育结果的平等,并迅速扩展到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包括课程与教学、师生关系、教育评价、管理等方面,这一进程一直延伸到现在。

二、教育民主化的新特点与趋势

“参与”就是介入、参加,它有主动的与被动的参与,表面(形式)的与实质性的参与、直接与间接参与、正规的与非正规(业余)参与等多种表现形式。本文所指的“参与”强调的是所有有关人员对相关事情的介入,包括对该事情的决策、规划、实施、管理、监测、评估等,这种参与不是单方面的、被动的、被给予的、被要求的或受条件驱使的,而是全面的、主动的、自愿的、平等互动的参与。当然这种参与可以是正规的,也可以是非正规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就是指家长主动积极地全面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包括决策、咨询、制定目标、课程改革、教学组织、教育评价、学校管理等方面,并成为教育改革、发展、评价、管理的主体之一,使教育事业真正成为一种他们自己的事业。应当指出的是这里的家长参与还包括家长与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参与。

近三十多年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一直是西方国家教育研究和改革的重点,可以说,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西方国家教育研究和改革的一个趋势,由传统的被动参与发展到主动参与,再到合作参与,并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西方国家的“家长参与”只注重家长在学生学习方面的“参与”,强调家长应辅导好学生在家里的学习,这种“参与”只是强调家长应配合好学校教育,是一种被动的、有限的“参与”,家长和学校是两股各负其责的教育力量,家长负责家庭教育,学校负责学校教育,学校对家长负责的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家长渐渐参与到学校的决策、管理层面,他们认为自己是学校组织中的一员,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在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时,不仅只考虑个人的利益,也会考虑学校的实际困难,并为解决这些困难出谋划策;学校方面也认为家长是学校的重要一分子,学校的事务或决策都愿意主动请求家长参与讨论,家长成为一股学校教育的有生力量,这样家长就不再是外人,而是学校的真正的一员,家长和学校渐渐地形成了一种教育的合力。目前,西方国家又提出让家长之外的家庭其他成员共同参与学校教育。家长的“参与权”在不断发展的“参与”活动中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实现,教育的民主化也不断地走向深入、成熟。

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各国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和完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如1994年美国政府通过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强调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为重要目标之一;1998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六项标准,在这些标准的指导下,全国上下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多方面的探索;2001年美国政府又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法案,进—步强调了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有关研究(包括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美国汉德森(Henderson)关于家长参与对学生影响的研究戈登(Gordon)和爱普斯坦(Epsteln)关于家长参与方式、方法的研究有关影响家长参与因素的研究等等。这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就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参与”之所以在西方国家受到如此的重视,并成为教育研究和改革的重点,其价值在于:(1)参与可以防止教育权力的过分集中,从而防止教育权利的腐化、腐败或异化。(2)教育是人类社会现象中最复杂的一种现象,要寻找它的规律,单靠个人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教育家,对于教育现象的解释,也留下了很多遗憾的地方。因此,要更好地理解教育现象,获得更多确切的教育知识,就必须有更多的人去了解、认识、研究它,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教育观念、观点和感受,使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清晰。(3)更多的人“参与”也可以降低决策的风险,并使决策更具有合理性,为此,有人提出“教育民主化不仅要把更多的教育给更多的人,也要有更多的人参与教育管理”,其道理即在此。(4)“参与”还可以培养人们一种共同的教育责任感,使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更为广泛的心理和道德基础。

从目前我国的家长参与实际情况,

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家长参与情况看,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被动的、低水平的参与阶段。大多数家长只参与孩子在家庭里的教育,他们还只是配合学校搞好教育的一种无足轻重的力量,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决策和管理中去,家长和学校尚未形成一股教育的合力。家长认为自己只负责孩子回家后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则应当负起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责任和义务,至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与自己毫无关系;学校也简单地认为,家长和学校应担负其责,最多只是把在各自的期间内学生的各种表现通通气,在学校抉择和管理时,根本就没有让家长来参与的意识。因此,学校和家长基本还处于相互挑毛病的层面上,家长不满意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不满意家长对学生的指导水平,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家长连起码的家庭教育都没给孩子,更不用说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了。

三、教育民主化的新思考

1.家长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新”力量。世界各国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育改革,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国家的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教育力量已不能完成这一任务,因此人们必然会去寻求新的教育力量,家长就是f电们所寻求到的这样一种力量。长期以来,人们对这股力量耳闻目睹,却视而不见;其潜力巨大,却任其流失。国外多年的研究表明,家长(无论文化和收入水平的高低)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对青少年、儿童在社会、情感、意识和学业方面的成长与进步有重要影响。如美国西南教育发展实验室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当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教学时,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就更好,愿意呆在学校的时间更长,也更加喜欢学校。同时,该报告也得出以下结论:无论家庭的收入和背景如何,只要其家长参与教学,学生更有可能得到更好的考试成绩,选修更高水平的课程,超过班级的其他学生,同时圆满地获得学分;按时上学;社交技能更好,改进行为,更好地适应学校;毕业,并且继续中学后教育。研究也表明,家长参与也能提高教师的士气、热情,增强他们的教育责任感、自豪感。由此可见,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对提高教育质量有非常巨大的潜力。正如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六项标准中总结的:“过去三十多年的研究表明,家长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孩子的学业成功,积极有效地鼓励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比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都更有潜力。”西方国家为保证家长积极有效地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在国家政策和制度层面做出了许多重要规定,其出发点就在此。我国对这种教育力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也意识到这股教育力量对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但还很不够,与时代对这股力量的呼唤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该在观念、制度、实践等各个层面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使家长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

2.“家长参与”为解决教育矛盾提供了新思路。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新的教育矛盾不断涌现,这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规律,而这些新矛盾的解决就需要新的方法。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有利于化解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来自家长方面的阻力。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论是计划、执行,还是考核阶段,若能有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与决策,就可以使学校与家长彼此了解,降低学校“黑箱”运作的风险,从而既有利于家长对学校教育实行民主监督,保障学校教育的良性运行,又能通过与家长的及时对话与交流,将家长的合理建议融入学校的决策、措施中,从而减少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误解和摩擦;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是履行教育职能的主要机构,但不是唯一的机构,家庭也担负着一定的功能,学校要化解教育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也是行不通的,必须得到家长、社会的支持与合作,正如智利在一份全国教育报告中所说的:“教育不仅是专家的工作,而是全体组织起来的人民的工作……(它要求)所有有关部门广泛参加这个工作并为之做出决定”。在人民的这种广泛参与中,集思广益,解决教育的矛盾也就有了更广泛的基础。

3.家长是新课程资源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使教育改革的资源更丰富,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教育改革是一项极其耗财的工程,没有充裕的经费很难达到预期成效。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也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感到教育经费不足,甚至是严重不足。而很多家长可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和专长帮助学校解决一定的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如捐款,设立各种奖学金,更新和增加图书,出面联系各类明星、名人牵头组织各种义演、义卖筹款给学校,从这一方面看,家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同时教育改革也是一项不仅急需大量的教育专业人才,而且也急需大量其他专业人才协助的重大工程。学生家长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蕴藏着极大的教育潜能。他们参与学校的事务或活动,就可为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提供可贵的智力资源。

过去,我国一直实行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由此衍生出集权型的课程行政体制,制定课程计划、编订课程方案都没有给家长留有参与的机会与空间,从而既剥夺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也导致了家长这一重要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要想取得预期的成果,就必须利用好家长这一重要而宝贵的资源。

4.家长参与对师范教育的启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传统的师范教育培养目标都没有有关与学生家长之间进行合作的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培养计划也没有涉及这一内容。但西方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没有接受过与家长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教育和培训,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只能凭借经验与家长打交道,工作比较盲目;他们没有与家长交流、合作的意识,也不会主动去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与学生家长进行合作的模式,更不知如何去准备、设计、实施和评价家长参与教育的计划,因此,也就不可能对家长提供什么有益的帮助,也不容易与学生家长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因此,现今的师范教育我们必须要考虑更新教师教育课程,把如何与学生家长交流与合作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必备内容和教育目标,教师继续教育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5.“家长参与”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理想和目标。我国也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今天的中小学生的家长有95%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有关教育子女的教育知识更是缺乏,当他们承担起养育子女的重任时,他们眼前一片茫然,不知如何教育子女才科学有效,他们绝大多数在很大程度上采用曾经经历过和接受过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样的教育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家长学校)则可提高他们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同时也可提高他们自己的文化修养。

建设和谐社会也是我国目前重要的社会目标,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基础和前提。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对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有重要的作用。在美国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家长参与教育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这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的提高、学生在学校更优秀的行为表现、更高的学习级别、更好的测试成绩、持久的成功、更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等等”。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特别是家长与学校、社区的平等合作与交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所有参与教育的人员自身也会受到相应的教育与影响,从而使自己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作者:李昆秦

上一篇:跨文化意识词汇教学论文下一篇:山水田园诗艺术风格论文